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选择题专练50题)(原卷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选择题专练50题)(原卷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选择题专练50题)(原卷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选择题专练50题)(原卷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选择题专练50题)(原卷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04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选择题专练50题

1.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政府设河州卫,以何锁南普为指挥同知:“又遣西宁州同知李喃哥等招抚其酋

长,至者亦悉授官,乃改西宁州为卫,以喃哥为指挥”;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派沐英平定济州叛乱

后认为“跳州,西番门户,遂置洪州卫”。明初这些做法旨在()

A.强化封建君主专制B.增强边疆经济活力

C.维护国家政权稳定D.削弱土司统治权威

2.明初,朱元璋规定:“内庭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是明朝中后期,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甚至协助皇帝“批红”。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君主专制逐渐衰落B.朱元璋失去影响力

C.宦官专权操弄朝纲D.皇权独揽亲政懈怠

3.中国古代历来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明朝皇帝明神宗为册立太子与大臣及后宫势力前后纷争十

五年之久,史称国本之争。明神宗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

力反对,最终立皇长子为太子。这说明()

A.外戚势力左右政局B.中央集权制度逐步走向衰弱

C.内阁行使决策大权D.祖制和封建礼制制衡着皇权

4.明代,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员,都受到言官的制约和纠幼。一

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否则便会下台。这反映出明代

()

A.言官权力不断扩大B.政治生态日益恶化

C.专制皇权得以强化D.监察体系趋于完善

5.明初设置布政使,掌一省之行政,考察官吏,征收财赋等。宣德、正统以后,随着原本作为临时差遣性

质的总督、巡抚权力不断加重,布政使的权力随之缩减。清初规定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再分左右。上述

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

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B.国家注重地方行政效率

C.地方财政困难加剧D.君主专制加剧社会矛盾

6.明太祖曾在宫门前铸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明代仍出现了王振、刘瑾、

魏忠贤等“权阉”;清朝设立了专门管理皇帝生活起居的机构一一内务府,由专门官员执掌,终清一代宦官

们“毋得任事”。这反映出()

A.官僚制度的渐趋完善B.中枢权力机构异化

C.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7.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张居正病逝后,皇帝先给予最高待遇葬礼,两年后

却查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皇帝对张居正的态度剧变表明

A.明代相权膨胀对皇权形成威胁B.明代官僚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

C.君臣共治的统治理念开始瓦解D.明代官员的监察体制日趋完备

8.洪武年间朱元璋下谕,“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并

列出朝鲜、日本、越南等15个“不征之国”。朱元璋此举

A.改变了重典治乱的国策B.旨在构筑稳定的朝贡秩序

C.埋下了倭寇泛滥的隐患D.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9.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朱棣敕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

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掳诚来朝,咸锡皆赏。故兹敕谕,

悉使闻知。”这表明明政府

A.固守宗藩体制B.扩展海洋的政治愿望

C.强化海禁政策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10.隆庆万历年间一些士人开始跳脱早前的“西洋”视野。福建泉州人李光缙对荷兰的位置有较为清醒认

识,“大西洋之番,其种有红毛者,负西海而居,地方数千里,去中国水道最远,译者云在昆仑西北。”这

一认识()

A.抵御了列强的侵略扩张B.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转变

C.得益于海禁政策的松弛D.折射了学习西方潮流涌现

11.下表为郑和下西洋促成的中外交流情况表。据此可知,明朝()

出使国家输出带回

占城制造豆腐、铸钱技术、建屋技术

暹罗种植小麦、开垦梯田、使用海盐暹米、紫檀木等

爪哇及旧港建屋技术、耕种技术胡椒、苏木、槟榔、金银香、沉香、黄蜡等

锡兰和印度种茶技术、纺织技术、刮痣之法佛教艺术、音乐等

A.农耕经济发达B.朝贡贸易获利丰厚

C.民间贸易繁荣D.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12.郑和下西洋后,仅永乐元年至二十二年,占婆18次,暹罗22次,满刺加15次,苏门答腊13次,爪

哇15次,甚至不少国家国王也慕名而来,有4个国家11位国王到过中国,其中3位因仰慕明朝文明,病

逝时要求“体魄托葬中华”,并立遗嘱给予子孙“世世毋忘天子恩”。这反映出()

A.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深远影响B.朝贡贸易体系正式确立

C.明代与亚非国家经济交流密切D.中外交流形式出现嬉变

13.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勒靶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页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

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赠遗而返”。这反映了

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

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

14.明末,荷兰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明军连续与荷兰人发生海战,荷兰人最终认输,明朝夺取了从日

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这说明此时明朝()

A.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B.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C.高度重视重视海洋开发D.海军实力仍居前列

15.古代中原王朝有限制铁器出口的规定,明朝政府与蒙古瓦剌的“铁锅贸易”中特别选择了熔炼技术门

槛极高的佛山“广锅”,这一做法是出于

A.防范瓦剌军事进攻的需要B.促进粤菜烹饪技术的传播

C.强化明政府对经济的管理D.推动金属冶炼技术的交流

16.“东北一词,最早出自《周礼》“东北日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下列朝代与东北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

或官职对应正确的是()

A.汉朝安东都护府B.唐朝---护乌桓校尉

C.元朝一一北庭都元帅府D.明朝一一奴儿干都司

17.下表所示为清初信奉理学思想的文官群体为皇帝进献的治国之策。清廷对这些主张的采纳

领域具体内容

政治上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主要针对贪腐问题)

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

文化上敦行教化、兴办教育,移风易俗(整合了男子蓄辫、女子缠足等满汉习俗)

A.推动了统治权威和基层秩序的重塑B.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王朝更替所带来的动荡局面D.实现了各民族平等交往交融

18.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守”。时人称:“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

天下矣。”由此可见明朝迁都北京

A.开创了建都北京的先例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缩小了南北发展的差距D.解决了明朝的边疆危机

19.有学者认为:“对于永乐帝而言,迁都北方还有他个人的因素,即他所背负的超越忽必烈的宿命。他所

承担的使命并不是单纯的对北方边患的消极防御,而恰恰是积极完成中华与夷狄的统合。”据此可知,明朝

定都北京

A.彻底解除了北部边疆的统治危机B.达成了永乐帝个人的抱负

C.有利于形成多民族国家治理模式D.标志北方各民族开始融合

20.康熙帝晚年曾回忆说,当年辅政大臣索尼、鳌拜等人“迫朕杀”与之有怨的尚书苏纳海,他“并未依

其言降旨”,索尼、鳌拜等依然宣称是其“旨意”,将苏纳海处绞。这一故事反映出康熙时期()

A.专制皇权逐渐发展B.朝廷决策缺乏效率

C.军机处的权力扩大D.内阁掌握政务大权

21.下面是清朝前期的外交体制框架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清朝外交管理权下移的趋势

B.清朝外交近代化发展的趋势

C.天朝上国观念下的分类管理

D.闭关锁国外交在政治上体现

22.清康熙朝至乾隆五年(1740年)编纂完成了《大清一统志》,该志“自京畿达于四裔,为省十有八,统

府州县千六百有奇。……宪古证今,眉列掌示,图以胪之,表以识之”。据此可知,这一举措()

A.利于强化疆域空间认知B.有助于解决边界领土争端

C.拓展了清朝前期的疆域D.表明国家主权意识的形成

23.清朝仿明代之例,祭祀历代帝王,并对入祀的帝王作了如下增补和调整。据此可知,清廷此举旨在

顺治二年(1645年),恢复元世祖牌位,增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开创之主

入祀,入祀先代帝王达21位;顺治十七年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罢祀

康熙帝即位之初,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重新增祀;康熙六十年(1721年)“凡曾在位,除无道、被裁、

亡国之外,应书庙崇祀”,各代帝王计143人

雍正帝认为祭祀不仅要知“创业之维艰”,也要知“守成之不易”,入祀帝王增至164位

乾隆元年(1736年)增祀明建文帝入帝王庙;四十九年谕令增祀两晋南北朝及唐末五代时期有为之君;至

五十年,正式确定增祀晋元帝等二十五帝,撤出原祀汉桓、灵二帝,总计奉祀历代帝王共188帝。至此,

历代帝王庙入祀标准及规模得以最终定型

A.建构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B.顺应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实际

C.促进对传统治理体系的继承D.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24.康熙帝虽然勤政,但却对苏州织造及其亲信家奴等的严重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

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生活上大肆挥霍,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B.商品经济发展的代价

C.阶级矛盾激化的恶果D.传统盛世局面的终结

25.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秦、汉、唐、宋先后有7位皇帝进行封禅,以证本朝“受命应天”。

而明清两代却无一帝王封禅,明成祖以“在德不在封禅”驳回朝臣提议,清乾隆帝抨击封禅之举乃“矫诬

(虚妄)侈大之事”。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A.宗教迷信思想淡化B.君主集权体制空前强化

C.理性务实政风形成D.以德治国观念得到实践

26.雍正曾说道:“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如满洲长于骑射,汉人长

于文章,西北之人果决有余,东南之人颖慧较胜,非惟不必强同,实可以相济为理者也。至若言语嗜好,

服食起居,从俗从宜,各得其适。”由此可见,清朝()

A.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B.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交融D.开创了边疆地区管理新模式

27.乾隆年间设立三通馆,其编修的地理志突破了之前以山川为纲要、以中原为核心的九州书写体系,采

用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这种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变化

A.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B.说明了中国版图的奠定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推动了地方制度的改革

28.郑成功后人投降后,水师提督施琅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必归荷兰”,

故奏请康熙帝派兵一万分守台湾、澎湖。施琅的上述主张在当时有助于()

A.捍卫东南海疆安全B.加快统一台湾进程

C.强化闭关自守政策D.驱逐荷兰殖民势力

29.16861740年,清政府纂修《大清一统志》,在疆域构建方面,把民族聚居的边疆,尤其是长城以外的

“三北”(西北、北部、东北)包含在内,强调“中外一家”,正面批判了此前“华夷之辨”下仅以长城以

内作为“中国”疆域的观念。此篆修()

A.使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版图由此奠定B.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疆域

C.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设道隶属福建省D.以法律形式落实了对西藏的管辖权

30.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康熙四十九年至五H^一年(1710—1712),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

水师巡视西沙群岛,“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下列对

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为康熙收复台湾奠定了坚实基础

B.维持了东亚诸国与清朝的朝贡关系

C.反映出清政府大力扶持海上贸易

D.表明了清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

31.明万历三年俺答汗与三娘子所筑“大青城”(今呼和浩特)被万历皇帝赐名改为“归化城”意为“归顺

朝廷,接受教化”;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熙皇帝赐名改为“杀虎口”。两处

地名变更反映出()

A.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

C.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D.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

32.嘉靖二年,日本使宗设、宋素卿分道入贡,互争真伪。市舶中官赖恩纳素卿贿,右素卿,宗设遂大掠

宁波。给事中夏言言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据此推知

A.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实行B.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C.对外贸易受到基层质疑D.市舶贸易导致倭患严重

33.明朝福建巡抚许孚远认为,“彼其贸易往来,汆谷他处以有余济不足,皆小民生养所需,不可因刖而废

屐者也。不若明开市舶之禁,收其权而归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夺,则民之冒死越贩者,固将不禁而自止”。

由此可知,他主张

A.合理引导来华外商的行为B.支持和发展私人海外贸易

C.设官方机构管理对外贸易D.开海贸易以促进国计民生

项。

34.清朝历代皇帝都把广州贸易所获利益作为私人利益的重要来源,海关监督由内务府授权,负责把广州

每年海关税收多达855000两的现银输入统治者的私囊,因此广州有“天子南库”之称。这种现象

A.使得广州保持着贸易开放状态B.表明闭关锁国未影响外贸发展

C.说明政府在财政上依赖于广州D.为近代海关管理制度奠定基础

35.若运用下图研究清朝历史,可反映出当时()

4000

(35oO

N30oO

)

O

堀25o

20oO

O

,15o

.O

@/10o

O

曜5O

O

A.对外贸易萎缩B.人地矛盾尖锐C.种植结构调整D.重农抑商强化

36.16世纪中后期,明朝隆庆皇帝宣布废除海禁,允许泉州、漳州的民间商人出海。参与东西二洋的海上

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这一事件的影响是

A.对外开放局面逐渐形成B.民间贸易超过官方贸易

C.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D.消除了沿海倭寇的隐患

37.乾隆十六年,清廷颁布上谕关闭泉州港、淞沪港,只留下宁波、广州口岸;乾隆二十年,又增加宁波

港赋税,所有洋行及来往中国的海外商人皆被赶到了广州;乾隆二十二年,撤宁波贸易港只留下广州作为

对外通商口岸。这一做法

A.是君权强化的体现B.意在防范西方侵扰中国

C.维护了领土的完整D.促进了外贸的持续繁荣

38.清朝时期,中国扇商察觉到西方人的审美偏好,专门制造出了一种中西结合风格的扇子品种一一外销

扇,其制造基地设在广州十三行,制作工艺上追求极致的奢华繁复,深受欧洲人喜爱。这表明,清朝时期

()

A.官营手工业技艺领先民营B.政府积极支持对外贸易与交流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D.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39.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奏称:“近年粤闽贸易,番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有停驾不开

者。在外番因不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甚见增昂。”这反映出

A.官员对“海禁”效果的否定B.国内丝绸价格的上涨

C.中外“丝一银”贸易的终结D.中外市场联系的弱化

40.清中期起,各地官员积极“劝农”:鼓励全面发展农业,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及林、牧、渔等副业生产。

朝廷对棉花种植的推广可谓不遗余力,遍及内地十八省,同时大力推行家庭纺织加工业。政府的这些举措

A.实现了小农经济模式的转型B.有利于缓和突出的人地矛盾

C.导致了传统经济格局的逆转D.维护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41.明代小说中有关商贾的故事极多,而细查那些买卖人的出身,便可发现其中竟有相当一部分原本是书

生。这反映出当时()

A.小说创作主体身份呈下移趋势B.社会变迁影响小说创作

C.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传统观念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42.朱熹坚持“存天理,灭人欲”,将人的欲望扼杀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牢笼之中,王阳明坚持“存天理,去

人欲”,注重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去除不良欲望的目的,明后期读书人皆读阳明之书,两者的不同主张

A.表明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B.说明了阳明心学对朱熹理学的反动

C.体现了理学日益僵化而备受质疑

D.反映了宋明时期经济领域出现变动

43.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认为“泰西质测(自然科学)颇精”,可以为我所用。其与传教士汤若望交往

频繁,多次探讨天文学,并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哲学)”的哲学观。同时期黄宗羲撰写的《授时历故》等

多部科学著作,也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科学知识。这反映出明清之际()

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B.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C.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D.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相互影响

44.明清君臣、官民关系与父子关系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法律上的拟制血亲关系。但黄宗羲从

“父子一气”而“君臣不同气”的气本论哲学层面否定了君臣之间的天然血缘联系,王夫之同样也认识到

了君臣关系的非血属性。他们的认识()

A.推动传统伦理秩序的崩解B.体现了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缘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D.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45.明清时期是中华文明逐渐转型嬉变时期。下列各项中的四个关键词均属明清时期的是

A.锦衣卫、会馆、“众治”、《杏园雅集图》

B.军机处、市署、《宋论》、风力水车

C.乌里雅苏台、粉彩瓷、“致良知”、红山宫

D.紫禁城、广州十三行、《时务报》《旌德县志》

46.明中后期,巾帼英雄形象开始普遍流传。《杨家府演义》中和男性一样保家卫国、敢于反抗奸臣当道、

追求婚姻自主的杨门女将,《说唐三传》中挂帅出征平定边患、敢爱敢恨的樊梨花,都是杰出的代表。这些

巾帼英雄形象的塑造反映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