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三明市五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质检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1第1—3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命”为“制”,“令”为“诏”,这两种文体专供皇帝使用。“制”的本义为裁断、控制;“诏”有昭告、使众庶知其所为的意思。制和诏两种文体的确立反映了()A.皇权独尊的文化意识 B.国家治理走向法治C.国家行政效率的提高 D.秦朝注重信息安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始皇确定‘制’和‘诏’两种文体专供皇帝使用”可见这两种文体都蕴含着强烈的皇权独尊的文化意识,A项正确;秦始皇确实推行了一系列法律和制度,但是在皇帝制度下,皇帝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至上,秦朝的国家治理本质上还是人治,排除B项;依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国家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信息安全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2.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终结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明代设立内阁,奉旨办事。雍正七年,因对西北用兵开始设立军机处,渐渐取代了内阁。大学士成为了名誉职务,军机大臣拥有实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内阁发展为制衡君权的正式机构 B.内阁制的确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鼎峰C.军机处取代内阁行使中央决策权 D.取缔相权后中枢机构仍在不断调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废除宰相制度后,明代设立内阁,奉旨办事。雍正七年,因对西北用兵开始设立军机处,渐渐取代了内阁。大学士成为了名誉职务,军机大臣拥有实权。”可知,从废除宰相到设立内阁,再从内阁到军机处,说明为了处理国家事务,满足国家的需要,中枢机构在不断地调整,D项正确;内阁发展为制衡君权的正式机构,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君主专制达到鼎峰是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排除B项;军机处不是中央决策机构,只是服务于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3.雅典公民对于政治事件的表决常常在政治领袖演说之后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政治领袖总是试图运用演说术说服民众接受自己而不是他人的提议。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A.轮番而治 B.城邦至上 C.多数人的暴政 D.主权在民【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结合所学,在古代雅典,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古雅典政治具有主权在民的特征,而材料中“政治领袖总是试图运用演说术说服‘民众’接受自己的提议”可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中“主权在民”的特点,D项正确;“以抽签形式产生管理者管理国家事物,使每个公民享有管理权,且有任期”的做法体现了轮番而治,但材料不涉及这些信息,排除A项;关心雅典、参与政治、轮番执政,是雅典人心目中神圣的事,这体现了城邦至上,但材料不涉及这些信息,排除B项;在只强调公民政治参与度而忽视公民素质的情况下,如果再受到雄辩的野心家蛊惑,民众极易感情用事,造成一些无法挽回的后果,这体现了多数人的暴政,但材料不涉及这些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4.下面是法国三级会议的发展历程(部分)。据此可知,三级会议()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确立了国王的征税权1357年查理太子被迫同意“征税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条款1439年三级会议通过决议,允许国王可以在不得到议会同意的情况下征收新税1789年路易十六重开三级会议以解决财政危机,遭到三级会议强烈反对,引发法国大革命A.标志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B.对王权有双重效应C.加剧了教权与王权并立的局面 D.实现了权力的制衡【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材料表明,三级会议在法国历史上,对王权既有过强化作用,也有过制约作用,而且最后推翻了王权,可见三级会议对王权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效应,B项正确;1302年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选项所述内容片面,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三级会议对王权的作用,没有涉及教权与王权的对立,排除C项;中世纪至18世纪时法国是君主制国家,没有实现权力制衡,排除D项。故选B项。5.18世纪美国人的思维中,普遍抱有“权力和自由二元对立”的思想。一方面,权力是一种天生倾向于腐败的因素。另一方面,美国的建国者大多相信人性倾向于恶。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A.形成了两党交替执政的格局 B.完善了国会的立法体系C.强化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D.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的美国。据材料美国人认为“权力是一种天生倾向于腐败的因素”等信息可知,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和集中,美国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使得权力得到有效的制约,D项正确;到19世纪50年代,即内战前夕,两大主要政党民主党、共和党对峙的局面最终形成,并延续到今日,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美国确立了分权制衡原则,“国会立法体系得到了完善”“强化联邦政府行政权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6.1912年,江苏全省28个州县担任主要行政军事职务的57人中,旧官僚和士绅占了几近半数。在州县以下的广大农村集镇,地主士绅摇身一变成了地方议员,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派放弃了政治理想 B.社会阶层对立严重C.军阀割据局面日渐形成 D.民主转型任务艰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辛亥革命后,江苏省的官僚职位大部分被旧官僚和士绅占据,农村地主士绅则变为地方议员,这说明在地方政府乃至各级议会中,封建旧势力仍然强大,民主转型任务艰巨,D项正确;此时的革命派特别是孙中山等人仍坚持民主共和理想,排除A项;旧官僚和士绅在阶级利益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不属于“严重对立”的社会阶层,材料也未提及旧官僚和士绅与其他阶层的矛盾,排除B项;此时中华民国刚刚成立,还没进入军阀割据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7.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承诺要将选举工作做好的同时,还规定了“各乡分别召集乡代表会议、支部会议讨论动员工作,直至乡代表主任及党小组召集村群众大会和党的小组会议,讨论进行征收公粮的实际办法”。边区政府的这些举措()A.贯彻了“三三制”的民主原则 B.促进了边区民主化的进程C.下放了公粮征收的决策权力 D.建立起垂直行政管理体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各乡分别召集乡代表会议、支部会议讨论动员工作,直至乡代表主任及党小组召集村群众大会和党的小组会议,讨论进行征收公粮的实际办法”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选举工作体现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特征,这有助于促进边区民主化的进程,B项正确;三三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下放了公粮征收的决策权力”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边区政府建立起垂直行政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8.商鞅变法时期,提出了“徕民政策”,招来地少人多的三晋(韩赵魏三国)之民到秦国,只要在秦国定居,就有地有房,三代免除徭役,不用参加战争;垦荒的特别优待,十年不交纳赋税。此举旨在()A.扩大耕种面积 B.争夺他国人口C.增强国家实力 D.推动移风易俗【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秦国)。根据材料可知,“徕民政策”即吸引他国人口到秦国垦荒耕种,这一做法有利于扩大秦国耕种面积,增加经济实力,说明其根本目的是增强国家实力,C项正确;“扩大耕种面积、争夺他国人口”都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AB项;“徕民政策”与移风易俗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9.1901年,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提出,其师康有为是“孔教之马丁·路德”。然而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在提到路德时,几乎都是集中于对路德个人事迹的论述和对其勇气的称赞。由此推知()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 B.制度改革难以深入人心C.国人抵触西方思想传播 D.维新变法具有空想色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0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康、梁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在提到路德时,几乎都是集中于对路德个人事迹的论述和对其勇气的称赞”及所学可知,1898年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维新派人士认为路德的个人勇气是推动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并未认清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运动具有一定的空想性色彩,D项正确;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改良运动,缺乏群众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维新派制度改革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维新变法时期国人抵制西方思想传播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0.东汉时期,有人尖锐评论:“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私恩者,耆宿大儒,多见废弃。”这表明当时的察举选官()A.约束了豪族的势力 B.过于重视品行的考察C.以年龄为主要标准 D.带有很强的主观私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材料中有人批评举孝廉只推举可以报私恩的年轻人,而有文化的年老之人多被废弃,可见当时察举选官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举荐者会根据自己的私心私利取人,D项正确;察举选官存在私心私利,不利于公平公正,不利于限制豪族的势力,排除A项;“取年少能报私恩者”体现察举选官存在徇私现象,而非注重品行,排除B项;举荐者多举荐年轻人,是为了个人私利,这是其主观选择,察举制本身并不以年龄为标准,排除C项。故选D项。11.有学者指出,宋朝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同时,应科举制度发展而兴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这一社会统治集团是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现象。新兴士大夫官僚阶层的佼佼者往往学富五车……该学者认为宋朝科举制度()A.消灭了门阀士族B.推动了文官政治发展C.完善了考试程序D.扩大了录取人数规模【答案】B【解析】根据“应科举制度发展而兴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这一社会统治集团是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现象。新兴士大夫官僚阶层的佼佼者往往学富五车……”可得出该学者认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使大量的学子进入仕途,形成了宋代的文官群体,推动了文官政治的发展,B项正确;宋朝科举制度并没有消灭门阀士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科举考试程序的信息,因此不是在强调程序问题,排除C项;扩大录取人数只是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并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B项。12.如图是英国电视剧《是,大臣》剧照。剧中台词表明英国()A.文官权力受到限制 B.政治效率低下 C.实行两官分途制度 D.文官保持中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题意可知,剧中人物负责执行政策,政客负责制定政策,这是英国的两官分途制度,即政务官和事务官分离,体现文官保持中立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官权力受限,排除A项;英国文官制度可以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实行两官分途制度是表象,不是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13.西方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A.确保了政治决策的正确性 B.保证行政运行的稳定性C.规范了事务官的选拔管理 D.实现了权力间的“制衡”【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当政府发生危机或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能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B项正确;西方文官制度并不是用于政府决策,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涉及事务官的选拔管理,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西方文官制度的稳定特征,并未体现权力的“制衡”,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表是晚清时期不同阶段的选官特点。据此可知,晚清时期选官用人的总趋势是()阶段特点咸同年间选官用人强调坚忍任事,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要旨甲午战后特别强调对近代西方分科治学中专门知识的重视,热衷选调与征用留学生及国内新式学堂毕业生新政停废科举后学堂毕业或留学毕业回国的学历、成为新官员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越来越多的专门人才被吸纳进入职官队伍A.国家统一管理 B.偏重实用专科知识C.坚持中西结合 D.教育与选官相结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晚清不同阶段的选官用人基本都注重实用与西方专门知识,这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相符,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统一管理选官,排除A项;材料表明西方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不是中西结合,排除C项;咸同年间没有体现教育与选官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B项。15.1929年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需要具有以下资格:具有教育部承认的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者拥有国立或经立案的公立、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有同等学力或有专门技能或著作者,审查合格。该规定()A.说明中国教育中西结合 B.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C.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D.旨在完善教育体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中国。据所学可知,参加高级文官考试有具体的学历和能力要求,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B项正确;《考试法》规定本国公立、私立大学毕业生和教育部承认的国外大学的毕业生等均可参加文官考试,说明国民政府吸纳多方人才,与教育特点无关,排除A项;《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选官而非教育,排除D项。故选B项。1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地方和部门在对公务员选人用人机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机制。这一做法()A.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人才选拔环境 B.杜绝了干部贪腐以及渎职的行为C.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官员的主要依据 D.完善了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督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时期对公务员选人用人机制进行改革,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人才选拔环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A项正确;B项杜绝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品行,排除C项;D项的完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7.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A.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 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 D.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可知,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旧贵族认为此举会使人民弃礼而征于书,导致混乱,而子产认为他是在救世,可推断,郑国铸刑书应该是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A项正确;法家思想以其急功近利地富国强兵的主张,取得了战国至秦朝在政治法律思想上的主流地位,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铸刑书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没有体现冲击西周礼乐制度,排除C项;德治与法治之争体现在儒家与法家之争,排除D项。故选A项。18.汉文帝前元十二年诏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故令“以户口率置三老、孝佛、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这表明当时统治者()A.注重基层教化管理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重视发展小农经济 D.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朝统治者认为孝悌有利于天下治理,农业是国家之本,三老是民众之师,所以完善户籍制度,设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加强对基层的教化和治理,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基层的教化,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发展以及儒学独尊,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19.明代乡约调解民间纠纷强调公正和公平,一般有宣誓仪式。清代乡约调解民间纠纷时,则出现了显示乡约长权力的威严场面,例如,在东北宾州,乡约于会房受理词讼,“会房门亦悬虎头牌,立军棍”、俨然公堂。这一变化反映出清代乡约()A.逐渐成为地方行政机构 B.取代法律主导基层治理C.基层行政管理职能强化 D.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的乡约基层司法权威增加,会房俨然公堂,反映的是乡约的基层行政管理职能增强,C项正确;“乡约”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形式,并不属于正式的地方行政机关,也不能取代法律的作用,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乡约依托宗亲关系,反而是依靠威严,严肃处置,排除D项。故选C项。20.下表所示为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罗马法建设的若干成就。这反映,古代罗马()时间成就533年查士丁尼命人收集历代法学家的论文,编写《法学汇纂》(50卷)533年颁布《法理概要》,作为学习罗马法的教材565年法学家将534年以后查士丁尼陆续颁布的168条敕令汇编成集,称为《新法典》A.立法过程主观性强 B.法律体系日渐完善C.司法范围不断拓展 D.立法程序日渐复杂【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法学汇纂》”,“颁布《法理概要》,作为学习罗马法的教材”等信息可以看出查士丁尼统治期间,罗马法体系逐渐的完备,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主观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司法范围,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立法程序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21.12—16世纪,欧洲国家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和概念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据此可知,这些欧洲国家()A.以实现欧洲统一为主要目的 B.为推翻君主制度而寻找依据C.借罗马法构建新的社会秩序 D.实现了人人平等和公正至上【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欧洲各国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是为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借罗马法构建新的社会秩序,C项正确;这些欧洲国家的目的是借罗马法构建新的社会秩序,而不是实现欧洲统一,排除A项;这些欧洲国家的目的是借罗马法构建新的社会秩序,未体现为推翻君主制度而寻找依据,排除B项;当时欧洲并未实现人人平等和公正至上,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2.中世纪欧洲各国的文化都是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欧洲趋于稳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混乱中唯一剩下的是成为帝国精神影子的基督教。这说明,中世纪的欧洲()A.基督教文化的弊端明显 B.民族文化正悄然兴起C.科教文化发展严重受阻 D.有着统一的文化纽带【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中世纪欧洲各国的文化都是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欧洲趋于稳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混乱中唯一剩下的是成为帝国精神影子的基督教。”可知,中世纪欧洲各国的文化都是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可见当时欧洲各国有着统一的文化纽带,即都认可基督教文化,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基督教文化弊端明显,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共性而不是个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世纪欧洲科教文化发展受阻,排除C项。故选D项。2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对各族人民的权利保障、义务履行及社会政治利益关系、民族关系的协调等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这体现了我国()A.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多元化 B.国家治理法治化取得重要进步C.实现了全过程的人民民主 D.社会主义基层自治在不断完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治化进程取得重大成就,国家治理法治化取得重要进步,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自治机构的讨论,排除A项;“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民族区域自治,不涉及基层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24.1981年初,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倡议,开展下图所示的活动。这一活动()A.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形成 B.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落实了“依法治国”的理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1年(中国)。根据材料中“五讲”“四美”的具体内容可知,此举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B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C项;“依法治国”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的趋势,两者对历史发展起的作用是否一致?请说明理由。【答案】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作用不一致。理由: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丞相制度有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同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对唐朝政治稳定和繁荣起到积极作用;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但也导致皇帝政务繁忙,决策容易出现失误,同时容易形成宦官专权等问题,不利于政治的健康发展。【解析】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与明朝时期中国。趋势: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中枢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由此可知历史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根据所学可知,二者作用不一致。理由:根据材料“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丞相制度有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同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对唐朝政治稳定和繁荣起到积极作用;根据所学可知,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但也导致皇帝政务繁忙,决策容易出现失误,同时容易形成宦官专权等问题,不利于政治的健康发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开始的)科举逸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进入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旨以“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对比“东西洋各国富强之效”的“无不本于学堂”,明示彼邦兴盛的因采厘然和中国人的取法所在。而后是科举既被置于这种简捷明了的推论之中,便不能不为“推广学堂”让路,于是而有“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一律停止”的一朝了断。历时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度遂因一纸诏书而止。然而在诏书之前已经发生,并直接催生了诏书的,则是中西交冲下的数十年世局剧变和士议横恣,及其交相振荡冲击制艺和科举的历史过程。——摘编自杨国强《千年历史的一朝终结:科举造就士人和士议倾覆科举》材料三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开始于隋朝,发展并成型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且经过不断发展一直传到了西方。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就在很多方面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演变成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在西方乃至世界文官制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典范。——摘编自张丽霞《中国科举制度对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在晚清时期“一朝了断”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的相似之处。【答案】(1)影响: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②扩大了统治基础,使平民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③加强了中央集权,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2)原因:①民族危机加深,急需新式人才,科举制无法满足时代需求;②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西学东渐,人们认识到西方教育制度的优势;③近代教育的发展,学堂兴起,为废除科举制提供了条件;④科举制自身存在弊端,如考试内容僵化、形式单一等,难以选拔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⑤社会变革的推动,如维新变法等运动对科举制的批判和改革呼声。(3)相似之处: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②追求公平竞争原则;③考试内容注重知识和能力;④对官员素质有一定要求;⑤都对本国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促进了政府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得出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根据材料“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进入官僚、贵族的行列,”得出②扩大了统治基础,使平民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根据所学得出③加强了中央集权,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得出①民族危机加深,急需新式人才,科举制无法满足时代需求;根据材料“对比‘东西洋各国富强之效’的‘无不本于学堂,明示彼邦兴盛的因采厘然和中国人的取法所在。”得出②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西学东渐,人们认识到西方教育制度的优势;根据所学从近代教育的优势角度回答得出③近代教育的发展,学堂兴起,为废除科举制提供了条件;根据所学从科举制度弊端角度回答得出④科举制自身存在弊端,如考试内容僵化、形式单一等,难以选拔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根据材料“然而在诏书之前已经发生,并直接催生了诏书的,则是中西交冲下的数十年世局剧变和士议横恣,及其交相振荡冲击制艺和科举的历史过程。”得出⑤社会变革的推动,如维新变法等运动对科举制的批判和改革呼声。【小问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与中国。相似之处:根据材料“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就在很多方面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演变成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方乃至世界文官制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典范。”结合所学从选拔人才方式、原则、内容、影响等角度比较可得出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②追求公平竞争原则;③考试内容注重知识和能力;④对官员素质有一定要求;⑤都对本国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促进了政府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律师在中世纪英国即已有之,但他们是教会法律师,随着教会司法权的下降而衰落。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普通法律师是在十五六世纪兴起的。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以社区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结构逐步瓦解,原有调节人们矛盾和冲突的宗教规范、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失效或完全失效。社会强烈要求一种新的规范来加以整合,这就是法律规范,律师不可避免地参与到英国社会的变革和社会秩序的构建中来。律师们很早就同议会结成同盟关系,把议会当成最高法庭,作为最高的普通法机构,所以他们往往与其他阶层联合起来,以普通法为武器,反对专制王权,捍卫议会的权力和国民的自由权。如1610年哈克韦尔和怀特洛克强烈反对违反议会法征税;1628年爱德华·科克和塞尔登利用普通法支持其反对强行举债、专横监禁及滥用戒严令的立场。——摘编自宫艳丽《近代早期英国律师阶层的兴起及律师参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律师阶层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律师阶层兴起发展的影响。【答案】(1)背景:民族国家发展,王权加强;教会司法权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法律规范开始取代宗教和道德规范成为社会调节的主要手段。(2)影响:有助于地方治安的维持和社会控制;有利于捍卫议会权力,限制王权;推动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早期(英国)。背景:根据材料“律师在中世纪英国即已有之……随着教会司法权的下降而衰落”可以得出教会司法权下降;根据材料“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可以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根据材料“原有调节人们矛盾和冲突的宗教规范……这就是法律规范”可以得出法律规范开始取代宗教和道德规范成为社会调节的主要手段。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民族国家发展,王权加强。【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早期(英国)。影响:据材料“捍卫议会的权力和国民的自由权”可得出有利于捍卫议会权力,限制王权;“以社区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结构逐步瓦解”可得出推动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动;结合所学可知,还有助于地方治安的维持和社会控制等。2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臣民到人民《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险公司销售工作计划范文
- 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工作计划
- 客服个人工作计划制定
- 小学六年级班级工作计划模板
- 关于新学期教师工作计划集合
- 小班第一学期班务计划范文
- 2025年护理培训工作计划例文
- 高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
- 《螺纹的主要参数》课件
- 《融资服务方案》课件
- 重庆财经学院《自然语言处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MOOC】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河南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度总结暨表彰大会议程例文(3篇)
- 【MOOC】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南京邮电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GB/T 44898-202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通则
- 糖尿病伤口护理
- 建筑师业务实习答辩
- 第07课 开关量的与运算(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人教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培训课件
- 铜材压延生产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
- 500字作文标准稿纸A4打印模板-直接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