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资料】初中化学复习教案大全
【精品资料】初中化学复习教案大全
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撐率倚в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摽斩磾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略
第一节空气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摽床坏接置蛔艛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板书〕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板书〕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
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板书〕2.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略
第一节空气教案(3)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A.78升B.78%C.21升
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A.4∶1B.1∶4C.1∶5
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A.一类B.两类C.三类
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1.B2.A3.B4.B5.C6.C7.人体作物8.保护环境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
(1)二氧化碳()(2)氧气()(3)氮气()(4)稀有气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瑞典的舍勒C.英国的道尔顿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烟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第四节燃烧与缓慢氧化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灭火原理,了解灭火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2.认识有害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及危害。
3.加强环保教育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方法:
1.实验、电化结合;2.讲、议结合,
三.教学过程:
[引言]:火,是大家熟悉的,火既能造福于人类、然而一旦失去控制,火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设置情景]:烧水时随意把燃着的火柴梗丢弃,造成失火,同学们惊叫,立即用简易灭火器扑灭。
[叙述]:幸亏同学们及时发现火情,否则会酿成大火,为了安全用火,今天学习燃烧与灭火这节课。
[引出课题]:燃烧与灭火
[复习]: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燃烧及燃烧的条件,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观察实验,思考回答。
[投影]:1.为什么是放在金属板上的白磷先燃烧?
2.怎样才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演示实验]: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盖上金属板,再在金属板上放一小块白磷,请观察燃烧的先后顺序。[学生答]:略。
[继续实验]:给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观察现象,说明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并请同学上讲台完成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学生答]:略。
[叙述]:燃烧的条件同学们学得很好,想一想灭火的原理呢?
[板书]:一.灭火原理
[学生答]:略。
[归纳投影]:灭火原理椘苹等忌仗跫械娜我坏恪?BR>1.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2.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叙述]:灭火原理知道了,那灭火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回答几个问题。
[投影]:1.烧菜时,油锅起火应怎样扑灭?为什么?
2.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撞翻,应怎样灭火?为什么?
3.电器着火怎样扑灭?为什么?[学生讨论]:略。
[叙述]: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看录像《灭火原理与方法》。
[实践操作]:通过观看录像,由同学上讲台亲自使用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板书]:1.酸碱灭火器原理方程式(注:由学生写)
Na2CO3+2HCl→2NaCl+CO2↑+H2O
[归纳投影]:2.灭火方法
[叙述]:学习了灭火原理和灭火方法,了解了消防知识,但要明确,以防为主,以消为辅。要火烛小心,安全用火,因火灾除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人员及经济损失外还会污染空气,属有害燃烧。
[板书]:二.有害燃烧的危害及防治
[叙述]: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每天每人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1~2升,大气污染严重将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影响动植物的生长;造成气候反常,破坏生态环境。请看录像。
[录像]:《大气的污染和防治》
[学生讨论]:在我们生活周围还有哪些原因造成大气污染?应如何防治?[学生答]:略。
[叙述]:同学们讲得很好,煤等燃料的燃烧;焚烧拉圾;燃放烟花爆竹;抽烟等放出的大量烟尘、硫氮氧化物、尼古丁、一氧化碳还有致癌的苯并[a]芘等,危害极大,请看:
[叙述]:从这些表格统计的数据中和同学们热烈的发言中可知,有害燃烧对环境污染的现状是触目惊心的,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威胁了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国际上定?月5日为全球人民提高环境意识和保护生存环境的共同行动日敗N夜寻鸦繁A腥胛夜敬蠓宪法,并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上海市府也相当重视环保,下决心要使上海在八五期间首先实现煤气化,并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现请看小小一支烟燃着所放出的有害物质及危害性。
[叙述]:从数据中可知,香烟中的有害物如此之多,因抽烟而得肺癌的得病率要大大高于不抽烟者。据英国调查报告说:撁?0秒钟就有1个人死于吸烟引起的疾病,由于香烟是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CO气体吸入人体会得动脉硬化、心脏病,造成人的智力下降,影响学习与工作,因此你们青少年不要染上吸烟的坏习气,并要积极参与宣传。大气污染已造成严重公害,我们作为地球村的村民,在思想上要引起足够重视,大家动手植树造林,想方设法采取物理、化学方法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把清洁、安全的空气还给人类,让祖国的天更蓝。争做优美环境的保护者。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小结一下,掌握了哪些知识?提高了哪些认识?[学生小结]:略。
作业:1.略2.每人填写一份对环保及抽烟的认识表。
第四节燃烧与缓慢氧化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燃烧、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
2.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以及它们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
3.进一步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
【实验准备】
演示实验:见课本〔实验l─10〕(也可利用补充实验)。
补充实验: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装置图:
说明:操作步骤
(1)将A口封住,不通空气(或氧气)只加热木炭。
(2)将A口打开,只通空气(或氧气)不加热木炭。
(3)将A口打开,又通空气(或氧气)又加热木炭。
2.白磷由缓慢氧化而自燃
示意图:
说明:将少量(绿豆粒大小)白磷溶在少量二硫化碳里用滤纸吸净。再用镊子夹持滤纸,在空气中二硫化碳很快挥发,白磷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缓慢氧化反应。由于缓慢氧化释放出的热量达到白磷的着火点(40℃)引起白磷自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投影)下图是某学生设计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口答(1)指出图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板演(2)写出图中编号①—⑤的仪器名称:
(小结)结合作业讲评。解这类题要求叙述简练、语言准确,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指出错误时,最好用不应„„或没有„„。改正错误时最好用应„„。如: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应略向下„„。或试管口不应略向上倾斜,应略向下倾斜。引入新课
(说明)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做实验录制,也可以节选电影、电视、科教片中有关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片断。也可以让同学讨论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发生条件和现象。做课本〔实验1?0〕补充实验1、2后,再进行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着火点等概念的讲解并分析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小结。也可以按以下边演示实验边进行总结的方法进行。
讲授新课
一、燃烧〔实验〕〔补充实验1〕
(观察)不通空气(或氧气)只加热,木炭不着火,石灰水不浑浊。只通空气(或氧气)不加热,木炭不着火,石灰水不浑浊。又通空气(或氧气)又加热,木炭着火,石灰水变浑浊。
(讨论)燃烧,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
二、爆炸
(提问)什么是爆炸?发生爆炸的条件并跟燃烧进行对比。
(小结)介绍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和报警方法。
三、缓慢氧化与自燃(实验)〔补充实验2〕
(观察)白磷自燃的过程和现象
(板演)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四、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小结)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联系与区别。它们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但由于反应的条件不同,放出的热量、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否达到着火点、能否发光放热是有所区别的。
(阅读)课本第18?0页划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练习)课本第21页习题1、2、3板演4
本节小结
l.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了解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第1?1页参考本章小结的知识脉络。
【板书设计】
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1.燃烧:课本第18页
2..着火点:课本第19页
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课本第19页
二、爆炸
1.爆炸:课本第19页
2.爆炸的条件:课本第19页
三、缓慢氧化与自燃:
1.缓慢氧化:课本第20页
2.自燃:课本第20页
结论: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四、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条件不同,放出的热量、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否达到着火点,反应的现象不同。
]
原子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原子的概念。了解原子、分子的相互关系,能用分子、原子观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2.了解原子的构成。记住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明确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概念的形成。
难点: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第一课时原子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复习分子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并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概念。
我们知道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分子还能再分吗?
〔讲解〕我们曾学习了氢气+氧气水的反应,在这个反应里就是氢分子与氧分子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水分子。由此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它的构成要发生变化。
〔设问〕分子的构成怎样变化呢?
〔讲解〕以红色的氧化汞粉未受热分解生成银白色的汞和氧气为例。氧比汞是由许多氧化汞分子构成的。当它受热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为更小的氧粒子和汞粒子,这些粒子重新组合,即每两个氧粒子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粒子组合成了大量的氧分子,并聚积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则重新聚积在一起组合成金属汞。
氧化汞分子的摲謹与摵蠑的示意图(见课本)。
〔设问〕从上面的形象图示来看,在上述化学变化中,氧粒子、汞粒子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了吗?若未变,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讲解〕显然在上述化学变化中,这些粒子的种类、数目均未发生变化,反应前的氧粒子、汞粒子与反应后的氧粒子、汞粒子在种类、数目上都是一样的。只是发生了这些粒子间的重新组合,组合的结果是使氧化汞变成了金属汞和氧气。〔结论〕我们将上述反应中的氧粒子、汞粒子叫做氧原子、汞原子。〔板书〕一、原子: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问]原子有哪些基本性质呢?
〔阅读〕阅读本节教材的相关段落。
〔板书〕2.原子的基本性质;(1)原子体积质量都很小(2)原子也在不停的运动。〔简述〕教材中的图说明原子的真实性。
〔提问与小结〕原子与分子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在构成物质上有何异同。〔讲解〕一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氧气、水等,这些分子则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汞和稀有气体等。
〔课堂练习〕略。〔评讲〕指出错误,给出正确答案。
〔作业〕1.回忆课堂内容,整理笔记2.原子后的练习题
教案说明
本节课可对比分子的概念,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学好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原子。讲解时,应重视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形象图示。若条件许可,最好采用投影仪(或磁性黑板),用硬币或小圆纸片代替原子,即可很好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情况。通过讲解分子的摲謹和原子的摵蠑,得出原子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原子的构成与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原子?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解释水、酒精、氦的组成。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
〔引入新课〕原子能不能再分呢?
〔讲解〕从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却不可再分。如果用其他方法,原子能不能再分呢?事实证明,原子在其他条件下仍是可分的。
〔设问〕原子可分成什么粒子?即构成原子的粒子是什么?
〔板书〕二、构成原子的粒子
〔讲解〕原子构成发现的简单过程。
近代原子学说创立于19世纪初,直到19世纪末,近百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历史发展到1897年,美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带电的原子中居然含有带负电的更小粒子──电子时,原子不可分的神秘面纱开始揭去。原子呈电中性,而原子中的电子却带负电,原子中必然还有带正电的粒子,而且电子所带的负电量必等于那种带正电粒子所带的正电量,沿此思路,1911年,美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一步提出了原子构成的核型学说(或撔行窍凳綌原子模型),认为原子的构成就象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等量负电荷的电子构成,且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的圆周运动,卢瑟福还大胆预言了原子核仍是可分的。此预言,于1932年被他的学生,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用实验证明,原子核中还有更小的粒子──不带电的中子(此发现被称为核物理及其应用历史上的一块闪光的里程碑。可简单介绍一下中子的特性及应用)。正是由于中子的发现,围绕核物理学中的原子核的组成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板书〕
〔设问〕由于原子呈电中性,那么,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讲解〕同种原子所带的核电荷数相等,不同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不等。让同学看课本表几种原子的构成,老师对照此表讲解,同时在表中增加摵说绾墒龜一栏。〔阅读〕请看课本摫砑钢衷拥闹柿繑及下面一段课文至完。阅读时注意思考: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是什么?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是同一个概念吗?二者有何异?
〔板书〕相对原子质量
1.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均为6)质量的1/12(约1.66?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是个相对质量。
〔讲解〕引导学生分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突出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并以实例计算,学生便易于接受,进而说明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课堂练习〕1.根据教材表中,氢、碳、氧、铁四种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列式分别算其相应的相对原子质量,并将计算结果与书后的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进
行对比。2.本节部分习题。
〔评讲〕指正学生做题的错误,强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代小结。〔作业〕1.本节习题
2.小结原子构成中的三粒子及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记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案说明
本节课内容属了解内容,但要上好它很不易,因为本节内容不仅枯燥且有许多词句的表述是学生从未接触过,是陌生的。故此教案中,加入了有关认识原子构成的化学史实。讲解时可按照发现电子、原子核、中子与质子的时间顺序讲,并以粒子是否带电这条线索去启发学生的思路。同时,还可适当地穿插一些有关科学家生平的介绍。
分子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3.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师:前面已经学过氧气的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物质能够发生这些化学变化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就要学习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初中只讲初步)。
物质的内部结构如何?物质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例如,滔滔不绝的流水是可以无限分割的,还是由分到最后不能再分的水的粒子构成的?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证明,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到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中有一种叫分子。水、氧气、二氧化碳、酒精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什么样的粒子呢?
【板书】
一、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1)体积小
师:以水为例,水是由许许多多水分子构成的,一滴水(按20滴水的体积是1mL计算)里大约有1.67?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日夜夜不停地数下去,要3万年才能数完。如果用水分子的大小跟乒乓球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比一样。
【板书】
(2)质量小
师:仍然以水分子为例,1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0-26kg。分子虽然小且轻,却是真实存在的。课本上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的照片就有力地证明这一点。(组织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图。)
【板书】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学生实验】在一只小烧杯里放入半烧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水
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并告诉学生品红是由品红分子构成的。)
师:实验现象是什么?
生:品红慢慢扩散,水逐渐变红。
师:水变红,因为构成品红的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中去了。
同学们遇到分子运动的例子很多。湿衣服经过晾晒会干;很远的地方就能嗅到花香;糖块放到水里,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这些都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温度低,分子运动慢。(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分子运动的实例。)
【板书】
3.分子间有间隔
师:在1体积大豆中加入1体积小米,会不会得到两体积的两者混合物?生:不会,因为小米可以进入豆和豆之间的空隙内,所得体积小于两体积。师:分子间也有空隙(即间隔)吗?
【演示】把1体积(100mL)水和1体积(100mL)酒精充分混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液体混合后的体积变化)。
师:体积有没有变化?
生:两种液体混合后,体积不等于200mL,而少于200mL,说明分子和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师: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都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占了空隙,使得总体积减小。
固、液、气态物质的分子间都有间隔,只是间隔的大小不同。一般讲,气态物质分子间间隔最大,液态、固态物质分子间间隔较小。
师:物质发生三态变化时,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请举例说明。
生:分子本身没有变化,例如冰→水→水蒸气,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
师:物质状态改变,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因此这是物理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如果分子发生变化,例如硫分子跟氧分子化合,生成二氧化硫分子,这是化学变化(即生成新的物质)。
(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分子的观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板书】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师:磷跟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硫跟氧气可以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物中的氧气,不管用什么方法得到,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都有共同的化学性质。所以说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师:分子尽管很小,却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硫跟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副板书:硫+氧气二氧化硫)。反应中的硫是由硫分子构成的,硫分子具有硫的化学性质;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氧分子有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二氧化硫分子有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即生成的二氧化硫分子不再有硫分子和氧分子的化学性质)。下面给分子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板书】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边写边强调要点。)
【板书】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师:有的物质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有的是由单一成分组成的。
【板书】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即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演示】在两张滤纸上各放少量铁粉和硫粉,让学生观察各自的颜色、状态。再把两种粉末均匀混合,在一张滤纸上观察它的颜色、状态。用一个磁铁在混合物上方缓慢移动。
师:实验得知:铁粉和硫粉混合物的颜色跟铁粉和硫粉都不相同。磁铁能吸引混合物中的铁而不吸引硫。其实,混合物中的铁和硫能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板书】混合物中的各物质保持各自原来的性质。(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熟悉的混合物。)
师:空气、海水等都是混合物。因为它们都是由不同种物质(即不同种分子)组成的。
【板书】2.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即由同种分子构成。)
师: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所以氧气、二氧化碳都是纯净物。
研究物质的性质只能使用纯净物。绝对纯的物质是没有的。平时所说的纯净物一般是相对的,它指杂质很少的物质。
【作业】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略。
第一节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教案示例之一
教学目标
1.介绍水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并了解水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2.通过对水资源的污染和防治的介绍,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国情教育。教学过程
[引言]谜语撍肿ゲ黄穑坏杜豢蠓购拖匆拢家胨础答案:水
[板书]水氢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提问]我们每天都要喝水,都要用水,但我们真的熟悉水、了解水吗?如:
(1)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如何?
(2)水除了供人饮用以外,还有什么用途?
(3)凡是无色透明的水都能喝吗?
(4)水是无穷无尽的吗?
[板书]
一、自然界水的分布
[讲解]从太空观察,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蔚蓝色的星球。这是因为地球表面3/4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河流、冰川、雪地,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壳中。自然界中水的总量约为1.4?018t,占地壳总量的7%,为地球总量的0.2%。其中海水约占水的总量的97.2%,约覆盖地球表面的70%。陆地、大气和生物体内的水只占很少一部分。
[板书]
二、水的重要性
1.水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讲解]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鱼体含水达70%~80%,某些蔬菜含水甚至达90%以上。
[阅读]水在人体中存在的有关内容。
[练习]根据自己体重计算含水量。
[讲解]水在生物体的生理活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人的消化、吸收等生理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更是离不开水。
此外,水在0℃~4℃之间具有反膨胀特性、对水生生物具有特殊意义。4℃时,水的密度最大,冷到0℃结成的冰,密度反而减小,因而浮在4℃的水面上。这无疑是给水生生物摻ㄔ鞌了一个温暖的家,对于生物的产生、生存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没有水就没有我们生活的这个缤纷世界。没有水就不会有鲜艳的花朵,可爱的动物,当然就不会有我们人类。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不能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板书]2.水与工农业生产
[讲解]水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农业用水占人类淡水用量的60%~80%。工业生产、交通、电力等方面也都要用到水。
[讨论]讨论工农业生产及其它方面用到水的实例。
[小结]总之,水是生命产生、存在、发展和繁殖的必要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我们一定要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板书]
三、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
[讲解]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想法是错误而且有害的。地球上总水量很多,但淡水量仅占总水量的1%,绝大部分又蕴藏在南极冰原和北极冰山之中,难以利用。可供人类采用的湖河径流和地下浅层水,仅占淡水总储量的0.35%。而人类的各种用水,基本上都是淡水。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缺水已成为全球性的危机。
尽管如此,现在全世界水资源污染还十分严重。以我国为例,我国地表水年径流量约为26万亿m3,仅次于巴西、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五位。但是,按人均年径流量计算,我国仅为2700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4位。而据统计,全国日废水排放量接近1?08t,其中90%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1t废水能污染14t清洁水。据调查,我国78条主要河流中54条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15条污染严重。长江以南,除内陆河外,已很难找到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而在对全国有地下水水质资源的47个城市的调查中,发现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有43个。全国有79%的人口在饮用有害的污染水。
水源污染对人类社会危害极大。[投影]人类历史上几次大的水污染事件
1.水俣病事件:1953~1972年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市发生有机汞污染水体,死亡百余人。患者耳聋眼瞎,四肢麻木,精神失常,疼痛惨叫。
2.痛痛病事件:1955~1979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发生镉污染水体。患者咳嗽等还可导致骨折,骨骼严重变形,在剧痛中惨死。到1977年已死亡200余人。
3.莱茵河污染事件:1986年瑞士巴塞尔赞得兹化学公司一座仓库爆炸起火,大量有毒化学品流入莱茵河,酿成西欧10年来最大污染事故。殃及法、德、芬、卢等国,一些地区河水、井水、自来水禁用,莱茵河有可能因此撍劳鰯20多年。还有上海甲肝事件、阿拉斯加石油污染、海湾石油污染等,对人类社会都造成极
大危害。
[讲解]现在全世界污水量已达4000亿m3,使5.5万亿m3水体受到污染,占全球径流的14%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印度大约70%的地表水已被污染;马来西亚的40条主要河流污染严重,致使鱼虾绝迹。全世界每天因饮用水污染而丧生的人达2.5万。发展中国家儿童的死亡,约4/5是与污染有关的疾病造成的。
水资源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及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还有农业上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的。
[小结]水对人类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精神,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消除对水资源的污染,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提高自己乃至全民族的环保意识,保护水资源,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第二节水的组成教案示例之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元素、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等概念和氧气的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水的组成。
3.巩固撛诨Х从铮肿涌梢苑殖稍樱尤床荒茉俜謹的认识。
4.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用具
水电解器(霍夫曼电解器)、6V低压直流电源、用氧气饱和的5%~15%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木条、火柴、简易氢气发生装置(含试剂)、尖嘴导管、盛氧气的干燥集气瓶、蒸馏水一瓶。
【引言】在第一章里,我们学过氧、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叫元素?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哪里?
【讨论】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一位同学回答,教师纠正。
【投影】物质的简单分类
【讲述】水是我们最熟悉,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之一。水究竟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呢?水的组成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水的组成
【投影】
地球上水的分布
【讲述】地球表面约3/4的地方被水覆盖,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可直接供人类生活、生产用的淡水仅占总水量的千分之一左右,十分有限。因此保护水资源十分重要。
[评注:教师在教学中极其自然地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提问】根据生活经验,请学生自己归纳水的用途。(提问2~3人。)
【投影】
【讲述】水是如此重要,那么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回答
这个问题。
【演示】在水电解器玻璃管里注满水[这里的水是用氧气饱和的、含有5%~15%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接通直流电,一个电极接电源正极,另一个电极接电源负极。
师: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
生:接通电源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师: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
生:两支玻璃管里汇集了无色气体,液面降低,其中连接正极一端产生的气体比连接负极一端产生的气体少。
师:片刻后,用准备好的划有刻度的纸,比较两支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生:接负极一端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大约是接正极一端玻璃管内气体体积的两倍。
【讲述】水电解后两支玻璃管中得到的气体是同一物质,还是不同物质?电解得到的物质究竟是什么?我们通过实验来鉴定。
【演示】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开启活塞。
师:注意观察现象。
生:木条燃烧得更旺。
师:这种气体能使木条余烬复燃,当燃着木条远离尖嘴口时火焰渐灭。这种能使余烬复燃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生:氧气。
【演示】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开启活塞。师:注意观察现象。
生:看到微弱的浅蓝色火焰(或听到爆鸣声)。
师:这种气体能燃烧,说明不同于上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就是氢气。
【讲述】实验表明: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变化是什么变化,这种反应属什么类型。(学生议论后,教师提问1~2名学生。)
生甲: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生乙:这种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讲述】水电解时发生分解反应。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转变成跟水的状态和性质都不同的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练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D.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
【讲述】要作出正确选择,必须理解物质由元素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元素只分种类,不计个数,分子既分种类又计个数。
【讨论】学生讨论略。
【讲述】泛指的物质是宏观概念,它由元素组成。分子、原子都是微观概念。在表述分子的组成时,必须指出组成一个分子时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演示】点燃简易氢气发生装置中产生的氢气,将点燃氢气的尖嘴导管伸入充满氧气的干燥集气瓶内。
[评注:教师在这里补充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实验。这样,可以从另一侧面来加深学生对水的组成的认识。]
师:展示集气瓶,请学生仔细观察集气瓶内壁发生什么现象。
生:原来干燥的集气瓶内壁蒙上一层水汽。
【讲述】实验表明: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
【提问】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什么?
生: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讲述】用一般的加热方法,水很难分解,因此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把它当作一种单质,直到18世纪末,才证明水是化合物。
【展示】展示一瓶蒸馏水。
【提问】纯净的水有哪些物理性质?
【讨论】先让学生议论,然后请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生甲: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透明液体。
生乙:水的沸点是100℃,水的凝固点是0℃。
生丙:水的密度是1g/cm3。
【讲述】教师纠正、归纳并联系自然现象、生活实际适当作些拓展。
【讲述】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究竟由几个氢、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呢?
【讲述】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撛谕峦瓜拢寤钠逵邢嗤姆肿邮实验测得电解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2∶1,可以认为水电解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目约为2∶1。氢和氧的分子都是双原子分子,所以可推测1个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也约为2∶1。
[评注:教师在这里运用了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内容,来导出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这样做,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会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推理的能力。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一般,可能会不易理解。]
【设问】水的化学式怎样写?
【讲述】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精密测定,证实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应写成H2O。
【小结】这节课学习了水的组成。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是维持生物生存、营造和谐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物质。水能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既要充分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又要预防因水而引起的天灾人祸。
【作业】1.实验测得水电解时得到两种气体的体积(在相同条件下)比是2∶1。试说明它们分别是什么气体。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两种是什么气体?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案示例之一(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2.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
3.学习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的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和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引导、启发、探索式教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讲了水的组成,水电解可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都是初中化学的重点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氢气。
[设问]研究一种具体物质是从哪些方面研究的?
要求回答:从性质、制法、用途、存在等四个方面
[引言]这节课我们将重点讨论在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氢气的。
[板书]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设问]回想一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从哪些方面讨论的?
学生回答:五个方面,即实验药品,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验满
[板书]
一、实验药品
学生实验(要求观察药品的色态,是否能发生反应,如果能反应比较一下反应的速率)
(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讨论]实验室选用哪种金属制取氢气更合适?
[小结]根据实验现象可以看出镁反应速率太快,不便操作,铁虽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但反应速率太慢,所以选用锌跟酸反应制取氢气比较合适。
[讲解]实验室制取氢气,其中的酸除了可用稀硫酸外,还可用稀盐酸。
[板书]金属酸
锌稀硫酸(稀盐酸)
[设问]锌与稀硫酸反应除生成氢气外,还有什么物质生成?
[录相]将反应后的残液蒸发,冷却后得到一种白色固体棗硫酸锌。下面我们用文字表达式把反应表示出来:
[分析]首先让学生给物质分类,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
[板书]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对比H2SO4和ZnSO4的化学式,找出相同的部分。
[分析]像SO4这样在许多化学反应中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就好像一个原子一样,化学上把这样的原子集团称为原子团。
[小结]实验室制取氢气是利用了金属和酸的置换反应。
[讨论]
1.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需要什么条件?制备氢气时需要哪些仪器?
学生回答:试管,导气管,集气瓶。
2.如果需要制的氢气很多,中途想加酸,又不能停下反应,用什么方法?(漏斗)
3.漏斗在液面上行不行?(需用长颈漏斗)
4.如让反应随时停下,随时进行怎么办?(加有孔的塑料板、止水夹)
[板书]
二、仪器装置
1.简易装置:试管长颈漏斗导气管
[讲解]实验室要制取大量氢气可用启普发生器
[展示]启普发生器
[设问]如何将制得的氢气收集起来?
[板书]四、氢气的收集方法
[设问]氧气可用什么方法收集?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小结
收集气体的方法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
[设问]你知道氢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后小结
[演示]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
[讲解]操作注意事项
[设问]要想制得纯净的氢气用哪种方法更好?
用排水集气法
[挂图]
[小结]
以上几种装置虽然所用的仪器、控制反应的手段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选用哪种装置,主要是从原料特点,反应条件、需要气体的量等几方面考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不同仪器,自己设计一种制取氢气的装置。
[作业](略)
第四节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示例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
2.了解检验氢气纯度的重要性及方法。
教学重点
氢气的化学性质;氢气验纯的操作方法。
教学用具
锌粒、稀盐酸、纸筒(1个)、小气球(1个)。启普发生器、酒精灯、导管、尖嘴导管、干燥烧杯、试管。
教学过程
[复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引言]我们在实验室里通过锌和稀硫酸反应可以得到氢气,但是氢气有什么用?它具有哪些性质?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氢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同时展示一瓶收集好的氢气和一个氢气球)
1.你已知道氢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2.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3.充满氢气的气球,为什么会向上飞?
[小结、板书]通常状况下,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讲述]
相同条件下,氢气是最轻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899g/L,
为空气的1/14。中文撉鈹字取撉釘字的偏旁摂,以体现其是最轻的气体。下面我们来学习氢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
二、氢气的化学性质
[讲述]氢气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但在加热或点燃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1.氢气的可燃性。
[演示]课本中氢气的可燃性实验。
[讨论]实验现象。
[小结]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火焰淡蓝色、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热。
[提问]请同学们书写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提问]纯净的氢气可以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可以观察到淡蓝色火焰,如果我们点燃了不纯的氢气,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演示]课本中点燃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实验。
[讲述]点燃前,纸筒内是纯净的氢气。拿掉小孔上的纸团,点燃。此时是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但随着反应的继续,氢气越来越少,筒内压强降低,空气便进入筒内。此时筒内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由于大量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接触,反应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热。如果是一个广口容器,那么气体冲出容器、发生爆鸣。如果是一个密闭或小口容器,就会发生爆炸。
实验测定,空气中混有氢气的体积占总体积的4%~74.2%,点燃时就会爆炸,这个范围叫爆炸极限。因此,我们在点燃氢气前必须先验纯!
[板书]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提问]如何验纯呢?
[演示]课本中氢气的纯度检验实验
[提问]如果氢气不纯,可否用同一支试管立即再收集一管氢气验纯?
[讲述]刚试验过的试管内,火焰可能没有完全熄灭,如果立即用此试管去收集氢气,可能会把氢气发生器内的氢气引燃,造成爆炸。所以,应先用拇指堵住管口一会儿,使火熄灭。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用原子、分子的观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发生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引言】新课以前,先请同学用化学符号表示这样两个变化。
【投影】①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②磷的燃烧。
【投影】请学生把答案写在投影片上,教师抽几个答案投影作纠正。
【设问】这两个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为什么?
【回答】略。
【设问】能否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下?
【回答】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的分子。
【讲述】由此看来,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数量有没有变化?
【投影】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其他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跟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是增加?减小?还是相等?
【演示】演示略。
【讲述】实验步骤:
1.在锥形瓶里放10mL碳酸氢钠饱和溶液,小试管里放5mL稀盐酸,瓶口上套一只气球,锥形瓶必须密封。把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2.侧转锥形瓶,使两种液体混合。观察发生的现象。
3.再进行称量。
【投影】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演示】在密闭容器中磷的燃烧。
实验步骤:1.称量装有少量磷的密闭容器的质量。
2.引发反应。
3.冷却后第二次称量。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思考】这两个演示实验说明什么?
【投影】讨论:1.反应物是什么?
2.混合后根据什么现象判断已经发生反应?
3.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没有变化?(回答略。)
【投影】参加反应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设问】化学反应中这种量的关系有没有普遍意义呢?请同学自己做实验来验证吧。
【学生实验】分三组做实验。
【讲述】小结第二点能说明质量守恒定律。
【投影】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设问】怎样用道尔顿原子学说的理论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讨论略)。
【归纳】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讲述】用磁性黑板上的小棋子分析。用贴黄色纸的小棋子(即小磁块)代表氢原子,贴蓝色纸的代表氧原子。在这一反应中,氢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分子中的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
在这一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投影】讨论:1.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它认为,物质只能相互转化,而不能任意消灭或创生。但是,当人们在赞美蜡烛高贵品质的时候常说:撜樟帘鹑耍倜鹆俗约簲,这里所说的毁灭自己,是否指物质任意的消灭呢?如何解释?
2.有人说:撁咎跞忌蘸笾柿吭黾樱得髦柿渴睾愣刹皇瞧毡楣媛伞他说得对吗?怎样解释?(回答略。)
【投影】思考:磷在锥形瓶中燃烧时,如果不用橡皮塞塞紧瓶口,天平能不能保持平衡,为什么?
【作业】
1.18g水充分电解后能得到2g氢气,还能得到氧气多少克?
2.将32.7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反应后冷却,称得固体混合物重23.1g,这时产生氧气多少克?
教学说明
本堂课中用原子、分子论分析化学反应,引出化学反应除了质的变化外,还有量的变化。通过设问,转入新的课题研究,使教学形成师生同步。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架设桥梁,边观察,边思考,组织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过渡到本课的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又通过提出问题和学生讨论,把知识应用于新的情景,让学生加深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化学方程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配合阅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
〔设疑〕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否只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呢?请看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板书〕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改成化学式)
P+O2P2O5
〔组织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由学生回答。)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提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板书〕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P+O2─P2O5
2.配平化学方程式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4P+5O2===2P2O5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4P+5O22P2O5
(介绍“△”’“↑”“↓”等符号表示的意义,及“↑”“↓”符号的使用范围)。〔讲解〕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强调要防止随意乱标)
〔板书〕例如:CuSO4+2NaOH===Na2SO4+Cu(OH)2↓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韵语)
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好化学式,方程要配平;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生成气体或沉淀,上下箭头来分清。
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是方程式的配平,并要注意其规范化。〔板书〕三、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和读法
〔讲解〕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讲解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质和量方面的涵义〔板书〕4P+5O22P2O5
质的方面:略
量的方面:略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可以用于化学计算,这将在下一节讲。
〔总结〕略
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三)德育渗透点
联系我国古代发明的黑火药,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人造金刚石和C60新的超导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摽平绦斯鷶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难点
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
3.疑点
碳和炭的区别是什么?
4.解决办法
(1)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演示试验、学生动手实验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并理解木炭
的吸附性。
(2)教师运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石墨的导电性实验装置,木炭吸附性实验装置,简易净水器的装置,玻璃片及玻璃刀。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观察教师演示用玻璃刀裁玻璃,学习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学生亲手摸铅笔蕊粉未,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
3.学生做石墨导电实验,加深对摰嫉缧詳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4.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试验5-2】、【试验5-3】,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解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的原因。
5.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发明的黑火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理解金刚石、石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
(3)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的原因。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整体感知
本章主要是较为全面、完整地学习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法、用途和鉴别等方面。从学习研究物质的角度看,本章具有典型性;从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主要讲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并以木炭为例简介了无定形碳。通过对碳单质的学习,掌握固态非金属单质所特有的一些物理性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这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的完成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和氢气两种气态非金属单质,从这章开始学习碳及其化合物。首先学习碳的几种单质。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2.金刚石和石墨。
【教师活动】
(1)演示玻璃刀裁玻璃。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用列表法引导学生总结出金刚石的物理
性质和用途。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第79页,用列表法总结出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学生用手摸铅笔蕊粉未。
(3)石墨导电的实验。
【目的意图】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观察努验和自己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金刚石和石墨特有的一些物理性质。
【教师提问】金刚石、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为什么在物理性质上存在巨大差异?
【教师活动】采用比喻的方法,把碳原子比喻成建筑用的砖,把金刚石、石墨比喻成用砖盖成的建筑物,指出两种摻ㄖ飻外形不同,牢固程度也存在差异,并绘出简单的图形。通过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摻鸶帐褪锾荚拥呐帕胁煌瑪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语。
小结
①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由此可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②多种单质可能由同一种元素组成,如红磷和白磷。
3.无定形碳
【讲解】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也是碳的单质,它们通常称为无定形碳。下面我们主要以木炭为例,学习它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最后一段,列出木炭的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
(1)演示:实验5-2、实验5-3
(2)提问:在实验中分别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和红色颜料到什么地方去了?
【学生活动】同座位同学相互讨论。
【目的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抓住这两个实验反映出的事物的特征(这些物质的微粒被吸附在疏松多孔的木炭空隙表面上)。
【教师活动】
(1)木炭为什么具有吸附能力?
(2)引导学生从木炭的结构特点方面进行思考,并解释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的原因。
【学生活动】总结木炭和活性炭的用途。
【教师活动】展示简易净水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目的意图】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动手实验的能力。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第81页,总结焦炭、炭黑的用途。
(2)阅读摵诨鹨选学内容。
【教师活动】联系我国古代发明的黑火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总结、扩展
1.碳和炭的区别。
碳:是指碳元素,只用作化学用语,在表示元素和含碳的化合物时使用。炭:是指具体的物质。如:炭黑、木炭、活性炭等,它们都是由碳元素
组成的单质。
2.介绍C60新单质及我国在C60的超导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摽平绦斯鷶的意义。
七、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教材第82页习题1、2、3。
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1.认识金刚石、石墨及无定形碳由于组成元素相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2.从碳原子的结构认识并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热化学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用品
木炭粉、氧化铜粉末、澄清石灰水、铁架台、试管、导管(带胶塞)、酒精灯
[引言]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所以在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利用这个性质,可以用墨汁或碳素墨水书写或绘制字画,年深日久都不会褪色。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
[板书]
一、碳的可燃性
[讲解]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炉火着得旺时,正是碳在氧气里燃烧,产生大量热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讨论]煤的燃烧过程是怎样的?火焰旺时是什么颜色?添加新煤后,又变成什么颜色?炉温有什么变化?
[投影]煤炉中的化学反应
[讲解]在鼓风处碳和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在中间层里,二氧化碳和炽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产生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燃烧产生的。火焰旺时火焰呈红色,碳和氧气反应后直接生成二氧化碳。加新煤后,炉温降低,火焰呈蓝色,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也就是说,碳和氧气反应有两种情况。
[板书]C+O2CO22(氧气充足)
2C+O22CO(氧气不足)
[讲解]煤气中毒实际上是因为碳和氧气反应时碳的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所致,故在烧煤时一定要注意通风。
碳在高温时可夺取某些金属氧化物的氧元素,生成金属单质和二氧化碳,即碳具有还原性。
[板书]
二、碳的还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铜的反应。(边实验边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步骤及装置中的注意
事项)
[现象]加热片刻,看到试管内的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右边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白色浑浊物质是碳酸钙(CaCO3),红色粉末是单质铜。
[板书]C+2CuO2Cu+CO2↑
[小结]碳能从氧化铜中将氧夺过来,说明碳具有还原性,其中碳是还原剂,氧化铜是氧化剂。同样,碳还可和别的氧化物反应,生成单质和二氧化碳。练习:3C+2Fe2O34Fe+3CO2↑
在本节课一开始,曾提到过炉中中间层的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这也表现了碳的还原性,它将二氧化碳中的部分氧夺取了。这个反应需要吸收热量,使得炉温降低。
[板书]CO2+C2CO吸热
[讲解]这个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再继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
[板书]2CO+O22CO2放热
[讲解]由上述各反应可以看出,有的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有的反应却要吸收热量,说明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小结]碳的原子结构决定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重点掌握碳的还原性及有关实验装置。
[作业]略。
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教案之一
刘松伟北京一七八中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金刚石与石墨组成元素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
自学与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种类有限的元素构成数不清的物质,你们知道哪种元素形成的物质种类最多吗?这种元素是第六号元素──碳,碳和碳的化合物不仅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们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此本章将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
[板书]碳和碳的化合物
[实验]
1.用铅笔在玻璃上划一下,然后用布擦一下。
2.用玻璃刀裁玻璃。
[引言]从实验可见,铅笔芯的主要成份──石墨与玻璃刀上的金刚石不光摮
は鄶不同,它们的撈⑵鴶也不一样,表面上看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种不相干的物质,然而它们的组成元素却是相同的,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板书]
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
[说明]本节课阅读自学,提出阅读要求、范围,并用小黑板写明自学思考题。
1.金刚石的外形、硬度如何?有何用途?
2.石墨的外形、硬度如何?导电性能如何?有哪些用途?
3.无定形碳包括哪些物质?它们在结构上相似于金刚石还是石墨?各自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阅读]学生阅读课本。
[讲述]学生围绕思考题做阅读汇报,教师讲评补充并板书
[板书]1.金刚石与石墨比较
[提问]
1.什么事实说明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
2.生锈的铁锁难以打开,把少许铅笔芯粉末放进锁眼,钥匙转动几下即可打开,说明石墨有何性质?这与它的结构是否相关?与什么结构有关?
3.高温下工作的机器,常用石墨粉末作润滑剂,这都利用了石墨的哪些性质?
[实验]
1.用玻璃刀刻玻璃。
2.学生自己刮一点铅笔芯,用手捻一下。
[提问]上面的实验说明什么?根据这个性质可在哪些方面应用?
[讨论]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来证实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果。
[设问]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两种物质在物理性质方面有那么大的差异呢?
[讲解]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不同结构显然不同,它们在结构上的不同,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方式不同,就好比用同样的砖块可以建造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至于碳原子怎样排列形成的就是金刚石,怎样排列就形成石墨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再研究。
[引言]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除了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类无定形碳,在小结这部分知识前,先来观察两个实验。
[实验]
1.木炭吸附二氧化氮
2.木炭吸附红色颜料
[提问]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和红色颜料到哪去了?木炭为什么可吸附这些物质?吸附时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引言]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木炭有吸附性能,木炭是无定形碳中的一种,别的物质是否也具有吸附性?除吸附性外,还有什么性质?各自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请一名同学来小结。
[说明]学生小结时,教师板书
[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浙江省山海联盟中考英语模拟试卷(6月份)
- 校园反恐防暴安全课件
- 建筑施工用水系统的防火技巧
- 哲学伦理学中的道德决策原理
- 2025临时用水合同
- 2025有关商场店铺承包合同商场物业承包有关土地承包合同
- 2025委托贷款抵押担保合同
- 2025版合同:国际货物贸易合同
- 2025电子合同是如何订立的
- 新能源项目招投标实施细则
- 钢筋笼吊装作业安全监理细则
- 酒店布草管理与核算
-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指南完整PPT
-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300吨-年碳气凝胶新材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液压自爬模架体及模板受力计算书计算书
- 翁敏-孕期营养与膳食指导
-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 计算机软件确认记录表(样表)
- 水工建筑物题库含答案
- 钢丝绳在卷筒上旋向的判断
- 西班牙授权书委托书格式委托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