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第三版)PPT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体育心理学(第三版)PPT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体育心理学(第三版)PPT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体育心理学(第三版)PPT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体育心理学(第三版)PPT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概述

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体育心理学简史和发展方向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学习目标学完本章后,你将能够解释以下的重要问题和关键概念:重要问题▲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国内外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发展方向。关键概念体育心理学

应用运动心理学

实验室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

准实验法

简单反应时

复杂反应时体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体育心理学(psychologyofphysicaleducation)研究目的:提高教与学的效果。研究对象:学生&教师。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sportpsychology)研究目的: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研究对象:运动员&教练员。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锻炼心理学(exercisepsychology)研究目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研究对象:大众。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

三者研究的共同点: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练习活动的人;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从事身体练习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等;研究方法相同。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的考虑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这三个学科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完全独立,互用概念的现象比较多见;考虑到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未来工作的需要,从事体育教育工作。国外学者的定义:Pargman(1998)认为,运动心理学是通过运用人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原则试图解释、预测或改变与运动相关的行为。Anshel(2003)提出,运动心理学是研究在运动参与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及人类行为如何被三种基本来源即运动员、团队领导(如教练员)和这些个体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所影响。Gill(1979)指出,竞技和健身运动心理学是对人及其行为在竞技及健身运动情境中的科学研究。概念的界定概念的界定国内学者的定义:张力为(2003)指出,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祝蓓里等人(2000)认为,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本书: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就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学科性质体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体育教师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学科。研究对象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或品质,在体育活动影响下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或品质,对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影响或作用。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特殊要求。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体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任务理论任务: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或品质,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揭示体育教学条件下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丰富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关方面的内容。研究任务实践任务:直接为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服务,即为有效进行体育教学、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学习目的一是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生理表现;二是理解参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健康和幸福。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准实验法

现场研究法心理测量法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揭示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重要手段。在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已得到广泛的运用。优点在于可以在任意时间内进行周密的观察,而且别人可以验证,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高度公认的客观性。实验室实验法指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而进行的实验。优点:实验者能够有效地控制实验中的各种变量。缺点:人为的痕迹过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需要有昂贵的实验仪器。自然实验法指由实验者在自然的条件下创设一定的实验情境,操纵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变量而进行的实验。优点:被试的反应比较真实自然。缺点:实验组与对照组条件难于控制得完全一致。准实验法指在某些自然情境下将实验室实验作一些变通处理,但仍然利用真正的实验设计的某些方法来收集资料而形成的实验。优点:使用起来有一定的灵活性。缺点:对变量的操纵控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场研究法指到实际的现场进行询问或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对被试进行控制,不对被试施加影响。优点:简单。缺点:研究者对所观察的事项不能随意地加以控制或操纵,从现场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不容易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故结论的科学性难于保证。心理测量法心理测量法是指使用心理学家已经编制好的标准化测量工具进行研究的方法。采用心理测验法时,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正确地选择测量工具。在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时,一般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或者是由受过严格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来实施。研究方法小结具体到体育心理学研究时,究竟采用什么方法应该根据研究的目的、任务和课题内容确定。为使研究成果更接近实际,体育心理学研究者常常同时选用几种方法来进行研究(以一种方法为主)。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可加以应用;同时,也促进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及体育活动的特点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体育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体育活动的竞赛特点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体育教师心理上的紧张;体育教师的生理负荷大;体育教师在进行户外教学活动。

体育教师特殊的各种条件,要求他们具备特殊的心理素养。体育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体育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效地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体育教学除了要掌握一般的心理活动规律之外,还要遵循动作技能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特殊的心理活动规律。体育活动的竞赛特点如果体育教师能恰当激发学生竞赛时的活动动机和情绪的兴奋水平,更好地掌握和调整学生的心理负荷,将有利于提高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方法,在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时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形成最佳的竞技状态。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体育实践工作的需要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学校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体育心理学简史&发展方向19世纪的动作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的前身是动作心理学。19世纪的体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与动作和运动速度有关系的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成果:反应时的研究反应时间反应时间指从刺激的出现到第一个反应开始间所经过的时间间隔,又称反应时或反应的潜伏期。反应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两种。简单反应时(S——R)指对单一刺激作出第一个反应所需要的时间间隔,或是指对于事先知道的某种刺激作出事先规定的反应所需要的时间间隔。感知信号刺激联想(也即在头脑中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反应复杂反应时(S1——R1;S2——R2;S3——R3)又称选择反应时,是指要求对不同刺激作出相应的不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间隔,或是指对于事先不知道实际要出现的是何种刺激,也不知道要以什么样的动作去回答,而对不同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与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反应时与运动速度在同一组被试中没有高相关。体育心理学简史——国外篇1898年,Triplett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社会促进”的现象,他发现自行车选手在同他人比赛时速度会更快。1913年,

Coubertin著《运动心理学试论》。1923年,Griffith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开设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课程。1925年,Griffith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1926年,Griffith编写第一部运动心理学教科书《教练心理学》。1928年,Griffith出版了《运动心理学》。1927年和1930年,前苏联中央体育部学院心理工作者涅恰耶夫两次出版了《体育心理学》。40年代和50年代,许多运动技能学习实验室相继成立,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为复杂和科学的方法。1965年,在罗马召开第一届运动心理学会议,成立了国际运动心理学会。197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创刊。

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运动心理学的发展。体育心理学简史——国外篇早期与近代的发展: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开始阐明体育活动的心理功能。1926年,马约翰第一篇论文《运动的迁移价值》。1942年,全国武术和体育研究院吴文忠、肖忠国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简史——中国篇体育心理学简史——中国篇20世纪80和90年代的发展: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

成立。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会运动心理学会成立。1986年,中国运动心理学会加入国际运动心理学会。1991年,中国运动心理学会为发起国之一,组织建

立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2000年以后的发展竞技运动领域的心理学问题:心理训练方法、心理训练评价、心理选材、兴奋剂的心理学问题等。大众的体育锻炼心理学问题:锻炼的参与动机和锻炼的心理效应等。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的心理学问题:体育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动机和心理效应、运动技能学习、体育教学中的差异心理等。体育心理学研究方法问题:量表研制、仪器开发、实验设计等。体育心理学简史——中国篇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工将更为明确运动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将进一步细化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趋向综合化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将更加广泛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

的分工将更为明确从近20年的发展来看,三门学科不断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未来分工将会越来越明确,各自将会建立更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教材各自分化:《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将进一步细化

学术运动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该项任务主要由大学和研究所的运动心理学教授或研究人员承担。

应用运动心理学:将体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应用于运动情境之中,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学者称为应用运动心理学家。临床运动心理学:处理运动员的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的问题。教育运动心理学:理解运动心理学的原理,并努力将这些原理传达给运动员和教练员。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趋向综合化研究手段综合化:综合化不仅表现为研究方法中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统一,也表现为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更表现为运用不同学科的方法。研究工具中国化:诸多的中国式量表已经或者正在被开发,越来越多的适用于中国人的心理测试系统将被研制出来,使得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体现出中国化的特色。研究思路程序化:遵循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常规思路进行。研究范式生态化: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仪器、设备变得小巧和可携带。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将更加广泛体育锻炼产生心理健康效应的中介机制究竟是什么?心理选材的指标在多大程度上能预测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体育学习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究竟多大?……第四节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问题一、什么是心理学?问题二、心理学与体育学习有什么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众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的三大势力和五个学派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二、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三、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本节课主要内容一、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体育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Conditioning巴甫洛夫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alpsychology)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它可分为古典行为主义学派和新行为主义学派以及新的新行为主义学派。古典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则为托尔曼、赫尔、斯金纳等人,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有班杜拉、米契尔等人。JohnB.Watson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体育教育的启示

对体育学习影响较大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首推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学说:刺激——反应——强化例:强化理论在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1.强调重点掌握乒乓球运动技能的动作要领2.强调在练习与模仿学习中不断给予强化3.强调通过类比和替换来进行乒乓球运动技能学习4.强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乒乓球运动技能的学习5.体育教师主要教给学生新的、创造性的运动技能6.强调体育教师要严格控制课堂教学,不能由学生自由发挥二、认知心理学与体育学习认知心理学:是从1950年代至1960年代间发展出来的一门研究认知及行为背后之心智处理(包括思维、决定、推理和一些动机和情感的程度)的心理科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相反,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注意、感知、知识表征、推理、创造力及问题解决的运作,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加涅奥苏伯尔认知心理学对体育教育的启示刺激——认知——反应认知心理学对体育教育的启示1.强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2.注意建立学习内容的层级结构3.重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的作用三、建构主义心理学与体育学习建构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包括以简·皮亚杰(JeanWilliamFritzPiaget)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和以列夫·维果斯基(LevVygotsky)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皮亚杰维果斯基建构主义心理学对体育教育的启示1.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体育学习2.强调“自上而下”的学习策略3.注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体育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创立,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提倡真正的学习应以人的整体性为核心,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的本质应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体育教育的启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体育教育的启示1.重视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2.重视意义学习,强调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3.重视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过程4.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Thankyou!第二章运动中的目标定向

和目标设置第三节体育活动中团队目标的设置方法31第一节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2第二节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目标定向学习目标定向成绩目标定向目标设置掌握目标定向的概念、分类,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的区别,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目标定向的方法。目标设置的概念和作用,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以及目标设置的具体方法。学习重点重要术语第一节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我要和你们好好合作,力争完成任务!我一定要超过他们俩!一、何谓目标定向

(一)目标定向的概念:1.一些学者对目标定向的界定:

德威克等人(Dweck,1988)认为,目标定向是一种有计划的认知过程,它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特征。乌尔旦和迈尔(Urdan&Maehr,1995)认为,目标定向是个体从事各种成就活动的理由和知觉。万德瓦勒(Wandewalle,1999)认为,目标定向是个体努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使自己的行为更为有效的内在特质。宾特里奇(Pintrich,2000)认为,目标定向是关于个体追求成功任务的理由,对目标任务的表征,它反应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内在认知取向,是一个关于目标、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有组织的结构系统。2.我国学者对目标定向的界定: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祝蓓里等,2000)。目标定向学习(掌握)目标定向【Leaning(mastery)goalOrientation】成绩目标定向【performanceGoalorientation】(二)目标定向的分类1.目标定向的二分法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目标定向成绩目标定向学习目标定向成绩趋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2.目标定向的三分法目标定向成绩目标定向学习目标定向成绩趋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3.目标定向的四分法趋向掌握目标回避掌握目标二、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的区别相信努力、理解学习内容与他人合作可使学业进步学习目标定向试图超过他人

成绩目标定向1看待成功2运动的目的认识到努力学习、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学习目标定向成绩目标定向产生知名度、富有竞争力3运动道德和攻击性行为重视运动场上的道德修养学习目标定向成绩目标定向对采用欺骗性手段获得成功比较欣赏,易产生攻击性行为4运动的快乐感不管是否获胜都能从运动中获得快乐感学习目标定向成绩目标定向获胜有快乐感,失败无快乐5学习策略倾向使用不同策略、听从指挥努力掌握新技能学习目标定向认为练习无效成绩目标定向陈坚(1999)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情境中,学习目标定向者与成绩目标定向者在成就动机和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表1)。

目前,大量的理论性和验证性研究都表明,学习目标定向是一种积极、主动和比较理想的目标定向状态,而成绩目标定向是一种消极、脆弱、容易导致个体适应不良的目标定向状态。三、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动作技能学习给予学生更多自由选择和参与决策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在思考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上。提高学生对于动作技能本身的重视,而不是关注自己的成绩、得分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二)合理运用表扬的激励方式进行表扬时应多进行学生自身的纵向表现对比,减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发现学生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课堂任务时,应及时表扬。案例

一位体育教师在上过两次跳高课后,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跳高技术的正确表象,他找到一个个子高,身体素质好,能够较好地完成动作技术的学生进行示范。该学生较好地完成了跳高的各项动作技术,该教师对于该学生进行这样的表扬“你看,×××能够跳过这么高的高度,真的是很棒啊。同样是我教,而你们怎么就不行?”该教师表扬的不恰当之处在于:

(1)该教师说“跳过了这么高的高度,真的很棒”,这句表扬的话只强调了学生跳过的高度,而没有指出“棒”在什么地方,即没有分析该学生跳高技术动作的优点和不足,这种表扬方式易导致其他学生只注意了能否跳过这样的高度,容易形成成绩目标定向,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学习。

(2)该教师说“同样是我教而你们怎么就不行”,这种表扬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程度,而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易使学生更加关注与他人对比的结果,不仅不易使学生形成学习目标定向,还易使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关注如何更好地共同完成任务,而不是关注自己和其他同学谁更优秀。基于小组之间进行比较,淡化个体的能力比较。采用多样化的小组划分方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三)合理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四)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案例第二节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一、何谓目标设置

在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祝蓓里,2000)。二、目标设置的作用4.能够使学生为完成体育活动目标而主动地设计、执行最适合的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手段。3.能够让学生长时间地坚持参与体育活动。2.能够激发学生的努力并动员其能量,提高学生的运动表现。1.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指向到体育活动任务上。三、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设置目标体能水平技能水平心理素质……(二)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清晰的目标提高0.2秒远10厘米再多跑100米模糊的目标再快点!尽最大努力再坚持会!(三)设置既有挑战性又具有可实现性的目标太高了!太容易了!有意思!目标太容易体验不到挑战性无法激发体育学习动机目标太难反复努力仍达不到会产生挫折感动机与目标难度的关系曲线图(四)设置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目标短期目标二短期目标一投篮成功率60%投篮成功率45%长期目标基础水平投篮成功率80%投篮成功率30%(五)既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

目标设置结合反馈信息对改进表现的效果(六)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史元春、曹凯(2001)以六年级三个班的男生为对象(各班男生自然分组均是两组),各男生组中随机抽取5名学生作为被试,分别参加各小组的400米考核。行为目标组:告知在本次考核中要把自己的最高成绩缩短3秒;结果目标组:告知在本考核中要把自己在上节课400米模拟测验中的小组名次提前1名。实验结果:行为目标组的15名被试有13名达到目标,400米成绩平均提高3.4秒,并有14人,感到很愉快、很满足;而结果目标组的15名被试只有6人达到目标,平均成绩只提高1.8秒,有8人感到很愉快、很满足。(七)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在足球教学课上进行头顶球的练习,教师让每个学生报出自己目前头顶球的个数,将水平相同的人分在一组,而后,教师与各组学生一起分别制定出各组努力达到的头顶球个数。这样做,既体现了学生的个人意愿,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感,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目标设置举例:阶段性目标设置模式A=最近5次的平均值B=最近5次的最好成绩C=平均值与最好成绩之间差的绝对值∣A-B∣D=阶段性目标下限(D=B)E=阶段性目标中点(D-C)F=阶段性目标上限(E-C)例如,一名13岁的少年运动员参加50米自由泳最近5次的测验成绩分别是26.48秒、26.43秒、27.12秒、27.82秒、26.69秒。计算过程如下:A=(26.48+26.43+27.12+27.82+26.69)/5=26.91秒B=26.43秒C=A-B=26.91-26.43=0.48秒D=B=26.43秒E=D-C=26.43-0.48=25.95秒F=E-C=25.95-0.48=25.47秒阶段性目标设置计算样例时间段平均成绩(s)以往最好成绩(s)中间点(s)最高限度(s)26.9126.4325.9525.47在进行完第6次成绩记录后,就要设定一个新的阶段性目标。在设定第7个目标成绩时,要去掉第1次的成绩,添加上第6次成绩,并按照上例加以计算和实施。如果实际成绩没有达到所预期的目标,也要将该成绩纳入到运算中,以便求出下一次的目标成绩(即总是用最近5次的成绩)。阶段目标设置模式经改编后也可以应用于远度、高度类项目。但要改变其计算内容(E=D+C,F=E+C)。阶段性目标的中点(E)是较现实的,且比以往的最好成绩(D)稍高,其上限(F)也允许有超水平的余地。既有上限,又有下限,并不定于一点,允许学生的测评成绩在一定的范围内浮动,利于鼓励学生在该时间段内来实现目标。优点第三节体育活动中团队目标设置的方法1.团队的定义

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P.Robbins,1994)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一、何谓团队2.团队具有以下4个特点:(4)团队成员对团队的成败负有责任。(3)团队以实现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2)成员之间相互协调;(1)成员之间相互依存;二、团队目标的作用团队目标具有凝聚作用。1团队目标具有导向作用。2团队目标具有激励作用。3三、团队目标的设置方法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目标确定环节目标分解环节目标执行环节目标评估环节1.团队目标确定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注意调整由谁确定目标与目的要一致目标内化团队个人目标结合目标确定环节2.目标分解环节中的SMART原则:SMAR明确性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在哪些方面所要达成的行为标准。可衡量性有明确的数据作为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可接受性让团队的所有运动员一起对这个目标达成共识。

实际性在现实的条件下目标是否可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T

时限性必须指出什么时间要实现这个目标3.目标转化成计划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目标转化成计划责任分配到成员规定开始和结束时间注意跟踪反馈确定所需人力物力采取的行动步骤确定目前情况及要达目的4.在目标执行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4)注意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

(3)及时反馈并给予指导。

(2)注意监督并提供咨询。(1)利用团队目标实现团队成员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5.目标的检查环节(1)目标的激励与考核。建立健全系列目标考核体系引导、约束、激励成员。(2)目标的检查和调节。检查评价目标的实施完成情况,防止出现偏差。四、设置团队目标应注意的问题其次,注意不要低估团队成员的潜力。2首先,注意不要设立高不可攀的目标。

1再次,制定目标不需要用太多的文字或数字。3最后,设置的团队目标要通过各种渠道让所有的团队成员都知道。4复习题1.简述各个专家学者对目标定向的概念界定。2.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学习目标定向?3.简述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的定义和作用。4.简述团队的定义及团队的特点。5.试述体育活动中的学习目标定向者和成绩目标定向者在成就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6.试述合理目标设置的原则。思考题1.请结合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在运动中的表现,分析自己及他人是什么目标定向?2.根据目标设置的原则,为自己设置学习某一运动项目的目标。3.请结合某一集体项目,为该项目的发展设置一个团队目标。谢谢大家第三章第一节运动兴趣问题1:你最感兴趣的三种运动?问题2:为什么你这些运动感兴趣?一、运动兴趣的定义二、运动兴趣的品质三、运动兴趣的分类四、影响因素本节课主要内容一、运动兴趣的定义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他是以人的一定的运动需要为基础的。二、运动兴趣的品质1.倾向性:运动兴趣总是指向一定的体育项目或体育事件2.广泛性:是指运动兴趣指向对象范围的大小,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3.稳定性:是指运动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4.运动兴趣的效能:即对推动体育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消极/积极)三、运动兴趣的分类1.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2.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3.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可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4.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可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有趣乐趣志趣四、影响因素1.运动需要的满足2.现有运动技能水平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和适合性4.成功体验的获得5.融洽的师生关系第三章运动兴趣和动机第二节运动动机学完本章后,你将能够解释以下的重要问题和关键概念:重要问题:运动动机的功能和种类。青少年学生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体育成就动机的提高。体育教学中的竞争与合作。学生体育态度的转变。关键概念:运动动机

生物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直接动机

间接动机

成就动机

合作学习

体育态度学习目标

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一、运动动机的定义(一)发动功能(二)选择功能(三)强化功能(四)维持功能二、运动动机的功能三、运动动机的种类(一)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二)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三)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根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是以生物性需要,还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可将运动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物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为了获得刺激、眩晕、运动欣快感觉和宣泄身心能量,满足个体的生理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或继发性动机:为了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接近、交往,得到认同、发展友谊、追求完美、施展才能、获得成功、赢得荣誉,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一)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主要由自身内在需要转化而来,还是由外界条件诱发而来,可以将运动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来自于学生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的心理,如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乐趣、刺激,以及希望满足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义务感、归属感和自我决策、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的动机;

外部动机:由学生自身之外的诱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赏识、竞争获胜的奖励、荣誉,或因为迫于压力、避免惩罚与升学考试等原因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二)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指向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体育活动的结果,可以将运动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直接动机:指向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等当前、直接特征的动机;

间接动机:指向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延迟、间接结果的动机。(三)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一)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1、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2、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四、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什么是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它是在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社会交往中习得的内在推动力量。2、体育成就动机的培养(二)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1、适当展开竞争(1)竞争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2)在三种竞争形式中,应以团体间竞争为主。(3)进行个体间竞争时,应当按照能力分为高、中、低三组。(4)竞争活动要适量。(5)在组织竞争活动中,注意提醒学生获胜不是目的,发挥和展示出自己的

能力才是主要的目的;要避免个人主义,提倡相互鼓励和团结互助;要鼓励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防止骄傲情绪和自卑心理的出现。(三)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2、积极组织合作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利用师生尤其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1)小组目标、计分与奖励(2)个人责任(3)成功机会均等(4)组间竞争(5)交往技能(6)注重个人需要1、运用多种反馈形式

社会性评价

象征性评价

客观性评价

标准性评价2、恰当使用表扬和批评(四)及时反馈,肯定评价1、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外界对象(包括人和事物)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的知觉、理解和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或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评价后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五)端正体育态度2、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图体育活动价值的结构模式3、体育态度的端正(1)体育态度的形成

体育态度的形成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等社会学习方法获得体育价值观和相应行为方式的社会化过程。1)直接模仿2)象征性模仿3)创造性模仿3、体育态度的端正(2)体育态度的转变方向:体育态度从消极转向积极,这是方向

上的转变;强度:从较积极转向很积极,这是强度上的

转变。复习题1.什么是运动动机?可以分为哪几类?2.运动动机有哪些功能?3.不同种类动机对学生的运动行为有什么影响?4.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

思考题

如何从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出发,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谢谢!第四章运动归因重要问题•利用所学的归因理论解释运动情景中的成败原因。•青少年运动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正确的归因方法,克服运动中的习得性无助感。•影响运动归因的内外部因素。•提高青少年运动自信心的再归因训练方法。关键概念•归因•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协相关原则

•习得性无助感•归因训练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人们进行归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活动中少走弯路,取得更好的成绩。归因活动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渗透在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体育运动领域的归因研究日趋增多,并逐渐成为体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主要是因为个体对自己在体育运动中成败原因的认知影响着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也影响着他们对所参加的体育运动的动机和情感、以及与他人的关系。通过改变归因方式可以改变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行为。

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提高体育学习、运动训练的效果就必须及时地了解学生或运动员的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动态,并帮助他们对已出现的体育学习或运动训练、竞赛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尤其是对成绩不佳者要进行良好的归因训练,避免他们形成习得性无助感,使他们以一种良好的心态积极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第一节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对行为与动机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一、Heider的理论

归因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Heider提出。他认为,行为的结果可以归因于个人或环境的力量,或者同时归因于这两个因素。有效的个人力量是由“能力”和“努力”所构成。环境力量是由“任务的难度”和“运气”所构成。“能力”和“任务的难度”相结合,形成了被称之为“能够”(或者“不能够”)的维度。他所提出的基本的归因模式见图4-l。图4-1简化的Heider的归因模式图

上述的所有这些因素(努力,能力,任务的难度,运气)结合起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结果。Heider认为,个人的原因与环境的原因是互补的。因而,他提出了下列公式:行为的结果=个人的力量+环境的力量二、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

这个理论由Jones和Davis提出。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个人在赛场上喜欢同别人吵架时,如果我们认为这个人生性就具有攻击性,那么,我们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相应推断的步骤。

如果人们能够知道某一个体行为的真正目的,那么,对于其个性的推断就会更有把握。对于行动者的意图了解之后,下一个步骤就是对其个性本质的推断。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社会赞许性、独特性和选择自由性。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个体与他人行为的共同性因素越少,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如果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那么,其行为与其态度是一致的,这有助于根据其行为来做出相应的推断。三、Kelley的三度理论

Kelley(1967)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原则。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区别性、一贯性和一致性(章志光、金盛华,1996)。

四、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Weiner提出以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进行分类:

(1)内外源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

该理论是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内部的

外部的稳定的

不稳定的稳定的不稳定的可控的自己稳定的努力自己不稳定的努力他人稳定的努力他人不稳定的努力不可控的能力努力、健康任务难度

运气表4-1

Weiner的归因模型

五、Abramson的抑郁型和乐观型归因风格理论

Abramson认为归因有抑郁型和乐观型两种风格。具有抑郁型风格的人常常从消极的方面去解释生活和理解他人,他们倾向于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的因素,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的因素;而具有乐观型风格的人倾向于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的因素。

Peterson和Seligman在一项档案研究中发现这两种归因风格对个体的健康有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是:抑郁型归因风格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其作用机制与紧张类似;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不是一个好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注定会在问题解决中变得疯狂;他们常常忽视自己的健康,缺乏适当的营养、睡眠和运动,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比较被动,不会主动地去寻求帮助。第二节

运动中的归因分析

一、内部、外部归因(一)内外源

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常常将自己体育运动成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力强或努力;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难、自己的运气不佳、教练员不好、裁判员不公平等外部原因。一般来说,内部归因的个体的成绩要比外部归因的个体成绩好。因此,可以将内外源的位置与其能力结合在一起,用来预测个体的体育运动成就。

个体的归因方式是会发生变化的。一方面,个体的归因方式会对其体育运动成绩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体育运动成绩也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归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与教练员要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学生或运动员的归因情况,并根据归因变化的规律,调节对学生或运动员体育成绩的反馈信息,以使学生或运动员能利用这些反馈信息获得最大的动机量值。(二)协变性原则

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则(CovariationPrinciple)。二、归因与情绪反应

在成就情境中,将行为结果归于不同的原因维度,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见表4-2)。结果成功失败内外源内部自豪、自尊、满意自豪感减少、自尊减少、满减少意外部没有关于自我的情感没有关于自我的情感可控性可控的自信、胜任羞辱、负罪、沮丧不可控的感激、同情对手愤怒、诧异、惊讶稳定性稳定的满怀希望没有希望不稳定的不确定满怀希望表4-2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合有关的情感三、稳定性

Weiner等人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不一致,且与别人的成败也有所不同时,一般的归因大多是不稳定的内在因素;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一致,且与别人的成败一样时,任务的难度往往是归因所在;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类似,但与别人的成败不同时,能力便成为归因所在(见案例分析4-1)。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学生或运动员把成功或失败归于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原因,与期望和习得性无助感有关。在归因过程中较极端、绝对的例子是不多见的,大部分个体的归因倾向,都可以在内部-外部和稳定-不稳定的维度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期望与归因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受期望的驱使,而期望的改变又与个体的归因,特别是与归因的稳定性维度有着高度的相关。根据Weiner的观点,把某一行为的结果归因于稳定原因的个体比归因于不稳定原因的个体更期望该行为再次发生。表4-2已经表明稳定性归因会引起充满希望或者是无望的感觉。

研究还发现,可控制性这一要素,特别是努力这一要素,与期望改变未来的行为结果有着较大的相关。鼓励年轻的运动员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是明智的。这意味着再做一些努力可以使结果变失败为成功。

另外,对于稳定性归因与期望之间紧密关系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支持性证据。表4-2也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习得性无助感

1.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2.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1)自我效能感低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倾向于制定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活动中他们往往会想象失败的场面,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力不从心之感使他们对学习望而却步。

(2)消极思维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常常不能进行恰当的自我认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情绪,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形成“我不行、我笨”等消极的自我暗示。

(3)情绪失调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在情绪与情感上经常表现为烦躁、冷淡、绝望、颓丧、害怕、退缩、被动、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等,并由此陷入抑郁、焦虑的状态,这使得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容易受到损害。

(4)人际关系不良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大多数性格多疑,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同时也认为自己在团体中不受欢迎,这使得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容易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

3.青少年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A.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

有一些教师、家长和教练对青少年的期望过高,常常提出一些超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使他们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要求,经常性地处于一种受挫折状态。

B.不良的教育与训练环境

应试教育与竞技体育的模式无法发现和发展青少年的不同特长,使得一部分青少年成为体育学习与运动训练中的失败者,而长期的失败可能会导致无助感的产生。

(2)主观原因

习得性无助的青少年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他们习惯将体育学习与运动训练中的失败归因为个人能力低、智力差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把成功仅归因于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风格和对失败的消极期待。4.对习得性无助青少年的教育措施

(1)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正确面对失败,要注重他们自身的进步,不要过多地将他们与他人比较,对他们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引导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即让他们将体育学习、运动锻炼过程本身视为努力的目标,着重引导他们对体育学习、运动锻炼任务的积极投入。避免仅仅把体育运动成绩当作努力的目标是避免习得性无助感、培养青少年体育自主学习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Seligman指出,人对失败的归因在无助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当一个人将失败的结果归因于一些内部、稳定的因素时,自我评价才会降低,活动的动机水平才会降到最低点,无助感也就由此而生。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纠正习得性无助青少年的错误认知模式,将他们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体育教师或教练务必加强班级或运动队人际交往环境的建设,提倡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启发青少年的多种体育兴趣,满足他们多层次的运动需要,使他们在体育学习与运动训练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第三节

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一)个性特征

不同的个性特征会导致不同的归因倾向。有研究指出:具有外向性特质的运动员(往往是低特质焦虑者)面对成功或失败时倾向于内部归因;具有内向性特质的运动员(往往是高特质焦虑者)在获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倾向于外部归因。(二)成就动机

个体的成就动机将影响其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越来越多的运动心理学家的研究支持这一观点:高成就动机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低成就动机者则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此外,在研究成就动机与归因的关系时,要结合文化背景、运动队和不同个体的特点来进行。(三)自我效能感

高自我效能者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而低自我效能者则把失败归因为能力低。同样,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或可以控制的原因,如能力或努力,则自我效能感将会提高。(四)性别

有关男女运动员在归因方式上是否存在差异,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归因的倾向与被试的性别有关。

也有不少研究指出,在运动竞赛情境中男女运动员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方面没有差异。

总之,男女两性在归因方式上的差别及形成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五)年龄Nicholls和Miller的研究表明,儿童对于成就情境,尤其是关于努力、能力和结果的看法是随年龄变化的。

一般认为,随着被试年龄的增大,其归因逐渐定型并内化,要使之改变是比较困难的。此外,成年被试对于实验者所做的理想归因模式训练会产生怀疑,这将直接影响到归因训练的效果。二、外部因素

(一)社会文化背景特征

社会文化背景特征的不同也会对运动员的归因方式产生影响,例如,在美国,不同族裔的运动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价运动中的成功与失败,并对之进行不同的归因。(二)运动项目特征

国内外有研究表明,在运动情境中,从事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的运动员所报告的内外源没有区别。但是,也有大量的研究证明,集体项目中的个体与个人项目中的个体的归因方式存有差别。Ross的研究更深入一些,他发现某些特定项目的运动员,其归因方式会受到专项性质与结构的影响。(三)训练年限

训练年限不同,归因稳定性维度存在着差异。我国学者盛绍增的研究发现:训练时间在5年以上的运动员的稳定性归因明显高于训练年限不足5年的运动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和训练年限的增长、经验的积累,运动员越来越趋于成熟。(四)比赛结果

由于受现代体育市场化的影响,运动员对比赛结果看得较重,运动员总是自发地对运动结果进行归因。一般来说,失败的结果比成功的结果更可能引起归因,尤其是出乎意料的失败比预料到的失败更趋向原因探究。虽然胜负是运动归因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归因也和其他方面有关。有研究表明,满意的胜者比不满意的胜者的内部归因更高。

此外,教练员、运动队的凝聚力以及家庭背景等均是影响运动员归因的因素。第四节运动中的归因训练

所谓归因训练(attributiontraining),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是,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存在各种归因偏差,通过归因训练,个体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偏差。在体育运动中,归因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机。一、再归因训练

(一)团体发展法

该方法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在一起讨论和分析行为的原因,教师或教练对各人及整个小组的情况做出比较全面的分析,引导小组成员进行正确的归因。然后,要求每个人填写归因量表。教师或教练对这些自我评定和归因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对小组成员做出反馈,指出归因偏差,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二)强化矫正法

在采用该方法时,让学生或运动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某种行为,然后,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列表中做出选择,对行为做出归因。每当学生做出比较积极的归因时,随即给予鼓励或奖赏,并对那些很少做出这类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三)观察学习法采用该方法时,让学生或运动员观看几分钟归因训练的录像片,片中表现学生或运动员在完成某一行为时进行归因的情况。片中学生或运动员的特征(性别、年龄等)与受训学生或运动员尽可能相似,所从事的行为也应尽可能与这些学生或运动员的实际行为相一致,并在观看录像后,让学生或运动员重复类似的行为。这样,能够使观察学习的效果更好地迁移到平常的体育学习与运动训练中去。二、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

在体育运动领域中,关于归因训练的研究较为罕见。在竞技体育方面,目前对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兴趣正在逐渐提高。归因训练作为一种认知干预技术,对运动员失利之后的心理调整、恢复应是十分有利的。而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方面,有效的归因训练则会对学生与运动员更好地完成训练任务,达到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目的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一)进行积极的反馈有研究指出,主要给予积极反馈、同时偶尔给予批评比其他反馈形式的效果好。当学生或运动员失败时,要使他们感到自己虽有缺点,但仍被集体、教师或教练员所完全地接受、喜欢。在尽量给学生与运动员提供积极反馈的同时,要使他们的态度从“这不是我的过错”向“这是我的责任”的方向转化。(二)增加成功的体验个体只有有了一定的成功感,才能建立一种积极的心理定势,相信自己可以把握命运。为此,可以将学生与运动员按照年龄、技能水平、体能水平分组,进行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比赛,以使不同的学生或运动员有更多机会体验成功。(三)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成功的标准是相对的。应让学生和运动员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为自己制定不同的成功标准。这一标准应是具体、明确、富有挑战性的,能给他们提供不断的成功体验。(四)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教练员或教师应指导运动员或学生明白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并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那些可控性因素上,而忽略那些不可控的因素。例如,饮食、睡眠、准备活动、注意指向、战术应用等属于可控的因素;天气、场地、比赛时间、裁判、观众、记者、教练、队友、对手等属于不可控的因素。(五)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可以帮助运动员接受个人的责任。内控型的学生与运动员有较高的自我定向和自我调节技能,他们更愿为自己的成绩和今后的发展承担个人的责任。外控型的学生与运动员则可以更清楚地意识到设置目标——做出努力——达到目标的这种因果关系,从而增强控制事物结果的现实感和自信心。(六)强调个人努力应当教育学生或运动员,个人努力是提高技能水平、运动成绩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将会产生更好的动机效果、并导致更好的运动成绩。特别是,对那些水平低、成绩较差的学生与运动员来说,努力定向的归因就更显得重要。反之,如果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则最可能导致退出体育运动。(七)谨慎地比较个体之间的差距

个体分析其他人的长处时,应注意使用客观的标准和恰当的期望,比如,如果使用操作性的、具体的评论来指出学生或运动员的不足,有助于使技能较差的学生或运动员明确了解他应当做怎样的努力才能改进技术,同时也不会产生失落感和羞愧感。(八)实事求是

如果学生或运动员确实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仍未成功,这时,就不宜运用努力归因引导他们。不分场合一味地进行内部、可控归因,造成与实际不符的情况,会使学生或运动员产生对教师或教练员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等。这将不利于学生或运动员自信心的建立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复习题1.简述归因的几种理论。2.简述Weiner用来归因的三个维度的名称以及每一个维度的分类。

3.什么是协相关原则?请举例说明。4.指出与每一个归因维度相联系的情绪反应。在有关成绩方面,情感和归因是怎样相互作用的?5.影响运动归因的主要元素有哪些?6.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请分别举例说明。

谢谢欣赏!第五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围绕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阐述,对体育活动与人格改变、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影响、体育活动的消极后果等进行描述。对体育活动产生良好心理效益的机制进行讨论。对人们参与和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不同的体育锻炼行为理论进行了解释。对锻炼行为干预的策略和措施进行了探讨。教学目标一使学生能够:描述体育活动带来的心理效益;了解健康的体能是提高生活质量,调节社会应激的重要变量;解释体育活动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了解各种锻炼行为理论,并且对体育锻炼行为的预测因子有一定的认识;描述影响体育活动坚持性的因素;

对体育活动的消极影响有初步的认识。教学目标二

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将提高活动坚持性的原则和策略应用到指导大众健身的实践中去。学习要点1、对身心关系的探讨,以及对心理健康的理解2、体育活动与认知功能的关系3、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影响4、体育活动对人格会不会产生影响5、体能对应激的影响6、体育活动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原因分析7、各种锻炼行为理论之间的差异。8、影响人们体育活动坚持性的因素9、促进人们体育活动坚持性的策略和方法10、体育活动的消极影响基本概念体育活动、心理健康、认知功能、抑郁、焦虑、主观幸福感、跑步者高潮、流畅体验、人格、自尊、有氧体能、社会应激、氨基酸神经递质理论、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脑内神经肽假说、心血管健康假说、心境状态改善假说、注意力分散假说、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心理控制感假说、运动愉快感假说、健康信念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控制理论、跨理论模型、活动坚持性、锻炼行为干预、锻炼依赖性基本内容一:对心理健康的理解1.

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良好的个性心理特质和稳定的情绪表现,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2.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身心关系和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不同的观点。3.

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使得消极效应减少,积极效应增加。基本内容二: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体育活动与认知活动之间有着适度的正相关,但它与认知活动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不能被看作为是因果关系。体育活动与认知过程的关系在不同年龄人群的身上有不同的体现,但大部分情况下表现出有益作用。不同的活动项目、活动时间、负荷,以及坚持年限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体育活动能促进青少年和儿童认知功能的发展,能延缓或预防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体育活动对正常人群和有心理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基本内容三: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影响体育活动的抗抑郁效能;体育活动降低焦虑和紧张的效能体育活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体育锻炼中的特殊情绪体验基本内容四: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影响体育活动对某些人格特征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有氧锻炼使A型行为特征发生积极的变化。体育活动能提高身体自我价值和其他重要的身体自我认知。体育活动对不同性别人群的自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体育活动对低自尊者的效果更加明显。不同的体育活动方式对自尊的影响有差异。基本内容五:体育活动对应激的影响体能与心理应激后较低水平的心血管唤醒水平相关;短期的体育活动计划可以有效地降低心理应激过程中的唤醒水平;短期的体育活动计划可以有效地降低抑郁;体能与长期生活应激导致的较低抑郁水平相联系;体育活动计划能有效地提高心脏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和心理社会功能;体能还与由长期生活应激导致的较低水平身体疾病相关。基本内容六:生理和心理机制体育活动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生理学原因与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与脑内神经肽的变化有关、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程度有关。2.

体育活动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心理学假设包括:心境状态改善假说、注意力分散假说、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心理控制感假说、运动愉快感假说等。基本内容七:体育活动的坚持性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大致出于生理需要、审美需要、情感需要、交往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功利的需要、社会环境的需要和休闲娱乐的需要等。甚至还有人认为参与体育活动不需要理由,其动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很多人拒绝有规律的体育活动的理由是:“没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动机”,这些因素都是个人可控制的因素,它们与个体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有关。4.多数退出体育活动的人在活动初期都有2—4个基本目标,他们希望通过体育活动达到预期的结果。一旦锻炼者发现体育活动没有帮助他们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们就有可能退出活动。5.

影响体育活动坚持性的个人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等。6.

影响体育活动坚持性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体育活动的特征等基本内容八:锻炼行为理论根据健康信念模型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活动,除非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活动动机和活动知识,或认为自己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明白了进行体育活动的好处并且感觉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美国学阿齐赞(Ajzen)1985年提出的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感对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3.控制点理论认为,内部控制是预测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变量。一个重视自己健康状况并且是内部控制的人,很可能会实施具体的体育活动。4.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1997),个体、行为、环境三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因素中的认知、思维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自我效能可以更好地解释个体体育活动的参与。5.跨理论模型认为,个体行为的变化是动态进行的,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跨理论模型提出了个体行为变化状态的不同过程,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个体应采取不同的行为转变策略。促使其向行动和保持阶段转换。基本内容九:锻炼行为的干预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情境安排积极反馈目标设置决策评定社会支持基本内容十:体育活动成瘾消极锻炼成瘾的人容易受锻炼行为的控制,体育活动成瘾是一种强迫行为,一旦形成难以摆脱。体育活动成瘾的症状。体育活动成瘾的干预方法。教学活动1:知识点1:对身心关系的探讨,以及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教学活动: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比较几种不同的理论,通过比较使学生加深对身心关系的理解。结合研究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有所了解。实验法:组织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测量手段,掌握测量方法。讨论:怎样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1、身体健康:具体表现是什么2、心理健康:具体表现是什么?3、社会适应:具体表现是什么?教学活动2知识点2:体育锻炼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教学活动:围绕“体育锻炼到底能不能对运动者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如何影响?”这一话题展开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