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_第1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_第2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_第3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_第4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2)飞湍瀑流争喧虺,。(李白《蜀道难》)(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来抒发人生感慨的句子是:,。2.(5分)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兰亭集序》(见图)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遒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_______。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_______;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_______;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_______。①秉性、精神、风仪各异②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③强调欹侧、揖让、对比④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A.①③④②B.④②①③C.②①④③D.④③①②(2)下列行为表现不符合人物性格的一项是《红楼梦》第40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被凤姐戏弄,引发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宝玉、黛玉、宝钗、探春、惜春、湘云等人大笑。A.史湘云一口饭都喷了出来。B.林黛玉笑岔气了,扶着桌子“哎呦”。C.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D.宝钗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二、阅读70分3.(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①布洛是现代实验美学的代表,他继承了“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方法,把对传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研究转向对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美感体验的研究,建立了以观赏的效应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他提出,在审美观照中,主体在心理上必须和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把眼前的对象同实践的、现实的自我联系割裂开来,切断同事物的实用、功利方面的联系,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它。保持距离会使司空见惯的东西发出奇光异彩,使身处焦虑、烦躁、恐慌之境的心灵体会到一种奇异的镇定与寂静,领略到一种功利的“我”难以企及的审美之境。②为了形象地说明“心理距离”的含义,布洛举了一个海上航行遇上大雾的例子。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不能不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因为海雾不仅会耽误行程,还会令人呼吸不畅,让人因置身无边的、未知的恐惧之中而感到惊慌无助。可是,那让人紧张焦虑的海雾也可能会霎时成为趣味与欢乐的源泉。一旦抛开海雾可能带给我们的危险及不愉快,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去看周围的景观,我们就能够欣赏海上雾景奇妙无比的美。③布洛所说的“心理距离”指的就是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本身的分离,与人的实际需要、道德、目的、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由于这种分离,日常事物的某些平时为人们所忽视的侧面就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震撼我们的心灵,从而成为一种“艺术的启示”。因此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但同时布洛又指出,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心理距离又有其矛盾的二重性。在欣赏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脱离出来,抛弃事物的科学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伦理价值;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要拿自身的经验来印证、诠释作品,从而激起感情的共鸣。只有将“距离的自我矛盾”安排妥当,才是艺术欣赏与创作的成功。④“心理距离说”矛盾的二重性强调了“美感的人”“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的辩证统一,认为处于美感经验中的主体也是“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无法将其从整个有机体中分离出来。作为“美感的人”,一方面须超脱实际生活,心中不能存有任何外在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这种理论的一大优点是其在像形式主义那样强调审美经验的纯粹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有利于或不利于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而且“心理距离说”将美感经验之前、美感经验之中、美感经验之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综合考察美感经验之前及之后的现实生活、伦理道德、实用功利及各种相关的社会因素对美感经验的影响。(摘编自彭志勇《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材料二:①在审美欣赏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距离太小,主体离客体太近,客体的局部相互遮挡会使主体领略不到审美对象的整体风貌造成主体对客体感知的困难。距离太大,离审美对象太远,由于光线漫射、空气浮尘等因素,审美主体会感到对象模糊不清,自然就无法欣赏到审美对象的美了。②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听音乐、看油画、看电影时,都会保持一个适中的空间距离。听音乐时,太远了会听不清,太近了又会觉得震耳欲聋;看电影时,如果坐得太近,屏幕上的画面就会扁平得像一张纸,立体感的消失会使欣赏索然无味。欣赏艺术,“距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适中的距离才能领略作品的美的魅力。③空间距离能够产生美感,同样,时间距离也能够产生美感。旧物、往事经过时间的沉淀,往往具有某种美的力量,让人感到情意依依。如乡情是一种人情美,时间隔得愈久,其情愈烈。④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时间是一个最好的过滤器,是一个回想和体验过的情感的最好的洗涤器。不仅如此,时间还是最美妙的艺术家。他不仅洗干净,并且还诗化了回忆。”的确,一件曾经让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也许就会形成很美的意象。卓文君不守寡却和司马相如私奔,这在西汉时算是一件秽行丑迹,后世却把这段情史当作佳话。在李贺的诗句“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是画一般的幽美。⑤并且,时间距离还能使往日伤痛、悲哀的情感,转变为感人肺腑的艺术创作。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在其妻王弗离世后的第十年写下的悼亡之作,时间的距离,使深切的哀痛变成了情真意切的艺术之美,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纵观中国古代诗词史,除了悼亡诗的审美内涵和时间距离有关,咏史怀古同样如此,我想这也是时间距离具有美化、诗化作用的原因吧。(摘编自曹熠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浅谈审美距离》)(1)材料一第②段中的“心理距离”具体指。(2)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A.依据材料一,功利的“我”如果不能与客体及其吸引力相分离,就不能发现司空见惯的东西发出的奇光异彩,也不能领略到难以企及的一些审美之境。B.依据材料一,与布洛“心理距离说”的美学理论相比,形式主义审美观存在明显不足,它忽视了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C.依据材料二,欣赏艺术,只有保持足够的时空距离才能够让人领略作品的魅力,时间隔得越久,作品产生的美感越强烈。D.依据材料二,古代悼亡诗、咏史怀古诗的审美内涵都建立在时间距离基础上,时间距离美化、诗化了对象,增加了诗作的美感。(3)下列不能用来支持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观点的一项是A.真诚的回忆,将是明月的照临,清风的吹拂,常常褪去了迷雾尘沙的干扰。B.在回忆之路上,走得愈远愈是有味,这是苦味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C.一个人,跋山涉水饱经磨砺,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才会有各种滋味的回忆。D.人们重温旧事时,便会发现生命中最美的往往莫过于有些段落勾起的回忆。(4)结合材料“心理距离”二重性的观点评析以下鲁迅关于小说鉴赏的看法。鲁迅说过:“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5)有人认为,相比材料一,材料二论证存在一些明显的逻辑谬误。请在材料二②③④⑤段中任选一段,从逻辑合理性角度加以评析。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父子情舒乙①①“慈母”这个词讲得通,对“慈父”这个词我老觉着别扭。依我看,上一代中国男人不大能和这个词挂上钩,他们大都严厉有余而慈爱不足。我的父亲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所以是个复杂的父亲。②我不知道,一个人的记忆力最早是几岁产生的。就我自己而言,我的第一个记忆是一岁多有的。那是在青岛,门外来了个老道,什么也不要,只问有小孩没有。于是,父亲把我抱出去。看见了我,老道说到十四号那天往小胖子左手腕上系一圈红线,就可以消灾避难。我被老道的样子吓得哇哇大哭,由此便产生了我的第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使我遗憾终身的是,在我的第一个记忆里,竟没有父亲的形象。我记住的只是可怕的老道和那扇大铁门。③我童年时代的记忆中第一次真正出现父亲,是在我两岁的时候,在济南齐鲁大学常柏路的房子里。不过,说起来有点泄气,这次记忆中的父亲正在撒尿。母亲带我到便所去撒尿,尿不出,父亲走了进来,做示范,母亲说:“小乙,尿泡泡,爸也尿泡泡,你看,你们俩一样!”于是,我第一次看见了父亲,而且明白了,我和他一样。④在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离开济南南下武汉,加入到抗战洪流中。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八岁。一见面,我觉得父亲很苍老。他刚割完盲肠,腰直不起来,站在那里两只手一齐压在手杖上。我怯生生地喊他一声“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对他,对我,爷儿俩彼此都是陌生的。他当时严重贫血,整天抱怨头昏,但还是天天不离书桌,写《四世同堂》。他很少到重庆去,最高兴的时候是朋友来北碚看望他。只有这个时候他的话才多,变得非常健谈,而且往往是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渐渐地,我把听他说话当成了一种最有吸引力的事,总是静静地在一边旁听,还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不无亲切地叫我“傻小子”。他对孩子们的功课和成绩毫无兴趣,一次也没问过,也没辅导过,采取了一种绝对超然的放任自流的态度。他表示赞同的,在我当时看来,几乎都是和玩有关的事情,比如他十分欣赏我对书画有兴趣,对唱歌有兴趣,对参加学生会的社会活动有兴趣。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我个子矮,跟在他后面,看见的总是他的腿和脚,还有那双磨歪了后跟的旧皮鞋。就这样,跟着他的脚印,我走了两年多,直到他去了美国。现在,一闭眼,我还能看见那双歪歪的鞋跟。我愿跟着它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担心,不必说话,不必思索,却能知道整个世界。⑤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是十五岁的少年了,是个初三学生。他给我从美国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⑥我奇怪地发现,此时此刻的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人,采取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人对大人的平等态度。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他的手很软,很秀气,手掌很红,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很高兴。五年里,他三次到苏联去开会,都专程到列宁格勒去看我。他没有给我写过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由木头里炼酒精!⑦虽然父亲诚心诚意地把我当成大人和朋友对待,还常常和我讨论一些严肃的问题,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觉到,在他的内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有一次,我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向他告别,他很关切地问车票带了吗,我说带好了,他说:“拿给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车票,他才放心了。接着又问:“你带了几根皮带?”我说:“一根。”他说:“不成,要两根!”“干嘛要两根?”他说:“万一那根断了呢,非抓瞎不可!来,把我这根也拿上。”父亲的这两个问题,让我笑了一路。⑧对我的恋爱婚事,父亲同样采取了超然的态度,表示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他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红纸上八个大字“勤俭持家,健康是福”,下署“老舍”。这是继矿石标本之后他送给我的第二份礼物,以后,一直挂在我的床前。可惜,后来红卫兵把它撕成两半,扔在地上乱踩,等他们走后,我从地上将它们拣起藏好,保存至今,虽然残破不堪,却是我的最珍贵的宝贝。⑨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生前他并没有对我们直接说过,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我终于懂得了爱的价值。⑩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伴他度过了一个漆黑的夜晚。我摸了他的脸,拉了他的手,把泪洒在他满是伤痕的身上,我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作爱回报给他。⑪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注]①舒乙:当代作家、画家、工程师,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之子。(1)本文第①段以议论开篇,请分析其构思上的作用。(2)第④段画线句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对此加以赏析。(3)结合结尾画线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4)请以第③和第⑦段为例,分析本文独特的选材旨趣。5.(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圆月③(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④。未缺⑤空山静,高悬列宿⑥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此诗作于天宝15年(756)秋,因安史之乱,杜甫被禁长安,亲属避乱在鄜州。②虚幌:轻薄透明的帷帐。③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流寓夔州。④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⑤未缺:指圆月。⑥列宿:众星。(1)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属于A.五绝B.近体诗C.古体诗D.曲子词(2)对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诗以月为题,以月色统摄全篇。B.两诗音律和谐,篇章法度谨严。C.两诗意境清冷,思亲之情真挚。D.两诗语言平易,景物人物转换自然。(3)两首诗的尾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6.(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②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③十七年,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改)④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教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⑤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⑥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擢拜谏议大夫②访以政术(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一项。①征雅有经国之才A.平素B.极C.大D.不俗②古之名臣,何以加也A.增加B.更加C.好处D.超过(3)对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4)将第⑥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5)分析第③段中太宗为魏征造屋、赐被的原因。(6)请结合选文,从唐太宗角度梳理探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7.(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苦斋记(明)刘基①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山四面峭壁拔起,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苦楝之木,黄连、苦参之草,地黄、游冬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泄水皆啮石出,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②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③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梁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①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②。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④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有删改)[注]①荼蓼:指野苦莱。②藿(diào):野草。(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也B.之C.焉D.矣(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匡山上北风甘而善苦,吹拂植物,味道是苦的。B.山上物性偏苦的植物,也是容易茂盛生长的。C.山中野蜂酿蜜味苦,但能“已积热,除烦渴”。D.剑溪的鱼状似吹沙,味苦微辣,可以用来醒酒。(3)第③段画线句语言特色鲜明,请加以赏析。(4)结合具体内容,评析本文作者的“苦乐”观。三、写作70分8.(70分)写作。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意思是“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后世也有不同看法。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2)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来抒发人生感慨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忳郁邑余侘傺兮(重点字:侘、傺)(2)砯崖转石万壑雷(重点字:砯、壑)(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尊、酹)2.(5分)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D《兰亭集序》(见图)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遒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_______。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_______;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_______;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_______。①秉性、精神、风仪各异②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③强调欹侧、揖让、对比④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A.①③④②B.④②①③C.②①④③D.④③①②(2)下列行为表现不符合人物性格的一项是D《红楼梦》第40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被凤姐戏弄,引发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宝玉、黛玉、宝钗、探春、惜春、湘云等人大笑。A.史湘云一口饭都喷了出来。B.林黛玉笑岔气了,扶着桌子“哎呦”。C.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D.宝钗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人物性格的感受能力。答题时要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据此判断各个选项的内容是否与人物性格相符,正确选择。【解答】(1)①“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讲的是章法之美,应与“飘逸”关联,故选④。②“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讲的是结构特点,应与“欹侧、揖让、对比”关联,故选③。③“有筋骨,有血肉”则照应了“秉性、精神、风仪各异”,故选①。④“匠心独运,韵味无穷”则照应“运笔使锋”,故选②故选:D。(2)D.“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中“用手指着凤姐儿”应为长辈的行为,不符合薛宝钗的身份特征。这是王夫人的表现。故选:D。答案:(1)D(2)D二、阅读70分3.(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①布洛是现代实验美学的代表,他继承了“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方法,把对传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研究转向对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美感体验的研究,建立了以观赏的效应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他提出,在审美观照中,主体在心理上必须和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把眼前的对象同实践的、现实的自我联系割裂开来,切断同事物的实用、功利方面的联系,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它。保持距离会使司空见惯的东西发出奇光异彩,使身处焦虑、烦躁、恐慌之境的心灵体会到一种奇异的镇定与寂静,领略到一种功利的“我”难以企及的审美之境。②为了形象地说明“心理距离”的含义,布洛举了一个海上航行遇上大雾的例子。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不能不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因为海雾不仅会耽误行程,还会令人呼吸不畅,让人因置身无边的、未知的恐惧之中而感到惊慌无助。可是,那让人紧张焦虑的海雾也可能会霎时成为趣味与欢乐的源泉。一旦抛开海雾可能带给我们的危险及不愉快,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去看周围的景观,我们就能够欣赏海上雾景奇妙无比的美。③布洛所说的“心理距离”指的就是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本身的分离,与人的实际需要、道德、目的、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由于这种分离,日常事物的某些平时为人们所忽视的侧面就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震撼我们的心灵,从而成为一种“艺术的启示”。因此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但同时布洛又指出,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心理距离又有其矛盾的二重性。在欣赏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脱离出来,抛弃事物的科学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伦理价值;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要拿自身的经验来印证、诠释作品,从而激起感情的共鸣。只有将“距离的自我矛盾”安排妥当,才是艺术欣赏与创作的成功。④“心理距离说”矛盾的二重性强调了“美感的人”“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的辩证统一,认为处于美感经验中的主体也是“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无法将其从整个有机体中分离出来。作为“美感的人”,一方面须超脱实际生活,心中不能存有任何外在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这种理论的一大优点是其在像形式主义那样强调审美经验的纯粹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有利于或不利于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而且“心理距离说”将美感经验之前、美感经验之中、美感经验之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综合考察美感经验之前及之后的现实生活、伦理道德、实用功利及各种相关的社会因素对美感经验的影响。(摘编自彭志勇《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材料二:①在审美欣赏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距离太小,主体离客体太近,客体的局部相互遮挡会使主体领略不到审美对象的整体风貌造成主体对客体感知的困难。距离太大,离审美对象太远,由于光线漫射、空气浮尘等因素,审美主体会感到对象模糊不清,自然就无法欣赏到审美对象的美了。②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听音乐、看油画、看电影时,都会保持一个适中的空间距离。听音乐时,太远了会听不清,太近了又会觉得震耳欲聋;看电影时,如果坐得太近,屏幕上的画面就会扁平得像一张纸,立体感的消失会使欣赏索然无味。欣赏艺术,“距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适中的距离才能领略作品的美的魅力。③空间距离能够产生美感,同样,时间距离也能够产生美感。旧物、往事经过时间的沉淀,往往具有某种美的力量,让人感到情意依依。如乡情是一种人情美,时间隔得愈久,其情愈烈。④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时间是一个最好的过滤器,是一个回想和体验过的情感的最好的洗涤器。不仅如此,时间还是最美妙的艺术家。他不仅洗干净,并且还诗化了回忆。”的确,一件曾经让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也许就会形成很美的意象。卓文君不守寡却和司马相如私奔,这在西汉时算是一件秽行丑迹,后世却把这段情史当作佳话。在李贺的诗句“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是画一般的幽美。⑤并且,时间距离还能使往日伤痛、悲哀的情感,转变为感人肺腑的艺术创作。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在其妻王弗离世后的第十年写下的悼亡之作,时间的距离,使深切的哀痛变成了情真意切的艺术之美,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纵观中国古代诗词史,除了悼亡诗的审美内涵和时间距离有关,咏史怀古同样如此,我想这也是时间距离具有美化、诗化作用的原因吧。(摘编自曹熠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浅谈审美距离》)(1)材料一第②段中的“心理距离”具体指审美主体切断与审美对象现实自我、实用功利的联系,以旁观者态度看待审美对象。(2)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BA.依据材料一,功利的“我”如果不能与客体及其吸引力相分离,就不能发现司空见惯的东西发出的奇光异彩,也不能领略到难以企及的一些审美之境。B.依据材料一,与布洛“心理距离说”的美学理论相比,形式主义审美观存在明显不足,它忽视了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C.依据材料二,欣赏艺术,只有保持足够的时空距离才能够让人领略作品的魅力,时间隔得越久,作品产生的美感越强烈。D.依据材料二,古代悼亡诗、咏史怀古诗的审美内涵都建立在时间距离基础上,时间距离美化、诗化了对象,增加了诗作的美感。(3)下列不能用来支持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观点的一项是CA.真诚的回忆,将是明月的照临,清风的吹拂,常常褪去了迷雾尘沙的干扰。B.在回忆之路上,走得愈远愈是有味,这是苦味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C.一个人,跋山涉水饱经磨砺,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才会有各种滋味的回忆。D.人们重温旧事时,便会发现生命中最美的往往莫过于有些段落勾起的回忆。(4)结合材料“心理距离”二重性的观点评析以下鲁迅关于小说鉴赏的看法。鲁迅说过:“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5)有人认为,相比材料一,材料二论证存在一些明显的逻辑谬误。请在材料二②③④⑤段中任选一段,从逻辑合理性角度加以评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含义和用法,认真推敲。(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运用文本观点进行评析的能力。注意将观点和材料结合,合理运用逻辑推理。(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结合“他提出,在审美观照中,主体在心理上必须和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把眼前的对象同实践的、现实的自我联系割裂开来,切断同事物的实用、功利方面的联系,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它”可知,材料一第②段中的“心理距离”具体指审美主体切断与审美对象现实自我、实用功利的联系,以旁观者态度看待审美对象。(或者审美主体将审美客体与人的实际需要、道德、目的、利害关系等分离)。(2)A.“如果不能……就不能……也不能”错误,太绝对,结合“保持距离会使司空见惯的东西发出奇光异彩,使身处焦虑、烦躁、恐慌之境的心灵体会到一种奇异的镇定与寂静,领略到一种功利的‘我’难以企及的审美之境”可知,只是这样更容易。C.“只有……才”错误,太绝对。结合“空间距离能够产生美感,同样,时间距离也能够产生美感”可知。D.“古代悼亡诗、咏史怀古诗的审美内涵都建立在时间距离基础上”错误,曲解文意。结合“纵观中国古代诗词史,除了悼亡诗的审美内涵和时间距离有关,咏史怀古同样如此,我想这也是时间距离具有美化、诗化作用的原因吧”可知。故选B。(3)C.结合“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时间是一个最好的过滤器,是一个回想和体验过的情感的最好的洗涤器。不仅如此,时间还是最美妙的艺术家。他不仅洗干净,并且还诗化了回忆’”可知,时间会诗化美化回忆,和本项的“各种滋味的回忆”不符。(4)结合“鲁迅说过:‘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可知,鲁迅认为,中国人看小说将自身生活经验代入角色,狭隘局限地理解人物,不是鉴赏的态度。“因此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但同时布洛又指出,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心理距离又有其矛盾的二重性。在欣赏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脱离出来,抛弃事物的科学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伦理价值;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要拿自身的经验来印证、诠释作品,从而激起感情的共鸣。只有将‘距离的自我矛盾’安排妥当,才是艺术欣赏与创作的成功”,布洛“心理距离”二重性认为,欣赏既要脱离现实实际,又需要调动自身经验印证诠释作品,激起感情共鸣,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鲁迅否定了自身经验对艺术欣赏的积极作用(或以专业审美要求普通阅读受众),看法有些片面。(5)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存在概念不同一、偷换论题、论据牵强、强加因果等逻辑问题,结合具体段落有理有据分析。示例:材料二第2段“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听音乐、看油画、看电影时,都会保持一个适中的空间距离。听音乐时,太远了会听不清,太近了又会觉得震耳欲聋;看电影时,如果坐得太近,屏幕上的画面就会扁平得像一张纸,立体感的消失会使欣赏索然无味。欣赏艺术,‘距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适中的距离才能领略作品的美的魅力”,作者以“听音乐、看油画、看电影时,都会保持一个适中的空间距离”生活常识为例,得出“欣赏艺术,距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适中的距离才能领略作品的美的魅力”的结论,存在概念不同一、偷换论题等逻辑问题。首先音乐、油画、电影,并不完全属于艺术,归类不严密;其次听清、看清不是欣赏艺术的目标,艺术欣赏的“审美”距离与为看清或听清保持适当空间距离不是同一论题,不能类推或简单替换。答案:(1)审美主体切断与审美对象现实自我、实用功利的联系,以旁观者态度看待审美对象。(或者审美主体将审美客体与人的实际需要、道德、目的、利害关系等分离)。(2)B(3)C(4)鲁迅认为,中国人看小说将自身生活经验代入角色,狭隘局限地理解人物,不是鉴赏的态度。布洛“心理距离”二重性认为,欣赏既要脱离现实实际,又需要调动自身经验印证诠释作品,激起感情共鸣,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鲁迅否定了自身经验对艺术欣赏的积极作用(或以专业审美要求普通阅读受众),看法有些片面。(5)存在概念不同一、偷换论题、论据牵强、强加因果等逻辑问题,结合具体段落有理有据分析。示例1:材料二第2段,作者以“听音乐、看油画、看电影时,都会保持一个适中的空间距离”生活常识为例,得出“欣赏艺术,距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适中的距离才能领略作品的美的魅力”的结论,存在概念不同一、偷换论题等逻辑问题。首先音乐、油画、电影,并不完全属于艺术,归类不严密;其次听清、看清不是欣赏艺术的目标,艺术欣赏的“审美”距离与为看清或听清保持适当空间距离不是同一论题,不能类推或简单替换。示例2:材料第3段,开头“空间距离能够产生美感”与上一段结论“欣赏艺术保持适中的距离才能领略作品的美的魅力”存在偷换概念、概念不同一的逻辑谬误。保持适中空间距离与“空间距离”不同一,“领略”与“产生”行为主体不同,性质不同;此段论据“乡情是一种人情美,时间隔得愈久,其情愈烈”存在以偏概全、强加因果的逻辑谬误,乡情未必随时间隔得久而浓烈,时间愈久乡情愈淡的可能也是存在的;乡情的浓或淡与时间长短并不存在必然关系,乡情浓淡与个体人情、情感经历体验、价值取舍紧密相关。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父子情舒乙①①“慈母”这个词讲得通,对“慈父”这个词我老觉着别扭。依我看,上一代中国男人不大能和这个词挂上钩,他们大都严厉有余而慈爱不足。我的父亲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所以是个复杂的父亲。②我不知道,一个人的记忆力最早是几岁产生的。就我自己而言,我的第一个记忆是一岁多有的。那是在青岛,门外来了个老道,什么也不要,只问有小孩没有。于是,父亲把我抱出去。看见了我,老道说到十四号那天往小胖子左手腕上系一圈红线,就可以消灾避难。我被老道的样子吓得哇哇大哭,由此便产生了我的第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使我遗憾终身的是,在我的第一个记忆里,竟没有父亲的形象。我记住的只是可怕的老道和那扇大铁门。③我童年时代的记忆中第一次真正出现父亲,是在我两岁的时候,在济南齐鲁大学常柏路的房子里。不过,说起来有点泄气,这次记忆中的父亲正在撒尿。母亲带我到便所去撒尿,尿不出,父亲走了进来,做示范,母亲说:“小乙,尿泡泡,爸也尿泡泡,你看,你们俩一样!”于是,我第一次看见了父亲,而且明白了,我和他一样。④在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离开济南南下武汉,加入到抗战洪流中。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八岁。一见面,我觉得父亲很苍老。他刚割完盲肠,腰直不起来,站在那里两只手一齐压在手杖上。我怯生生地喊他一声“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对他,对我,爷儿俩彼此都是陌生的。他当时严重贫血,整天抱怨头昏,但还是天天不离书桌,写《四世同堂》。他很少到重庆去,最高兴的时候是朋友来北碚看望他。只有这个时候他的话才多,变得非常健谈,而且往往是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渐渐地,我把听他说话当成了一种最有吸引力的事,总是静静地在一边旁听,还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不无亲切地叫我“傻小子”。他对孩子们的功课和成绩毫无兴趣,一次也没问过,也没辅导过,采取了一种绝对超然的放任自流的态度。他表示赞同的,在我当时看来,几乎都是和玩有关的事情,比如他十分欣赏我对书画有兴趣,对唱歌有兴趣,对参加学生会的社会活动有兴趣。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我个子矮,跟在他后面,看见的总是他的腿和脚,还有那双磨歪了后跟的旧皮鞋。就这样,跟着他的脚印,我走了两年多,直到他去了美国。现在,一闭眼,我还能看见那双歪歪的鞋跟。我愿跟着它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担心,不必说话,不必思索,却能知道整个世界。⑤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是十五岁的少年了,是个初三学生。他给我从美国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⑥我奇怪地发现,此时此刻的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人,采取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人对大人的平等态度。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他的手很软,很秀气,手掌很红,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很高兴。五年里,他三次到苏联去开会,都专程到列宁格勒去看我。他没有给我写过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由木头里炼酒精!⑦虽然父亲诚心诚意地把我当成大人和朋友对待,还常常和我讨论一些严肃的问题,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觉到,在他的内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有一次,我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向他告别,他很关切地问车票带了吗,我说带好了,他说:“拿给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车票,他才放心了。接着又问:“你带了几根皮带?”我说:“一根。”他说:“不成,要两根!”“干嘛要两根?”他说:“万一那根断了呢,非抓瞎不可!来,把我这根也拿上。”父亲的这两个问题,让我笑了一路。⑧对我的恋爱婚事,父亲同样采取了超然的态度,表示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他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红纸上八个大字“勤俭持家,健康是福”,下署“老舍”。这是继矿石标本之后他送给我的第二份礼物,以后,一直挂在我的床前。可惜,后来红卫兵把它撕成两半,扔在地上乱踩,等他们走后,我从地上将它们拣起藏好,保存至今,虽然残破不堪,却是我的最珍贵的宝贝。⑨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生前他并没有对我们直接说过,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我终于懂得了爱的价值。⑩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伴他度过了一个漆黑的夜晚。我摸了他的脸,拉了他的手,把泪洒在他满是伤痕的身上,我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作爱回报给他。⑪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注]①舒乙:当代作家、画家、工程师,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之子。(1)本文第①段以议论开篇,请分析其构思上的作用。(2)第④段画线句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对此加以赏析。(3)结合结尾画线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4)请以第③和第⑦段为例,分析本文独特的选材旨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开头文段作用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句子的含义,从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题干涉及的语境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理解结尾段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总览全文,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4)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材特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能概括出选材特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选材的表达效果和作用。【解答】(1)“‘慈母’这个词讲得通,对‘慈父’这个词我老觉着别扭。依我看,上一代中国男人不大能和这个词挂上钩,他们大都严厉有余而慈爱不足。我的父亲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所以是个复杂的父亲”,开篇点出老舍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慈父或严父,是复杂的父亲。开篇以直接议论方式介绍人物形象特点,简洁突出人物形象,既定位了父子关系,也为全文叙事描写的设下总纲,领起全文。(2)“就这样,跟着他的脚印,我走了两年多,直到他去了美国。现在,一闭眼,我还能看见那双歪歪的鞋跟。我愿跟着它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担心,不必说话,不必思索,却能知道整个世界”,画线句语言十分质朴、口语化,却意蕴丰富。“跟着脚印走”具有双关意味,刻画年幼的我亦步亦随跟在父亲身后的状貌,也含蓄表达言行思想追随父亲、父亲引领我的意味;“歪歪的鞋跟”口语化,符合孩子观察大人的视角,呈现老舍作为父亲家常朴素的一面;三个“不必”连用,短句排比,简洁有力,突出强调了我对父亲的信任、依赖以及父亲带给我巨大影响。(3)“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作为结尾句,凝结了全文的主要思想感情。说“悲伤”,表达了父亲去世离开带给我的悲痛,还包含不能以爱回馈父爱的悲伤,也暗含为父亲如此含冤去世而伤痛。说“幸运”是庆幸自己拥有一位学识渊博、人格纯良,懂得教育、严厉又慈爱的伟大的父亲,为“我”得到他的爱、受到教育感到庆幸。(4)第③和第⑦段选材均选取生活小事、细节,来表现父子关系,刻画父亲形象。故事均以儿子的视角来展现,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彰显写作意图。示例:第③段作者描写了记忆中第一次出现的父亲是在做撒尿示范,凸显老舍平等、坦然、家常、以身示范的父亲形象;第⑦段描写成人的“我”出差时,父亲一定要看是否带了车票,一定要让带两条皮带的细节,体现老舍对成人的儿子仍像小孩子一样的疼爱、深情。本文选材以儿子视角选择成长过程中记忆深刻的父亲一些生活小事、趣事,表现老舍作为父亲对孩子言传身教的教育态度和处事方式,体现老舍宽厚博大的父爱,以及父子间浓厚的深情。答案:(1)开篇点出老舍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慈父或严父,是复杂的父亲。议论简洁,突出人物形象,定位了父子关系;是全文叙事描写的总纲,领起全文。(2)语言平易朴素、口语化却意蕴丰富。“跟着脚印走”有双关意味,刻画年幼的我亦步亦随跟在父亲身后的状貌,也含蓄表达言行思想追随父亲、父亲引领我的意味;“歪歪的鞋跟”口语化,符合孩子观察大人的视角,呈现老舍作为父亲家常朴素的一面;三个“不必”连用,短句排比,简洁有力,突出强调了“我”对父亲的信任、依赖以及父亲带给我巨大影响。(3)“悲伤”表达父亲去世离开带给我的悲痛,不能以爱回馈父爱的悲伤,也暗含为父亲如此含冤去世而伤痛。“幸运”是庆幸自己拥有一位学识渊博、人格纯良,懂得教育、严厉又慈爱的伟大的父亲,为“我”得到他的爱、受到教育感到庆幸。(4)选择儿子视角里的生活小事、趣事、细节,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彰显写作意图。示例:第③段写记忆中第一次出现的父亲是在做撒尿示范,凸显老舍平等、坦然、家常、以身示范的父亲形象;第⑦段描写成人的“我”出差时,父亲一定要看是否带了车票,一定要让带两条皮带的细节,体现老舍对成人的儿子仍像小孩子一样的疼爱、深情。本文选择成长过程中记忆深刻的父亲一些生活小事、趣事,表现老舍作为父亲对孩子言传身教的教育态度和处事方式,体现老舍宽厚博大的父爱,以及父子间浓厚的深情。5.(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圆月③(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④。未缺⑤空山静,高悬列宿⑥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此诗作于天宝15年(756)秋,因安史之乱,杜甫被禁长安,亲属避乱在鄜州。②虚幌:轻薄透明的帷帐。③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流寓夔州。④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⑤未缺:指圆月。⑥列宿:众星。(1)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属于BA.五绝B.近体诗C.古体诗D.曲子词(2)对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两诗以月为题,以月色统摄全篇。B.两诗音律和谐,篇章法度谨严。C.两诗意境清冷,思亲之情真挚。D.两诗语言平易,景物人物转换自然。(3)两首诗的尾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结合诗歌的格律判断其体裁,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语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解答】(1)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故选:B。(2)D.“两诗语言平易”错误。第二首诗含蓄深沉。故选:D。(3)《月夜》虚写想象中的妻儿望月思亲,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将当下分离的痛苦与未来团聚喜悦在想象中叠加,互为映衬,拓展了诗歌的时空,加深了情感。《圆月》写自己主观视角下的月下物像,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两诗尾联都是虚写,在想象中结尾,一首想象未来,直接抒发亲人团聚的渴望;一首以景传情,含蓄表达思乡之意,各有意趣。答案:(1)B(2)D(3)《月夜》虚写想象中的妻儿望月思亲,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尾联设想未来月下双拥、离泪照干的画面,“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将当下分离的痛苦与未来团聚喜悦在想象中叠加,互为映衬,拓展了诗歌的时空,加深了情感。《圆月》写自己主观视角下的月下物像,尾联联想想象万里之外故园的松桂也正沐浴月色清辉,借松桂(飘香)表达时空同处时的思乡之情;由眼前实景到想象中虚景,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两诗尾联都是虚写,在想象中结尾,一首想象未来,直接抒发亲人团聚的渴望;一首以景传情,含蓄表达思乡之意,各有意趣。译文:第一首: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第二首: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夜空明月高悬,照耀着幽深寂静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疏。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赏析:第一首: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联之中。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长安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忆长安的往事,已经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深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和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为自己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颈联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诗诗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第二首: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全诗意境宏大、清冷寂静,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上写到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从身边写到万里之外。但无论怎么写月亮,写月光,都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感觉,作者远在他乡,根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无法团聚,才会有万里共清辉的愿望。6.(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②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③十七年,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改)④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教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⑤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⑥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擢拜谏议大夫授官②访以政术请教(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一项。①征雅有经国之才AA.平素B.极C.大D.不俗②古之名臣,何以加也DA.增加B.更加C.好处D.超过(3)对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4)将第⑥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5)分析第③段中太宗为魏征造屋、赐被的原因。(6)请结合选文,从唐太宗角度梳理探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法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时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联系上下文语境并将选项代入逐一验证。(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关键语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①拜:授官。句意:提升他为谏议大夫。②访:请教。句意:请教为政之道。(2)①雅:平素。句意: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故选A。②加:超过。句意: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故选D。(3)句意:皇上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公直”和“忠清”都是“戴胄”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以”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C。“敕令自首”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C。故选B。(4)“遗”,送,赠送;“陷”,使……陷入,引诱;“道”,同“导”,诱导;“齐”,使……整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德道之,以礼齐之”。译文:但是陛下派人送去(贿赂)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5)“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太宗给魏征造厅堂,出于对魏征节俭朴素至极的疼惜、关爱,暗含自省自责自律。“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出于顺遂魏征节俭风尚之意,体现太宗对魏征的敬重。(6)根据“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善于任用房玄龄和魏征等各类贤能,知人善任。根据“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太宗礼遇大臣,呵护关爱备至。根据戴胄劝谏,“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谏如流。根据“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太宗关爱百姓,体贴民情。根据“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太宗自律自省,对自己有道德、礼范要求。答案:(1)①授官②请教(2)①A②D(3)B(4)但是陛下派人送去(贿赂)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5)太宗给魏征造厅堂,出于对魏征节俭朴素至极的疼惜、关爱,暗含自省自责自律;“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出于顺遂魏征节俭风尚之意,体现太宗对魏征的敬重。(6)善于任用房玄龄和魏征等各类贤能,知人善任;太宗礼遇大臣,呵护关爱备至;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谏如流;太宗关爱百姓,体贴民情;太宗自律自省,对自己有道德、礼范要求。参考译文:①太宗已经杀了隐太子,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的处境担心。魏征镇定自如,缓缓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难。”太宗听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很高兴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②贞观十二年,太宗因为皇孙诞生而设宴招待公卿。太宗非常高兴,对侍从的大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扫平天下,历尽艰辛,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之后,对我竭尽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见,安定国家造福人民,成就我今天的丰功伟业,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称道的,那就只有魏征了。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来赐给二人。③贞观十七年,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仍旧管门下省的政事。不久魏征得了重病,他家里原先没有正厅,太宗当时本想给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停下工来把材料给魏征造正厅,五天完工。又派宫中的使者赐给他布被和素色的垫褥,以顺从他的喜好。过了几天,魏征去世,太宗亲自到他的灵柩前痛哭,追赠他为司空,赐谥号文贞。太宗亲自给他撰写碑文,还亲笔书写在石碑上。又特赐给他家食实封九百户。(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改)④皇上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⑤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⑥唐太宗担心官吏受贿,秘密派左右向官吏行贿,以试验其是否受贿。有一个刑部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的贿赂,唐太宗要杀他。民部尚书裴矩提出:“作为官吏,受贿当死。然而陛下派人送给他,他却接受了,这就是陷害别人,恐怕不符合以德教化、以礼规范行为的准则吧!”唐太宗很高兴,召五品以上官员对他们说:“裴矩公开力争,不当面服从,倘若每件事情都这样,又怎么会愁国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呢?”(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7.(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苦斋记(明)刘基①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山四面峭壁拔起,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苦楝之木,黄连、苦参之草,地黄、游冬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泄水皆啮石出,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②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③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梁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①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②。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④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有删改)[注]①荼蓼:指野苦莱。②藿(diào):野草。(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CA.也B.之C.焉D.矣(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匡山上北风甘而善苦,吹拂植物,味道是苦的。B.山上物性偏苦的植物,也是容易茂盛生长的。C.山中野蜂酿蜜味苦,但能“已积热,除烦渴”。D.剑溪的鱼状似吹沙,味苦微辣,可以用来醒酒。(3)第③段画线句语言特色鲜明,请加以赏析。(4)结合具体内容,评析本文作者的“苦乐”观。【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虚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语言特色的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理解句子含义,从句式、修辞和内容等角度分析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旅思想情感的评价能力。解答时,要理解文本含义,明确文本内容及作者情感,再结合相关信息分析作答。【解答】(1)“故遂择其洼而室□”意思是因此就选择匡山低洼的地方,把居舍修建在那里。依照句意可知,此处虚词应为兼词。A.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或判断语气。B.之:用于句末,可以做代词。C.焉:兼词,“于此”。D.矣: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故选C。(2)A.“匡山的植物被山中甘而善苦的北风吹刮,因而味道是苦的”错误,文中说的是“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由于风从北来,柔和的少,硬朗的多,所以,生长于此的植物其味甚苦。故选A。(3)句子“今夫膏梁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意思是如今那些富贵的人,安闲地坐在华丽的厅堂上,口没有尝过苦菜蓼辣的味道,身没有从事过农田的劳动,睡觉一定要铺上双层的垫褥,进食一定要精美的食品,出外一定要带上服侍的仆役,这些就是人们所认为的乐。结合句意可知,该句内容形成对比,铺写“膏粱之子”顺遂时期饮食起居的奢靡,突出“苦乐”倚伏转换的观点;且句中“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结构对称,“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