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石室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1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石室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2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石室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3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石室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4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石室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石室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比较中西建筑艺术的不同,可概括为“稳定”和“变革”。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和院落空间传统从夏朝开始,一直演绎至明清,这种发展是有序的、承上启下的渐进;而西方建筑,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一直到中世纪哥特式基督教堂及文艺复兴建筑,则表现出风格变革后的多样性。建筑文化的不同,使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在色彩、图案和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一般比较平和,体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具有长期稳定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例如,房屋的主体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檐下阴影部分用蓝绿相配的“冷色”;门窗用朱红色。宫殿、坛、庙等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多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上覆黄、绿或蓝色的琉璃瓦。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因附着了过多的社会政治内容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春秋•谷梁传》有“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的记载;清代规定公侯的门屋为金色,一至二品官为绿色,三至九品官为黑色,民居只能用灰色。西方建筑的色彩装饰远没有中国宫殿建筑和皇家园林以黄、红两色贯穿始终所形成的浓缛绮丽,也与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的文人园林的质朴淡雅有别,而是在变化的时代发展中追求装饰色彩的变更,并结合时代特色巧妙地变换,以此为核心有效展现出西方国家的宗教主题及历史文化精髓。中国传统建筑拥有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各种动、植物图案装饰,如松、柏、桃、竹、龙、虎、凤、龟等,对建筑设施起到了良好的美化作用,寄寓了广大人民对生活的祝愿和追求,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其中,动物图案应用较广,以龙为最多。在人们心目中,龙既具有装饰效果,也已经成为一种降妖去魔的力量的化身。西方古代建筑的装饰图案远没有中国的丰富,却始终处于变革状态。早期建筑多以模仿自然界中的植物花叶编织纹样为装饰的主要图案,如草、芦苇、藤蔓等的装饰纹样。古罗马时期受“适用、坚固、美观”建筑观念的影响,装饰的运用也有所节制,图案相对较少。中世纪时期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教堂建筑装饰一改早期的简朴而雕绘缤纷,多以圣徒像或《新约》故事为内容,作为“不识字的人的圣经”,向人们昭显教义。教堂内的装饰为创造神秘的气氛服务,是为了让人们去获得某种神秘的、紧张的灵感。中西方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体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西方古代建筑多数情况下是以石雕为核心,着重体现出块面与形体的立体感。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则相对丰富。以突出图案的线条美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平面或浅浮雕图案。需要明确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除了雕饰(主要是土雕、木雕、石雕)之外,还有彩饰。雕饰由雕刻与雕塑两大部分构成,在西方建筑装饰领域中曾占据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这首先根源于以石为材的建筑传统。石头质地坚硬,能经受风雨的剥蚀而不变形,适于雕琢成各种形状,且雕琢后仍宜于承重,这些特点也应和了西方宗教崇拜的审美心理和宗教建筑的纪念性功能。相比而言,中国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传统在这两方面的功能要逊色得多,因而装饰围绕“土”“木”来做文章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建筑装饰是建筑的外衣,是建筑给人们最直观的展现。由于地域、文化、历史等差异,造就了中西方在建筑装饰上的多姿多彩,也正是这份不同,充分展现出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精髓。(摘编自郭广宇《浅析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要纪念性建筑多以红黄为主色调,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点。B.中国传统建筑多选龙作装饰图案,主要因为其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一种能够降妖去魔的力量。C.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材,与其在宗教崇拜的审美心理和宗教建筑纪念性功能方面的逊色有关。D.中西方在建筑装饰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这是由双方地域、文化、历史等差异造就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引用《春秋》中的话,旨在证明中国早在周代就用丰富的颜色进行建筑装饰。B.第四段从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的不同入手,对中西方建筑装饰手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来说明中西方建筑分别表现出的“稳定”和“变革”的特点。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以建筑文化的不同为前提,论证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装饰色彩看,中国传统建筑附着了社会政治内容,而西方传统建筑则展现出宗教及历史文化精髓。B.不同于西方追求装饰色彩的变更,中国宫殿建筑和文人园林中表现出绮丽与淡雅相结合的审美取向。C.西方中世纪时期教堂建筑装饰雕绘缤纷,内容昭显教义,这与当时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有关。D.建筑装饰着重体现出块面与形体的立体感,是西方建筑不同于中国建筑以线条美为主的装饰手法。(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不久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这将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今年7月1日,我国中医药法实施5年。中医药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关意见的出台也是对中医药法的落实。从更大视野来看,在为经典名方的审批“松绑”、放宽中医诊所的准入门槛、打通民间中医依法转正的路径、强化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为我国中医药领域的基础性、纲领性法律,中医药法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摘编自《依法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022年7月8日《人民日报》)材料二:材料三: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共扶持建设了139个少数民族医药专家及流派传承工作室(含基层)。不仅新增设置本科回医学专业、专科朝医学专业,还将藏、蒙、维、傣、朝、壮、哈萨克等7种民族医药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并自成体系,单独制定考试大纲、单独组卷考试、单独划线,截至2021年12月,少数民族医师资格考试累计通过32661人。少数民族医药,不仅是卫生资源,也是经济资源。为有效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国家鼓励中药企业到全国218个贫困县建设中药材基地,在这些县的1309家企业推广应用中药材追溯体系,支持建设175个扶贫示范基地、275个定制药园,培训技术人员240余万人次。在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民族地区的中药材种植已初具规模,云南近800万亩,贵州超过600万亩,广西约700万亩,少数民族医药产业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传承多年的少数民族医药,如今在药农手中从“神奇百草”变成了“致富良方”。(摘编自《让少数民族医药绽放华彩》,2022年10月22日《中国中医》)材料四:“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以下简称“华踪医迹展”),近日通过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等展品,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回顾了东南亚华侨华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的历程,讲述了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出海”的不解之缘。通过200余件展品,以“相邻相望互通共融”“赤子之心明明如月”“一饮一啄血脉相连”“如琢如磨令闻今望”4个篇章,展现了华侨华人推动中医药在东南亚传播交流、落地生根的累累硕果。目前,华侨历史博物馆还在筹备“云游侨博”网上直播活动,带全球观众一起“云端”看展,同时探索用粤语、闽南语等海外华侨华人的“乡音”直播,用马来语、印尼语等东南亚国家语种直播,让更多海外听众了解“华踪医迹展”。(摘编自《东南亚侨胞与中医药的不解之缘》,2022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医药法是中医药领域基础性、纲领性的法律,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B.中药创新新药获批上市数呈现出波浪式起伏的特点,其中2019年至2021年均呈明显上升势头。C.中国不仅新增设置本科回医学专业、专科朝医学专业,还将7种民族医药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D.“华踪医迹展”用多种展品,凸显了华侨华人为推动中医药在东南亚的传播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部门联合出台有关意见,是对中医药法的落实,这将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B.图一2013到2016年,全国中医类床位数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但床位数一直稳定增长。C.为帮助少数民族致富找到良方,国家出台了政策,支持民族地区中药材的种植和发展。D.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备的网上直播活动,形式多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华踪医迹展”。(3)中医药在传承与发展中有哪些方面的做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马幼渔张中行马幼渔先生名裕藻,是我的双重老师。三十年代初我考入北京大学,选定念中国语言文学系。他是系主任,依旧说,我应该以门生礼谒见。上学时期听过他一年课,讲的是文字学中的音韵部分。马先生虽然是宁波人,风范却没有一点精干和善于拨算盘珠的样子。口才也不见佳,因而讲课的效果是平庸沉闷,甚至使人思睡。总之是,因为看不出他在学术以及行事方面有什么突出之点,同学们对他总是毫无惧意,甚至缺乏敬意。他早年在日本,也是听过章太炎先生讲学的,因而以太炎先生为引线,关于马先生就有个颇为不好听的评语,是某某人得其什么,某某人得其什么,这里的“其”指的是章太炎先生,马先生列在最后,是得其胡涂。说胡涂,是近于开玩笑,难免过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马先生不过是好好先生而已。好好先生有可取和不可取的两面,可取的是不伤人,不可取的是不办事。不办事而能多年充当系主任,这或者正是北京大学容忍精神的一种表现吧?不过无论如何,他总是系主任,依照帅比将高的惯例,他就不能不出名。出名还有另外的原因,都是来自家门的。其一是有几个弟弟,其中两位在学术界相当有名:一位是马叔平,金石学家,写过《石鼓为秦刻石考》,受到门内汉的赞许,后来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位是马隅卿,有大成就的小说学家。其二是有一位贤内助,怎么个贤法,家门之外的人自然不得详知,但马先生有时似乎愿意泄漏一点消息,于是曾因此而受到女学生的嘲弄。其三,就是这位贤内助生了个赫赫有名的女儿,名马珏,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我在校时期,全校学生公推为校花。校花,闺门待字,其在男学生群里的地位、印象可不言而喻,这且不管;马先生却因此而受到株连,这也不是什么过大的伤害,只是间或,当然是背地里,戏呼为老丈人。三十年代末,北京沦陷了,马先生因为年近花甲,没有随着学校去往昆明。他原来住在景山西街,也许为了隐姓埋名,迁到王府井大街大阮府胡同,与刘半农先生的夫人住前后院。其时我和同系同学李君也住在北京,寂寞,很怀念旧日的师友,而师友星散,所以有时就到马先生那里坐坐。我们发现,马先生也很寂寞,更怀念红楼中的相识,于是渐渐,我们就把到马先生那里去当作后辈的义务。这样,日久天长,我们才明白,在校时期对马先生的认识其实并不对。他通达,识大体,以忠恕之道待人,并非庸庸碌碌。旧日有些印象像是沾点边,也是似是而非。比如“好好先生”,这是我们把他的宽厚看作无原则的迁就。其实,他律己很严,对人的迁就也仅限于礼让。在这方面,可记的事情颇不少,随便举一些。还是任系主任时候,他家的某一个年轻人报考北京大学,有一次,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马先生面前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今年国文会出哪类题。”马先生大怒,骂道:“你是混蛋!想叫我告诉你考题吗?”又有一次,同学李君请马先生写些字,留作纪念。马先生沉吟了一会,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现在国土沦陷,我忍辱偷生,绝不能写什么。将来国土光复,我一定报答你,叫我写什么我写什么,叫我写多少我写多少。”马先生可谓言行一致。北京大学迁走了,他借贤内助善于理财之助,据说生活没有困难,于是闭门读书,几年中不仅不入朝市,而且是永远不出大门。他爱国,有时爱到近于有宗教的感情。他相信中国最终一定胜利,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我们每次去,他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听到什么好消息吗?”为了安慰老人,我们总是把消息挑选一下,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报喜不报忧。——我们确是有个忧,是马先生有个羊角疯的病根,几年反复一次,而且,据说一次比一次重,不久之后会不会有意外呢?大概耐到一九四四年的年尾或下年年初,我们有些日子没去,忽然传来消息,马先生得病,很快作古了。遗憾的是,他朝夕盼望胜利之来,七年多过去了,终于没有看到就下世了。他不能瞑目是可以想见的,真的胜利了,“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还能听见吗?(选自《负暄琐话》,有删节)文本二:所谓记忆都是零零星星的,既不齐备,又不清晰,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影子中有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总起来成为曾见于昔日的“境”。影子的内涵很杂,数量不少,这里抄存的是与“境”有关的一点点。选这一点点,是考虑到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可感,就是昔日曾经使我感动或至少是感兴趣,今天想到仍然有些怀念的。二是可传,就是让来者知道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逝者如斯,长生、驻景都是幻想,永垂不朽只能存于来者的感知里。遗憾的是存于来者感知里的数量太少了,尤其是不曾腾达之士。《史记•伯夷列传》末尾有这样的话:“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由太史公到现在,又两千年过去了,“名堙灭而不称”的真是不可数计了。我,笔拙言轻,但希望是奢的,就是很愿意由于早春晚秋,坐在向阳的篱下的这些闲谈,有点点的人和事还能存于有些人的感知里。这样,当作玩笑话说,我这些琐话,虽然是名副其实的琐屑,就主观愿望说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自然,就读者诸君说就未必是这样,因为时间空间都隔得远,他们会感到,作为诗,味道太薄,作为史,分量太轻。那么,古人云:“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设想有的人有时也许一人枯坐萧斋,求博弈不得,那就以此代替博弈,或者不是毫无用处的吧。1984.4(选自《负暄琐话•小引》,有删节)(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叙写马先生“平庸沉闷”“甚至使人思睡”,师出名门,却十分胡涂,欲扬先抑,为后文描写先生张本、蓄势。B.“这或者正是北京大学容忍精神的一种表现吧?”语言风趣犀利,意含讽刺,与《藤野先生》里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实在标致极了”有异曲同工之妙。C.三十年代末,我跟马先生滞留在北京,常常到先生处坐坐,这既是出于一种责任,也排解了彼此的寂寞,为进一步了解他提供契机。D.张中行认为自己的写作内容是“名副其实的琐屑”,体现了作家坦诚而又谦虚的态度,然而这些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和独立的人文品格却令读者为之瞩目。(2)文本一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举其中两例分别简析作者的用意。(3)文本二说,作者是将回忆“当作诗和史写的”,请谈谈作者的这一主观愿望在文本一中是怎样达成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嫡同母昆弟四人:长曰遏,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札。札即季子,最小而贤,兄弟皆爱之。既除丧,将立季子,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将立子臧,子臧去之。君子曰:‘能守节矣!’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子臧。”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遏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季子必不受。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皆曰:“诺。”故诸兄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予身。”故遏也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而国宜之季子也,季子使而未还。僚者,长子之庶兄也,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而还,至则君嫡之。遏之子曰王子光,号曰阖闾。不悦曰:“先君之所为,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如不从先君之命而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乱也。尔杀我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号曰延陵季子。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节选自刘向《新序•卷七•节士》)(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尔A杀B吾C兄D吾E又F杀G尔H是I父J子K兄L弟M相N杀O终P身Q无R已S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指爱护,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B.舍,为放弃,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的“舍”意思不相同。C.刺,为刺杀,与《苏武传》“引佩刀自刺”的“刺”意思相同。D.反,为返回,与《诗经•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反”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札为人贤德,拒绝成为新任国君,用“子臧让国”来表明自己无意权位的心志。B.长兄遏在季札拒位后,提出王位由兄弟依次担任的建议,目的是把王位传给季札。C.季札出访晋国时,徐国国君虽未明确表示想要季札佩剑,但季札仍看出他的意图。D.季札品性忠厚仁义,反观僚与阖闾两人贪恋权力、残暴不仁,二者形成鲜明对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予身。”②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岁暮归南山①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心情很苦闷。(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首诗歌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蓄丰富,辗转表达,语涉数意,意境显得悠远深厚。B.首联通过“休上书”“归敝庐”直抒胸臆,明确表达诗人渴求归隐山林的人生愿望。C.颔联“明主”一词,既有诗人对皇帝的谀美之情,又有对自身境遇的埋怨哀叹之意。D.“松月夜窗墟”匠心独具,看似写景,实则抒情,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余味无穷。(2)诗歌末句写“永怀愁不寐”。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愁”的原因。(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这和《离骚》中的“”一样,都写出了屈原对楚怀王昏聩荒唐的怨恨之情。(2)《礼记》上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用韩愈《师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经师”,而“人师”的职责是“”。(3)诸葛亮《出师表》开篇即情真意切地追思先帝功业,表末“,”又语重心长地叮嘱刘禅广开言路。(4)文人诗文中多用“猿”这一意象,郦道元《三峡》的渔歌“”就以此来衬托三峡秋季悲凉的特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节目让传统文化、历史传说以及技术手段和匠心精神_____,把历史和现代重新做了连接,让古典浪漫的神话色彩,直观地展现给人们。其实现象级的古典舞蹈节目,在此之前已有先例,如_____的《千手观音》《俏夕阳》等。河南卫视的可贵之处在于长期坚守,把古典文化内化成自身特色。除《洛神水赋》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_____,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围绕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_____,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融会贯通风靡一时拍手称快美轮美奂B.兼收并蓄蔚然成风拍手称快熠熠生辉C.融会贯通风靡一时叹为观止熠熠生辉D.兼收并蓄蔚然成风叹为观止美轮美奂(2)下列各句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8.(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椅子上——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放松,坐的姿势也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久坐时,①_____,比如出现弯腰弓背坐或蜷缩在沙发上的情况,此时腰椎局部受到的剪切力增大,久而久之,这些坐姿就可能造成腰背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引起腰疼。不仅如此,②_____。久坐使机体活动减少、血流减慢,容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且增加患心血管病的概率。除此之外,久坐还会带来身体肥胖、机能退化等问题。远离这些危害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避免久坐,建议坐30~40分钟就要站立活动一会儿。可以伸伸懒腰或者轻微旋转腰部,最好能出去转上一圈。另外,③_____,尤其不要坐过低的座椅,最好是选择可调节的座椅,这样您就可以根据需要更改椅子的高度或靠背倾斜的角度,必要时可在腰部增加腰垫,保持腰部的正直。(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给上面这段文字的第一段和第三段各加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一:华为的5G技术在全球“遥遥领先”,向世界充分展示了自主创新精神的强大力量,正是凭借技术创新,华为才在困境中打破封锁,发展壮大。材料二:任正非说:“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会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华为的企业文化,使它在濒临绝境时浴火重生。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石室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比较中西建筑艺术的不同,可概括为“稳定”和“变革”。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和院落空间传统从夏朝开始,一直演绎至明清,这种发展是有序的、承上启下的渐进;而西方建筑,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一直到中世纪哥特式基督教堂及文艺复兴建筑,则表现出风格变革后的多样性。建筑文化的不同,使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在色彩、图案和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一般比较平和,体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具有长期稳定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例如,房屋的主体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檐下阴影部分用蓝绿相配的“冷色”;门窗用朱红色。宫殿、坛、庙等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多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上覆黄、绿或蓝色的琉璃瓦。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因附着了过多的社会政治内容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春秋•谷梁传》有“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的记载;清代规定公侯的门屋为金色,一至二品官为绿色,三至九品官为黑色,民居只能用灰色。西方建筑的色彩装饰远没有中国宫殿建筑和皇家园林以黄、红两色贯穿始终所形成的浓缛绮丽,也与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的文人园林的质朴淡雅有别,而是在变化的时代发展中追求装饰色彩的变更,并结合时代特色巧妙地变换,以此为核心有效展现出西方国家的宗教主题及历史文化精髓。中国传统建筑拥有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各种动、植物图案装饰,如松、柏、桃、竹、龙、虎、凤、龟等,对建筑设施起到了良好的美化作用,寄寓了广大人民对生活的祝愿和追求,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其中,动物图案应用较广,以龙为最多。在人们心目中,龙既具有装饰效果,也已经成为一种降妖去魔的力量的化身。西方古代建筑的装饰图案远没有中国的丰富,却始终处于变革状态。早期建筑多以模仿自然界中的植物花叶编织纹样为装饰的主要图案,如草、芦苇、藤蔓等的装饰纹样。古罗马时期受“适用、坚固、美观”建筑观念的影响,装饰的运用也有所节制,图案相对较少。中世纪时期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教堂建筑装饰一改早期的简朴而雕绘缤纷,多以圣徒像或《新约》故事为内容,作为“不识字的人的圣经”,向人们昭显教义。教堂内的装饰为创造神秘的气氛服务,是为了让人们去获得某种神秘的、紧张的灵感。中西方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体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西方古代建筑多数情况下是以石雕为核心,着重体现出块面与形体的立体感。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则相对丰富。以突出图案的线条美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平面或浅浮雕图案。需要明确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除了雕饰(主要是土雕、木雕、石雕)之外,还有彩饰。雕饰由雕刻与雕塑两大部分构成,在西方建筑装饰领域中曾占据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这首先根源于以石为材的建筑传统。石头质地坚硬,能经受风雨的剥蚀而不变形,适于雕琢成各种形状,且雕琢后仍宜于承重,这些特点也应和了西方宗教崇拜的审美心理和宗教建筑的纪念性功能。相比而言,中国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传统在这两方面的功能要逊色得多,因而装饰围绕“土”“木”来做文章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建筑装饰是建筑的外衣,是建筑给人们最直观的展现。由于地域、文化、历史等差异,造就了中西方在建筑装饰上的多姿多彩,也正是这份不同,充分展现出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精髓。(摘编自郭广宇《浅析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重要纪念性建筑多以红黄为主色调,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点。B.中国传统建筑多选龙作装饰图案,主要因为其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一种能够降妖去魔的力量。C.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材,与其在宗教崇拜的审美心理和宗教建筑纪念性功能方面的逊色有关。D.中西方在建筑装饰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这是由双方地域、文化、历史等差异造就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第二段引用《春秋》中的话,旨在证明中国早在周代就用丰富的颜色进行建筑装饰。B.第四段从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的不同入手,对中西方建筑装饰手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来说明中西方建筑分别表现出的“稳定”和“变革”的特点。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以建筑文化的不同为前提,论证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从装饰色彩看,中国传统建筑附着了社会政治内容,而西方传统建筑则展现出宗教及历史文化精髓。B.不同于西方追求装饰色彩的变更,中国宫殿建筑和文人园林中表现出绮丽与淡雅相结合的审美取向。C.西方中世纪时期教堂建筑装饰雕绘缤纷,内容昭显教义,这与当时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有关。D.建筑装饰着重体现出块面与形体的立体感,是西方建筑不同于中国建筑以线条美为主的装饰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B.“主要因为其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一种能够降妖去魔的力量”错误,曲解文意,由“在人们心目中,龙既具有装饰效果,也已经成为一种降妖去魔的力量的化身”可知,“装饰效果”“降妖去魔的力量的化身”是并列的,没有说哪个是主要,哪个是次要的。故选B。(2)A.“旨在证明中国早在周代就用丰富的颜色进行建筑装饰”错误,由“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因附着了过多的社会政治内容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春秋•谷梁传》有‘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的记载”可知,是为了论证“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因附着了过多的社会政治内容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故选A。(3)B.“中国宫殿建筑和文人园林中表现出绮丽与淡雅相结合的审美取向”错误,无中生有,由“中国宫殿建筑和皇家园林以黄、红两色贯穿始终所形成的浓缛绮丽,也与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的文人园林的质朴淡雅有别”可知,原文阐释了宫殿建筑和文人园林用色的不同,并未表明其“表现出绮丽与淡雅结合的审美取向”。故选B。答案:(1)B(2)A(3)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不久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这将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今年7月1日,我国中医药法实施5年。中医药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关意见的出台也是对中医药法的落实。从更大视野来看,在为经典名方的审批“松绑”、放宽中医诊所的准入门槛、打通民间中医依法转正的路径、强化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为我国中医药领域的基础性、纲领性法律,中医药法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摘编自《依法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022年7月8日《人民日报》)材料二:材料三: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共扶持建设了139个少数民族医药专家及流派传承工作室(含基层)。不仅新增设置本科回医学专业、专科朝医学专业,还将藏、蒙、维、傣、朝、壮、哈萨克等7种民族医药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并自成体系,单独制定考试大纲、单独组卷考试、单独划线,截至2021年12月,少数民族医师资格考试累计通过32661人。少数民族医药,不仅是卫生资源,也是经济资源。为有效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国家鼓励中药企业到全国218个贫困县建设中药材基地,在这些县的1309家企业推广应用中药材追溯体系,支持建设175个扶贫示范基地、275个定制药园,培训技术人员240余万人次。在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民族地区的中药材种植已初具规模,云南近800万亩,贵州超过600万亩,广西约700万亩,少数民族医药产业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传承多年的少数民族医药,如今在药农手中从“神奇百草”变成了“致富良方”。(摘编自《让少数民族医药绽放华彩》,2022年10月22日《中国中医》)材料四:“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以下简称“华踪医迹展”),近日通过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等展品,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回顾了东南亚华侨华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的历程,讲述了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出海”的不解之缘。通过200余件展品,以“相邻相望互通共融”“赤子之心明明如月”“一饮一啄血脉相连”“如琢如磨令闻今望”4个篇章,展现了华侨华人推动中医药在东南亚传播交流、落地生根的累累硕果。目前,华侨历史博物馆还在筹备“云游侨博”网上直播活动,带全球观众一起“云端”看展,同时探索用粤语、闽南语等海外华侨华人的“乡音”直播,用马来语、印尼语等东南亚国家语种直播,让更多海外听众了解“华踪医迹展”。(摘编自《东南亚侨胞与中医药的不解之缘》,2022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中医药法是中医药领域基础性、纲领性的法律,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B.中药创新新药获批上市数呈现出波浪式起伏的特点,其中2019年至2021年均呈明显上升势头。C.中国不仅新增设置本科回医学专业、专科朝医学专业,还将7种民族医药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D.“华踪医迹展”用多种展品,凸显了华侨华人为推动中医药在东南亚的传播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四部门联合出台有关意见,是对中医药法的落实,这将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B.图一2013到2016年,全国中医类床位数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但床位数一直稳定增长。C.为帮助少数民族致富找到良方,国家出台了政策,支持民族地区中药材的种植和发展。D.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备的网上直播活动,形式多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华踪医迹展”。(3)中医药在传承与发展中有哪些方面的做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选出题干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解答】(1)B.“其中2019年至2021年均呈明显上升势头”分析有误。根据相关数据可知,2019年和2020年获批上市数没有改变,均为“3”。故选B。(2)C.“为帮助少数民族致富找到良方”目的分析有误,根据原文“国家鼓励中药企业到全国218个贫困县建设中药材基地……”可知,国家出台政策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支持民族地区中药材的种植和发展。故选C。(3)国家法律、制度层面:结合材料一“我国中医药法实施5年”“作为我国中医药领域的基础性、纲领性法律,中医药法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可知,中医药法等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人才培养方面:结合材料一“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和材料三“国家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共扶持建设了139个少数民族医药专家及流派传承工作室(含基层)……少数民族医师资格考试累计通过32661人”可知,建立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医药建设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传播交流方面:结合材料四“‘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以下简称‘华踪医迹展’),近日通过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等展品,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回顾了东南亚华侨华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的历程”“网上直播活动,带全球观众一起‘云端’看展”可知,通过多种形式向世界推介中医药,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研发方面:结合材料四“国家鼓励中药企业到全国218个贫困县建设中药材基地,在这些县的1309家企业推广应用中药材追溯体系,支持建设175个扶贫示范基地、275个定制药园,培训技术人员240余万人次”可知,不断鼓励与扶持中药创新药的研发。答案:(1)B(2)C(3)①国家法律、制度层面:中医药法等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②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医药建设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③传播交流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向世界推介中医药,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④研发方面:不断鼓励与扶持中药创新药的研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马幼渔张中行马幼渔先生名裕藻,是我的双重老师。三十年代初我考入北京大学,选定念中国语言文学系。他是系主任,依旧说,我应该以门生礼谒见。上学时期听过他一年课,讲的是文字学中的音韵部分。马先生虽然是宁波人,风范却没有一点精干和善于拨算盘珠的样子。口才也不见佳,因而讲课的效果是平庸沉闷,甚至使人思睡。总之是,因为看不出他在学术以及行事方面有什么突出之点,同学们对他总是毫无惧意,甚至缺乏敬意。他早年在日本,也是听过章太炎先生讲学的,因而以太炎先生为引线,关于马先生就有个颇为不好听的评语,是某某人得其什么,某某人得其什么,这里的“其”指的是章太炎先生,马先生列在最后,是得其胡涂。说胡涂,是近于开玩笑,难免过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马先生不过是好好先生而已。好好先生有可取和不可取的两面,可取的是不伤人,不可取的是不办事。不办事而能多年充当系主任,这或者正是北京大学容忍精神的一种表现吧?不过无论如何,他总是系主任,依照帅比将高的惯例,他就不能不出名。出名还有另外的原因,都是来自家门的。其一是有几个弟弟,其中两位在学术界相当有名:一位是马叔平,金石学家,写过《石鼓为秦刻石考》,受到门内汉的赞许,后来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位是马隅卿,有大成就的小说学家。其二是有一位贤内助,怎么个贤法,家门之外的人自然不得详知,但马先生有时似乎愿意泄漏一点消息,于是曾因此而受到女学生的嘲弄。其三,就是这位贤内助生了个赫赫有名的女儿,名马珏,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我在校时期,全校学生公推为校花。校花,闺门待字,其在男学生群里的地位、印象可不言而喻,这且不管;马先生却因此而受到株连,这也不是什么过大的伤害,只是间或,当然是背地里,戏呼为老丈人。三十年代末,北京沦陷了,马先生因为年近花甲,没有随着学校去往昆明。他原来住在景山西街,也许为了隐姓埋名,迁到王府井大街大阮府胡同,与刘半农先生的夫人住前后院。其时我和同系同学李君也住在北京,寂寞,很怀念旧日的师友,而师友星散,所以有时就到马先生那里坐坐。我们发现,马先生也很寂寞,更怀念红楼中的相识,于是渐渐,我们就把到马先生那里去当作后辈的义务。这样,日久天长,我们才明白,在校时期对马先生的认识其实并不对。他通达,识大体,以忠恕之道待人,并非庸庸碌碌。旧日有些印象像是沾点边,也是似是而非。比如“好好先生”,这是我们把他的宽厚看作无原则的迁就。其实,他律己很严,对人的迁就也仅限于礼让。在这方面,可记的事情颇不少,随便举一些。还是任系主任时候,他家的某一个年轻人报考北京大学,有一次,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马先生面前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今年国文会出哪类题。”马先生大怒,骂道:“你是混蛋!想叫我告诉你考题吗?”又有一次,同学李君请马先生写些字,留作纪念。马先生沉吟了一会,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现在国土沦陷,我忍辱偷生,绝不能写什么。将来国土光复,我一定报答你,叫我写什么我写什么,叫我写多少我写多少。”马先生可谓言行一致。北京大学迁走了,他借贤内助善于理财之助,据说生活没有困难,于是闭门读书,几年中不仅不入朝市,而且是永远不出大门。他爱国,有时爱到近于有宗教的感情。他相信中国最终一定胜利,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我们每次去,他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听到什么好消息吗?”为了安慰老人,我们总是把消息挑选一下,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报喜不报忧。——我们确是有个忧,是马先生有个羊角疯的病根,几年反复一次,而且,据说一次比一次重,不久之后会不会有意外呢?大概耐到一九四四年的年尾或下年年初,我们有些日子没去,忽然传来消息,马先生得病,很快作古了。遗憾的是,他朝夕盼望胜利之来,七年多过去了,终于没有看到就下世了。他不能瞑目是可以想见的,真的胜利了,“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还能听见吗?(选自《负暄琐话》,有删节)文本二:所谓记忆都是零零星星的,既不齐备,又不清晰,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影子中有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总起来成为曾见于昔日的“境”。影子的内涵很杂,数量不少,这里抄存的是与“境”有关的一点点。选这一点点,是考虑到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可感,就是昔日曾经使我感动或至少是感兴趣,今天想到仍然有些怀念的。二是可传,就是让来者知道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逝者如斯,长生、驻景都是幻想,永垂不朽只能存于来者的感知里。遗憾的是存于来者感知里的数量太少了,尤其是不曾腾达之士。《史记•伯夷列传》末尾有这样的话:“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由太史公到现在,又两千年过去了,“名堙灭而不称”的真是不可数计了。我,笔拙言轻,但希望是奢的,就是很愿意由于早春晚秋,坐在向阳的篱下的这些闲谈,有点点的人和事还能存于有些人的感知里。这样,当作玩笑话说,我这些琐话,虽然是名副其实的琐屑,就主观愿望说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自然,就读者诸君说就未必是这样,因为时间空间都隔得远,他们会感到,作为诗,味道太薄,作为史,分量太轻。那么,古人云:“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设想有的人有时也许一人枯坐萧斋,求博弈不得,那就以此代替博弈,或者不是毫无用处的吧。1984.4(选自《负暄琐话•小引》,有删节)(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开篇叙写马先生“平庸沉闷”“甚至使人思睡”,师出名门,却十分胡涂,欲扬先抑,为后文描写先生张本、蓄势。B.“这或者正是北京大学容忍精神的一种表现吧?”语言风趣犀利,意含讽刺,与《藤野先生》里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实在标致极了”有异曲同工之妙。C.三十年代末,我跟马先生滞留在北京,常常到先生处坐坐,这既是出于一种责任,也排解了彼此的寂寞,为进一步了解他提供契机。D.张中行认为自己的写作内容是“名副其实的琐屑”,体现了作家坦诚而又谦虚的态度,然而这些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和独立的人文品格却令读者为之瞩目。(2)文本一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举其中两例分别简析作者的用意。(3)文本二说,作者是将回忆“当作诗和史写的”,请谈谈作者的这一主观愿望在文本一中是怎样达成的。【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已经指出文章运用的主要手法是“对比”,作答的关键是从文中找出对比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名言或原理分析文本,需先对名言进行分析,再结合文本进行解释。【解答】(1)B.“意含讽刺”错误,本句语言平实直白,没有明嘲暗讽的意思。故选:B。(2)由“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马先生不过是好好先生而已”“他通达,识大体,以忠恕之道待人,并非庸庸碌碌”可知,作者对马先生的认识,前后形成对比,而真正接触后的认识才是对马先生的公允评价;再结合由“他律己很严”“以忠恕之道待人”可知,这是“对己”与“对人”的对比,律己之严与待人之宽对照,突出马先生的人品高贵。在艺术手法上,作者使用这么鲜明的对比手法,能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故事的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注意力,增强阅读趣味。在内容上,作者使用对比,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现马先生更为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马先生人品的高贵。由“对人的迁就也仅限于礼让”“他家的某一个年轻人报考北京大学……马先生大怒,骂道:‘你是混蛋!想叫我告诉你考题吗?’”“同学李君请马先生写些字,留作纪念。马先生沉吟了一会,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现在国土沦陷,我忍辱偷生,绝不能写什么。将来国土光复,我一定报答你,叫我写什么我写什么,叫我写多少我写多少。’”可知,马先生平时迁就礼让,而在原则问题如透题、爱国等大是大非问题上从不迁就,作者采用对比手法,能更为鲜明强烈地突出马先生的治学态度和爱国情怀。(3)解答时要先理解“诗”和“史”的内涵,再从文本一中找到对应的内容分析即可。所谓“诗”,即诗意蕴藉;所谓“史”,即史传品格。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为文风韵,有诗意的美。结合“马先生列在最后,是得其胡涂”“依照帅比将高的惯例,他就不能不出名”“只是间或,当然是背地里,戏呼为老丈人”可知,文本一语言幽默风趣,诗意蕴藉;结合“师友星散”“‘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还能听见吗?”可知,本文语言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文学性的美感。文章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精神意旨,体现诗意的美。结合“马幼渔先生名裕藻,是我的双重老师”“他爱国,有时爱到近于有宗教的感情”“我们确是有个忧,是马先生有个羊角疯的病根”“他朝夕盼望胜利之来,七年多过去了,终于没有看到就下世了”“‘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还能听见吗?”可知,这些语言蕴含了作者对马先生深挚的敬意和怀念之情,符合“诗”性含蓄蕴藉的特征。客观真实地记录下历史事件,再现时代背景,有真实的历史人物。结合“三十年代初我考入北京大学,选定念中国语言文学系”“三十年代末,北京沦陷了,马先生因为年近花甲,没有随着学校往昆明”“也许为了隐姓埋名,迁到王府井大街大阮府胡同,与刘半农先生的夫人住前后院”“大概耐到一九四四年的年尾或下年年初”可知,文本一有具体的时代作为写作的背景材料,有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作为写作的内容,具备史传文的特征。全面的塑造人物形象。结合“口才也不见佳,因而讲课的效果是平庸沉闷,甚至使人思睡”“马先生列在最后,是得其胡涂”“他通达,识大体,以忠恕之道待人,并非庸庸碌碌”“他爱国,有时爱到近于有宗教的感情”可知,文章对传主的记述有贬有褒,符合史传文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答案:(1)B(2)①一开始我认为马先生是“好好先生”,庸庸碌碌,深入了解后发现他通达,识大体。作者用这一对比赋予故事内容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注意力,增强阅读趣味。②马先生“严于律己”,与“以忠恕待人”形成对比。这样写突出了马先生的厚道质朴,有助于全面认识马先生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敬重之情。③马先生对人的迁就仅限于礼让,与他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形成对比。这样写突出了马先生的严谨、正直的品质和“爱国情怀”,有助于深入了解他的形象。(3)①讲究写作技巧和为文风韵,有诗意的美。比如手法上,运用比喻、引用,使文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语言上,幽默风趣,简练流畅,富于节奏感,有行云流水之感。②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体现诗意的美。在与马先生的相处中,作者对先生的感佩、同情、叹惋和思念等情愫充溢于字里行间。③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再现时代背景。如文中“三十年代末,北京沦陷”“北大迁居昆明”等。④对笔下的人物,作者力求不虚美不隐恶。如文章既描写了马先生讲课平庸沉闷,又强调他治学上的原则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嫡同母昆弟四人:长曰遏,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札。札即季子,最小而贤,兄弟皆爱之。既除丧,将立季子,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将立子臧,子臧去之。君子曰:‘能守节矣!’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子臧。”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遏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季子必不受。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皆曰:“诺。”故诸兄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予身。”故遏也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而国宜之季子也,季子使而未还。僚者,长子之庶兄也,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而还,至则君嫡之。遏之子曰王子光,号曰阖闾。不悦曰:“先君之所为,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如不从先君之命而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乱也。尔杀我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号曰延陵季子。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节选自刘向《新序•卷七•节士》)(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尔A杀B吾C兄D吾E又F杀G尔H是I父J子K兄L弟M相N杀O终P身Q无R已S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爱,指爱护,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B.舍,为放弃,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的“舍”意思不相同。C.刺,为刺杀,与《苏武传》“引佩刀自刺”的“刺”意思相同。D.反,为返回,与《诗经•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反”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季札为人贤德,拒绝成为新任国君,用“子臧让国”来表明自己无意权位的心志。B.长兄遏在季札拒位后,提出王位由兄弟依次担任的建议,目的是把王位传给季札。C.季札出访晋国时,徐国国君虽未明确表示想要季札佩剑,但季札仍看出他的意图。D.季札品性忠厚仁义,反观僚与阖闾两人贪恋权力、残暴不仁,二者形成鲜明对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予身。”②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句意:你杀了我的哥哥,我又杀你,这是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永远没有了结的时候。“尔杀我兄”与“吾又杀尔”内容对应,应分别成句,前后断开,即D与H处;“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是判断句,句末“也”表判断,而“终身无已”则是对“父子兄弟相杀”的推断,故可在中间断开,即O处。故在DHO三处断句。(2)A.错误。“爱”:爱护;/吝惜。句意:哥哥们都喜欢他。/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B.正确。“舍”:放弃;/安置住宿。句意:放弃了立季札的想法。/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C.正确。“刺”:刺杀。句意:于是就派专诸刺杀了僚。/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D.正确。“反”:回来;/违背,背叛。句意:总想念着回来。/海誓山盟犹在耳,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故选A。(3)D.“反观僚与阖闾两人贪恋权力、残暴不仁”错,文中并没有表现出王僚贪恋权力、残暴不仁。故选D。(4)①“祝”,祷告;“有”,保佑;“疾”,赶快。译文:吃饭的时候必定祷告说:“苍天如果保佑我的国家,一定赶快加祸给我。②“致”,赠送;“嗣”,继位;“止”,阻止;“所以”,用来……的。译文:于是季子取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东西)。答案:(1)DHO(2)A(3)D(4)①吃饭的时候必定祷告说:“苍天如果保佑我的国家,一定赶快加祸给我。②于是季子取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东西)。参考译文:延陵季子是吴王的儿子,吴王的正妻生了兄弟四人:长子叫遏,次子叫余祭,再次子叫夷昧,最小的叫札。札就是季子,季子年龄最小又最贤能,哥哥们都喜欢他。为亡父服丧期满后,季子的长兄遏打算立季子为国君,季子推辞说:“曹宣公死的时候,要立子臧,子臧离开了曹国。君子说:‘子臧能守节义!’据有一个国家,不是我的操守。我虽然不肖,但愿意依从子臧,使自己不致丧失节义。”他们坚持要拥立季札,季札抛弃了他的家产去耕田,他们才放弃了立季札的想法,哥哥遏说:“现在像这样逼迫着把王位传给季子,季子一定不接受,请允许我不把王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兄弟一个接一个地做君主,而把诸侯之位传给季子。”哥哥们都说:“好。”因此哥哥们做国君的时候,都不怕死而做险事,吃饭的时候必定祷告说:“苍天如果保佑我的国家,一定赶快加祸给我。”所以遏死了余祭即位,余祭死了夷昧即位,夷昧死了,国家应该传给季子。季子出使还没有回国,僚是长子遏的庶出的哥哥,他自立为吴王。季子出使回来,就把僚当作国君来侍秦他。遏的儿子叫王子光,又叫阖闾。他不高兴地说:“先君不把君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的原因,都是为了季子啊。如果遵从先君的命令,那么国家应该传给季子。假如不遵从先君的命令,我应当是即位的人啊,僚怎么能当国君?”于是就派专诸刺杀了僚,而把国家交到季子手中。季子说:“你杀了我们的国君,我接受你的国家,这就是我和你共同作乱了。你杀了我的哥哥,我又杀你,这是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永远没有了结的时候。”季子就离开吴国到延陵,终身也没有再进入吴国,所以叫延陵季子。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岁暮归南山①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心情很苦闷。(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整首诗歌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蓄丰富,辗转表达,语涉数意,意境显得悠远深厚。B.首联通过“休上书”“归敝庐”直抒胸臆,明确表达诗人渴求归隐山林的人生愿望。C.颔联“明主”一词,既有诗人对皇帝的谀美之情,又有对自身境遇的埋怨哀叹之意。D.“松月夜窗墟”匠心独具,看似写景,实则抒情,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余味无穷。(2)诗歌末句写“永怀愁不寐”。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愁”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明确表达诗人渴求归隐山林的人生愿望”说法有误。“休上书”为自艾之言,“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而已,全句实则是自己愿为世所用而又不得用的埋怨。故选B。(2)本诗三四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具体叙述诗人失意的缘由。其中,“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由此可见,诗人“愁”的原因有才华被埋没的埋怨。而“多病故人疏”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于世态炎凉的伤感。诗歌五六句中,“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充分展现了诗人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而产生的忧虑焦急心境。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诗歌首联“南山归敝庐”和尾联“松月夜窗虚”两句,既展现了诗人归隐山林处那迷蒙空寂的夜景。而结合全文情感可知,诗人虽然归隐山林,却并非自己心中所愿。因此,身居山林,他心中其实是充满了落寞惆怅的。由此可见诗人功业未成而归隐山林的无奈。答案:(1)B(2)①才华被埋没的埋怨;②世态炎凉的伤感;③时间流逝却功业未成的焦虑;④功业未成而归隐山林的无奈。译文: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也渐渐疏远。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到来了。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赏析: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这和《离骚》中的“怨灵修之浩荡兮”一样,都写出了屈原对楚怀王昏聩荒唐的怨恨之情。(2)《礼记》上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用韩愈《师说》中的话来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就是“经师”,而“人师”的职责是“(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诸葛亮《出师表》开篇即情真意切地追思先帝功业,表末“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又语重心长地叮嘱刘禅广开言路。(4)文人诗文中多用“猿”这一意象,郦道元《三峡》的渔歌“猿鸣三声泪沾裳”就以此来衬托三峡秋季悲凉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故答案为:(1)怨灵修之浩荡兮(重点字:怨)(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重点字:授)(3)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重点字:雅)(4)猿鸣三声泪沾裳(重点字: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节目让传统文化、历史传说以及技术手段和匠心精神_____,把历史和现代重新做了连接,让古典浪漫的神话色彩,直观地展现给人们。其实现象级的古典舞蹈节目,在此之前已有先例,如_____的《千手观音》《俏夕阳》等。河南卫视的可贵之处在于长期坚守,把古典文化内化成自身特色。除《洛神水赋》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_____,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围绕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_____,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融会贯通风靡一时拍手称快美轮美奂B.兼收并蓄蔚然成风拍手称快熠熠生辉C.融会贯通风靡一时叹为观止熠熠生辉D.兼收并蓄蔚然成风叹为观止美轮美奂(2)下列各句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辨析这些易混词语,一要辨其形,看其异在哪里;二要辨其神,注意使用上的细微差别。(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句子的修辞手法,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解答】(1)第一空,“融会贯通”:指把各方面的知识、道理融合贯穿,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透彻的理解。“兼收并蓄”:意为将不同内容、性质的东西收集并保存起来。语境中“节目让传统文化、历史传说以及技术手段和匠心精神”强调的是“传统文化、历史传说以及技术手段和匠心精神”这些元素的融合,而非收集保存,故应选“融会贯通”。第二空,“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蔚然成风”:意思是事物盛极一时,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语境中“其实现象级的古典舞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