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上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家废名在强调旧体诗与新诗的区别时说:旧体诗因为形式是新的,怎么写都可以,都是诗;而新诗,因为形式是散文的,所以必须有一个诗意,再将文字组织串联起来。那么,什么是诗意?按《现代汉语词典》的阐述,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其实,诗的表达,就是一种修辞技巧。《现代汉语大词典》又补充解释: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诗,说到底,就是以修辞手段建构的诗意。中国古典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诗意呈现方式,那就是对“情境”的强调。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所谓“寓情于景”。学者朱良志说王维的诗歌短短几句,看似内容单调,实则是以情造出了一个“境”,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都独自构成了一个个清静自足但内里蕴含生意的世界,是一个个完整又鲜活的“境”。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更是非常普遍的诗歌技巧。境,可以理解为古代常说的“景”,也可理解为现代诗学中的“现场感”,即具体场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沉湎于安闲适意之境,心中惬意溢于言表;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耶景耶,难以细分,情景皆哀,浓郁而深沉。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现代诗对情的理解,与古典诗歌有所不同,除了情感,还有情绪。现代诗里的情绪有时是故意渲染、夸大和铺张的,铺张到甚至铺天盖地。情绪不同于情感,情绪更加个人化,是对当下现时的行为过程的具体体验。现代诗多侧重写情绪,写个体情绪的即时发散、渗透和蔓延,因此修辞也呈现出个人独特性。比如,同是写现代人的孤寂之静,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所阿的写法是:“世界上所有人迹罕至的寂静,此刻都跑来跟我坐在了一起”,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则如此写,飞机在降落时,“直升机嗡嗡的声音让大地宁静”,很有现代感,突出飞机降落时的轰鸣与人内心渴望回到安稳大地以求安心的对比……这些诗,都将各自感受到的情绪渲染到极致,突出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这是一种现代诗的诗意。无论是情感还是情绪,都有情的要素与元素,“情境”这一概念完全可以借用于当代诗歌创作。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时空急速运转变化的时代,截取诗意和保存诗意更显必要。当代生活由于移动区域扩大,空间感和时间感都改变了,细节,具体场景、瞬间感受,都可以作为一个个情境单元,成为诗的主题和关照对象。以诗的方式保存情感、感受和意义,截取一个个“境”,以诗的方式做现实的切片,来储存一切,并使之永远保留。诗的方式,就是修辞方式。(摘编自李少君《以修辞建构诗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诗歌以强调“情境”的方式呈现自己独到的诗意,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B.文中列举的陶渊明和杜甫的诗句,虽然情感意蕴不同,但都是借助造“境”来表达的。C.与古典诗歌不同,现代诗侧重描写个人化的情绪,甚至有时故意渲染、夸大和铺张。D.在时空迅速变化的当下,截取不同的“境”,可用诗的方式存储现实,并永久保留。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作家废名强调旧体诗和新诗的区别开篇,引出下文对“诗意”的论述。B.文章借助《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阐释“诗意”的概念,增强文章的权威性。C.文章列举了两位外国诗人的作品,目的是展现现代诗对孤独情绪的极致渲染。D.文章多处引用中外诗句,旁征博引,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作品是否有一个诗意,是否以诗意组织串联文字是旧体诗和新诗的区别。B.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与文中王夫之对“情景”关系的看法相近。C.现代诗歌创作必须侧重个体情绪渲染乃至夸大,这样的作品才具有诗意。D.“情境”概念可以借用于当代诗歌创作,使情感和情绪具有了相通之处。【答案】1.A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A.“呈现自己独到的诗意”错误,由“中国古典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诗意呈现方式,那就是对‘情境’的强调。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所谓‘寓情于景’”可知,原文中“独到”修饰的是“方式”,不是“诗意”。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C.“目的是展现现代诗对孤独情绪的极致渲染”错误,由“现代诗多侧重写情绪,写个体情绪的即时发散、渗透和蔓延,因此修辞也呈现出个人独特性。比如,同是写现代人的孤寂之静,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所阿的写法……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可知,是为了论证“现代诗多侧重写情绪,写个体情绪的即时发散、渗透和蔓延,因此修辞也呈现出个人独特性”。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是否以诗意组织串联文字是旧体诗和新诗的区别”错误,原文是“作家废名在强调旧体诗与新诗的区别时说:旧体诗因为形式是新的,怎么写都可以,都是诗;而新诗,因为形式是散文的,所以必须有一个诗意,再将文字组织串联起来”。首先这是作家废名的观点,不是作者的观点;其次,二者的区别还体现在形式上。C.“必须侧重个体情绪的渲染乃至夸大”表述绝对,原文是“现代诗里的情绪有时是故意渲染、夸大和铺张的,铺张到甚至铺天盖地”。D.“使情感和情绪具有了相通之处”错误,原文是“情绪不同于情感,情绪更加个人化,是对当下现时行为过程的具体体验”。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与海相伴,向海而生,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10世纪至14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时期,泉州港以“剌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据记载,元代时与泉州通航贸易的国家与地区近百个、进口商品种类有330多种。在泉州这个国际商贸中心,商人们来时装载香料、药材、珠翠、布帛等大量“蕃货”,去时还可载满陶瓷、丝绸、茶叶,铁等“中国制造”,往返贸易,利润往往十分可观。“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背后,是国家和地方对海洋贸易发展的重视。北宋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也就是海关,泉州成为国家级对外窗口。大批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的商旅、使者陆续定居泉州,呈现出“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摘编自《“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跻身世界遗产》,“新华网”2021年7月26日)材料二: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通过审议,正式获得通过,成为新的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泉州境内申报的遗产点达到22处。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打包”,而是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需要。22个遗产点,包括了行政管理机构与设施遗址、多元社群宗教建筑和造像、文化纪念地史迹,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以及由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当地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和多元化的社会结构。泉州申遗成功,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记录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申遗成功之后,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全部作为遗产保护缓冲区,由此意味着泉州古城内新建、扩建,改建项目都将受到严格限制。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守住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物质财富,就是守住那段灿烂的历史,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摘编自《泉州申遗成功,责任与使命同行》,《光明日报》2021年7月27日)材料三:泉州这一新晋世界遗产,既集中体现了中国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文化传统,也提供了认识“一带一路”深厚历史底蕴的一个重要视角。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来,已有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力推动了沿线国家经贸往来,也极大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交流互动进一步加深,将不断拓展“海丝”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力。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文化上的故步自封、唯我独尊和极端主义正导致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冲突,所谓“文明冲突论”等错误言论亟待破除。回顾历史,泉州为世界展示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面向未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历史铸就的光辉成就基础上,坚持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必将创造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摘编自《泉州申遗成功,“海丝”故事焕发新光彩》,“海外网”2021年7月26日)4.下列对“泉州”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泉州的港口在宋元时期能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既有地理位置的有利因素,也与国家和地方对海洋贸易发展的重视密不可分。B.元朝时,泉州的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近百个国家或地区通商,商人们往返贩卖的商品种类有330多种,他们获取了高额利润。C.申遗成功之后,为保护好泉州的文化底蕴和物质财富,古城全部成为遗产保护级冲区,将严格管控其建设项目。D.泉州这一新晋世界遗产,见证了多元文明的交流,记录了海上贸易的繁盛,也为认识“一带一路”历史底蕴提供了视角。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泉州容纳了世界多地的到访者,也容纳了多元社群的宗教建筑和造像,体现了泉州的开放性和包容性。B.泉州境内申报的遗产点共有22处,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水陆交通和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C.“一带一路”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其不断发展的内涵与表现力,可以通过了解“海丝”起点泉州得到全面认识。D.借鉴泉州这个生动案例,可以解决世界因故步自封、唯我独尊和极端主义等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6.这三则关于“泉州申遗”的报道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B5.A6.①材料一侧重回顾泉州在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展示泉州的贸易优势和历史价值。②材料二侧重介绍泉州申遗的具体情况以及泉州古城的保护计划。③材料三重在阐述泉州申遗成功的重大意义,瞻望以泉州为代表的“海丝”发展前景。(意思对即可)【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往返贩卖的商品种类有330多种”错。原文是“进口商品种类有330多种”,可见330多种不包含从中国卖出的商品。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自然环境”错。原文是“22个遗产点,包括了行政管理机构与设施遗址、多元社群宗教建筑和造像、文化纪念地史迹,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以及由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可见没有自然环境方面的遗产点。C.“得到全面认识”错。原文是“泉州这一新晋世界遗产,既集中体现了中国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文化传统,也提供了认识‘一带一路’深厚历史底蕴的一个重要视角”,注意是“一个重要视角”,而不是选项说的“全面认识”。D.“可以解决”错。原文是“泉州为世界展示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可见泉州只是为解决世界各种矛盾冲突提供借鉴。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先介绍泉州的地理位置优势,然后说明宋元时期泉州港驰誉世界;接着重点介绍元代时泉州的贸易盛况,“与泉州通航贸易的国家与地区近百个、进口商品种类有330多种”,并说明了原因,“北宋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也就是海关……呈现出‘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可见材料一侧重回顾泉州在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展示泉州的贸易优势和历史价值。材料二先介绍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申遗成功;接着重点介绍泉州境内中报的遗产点达到22处,“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当地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和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并介绍了申遗成功的历史意义;最后介绍泉州的遗产保护措施,“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全部作为遗产保护缓冲区,由此意味着泉州古城内新建、扩建,改建项目都将受到严格限制”。可见材料二侧重介绍泉州申遗的具体情况以及泉州古城的保护计划。材料三先介绍了泉州申遗成功的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文化传统,也提供了认识‘一带一路’深厚历史底蕴的一个重要视角”;接着介绍了“一带一路”8年来的进展情况,以及世界复杂的矛盾冲突,最后介绍泉州可以作为世界借鉴的案例,并展望了美好前景,“面向未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历史铸就的光辉成就基础上,坚持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必将创造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可见材料三重在阐述泉州申遗成功的重大意义,瞻望以泉州为代表的“海丝”发展前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河东流去(节选)李凖在赤杨岗的南街口,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只见一个老汉提了面小锣上场。他向大家拱拱手说:“今天我们带来几支曲给大家唱一唱!”幽怨的二胡声音响起来了。接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走到场中心。她腰里扎了条红绸腰带,穿着印花布衫红裤子,低着头慢慢唱起来: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那个姑娘嗓音清脆,表情真挚,眼中含着泪,表现出深沉的哀怨。这一带农民,本来是看惯旧式戏曲的,猛一看到这样新鲜真切的演唱,都被吸引住了。那个姑娘唱着唱着,因为又饿又累,便无力地倒在地上,那个老汉拿着鞭子就要抽打,人群里一个青年大喝了一声:“放下你的鞭子!”还没有来得及上场,却见场外一阵风似的跑过来一个妇女,一把夺住那个老汉的鞭子说:“你这个老头,怎么动手打人?就你长着打人的手?”那老汉忙说:“大婶,我们这是演戏。”唱曲的那个姑娘本来伏在地上,急忙爬起来拉住她的手说:“大婶,我们这是演新剧。他打我是假的。”“假的?”演老汉的又忙把嘴上粘的胡子一扯说:“大婶,你看!”那个妇女脸“唰”地红了。她咬着嘴唇跺了一下脚说:“嘿!……那您演的到底是啥戏呀?”那个姑娘安慰着她说:“大婶,我们演的是新编的街头剧叫《放下你的鞭子》,乡亲们没看过,容易弄错。”这个妇女名字叫李麦。晌午时分,抗日宣传队的宣传结束了。看热闹的人也渐渐走散了。李麦和那个在《放下你的鞭子》中演姑娘的女战士一块走着说着话。这个姑娘已经换上了灰军服,打着裹腿,挽着袖子。她中等个儿,红扑扑的脸上有两只秀气的大眼睛,看上去显得那么干净、麻利、精神。李麦问:“你们是从哪里开来的?”女战士说:“我们这一次是从南阳来。原来我们的部队是在大别山里。”李麦又小声问:“你们是红军吧?”女战士笑了笑说:“我们现在叫新四军。”李麦忽然兴奋起来,她攀住那个姑娘的肩头说:“我明白了。闺女,我见过咱们红军哪,在新集还领过你们分的粮食。”转过十字街口,来到李麦家的大门口。李麦家住着两间草房,一个不太小的院子,还有个破大门楼,两扇白茬大门已经破得豁了牙。李麦说:“这就是我的家。你看俺这大门,要饭的看见就隔过去。”她解嘲地说着顺手推开了门。一个小姑娘正站在院子里,笑吟吟地看着这个女战士。女战士问:“大婶,这个小妮是……”李麦说:“我一个妞,叫嫦娥。我也忘记问你了,你叫什么?”女战士说:“婶子,我姓宋,我叫宋敏。”李麦背着:“宋——敏,我记住了。看你们这名字多好听。”她说着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就叫着:“嫦娥——”嫦娥跑了过来,李麦小声叮嘱说:“烧锅,先把咱那个瓦罐里那点大米淘淘,全淘了!”嫦娥点着头跑进屋里了。宋敏忙过来说:“大婶,你可千万别麻烦,我们部队带着馒头,我坐一会儿就走。”李麦把她按到小木凳子上说:“你别管,我这不是招待你,我是招待咱红军。那一年逃荒到大别山,要不是红军我们早饿死了。好容易来到我家,这顿饭非吃不行。”她说着走过去,在一个土地爷的神像小窑窝里赶出来一只母鸡,从窝里拿出三个鸡蛋,交给嫦娥。宋敏笑着问:“大婶,你家母鸡就在土地爷的窑窝里下蛋呀?”李麦也笑着说:“是啊,我不敬神呀!俺这赤杨岗就我一家不敬神!敬神有啥用啊,咱穷人照样穷,财主家照样发财。”约莫吸一袋烟工夫,饭已经做好了。李麦用大碗盛了两碗热腾腾的白米饭,放在宋敏面前。两个人刚端起碗要吃饭,徐秋斋拄着棍来了。这时他已六十多岁,人也瘦了,头发也全白了,眼也花了。徐秋斋一进门就说:“嫦娥他娘,晒的烟叶还有没有了?给我一把。”李麦知道他不是来要烟叶,就在锅里盛了一碗饭,加了一双筷子说:“大叔!你先来吃饭,还炒了几个鸡蛋。”老头不好意思地“嘻嘻”了两声,正要坐下,这才看到宋敏。徐秋斋说:“这位老总是哪里的客?”李麦说:“宣传队的。人家是个姑娘。“徐秋斋忙说:“啊!巾帼英雄!女孩子们能从军打仗,可真是难得。”吃着饭,宋敏问他:“老先生,我们今天演的戏你看了没有?”徐秋斋说:“我看了。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小日本国本来叫‘倭奴’,他如今欺负咱中国,是自取灭亡。你们那个军歌唱的好!‘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王。’这‘王’就是王道吧?……”宋敏纠正他说:“‘一齐来救亡’,是‘亡国灭种’的‘亡’。不是‘王道’那个‘王’……”老头吃着吃着话更稠了。他从岳飞抗金兵大破金兀术的“拐子马”谈起,一直谈到秦桧设的“风波亭”,又从“风波亭”谈到天运气数。宋敏说:“老先生,以后要多宣传抗日。你是识字人,多给大家讲讲时事,讲讲咱们中华民族不能做亡国奴!要坚持抗战到底。……”(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宣传队的新剧表演开篇,不仅暗示了时代背景,也使李麦和宋敏的相识具有戏剧性。B.小说中描写李麦制止“老汉”抽打宋敏,表现出李麦的热心善良,也侧面反映了宋敏表演得逼真。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着墨不多,却写出了李麦家境的贫寒,这也是当时贫苦大众生活的缩影。D.小说刻画人物生动,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表现了李麦的朴实善良,知恩图报。8.小说是如何叙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结尾最后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7.D8.①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全面细致地描绘了人物形象。②以顺序的方式叙述故事,脉络清晰。③多采用对话形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9.①照应前文演出的抗日宣传剧,表明抗日宣传深入民心。②表现出宋敏时刻不忘宣传抗日的责任心和徐秋斋关心国家的爱国心。③表现了军民一心共同抗日的决心,也显示了中华民族巨大而牢固的凝聚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错,没有心理描写。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写作特色的能力。由开头四段看“在赤杨岗的南街口,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只见一个老汉提了面小锣上场。他向大家拱拱手说”“今天我们带来几支曲给大家唱一唱!”“幽怨的二胡声音响起来了。接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走到场中心。她腰里扎了条红绸腰带,穿着印花布衫红裤子,低着头慢慢唱起来”“那个姑娘嗓音清脆,表情真挚,眼中含着泪,表现出深沉的哀怨。这一带农民,本来是看惯旧式戏曲的,猛一看到这样新鲜真切的演唱,都被吸引住了”看,本文采用第三人称“他或她”来叙述故事,全面细致地描绘了人物形象。由“晌午时分,抗日宣传队的宣传结束了。看热闹的人也渐渐走散了。李麦和那个在《放下你的鞭子》中演姑娘的女战士一块走着说着话”“约莫吸一袋烟工夫,饭已经做好了”“徐秋斋一进门就说”“老头吃着吃着话更稠了”等句子可见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脉络清晰,条理清楚。由“李麦说:‘这就是我的家。你看俺这大门,要饭的看见就隔过去。’她解嘲地说着顺手推开了门”“她说着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就叫着:‘嫦娥——’嫦娥跑了过来,李麦小声叮嘱说:‘烧锅,先把咱那个瓦罐里那点大米淘淘,全淘了!’”“宋敏忙过来说:‘大婶,你可千万别麻烦,我们部队带着馒头,我坐一会儿就走’”“李麦把她按到小木凳子上说:‘你别管,我这不是招待你,我是招待咱红军。那一年逃荒到大别山,要不是红军我们早饿死了。好容易来到我家,这顿饭非吃不行。’她说着走过去,在一个土地爷的神像小窑窝里赶出来一只母鸡,从窝里拿出三个鸡蛋,交给嫦娥”等处分析,文章多采用对话形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由“李麦说:‘宣传队的。人家是个姑娘”“吃着饭,宋敏问他:‘老先生,我们今天演的戏你看了没有?’”“我看了。好!”等句子可见,照应前文演出的抗日宣传剧,表明抗日宣传深入民心。由“宋敏纠正他说:‘一齐来救亡’,是‘亡国灭种’的‘亡’。不是‘王道’那个‘王’……”“老先生,以后要多宣传抗日。你是识字人,多给大家讲讲时事,讲讲咱们中华民族不能做亡国奴!要坚持抗战到底。……”等句子可见,表现出宋敏时刻不忘宣传抗日的责任心和徐秋斋关心国家的爱国心。由“‘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王。’这‘王’就是王道吧?……”“‘一齐来救亡’,是‘亡国灭种’的‘亡’。不是‘王道’那个‘王’……”“他从岳飞抗金兵大破金兀术的‘拐子马’谈起,一直谈到秦桧设的‘风波亭’,又从‘风波亭’谈到天运气数”可知,表现了军民一心共同抗日的决心,也显示了中华民族巨大而牢固的凝聚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大雨水十余日,河决东郡金堤。先是,清河都尉冯逡奏言:“郡承河下流,土壤轻脆易伤,顷所以阔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九河故迹,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以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不豫修治,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余郡,然后忧之,晚矣!”事下丞相、御史,白遣博士许商行视,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滥兖、豫及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河平三年秋八月,河复决平原,流入济南、千乘,所坏败者半建始时。复遣王延世与丞相史杨焉及将作大匠许商、谏大夫乘马延年同作治,六月乃成。绥和二年九月,骑都尉平当使领河堤,奏:“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河从魏郡以东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上从之。明帝永平十二年,初,平帝时,河、汴决坏,久而不修。其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会有荐乐浪王景能治水者,夏四月,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徊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焉。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河、汴分流,复其旧迹。(节选自《资治通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B.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C.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D.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始,汉成帝的年号,皇帝年号未必一个,如文中河平,绥和也是成帝的年号。B.九河,夏禹时黄河的九条支流,现在人们多认为是古代黄河下游许多支流的总称。C.将作大匠,古代的官职名,西汉时期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的官职。D.经义,既指经书的义理,又指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在本文的意思应为后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冯逡认为屯氏河堵塞不久,比较容易疏通,应重新疏通屯氏河来缓解黄河泄水的压力,来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B.黄河决口时有发生,河平三年又在平原郡发生决口,洪水流人济南郡、千乘郡,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和建始年间的损失相当。C.平当管理河堤事务时,向皇帝上奏,认为治理黄河应是疏通,而不是阻塞,应该广泛寻求能疏浚河川的人。得到了皇帝的认同。D.王景和王吴耗费巨大的人力与财力共同修筑汴渠堤防,在荥阳东和千乘入海口间每十里设立一座水门,化解了溃决的优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豫修治,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余郡,然后忧之,晚矣!(2)其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答案】10.B11.D12.B13.(1)如果不预先进行修理整治,黄河一旦在北岸决口,将会危害四五个郡,如果在南岸决口,将危害十多个郡,事发后再优虑它,已经晚了!(2)此后汴渠水向东蔓延,面积日益扩大,兖州、豫州的百姓哀怨叹息,认为官府一直兴办其他工程,不把民众的急困放在前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屯氏河已经淤塞,灵鸣犊口也越来越不通畅,只有一条河,却要兼容数条河流的水量,虽然加高堤防,最终却无法使它顺畅宣泄,若有大雨,十日不停,河水必然满盈泛滥。分析可知,“屯氏河”和“灵鸣犊口”是两条河流的名称,“塞”为堵塞,淤塞,“屯氏河塞”和“灵鸣犊口又益不利”说的是两条河的情况,中间应断开,排除AC两项;“数河之任”作“兼受”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经义在本文的意思指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说法错误。在本文的意思应指经书的义理。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和建始年间的损失相当”说法错误。原文为“所坏败者半建始时”,所造成的损失是建始年间的损失的一半。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豫”,预先;“病”,危害,影响。(2)“东”,名词作状语,向东;“恒”,总是,一直;“先”,把……放在前面。参考译文:大雨连下十余日,黄河在东郡金堤决口。在此之前,清河郡都尉冯逡奏报说:“清河郡位于黄河下游,土壤松脆,容易崩塌。暂时没有发生大灾害,是由于屯氏河通畅,可以两河分流。如今屯氏河已经淤塞,灵鸣犊口也越来越不通畅,只有一条河,却要兼容数条河流的水量,虽然加高堤防,最终却无法使它顺畅宣泄,如果有大雨,十日不停,河水必然满盈泛滥。夏禹时代的九河故道,如今既已湮没难寻,而屯氏河刚刚淤塞不久,容易疏通。再有,黄河与屯氏河分流的叉口处地势较高,实施分减水力的工程,施工起来也方便。可重新疏通屯氏河,以帮助黄河宣泄洪水,防备非常情况的发生。如果不预先进行修理整治,黄河一旦在北岸决口,将会危害四五个郡,如果在南岸决口,将危害十多个郡,事发后再优虑它,已经晚了!”成帝将冯逡的奏章交给丞相和御史去处理,他们奏请派遣博士许商去巡视那一地区。根据许商视察的结果,他们认为:“现在国家经费不足,可暂且不疏通。”三年后,黄河果然在馆陶及东郡金堤决口,洪水泛滥兖州、豫州以及平原郡、千乘郡、济南郡,共淹了四郡三十二县,十五万余顷土地变为泽国,水深的地方达三丈。冲毁官署驿站及民间房舍近四万所。河平三年八月黄河再次在平原郡决口,洪水灌入济南、千乘,所造成的损失是建始年间洪灾的一半。朝廷再次派遣王延世跟丞相史杨焉,以及将作大匠许商、谏大夫乘马延年,共负责治理工程。六个月后,工程才完工。绥和二年九月,骑都尉平当,被委派主管治理河堤事务。他上奏说:“古代的九河,现在全都堙灭难寻。查考儒学经义,治水有决开堵塞的河道、深挖河床等方法,而没有高筑堤防、约束水流的记载。黄河从魏郡以东多次发生泛滥决口,水道难以确定,四海之内那么多人,是欺骗不得的。应该广泛征求有浚川疏河能力的人。”哀帝听从他的建议。明帝永平十二年,当初,在汉平帝时期,黄河、汴河堤坝决口,很长时间没有修复。此后汴渠水向东蔓延,面积日益扩大,兖州、豫州的百姓哀怨叹息,认为官府一直兴办其他工程,不把民众的急困放在前面。当时正好有人推荐乐浪王景能治水,于是,在四月,皇帝发诏书征调数十万士兵,派遣王景和作谒者王吴去修复汴河河堤,从荥阳东至千乘海口一千多里,每十里设立一个水门,让河水在里面顺利流入大海,不再有溃漏的危险。王景即使节省使用人员与费用,仍然花费了上百亿。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修成,黄河、汴河分流,各自恢复他们原来的河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①苏轼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②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注】①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冬。当时苏轼至高邮与秦观会面,而后二人在秦淮河上饮别,词人便作此词。②风鉴,指以凤貌品评人物。指词人赏识秦观。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在秦淮河上饮别后的情景,“晓”字刻画出词人一晚睡得不宁贴。B.下阕开头追忆当年同游之景,“酒味多于泪”写他们仕途失意,常常借酒消愁。C.词末故作反语,以在芸芸众生中结识秦观而惹来别时的烦恼表达二人的真情。D.本词用语平中见奇,情真意切,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秦观的赏识之情。15.请从修辞角度分析“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的妙处。【答案】14.B15.该句运用了比拟(拟人和拟物)修辞手法。前句将流水拟人化,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后句运用拟物,将愁恨物质化,可以载于船中,逆流而去。词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心中浓重的离别之愁,同时也表达了两人的真挚情感。【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写他们仕途失意,常常借酒消愁”错误。下片开篇两句意思是:竹溪的花圃之间,你我曾经一同大醉,当日欢聚畅饮时的情谊胜过了别后的伤悲。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是说别后的悲。此处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凄和清冷。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表现手法和内容情感方面去分析。“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意思是“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我却满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诗人用“无情”修饰“汴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后句说自己载一船“离恨”,似乎“离恨”是实物,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词人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离恨”拟作实物。此两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心中浓重的离别之愁,同时也表达了两人的真挚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感怆。(2)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写自己家住湓江低洼潮湿之地,只能看到“___________”,只能听到“___________”,借此抒写被贬官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典描写金占区的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状况。【答案】①.无边落木萧萧下②.不尽长江滚滚来③.黄芦苦竹绕宅生④.杜鹃啼血猿哀鸣⑤.佛狸祠下⑥.一片神鸦社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萧萧、芦、佛狸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戏曲与西方的舞台表演理念迥异,中国戏曲遵循程式化和虚拟化的原则,讲究神韵,带有鲜明的东方美学特点。戏曲作品要靠演员的表演来呈现,演员的一颦一笑,一歌一舞,成了戏曲讲述中国故事的独特方式。戏曲表演是综合艺术,将多种技艺结合在一起。在海外的演出中过分强调戏曲中的技艺是一种______,但是技艺如能和剧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那么技艺便成了______。()。在海外演出的戏曲剧目中,舞台美术有一个较为趋同的追求,即舞美要保留中国舞台惯有的写意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现代手段来提升舞台效果。著名音乐家谭盾与“昆曲王子”张军联袂打造的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给海外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在剧中,那隔水相送的笛声,古琴伴奏下的吟唱,花鸟虫草的低鸣,无不______。创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传统戏剧的现代视觉展现,营造一个自然天籁的意味。在______的中式庭院欣赏美妙的昆曲,无疑是极大的精神享受。舞台美术为戏曲讲述中国故事构造了一个适宜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中国文化之美被放大了。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本末倒置画龙点睛赏心悦目美不胜收B.南辕北辙点睛之笔叹为观止美不胜收C.本末倒置点睛之笔赏心悦目美轮美奂D.南辕北辙画龙点晴叹为观止美轮美奂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戏曲舞台离不开舞台美术,与剧目风格相适应的舞台美术能更好地烘托作品B.与剧目风格相适应的舞台美术能更好地烘托作品,戏曲舞台离不开舞台美术C.舞台美术装扮戏曲舞台,舞台美术要与剧目风格相适应,更能烘托作品D.戏曲舞台离不开舞台美术,作品需要与剧目风格相适应的舞台美术来烘托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创作者为了实现传统戏剧的现代视觉展现的目的,创造一个自然天籁的意味。B.创作者的目的是实现传统戏剧的现代视觉展现,营造一个自然天籁的意境。C.创作者以实现传统戏剧的现代视觉展现为目的,营造一个自然天籁的意味。D.创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传统戏剧的现代视觉展现,创造一个自然天籁的意境。【答案】17.C18.A19.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本末倒置:比喻颠倒了事物的轻重主次。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语境强调戏曲表演的主次问题,应选“本末倒置”。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的话,使内容更加深刻而生动。点睛之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语境强调技艺对戏曲表演的重要性,应选“点睛之笔”。赏心悦目:形容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舒畅。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语境说的是剧中景物,应选“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美轮美奂:多用于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语境形容“中式庭院”,应选“美轮美奂”。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中国戏曲,第一段介绍戏曲舞台与表演,第二段介绍舞台艺术,所填句子位于第二段的段首,起过渡作用,结合两段内容分析,先说“戏曲舞台离不开舞台美术”过渡自然,据此排除BC;D项“作品需要……”转换了话题,上下句衔接不紧密,排除D。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两处:“目的是为了”句式杂糅,删掉“为了”;“营造……意味”动宾搭配不当,把“意味”改为“意境”。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汉字诞生后一直绵延不息而传承使用至今,把数千年的历史生命浸入中华文明的血肉骨髓。在汉字强大而传奇般的生命历程中,有两种相反的现象共同推动着它向前演变与发展,这就是繁化与简化。简化与繁化,看似相互矛盾、相互对立,①______。剖开汉字发展的任何一个共时层面,繁简并存已然是一种普遍现象。甲骨文作为最古老的、最系统的汉字,同字正反不定,有繁有简,异形严重。当前,我国通用规范汉字以简化字为主,但在诸如文物古迹,书法篆刻,题词招牌等特殊领域和场合,②______。我们相信,繁体字一直是泱泱文明古国的宝贵文化遗产,③______。繁体字和简体字必将休戚与共,世代相传。社会上有部分人认为,由于推行简化字,许多人读不了古书,从而阻断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形成“繁体字文化”和“简体字文化”两个断裂的阶段。其实,字形的演变并不会阻隔中华文化的传承。记录中国文化的不只有以楷书为主的印刷作品,也包括手写、手抄等竹牍简帛,还包括镌刻文字的甲骨和青铜器。汉字历史上也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脑出血护理》课件
- 2024年收购互联网公司股权及共同运营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泸州道路运输货运考试题库
- 2025年内蒙古货运从业资格考试模拟考试题目
- 《装修流程图课件》课件
- 2025年辽阳道路货物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4年度国际贸易货物包装与标识合同范本6篇
- 《儿少与教育》课件
- 2024年旅游业务合作经营合同
- 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 《负荆请罪》改成剧本
- 广西民族大学校徽校标
- 车辆驾驶员管理台帐
- DBJ50T-123-2020 建筑护栏技术标准
- 2021知到答案【音乐的美及其鉴赏】智慧树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 小学足球课时教案:足球队训练计划
- 流感疫苗PPT课件
- 招投标法律责任知识讲解(PPT讲稿)
- 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组成及其配料计教案
- 契税补贴申请表
- 螺旋千斤顶课程设计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