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指导及训练_第1页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指导及训练_第2页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指导及训练_第3页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指导及训练_第4页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指导及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指导及训练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

记叙文阅读答题指导

一、标题

题型一: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

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

二、内容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一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

相类似的情节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

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

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

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

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

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主旨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

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

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

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

相关句、照应句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四、结构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

方法指津:

(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

(2)按空间的转换

(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

(4)按感情的变化

(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

(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

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

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

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

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

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或行踪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

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五、语言

角度一:从修辞的角度

题型一:判断语句的修辞,并品析语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1、答题模式:修辞+效果+表面内容+深层作用

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效果)描写了……(表层内

容),表现了……(深层作用)

2、常见修辞及表达作用

(1)比喻: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

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之人格

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特点)。

(3)夸张: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排比:突出强调了……(特点),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极富感

染力。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6)反复:强调突出……(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7)设问:有问有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突出强调……(特点),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对比: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特点),以读者以深

刻的印象。

(10)引用:引用……,表现了……(特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11)反语:使语言幽默风趣,讽刺了……(特点)

3、示例: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柳叶在烈日炙

烤下的形状,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和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

角度二: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

明、议论、抒情

(一)描写一一人物描写

题型一: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表达作用?

题型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人物特点。

1、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

态描写(细节描写)

2、答题模式:描写方法+效果+表层内容+深层作用

运用了……描写,……描写了……(人物)的……特点,表现

了……,与上文(下文)……

(1)表层内容指语言本身的具体内容,句末应有一个中心语,来表

明人物的身份或职业。如“……的教师形象”“……的清洁工”“……

的人”

(2)深层作用包括多种角度:

①文中人物的特点一一外形特点、内心活动、性格特征、思想感

情、精神品质;

②作者的感情与感悟一一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

的感悟。

③读者的感受;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激起读者阅读的

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深思;留

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④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主旨;点明中心;突出主旨;进一步深化中

心;进一步升华主旨;

⑤在结构上的作用。

3、示例一: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李想在阳光下自由快乐的形象,

与上文“忧郁和漠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父母归来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

示例二:他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强烈反抗意识的起义领袖。

(二)描写环境描写

题型一: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1、环境(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多感官写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②多角度写景:远与近、实与虚、点与面、动与静,高与低

作用:使景物的特点更全面,更形象地呈现出来,产生一种立体动

态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季节);渲染…气

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了

人物的……形象、精神、品质;引出人物的出场;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

景;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与文

章……形成对比;

⑤突出……的中心,升华……的主旨

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

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衬托人物的形象;暗示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效果+表面内容(景物特点)+深层作用运用了景物描

写,……描写了……(特点)景物,烘托了……,心情,……

示例: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传神地描写了夜晚的阴森可怕,烘托

了“我”当时害怕、恐惧的心情,为下文“我”回家埋伏笔。

(三)描写一一侧面描写

题型一:分析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

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

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2、侧面描写方法:对他人的语言、动作、反应的描写;对其他次要

的事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

3、侧面描写作用:烘托主要人物的心情;有利于突出正面人物的形

象(性格);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有身临其

境之感;对人物的描写更全面、更具体,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可节省

笔墨,使得表达更精练,结构更紧凑。

(四)抒情

直抒胸臆,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主旨;引起读者的感情

共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议论

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点明主旨;深化(升华)中心;画龙点

睛;引人深思

角度三:从词语的角度

题型一:体会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其作用

1、方法指津:抓住一些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词语,

来品析语言的含义及作用。

2、答题模式:词语+效果+表面内容+深层作用通过……词

语,……(效果)描写了……(表面内容),表现了……(深层作用)

3、示例:“绕住”“扑”等词语,具体细致地展现了两个孩子拥抱

男子的感人情景,突出了两个孩子的纯真善良。

题型二:理解句中代词指代的内容

1、常考的代词:这、那、这些、这种、那些、其他、以上、如此、

2、方法:指代的内容一定在代词的前面,或者指代词前面的那句

话,或者离代词最近的那句话,或者指前面某句话;有时指代的不是整

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短语或词语)。

角度四:从句式的角度

1、长句与短句

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效果:表意复杂严密、内

容丰富、精确细致。

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效果:短小精悍,干脆利

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

2、整句与散句

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匀称的句子(多指排比句和对偶

句)。效果: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语势强烈,极富感染力,体现语言

的对称美。

散句:是指结构不同,长短不一的句子。效果:富于变化、错落有

致,表意自由,体现了语言的变化美。

3、倒装句

适当地运用倒装句,可以起到突出强调作用,使语言更富有表现

力。示例:放心吧,爸爸妈妈!(主谓倒装)她站在哪儿,静静地。

(状语与中心语倒装)

4、综合运用,灵活搭配

如果将各种句式综合运用,能使文章行文不呆板,摇曳多姿,极大

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产生一种特殊的交错美。

五、手法

题型一:分析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1、顺叙:按时间先后和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多变,波

澜起伏,引人入胜。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衬托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解释说明了故事情节;衬托

了人物形象;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使结构曲折有致。

题型二:分析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是作品

中的一个角色,经过艺术加工的,是虚构的,不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

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

里。作用: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

作者的距离,显得更加亲切,能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增强文章

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题型三:分析记叙的详略及其作用

1、详写,写得具体完整、生动形象。力求做到:叙述,有头有尾;

描写,具体生动;刻画,细致入微。

略写,写得简明扼要、概括精炼。

2、方法指津:分析材料的详略,一定要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

与中心密切相关,能鲜明突出中心的人和事,是重点材料,要详

写;与中心关系不大,只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人与事,是次要材料,要略

写;

3、作用:只有详略得当,浓淡相宜,才能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旨鲜

明。

题型四: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常见表现手法

对比、烘托、衬托、比喻、拟人、铺垫、伏笔、欲扬先抑、欲抑先

扬、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借景抒情、借物抒

情、托物言志(即象征)、以物喻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

象、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首尾呼应

2、作用

⑴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

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

理。(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

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含蓄地表达

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鲜明突出了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

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

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

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颂扬,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

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3、答题模式:表现手法+效果+表面内容+深层内容示例:采

用“……”的表现手法,……描写了”……”,表现了“……”

六、开放题

题型一:结合个人体验,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题型二:联系生活实际,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

题型三:结合个人经历,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答题模式:“我认为……,因为……,比如……,所以……”

首先,“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因

为……”,来简要阐述自己的理由;其次,用“比如”、“例如”之类

的词语,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或现实生活,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

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用比喻说理或正反说理亦可);最后,“所以”

得出自己的结论。

总之,要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举例要紧跟时

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题型四:联系实际,对文中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题型五: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方法指津:补写内容一定密切联系语言环境,符合人物的身份、性

格等;如果补充的是心理描写,一定要用第一人称。

题型六: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1、方法指津:可从内容、主旨、语言、结构、手法这五个方面进行

赏析。

2、语言特色词库

形象生动、细致传神、朴实无华、朴素自然、文辞畅达、清新优美、简洁凝练、精

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感染力强、委婉含蓄、飘逸灵动;深邃

隽永、清新明丽、耐人寻味、文笔凝练、摇曳多姿、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

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七、阅读方法归纳

1、要整体把握文章。快速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理解文章主旨(情与理),梳清文章结构。

2、要细心研读题目,抓住题目的重要词语,如“简要”“概

括”“主要”“分别”“结合上下文”“结合文章分析”“根据文章内

容”“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生活体验”使思考有的放矢。

3、要重新回读文章,尤其是文中的重要句段,把握其中的关键段、

关键句、关键词。

4、要紧扣文本,既要关注与题目有关的段、句、词,也要注意联系

上下文。

5、要有开阔的思维,除紧扣文本之外,还要联系文中的作者、读

者、主旨、结构等角度来思考问题。

6、要根据分值的多少和横线的长短,有序地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点灯

梁柏文

①阿宗生了个女儿。本想二胎再生个儿子,怎知老婆不争气,一直

怀不上。夫妇俩年纪大了,也就认命放弃了。

②村里有个习俗,生了男孩,要到祠堂点亮一盏煤油灯,数日后,

再把灯取回家中,寓意继承香火。然后,还要摆上祭品拜祭,祈福儿子

快点长大成龙。阿宗因生了女儿,清明拜祭本房祖先也不让参与。族老

说,怎能让女孩把风水好运带走呢?阿宗是族里为数不多生女孩的,遭

人白眼小看。阿宗这些年心里不好受。

③但阿宗的女孩惠很争气,勤奋读书,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院校

的大学生。这让阿宗感到一些安慰。有人提出,让阿宗“点灯”,认为

是族里的荣光,并把惠写入族谱。但族老嗤之以鼻,说女孩子有多大本

事,始终要外嫁。因此,阿宗仍旧改变不了地位。

④谁也没有想到,惠大学毕业放弃城里的好工作,毅然回村创业。

阿宗又气又恨,本想女儿出人头地后,自己也好扬眉吐气。“你读坏

书,吃坏米了?”阿宗无奈,“去哪不行,偏要回村丢人现眼。”但惠

不这么看,她说:“老爸,回村既可照顾家,还能和村人一起致富。我

学的农科有价值。”“坐着不知站着的腰腿疼,白日做梦。”阿宗粗气

骂道。惠不管别人怎么说,只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⑤村里有种植柑橘的传统,可不知为什么,种出的果子带酸味,有

点像柠檬,销路有限,只能低价贱卖。那天,惠看见父亲冲茶时放入两

个柑橘。她饮了一杯,口感好,味道佳。瞬间,惠有了灵感,何不弄个

橘茶呢?惠请专家论证后,开始试验:先取出橘瓣,然后烘干壳,再放

入茶叶……接着,惠引进设备,办起青柑加工厂。产品投放市场供不应

求,价钱可观。于是,惠以合作社模式发动村人扩大柑橘种植面积,所

产柑橘由惠收购。几年工夫,村人逐步富裕了。

⑥这时,又有人提出要让惠“点灯”。族老说,祖宗的规矩怎能随

便改?虽然惠的能干谁都看在眼里,可惜是个女的。但还是有人不服,

为惠鸣不平,“女的又怎样?惠领我们致富呢!”

⑦这一年,德高望重的族老收获2万斤柑橘。有别的商家出高价,

族老于是舍近求远……谁知,后来商家压价,买卖不成,一来一回柑橘

几乎烂掉。最后,还是惠冒着亏本的风险全收了。

⑧那晚大雨领盆。惠接到工厂人员报吉,说上游山洪暴发,洪水快

要漫过江提了,请惠赶快派人来转移物资。工厂临江,位于低地,江堤

一旦决口,工厂将损失巨大……此刻,惠想到的是村人的安危。他让员

工立即弃厂回村组织村人转移。惠挨家挨户敲门,惊醒的村人吓出一身

大汗,赶紧转移到高处的几户人家中。顷刻,决堤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

冲击村庄……村人得救了,惠的工厂却被洪水冲毁,损失惨重。

⑨这事让族老很感动。族老召集几位长者,说改改“点灯”规矩

吧。有长者听出了弦外之音:“老祖宗的规矩怎能说改就改。”“人活

规死。”族老主马板起面孔,用手指着在座的各位,“这次要不是阿

惠,你我这条老命说不定就搭上了。”几位长者想想也是,纷纷点头默

许。族老见机说:“那就从惠开始吧,以后生女孩也可以‘点灯',祈

望女孩成凤有何不好?”

⑩那晚,阿宗说要为惠去宗祠“点灯”,祈求平安多福。惠淡淡一

笑,“这不是男孩的事吗?”“从你开始,以后生女孩也可以'点

灯'。”阿宗掩饰不住兴奋,“我清明也可参与祭拜本房祖先……”阿

宗感到腰杆直了,在村里有了平等地位。

⑪惠却说,要“点灯”,就点建设美丽乡村之灯。惠的建议得到村

人同意。她出资改建宗祠,设立图书室、电视室、棋牌室等文化活动场

所和柑橘技术培训中心,大门口搞舞台与灯光球场……

⑫从此,宗祠晚晚“点灯”,灯火通明,好不热闹。

(摘自

《南方周末》,有改动)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补全故事情节。

惠出生,族老不同意“点灯”f(1)惠回村创业带村人逐

步致富,族老不同意“点灯”f(2)惠建设美丽乡村,宗

祠晚晚“点灯”。

【答案】(1)惠考上重点院校,族老不同意“点灯”(2)惠舍厂救

村人,族老同意“点灯”.意近即可。

【解析】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根据给出的示例可知,此处情节的概

括包含两部分,前半部分以“惠”做什么来概括,后半部分围绕“族

老”是否同意“点灯”来概括。

①第一个情节“惠出生,族老不同意‘点灯'”在文章第②段,第三个

情节“惠回村创业带村人逐步致富,族老不同意‘点灯'”在文章④-

⑥段,据此可知①应在第③段中找答案。结合第③段“但阿宗的女孩惠

很争气,勤奋读书,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这让阿宗感

到一些安慰。有人提出,让阿宗‘点灯',认为是族里的荣光,并把惠

写入族谱。但族老嗤之以鼻,说女孩子有多大本事,始终要外嫁”可概

括出此处的情节是:惠考上重点院校,族老不同意“点灯”。②第五个

情节“惠建设美丽乡村,宗祠晚晚‘点灯'”在文章第⑪⑫段,据此

可知②应在⑧-⑩段找答案。结合第⑧段“人得救了,惠的工厂却被洪

水冲毁,损失惨重”、第⑨段“族老召集几位长者,说改改‘点灯'规

矩吧”“族老见机说:'就从惠开始吧,以后生女孩也可以‘点灯',

祈望女孩成凤有何不好?”可概括出此处的情节是:惠舍厂救村人,族

老同意“点灯”。

2.参照示例,以“她是一个的女孩”的形

式写出两点你对惠的认识。注意结合文段中描写惠的相关语句分析。

示例:她是一个很争气的女孩。她通过勤奋读书成了村里第一个考上重

点院校的大学生。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她是一个心胸开阔的女孩。在父亲和自己受到族老的

不公平对待时,毅然回到村里带领村人致富,并且冒着亏本风险全收了

族老的柑橘。

示例2:她是个舍已为人的女孩。在山洪暴发时,她舍弃了自己的工厂

而组织工人转移村民脱险。

示例3:她是一个思想进步的女孩。她父亲要为她去宗祠点灯,她委婉

拒绝了并且建议点建设美丽乡村之灯。

示例4:她是一个敢想敢干有主见的女孩。她利用自己所学毅然回村创

业办起青柑加工厂带领村人逐步富裕。

【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结合第④段“谁也没有想到,惠大学

毕业放弃城里的好工作,毅然回村创业”“但惠不这么看,她说:'老

爸,回村既可照顾家,还能和村人一起致富。我学的农科有价值。'”

可看出惠是一个心胸开阔的女孩;结合第④段“惠不管别人怎么说,只

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可看出惠是一个有思想、有想法、意志坚定的人;

结合第⑧段“那晚大雨领盆。惠接到工厂人员报吉,说上游山洪暴发,

洪水快要漫过江提了,请惠赶快派人来转移物资。工厂临江,位于低

地,江堤一旦决口,工厂将损失巨大……此刻,惠想到的是村人的安

危。他让员工立即弃厂回村组织村人转移。惠挨家挨户敲门,惊醒的村

人吓出一身大汗,赶紧转移到高处的几户人家中。顷刻,决堤的洪水像

脱缰的野马冲击村庄……村人得救了,惠的工厂却被洪水冲毁,损失惨

重”可看出惠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结合第⑪段“惠却说,要‘点灯',

就点建设美丽乡村之灯。惠的建议得到村人同意。她出资改建宗祠,设

立图书室、电视室、棋牌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和柑橘技术培训中心,大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