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A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件小玉器,经鉴定材质属于典型的新疆于阗籽玉丝绸之路的开辟最晚可追溯到商代B湖北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青铜尊盘,经鉴定为失蜡法制作失蜡法的使用不晚于战国C禹死后,其子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D在陶寺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失蜡法制作的青铜尊盘,并结合所学“出土文物是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且B项结论表述恰当严谨,可得出,失蜡法的使用不晚于战国,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殷墟出土了新疆籽玉,只能说明中原地区与新疆地区之间有交流,不能得出当时丝绸之路已开通,汉代开通丝绸之路,排除A项;“禹死后,其子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体现的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排除C项;礼乐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河南、陕西出土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结合史实河南、陕西属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确;材料的内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3.在现在农村的小块田地里,你偶尔仍能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或用驴耕)耕作的场景。中国古代农民用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A.夏朝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铁犁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农业•铁犁牛耕技术的产生4.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体现的是战国时期通过战争与经济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当时的华夏认同感加强,C项正确;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逐加剧,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夷夏矛盾未得到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5.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持这种观点应是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信息可以看出,持这种观点的应是墨子,故答案为B项;孔子主张“仁”“礼”,排除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排除C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和君主集权,排除D项。6.汉武帝时期频繁的进行货币改革,从四铢钱到三铢钱,再改为半两,又改回三铢。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又“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这些改革()A.造成了商业经济凋敝衰败 B.加剧了币制混乱局面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汉武帝时期频繁的进行货币改革,从四铢钱到三铢钱,再改为半两,又改回三铢。”“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可知,汉武帝通过币制改革,最终将铸币权收归了中央,这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铸币权收归了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货币统一和规范货币,不会造成币制混乱,排除B项;中央政府统一铸币不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排除D项。故选C项。7.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选项中最符合②所代表的时期阶段的表述是()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开放兼容与繁荣统一C.国家分裂与社会倒推 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②所处的历史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同时少数民族内迁以及民族政权的建立,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分裂时期,排除B项;“社会倒推”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受战乱的影响,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排除D项。故选A项。8.魏晋时期,长江下游粮食产量提高,土地价格增长,经济繁荣的地区从过去寥若星辰的"点",扩展为遍地开花的“面”。出现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赋税制度变革 B.北魏孝文帝的改革C.北方人民南迁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长江下游发展迅速,经济繁荣的地区从过去寥若星辰的"点",扩展为遍地开花的“面”。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北方战乱,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赋税制度变革不是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进行的,材料涉及的是南方开发,排除B项;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9.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晚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扬州在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余杭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说明了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而是强调扬州、余杭等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开凿前的隋王朝,就是一统一的王朝,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大运河是国内运河,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大定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是开元盛世,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的盛世,排除B项;大定之治是金世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排除C项。故选D项。11.“炎建议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材料中“▲”应为()A.均田制 B.租庸调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应为两税法。唐朝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C项正确;均田制是北魏到唐前期推行的土地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租庸调是唐代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田租、身庸、户调三者合一的赋役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表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唐朝()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部分)姓名出身官职契苾何力铁勒部族可汗镇军大将军高仙芝高句丽人河西节度使李光弼契丹人太尉兼侍中元稹鲜卑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彦大食人翰林学士A.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B.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C.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初步显现 D.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在唐政府中担任重要的文武官员,可见唐朝统治政策具有包容与开放的特点,D项正确;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是在元明清时期,排除A项;因俗而治的特点在本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与外重内轻的局面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可用来佐证A.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市 B.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C.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答案】C【解析】根据“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可知,宋朝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向农村扩散”“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排除BD。14.程颐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熹说:“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这反映了他们都主张()A.实践探索 B.经世致用 C.知行合一 D.齐家治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物不格”“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及所学知识,程颐和朱熹作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都主张要认识真理就得“格物”,而格物的本意就是实践探索,A项正确;“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主张,排除B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齐家治国”思想在材料中没有相应的材料对应,排除D项。故选A项。15.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以经略()A.西藏 B.新疆 C.台湾 D.云南【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C项正确;西藏、新疆、云南与澎湖巡检司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16.《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A.官营手工业发展很迅速 B.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C.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 D.出现雇佣劳动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若干机工进行生产。这是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在民营手工业中,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排除A项;农产品商品化指的是农业产品投放向市场并成为商品,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无关,排除B项;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彻底改变”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7.下表反映明清时期的社会问题是()年份人口(亿)耕地(亿亩)人均耕地(亩/人)16501-1.566-417502-2.594.5-3.618504.112.12.95A.土地买卖频繁 B.粮食危机严重C.生态环境破坏 D.人地矛盾突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而土地却没有同比例的增加,导致人均耕地逐渐减少,人地矛盾突出,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人口与土地的增长情况,没有土地买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是人地矛盾突出,而非粮食危机,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人口增加,耕地增加,而非生态环境破坏,排除C项。故选D项。18.19世纪30年代,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往往是自安徽经江西至广州。19世纪40年代,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逐步转为自安徽至上海。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4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口通商打破了原来只有广州十三行一处的外贸格局,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因此19世纪40年代后,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逐步转为自安徽至上海,B项正确;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上海成为通商口岸,而《北京条约》于1860年签订,《马关条约》于1895年签订,《辛丑条约》于1901年签订,这三个条约均不是19世纪40年代签订的,其内容与材料现象的出现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19.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A.发展资本主义 B.实行君主立宪 C.平均分配土地 D.主张扶清灭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小农经济理想天国的体现,A项正确;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君主立宪,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的平均分配方法,排除C;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A项。20.了解历史事件需要知道时间、人物等各个要素。根据如图所列要素推断,它反映的是()时间:1866年企业:福州船政局人物:左宗棠A.甲午战争 B.实业救国 C.百日维新 D.洋务运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866年,企业:福州船政局,人物:左宗棠”可得知是洋务运动,D项正确;甲午战争时间是1894年至1895年,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战争后,排除B项;百日维新时间是1898年6月11日至1898年9月21日,排除C项。故选D项。21.1898年,刚果欲与清政府通商定约,当时刚果是比利时国王的私人领地,清政府不知如何处理,于是发电报给驻英国公使罗丰禄,询问西方各国是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材料主要反映出()A.比利时意欲扩大在华势力范围 B.英国公使与刚果关系密切C.清政府初步具备近代外交理念 D.刚果工业化进程显著加快【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清政府面对处理不了的涉外事务,参询西方各国的处理方式,这说明清政府不再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而是关注国际形势,借鉴近代化的外交手段,C项正确;是刚果欲与清政府通商定约,不是比利时,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英国公使与刚果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刚果工业化进程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22.1912年,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临时约法》在国家机构的设置上,特意将原来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但仍旧保留总统的名义,规定国务员副署总统令才可发挥效力。这一规定实际上A.使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维护 B.使行政权力划分陷入困境C.使封建残余扼杀民主内核 D.推动府院之争矛盾艰深化【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副署总统令才可发挥效力,体现是因人设法的缺陷,虽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但是也使行政权力划分陷入困境,B项正确;该项规定并未维护民主共和政体,排除A项;该项规定是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并非使封建残余扼杀民主内核,排除C项;府院之争是在袁世凯去世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3.据海关统计,1914~1918年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的2亿多两减至3000多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万两。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实行鼓励发展实业的经济政策 B.国内先进的技术支撑C.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1918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14-1918年间正值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进口下降,出口上升,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到发展,被称为“短暂的春天”,C项正确;政府实行鼓励发展实业的经济政策只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进出口货物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当时国内产业大多数并未掌握先进的技术,排除B项;当时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国内环境不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24.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颁布诏令,强调“振兴商务,为目前切要之图。”新政期间清政府意识到:“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时论普遍认为“兴商为强国之本”,“上古之强在牧业,中古之强在农业,至近世强在商业。”这些举措()A.具有求富强国与救亡图存双重目的B.促使实业救国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旨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D.有助于减少变法新政各方面的阻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振兴商务,为目前切要之图”可知,清政府对工商业态度的转变,原来“视工商为末务”导致日益贫弱,因此要求“变通尽利”,而这一转变带有求富强国与救亡图存的目的,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期间,以商立国和实业救国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光绪皇帝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颁布诏令的目的是求富强国、救亡图存,而不是为了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绪皇帝颁布诏令后,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排除D项。故选A项。25.学者费正清认为:“北洋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可谓是黑中有亮,暗中有光。”下列选项可作为该观点论证依据的是()A.张勋率领辫子军复辟帝制 B.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C.北京大学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 D.通过谈判陆续收回关税自主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题意“黑中有亮,暗中有光”可知,费正清主要强调北洋军阀时代的“亮”“光”,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属于亮光,C项正确;“张勋率领辫子军复辟帝制”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黑暗面,排除A项;晚清政府时期,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排除B项;D项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6.民主革命时期,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领导地位的重要会议是()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二大 D.中共三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1935年的贵州遵义会议上,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的领导地位,B项正确;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并未确立毛泽东在党的领导地位,排除A项;中共二大1922年在上海召开,大会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C项;中共三大于1923年6月在广州举行,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27.1924—1927年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的力量主要表现在()A.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B.创建了人民军队C.促进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1927年间(中国)。据材料“1924—1927年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可知,这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了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D项正确;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开展土地革命,排除A项;南昌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排除B项;促进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不是最主要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28.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故史称“宁汉合流”。“宁汉合流”标志着()A.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B.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的果实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 D.国民党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27年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A项正确;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的标志是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排除C项;1928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排除D项。故选A项。29.1936年1月1日,毛泽东电告朱德:“政治局在国际指示之下有新策略决定,另电详告,其主要口号为:民族统一战线,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防政府,抗日联军,土地革命民族革命相结合,国内战争与民族革命相结合。”这表明当时中共()A.逐渐放弃反蒋抗日主张 B.彻底摆脱共产国际束缚C.努力构建民族统一战线 D.注重加强革命的领导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6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36年,毛泽东拟定的口号有“民族统一战线”、“抗日联军”、“国内战争与民族革命相结合”,体现了抗战开始后,正在做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体现放弃反蒋抗日主张信息,排除A项;彻底摆脱共产国际束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革命领导权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30.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毛泽东只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董必武则认定是7月,但并不清楚具体时间。学者邵维正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查阅共产国际的俄文档案及当时的报刊杂志,考证出大会开幕于1921年7月23日。由此可见()A.个人回忆的史料价值不高 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C.探寻历史真相需多元互证 D.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21年。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通过不同种类的史料进行对比互证,考证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C项正确;“价值不高”说法绝对,排除A项;“即可得出合理结论”说法绝对,综合多种史料有利于得出合理的结论,排除B项;接近历史真相需要多种史料互证,而不是指最新研究成果就接近历史真相,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31.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渠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材料二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指出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答案】(1)举措:修筑贯通全国的驰道;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直道;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政治意义:便于抵御匈奴,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2)影响:新物种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胡乐与佛教的传入,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视野。【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秦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可以得出,修筑贯通全国的驰道,并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直道,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第二小问政治意义:据材料一“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可得出,便于抵御匈奴,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西汉到明朝时期(中国)。影响:依据材料二“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可知,材料从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角度阐述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物种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胡乐与佛教的传入,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视野。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初的宰相制度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其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日益减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由于职权的转移,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摘编自刘志华《论宋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材料二元昊在祖、父两代留下来的政权建设的规模上,立官制,定服饰,造文字,制礼乐,办学校,建宫苑,在汉人张元、吴昊、张陟等人的协助下,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除大体仿照汉官制外,西夏还部分保留了原来的“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谟宁令(诸王)、祖儒(大首领)等官称。这样,西夏的统治机构就被划分为蕃汉有别的两个系统。——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夏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答案】(1)变化:三省制度衰落;实行二府三司制(或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与宰相相互牵制)。影响: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化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降低了行政效率。(任意三点)(2)特点:蕃汉分治;汉制与蕃制相结合。原因:西北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文化差异;继承党项族的传统;吸收、借鉴中原先进制度;接受汉族官僚的建议;民族交融的加快。(任意三点)【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宋代的中国。变化:据材料一“其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由于职权的转移,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可得出,三省制度衰落,实行二府三司制(或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与宰相相互牵制)。影响:根据材料一“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日益减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化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分权制衡,降低了行政效率。(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二“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蕃学,曰汉学”“除大体仿照汉官制外,西夏还部分保留了原来的‘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谟宁令(诸王)、祖儒(大首领)等官称。这样,西夏的统治机构就被划分为蕃汉有别的两个系统”可得出,蕃汉分治,汉制与蕃制相结合。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文化差异;据材料二“元昊在祖、父两代留下来的政权建设的规模上”“除大体仿照汉官制外,西夏还部分保留了原来的“蕃官”体系”可得出,继承党项族的传统,吸收、借鉴中原先进制度;据材料二“在汉人张元、吴昊、张陟等人的协助下,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可推出接受汉族官僚的建议;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加快。3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刘宇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新道路》材料三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6月,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2)材料二中“边界红旗子”指什么?“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3)材料三中李立三强调的革命斗争道路是什么?这条道路让党付出了怎样惨痛的代价?【答案】(1)两个历史事件分别是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内在联系: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的诞生提供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为的诞生提供了群众基础;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的诞生。(2)“边界红旗子”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最基本条件: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3)道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或武装进攻城市/走俄国的路/中心城市武装暴动)。惨痛的代价: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长征初期的被动困局。【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1919-1921年的中国。据材料一可知,两个历史事件分别是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的诞生提供阶级基础;材料一“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 . 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可得出,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可得出,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全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