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大学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大学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大学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大学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大学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大学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不仅是具有历史感的,而且是更具有现实感的。文化自信本身就具有强劲的动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作为文化自信的审美之源,文学艺术的创新是使文化自信具有时代动能、审美标志的主要因素。文艺创新最为突出彰显的应是艺术个性,而文化自信却要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又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要做到文艺创新,对创作主体来说,应该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时代精神,以宽广博大的爱国胸襟与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进行审美感兴,以的原创力进行建构,绝非故作猎奇、胡编乱造,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之上的。真正的文艺创新,很少是主题先行、刻意求取的,而是在直面现实的审美感兴中获得的。遍观中外文艺经典,真正能为人们所挚爱、所推崇的作品,并不是表达个人情感,而是表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造化自然息息相关的“人类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所批评的“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创作方法,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成就创新之作的。艺术创新必须开创出、彰显出艺术家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远离跟风抄袭,以其独特的观察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创造出不同以往的艺术形象,讲好的中国故事。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产生于新颖别致的创新意图。但是,()。要实现艺术创新,需要艺术家们坚持艺术训练,熟练乃至地运用本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在进行临机的创作过程中臻于艺术化境。(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息息相关厚积薄发引人入胜出神入化B.休戚相关养精蓄锐扣人心弦炉火纯青C.休戚相关厚积薄发引人入胜炉火纯青D.息息相关养精蓄锐扣人心弦出神入化(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遍观中外文艺经典,真正能为人们所挚爱、所推崇的作品,不仅表达个人情感,还表达了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造化自然息息相关的“人类情感”。B.遍观中外文艺经典,真正能为人们所挚爱、所推崇的作品,不是表达个人情感,而是表达了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造化自然息息相关的“人类情感”。C.遍观中外文艺经典,真正能为人们所挚爱、所推崇的作品,不仅表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造化自然息息相关的“人类情感”,还表达了个人情感。D.遍观中外文艺经典,真正能为人们所挚爱、所推崇的作品,不是表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造化自然息息相关的“人类情感”,而是表达了个人情感。(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仅有创新意图是远远不够的,创作主体还必须具有纯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及对艺术语言精准运用的能力B.创作主体还必须具有纯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及对艺术语言精准运用的能力,仅有创新意图是远远不够的C.仅有创新意图是远远不够的,创作主体还必须具有精准的艺术表现技巧及对艺术语言纯熟运用的能力D.创作主体还必须具有精准的艺术表现技巧及对艺术语言纯熟运用的能力,仅有创新意图是远远不够的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 B.《汉书》作者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是“前四史”之一。 C.《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课文节选部分,记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的品格。 D.《楚辞》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由屈原及弟子宋玉等人编辑成集,因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3.下面一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只要说及梧桐,人们总会冠以“法国”之称。②原来,梧桐生长于中国云南,因曾移栽于法租界内,故有人称之为“法国梧桐”。③八年前,我在德国、法国、比利时,那满街的梧桐树,让我在一个个陌生之地似乎找到了唯一熟悉的感觉。④这意外的惊喜,让我这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⑤然而,欧洲的朋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梧桐”。⑥尔后,梧桐被带到法国种植,法国人以至全欧洲人皆称之为“中国梧桐”。A.③⑤④②①⑥ B.③①⑤④②⑥ C.①③⑤②⑥④ D.①⑤③④②⑥4.下列各项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东割膏腴之地(肥沃)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人员的事情) B.其辞微,其志洁(简洁简约)恐前语发(泄露)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爱)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击)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详尽)5.下列各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见犯乃死,重负国 C.数十年,竟为秦人所灭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庄宗受而藏之于庙6.下列各选项中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因留怀王,以求割地A.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其后楚日以削 D.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7.《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8.对下面诗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A.这首词是“记梦”,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 B.“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 C.“相顾无言”句以夸张手法摹写梦中之境,以千行之泪,反衬相聚的欢欣。 D.结尾三句从对面着笔,设想亡妻月夜凄凉心境,以寓自己深切悼念之情。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笔者看来,当代中国似乎正在另辟蹊径。文化在继承和创造上讳莫如深,只在肤浅、入世一途着力,深度和广度干瘪萎缩。看电视节目可知,虽然频道上百,也还是有限,不看者是大多数,在他们,麻将和拜物也可以排遣生命之无聊,就算是玩物丧志,其好玩程度也超过为拜物而说教的娱乐节目、为正确而说教的谍战肥皂剧。现代中国之精神生活,如果去除小资文化营造的充斥于媒体、旨在鼓励拜物的文艺腔,其实最普遍最具影响力的是麻将和拜物。(选自于坚《麻将声里听中国》,有删改)材料二:相声之所以采取最简易(也是最高妙)的对话聊天方式,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整合与沉积过程。文学史家们早就指出唐代由“参军”“苍鹘”扮演,“咸淡见义”“一主一从”的“参军戏”,就是“古代的相声”。但“参军戏”并没有直接向现代相声形式发展,而是从宋代“滑稽戏”开始,便向戏剧靠拢了。直至清末民初,相声才在吸纳诸多民间说唱技艺的根基上从戏曲中脱颖而出,从行当角色变为艺人本我,从情节的噱头变成叙述或评点的包袱,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民族的喜剧意识。形式的背后是内容观念。数百篇的传统段子,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同是“性—情—理—心”这一群落文化心理纵向深入的过程。物态文化源于性。“食色性也”,这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传统段子展示了近世以来市民意识中比“天理”更重要的“人欲”。不是羞羞答答而是无所顾忌,不是蹙眉颦泣而是笑脸高扬。并且,在欲望不能满足的“悲剧性”中,凸显人性被扭曲的“喜剧性”。《梦中婚》做梦娶媳妇的幻觉、《醋点灯》无钱打油的荒唐,无不在“含泪的笑声”中嘲弄、批判现实。行为文化依于情。传统相声的世俗性决定了它要“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延揽人际行为的一切方面。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父子、夫妻、兄友的伦理秩序因世道骤变变得尔虞我诈、虚情假意。《化蜡扦》《五人义》等深刻揭示了伪善的可鄙、陋俗的可笑。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比近世任何一部谴责小说都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贼说话》——“贼”没偷成反而“被偷”,《小神仙》举世皆穷唯江湖术士发迹变泰,描绘着人心不古的一切。精神文化归于心。传统段子在《当论》《酒论》《赌论》《哭笑论》这诸多“论”中,抒发并释放了市民的愁绪,表述了人们朝不虑夕、六神无主的生存尴尬。《当论》揭露以实物为抵押的高利贷者,是怎样乘人之危不择手段地敲诈勒索。一件皮袄到了当铺往往被贬得一文不值。各种生意,无论是大是小,都以损人利己为目的。讽刺是传统相声的光华。传统相声的讽刺由情及理,以理驭情,始终遵循“婉而多讽”的方式。即使对贪官污吏的讽刺,也能令人感到铸就其性格堕落的社会和历史阴影。传统相声还充满着自嘲和自省精神,就在这一省一嘲之间坦露胸怀,寻找心灵的自由,“引起疗救的注意”。显然,作为市民艺术的传统相声,始终在世俗的沟壑里滚动,沾染上许多旧世界的尘埃不足为怪。尤其是深入骨髓的“小市民”趣味,更是其致命的地方;但情趣的提高,当伴随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摘编自薛宝琨《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材料三: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随着时空距离的不断压缩、时尚流行的全球同步化,特别是数字化的泛在式存在,使我们越来越难以界定“我是谁”“什么是我们的文化认同”。面对日益碎片化的文化现实,人们越来越把目光聚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然而,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有所下降。其实,并非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够,也不能抱怨年轻人静不下心。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档。要让今天的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重新回到私塾念“子曰”“诗云”不太可行,所以如何找到现代化传承之道至关重要。比如,正在播出的原创文化探秘类节目《七十二层奇楼》,就将探险寻宝的模式移植到了对传统文化的探寻中,年轻的观众通过观看节目,既满足了好奇心,也完成了一段对传统文化追根溯源的旅程。这个节目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的点点滴滴,涉及文化遗产、民间传说、传统工艺、诗词歌赋,时间上更是从先秦跨越至明末清初。节目制作团队解读文化、解开谜题的过程让年轻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起文化自信。(摘编自《光明日报》,《传统文化应实现当代传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史家们指出,我国古代就有相声,如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滑稽戏”等,现代相声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形成于清末民初。B.传统相声内容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这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吸纳诸多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C.传统相声的精华在于讽刺。这种讽刺有情有理,并且能波及造成被讽刺者性格堕落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渊源。D.传统相声中既有传统艺术,也有世俗糟粕,尤其是“小市民”趣味,是其致命的地方,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的“另辟蹊径”写出了当代中国人在文化的继承和创造上变得肤浅、入世,深度和广度干瘪萎缩。B.传统相声中的行为文化依于情。经常揭示父子间、夫妻间等尔虞我诈的冷酷现实,这种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入一切的人际关系,决定了传统相声的世俗性。C.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D.传统相声是市民艺术,传统段子覆盖的物态文化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相声在“含泪的笑声”中反映“人性”和“人欲”,嘲弄、批判现实。(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包罗万象。诸子百家学说、文人画、相声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内容。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经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才能活在现代,逐渐为年轻人所接受、热爱。C.也有一些人担心,电视节目运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是否会喧宾夺主,降低观众对表现对象——传统文化的关注度。D.从小在视觉文化环境中浸润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对于视觉文化的青睐,让一些人不解,让很多人迷惑。10.阅读司马迁《屈原列传》的片断,完成下列各题。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以见放放:放逐B.举世混浊举:全C.新沐者必弹冠冠:帽子D.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蒙:蒙蔽(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译文:脸色憔悴,身形和面容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B.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译文: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C.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译文:聪明贤哲的人,不被外物所拘束,而能随世道的变化而变化。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哪个人乐意将自己的身体,擦洗清洁、干净后,去承受脏物的污染吗?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要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能诵诗属书称于郡中属:连缀,写B.孝文帝说之说:通“悦”C.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适:适合D.故令贾生傅之傅:给……当师傅(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A.廷尉乃言贾生年少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为赋以吊屈原汉亦留之以相当C.上因感鬼神事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居顷之屈原之作《离骚》(3)下列选项的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例句: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A.信而见疑B.送匈奴使留在汉者C.为降虏于蛮夷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4)下列对文中颜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B.后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博无状/哭泣岁余/亦死C.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D.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5)下列选项全都体现贾谊才华卓绝的一项是①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②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③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④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⑤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失⑥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①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知识渊博,口才出众,年纪轻轻就受到众人赏识和夸赞,刚开始时仕途一帆风顺。B.每次文帝下令讨论问题,老先生们常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能想说的话。C.贾谊草拟了各种仪法,但因故来不及实行,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诸侯须到封地去上任等,都是贾谊提出的。D.汉文帝在宣室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周详地讲述了鬼神的种种情形,文帝听得害怕,不知不觉地总往贾谊身边移动。(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①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②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1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夜泊钱塘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了诗人焦灼而凄惶的心理,把“日已暮”带来的悲凉向更深处推进了一步。B.颈联用“迸”字形容树叶凋落之态,仿佛叶离母体是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下,表现了诗人离愁的深重。C.颈联中,诗人把无形的“离心”“乡梦”与眼前有形的“落叶”“寒流”交织在一起,突出了乡愁之浓。D.尾联以景结情,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想借酒消愁而不得的苦闷之情。(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13.完成下列名句。(1)《过秦论》中论述秦灭亡原因的句子是:“。”(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表达的意旨深远博大。(3)《过秦论》中写出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情况的语句是:,,,。(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荞花雪白陈年喜①西沟岭上,纷白如雪的荞麦花把我惊住了。②农历六月中旬,山风恣意。荞麦花从山腰一直铺排到山顶,跨沟过涧,各自成片,彼此斗彩。这里是迭部县洛大乡,荞麦是这里人们的主粮。③接我们上山的三轮车司机叫马彪,矿上的专职司机,壮硕的藏族青年,在陡峭盘绕的山道上,他把三轮车开到了四五十迈。④这儿的荞麦主要是苦荞。马彪指着对面山顶说,山越高,苦荞越好。远处的山巅直插云雾,天地相接处,有星星点点的牦牛吃草。⑤说话间,矿山到了。⑥这座锑矿规模小,只有七个工人:五个洞内工,一个外勤,一个厨师。这是我见过的体量最小的矿山,但工作难度一点也不小。柴动空气压缩机工作了太多年份,缸体已严重老损,矿洞延伸到了百多米,再往前,山体就要穿了,那边是藏民们的神山。⑦原来的两个爆破工因病不能再干了。我和小康接手他们。小康是我的徒弟,我们一起辗转过很多地方,他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一个青年,我则从小陈变为老陈。⑧一半废弃的渣坡被山民们见缝插针地种上了荞麦,得炸药药末滋养,枝叶异常壮硕,它们顺着坡势一直爬到洞口边。洞内每爆破时,巨大的气浪卷着尘屑冲出洞口,在荞花上撒一层粉灰,然而过上一夜,山高风疾,它们就又清洁如初了。⑨每天,在等待洞内爆破后尘埃落定的时间里,我和小康就坐在坡边看荞花。荞麦花并不都是白色的,也有粉红色的,它的粉红又与桃花的粉红不同:桃花的粉红有些轻佻,有些炫耀;荞花的粉红则显得心无旁骛,完全是为了传粉结籽而存在。荞麦花期很长,从农历的五月一直开到十月,早开的荞花已经籽粒成熟,后面的还在次第开放,给人们一种永不凋败的错觉。⑩奇怪的是,我们很少看到这些荞麦地的主人,藏民们居住在更高更远处,生活在自己的方式和节奏里。而荞麦也一直按照自己的秩序和节律生长、成熟,从不因为无人照顾而荒疏。⑪矿场扩容,活承包给了马彪。干活的是一群当地妇女,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妇女干活,而且是重体力活。她们带来了两辆架子车,几把镐,几只锨,任务是把一片缓坡铲平,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⑫所有的活计里,挖土、铲土、砸碎石头都不难,难的是拉车,一车土上千斤,而山势又陡,下面是看不到底的沟。拉车的女人叫苦荞,是其中唯一会说普通话的人。⑬苦荞专门拉车倒土,这一车拉走,那一车又满上了。车到坡边,两臂猛地一抬,腰身猛挺,一车土哗地就倒下了山坡,车子停止得恰到好处,不前一寸不后一寸,再一拧背,车子就收了回来。⑭重活的人都能吃,工人灶上主要吃米饭,炒土豆丝或拌黄瓜下饭,女人们都能吃两碗,菜总是不够。苦荞不好意思去抢菜,端一碗白米饭坐在角落吃。爆破工有专门的菜盘,我和小康吃不了,就招呼她来夹菜,她好久不敢伸一下筷子,越劝越不敢动,嘴也不敢大张。⑮马彪说苦荞是个苦命的女人。三年前,丈夫在合作市做建筑工,给高楼刷墙外漆,出意外去世了。她有一个女儿在县城读初中,成绩年年班上第一。⑯八月十五,月亮挂在西沟岭上,又大又圆,似乎触手可及。月光柔亮,西沟岭也柔软了。这个时候,荞麦熟了,矿场也快完工了。⑰藏民们从四面八方下来收割荞麦,他们赶着牛车,开着三轮,骑着摩托,从地下冒出来似的。深秋了,甘南的山色依旧苍绿,山雾已不再那么厚重,山巅从云里露出来,牦牛群朦胧又清晰。据说,山那边一侧,就是千丈雄关铁尺梁。⑱一次,我连着几日高烧不退,小康推门进来,拎着一个头巾包裹的包,说是苦荞专门托人送来的。⑲打开来,是一卷荞面卷,一瓶荞花茶。荞面卷纤薄,渗透在墨绿的荞面颗粒里,茶还温热,荞花在茶杯里浮沉。我咬了一口饼,喝一口荞花茶,有一股说不出的清香和苦涩。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真正尝到荞麦的味道。⑳我们一群异乡人在西沟岭上一直工作和生活到了第二年四月。时光荏苒,而今,那轮仿佛近在咫尺、美得无可比拟的月亮依旧常在我眼前,而那漫山开放的荞花,就是西沟岭上的另一片月光。(选自《散文》2021.1,有删改)(1)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西沟领上的荞麦花,洁白如雪,从山腰铺排到山顶,到处都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带给作者极度的震惊。B.养花花期长达半年,从五一劳动节一直开到十一国庆节,颜色丰富,十分好看。C.荞麦地的主人因住在山的更高远处,有着其他的农活要做,因此无暇照顾荞麦,荞麦自由的生长。D.“我”高烧不退,苦荞听闻后托人捎给我荞面卷和荞花茶,带给我莫大的慰藉。E.文章以“养花”为线索,以花喻人,赞美了底层劳动者勤劳、顽强的美好品质。(2)概括拉车女工苦荞的形象特点。(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4)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妙处。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大学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不仅是具有历史感的,而且是更具有现实感的。文化自信本身就具有强劲的动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作为文化自信的审美之源,文学艺术的创新是使文化自信具有时代动能、审美标志的主要因素。文艺创新最为突出彰显的应是艺术个性,而文化自信却要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又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要做到文艺创新,对创作主体来说,应该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时代精神,以宽广博大的爱国胸襟与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进行审美感兴,以的原创力进行建构,绝非故作猎奇、胡编乱造,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之上的。真正的文艺创新,很少是主题先行、刻意求取的,而是在直面现实的审美感兴中获得的。遍观中外文艺经典,真正能为人们所挚爱、所推崇的作品,并不是表达个人情感,而是表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造化自然息息相关的“人类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所批评的“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创作方法,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成就创新之作的。艺术创新必须开创出、彰显出艺术家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远离跟风抄袭,以其独特的观察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创造出不同以往的艺术形象,讲好的中国故事。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产生于新颖别致的创新意图。但是,()。要实现艺术创新,需要艺术家们坚持艺术训练,熟练乃至地运用本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在进行临机的创作过程中臻于艺术化境。(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息息相关厚积薄发引人入胜出神入化B.休戚相关养精蓄锐扣人心弦炉火纯青C.休戚相关厚积薄发引人入胜炉火纯青D.息息相关养精蓄锐扣人心弦出神入化(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A.遍观中外文艺经典,真正能为人们所挚爱、所推崇的作品,不仅表达个人情感,还表达了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造化自然息息相关的“人类情感”。B.遍观中外文艺经典,真正能为人们所挚爱、所推崇的作品,不是表达个人情感,而是表达了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造化自然息息相关的“人类情感”。C.遍观中外文艺经典,真正能为人们所挚爱、所推崇的作品,不仅表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造化自然息息相关的“人类情感”,还表达了个人情感。D.遍观中外文艺经典,真正能为人们所挚爱、所推崇的作品,不是表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造化自然息息相关的“人类情感”,而是表达了个人情感。(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A.仅有创新意图是远远不够的,创作主体还必须具有纯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及对艺术语言精准运用的能力B.创作主体还必须具有纯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及对艺术语言精准运用的能力,仅有创新意图是远远不够的C.仅有创新意图是远远不够的,创作主体还必须具有精准的艺术表现技巧及对艺术语言纯熟运用的能力D.创作主体还必须具有精准的艺术表现技巧及对艺术语言纯熟运用的能力,仅有创新意图是远远不够的【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常见的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等。(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解答】(1)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语境讲“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间关系密切,故空一应选用“息息相关”。厚积薄发: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养精蓄锐:保养精神,蓄集锐气。用于“原创力”,空二应选用“厚积薄发”。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用于“中国故事”,强调中国故事对人的吸引力,故空三应选用“引人入胜”。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或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还形容超脱了神通达到了自由国度的境界。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修饰“运用”,强调运用艺术语言的技艺高超,选用“出神入化”。故选A。(2)划线句不合逻辑,“并不是……而是……”是选择关系,此处运用错误,应该改为表递进关系的“不仅……还……”。据此分析,只要A修改正确。故选A。(3)结合“产生于新颖别致的创新意图”和“但是”可知,括号内应先说“仅有创新意图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可排除BD。比较AC项,“精准”应该修饰“运用的能力”,“纯熟”修饰“艺术表现技巧”,这就可排除C。故选A。答案:(1)A(2)A(3)A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 B.《汉书》作者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是“前四史”之一。 C.《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课文节选部分,记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的品格。 D.《楚辞》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由屈原及弟子宋玉等人编辑成集,因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A.正确。B.正确。C.正确。D.《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故选:D。3.下面一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只要说及梧桐,人们总会冠以“法国”之称。②原来,梧桐生长于中国云南,因曾移栽于法租界内,故有人称之为“法国梧桐”。③八年前,我在德国、法国、比利时,那满街的梧桐树,让我在一个个陌生之地似乎找到了唯一熟悉的感觉。④这意外的惊喜,让我这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⑤然而,欧洲的朋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梧桐”。⑥尔后,梧桐被带到法国种植,法国人以至全欧洲人皆称之为“中国梧桐”。A.③⑤④②①⑥ B.③①⑤④②⑥ C.①③⑤②⑥④ D.①⑤③④②⑥【分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外表达运用E.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解答】本语段大意是:梧桐生长于中国云南,因曾移栽于法租界内,故有人称之为“法国梧桐”,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梧桐”。根据衔接的标志性语句,③“我在德国、法国、比利”和⑤“欧洲的朋友”衔接紧凑,都是在国外经历,排除BD项;⑥处有“尔后,梧桐被带到法国种植”,与②处“梧桐生长于中国云南”有时间的上的顺承关系,排除A项。故选:C。4.下列各项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东割膏腴之地(肥沃)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人员的事情) B.其辞微,其志洁(简洁简约)恐前语发(泄露)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爱)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击)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详尽)【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解答】A.人事:人的行为。B.微:精微。C.爱:吝惜。抗:抵抗。D.全部正确。故选:D。5.下列各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见犯乃死,重负国 C.数十年,竟为秦人所灭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解答】A.动词,沿袭;介词,凭借,倚靠。B.代词,你的;副词,才。C.均为介词,被;D.连词,表修饰,地;连词,表顺承,然后。故选:C。6.下列各选项中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因留怀王,以求割地A.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其后楚日以削 D.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解答】例句:表目的的连词,来。A.表目的的连词,来。B.介词,把。C.表修饰的连词,地。D.表因果的连词,因为。故选:A。7.《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解答】“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意思是:爱护和尊敬别人的人必然被人爱护和尊敬,而厌弃和憎恶别人的人也必然被人厌弃和憎恶。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意思是: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意思是: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寓意是要知恩图报。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也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是:人与人交往,要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意思是:用瞪眼回击瞪眼,用牙齿咬人对付牙齿咬人。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故选:B。8.对下面诗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A.这首词是“记梦”,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 B.“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 C.“相顾无言”句以夸张手法摹写梦中之境,以千行之泪,反衬相聚的欢欣。 D.结尾三句从对面着笔,设想亡妻月夜凄凉心境,以寓自己深切悼念之情。【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译文: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却难以忘怀。你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因为四处奔波,我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思致委婉,境界层出,为脍炙人口的名作。【解答】C.“反衬相聚的欢欣”理解有误,词的下片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自肺腑出,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并非“相聚的欢欣”。故选:C。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笔者看来,当代中国似乎正在另辟蹊径。文化在继承和创造上讳莫如深,只在肤浅、入世一途着力,深度和广度干瘪萎缩。看电视节目可知,虽然频道上百,也还是有限,不看者是大多数,在他们,麻将和拜物也可以排遣生命之无聊,就算是玩物丧志,其好玩程度也超过为拜物而说教的娱乐节目、为正确而说教的谍战肥皂剧。现代中国之精神生活,如果去除小资文化营造的充斥于媒体、旨在鼓励拜物的文艺腔,其实最普遍最具影响力的是麻将和拜物。(选自于坚《麻将声里听中国》,有删改)材料二:相声之所以采取最简易(也是最高妙)的对话聊天方式,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整合与沉积过程。文学史家们早就指出唐代由“参军”“苍鹘”扮演,“咸淡见义”“一主一从”的“参军戏”,就是“古代的相声”。但“参军戏”并没有直接向现代相声形式发展,而是从宋代“滑稽戏”开始,便向戏剧靠拢了。直至清末民初,相声才在吸纳诸多民间说唱技艺的根基上从戏曲中脱颖而出,从行当角色变为艺人本我,从情节的噱头变成叙述或评点的包袱,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民族的喜剧意识。形式的背后是内容观念。数百篇的传统段子,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同是“性—情—理—心”这一群落文化心理纵向深入的过程。物态文化源于性。“食色性也”,这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传统段子展示了近世以来市民意识中比“天理”更重要的“人欲”。不是羞羞答答而是无所顾忌,不是蹙眉颦泣而是笑脸高扬。并且,在欲望不能满足的“悲剧性”中,凸显人性被扭曲的“喜剧性”。《梦中婚》做梦娶媳妇的幻觉、《醋点灯》无钱打油的荒唐,无不在“含泪的笑声”中嘲弄、批判现实。行为文化依于情。传统相声的世俗性决定了它要“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延揽人际行为的一切方面。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父子、夫妻、兄友的伦理秩序因世道骤变变得尔虞我诈、虚情假意。《化蜡扦》《五人义》等深刻揭示了伪善的可鄙、陋俗的可笑。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比近世任何一部谴责小说都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贼说话》——“贼”没偷成反而“被偷”,《小神仙》举世皆穷唯江湖术士发迹变泰,描绘着人心不古的一切。精神文化归于心。传统段子在《当论》《酒论》《赌论》《哭笑论》这诸多“论”中,抒发并释放了市民的愁绪,表述了人们朝不虑夕、六神无主的生存尴尬。《当论》揭露以实物为抵押的高利贷者,是怎样乘人之危不择手段地敲诈勒索。一件皮袄到了当铺往往被贬得一文不值。各种生意,无论是大是小,都以损人利己为目的。讽刺是传统相声的光华。传统相声的讽刺由情及理,以理驭情,始终遵循“婉而多讽”的方式。即使对贪官污吏的讽刺,也能令人感到铸就其性格堕落的社会和历史阴影。传统相声还充满着自嘲和自省精神,就在这一省一嘲之间坦露胸怀,寻找心灵的自由,“引起疗救的注意”。显然,作为市民艺术的传统相声,始终在世俗的沟壑里滚动,沾染上许多旧世界的尘埃不足为怪。尤其是深入骨髓的“小市民”趣味,更是其致命的地方;但情趣的提高,当伴随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摘编自薛宝琨《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材料三: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随着时空距离的不断压缩、时尚流行的全球同步化,特别是数字化的泛在式存在,使我们越来越难以界定“我是谁”“什么是我们的文化认同”。面对日益碎片化的文化现实,人们越来越把目光聚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然而,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有所下降。其实,并非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够,也不能抱怨年轻人静不下心。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档。要让今天的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重新回到私塾念“子曰”“诗云”不太可行,所以如何找到现代化传承之道至关重要。比如,正在播出的原创文化探秘类节目《七十二层奇楼》,就将探险寻宝的模式移植到了对传统文化的探寻中,年轻的观众通过观看节目,既满足了好奇心,也完成了一段对传统文化追根溯源的旅程。这个节目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的点点滴滴,涉及文化遗产、民间传说、传统工艺、诗词歌赋,时间上更是从先秦跨越至明末清初。节目制作团队解读文化、解开谜题的过程让年轻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起文化自信。(摘编自《光明日报》,《传统文化应实现当代传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文学史家们指出,我国古代就有相声,如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滑稽戏”等,现代相声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形成于清末民初。B.传统相声内容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这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吸纳诸多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C.传统相声的精华在于讽刺。这种讽刺有情有理,并且能波及造成被讽刺者性格堕落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渊源。D.传统相声中既有传统艺术,也有世俗糟粕,尤其是“小市民”趣味,是其致命的地方,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的“另辟蹊径”写出了当代中国人在文化的继承和创造上变得肤浅、入世,深度和广度干瘪萎缩。B.传统相声中的行为文化依于情。经常揭示父子间、夫妻间等尔虞我诈的冷酷现实,这种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入一切的人际关系,决定了传统相声的世俗性。C.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D.传统相声是市民艺术,传统段子覆盖的物态文化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相声在“含泪的笑声”中反映“人性”和“人欲”,嘲弄、批判现实。(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BA.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包罗万象。诸子百家学说、文人画、相声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内容。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经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才能活在现代,逐渐为年轻人所接受、热爱。C.也有一些人担心,电视节目运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是否会喧宾夺主,降低观众对表现对象——传统文化的关注度。D.从小在视觉文化环境中浸润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对于视觉文化的青睐,让一些人不解,让很多人迷惑。【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1)A.结合“从宋代‘滑稽戏’开始,便向戏剧靠拢了。直至清末民初,相声才在吸纳诸多民间说唱技艺的根基上从戏曲中脱颖而出”可知,宋代的“滑稽戏”并非古代相声。B.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表述为“形式的背后是内容观念。数百篇的传统段子,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同是‘性——情——理——心’这一群落文化心理纵向深入的过程”。C.正确。D.“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说法不当,原文是“但情趣的提高,当伴随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故选:C。(2)B.由材料二第四段“行为文化依于情。传统相声的世俗性决定了它要‘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延揽人际行为的一切方面。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父子、夫妻、兄友的伦理秩序因世道骤变变得尔虞我诈、虚情假意”可知,“经常揭示……冷酷现实……人际关系,决定了传统相声的世俗性”说法错误。故选:B。(3)B.与材料三论证了同一问题,即如何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提高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故选:B。答案:(1)C(2)B(3)B10.阅读司马迁《屈原列传》的片断,完成下列各题。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是以见放放:放逐B.举世混浊举:全C.新沐者必弹冠冠:帽子D.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蒙:蒙蔽(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D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译文:脸色憔悴,身形和面容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B.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译文: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C.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译文:聪明贤哲的人,不被外物所拘束,而能随世道的变化而变化。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哪个人乐意将自己的身体,擦洗清洁、干净后,去承受脏物的污染吗?【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D.句意: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蒙:蒙受。故选D。(2)D.“擦洗清洁、干净”错。“身之察察”中“察察”是洁白的样子,此句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察察之身”,即干净的身体。句意:人有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故选D。答案:(1)D(2)D参考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于是写了《怀沙》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要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以能诵诗属书称于郡中属:连缀,写B.孝文帝说之说:通“悦”C.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适:适合D.故令贾生傅之傅:给……当师傅(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BA.廷尉乃言贾生年少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为赋以吊屈原汉亦留之以相当C.上因感鬼神事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居顷之屈原之作《离骚》(3)下列选项的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C例句: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A.信而见疑B.送匈奴使留在汉者C.为降虏于蛮夷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4)下列对文中颜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B.后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博无状/哭泣岁余/亦死C.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D.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5)下列选项全都体现贾谊才华卓绝的一项是D①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②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③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④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⑤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失⑥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①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A.贾谊知识渊博,口才出众,年纪轻轻就受到众人赏识和夸赞,刚开始时仕途一帆风顺。B.每次文帝下令讨论问题,老先生们常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能想说的话。C.贾谊草拟了各种仪法,但因故来不及实行,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诸侯须到封地去上任等,都是贾谊提出的。D.汉文帝在宣室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周详地讲述了鬼神的种种情形,文帝听得害怕,不知不觉地总往贾谊身边移动。(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①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②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3)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在掌握文言句子翻译的基础上,从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中辨析出来。(4)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等断句标志,也可以利用句子的结构来断句。(5)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要求。(6)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事实情况。(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解答】(1)C.适:贬滴。句意:贾谊因为被贬到长沙。故选C。(2)A.副词,于是,就/代词,你的。B.目的连词,来。C.介词,因为/介词,凭借。D.助词,音节助调/助词,取独。故选B。(3)例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应为“以能于郡中诵诗属书闻”。句意: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A.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诚信却被怀疑。B.定语后置句,应为“送匈留在汉者奴使”。句意:遣送留在汉朝的使者。C.例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于蛮夷为降虏”。句意:作投降蛮夷的俘虏。D.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故选C。(4)句意: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怀王骑”与“(怀王)堕马而死”是两句句意完整的句子,应各为一句。排除CD。“贾生”是“自伤为博无状”的主语,不可断,故选B。(5)D.②征召的对象是别人。③说的是贾谊的年纪。⑥陈述事实而已。这三处都不能体现贾谊的才华。故选D。(6)D.“文帝听得害怕”错,原文“至夜半,文帝前席……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文帝不知不觉地总往贾谊身边移动是因为听得入神。故选D。(7)①之属,这些人;害,嫉妒;短,诽谤。译为:绛侯周勃、灌婴、东阳候、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②既罢,听完之后;过之,超过他;不及,不如。译为: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答案:(1)C(2)B(3)C(4)B(5)D(6)D(7)①绛侯周勃、灌婴、东阳候、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②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那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贾谊在长沙做了三年太傅,有只鵩鸟飞进他的住所,停在他的座位上。楚人命名为“鵩”。贾谊因为被贬到长沙,长沙气候很潮湿,认为自己寿命已不长了,哀伤不已,于是写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进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为有惑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时移动坐席向前靠拢。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司马迁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从来没有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1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夜泊钱塘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写出了诗人焦灼而凄惶的心理,把“日已暮”带来的悲凉向更深处推进了一步。B.颈联用“迸”字形容树叶凋落之态,仿佛叶离母体是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下,表现了诗人离愁的深重。C.颈联中,诗人把无形的“离心”“乡梦”与眼前有形的“落叶”“寒流”交织在一起,突出了乡愁之浓。D.尾联以景结情,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想借酒消愁而不得的苦闷之情。(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诗句描述画面,概括意境,揭示蕴含的作者情感。【解答】(1)D.“以景结情”有误,尾联没有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尾联没有写景,抒情较为直接,属于直抒胸臆,抒发漂泊之愁苦。(2)第二联用了六个名词性意象:树、灯、雨、风、雁、秋。描写了沉沉树林,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于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于风中振翅疾飞的景象。“孤灯”与“一雁”相对,摇曳的灯火恰如诗人漂泊不定的旅途,失群的孤雁恰如诗人孤独的身影,这两个意象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心境,明是写景,实则诉状抒情,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情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答案:(1)D(2)①“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描写了秋风乍起、孤失群、密林秋雨、孤灯独照之景,画面萧瑟冷寂。②诗人寓于景,抒发了漂泊羁旅之感与浓浓的思乡之情。译文:行舟江中,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偌大的钱塘江边,哪里才可以系船登岸?我只得迎着萧瑟秋风、冒着淅沥秋雨,在茂密树林间露营;失群的孤雁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境遇,对着孤灯我彻夜难眠。树叶刷刷突然离枝而落,那是沉重的愁绪所致啊;思乡的梦啊,随着江水滚滚流向远方。多想让酒去化解一切,可哪里又能沽得?只好在轻轻的吟唱中寄托自己漂泊的愁苦吧。赏析:《夜泊钱塘》是明代著名散文家茅坤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叙述作者夜间游览钱塘县的经过及所见景物,是一首典型的闲适诗。“江行日已暮”,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早已是傍晚时分。傍晚之际,正是一家其乐融融的时候,远在天涯的游子看到夕阳,思乡之情也格外深沉。“何处可维舟?”想要落脚休息,可是偌大的钱塘江,竟没有一块可以拴住小船的地方吗?这句话写出了飘荡在外的游子对于无家可归的凄凉心情。“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树里”“风前”承受着餐风饮露的生活,这就更让诗人怀念自己的家乡。此时正是“孤灯”难眠,见“雁”思归之际。“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在作者的眼里,树叶也因难以承载离别之情而坠落,连“寒流”也载不动思乡之梦。“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寻“酒市”,是想“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13.完成下列名句。(1)《过秦论》中论述秦灭亡原因的句子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表达的意旨深远博大。(3)《过秦论》中写出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情况的语句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重点字:攻)(2)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迩)(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重点字:赢)(4)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重点字:推)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荞花雪白陈年喜①西沟岭上,纷白如雪的荞麦花把我惊住了。②农历六月中旬,山风恣意。荞麦花从山腰一直铺排到山顶,跨沟过涧,各自成片,彼此斗彩。这里是迭部县洛大乡,荞麦是这里人们的主粮。③接我们上山的三轮车司机叫马彪,矿上的专职司机,壮硕的藏族青年,在陡峭盘绕的山道上,他把三轮车开到了四五十迈。④这儿的荞麦主要是苦荞。马彪指着对面山顶说,山越高,苦荞越好。远处的山巅直插云雾,天地相接处,有星星点点的牦牛吃草。⑤说话间,矿山到了。⑥这座锑矿规模小,只有七个工人:五个洞内工,一个外勤,一个厨师。这是我见过的体量最小的矿山,但工作难度一点也不小。柴动空气压缩机工作了太多年份,缸体已严重老损,矿洞延伸到了百多米,再往前,山体就要穿了,那边是藏民们的神山。⑦原来的两个爆破工因病不能再干了。我和小康接手他们。小康是我的徒弟,我们一起辗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