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小小的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C.《易经》和《中庸》尽管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命运、天命之间总有着紧密的联系。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命是天命,是上天给人的使命;性是个人天生禀赋,从天命而来;仁是人性的本质:这是儒家对命、性、仁三者的理解。B.孔子对天命所作出的解释,鼓励了更多处于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的人,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C.冯友兰认为世界存在是必然的,也就是人们无法改变客观世界,这种对世界存在的理解和古人所谓的“天命靡常”是完全一致的。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论语•为政》)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D.尽人事以听天命。(清•李汝珍《镜花缘》)(4)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同。(5)假如你高中毕业后,受母校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请根据这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围绕“学习和人生的态度”这一主题,向学弟学妹提几点建议。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铁鱼的鳃许地山①那天下午警报的解除信号已经响过了,热闹马路上排满了两行人,都在肃立着,望着那预备保卫国土的壮丁队游行,大队过去之后,路边闪出一个老头,头发蓬松得像戴着一顶皮帽子,西服缝补得走了样了。他手里抱着一卷东西,匆忙地越过巷口,不提防撞到一个人。“雷先生,这么忙!”“唔,黄先生,你也是从避弹室出来的罢?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可不是!”黄笑着回答他。黄问起他手里抱着的是什么东西,他说:“这是我的心血所在,如有兴致,请到舍下,我打开给你看看,还要请教。”黄早知道他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回国以后,国内没有铸炮的兵工厂,以致他一辈子坎坷不得意。这老人家的兴趣是在兵器学上,心想他手里所抱的,一定又是什么武器图样了。他顺口地说:“雷先生,我猜又是什么‘死光镜’“飞机箭’一类的利器图样罢?”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有新发明,当然要先睹为快的。”“只看这蓝图是没有趣味的。我做了一个小模型,请到舍下,我实验给你看。”黄头一次到他家,看见四壁挂的蓝图,各色各样,说不清是什么,一张小小的工作桌子,锯、钳、螺丝旋一类的工具安排得很有条理,架上放着几只小木箱。“这就是我最近想出来的一只潜艇的模型。”雷到架边把一个约为三尺的木箱拿下来,取出一条“铁鱼”来,说:“我已经想了好几年了,我这潜艇特点是在它像一条鱼,有能呼吸的鳃,还有艇里的水手,个个有一个人造鳃,万一艇身失事,人人都可以迅速地从方便门逃出,浮到水面。”他一面说,一面演示,黄有点不耐烦了。雷的兴趣还是在他的铁鳃,他不歇地说他的发明怎样有用,怎样可以增强中国海的军备。“海军船坞于你这样的发明应当注意的,为什么他们让你走呢?”“你要记得那是别人的船坞呀,先生。”“你为什么要辞工呢?”“我研究潜艇,他们怀疑我是奸细,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的图样献给他们的理由,自己民族的利益得放在头里,于是辞了工,离开那船坞。”“照理想,你应当到中国的造船厂去。”雷急急地摇头说:“中国的造船厂?不成,要踏进那厂的大门的,非得同当权的有点直接或间接的血统或裙带关系,不能得到相当的地位。”“你老哥把世情看得太透澈,看来你的发明是没有实现的机会了。”“有什么法子呢?我只希望我能活到国家感觉需要而信得过我的那一天来到。”黄已踏出厅门,说:“再见罢,我也希望你有那一天。”不到三天,河堤的马路上已经发现侵略者的战车了,市民像在梦中被惊醒,个个都来不及收拾东西,见了船就下去。船沉下去了,许多人往岸上逃生,雷身边只剩十几元,只好随着一班难民在街边打地铺,身边是一个中年妇人带着两个孩子,他们互相照顾。一天,在大街遇见黄,各人都诉了一番痛苦。黄把他拉到一个小茶馆去,老头子就告诉他那潜艇模型已丧失了。他身边只剩下一大卷蓝图,和那一座铁鳃的模型。出了茶馆,到西市来,小饭摊主人就嚷着:“雷先生,信到了。”雷几乎喜欢得跳起来,儿媳妇给他汇了一笔到马尼刺②的船费及其它费用,黄也赞成他去。他不愿,说他的发明是他对国家的贡献,将来总有一天要大量地应用。黄知道他有点戆气;也不再去劝他,就告辞走了。他对妇人说,他明天就要下船,给她五十元,说钱是给她做本钱,经营一点小买卖。她感激到流泪,眼望着他带着那卷剩下的蓝图与那一小箱的模型走了。船离港之后,黄直盼着得到他的消息,过了好些日子,他才从一个赤坎③来的人听说,有个老头子搭上两期的船,到埠下船时,失手把一个小木箱掉下海里去,他急起来,也跳下去了。黄不觉滴了几行泪,想着那铁鱼的鳃,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一九四〇年(有划改)【注】①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华生,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②马尼剌,即马尼拉(Manila),菲律宾共和国的首都。③赤坎,地名,今属广东湛江。文本二:一心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唐明华听说郭永怀要回国,同事大惑不解。“搞研究,美国有全世界最好的条件,你为什么非要回去呢?”郭永怀目光澄澈,答道:“我来留学,就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呀!”1960年初春,李佩发现,丈夫下班的时间越来越晚,甚至彻夜不归,心想:搞理论研究,至于这样吗?郭永怀闷了一会儿,憋出一句:“别问了。”不久,他“失踪了”。郭永怀伫立在沙漠中一片空旷的靶场上。朔风凛冽,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实验场区没有帐篷,也没有座椅。站乏了,冻透了,只能咬牙坚持。终于挨到开饭时间,郭永怀和大伙一样,用开水把冻得硬邦邦的馒头泡软,就着咸菜,凑合一顿。因为粮食短缺,许多人得了浮肿病……有关工作和生活的任何细节都必须守口如瓶。为了取得满意的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有时,甚至跑到帐篷里亲自搅拌炸药……1964年10月16日清晨,新疆,罗布泊腹地。“轰隆隆——”一声巨响,石破天惊,巨大的蘑菇云缓缓升腾,刹那间,郭永怀如释重负,他开心地笑了。1968年12月4日,为了不耽误研发进度,郭永怀决定当晚赶回北京,同事们劝他改乘火车,郭永怀淡然一笑:“我搞了一辈子航空,不怕坐飞机。”凌晨时分,飞机抵达北京的机场时发生了事故,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清理现场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两具烧焦了的遗体紧紧拥抱在一起,同事们辨认出遇难者就是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当两具尸骨分开时,人们的脑袋“嗡”地炸开了——那只熟悉的公文包就紧紧贴在郭永怀的胸口!——生死关头,科学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保护科研资料,打开一看,里面的资料完好无损。旁边的同事扑通跪倒,痛哭失声……二十二天后,中国第一枚热核导弹发射成功,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出稍。(《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9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雷先生回答黄先生时说“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表达了他对壮丁队游行的讽刺和对现实处境的怨愤。B.雷先生把世情看得“太透澈”了,所以找工作到处碰壁,就连黄先生也认为他的发明是“没有实现机会了”的,但对他还是抱有希望。C.“搞理论研究的,至于这样吗?”面对妻子的疑惑与担心,郭永怀先是“闷”了一会儿,才“憋”出一句“别问了”,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波澜。D.为了尽快地取得爆炸模型,郭永怀不计较艰苦的生活条件,亲自搅拌炸药,不怕坐飞机,表现出一位科学家面对危险时的无惧与坦然。(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的标题,设了悬念,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围绕着“铁鱼的鳃”将雷先生不幸的人生遭遇巧妙地串连在了一起。B.文本一的最后,黄先生因雷先生落水而难过,他认为“铁鱼的鳃”发明太早,要潜在水底,这看似无理,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C.文本二中“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出鞘”一句,用比喻来描绘导弹发射升空的壮观景象,结尾这样处理意味深长。D.雷先生和郭永怀,生活时代并不同,但作为科学家,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国家的忠诚是一致的,可见两个文本的主旨也是一致的。(3)作家老舍说过,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幕布。请结合文本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4)同样是写科学家的故事,因文体不同,在叙事艺术上也有不同。请结合作品进行比较并作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朕虽不明A幸诸公B数相匡救C冀凭直言D鲠议E致天下F太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B.“陛下开圣虑”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中的“虑”意思不同。C.“比有上书奏事”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相同。D.谏议大夫,秦时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谏,旧时称规劝君主、尊长,使之改正错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认为只有君主正直,大臣忠直相处共事,才能将国家治理好。他希望臣下刚直,协助自己治理国家。B.唐太宗接受谏议大夫王珪的建议,让谏官跟着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对臣下的意见他一定虚心采纳。C.魏征为唐太宗分析了大臣们因为存在不能进谏、不敢进谏、无法进谏的情况,因此导致大臣们都不议论政事。D.褚遂良认为谏诤之臣一定要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行劝谏,如果事情做完了,劝谏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②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5)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塞下曲王昌龄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①桑。遥见胡地猎,鞴马②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注】①雁门,即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为古塞,地势雄险。②鞴(bèi)马,谓装备坐骑,不卸鞍鞯。(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选取“秋风”“雁门桑”等意象,点明了时令、地点,营造了壮阔而肃杀的意境。B.三、四两句着笔于远望所见,言“猎”代“战”表明交战的双方正在做着紧张的战前准备。C.五、六两句概述将士的战斗生活;前句突出分兵突击的进攻态势,后句言战场形势危急。D.这首以五言律诗形式创作的边塞诗独具特色,充分展现了盛唐边塞诗慷慨激昂的风格。(2)有人评价,本诗主旨含有非战之意,却并未明言反战。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该主旨的。五、情景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2)《无衣》中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的诗句是“,”。(3)“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成为古人寄托情感的最佳载体,如“,”。六、语言文字运用(11分)6.(11分)语言文字运用。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记载古代历史的竹简木牍,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砖汉瓦,凝聚民族文化的陶瓷器皿,彰显传统艺术的敦煌壁画……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既是见证历史的文化遗存,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与文物“对话”,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还能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触摸①的文明,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理应发挥好博物馆的“大学校”作用,让文物更好融入日常生活。近年来,各大文博机构推出的文创产品让人②,“把文物带回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那些或精美可爱或“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也火起来,制造着一个个消费热点。从《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到故宫文创产品的走红,再到云端博物馆的蓬勃发展,一个个文化现象启示我们,文物活化利用,有利于将优秀传统文化③。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更多文物活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声,也是群众的期待。(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七、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进入夏季后,很多对花粉过敏的人感觉日子好过多了,鼻子痒、打喷嚏等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了。但有些人的过敏症状却没有好转,因为①,而与紧张、压力等不良情绪有关。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情绪性过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情绪性过敏?②?情绪性过敏是一种心身疾病,和压力、情绪密切相关。情绪的剧烈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使机体代谢发生紊乱。皮肤像心理的“压力探测器”,压力陡然增加或反复的情绪波动,都可能引起荨麻疹、皮炎等过敏症状。在心理机制上,情绪性过敏是心理障碍的一种表现,是外部环境给人心理带来伤害的结果。情绪性过敏又或与体质、性格有关,过敏体质即遗传因素是导致过敏的内因。除此之外,患者过往的生活经历也可能诱发情绪性过敏。③,往往难以治愈情绪性过敏,“心病”还需“心药”医。要想克服情绪性过敏,平时生活中就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感知、控制自身不良情绪的能力。情绪性过敏患者平时也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远离过敏原。同时,还应尽量让自己处在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中。(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用法与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张老师教导他的学生说:“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B.“心病”还需“心药”医,要想克服情绪性过敏,平时生活中就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擘画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宏伟蓝图。(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八、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如职场白领逃离大城市,转身回到三四线的家乡,从此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日常工作中,没有什么目标感,每天应付完成基本任务即可;大龄男女青年不恋爱、不结婚,不买车、不买房,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当下社会,“躺平”已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以上论述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小小的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C.《易经》和《中庸》尽管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命运、天命之间总有着紧密的联系。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命是天命,是上天给人的使命;性是个人天生禀赋,从天命而来;仁是人性的本质:这是儒家对命、性、仁三者的理解。B.孔子对天命所作出的解释,鼓励了更多处于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的人,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C.冯友兰认为世界存在是必然的,也就是人们无法改变客观世界,这种对世界存在的理解和古人所谓的“天命靡常”是完全一致的。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DA.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论语•为政》)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D.尽人事以听天命。(清•李汝珍《镜花缘》)(4)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同。(5)假如你高中毕业后,受母校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请根据这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围绕“学习和人生的态度”这一主题,向学弟学妹提几点建议。【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错误,原文为“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可见他们心中是有天命的概念的选项曲解文意,也就没有了因果联系。B.“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错,原文为“‘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C.正确。D.“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错误,原文有“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孔子所理解的“知命”除了不计成败,还包括竭尽己力。故选C。(2)C.“完全一致”错误,两者理解并不致。冯友兰借孔子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世界存在无可改变,因而个人要不计成败;“天命靡常”意为上天的命令没有恒常不变的受命者,讨论的是王权归属问题。故选C。(3)材料二主要观点是人要知天命,即知道自己的使命,同时要竭尽全力去践行使命。A.君子的使命。B.天命自有规律,不为人事所影响。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天命的作用。故选D。(4)同: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孔子……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可概括出,都认为天命自有主张,与道德相关。异: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可概括出,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结合“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可概括出,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5)结合“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可知,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结合“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可知,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结合“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可知,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要点为“不计成败”,来自孔子对知命的理解)结合“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知,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答案:(1)C(2)C(3)D(4)同:都认为天命自有主张,与道德相关。异:①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②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5)①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②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③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④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铁鱼的鳃许地山①那天下午警报的解除信号已经响过了,热闹马路上排满了两行人,都在肃立着,望着那预备保卫国土的壮丁队游行,大队过去之后,路边闪出一个老头,头发蓬松得像戴着一顶皮帽子,西服缝补得走了样了。他手里抱着一卷东西,匆忙地越过巷口,不提防撞到一个人。“雷先生,这么忙!”“唔,黄先生,你也是从避弹室出来的罢?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可不是!”黄笑着回答他。黄问起他手里抱着的是什么东西,他说:“这是我的心血所在,如有兴致,请到舍下,我打开给你看看,还要请教。”黄早知道他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回国以后,国内没有铸炮的兵工厂,以致他一辈子坎坷不得意。这老人家的兴趣是在兵器学上,心想他手里所抱的,一定又是什么武器图样了。他顺口地说:“雷先生,我猜又是什么‘死光镜’“飞机箭’一类的利器图样罢?”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有新发明,当然要先睹为快的。”“只看这蓝图是没有趣味的。我做了一个小模型,请到舍下,我实验给你看。”黄头一次到他家,看见四壁挂的蓝图,各色各样,说不清是什么,一张小小的工作桌子,锯、钳、螺丝旋一类的工具安排得很有条理,架上放着几只小木箱。“这就是我最近想出来的一只潜艇的模型。”雷到架边把一个约为三尺的木箱拿下来,取出一条“铁鱼”来,说:“我已经想了好几年了,我这潜艇特点是在它像一条鱼,有能呼吸的鳃,还有艇里的水手,个个有一个人造鳃,万一艇身失事,人人都可以迅速地从方便门逃出,浮到水面。”他一面说,一面演示,黄有点不耐烦了。雷的兴趣还是在他的铁鳃,他不歇地说他的发明怎样有用,怎样可以增强中国海的军备。“海军船坞于你这样的发明应当注意的,为什么他们让你走呢?”“你要记得那是别人的船坞呀,先生。”“你为什么要辞工呢?”“我研究潜艇,他们怀疑我是奸细,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的图样献给他们的理由,自己民族的利益得放在头里,于是辞了工,离开那船坞。”“照理想,你应当到中国的造船厂去。”雷急急地摇头说:“中国的造船厂?不成,要踏进那厂的大门的,非得同当权的有点直接或间接的血统或裙带关系,不能得到相当的地位。”“你老哥把世情看得太透澈,看来你的发明是没有实现的机会了。”“有什么法子呢?我只希望我能活到国家感觉需要而信得过我的那一天来到。”黄已踏出厅门,说:“再见罢,我也希望你有那一天。”不到三天,河堤的马路上已经发现侵略者的战车了,市民像在梦中被惊醒,个个都来不及收拾东西,见了船就下去。船沉下去了,许多人往岸上逃生,雷身边只剩十几元,只好随着一班难民在街边打地铺,身边是一个中年妇人带着两个孩子,他们互相照顾。一天,在大街遇见黄,各人都诉了一番痛苦。黄把他拉到一个小茶馆去,老头子就告诉他那潜艇模型已丧失了。他身边只剩下一大卷蓝图,和那一座铁鳃的模型。出了茶馆,到西市来,小饭摊主人就嚷着:“雷先生,信到了。”雷几乎喜欢得跳起来,儿媳妇给他汇了一笔到马尼刺②的船费及其它费用,黄也赞成他去。他不愿,说他的发明是他对国家的贡献,将来总有一天要大量地应用。黄知道他有点戆气;也不再去劝他,就告辞走了。他对妇人说,他明天就要下船,给她五十元,说钱是给她做本钱,经营一点小买卖。她感激到流泪,眼望着他带着那卷剩下的蓝图与那一小箱的模型走了。船离港之后,黄直盼着得到他的消息,过了好些日子,他才从一个赤坎③来的人听说,有个老头子搭上两期的船,到埠下船时,失手把一个小木箱掉下海里去,他急起来,也跳下去了。黄不觉滴了几行泪,想着那铁鱼的鳃,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一九四〇年(有划改)【注】①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华生,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②马尼剌,即马尼拉(Manila),菲律宾共和国的首都。③赤坎,地名,今属广东湛江。文本二:一心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唐明华听说郭永怀要回国,同事大惑不解。“搞研究,美国有全世界最好的条件,你为什么非要回去呢?”郭永怀目光澄澈,答道:“我来留学,就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呀!”1960年初春,李佩发现,丈夫下班的时间越来越晚,甚至彻夜不归,心想:搞理论研究,至于这样吗?郭永怀闷了一会儿,憋出一句:“别问了。”不久,他“失踪了”。郭永怀伫立在沙漠中一片空旷的靶场上。朔风凛冽,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实验场区没有帐篷,也没有座椅。站乏了,冻透了,只能咬牙坚持。终于挨到开饭时间,郭永怀和大伙一样,用开水把冻得硬邦邦的馒头泡软,就着咸菜,凑合一顿。因为粮食短缺,许多人得了浮肿病……有关工作和生活的任何细节都必须守口如瓶。为了取得满意的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有时,甚至跑到帐篷里亲自搅拌炸药……1964年10月16日清晨,新疆,罗布泊腹地。“轰隆隆——”一声巨响,石破天惊,巨大的蘑菇云缓缓升腾,刹那间,郭永怀如释重负,他开心地笑了。1968年12月4日,为了不耽误研发进度,郭永怀决定当晚赶回北京,同事们劝他改乘火车,郭永怀淡然一笑:“我搞了一辈子航空,不怕坐飞机。”凌晨时分,飞机抵达北京的机场时发生了事故,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清理现场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两具烧焦了的遗体紧紧拥抱在一起,同事们辨认出遇难者就是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当两具尸骨分开时,人们的脑袋“嗡”地炸开了——那只熟悉的公文包就紧紧贴在郭永怀的胸口!——生死关头,科学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保护科研资料,打开一看,里面的资料完好无损。旁边的同事扑通跪倒,痛哭失声……二十二天后,中国第一枚热核导弹发射成功,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出稍。(《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9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雷先生回答黄先生时说“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表达了他对壮丁队游行的讽刺和对现实处境的怨愤。B.雷先生把世情看得“太透澈”了,所以找工作到处碰壁,就连黄先生也认为他的发明是“没有实现机会了”的,但对他还是抱有希望。C.“搞理论研究的,至于这样吗?”面对妻子的疑惑与担心,郭永怀先是“闷”了一会儿,才“憋”出一句“别问了”,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波澜。D.为了尽快地取得爆炸模型,郭永怀不计较艰苦的生活条件,亲自搅拌炸药,不怕坐飞机,表现出一位科学家面对危险时的无惧与坦然。(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本一的标题,设了悬念,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围绕着“铁鱼的鳃”将雷先生不幸的人生遭遇巧妙地串连在了一起。B.文本一的最后,黄先生因雷先生落水而难过,他认为“铁鱼的鳃”发明太早,要潜在水底,这看似无理,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C.文本二中“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出鞘”一句,用比喻来描绘导弹发射升空的壮观景象,结尾这样处理意味深长。D.雷先生和郭永怀,生活时代并不同,但作为科学家,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国家的忠诚是一致的,可见两个文本的主旨也是一致的。(3)作家老舍说过,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幕布。请结合文本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4)同样是写科学家的故事,因文体不同,在叙事艺术上也有不同。请结合作品进行比较并作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本相关内容,把握其主题,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渲染气氛、塑造人物、揭示主题等方面思考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体、人物塑造、语言等角度加以分析。【解答】(1)A.“对壮丁队游行的讽刺”错,游行队伍是“预备保卫国土的”,雷先生的话“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只是表达对现实环境的忧虑,没有讽刺意味。B.“雷先生把世情看得‘太透澈’了,所以找工作到处碰壁”错,原文“我研究潜艇,他们怀疑我是奸细,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的图样献给他们的理由,自己民族的利益得放在头里,于是辞了工,离开那船坞”,可见原因还有雷先生不愿把图样给外国人,不想给他们工作;此外“但对他还是抱有希望”错,原文“再见罢,我也希望你有那一天”表明黄先生不认为雷先生的发明有实现的机会。D.“为了尽快地取得爆炸模型”错,原文是“为了取得满意的爆炸模型”。故选C。(2)D.“可见两个文本的主旨也是一致的”错,文本一雷先生的发明没有实现,是因为他生活在抗战时期,英雄无用武之地,文章委婉批判了国民党执政当局腐败的政治;而本文二则歌颂了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为科学献身的高尚情怀。两文主旨并不一致。故选D。(3)文本开头写“那天下午警报的解除信号已经响过了,热闹马路上排满了两行人,都在肃立着,望着那预备保卫国土的壮丁队游行”,“警报”“保卫国土”等描写交代了时代背景,战争爆发;再结合雷先生和黄先生对话中交代的“黄先生,你也是从避弹室出来的罢?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可知,老百姓在“演习逃难”,表明抗战并未取得效果;文章后面也写到这样的环境“不到三天,河堤的马路上已经发现侵略者的战车了,市民像在梦中被惊醒,个个都来不及收拾东西,见了船就下去。船沉下去了,许多人往岸上逃生”,写出当时社会生活混乱;雷先生“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喜欢研究武器,但“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表明当局腐败,政治黑暗。文章中间部分描写雷先生家中的陈设,“黄头一次到他家,看见四壁挂的蓝图,各色各样,说不清是什么,一张小小的工作桌子,锯、钳、螺丝旋一类的工具安排得很有条理,架上放着几只小木箱”,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工作者的房间,从房间中的物品和陈设可以看出雷先生对于科学研究的热爱。这部分环境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生活在这样一个抗战的混乱时代,加上黑暗腐朽的国民党当局,雷先生这样的科学家最终报国无门,小说结尾“有个老头子搭上两期的船,到埠下船时,失手把一个小木箱掉下海里去,他急起来,也跳下去了”,雷先生的发明最终“潜在水底”,揭示作品主题。科学家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悲剧,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4)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比如小说塑造了一个热爱科学研究,却报国无门、最终和他的发明一起葬身海底的科学家雷先生的故事;文本二是报告文学,强调真实,写了郭永怀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带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最终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以及飞机失事,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临死前与警卫员一起保护了研究资料的事迹。文本一以人物对话推进故事进程,如开头写雷先生与黄先生对话“有新发明,当然要先睹为快的”“只看这蓝图是没有趣味的。我做了一个小模型,请到舍下,我实验给你看”,引出后文黄先生到雷先生家里参考模型;再通过两人对话交代了雷先生的发明不被采用,他不愿交给外国人等,塑造了雷先生的形象;文本二截取典型细节展现人物品格,如“郭永怀和大伙一样,用开水把冻得硬邦邦的馒头泡软,就着咸菜,凑合一顿”“为了取得满意的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有时,甚至跑到帐篷里亲自搅拌炸药……”“两具烧焦了的遗体紧紧拥抱在一起”“那只熟悉的公文包就紧紧贴在郭永怀的胸口”“打开一看,里面的资料完好无损。旁边的同事扑通跪倒,痛哭失声……”。文本一笔调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如“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委婉反映出当局政治黑暗腐败;“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惋惜雷先生“科学救国”在当时只是空想。文本二语言准确有力,触动人心,如“我来留学,就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呀!”“一声巨响,石破天惊”“二十二天后,中国第一枚热核导弹发射成功,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出稍”。答案:(1)C(2)D(3)①交代时代背景。战争爆发,当局腐败,政治黑暗,社会生活混乱。②塑造人物形象。如雷先生书房中的各种陈设,凸显了他对科学研究的热爱痴迷。③揭示作品主题。科学家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悲剧,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4)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报告文学,强调真实。②文本一以人物对话推进故事进程,文本二截取典型细节展现人物品格。③文本一笔调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文本二语言准确有力,触动人心。三、文言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朕虽不明A幸诸公B数相匡救C冀凭直言D鲠议E致天下F太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B.“陛下开圣虑”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中的“虑”意思不同。C.“比有上书奏事”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相同。D.谏议大夫,秦时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谏,旧时称规劝君主、尊长,使之改正错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唐太宗认为只有君主正直,大臣忠直相处共事,才能将国家治理好。他希望臣下刚直,协助自己治理国家。B.唐太宗接受谏议大夫王珪的建议,让谏官跟着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对臣下的意见他一定虚心采纳。C.魏征为唐太宗分析了大臣们因为存在不能进谏、不敢进谏、无法进谏的情况,因此导致大臣们都不议论政事。D.褚遂良认为谏诤之臣一定要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行劝谏,如果事情做完了,劝谏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②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5)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2)本题考查了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刚直的议论,以实现天下太平。“朕虽不明”,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A处断开;“幸诸公数相匡救”,“数相匡救”作“诸公”的谓语,C处断开;“直言鲠议”作“凭”的宾语,E处断开。故选:A、C、E。(2)A.正确。B.思路;担心。句意:陛下开拓思路/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C.“意思相同”错误。近来;等到。句意:近来有人上书奏事/等到三年。D.正确。故选:C。(3)B.“接受谏议大夫王珪的建议”错误,原文为“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谏议大夫王珪是表忠心,没有建议,一切是太宗自己的决定。故选:B。(4)①“称善”,称赞说得好;“平章”,商量处理;“预闻”,参与处理。译文: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参与处理政事。②“开怀抱”,敞开胸怀;“无劳怖惧”,无须害怕;“极言”,把想说的话说出口。译文: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5)根据原文中唐太宗的语言描写“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以及行动描写“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可概括出他善于纳谏。根据唐太宗的自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以及他经常历览前事思己得失等内容可以看出他励精图治。由上述两个特点以及日常学习中对唐太宗的了解,可得知唐太宗是个明君。答案:(1)A、C、E(2)C(3)B(4)①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参与处理政事。②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5)①善于纳谏;②励精图治;③是个明君。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就像鱼得到了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刚直的议论,以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主。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鄙陋之人的意见,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参与处理政事。有话敞开说,一定虚心采纳。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司空裴寂说:“近来有人上书奏事,条数很多,我都贴到卧室的墙壁上,出入时看看想想。之所以要这么孜孜不倦,是想把臣下的想法都弄清楚。我每当一想到治国大事,有时要到三更以后才睡觉。我也希望你们用心不倦,以符合我的心意。”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纳谏,本来应当有话说。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劝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劝谏,就叫做尸禄。’但是人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太宗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动辄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岂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制作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有了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塞下曲王昌龄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①桑。遥见胡地猎,鞴马②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注】①雁门,即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为古塞,地势雄险。②鞴(bèi)马,谓装备坐骑,不卸鞍鞯。(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一、二两句选取“秋风”“雁门桑”等意象,点明了时令、地点,营造了壮阔而肃杀的意境。B.三、四两句着笔于远望所见,言“猎”代“战”表明交战的双方正在做着紧张的战前准备。C.五、六两句概述将士的战斗生活;前句突出分兵突击的进攻态势,后句言战场形势危急。D.这首以五言律诗形式创作的边塞诗独具特色,充分展现了盛唐边塞诗慷慨激昂的风格。(2)有人评价,本诗主旨含有非战之意,却并未明言反战。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该主旨的。【分析】(1)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解答】(1)D.“五言律诗形式”错,这是一首乐府旧体诗;这首诗的风格也不是“慷慨激昂”,而是慷慨悲壮的。(2)首联“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的意思是: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此处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氛围。颔联“遥见胡地猎,鞘马宿严霜”的意思是: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此联反映了战士们的艰苦生活。颈联“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的意思是: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此处描写了战士们孤军鏖战的情景。此三联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用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来凸显战争的残酷,流露出“非战”的情绪。尾联“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的意思是: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此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战士对赏罚不公的悲情,表达了诗人对士卒命运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突出“非战”的主旨。答案:(1)D(2)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中描写了边关严寒,孤军鏖战、百战余生等场景,通过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凸显战争的残酷,流露出“非战”的情绪。②对比,结尾两句叙述战士们英勇杀敌却因功多反下狱只能徒然伤心的境况,通过对比,强调赏罚不公的不合理现实,表达对士卒命运的悲悯和对战争的反思,突出“非战”的主旨。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赏析: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五、情景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无衣》中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的诗句是“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成为古人寄托情感的最佳载体,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贤)(2)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重点字:偕)(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重点字:秋)六、语言文字运用(11分)6.(11分)语言文字运用。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记载古代历史的竹简木牍,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砖汉瓦,凝聚民族文化的陶瓷器皿,彰显传统艺术的敦煌壁画……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既是见证历史的文化遗存,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与文物“对话”,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还能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触摸①博大精深的文明,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理应发挥好博物馆的“大学校”作用,让文物更好融入日常生活。近年来,各大文博机构推出的文创产品让人②目不暇接,“把文物带回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那些或精美可爱或“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也火起来,制造着一个个消费热点。从《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到故宫文创产品的走红,再到云端博物馆的蓬勃发展,一个个文化现象启示我们,文物活化利用,有利于将优秀传统文化③发扬光大。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更多文物活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声,也是群众的期待。(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这种题平时要积累,更要在具体语境中从色彩的褒贬,使用的对象等角度去分析。(2)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要对基本常见的修辞手法加以掌握,其次,分析句子,确定修辞手法;最后明确表达效果。(3)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解答】(1)第①空,语境修饰“文明”,与文物“对话”,是触摸文明,据前文“古代历史的竹简木牍,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砖汉瓦,凝聚民族文化的陶瓷器皿,彰显传统艺术的敦煌壁画……”等可知,文明广博丰富,故可选用“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第②空,语境指各大文博机构推出的文创产品很多,让人来不及看,可选用“目不暇接”。目不暇接:眼睛来不及看。形容眼前东西太多或景物变化太快,来不及看。第③空,语境修饰优秀传统文化,可选用“发扬光大”。发扬光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2)“记载……的竹简木牍”“历经……的秦砖汉瓦”“凝聚……的陶瓷器皿”“彰显……的敦煌壁画”,采用四个动宾结构,构成排比,形式整齐,使语言表达富有气势与韵味,更加丰富饱满地突出文物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既是见证历史的文化遗存,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见证”“滋养”,将文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突出其对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3)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搭配不当,改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语序不当。先“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再“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修改后的句子是:与文物“对话”,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答案:(1)①博大精深②目不暇接③发扬光大(2)运用排比,形式整齐,语言表达富有气势与韵味,更加丰富饱满地突出文物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将文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突出其对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3)与文物“对话”,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七、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进入夏季后,很多对花粉过敏的人感觉日子好过多了,鼻子痒、打喷嚏等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了。但有些人的过敏症状却没有好转,因为①,而与紧张、压力等不良情绪有关。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情绪性过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情绪性过敏?②?情绪性过敏是一种心身疾病,和压力、情绪密切相关。情绪的剧烈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使机体代谢发生紊乱。皮肤像心理的“压力探测器”,压力陡然增加或反复的情绪波动,都可能引起荨麻疹、皮炎等过敏症状。在心理机制上,情绪性过敏是心理障碍的一种表现,是外部环境给人心理带来伤害的结果。情绪性过敏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交通事故私下调解协议书
- 个人土地补偿协议书
- 阑尾结石病因介绍
- (立项备案申请模板)海砂淡化及机制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范文
- 2023年天津市河西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解析版)-A4
- 2023年直流鼓风机项目融资计划书
- 护理资料培训课件 大便标本采集相关知识
- 养老院老人康复设施使用管理制度
- 培训过程控制培训课件
- 公司经营发展规划
- 2024年8月酒店销售部工作计划模板
- 大学美育-美育赏湖南(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菏泽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升本)复习题
- 电梯井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样本
- 2024八大特殊作业安全管理培训
- Unit 4 Plants around us(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Unit 5 The colourful world Part A Letters and sounds(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4年抖音直播平台搭建合同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及答案解析
- 2024-2025大学英语考试六级汉译英中英对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