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20分)1.(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近代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罗素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取材于周建武的《逻辑学导论》)材料二: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为: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显然,本诗运用了谐音双关语的艺术表现方式,类似的运用,在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一诗中也可见到。该诗云: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知画善画,上面这首诗是他评画、题画的诗作之一。诗中所说居于“江中央”的小孤山,讹音又作小姑山,其状如古时女子发髻。该山所在之处的江岸有澎浪矶,民间又将“澎浪”谐音为“彭郎”,并将其说成是“小姑”的夫婿。从逻辑上说,这种谐音双关是一种“音”的巧用,以语词“音”的相谐,而使语词的内涵、外延发生向谐音语词的内涵、外延的转化。如果领略和意识不到这个转化,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是无法体会到这一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美的。同样的方法,在“小姑前年嫁彭郎”中,更是收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取材于彭漪涟的《古诗词中的逻辑》)材料三: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取材于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探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分析和评价论证方面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他逻辑之父的历史地位。B.现代逻辑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具体表现为人们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C.语言与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冲破了逻辑的规范,语言运用又将距离谬误更近了一步。D.对于频繁出现在中国诗词作品中的“无理而妙”,逻辑学界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态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逻辑研究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进入19世纪,在多位数学家引领下,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得以确立。B.知识几何增长与人类解决问题能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迫在眉睫。C.谐音双关,谐音是纽带,双关是要点,没有了语词内涵、外延的转化,谐音双关极易沦为文字游戏。D.用材料三分析“碧云天”一句的方法可以基本解释《沁园春•长江》中“看万山红遍”的“无理”。(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无理而妙”的一句是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在材料二横线处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学短评,要求正确解读诗歌内容,重点突出。(5)结合材料三中刘勰、严羽的话,总结出赏析“无理而妙”的角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第三个被告玛丝洛娃一进来,法庭里的男人便都把目光转到她身上,久久地盯住她那张白嫩的脸、那双水汪汪的黑眼睛和高高的胸部。庭长等着被告坐好,便开始了例行的审讯程序。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毫不耽搁,气氛十分庄严。这种有条不紊、一丝不苟的仪式使参加者都很满意,他们更加坚信自己是在参加一项严肃而重大的社会工作。“你叫什么名字啊!”好色的庭长特别亲切地问第三个被告。“你得站起来。”他发现玛丝洛娃坐着不动,和颜悦色地说。玛丝洛娃身姿矫捷地站起来,现出唯命是从的神气,挺起高耸的胸部,用她那双笑盈盈而略微斜睨的黑眼睛直盯住庭长的脸,什么也没回答。“你叫什么名字?”“柳波芙。”她迅速地说。聂赫留朵夫这时已戴上夹鼻眼镜,随着庭长审问,挨个儿瞧着被告。他眼睛没有离开第三个被告的脸,想:“这不可能,她怎么会叫柳波芙呢?”他听见她的回答,心里琢磨着。庭长还想问下去,但那个戴眼镜的法官怒气冲冲地嘀咕了一句,把他拦住了。庭长点点头,又对被告说:“怎么叫柳波芙呢?”他说,“你登记的不是这个名字。”被告不作声。“我问你,你的真名字叫什么?”“你的教名叫什么?”那个怒容满面的法官问。“以前叫卡吉琳娜。”“这不可能。”聂赫留朵夫嘴里仍这样自言自语,但心里已毫不怀疑,断定她就是那个他一度热恋过,确确实实是热恋过的姑娘,姑妈家的养女兼侍女。当年他糟蹋了她又抛弃了她,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去想她,因为想到这事实在太痛苦了,这事使他原形毕露,表明他这个以正派人自居的人不仅一点也不正派,对那个女人的行为简直是十分下流。对,这个女人就是她。这会儿他看出了她脸上那种独一无二的神秘特点。这种特点使整张脸都别具一格,与其他人不同。尽管她的脸苍白和丰满得有点异样,她的特点,与众不同的可爱特点,还是表现在脸上,嘴唇上,表现在略微斜睨的眼睛里,尤其是表现在她那天真烂漫、笑盈盈的目光中,表现在脸上和全身流露出来的唯命是从的神态上。“你早就该这么说了,”庭长又特别和颜悦色地说:“你的父名叫什么?”“我是个私生子,”玛丝洛娃说。“那么按照你教父的名字该怎么称呼你呢?”“米哈依洛娃。”“她会做什么坏事呢?”聂赫留朵夫心里仍在琢磨,他的呼吸有点急促了。“你姓什么,通常人家叫你什么?”庭长继续问。“通常用母亲的姓玛丝洛娃。”“职业呢?你做什么工作?”玛丝洛娃不作声。“你做什么工作?”庭长又问。“在院里,”她说。“什么院?”戴眼镜的法官严厉地问。“什么院您自己知道,”玛丝洛娃说。她扑哧一笑,接着迅速地向周围扫了一眼,又盯住庭长。她脸上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神情,她的话、她的微笑和她迅速扫视法庭的目光是那么可怕和可怜,让庭长不禁垂下了头。庭上刹那间变得鸦雀无声。接着,这种寂静被一个旁听者的笑声打破了。有人向他发出嘘声。庭长抬起头,继续问她:“你以前没有受过审判和侦审吗?”“没有,”玛丝洛娃叹了一口气,低声说。“起诉书副本收到了吗?”“收到了。”“你坐下。”庭长说。告就像盛装的贵妇人提起拖地长裙那样提了提裙子,然后坐下来,一双白净的不大的手拢在囚袍袖子里,眼睛一直盯住庭长。接着传证人,再把那些用不着的证人带下去,又推定法医,请他出庭。然后书记官起立,宣读起诉书。他念得很响很清楚,但因为念得太快,以致发出来的声音成了一片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令人昏昏欲睡。法官们一会儿把身子靠在椅子的这边扶手上,一会儿靠在那边扶手上,一会儿搁在桌上,一会儿靠在椅背上,一会儿闭上眼睛,一会儿睁开眼睛,交头接耳。有一个宪兵好几次要打哈欠,都勉强忍住。玛丝洛娃时而一动不动地望着书记官,听他宣读,时而全身抖动,脸涨得通红,似乎想进行反驳,然后又沉重地叹着气,双手换一种姿势,往四下里看了看,又盯住书记官。……“那么您对玛丝洛娃有什么看法?”那个被指定替玛丝洛娃辩护的见习法官一脸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表情,红着脸问道。“她是最好的,”基塔耶娃回答,“姑娘受过教育,蛮有派头。她出身上等人家,法语书也看得懂。她有时候喝得有点多,但从来不放肆。是个非常好的姑娘!”玛丝洛娃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目光移到陪审员那边,最后停留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她的脸色变得严肃甚至严厉了。她那双恼恨的眼睛有一只斜睨着。这双异样的眼睛对了聂赫留朵夫瞧了相当久。聂赫留朵夫尽管心惊胆战,但是他的目光却怎么也离不开这双眼白闪亮、清楚的斜睨的眼睛。他想起那个可怕的夜晚:冰层坼裂,夜雾弥漫,特别是那钩在破晓前升起、两角朝下的残月,照着那黑漆漆、阴森森的地面。“她认出我来了,”他想。他把身子缩成一团,仿佛在等待当头一棒。但是她并没有认出他来。她平静地叹了一口气,又去看庭长了。聂赫留朵夫也叹了一口气。“噢,但愿快点结束,”他想。此刻他的心情仿佛一个猎人,不得已杀死一只受伤的小鸟:又是嫌恶,又是怜悯,又是悔恨。那只还没有断气的小鸟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使人觉得又讨厌又可怜,真想赶快把它弄死,忘掉。聂赫留朵夫此刻听着审问证人,心里就有类似的复杂情感。(有删改)[注]基塔耶娃:是玛丝洛娃的证人,即下文所说的“掌班”。(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初玛丝洛娃对庭审是抱有希望的,她积极回应庭长,力图在他面前表现出最佳的精神状态。B.对聂赫留朵夫而言,玛丝洛娃无异于一面“照妖镜”,无论他如何自我标榜都不免原形毕露。C.玛丝洛娃清楚庭长、法官对她的职业心知肚明,所以先是不与理睬,后用“院里”敷衍了事。D.聂赫留朵夫一直担心被玛丝洛娃认出来,他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未做好承担错误的准备。(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通过法庭里男人的眼睛对玛丝洛娃的突出特征进行正面描写,自然实现叙述视角的转换。B.庭审的庄严有序与庭长的好色轻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以此戏谑司法体系,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C.对于书记官宣读之声,既有运用叠词的直接拟声,又有借一个宪兵多次要打哈欠进行侧面的烘托。D.文末运用比喻,将玛丝洛娃比作还没断气、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的小鸟,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3)聂赫留朵夫在确认玛丝洛娃身份之后,产生了一系列怎样的情感波动?(4)作者对法官既有个体刻画,又有群体描摹,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对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题阐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梓人传[唐]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B.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C.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D.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引: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十丈为“引”,“寻、引,所以度长短也”,在此指测量长短的工具。B.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京兆府的长官,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之一,此处指的是洛阳地区的长官。C.国:诸侯王的封地,周代实行分封制,除中央直辖土地外,其他土地分封给诸侯,成为诸侯国。D.万国:万方,指各地诸侯,《书•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后引申指整个国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他精心考虑怎样用料会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B.梓人说他到官府干活谋生,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C.京兆尹修建衙门,作者看到聚集了许多建筑材料和工人。有的拿斧头,有的拿刀锯,都围成圈子愤怒地与那个木匠对峙着。D.作者认为,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照着房屋草图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4)本文借“梓人”的传奇事迹阐述了什么道理?(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②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登快阁(宋)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自叙(唐)杜荀鹤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黄诗颔联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登高所见的秋景,群山树叶飘落,天空显得辽阔远大,清澈的江水在月光的辉映下像一道白练。B.黄诗尾联以景结情,流露出辞官还乡、回归自然的愿望,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C.杜诗首联概述诗人的境遇和处世态度,“酒瓮琴书伴病身”形象逼真地勾画出一个当时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D.杜诗以议论为主,直中见曲,议论同形象相结合,又饱含着浓郁的感情,字字句句沛然从肺腑中流出,充满悲切和激情。(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根据要求默写。(1)《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2)《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夸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3)《大学之道》中,用,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长跑是一项经常被采用的、很好的健身手段。经常进行长跑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水平,预防部分代谢性疾病。除了上述好处外,长跑运动之所以在大众中风靡,①_______,跑步没有任何门槛。不过,长跑运动并非适合所有人。比如体重基数较大的人和一些髋、膝、踝等下肢关节有劳损或伤病的人,(A)不宜长跑。这是(B)长期长跑练习,会给人体下肢带来较大负担,(C)会造成严重的下肢运动性伤害。此外,长跑不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的。如果在硬地面跑步,过强的反作用力会损害人体关节,②_______,以减少可能产生的下肢运动劳损。一般在下午或傍晚均可进行长跑锻炼。这段时间的空气中,氧含量较高,人体的机能状态也不错。不少长跑爱好者担心,长期跑步会损伤膝关节。其实,相比运动损伤,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运动少、久坐不动等,③_______。(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符合上下句关系的连词或副词,使语句表达更流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7.(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情像一条()而绵长的丝线,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一同前行。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在城市住久了,思念故乡的心越发殷殷的了,这一叠重重的乡情该怎样寄托呢?哦,托给那一脉幽幽的月光吧——那湿漉漉、晶莹莹的月光,会翻过山岭,跨过河流,穿过翳密的林薮,把我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给我的小河,给白杨林,给梨园,给场院,给每一朵野花,给每一根小草……啊,给我那像按在平原上一枚图钉大小的乡村。而今,又是月到中秋了。月,对城市来说,实在太吝啬了。即便这中秋之夜,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只在遥远的天国微微睨着。我的思绪也像鸟儿一样,乘着这()的月光飞去了,飞过迷蒙的烟水,飞进故乡那()的月色里……瓜棚月夜,那是孩子心目中最动人的一幅画了!我们常常()地去偷瓜,在月色里演出一幕幕喜剧、闹剧和恶作剧来。看瓜的是隔壁家的一位大爷——一个瘦瘦的老头儿,我们都叫他鳖三爷。(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坚韧虚无缥缈如诗如画三五成群B.坚忍虚无缥缈诗情画意三五成群C.坚忍缥缥缈缈诗情画意成群结伙D.坚韧缥缥缈缈如诗如画成群结伙(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它相伴,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我们一同前行。B.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隔不断;水,剪不断。C.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和我相伴一同前行。山,剪不断;水,隔不断。D.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和我相伴,山和水,隔不断也剪不断我们一同前行。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打卡”已悄然走入我们的生活,朋友圈更是成为各种花式“打卡”的聚集地。亮健身“打卡”、秀美食“打卡”、晒旅游景点“打卡”……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以“打卡”来作为生活的标记。你对“打卡”现象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20分)1.(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近代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罗素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取材于周建武的《逻辑学导论》)材料二: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为: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显然,本诗运用了谐音双关语的艺术表现方式,类似的运用,在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一诗中也可见到。该诗云: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知画善画,上面这首诗是他评画、题画的诗作之一。诗中所说居于“江中央”的小孤山,讹音又作小姑山,其状如古时女子发髻。该山所在之处的江岸有澎浪矶,民间又将“澎浪”谐音为“彭郎”,并将其说成是“小姑”的夫婿。从逻辑上说,这种谐音双关是一种“音”的巧用,以语词“音”的相谐,而使语词的内涵、外延发生向谐音语词的内涵、外延的转化。如果领略和意识不到这个转化,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是无法体会到这一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美的。同样的方法,在“小姑前年嫁彭郎”中,更是收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取材于彭漪涟的《古诗词中的逻辑》)材料三: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取材于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探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分析和评价论证方面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他逻辑之父的历史地位。B.现代逻辑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具体表现为人们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C.语言与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冲破了逻辑的规范,语言运用又将距离谬误更近了一步。D.对于频繁出现在中国诗词作品中的“无理而妙”,逻辑学界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态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逻辑研究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进入19世纪,在多位数学家引领下,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得以确立。B.知识几何增长与人类解决问题能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迫在眉睫。C.谐音双关,谐音是纽带,双关是要点,没有了语词内涵、外延的转化,谐音双关极易沦为文字游戏。D.用材料三分析“碧云天”一句的方法可以基本解释《沁园春•长江》中“看万山红遍”的“无理”。(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无理而妙”的一句是C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在材料二横线处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学短评,要求正确解读诗歌内容,重点突出。(5)结合材料三中刘勰、严羽的话,总结出赏析“无理而妙”的角度。【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和文本的论点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和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和文本观点。(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B.“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逻辑研究的初衷,现在几乎丧失;C.在某些情况下,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并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D.不置可否,指“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但逻辑学界的态度是认可和重视的。故选A。(2)A.引领现代数理逻辑学的是德国哲学家弗雷格和英国数学家罗素,多位数学家从事的主要是发展和完善的工作。故选A。(3)C.运用夸张,原文“刘鳃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可见夸张的手法具有“无理而妙”的效果。故选C。(4)结合“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可知,本诗描写了一位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置身于杨柳青青,江水平如镜面的岸边,忽然听到心上人的歌声,但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有意与否?就好像东边日出、西边下雨的天气那样,让人捉摸不定。于是,描绘天气的“无晴”还是“有晴”也就成了这位初恋少女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是“无情”还是“有情”的忐忑心情的真实写照了。(5)结合“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可知,赏析“无理而妙”的角度有:辞(手法);义(主旨)。结合“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可知,赏析“无理而妙”的角度有:趣(情趣)。结合“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可知,赏析“无理而妙”的角度有:理(逻辑)。答案:(1)A(2)A(3)C(4)示例:本诗描写了一位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置身于杨柳青青,江水平如镜面的岸边,忽然听到心上人的歌声,但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有意与否?就好像东边日出、西边下雨的天气那样,让人捉摸不定。于是,描绘天气的“无晴”还是“有晴”也就成了这位初恋少女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是“无情”还是“有情”的忐忑心情的真实写照了。(5)辞(手法)、义(主旨)、趣(情趣)、理(逻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第三个被告玛丝洛娃一进来,法庭里的男人便都把目光转到她身上,久久地盯住她那张白嫩的脸、那双水汪汪的黑眼睛和高高的胸部。庭长等着被告坐好,便开始了例行的审讯程序。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毫不耽搁,气氛十分庄严。这种有条不紊、一丝不苟的仪式使参加者都很满意,他们更加坚信自己是在参加一项严肃而重大的社会工作。“你叫什么名字啊!”好色的庭长特别亲切地问第三个被告。“你得站起来。”他发现玛丝洛娃坐着不动,和颜悦色地说。玛丝洛娃身姿矫捷地站起来,现出唯命是从的神气,挺起高耸的胸部,用她那双笑盈盈而略微斜睨的黑眼睛直盯住庭长的脸,什么也没回答。“你叫什么名字?”“柳波芙。”她迅速地说。聂赫留朵夫这时已戴上夹鼻眼镜,随着庭长审问,挨个儿瞧着被告。他眼睛没有离开第三个被告的脸,想:“这不可能,她怎么会叫柳波芙呢?”他听见她的回答,心里琢磨着。庭长还想问下去,但那个戴眼镜的法官怒气冲冲地嘀咕了一句,把他拦住了。庭长点点头,又对被告说:“怎么叫柳波芙呢?”他说,“你登记的不是这个名字。”被告不作声。“我问你,你的真名字叫什么?”“你的教名叫什么?”那个怒容满面的法官问。“以前叫卡吉琳娜。”“这不可能。”聂赫留朵夫嘴里仍这样自言自语,但心里已毫不怀疑,断定她就是那个他一度热恋过,确确实实是热恋过的姑娘,姑妈家的养女兼侍女。当年他糟蹋了她又抛弃了她,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去想她,因为想到这事实在太痛苦了,这事使他原形毕露,表明他这个以正派人自居的人不仅一点也不正派,对那个女人的行为简直是十分下流。对,这个女人就是她。这会儿他看出了她脸上那种独一无二的神秘特点。这种特点使整张脸都别具一格,与其他人不同。尽管她的脸苍白和丰满得有点异样,她的特点,与众不同的可爱特点,还是表现在脸上,嘴唇上,表现在略微斜睨的眼睛里,尤其是表现在她那天真烂漫、笑盈盈的目光中,表现在脸上和全身流露出来的唯命是从的神态上。“你早就该这么说了,”庭长又特别和颜悦色地说:“你的父名叫什么?”“我是个私生子,”玛丝洛娃说。“那么按照你教父的名字该怎么称呼你呢?”“米哈依洛娃。”“她会做什么坏事呢?”聂赫留朵夫心里仍在琢磨,他的呼吸有点急促了。“你姓什么,通常人家叫你什么?”庭长继续问。“通常用母亲的姓玛丝洛娃。”“职业呢?你做什么工作?”玛丝洛娃不作声。“你做什么工作?”庭长又问。“在院里,”她说。“什么院?”戴眼镜的法官严厉地问。“什么院您自己知道,”玛丝洛娃说。她扑哧一笑,接着迅速地向周围扫了一眼,又盯住庭长。她脸上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神情,她的话、她的微笑和她迅速扫视法庭的目光是那么可怕和可怜,让庭长不禁垂下了头。庭上刹那间变得鸦雀无声。接着,这种寂静被一个旁听者的笑声打破了。有人向他发出嘘声。庭长抬起头,继续问她:“你以前没有受过审判和侦审吗?”“没有,”玛丝洛娃叹了一口气,低声说。“起诉书副本收到了吗?”“收到了。”“你坐下。”庭长说。告就像盛装的贵妇人提起拖地长裙那样提了提裙子,然后坐下来,一双白净的不大的手拢在囚袍袖子里,眼睛一直盯住庭长。接着传证人,再把那些用不着的证人带下去,又推定法医,请他出庭。然后书记官起立,宣读起诉书。他念得很响很清楚,但因为念得太快,以致发出来的声音成了一片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令人昏昏欲睡。法官们一会儿把身子靠在椅子的这边扶手上,一会儿靠在那边扶手上,一会儿搁在桌上,一会儿靠在椅背上,一会儿闭上眼睛,一会儿睁开眼睛,交头接耳。有一个宪兵好几次要打哈欠,都勉强忍住。玛丝洛娃时而一动不动地望着书记官,听他宣读,时而全身抖动,脸涨得通红,似乎想进行反驳,然后又沉重地叹着气,双手换一种姿势,往四下里看了看,又盯住书记官。……“那么您对玛丝洛娃有什么看法?”那个被指定替玛丝洛娃辩护的见习法官一脸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表情,红着脸问道。“她是最好的,”基塔耶娃回答,“姑娘受过教育,蛮有派头。她出身上等人家,法语书也看得懂。她有时候喝得有点多,但从来不放肆。是个非常好的姑娘!”玛丝洛娃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目光移到陪审员那边,最后停留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她的脸色变得严肃甚至严厉了。她那双恼恨的眼睛有一只斜睨着。这双异样的眼睛对了聂赫留朵夫瞧了相当久。聂赫留朵夫尽管心惊胆战,但是他的目光却怎么也离不开这双眼白闪亮、清楚的斜睨的眼睛。他想起那个可怕的夜晚:冰层坼裂,夜雾弥漫,特别是那钩在破晓前升起、两角朝下的残月,照着那黑漆漆、阴森森的地面。“她认出我来了,”他想。他把身子缩成一团,仿佛在等待当头一棒。但是她并没有认出他来。她平静地叹了一口气,又去看庭长了。聂赫留朵夫也叹了一口气。“噢,但愿快点结束,”他想。此刻他的心情仿佛一个猎人,不得已杀死一只受伤的小鸟:又是嫌恶,又是怜悯,又是悔恨。那只还没有断气的小鸟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使人觉得又讨厌又可怜,真想赶快把它弄死,忘掉。聂赫留朵夫此刻听着审问证人,心里就有类似的复杂情感。(有删改)[注]基塔耶娃:是玛丝洛娃的证人,即下文所说的“掌班”。(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起初玛丝洛娃对庭审是抱有希望的,她积极回应庭长,力图在他面前表现出最佳的精神状态。B.对聂赫留朵夫而言,玛丝洛娃无异于一面“照妖镜”,无论他如何自我标榜都不免原形毕露。C.玛丝洛娃清楚庭长、法官对她的职业心知肚明,所以先是不与理睬,后用“院里”敷衍了事。D.聂赫留朵夫一直担心被玛丝洛娃认出来,他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未做好承担错误的准备。(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开篇通过法庭里男人的眼睛对玛丝洛娃的突出特征进行正面描写,自然实现叙述视角的转换。B.庭审的庄严有序与庭长的好色轻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以此戏谑司法体系,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C.对于书记官宣读之声,既有运用叠词的直接拟声,又有借一个宪兵多次要打哈欠进行侧面的烘托。D.文末运用比喻,将玛丝洛娃比作还没断气、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的小鸟,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3)聂赫留朵夫在确认玛丝洛娃身份之后,产生了一系列怎样的情感波动?(4)作者对法官既有个体刻画,又有群体描摹,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对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题阐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心理变化。(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点面结合写法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抓准题干中的问题,要结合文章相应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妓女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职业,因此玛丝洛娃不想在大庭广众下提及。故选:C。(2)D.玛丝洛娃与小鸟确有相似点,但整体而言不构成比喻。本段是用猎人的心情与聂赫留朵夫的心情做类比,突出他心境的矛盾与复杂。故选:D。(3)聂赫留朵夫在确认玛丝洛娃身份之后,首先为自己的下流行径感到羞愧,原文依据“‘这不可能。’聂赫留朵夫嘴里仍这样自言自语,但心里已毫不怀疑,断定她就是那个他一度热恋过,确确实实是热恋过的姑娘,姑妈家的养女兼侍女。当年他糟蹋了她又抛弃了她,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去想她,因为想到这事实在太痛苦了,这事使他原形毕露,表明他这个以正派人自居的人不仅一点也不正派,对那个女人的行为简直是十分下流。”其次,原文“‘她会做什么坏事呢?’聂赫留朵夫心里仍在琢磨,他的呼吸有点急促了”,可见对玛丝洛娃的境遇而纠结。第三,原文“聂赫留朵夫尽管心惊胆战,但是他的目光却怎么也离不开这双眼白闪亮、清楚的斜睨的眼睛。他想起那个可怕的夜晚:冰层坼裂,夜雾弥漫,特别是那钩在破晓前升起、两角朝下的残月,照着那黑漆漆、阴森森的地面”,可见担心被玛丝洛娃认出来。第四,原文“‘她认出我来了,’他想。他把身子缩成一团,仿佛在等待当头一棒”,“聂赫留朵夫也叹了一口气。‘噢,但愿快点结束,’他想”,“此刻他的心情仿佛一个猎人,不得已杀死一只受伤的小鸟:又是嫌恶,又是怜悯,又是悔恨。那只还没有断气的小鸟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使人觉得又讨厌又可怜,真想赶快把它弄死,忘掉”,可见谦恶、怜悯、悔恨相互交织的情感。(4)作者对法官既有个体刻画,又有群体描摹,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对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题阐释的作用分析如下:“第三个被告玛丝洛娃一进来,法庭里的男人便都把目光转到她身上,久久地盯住她那张白嫩的脸、那双水汪汪的黑眼睛和高高的胸部”是对法官群体的描写,体现“好色”的整体特点。庭长:“好色的庭长特别亲切地问第三个被告”“她的话、她的微笑和她迅速扫视法庭的目光是那么可怕和可怜,让庭长不禁垂下了头。庭上刹那间变得鸦雀无声”,说明庭长是好色之人。法官:“庭长还想问下去,但那个戴眼镜的法官怒气冲冲地嘀咕了一句,把他拦住了”,说明法官性格暴躁,冷漠无情。见习法官:“‘那么您对玛丝洛娃有什么看法?’那个被指定替玛丝洛娃辩护的见习法官一脸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表情,红着脸问道”,说明法官无能。陪审官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嘴里仍这样自言自语,但心里已毫不怀疑,断定她就是那个他一度热恋过,确确实实是热恋过的姑娘,姑妈家的养女兼侍女。当年他糟蹋了她又抛弃了她,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去想她,因为想到这事实在太痛苦了,这事使他原形毕露,表明他这个以正派人自居的人不仅一点也不正派,对那个女人的行为简直是十分下流”“聂赫留朵夫心里仍在琢磨,他的呼吸有点急促了”“聂赫留朵夫也叹了一口气。‘噢,但愿快点结束,’他想”“此刻他的心情仿佛一个猎人,不得已杀死一只受伤的小鸟:又是嫌恶,又是怜悯,又是悔恨。那只还没有断气的小鸟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使人觉得又讨厌又可怜,真想赶快把它弄死,忘掉”,说明法官罪行累累。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通过对个人进行“点”的刻画,使其丑态毕露,生动地刻画了无耻肮脏的嘴脸,突出法官的粗暴、无能、冷漠的特点,暗示出玛丝洛娃最终不可能得到公正的判决,又通过“面”的描画,揭示了整体特点,揭露了司法机关的黑暗与腐朽。答案:(1)C(2)D(3)①为自己的下流行径感到羞愧,②因玛丝洛娃的境遇而纠结,③担心被玛丝洛娃认出来,④谦恶、怜悯、悔恨相互交织。(4)①突出法官的粗暴、无能、冷漠的特点,②暗示出玛丝洛娃最终不可能得到公正的判决,③揭露了司法机关的黑暗与腐朽。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梓人传[唐]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B.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C.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D.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寻引: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十丈为“引”,“寻、引,所以度长短也”,在此指测量长短的工具。B.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京兆府的长官,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之一,此处指的是洛阳地区的长官。C.国:诸侯王的封地,周代实行分封制,除中央直辖土地外,其他土地分封给诸侯,成为诸侯国。D.万国:万方,指各地诸侯,《书•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后引申指整个国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A.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他精心考虑怎样用料会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B.梓人说他到官府干活谋生,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C.京兆尹修建衙门,作者看到聚集了许多建筑材料和工人。有的拿斧头,有的拿刀锯,都围成圈子愤怒地与那个木匠对峙着。D.作者认为,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照着房屋草图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4)本文借“梓人”的传奇事迹阐述了什么道理?(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②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句意: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怎么干。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俄而”表时间状语,一般单独成句,“斤者斫”“刀者削”,应为句式结构相同的句子,中间断开,排除AB;“其言”为“俟”的宾语,且与“视其色”结构一致,应在其后断开,“莫敢自断”中“莫”是没有人,作主语,其前断开,排除C。故选D。(2)B.“洛阳地区的长官”错误,京兆尹此处指的是长安地区的长官。故选B。(3)C.“都围成圈子愤怒地与那个木匠对峙着”错,原文“皆环立向之”,应该为“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意思是等候他的命令。故选C。(4)本文作者通过一个梓人“善度材”,“善用众工”的故事,阐明了当宰相治理国家的道理。“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梓人的工作足可为宰相辅佐天子治理天下的法则,天下万事万物没有比这个更接近于宰相之道的了。(5)①“委”,积聚;“会”,汇聚;“或”,有人;“环立”,围成圈子。译文: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②“劳心”,用脑力的人;“役人”,役使人;“劳力”,用体力的人;“役于人”,被人役使;“其”,大概。译文: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答案:(1)D(2)B(3)C(4)①通过“梓人之道”阐述治国的大道;②梓人的工作足可为宰相辅佐天子治理天下的法则;③天下万事万物没有比这个更接近于宰相之道的了。(5)①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②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参考译文: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他的大门,想在他那租间空屋住。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圆规、曲尺、墨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问他的技能,他说道:“我擅长计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规模,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如果没有我,工匠们就没有办法建成一座房屋。因此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有一天,到他屋里去,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脚却不会修理,(他)说道:“想请别的木工来修。”我觉得他非常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走过那里。看到积聚了很多建筑材料,汇聚了很多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站在中间。他估量房屋的规格,观察哪根木头能够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道:“砍!”那些拿斧头的工人就奔向右边;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道:“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人敢自己决定怎样干。其中有个别担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他在墙上画了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的面积,却能够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勾画出来,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房屋建成后,在正梁上题字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实在是非常高超。接着,我感叹: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且能够了解、掌握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他大概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可能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完全能够被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学习,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相近的了。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全部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一样。选择天下的官吏,让他们适合所担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让他们专心工作。观察京城就能够了解乡野,观察乡野就能够了解各地,观察各地就能够了解全国,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都能够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么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有才能的人,按正常途径推荐他,让他不必感激谁的恩德;没有能力的,就辞退他,也没有谁敢怨恨。就像那位木匠善于指挥众工匠而不夸耀自己的手艺一样。只有这样做宰相的方法才真正掌握,全国各地也就能够治理好了。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啊!”后人也会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道:“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啊!”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够列名的。宰相真是伟大啊!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所以写了这篇文章并将它保存起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登快阁(宋)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自叙(唐)杜荀鹤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黄诗颔联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登高所见的秋景,群山树叶飘落,天空显得辽阔远大,清澈的江水在月光的辉映下像一道白练。B.黄诗尾联以景结情,流露出辞官还乡、回归自然的愿望,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C.杜诗首联概述诗人的境遇和处世态度,“酒瓮琴书伴病身”形象逼真地勾画出一个当时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D.杜诗以议论为主,直中见曲,议论同形象相结合,又饱含着浓郁的感情,字字句句沛然从肺腑中流出,充满悲切和激情。(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解答】(1)B.“黄诗尾联以景结情”错,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且“归船”“白鸥”是想象之景。故选:B。(2)杜诗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意思是,平生肺腑之言无处诉说,如今老矣,苍颜白发,只能遁身世外,做一个隐逸之人。诗人说:“吾唐”虽大,却没有正直之士容身之地,我只好遁身世外,做个隐逸之人。诗的最后两句,以苍凉悲愤的语调作结:一生怀才不遇,壮士莫酬,内心的痛苦,无处倾诉。黄诗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意思是,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与白鸥盟”运用典故,语出《列子黄帝》,故事是说,人无机心,鸥鸟才会与他作朋友。作者在此流露了摆脱官场束缚,逍遥于山林鸥鸟之间,表达对悠闲淡泊生活的向往。“归船”“鸥鸟”恰恰暗含了作者的追求。所以两首诗都表达了官场生活的孤独无奈之感,以及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向往。答案:(1)B(2)①对官场的厌烦之情。黄诗中“了却”二字表达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杜诗中诗人宁愿安守穷困,也决不投身官场。②孤独无奈之情。黄诗巧用典故,感叹世无知音,只能与白鸥盟誓;杜诗言平生肺腑之话无处诉说。③归隐之情。黄诗中诗人想要结束宦游生活,踏上归船,与白鸥为伴;杜诗感叹如今苍颜白发,想要做一个隐逸之人。译文:《登快阁》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难道不是更好的归宿。《自叙》酒瓮琴书终日与日渐衰病的身体相伴,虽然我熟知世道人情但也乐于孤寂清贫。我宁愿安守穷困,做一个天地之间的诗者,决不投身官场,成为世间利禄之人。吟诗作赋时不忘济世救物,可叹的是,世道黑暗,人情深险,不能容忍正直本真。平生肺腑之言无处诉说,如今老矣,苍颜白发,只能遁身世处,做一个隐逸之人。赏析:《登快阁》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烘托了出来。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自叙》这首七律,诗人写自己身处暗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走投无路的困境和内心的烦恼。通篇夹叙夹议,评论时事,陈述怀抱,满篇韵味,生动感人。诗的首联概述诗人的境遇和处世态度。“酒瓮琴书伴病身”,开头七字,形象逼真地勾画出一个当时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只有三件东西:借以泻愁的酒瓮,借以抒愤、寄情的琴和书,诗人是十分贫寒、孤独的。可是诗人对这种贫苦生活所抱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熟谙时事乐于贫”。原来他“乐于贫”乃是因为对当时晚唐社会的昏暗社会现实非常熟悉。“熟谙”一词,总括了诗人“年年名路漫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感秋》)的长期不幸遭遇;也暗示出上句“病身”是如何造成的。“乐于贫”的“乐”字,表现了诗人的耿直性格和高尚情操。这样正直、高尚的人,不能“乐于”为国施展才华,而只能“乐于贫”,这是统治者造成的真正悲剧。紧接着,诗人进一步表明“乐于贫”的心迹:“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意思是说:我宁愿安守穷途,做天地间一个隐逸诗人;决不愿获取俸禄,当人间的庸俗官吏。这一联警句,上下对仗,一取一舍,泾渭分明,坚定有力,震慑人心。这种掷地作金石声的语言,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冰清玉洁的品格。诗人说宁愿作“闲吟客”,第五句对“吟”什么作了回答:“诗旨未能忘救物”。诗人困于蒿莱,也不消极避世,而是始终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他的诗多是“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见李处士》),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情。正因为他的诗“多主箴刺”,而不能为世所容,以致“众怒欲杀之”(见《唐才子传》)。故诗的第六句深深慨叹:“世情奈值不容真!”真,指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不容真”三字,深刻地揭露了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现实社会。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和高峰。诗人单刀直入,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诗的最后两句,以苍凉悲愤的语调作结:“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一生怀才不遇,壮士莫酬,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诉。诗人说:“吾唐”虽大,却没有正直之士容身之地,我只好遁身世外,做个隐逸之人。在《离骚》中,屈原也是掩泪叹息:“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此诗结尾两句和《离骚》的卒章同样感人。诗中刻画了诗人白发满鬓、愁容满面、仰天长啸、老泪纵横的形象。这首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直中见曲,议论同形象相结合,议论中又饱和着浓郁的感情,字字句句“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惠洪《冷斋夜话》),充满着悲切和激情。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层层推演,环环相扣,步步进入: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颔联“闲吟客”带出颈联“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浑然一体。随着层次的推进,诗人的形象越来越鲜活;诗人感情的波涛,似长江后浪推前浪,逐步推向高峰;诗的主旨也一步一步开拓、深化。此诗的意境转过一层又一层,愈来愈入佳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根据要求默写。(1)《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王于兴师,修我戈矛。(2)《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夸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3)《大学之道》中,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王于兴师修我戈矛(重点字:戈)(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重点字:矜)(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重点字:末)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长跑是一项经常被采用的、很好的健身手段。经常进行长跑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水平,预防部分代谢性疾病。除了上述好处外,长跑运动之所以在大众中风靡,①_______,跑步没有任何门槛。不过,长跑运动并非适合所有人。比如体重基数较大的人和一些髋、膝、踝等下肢关节有劳损或伤病的人,(A)不宜长跑。这是(B)长期长跑练习,会给人体下肢带来较大负担,(C)会造成严重的下肢运动性伤害。此外,长跑不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的。如果在硬地面跑步,过强的反作用力会损害人体关节,②_______,以减少可能产生的下肢运动劳损。一般在下午或傍晚均可进行长跑锻炼。这段时间的空气中,氧含量较高,人体的机能状态也不错。不少长跑爱好者担心,长期跑步会损伤膝关节。其实,相比运动损伤,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运动少、久坐不动等,③_______。(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符合上下句关系的连词或副词,使语句表达更流畅。【分析】(1)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和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时,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段内容,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行文思路,然后根据横线处的上下文逻辑补充出正确的语句。(2)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连贯能力,要注意分析句子间关系,选择相应的连词或副词。【解答】(1)①根据“跑步没有任何门槛”可知这是长跑运动在大众中风靡的原因,横线处可填写“更重要的因素在于”。②根据“在硬地面跑步,过强的反作用力会损害人体关节”可知,要“减少可能产生的下肢运动劳损”要减少在硬地跑步的时间,可填“所以应避免在硬地上长时间跑步”。③根据“长期跑步会损伤膝关节”“相比运动损伤”可知,后文提到的运动损伤会更大,可填“会给膝关节带来更大的损伤”。(2)A.“体重基数较大的人和一些髋、膝、踝等下肢关节有劳损或伤病的人”不适宜长跑,和“不宜长跑”之间缺少表顺承的连接词,可填“就”。B.“长期长跑练习,会给人体下肢带来较大负担”是不适宜长跑的原因,可填“因为”。C.“带来较大负担”和“造成严重的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