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之修辞手法赏析-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新高考地区)_第1页
语言文字运用之修辞手法赏析-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新高考地区)_第2页
语言文字运用之修辞手法赏析-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新高考地区)_第3页
语言文字运用之修辞手法赏析-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新高考地区)_第4页
语言文字运用之修辞手法赏析-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新高考地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六语言文字运用

考点4修辞手法赏析

考点突破:常考修辞手法

命题突破:修辞手法辨析鉴赏

考点突破

常考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1.比喻

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点,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这种修辞方式叫比喻。

(1)比喻的构成要素及构成条件

比喻的特点是以彼喻此。“彼”指比喻的事物,叫“喻体”;“此”指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二者

构成比喻辞格的两大基本要素。喻体和本体赖以组合成比喻的纽带是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标示这种相似

关系的语词叫“喻词”(或“比喻词”),喻词是比喻的语词标志。

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一般不直接点明,让读者从中去寻味领悟,也有在比喻中点明其相似点的,

如“那孩子像花朵般可爱”。

构成比喻,从内容上说,需要表现的事物,另外的事物和相似点三个要素;从形式上说,需要本体、

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通常人们把本体、喻体、比喻词叫比喻的三要素,也有的加上相似点,称为四要

素。

构成比喻的条件:喻体和本体必须是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的事物。

(2)比喻的基本形式

①明喻。直接、明白地用喻体来描写或说明本体,常以“像”“似”“如”“仿佛”等词语连接本体和喻

体。结构形式:“本体”像“喻体”(甲像乙)。

如:记得那年泼水节,一朵凤凰花就像一团火焰,一树凤凰花就像一支烧燃的火把。(张长《泼水节的

怀念》)

②暗喻。直接将本体等同于喻体以描写或说明本体,常用“是”“成为”“等于”等词语连接本体和喻

体。结构形式:“本体”是“喻体”(甲是乙)。

如:一个爱说话的女人是朵盛开的花,没有什么味道;一个不爱说话的女人,是朵半开的花,没有人

知道它藏着一个什么样的花心,最吸引人。(於梨华《变》)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也没有喻词,直接用喻体描写或说明本体。结构形式:只有喻体(乙)。

如:她曾经远离过这些人,在她与她们之间筑了一堵墙。为了显示自己的不同凡响,她长期忍受孤独

寂寞的痛苦。(贺光涛《路》)

(3)比喻的效果

\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概括的事物形象化,深奥的事理浅显化,给人以生动形/

'、一/

/反之感。

I

2.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这种修辞方式叫比拟。运用比拟,思想上要把

:表达对象(本体)看作是他类事物(拟体),而字面上并不出现这个事物。

(1)比拟的类别

①拟人。将物当作人,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情感。

如: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

:解说词)

“肃立”“挥泪”“悲痛”等词,常用于人的感情,行为,不用于物。现在移用于物,把“群山”“江河”

;“大地”也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人的动作,人的感情,从而真切动人地抒发了人民群众对敬爱的周总

;理的深切悼念之情。

②拟物。将人当作物或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

如:因为公演的地点恰巧是孔夫子的故乡,在那地方,圣裔们繁殖得非常多,成着使释迦牟尼和苏格

:拉底都自愧弗如的特权阶级。(《鲁迅全集》第6卷)

把原来用于物的“繁殖”移来叙述“圣裔们”,表示出鲁迅对“圣裔们”的极度蔑视与辛辣讽刺。

(2)比拟的效果

恰当地运用比拟,可以增添语言的形象性,增加爱憎、褒贬的情感色彩。

3.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式叫夸张。

(1)夸张的类别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也就是对事物的形象、性质、

: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扩大。

如:我也忍不住哈哈大笑,笑得山摇地动,日月无光。(韩小蕙《欲说还休》)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也就是对事物形象、性质、特

1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柔嘉虽然比不上法国剧人贝恩哈脱,腰身纤细得一粒奎宁丸吞到肚子里就像怀孕,但瘦削是不能

:否认的。(钱钟书《围城》)

③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这是从时间上进行夸张,即在时

:间上总是把后出现的事抢前一步。

如:……这些情景,就像在眼前展开了一样。家里煮的狗子肉,烧的热炕头,在等他们回来,甚至他

:们已经嗅到了肉香……。(曲波《林海雪原》)

(2)夸张的效果

恰当地运用夸张,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行为的特征;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态度,增强感染力。

4.通感"'、、

在叙事状物时,用形象性的语言使感觉转移,从而启发接受者联想、体味,这种修辞方式叫通感,又

|称移觉。

(1)通感的常见类别

①由听觉移到视觉。

如:蓦然,她格格地笑动。……笑声如同欲滴而未滴的露珠,似含似吐颤而不落。(朱苏进《金色叶片》)

由听觉感觉到的“笑声”,移到视觉感觉到的“露珠”,描绘出了“她”的笑声的动人魅力。

②由听觉转移到味觉。

如:她的声音像蜜,听着甜滋滋的。(李叔德《赔你一只金凤凰》)

由听觉感觉到的“声音”移到味觉感觉到的“甜滋滋”。

③由视觉移到嗅觉。

如:我的情人啊,你的微笑像新奇的花卉的芳香,是单纯而又费解。(泰戈尔《流萤集》)

由视觉感觉到的“微笑”移到嗅觉感到的“芳香”。

④由嗅觉移到听觉。

如:微风过处,送来了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由嗅觉感知的“清香”移到听觉感知的“歌声

⑤由视觉移到听觉。

如: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钱钟书《围城》)

由视觉感知的“笑意”移到听觉感知的"余音",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方鸿渐为唐小姐痴倾的情态。

⑥由视觉移到触觉

如:杨澜说:“那笑容,暖暖的……”(杨晓《阳光杨澜》)

由视觉感知到的笑容移到触觉感知到的“暖暖

(2)通感的效果

恰当地运用通感,可以绘形绘声绘色,强化体验,增加语言韵味。

5.借代

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名,而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叫借代,也叫换名。

|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1)借代的常见类别

①借事物的特征、标记代替。

如:“一年一次?”长辫子很有把握地问。(王友生《漩涡》)

“长辫子”指小说中那个有着长辫子的叫李明的女子。

②借特称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

如:小朱说,老赵您不是做生意了吗?什么时候您也请咱们上那儿嗫一顿,让咱们这帮刘姥姥也长回

|见识。(宁空《赶海》)

\用“刘姥姥”代没有见识的人。

1③借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如:当时我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重庆迷雾低垂,浓云密布。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胜利,又将为

;血泊所淹没。中国往何处去?(刘白羽《红太阳颂》)

用“血泊”代替“战争

④借部分代替整体。

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五湖四海”,具体说,“五湖”是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四海”指东海、南海、

(黄海、渤海,“五湖四海”在这里代全国各地。部分代和具体代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是措辞的侧重点不同。

⑤借结果代原因。

如:……“宝宝”都上山了,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茅盾《春蚕》)

“捏着一把汗”是提心吊胆,过分紧张的结果,它是以果代因的借代。

⑥以作者替代作品。

如:方鸿渐从此死心不敢妄想,开始读叔本华,……(钱钟书《围城》)

“叔本华”不能读,这里指他的作品。

(2)借代的效果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特征,可以使行文简洁,可以使表达新颖别致、形象生动。

6.双关

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或兼含两种意义,这种言在此而

1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叫双关。

(1)双关的类别

①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如: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冯

:梦龙《山歌》)

这里“横也丝来竖也丝”的两个“丝”字,谐音双关“思二就第二句的一方素帕而言,是“丝”,就

1末句的“心事”而言,是思念的“思

②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使表达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如: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在走我的路。(鲁迅《故乡》)

“在走我的路”,表面上看是“我”离开故乡,在走水路,但作者扩展开去,将情、景自然地融合在一

:起,指的是人生的道路。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借此寄托了自己美好的希望。

(2)双关的效果

恰当地运用双关,可以使语言含蓄、委婉、饶有风趣。

7.设问

本无疑问,有意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这种修辞方式叫设问。

(1)设问的类别

\①自问自答。

口:生活像什么?生活像一条河,生活像一座山……(牛伯成《陪伴生活》)

I

!②只问不答。提出问题,不作回答,或答寓文中,或无须也无法回答。

I

I如:谁家今夜扁舟子?

I

;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I

I“谁家”“何处”尽管用了问句的形式,但无须也无法回答。正因为如此,才托出了诗人的离愁别绪的

I

起人意境。

I

(2)设问的效果

I

i恰当地运用设问,可以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或者突显重点,使行文不呆板,有波澜。

I

i8.对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

亲或相连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1)对偶的类别

①正对。上下联内容相关,从两方面说明同一个事理,或描写一种情景,两联从内容上相互补充,互

相映衬。

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刘凤浩《题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

②反对。上下联用的词或短语意义相反,对称地组织在一起,使对偶两句的内容相反。

如: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i③串对。上下两联的意思相关,有承接、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串对又叫流水对。

I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古风》)

I

(2)对偶的效果

I

:恰当地运用对偶,可以使内容凝练集中,增强概括力;可以使形式对称均衡,增加节律感。

I

I9.对比

I

i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这种修辞方式叫对比,又称对照。

I

(1)对比的类别

I

①两体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描述,使对立更加鲜明突出,又叫两物对比。

如: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②一体两面对比。把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描述,使事理阐述更透彻、全面,又叫一物

I

两面对比。

如: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鲁

也《忽然想到〈七〉》)

(2)对比的效果

恰当地运用对比,可以揭示矛盾对立的意义,能使事理、语言鲜明突出。两体对比,能使人更易鉴别

术同事物的好坏、善恶、美丑;一体两面对比,能使人更易认识同一事物的正反方面的特性、矛盾统一的

养系。

/10.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或者相反的事物做背景,从旁陪衬、烘托,这种修辞方式叫衬托,

I又叫映衬。

(1)衬托的类别

①正衬。利用事物的类似关系,采用和本体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来正面衬托本体事物。一般是用美好的

I景物来写快乐,用凄凉的景物来写悲哀。它使喜者更喜,悲者更悲,突出本体事物,加深欢快或哀伤情绪。

如:第二天,是个阴湿的日子,灰色的云层,压得挺低,下着蒙蒙的牛毛细雨,石板路上湿滑滑的。

I朱老忠和江涛踩着满路的泥泞,到模范监狱去。(梁斌《红旗谱》)

用“阴湿的日子”“灰色的云层”等这样一个坏天气衬托朱、江探监时的心情。

②反衬。用事物的相对关系,采用和本体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从反面衬托本体或主体事物。它往往是

I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它比正衬显得更有力量。

如:一九三七年四月中旬,正是樱花盛开的季节。日本横滨码头噪声沸腾,无数彩色的纸带,在远行

I人与送行者手中飘动。只有一个少妇,孤单地站在一艘英国轮船的甲板上,两手空空,没有彩带,默默地

I向祖国告别。这就是绿川英子一一当时在日本叫长谷川照子。

借樱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和彩带”在远行人与送行者手中飘动”的欢快场面,反衬出长谷川照子离别祖

I国的痛苦和惜别的心情。

(2)衬托的效果

恰当地运用衬托,可以使主次分明,让需要突出的事物更鲜明,更突出。

11.反复

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思想感情而有意重复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方式叫反复。

(1)反复的类别

①连续反复。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

如:一见面,他车子还没放稳,就很激动地对我说:“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文章可做呀!"(李存葆《高

I山下的花环》)

②间隔反复。重复的同一词语或句子中间,隔着其他词语或句子。

如:她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喜欢。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喜欢。他们俩高高

|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相对待,我更喜欢,因为这样才象人样。(叶圣陶《夜》)

(2)反复的效果

恰当地运用反复,可以突出语意重点,抒发强烈的感情;可以加强语气,增添节奏感。

12.排比

把几个内容密切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接连说出,这种修辞方式叫排比。

(1)排比的类别

①句子成分的排比。句中同一句子成分的排比。

如:在他的词作中,你见不到一丁点世俗的哀怨,感到的只是祖国跳动的脉搏、民族不懈的追求、时

;、代探索的脚步、人民热切的期盼。(王衍诗《倾情领唱主旋律》)/

又如:深夜,在大庆一间客房的会客厅里,王启民述说着往事,他的久违的父母、他的久违的故乡、

他的久违的童年。(文乐然《宁静地带》)

①是宾语的排比,②是同位成分的排比,此外还有主、谓、定、状、补语的排比等。

②句子的排比。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的排比。

如:不要轻信你听到的每件事,不要花光你的所有,不要想睡多久就多久。(无名氏《一些有意思的忠

告》)

③段落的排比。如:

他哭了,不是因为邻居的眼色,这个从南市来的孩子从小见惯了各种各样冷漠和怀疑的眼色。

他哭了,不是因为路人的歧视,这个在各国港口为中国争取到荣誉的海员,有的是对付歧视的办法。

他哭了,不是因为亲人们一一妻子儿女,特别是哥哥,那个一心一意支持他走上这条路的哥哥的质问。

虽然他们疑虑的视线在他心上织起了压迫的和有罪的雾似的迷网……(柯岩《船长》)

(2)排比的效果

恰当地运用排比,可以使语句整齐匀称,音律铿锵,节奏感强;可以深化语义表达;可以增强语势,

抒发强烈感受,加大感染力。

命题演练

选择专训

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拟人)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答案】B

【解析】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体现了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句后有回答,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设问。

C.把“天〃拟人化,让其具有人的情,让其具有人"老”的特点。

D.把"万户侯"比作"粪土",相似点为都有令人憎恶的臭味。

故选Bo

2.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烟花向上空冲去,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相同的一项是()

A.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B.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C.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D.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答案】A

【解析】题干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烟花"比作"满天花雨"。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乐音"比作"银色星光的利箭"。

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着急得流泪”是人的行为表现,把"红烛"人格化。

C.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是人的动作,把"太平洋"人格化。

D,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第二个"李公朴”是借代,以专称代替通称。用"李公朴"这一专称代替像"李公朴"

一样的人。

故选Ao

3.下列对课文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均使用了比拟的

手法。

B."百合花""红烛""云雀"这些意象在文中都具有象征意,百合花象征着纯洁的情感,红烛象征诗人对祖

国的赤诚,云雀象征欢乐、光明、美丽。

C.《百合花》中“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

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D.《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鹊桥仙》中"佳期如梦"均采用了化虚为实

的艺术手法,将情感表现得极富感染力。

【答案】D

【解析】D."均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错误。"佳期如梦"的喻体是“梦",梦不是具体的形象,没有通过

具体形象来化虚为实,因此不存在化虚为实的手法。

故选D。

4.下列选项中,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房顶子上那个大刀片似的,那是干什么用的?

A.人们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清风。

B.我的指关节斜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C.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

D.从霓虹似的彩霞,也降不下这样美的雨,能和你出现时降下的乐曲甘霖相比。

【答案】C

【解析】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车厢顶部的电扇"比作"大刀片"。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火车"比作"绿色的长龙”。

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指关节"比作"专卯钉"。

C.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北京话"代指"讲北京话的人”。

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彩霞"比作"霓虹"。

故选Co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写愁的名句,下列诗句与这种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A.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

玉案》)

B.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答案】D

【解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愁"比作"春水",化抽象为具体。

A.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闲情(愁)〃比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将抽象的愁绪具体化。

B.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愁"比作"海",写愁绪之多、之深,将抽象的愁绪具体化。

C.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愁”的长度比作“白发三千丈”,将抽象的愁绪具体化。

D.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愁心"寄托给"明月",通过明月来传达自己对友人的牵挂和担忧之情。

故选D。

6.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答案】B

【解析】A.比喻,"朝露"喻人生。

B.借代,"杜康”代酒;

C.比喻,"东流水”喻古来万事;

D.比喻,"樊笼"喻官场。

故选Bo

7.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A,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B.啊,黄河,你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C.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一一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D.目前的艰难险阻的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答案】C

【解析】A.对偶。"动人心"对"鼓壮志","气冲斗牛"对"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是夸张。

B.拟人。"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赋予黄河以人的动作。"啊,黄河,你......”还是呼告的修辞。

D.反问。"哪能?"是反问,意思是"不能......

故选C。

8.下列诗句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B.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B

【解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运用列锦的手法,即意象的叠加,纯用名词短语连缀,不用动

词虚词联结。

A.相同。运用列锦的手法,皆为名词叠加;

B.不同。运用动词"语""嘶";

C.相同。运用列锦的手法,皆为名词叠加;

D.相同。运用列锦的手法,皆为名词叠加。

故选Bo

9.下列各句中对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比喻、通感)

B.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C.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互文、对偶)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夸张、拟人、比喻)

【答案】A

【解析】A.通感,把嗅觉"清香"转化为人的听觉“渺茫的歌声",没有比喻。

B.排比,三个"来得……”句式一致,构成排比。

C.对偶,"东西"对"左右","植"对"种","松柏"对"梧桐"。互文,东西左右种上了松柏梧桐。

D.比喻,将浪花比作雪;乱石穿空,用了夸张;拟人,惊涛拍岸,把惊涛人格化。

故选A。

10.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比喻大军阀、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江山代指国家,激扬文字指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运用了对偶和借喻。

【答案】B

【解析】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属于借代,"粪土"属于比喻。

C.是设问和拟人,不是反问句,从全篇来看,下阕做出回答,所以是设问;用"问"把"大地"写成了人,是

拟人。

D.对偶、借代的修辞,"才饮"对"又食","长沙水〃对"武昌鱼〃,体现了对偶。借代是借部分代整体,即借“饮

长沙水""食武昌鱼"代"在长沙,在武汉"。

故选Bo

11.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夸张)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典)

【答案】C

【解析】C."比喻"错,是借代,"江山"代国家,"万户侯"借代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故选Co

12.下列对诗句所用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借代)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夸张)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

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反衬)

【答案】D

【解析】D.以天台山四万八千丈衬托天姥山的高大,用的是正衬的手法。

故选D。

13.对下面语段中修辞方法及作用的分析,不思卿的一项是()

①母爱是一股清清的泉,洁净而碧澈;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延伸而顺畅;母爱是一座高高的山,挺

拔而坚固;母爱是一泓湛湛的潭,深厚而有容。②谁能说母爱不是最伟大的?母爱对子女的影响潜移默化,

深远而巨大。③正如高尔基所说:“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A.第①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母爱分别比作"泉""路""山""潭",写出了母爱的不同呈现方式。

B.第①句排比手法与叠词的运用,朗朗上口,增强了韵律感,富有节奏美、音乐美,收到了意蕴深厚

的效果。

C.第②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母爱的伟大及对子女的影响,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D.第③句运用引用的修辞方法,进一步强调母爱的伟大,使表达更深刻有力。

【答案】C

【解析】C."设问"不正确,"谁能说母爱不是最伟大的〃是反问句,表达相反的意思,即母爱是伟大的。设问

是自问自答,此处没有回答。

故选Co

14.下列有关修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均用了比

拟的手法。

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C."百合花""红烛""云雀"这些意象在文中都具有象征意,百合花象征着纯洁的情感,红烛象征诗人对祖

国的赤诚,云雀象征欢乐、光明、美丽。

D.《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运用了夸张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答案】B

【解析】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错误。"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

毁灭,毁灭,毁灭呀!”运用的是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让其拥有了人的行

为"沉睡";"黑暗"拟人化后也有了"怀里"。"毁灭,毁灭,毁灭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

故选Bo

15.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

B.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C.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D.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

诗歌。

【答案】D

【解析】A.赋予花鼠以人的情态(想出来晒太阳、回去睡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态(叫起来),称其为"客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态(喧嚷着发出邀请),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本句将迁徙中的大雁的鸣叫声比作带着野性的诗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

16.下面各句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A.他正想给火山拍张照,火山突然一阵咆哮,喷发了。

B.下雨了,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林黛玉拿起手中的药,还没吃,病就好了一大半。

【答案】B

【解析】例句"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景色喻为山水画。

A.“咆哮〃一词用于形容火山,是拟人化的表达,属于拟人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

B.将“雨水从房顶落下"的景象比作“万千条瀑布”,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

C.通过"家书"的价值与"万金"的对比,强调家书的珍贵,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

D.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林黛玉病情的突然好转,与吃药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属于夸张修辞手法,与例句不

同。

故选Bo

17.对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借代)

B.此生,如纸般薄命。(《延禧宫略》主题曲《雪落下的声音》)(比喻)

C.爱恋依,爱恋依,愿今生常相随。(《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反复)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主题曲《知否知否》)(借代)

【答案】A

【解析】A."借代"错,"尘网"是比喻,将黑暗污浊的官场比作“尘网"。

B.正确。"如纸"是比喻,把不顺的人生比作纸一般薄;

C.正确。"爱恋依,爱恋依"是反复;

D.正确。"绿""红"是借代,用颜色代指绿叶、红花。

故选Ao

18.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修辞方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B.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C.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

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答案】C

【解析】例句为拟物,"夹着尾巴跑",本是写狗等动物在受到袭击、挨打后狼狈逃跑的神态。

A.为反语,"伟绩""武功"本是褒义词,此处褒词贬用,揭露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的万分悲痛。

B.为比喻,把高高地挺出来的荷花箭比作哨兵。

C.为拟物,"长在水里"是荷叶莲花等的状态,句子这样描写水生是把人当作植物来描写,流露出作者对人物

的喜爱和赞美。

D,为比喻,把人类长期阶级斗争、劳动人民流血牺性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过程,用了大量木材后来才成为

一小块煤。

故选Co

19.下面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不属于对比的一项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C.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鹏鸽飞。(李白《越中览古》)

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D

【解析】A.对比手法。通过"朱门里酒肉臭"与"道路上有冻死骨”的对比,展现了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阶级

对立的残酷现实。

B.对比手法。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展现了战士们艰苦环境和将领们的安逸

生活,深刻地揭示了军中的矛盾和不公。

C.对比手法。诗人选取了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

D.没有对比。诗人不直接说天姥山之高,而是用高峻陡峭的五岳、天台来正衬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横

空出世,高耸陡立,直插云霄。

故选D。

20.下列各项中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C.洛阳陌上人回首,丝竹飘摇入青天。

D.只恐双溪昨牖舟,载不动许多愁。

【答案】A

【解析「'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镜子"比喻人类应对气候变化

的全球努力。

A.比喻,用"樊笼"比喻束缚本性的俗世;

B.借代,用"寸管"借代笔;

C.借代,用"丝竹"借代音乐;

D.比拟,把抽象的"愁"当成具体可感的实物,可以装载。

故选A。

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神坛”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传统文化大多庄重严肃,但文创产品却能以可爱搞怪的形式,使高高在上的文物走下非羊,深入人心。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尊无颜色。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绿。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等拓开。

D.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答案】A

【解析】文中的"神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文物走近大众,比作走下神坛。

A."粉黛"借代手法,代指六宫中的女性。

B,比喻,把柳枝比作绿丝绦(绿丝带)。

C.比喻,把雪花比作梨花。

D.比喻,把圆月比作玉盘。

故选Ao

22.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选文]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入你的视:的建一条黄绿错综的大越于。

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D.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答案】D

【解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原比作"黄绿错综的大毡子

A.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笑"一词,将人的情态特征赋予了桃花。

B.运用了双关,既写了江上的阵雨天气,又把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C.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偷"字将人的情态赋予了南风,在“无人"的境况中平添了不少引人遐想的情趣。

D.运用了比喻。把"潭面"比作"镜",突出诗歌中湖面的平静、湖水的清澈。

故选D。

2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所用艺术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B.既见复关,泣涕涟涟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D.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答案】C

【解析】A.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把"指"比成"葱根",把殷红之"口”比作含着朱丹;把“孝亲之人"比成"乌鸟"。

B.都使用了借代修辞。用"复关"代指"氓",用"泣涕"借代"眼泪";用"东宫"代指"太子"。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用典,化用杜牧诗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运用互文写蜀道猛兽,影射政治

黑暗。

D.都使用了比兴手法。“孔雀东南飞"首先起兴,引出"焦文U"二人的爱情故事,且把"焦文『‘比成了"孔雀J"桑

之落矣,其黄而陨"首先起兴,引出二人婚后不幸的家庭生活,且把"女子"或"破败的家庭"比成了"落叶的桑

树"。

故选C。

2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西湖景色醉人,我们到了西湖,就如同走进了一幅织锦的国画长卷。(比喻)

B.听说爸爸回来了,六岁的英子欢欣雀跃,一下子冲出房门,扑到爸爸怀里。(拟人)

C.红色文艺记录党史国史,讴歌革命前辈,鼓舞人心士气,传承红色基因。(排比)

D.太阳炙烤着大地,柏油路晒化了,甚至店铺门前的铜招牌也要晒化了。(夸张)

【答案】B

【解析】A.正确。将"西湖景色"比作"国画长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错误。拟人是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英子"本来就是人,

不是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C.正确。“记录党史国史〃"讴歌革命前辈""鼓舞人心士气〃"传承红色基因"四句话都是动宾结构,句子结构相

同,构成排比。

D.正确。"晒化了〃属于夸大,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故选Bo

25.下列各项中,使用修辞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天上忽然满布乌云,花园里的水缸盆景,也沉静暗淡,仿佛等候什么重大的消息,书房里的光线也

渐渐减淡。

B.铺天盖地的营销制造了一种假象:从职场到情场,情绪价值俨然成为人际交往的万金油。

C.我们在这阴迷的时刻,往往相顾悍然,索性放开,大躁狂摇,身子也狂摇得连生机都磔格作响。

D.春天,他们把种子、肥料拉到地头喂给大地。秋天,再把从大地肚子里生出来的土豆等拉回家。

【答案】B

【解析】A.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将花园里的水缸盆景人格化。

B.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情绪价值"比作"人际交往的万金油"。

C.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磔格作响"赋予"生机〃以生命。

D.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从大地肚子里生出来"赋予"大地"以生命。

故选Bo

26.下列修辞运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望海潮》)

C."胡马窥江去后。"(《扬州慢》)

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陈情表》)

【答案】C

【解析】A.比喻,以"绳墨"比喻规则。

B.比喻,以"霜雪"比喻浪花。

C.借代,"胡马"借代金军。

D.比喻,以"乌鸟私情"比喻孝心。

故选Co

27.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街上没有什么行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却没有一点生气。

B.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C.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D.全球最高最先进的电梯试验塔犹如巨轮上高耸的桅杆,屹立在珠江边。

【答案】A

【解析】A."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没有本体和喻体,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B.把说话者与对方之间存在着深厚的隔阂和难以逾越的障碍比喻为“厚障壁"。

C.把“小兴安岭"比喻为"大花园"和"宝库"。

D.把"电梯试验塔"比喻为"高耸的桅杆"。

故选A。

28.下列各项中,和例句运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例句:那些蝴蝶般的小小金菊,神奇地贴在悬崖之上,灿然盛放,像神话,也像梦境。

A.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B.《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D.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壬当。

【答案】D

【解析】例句是比喻,将悬崖之上小金菊灿然盛放状态比喻为"蝴蝶""神话""梦境"。

A.借代,"长策”代指武力。

B.引用,直接引用《书》原话。

C.借代,"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D.比喻,腰上束着白绢子,光彩象水波一样流动,耳朵戴着用明月珠做的耳坠。

故选D。

29.选出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修辞手法不同的一句

()

A.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B.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C.微风过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答案】D

【解析】例句修辞手法为通感。月色如名曲,把视觉写成听觉。

A.通感。香气是浅紫色的,把嗅觉写出视觉。

B.通感。草坪像乐曲,把视觉写成听觉。

C.通感。清香像歌声,把嗅觉写成听觉。

D.比喻。把"叶子"比作"舞女的裙"。

故选D。

30.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下列诗文中漠育使用互文手法的一项是()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答案】B

【解析】A.“烟〃与"月"互文见义。句意:迷蒙的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河水及河边的沙地。

B.没有使用互文手法。句意: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C."下马"和"在船”互文见义。句意: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D."诵"与"歌"互文见义。句意:诵歌"明月"这首诗中"窈窕"这一章节。

故选Bo

题组特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淡学”一词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淡学”,(A),提倡的是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外

表宠辱不惊、不争不抢,内心平和安宁、八风不动。

①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的现代社会,②在社会义则和自我彻厘的双重理塞下"②成壬人一

直面脩着丕〃、用力。④想做一个“高殳”成年人“⑤彳主隹要付出且大的脑力、精力或情感成本。选择“让

精神减负”“让欲望减少",是“淡人”们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的方法。就像船行大海中,风

浪越大,越需要稳固的“船锚”,以平和稳定的内在对抗外界的(B)□主动抛弃一些负重,是为了更好

地轻装前行。

从丧、佛系,到内卷、淡人,我们一直热衷于贴标签、对号入座,但这也容易陷入非黑即白、以偏概

全等标签化思维。其实,“淡”非意味与“浓”对立。一个线下社交中“淡淡”的人,也许在线上积极热

情、广交朋友;一个情绪淡淡的人,也会因在意的人或事开怀大笑或泪流满面:工作中看似“淡淡”的人,

可能也在为了自己的小目标”淡卷“。所以,你可以浓,也可以淡,可以时浓时淡,也可以内浓外淡...

我们不必被标签束缚,无论是(C)还是热烈滚烫,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只要是让自己感觉舒服的,

就是最好的!

(节选自人民网《“随便吧”“都可以”……你是这样的“淡人”吗?》

31.请在文段的括号处填上合适的成语。

3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请将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写出来并修改。

33.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31.A.顾名思义B.惊涛骇浪C.风轻云淡

32.①句改为:在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的现代社会中

⑤句改为:往往要付出巨大的脑力、精力和情感成本

33.构成:四个"可以……"短句,结构一致,构成排比。

效果: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琅琅上口,增加语言气势;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阐述,揭示了生活态度

的多样性和不拘一格的可能性,强调不必局限于某种标签化的生活方式。

【解析】3LA.所填成语单独成句,根据下文"提倡的是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外表宠辱不惊、不争不抢,

内心平和安宁、八风不动。”可知,下文是对“淡学”的具体解释,可填"顾名思义"。顾名思义:从名称想到

所包含的意义。

B.所填成语是"对抗"的宾语,根据前文"船行大海中,风浪越大"可知,此处用风浪比喻外界的险恶,可填"惊

涛骇浪"。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环境或遭遇。

C.所填成语是"是"的宾语,此处应该是与"热烈滚烫"词义相反,强调为人淡泊宁静,可填"风轻云淡"。风轻

云淡:形容天气晴好,也形容为人恬静安适。

32.①句中途易辙,"现代社会”作句子的主语,后文"在社会规训和自我加压的双重鞭策下"是状语,没有

与之匹配的谓语,此句应作句子的状语,所以应加上介词结构,改为"在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的

现代社会中"。

⑤句连词使用不当,"往往要付出巨大的脑力、精力或情感成本"句中的"或"表示选择关系,根据上下文语

境,并没有选择的意味,句子实际上想表达"通常三者都要付出",因此用"和"更为恰当,所以"或"改为"和"。

33.构成:画横线的句子中"你可以浓,也可以淡,可以时浓时淡,也可以内浓外淡"运用了相对结构整齐的

动宾句式构成排比。

效果:“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句式铿锵有力,整齐一致,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浓〃”淡,,“时浓时淡,“,内浓外淡,,从不同方面呈现出生活态度的多重选择和灵活性,令人印象深刻且富有哲理

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

宝山而空返”。

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着“钻深研透”的方法。读书需要钻深研透,不能,利用

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

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簿”,就

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萍”而“厚”,塞电“厚”而“薄”,如

此循环彳主复,孤熊丕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样,跪向也心深扎,也向9周土壤蔓延,逑搽

树才熊蓬勃生长枝繁二t虞之_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

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

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的目的。

3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孤陋寡闻辨伪去妄学以致用

B.孤陋寡闻去伪存真学有所成

C.浅尝辄止去伪存真学以致用

D.浅尝辄止辨伪去妄学有所成

3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工人们难得的佳肴。

B.我们那儿的主力红军一部分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了,一部分和中央红军合编,准备长征,四月

天就走了。

C."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

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D.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

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36.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34.C

35.D

36.把读书的过程比作树根不断深扎蔓延,体现比喻的相似性;读书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这和树

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二者特点相似;形象生动地体现读书要广泛涉猎,也要去粗

取精,才能从中得到智慧和启发。

【解析】34.第一空,孤陋寡闻:指学识浅薄,见闻不广。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

钻研。又指博而不精。与"钻深研透"词义相反,强调肤浅、不深入,应选"浅尝辄止"。

第二空,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去伪存真: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强调得到知识“干货",应选"去伪存真"。

第三空,学以致用: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学有所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得到了一定的成果。语境强

调在实践中运用,应选"学以致用"。

故选Co

35.画线句引号是特殊含义。

A.反语讽刺;

B.特定称谓;

C.直接引用;

D.特殊含义。

故选D。

36.画线句"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本体是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的循

环往复的读书过程,喻体是树根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是一个明喻,比喻词是"像"。

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和达到的效果是:"不断增加广度与深度”“蓬勃生长、枝繁叶茂"。树根的生长状态是生

活常识,这种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论述得形象生动,使人们对如何读书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是有性格的,桀鹫中透出一分高雅。刚刚下过一场雪,芦苇根部落满厚厚的雪。雪可以裹住芦叶,

冻住芦根,®O没有一株芦花被积雪压折,因为芦花白色的柔毛像天鹅绒,雪花和雨水无法沾身。雪只

能成为芦花的陪衬。在苇甸边缘一片开阔的雪地上,三株茁壮的芦苇呈品字形立着,似乎在向我招手。我

想,(2),于是走过去折下这三株芦花。我把它们插在一个红酒瓶里,置于书桌的一角。三株芦花像三支

棉花糖,蓬松肥硕,看上去既甜蜜又养眼。写作有了倦意时,斟一杯红茶,欣赏一番芦花,顿时觉得放松

不少,仿佛又置身于辽河口那片广袤的芦苇荡,创作灵感会浪花般涌来。八年过去了,三株芦花依然是当

年的模样,姿态、颜色都没有改变,总是用洁白的笑展望着我。灰尘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