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生生不息。以下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图中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注与其文化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①一红山文化一其代表器物为蛋壳陶 B.②—河姆渡文化一出现原始稻作农业C.③一大汶口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D.④—良渚文化一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前后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文化遗址中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D项正确;蛋壳陶出土于龙山文化,排除A项;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宁波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地图所示位置不符,排除B项;大汶口文化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2.中国古代关于三皇的传说众多,名称众说不一:伏羲氏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关于这些神话传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文献中料,可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 B.反映中国境内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C.表明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出现成熟的文字 D.体现出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伏羲氏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在渔猎、居住、用火、农耕等方面的生产生活情况。这些传说虽然有神话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远古人类活动的反映,B项正确;这些传说属于口传资料,而不是文献资料,因为在远古时期并没有成熟的文字系统来记录这些事情,所以不能说属于文献资料,排除A项;传说中的三皇时期还没有出现成熟的文字。中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与传说中的三皇时期相距甚远,排除C项;题干中的这些传说主要反映的是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直接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3.周灭商后,通过“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以下选项中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理解准确的有()①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②促进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③形成了金字塔型等级结构④标志着“万邦”时代的到来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范围为西周(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典型体现了早期国家血缘关系浓厚,家国同构色彩的特征,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分封制之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种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故①③说法符合题意;A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形成在战国以后,②说法错误,排除BC项;结合所学可知,万邦时代指的是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龙山文化时代。万邦时代,城市林立,每一个城市都是以一个部落为主的小邦国,所以也被称作万邦。这是五帝生活的时代。④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4.遂公盈为西周中期所铸青铜礼器,其铭文中有“厥(天)贵唯德”、“民好明德”;《尚书·酒诰》中说“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这体现了西周()A.完全摒弃了神权观念 B.延续商朝的治国理念C.产生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 D.基本形成了原始民主传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厥(天)贵唯德”、“民好明德”、《尚书·酒诰》中说“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这些信息强调的是对天的敬畏和对百姓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中有对天的敬畏思想,并非是完全摒弃神权观念,排除A项;商朝治国理念是垄断神权强化王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明统治者对民众力量的重视,但这并不是原始民主,排除D项。故选C项。5.河北辉县的战国墓中出土铁器179件,其中有锄36件,犁4件,镰1件;在河北石家庄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中,铁制农具占到65%,辽宁、广东、山东、四川、陕西均出土了战国中期的铁制农具,这些材料能说明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趋于激烈 B.商品经济日益发展C.小农经济尚未确立 D.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说明当时已经广泛使用铁制农具生产,D项正确;材料仅描述的是铁农具的分布,不能说明土地兼并趋于激烈,排除A项;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主要强调市场交易,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小农经济尚未最终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6.西周时期楚王熊桨自称“我蛮爽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统一趋势逐渐加强 B.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C.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D.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熊渠说他是蛮夷人,不用中原国家的号谥,而子囊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这表明了楚国为华夏而战,并以华夏自居,体现了楚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没有提及国家统一趋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据所学,儒家思想是春秋末年孔子创立,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的产生及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7.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军功授爵 D.什伍连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可得出平民可以通过奖励军功,上升到更高阶层,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经济方面,与“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无关,排除A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能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什伍连坐制是控制基层的方法,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法不阿贵,以法治国【答案】A【解析】“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以体现儒家思想的是仁者爱人,民贵君轻,故选A;B是道家思想,C是墨家思想,D是法家思想,排除BCD。9.地图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阅读秦朝形势图,我们可以直接了解秦朝的()①疆域四至②行政制度③民族关系④法制建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从秦朝形势图中可看出有郡县,可以了解行政制度,北方有匈奴等少数民族,可以了解民族关系,也可以了解疆域,①②③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秦朝的法制建设,排除④;故选A项。10.《汉书》中记载:“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蓋(残害),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且稀。”这一记载表明西汉初期()①采用黄老思想治国②轻徭薄赋,与民休息③实行郡国并行制度④设立中朝,加强皇权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可知,西汉初期,百姓刚刚免受残害,萧何、曹参为相,顺从百姓愿望,不扰乱百姓的生产,刑罚很少使用,表明西汉初采用黄老思想治国,①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不扰乱百姓的生产,刑罚很少使用,表明西汉初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郡国并行制度的信息,③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加强皇权,与材料不符,④不符合题意。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11.知识结构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以下选项可以填入图中空白处的有()①设立刺史②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③设置五经博士④实行均输平准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类选择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依据材料“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改革在经济上的措施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以及实行均输平准,②项与④项正确;设立刺史是汉武帝改革在政治上的措施,①项错误;设置五经博士是汉武帝在文化上的改革,③项错误。由此可知,②④正确,故选C项。12.学者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实质上都是以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B.秦始皇的做法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C.汉武帝的做法有效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D.儒家思想较之于法家更能顺应时代潮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采用的是刑罚的手段,最后失败了;汉武帝为了统一思想,利用的是利禄的诱引,最后成功了,由此可知,二者都是为了统一思想以此来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秦始皇在思想统治上的失败加快了秦朝的灭亡,并不是直接导致,排除B项;推恩令的实行有效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不是汉武帝采取的思想措施,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就儒家与法家谁更胜一筹进行对比,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图为从敦煌悬泉置(邮驿)遗址采集到的大蒜标本。据王逸《正部》中记载:“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据此可知汉代()A.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B.中央对西域已经形成了强有力的控制C.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物种交流D.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汉时期,原产欧洲南部和中亚的大蒜经张骞出使西域带到敦煌地区。说明了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推动了欧洲南部和中亚与中原地区(敦煌)间大蒜这一物种的转播,C项正确;材料强调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物种交流,无法判断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外物种交流,未体现中央对西域的强有力控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中原与西域有物种交流,但无法反映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14.“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这些措施造成的局面是()A.开皇之治 B.光武中兴 C.文景之治 D.大定之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材料中的政治、经济举措都是东汉时期刘秀在位时期实行的措施,最终推动“光武中兴”的局面出现,B项正确;开皇之治是指隋文帝励精图治实现了全国统一,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后呈现的盛世,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C项;大定之治是指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期间,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经济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15.东汉后期,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C.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 D.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状【答案】B【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握政权,形成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正直的官员和士人往往站在反对宦官或外戚的立场上,从而引发镇压,B项正确;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东汉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但它并非“党锢之祸”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土地兼并更多的是经济问题,而“党锢之祸”是政治斗争的结果,排除C项;魏晋时期,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状,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可以填入表格空白处的有()史学《史记》、《汉书》文学汉赋、乐府诗、五言诗农学《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医学

①《神农本草经》②《千金方》③《黄帝内经》④《伤寒杂病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的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排除A、B、D项。故选C项。17.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该时期是()分裂动荡,南北民族交融孕育变革,江南经济开发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分裂动荡,南北民族交融孕育变革,江南经济开发”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割据,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人口的迁徙政权的频繁更迭,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交融,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中心在北方,江南地区经济尚未明显开发,排除A项;秦汉时期,中原政局较为稳定,没有出现典型的分裂动荡局面,排除B项;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与分裂动荡不符,排除D项。故选C现。18.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以汉文化取代鲜卑文化 B.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C.保证统治政策的连续性 D.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北魏拓跋珪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祭祀黄帝庙,目的是通过文化认同确立北魏的正统地位,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信息,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统治政策,排除C。19.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浮雕中出现了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的现象。这种变化说明北魏()A.剥夺鲜卑贵族的政治特权 B.孝文帝改革成效十分显著C.民间绘画风格有较大转变 D.完全消除北方各民族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浮雕中出现了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北魏的服饰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迁都洛阳后,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说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族交融加深,B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北魏的民族交融,没有涉及鲜卑贵族的特权,无法得出鲜卑贵族的特权被剥夺,排除A项;材料信息涉及的是北魏壁画,无法得出民间绘画的风格大变,排除C项;“完全消除”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20.史书记载,南朝时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生产工具和技术得到了提升②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③北民南下充实了劳动力资源④曲辕犁得到广泛使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得出的结论:南朝时期南方的荆州、扬州一些地区和城市非常的富裕,鱼盐、丝绵布帛一些物资丰富,是一派繁华的景象,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历史现象(江南地区的开发)出现的原因有:①生产工具和技术得到了提升,正确;②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正确;③北民南下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正确;④错在曲辕犁得到广泛使用是在唐朝,故本题选A项。21.下图为出土于北齐封子绘墓的仰覆莲六系青瓷尊。其器型雄伟饱满,雕塑整齐细腻,富丽堂皇,纹饰内容与佛教密切相关,是中原地区青瓷的代表作。这件器物反映出当时()A.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B.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C.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D.北方政权的短暂统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齐(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出土瓷器受到佛教的影响,反映出中国手工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B项正确;材料出土的是北齐的瓷器,处于北方,不能得出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发展的比较,仅涉及出土的北方瓷器,不能得出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排除C项;从瓷器的制造不能得出政权是否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22.隋炀帝为夸耀国家富强,在洛阳举行盛大表演大会。“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终月而罢,所费巨万”,有胡人看见戏场中用丝绸缠绕装饰树木,说“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上述材料说明隋短命而亡的原因是()A.穷兵黩武 B.大兴土木 C.国富不与民享 D.严刑峻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题干“胡人看见戏场中用丝绸缠绕装饰树木”、“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国力强盛,在接待少数民族首领时花费巨大民力、财力举行欢迎仪式,但百姓生活困苦,国富民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最终走向灭亡,C项正确;穷兵黩武体现在军事上三次征伐高丽,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大兴土木体现在修建两都、开凿大运河,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接待少数民族首领,严刑峻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C项。23.下图为《职贡图》(局部),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出现这一情景的原因是唐初()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②开辟海上丝绸之路③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④大力发展社会生产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初,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反映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同时也反映了唐朝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国力强盛,吸引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进行朝贡,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汉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24.如表是五代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政权名称存亡时间开国国君国君原来身份后梁907—923年朱温宣武节度使后唐923—936年李存勖河东节度使后晋936—947年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后汉947—950年刘知远河东节度使后周951—960年郭威邺都留守A.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林立 B.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C.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D.君主身份影响王朝兴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五代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五代时期的开国君主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都属于节度使出身,这说明五代仍属于藩镇割据的继续与发展,C项正确;五代政权相继更迭并不是政权林立的状况,排除A项;五代政权更迭并不是由农民起义导致的,排除B项;政权兴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并不是完全由君主身份决定的,排除D项。故选C项。25.以诗证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以下诗句与其反映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是()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晋]左思《咏史》魏晋实行察举制,造成世家大族垄断官场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皮日休《汴河怀古》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直接导致了隋的灭亡C.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唐]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唐册封靺鞫首领,推动民族交融D.万里走辙迹,八荒开囿游。——[宋]韩维《和彦猷华亭赋十题依韵•秦驰道》秦始皇修筑驰道,防范北方匈奴侵扰A.A B.B C.C D.D【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本国》强调的是靺鞨与中原一样,因为唐册封了靺鞨首领,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度而非察举制,排除A项;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而非大运河的修建,材料中论述了大运河对后世的积极作用,排除B项;秦始皇修筑驰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便于政令的传达,排除D项。故选C项。26.唐宣宗尚文学,尤重科名,爱羡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或有人物优而不中第者,必叹息久之。这反映了当时()A.科举制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B.选官只注重门第和家世C.程朱理学成为考试主要内容 D.科举是唯一的选官方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宣宗尚文学,尤重科名,爱羡进士……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科举制是主要的选官制度,统治者重视对诗赋内容的考查,A项正确;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和家世,排除B项;南宋时期,程朱理学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排除C项;科举并不是唐代唯一的选官方式,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27.唐德宗下诏任命齐总为衢州刺史,因此前齐总有盘剥百姓,进奉朝廷的恶行,时任给事中的许孟容封驳任命诏中,并陈述理由,唐德宗不得不收回成命。许孟容此时隶属于()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唐德宗下诏任命齐总为衢州刺史,因此前齐总有盘剥百姓,进奉朝廷的恶行,时任给事中的许孟容封驳任命诏中,并陈述理由,唐德宗不得不收回成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许孟容作为给事中,其职责在于审议诏令,有权对不当的诏令进行封驳,这体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的职能,B项正确;唐代中书省主要负责草拟诏令,不负责审查和驳正,排除A项;唐代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不负责审查和驳正,排除C项;唐代吏部负责官员的任免、考核等,不负责审查和驳正,排除D项。故选B项。28.公元780年,唐朝政府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以上规定()①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②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③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唐朝政府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两税法,以资产和人丁为依据收税,改变了之前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这使得赋税征收更加合理,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利于唐朝政府的财政稳定,故①④正确,选C项;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但是并没有像租庸调制中“输庸代役”那样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故②错误;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加强,故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29.下列是某学生所做的读书摘录,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11世纪,越南引进科举制度。A.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B.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C.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亚洲。根据材料,日本、高丽王朝、越南实行的制度都是借鉴中国的,可知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C项正确;材料没涉及非洲国家,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亚洲国家,排除B项;材料没涉及经济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30.下列为中国古代某些朝代的中枢机构示意图。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至宋朝时期(中国)。据①图示信息可知,该时期中枢机构实行中外朝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置中朝;据②图示信息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据③图示信息可知,该时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中枢机构属于秦朝时期;据④图示信息可知,该时期中枢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隋唐时期,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③①④②,故选C项,排除A、B、D项。31.宋太宗、真宗时期,大将曹彬“遇士(大)夫于途,必引车避之”。神宗时期,大臣文彦博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人诗云:“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宋朝()A.门第观念逐步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提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宋朝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位高权重的武将遇到文官主动退避,朝廷重要官员多由文人担任。结合所学,宋初统治者结合自身的政变经历和以往的历史教训,充分意识到政权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拥兵自重的武将势力,社会动乱的根源也在于此。于是,在确定治国思想与方略时,逐渐形成“崇文抑武”的理念,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提高,D项正确;材料提及文官地位,未对社会门第观念进行阐述,无法得出门第观念逐步淡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提及文官地位的提高而非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文官地位的提高,无法说明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32.北宋初年,中央直接统辖州、府、军、监。后来,在州、府之上增设“路”,作为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路”的设置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范地方割据势力 D.缓解政府财政危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北宋初年的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初年,中央直接统辖州、府、军、监。后来,在州、府之上增设“路”,作为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路”的设置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范地方割据势力,C项正确;“路”作为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扩大地方行政权力,排除A项;“路”作为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不能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B项;“路”作为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并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也不能缓解政府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33.有学者描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说明辽朝()A.与中原服饰交流频繁 B.职官因俗而治C.与北宋制度相互借鉴 D.生活方式改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材料是对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由所学可知,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该制度体现的是“因俗而治”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辽代的政治制度,不涉及与中原服饰交流频繁,排除A项;材料是对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体现不出与北宋制度相互借鉴,排除C项;契丹的生活方式并未因此而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34.史籍记载:“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的朝代是()A.秦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可知是行省制,行省制在元朝开始实行,B项正确;秦朝推行的是郡县制,排除A项;明朝推行的是“三司”制,排除C项;清朝实行行省制,但是并非开始实行,排除D项。故选B项。35.与少数民族地区友好交往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是历代统治者巩固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反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史料,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③①②【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萨班灵骨塔是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王朝统治的历史见证,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为研究元代藏传佛教寺院的布局及形制特征提供了科学的资料,①为元代时期;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②出现于唐代;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祝文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历史见证,③属于南北朝时期;“晋归义羌侯”印文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文,④是魏晋时期。时间先后顺序是④③②①,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36.观察下侧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地图,其河道变迁反映了元朝()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政治中心发生转移C.边疆地区治理的加强 D.长途海运航线的开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至元(中国)。据题干“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地图,其河道变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两个图对比可知,元朝大运河不再以“洛阳”为中心,而是由“大都”直接到达“杭州”,这说明以“洛阳”为代表的政治中心转移到大都,B项正确;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而且图示对比发现,最南端都是到达杭州,排除A项;大运河的变迁与边疆地区治理的加强无关,排除C项;元朝开辟了大规模的海运路线,但与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无关,大运河是河运,排除D项。故选B项。37.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有()①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②广州、泉州、明州等港口城市兴起③纸币出现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④政府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①正确;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出现了广州、泉州、明州等港口城市,②正确;纸币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与海外贸易无关,③错误;政府在边境设置榷场主要是针对内地边疆少数民族,④错误。故选A项。38.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所说的“理”在社会中应体现为()A.自然法则 B.天人感应 C.伦理纲常 D.历史规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可知,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而理在社会上“张之”就是三纲,“纪之”就是五常,说明“理”在社会中的体现就是伦理纲常,C项正确;自然法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天人感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历史规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9.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到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蔡衰曾对此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这反映了宋代()A.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 B.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C.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D.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到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蔡衰曾对此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期,上流社会选择儿媳从世家大族选择到首选富家之女,而不重视门第出身,这说明宋代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选择儿媳标准的变化”,而非婚姻自主,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宋代商人地位并未显著提高,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门第观念的淡化现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选择儿媳标准的变化”,而非政府对社会控制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4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史实结论A.“渠成……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都江堰的修建推动了关中地区农业发展B.《后汉书》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汉代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瓦解C.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弥勒经变·耕种图》中展现了农民耕种的场景,图中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在全国范围内普及D.宋朝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宋代粮食产量提高A.A B.B C.C D.D【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稻麦复种制,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D项正确;据材料“渠成……于是关中为沃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的郑国渠,都江堰是在四川,A项排除;根据所学可知汉代豪强地主势力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土地兼并的结果,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就是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曲辕犁出现在唐朝非全国范围内普及,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本部分共2小题,共40分。41.北京城材料一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623年,居于辽西的部分粟末铢羯人迁入幽州。此后突厥人、契丹人、室韦人等迁入,关外马匹和皮毛等产品输入,关内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输出,均以幽州为聚散点。唐朝幽州经常驻有大量军队。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以学军政。杜甫在《后出塞》中说:“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拿。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1)根据材料一,概插唐代幽州地区的历史地位。材料二今北京在辽时称南京(燕京),为五京之一。辽代实行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在捺钵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五京。燕京北依燕山,南向开阔的华北平原,进可攻退可守,位置非常重要。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实行科举,设置官吏掌管周边州县的钱粮、军队,“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辽在南京“劝农桑,修武备”,设榷场,市集“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城中“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居民“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自此,幽州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元人有诗云:“万国河山有燕赵,百年风气尚辽金。”(2)阅读材料二,分析辽建立南京城的影响。材料三金熙宗统治时期(1135—1148年),金吸收先进的汉文化改革女真落后的旧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革遭到女真保守派贵族的反抗。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1151年,金海陵王颁发的《议迁都燕京诏》中说:“京师(指当时金都城会宁府)粤在一隅,而方疆广于万里。以北则民清而事简;以南则地远而事警。深虑州府申陈,或至半年而往复。供馈(经济供给)困干转输,使命(政令传递)苦于驿顿。”而“燕京乃天地之中”,于是模仿汴京,经营燕京。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要分析金迁都燕京的原因。材料四元大都的营建参考《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理念。都城依据水源需要及地理条件设置为矩形,在金中都东北部。都城中轴线起于丽正门,几乎所有重要的主休性建筑都设计在了这条中轴线上。在宫殿设计上,大内仅有大明殿一朝,与皇帝寝宫相连,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活习惯。宫城中还设有众多的伊斯兰式、罗马式的浴室、水晶殿、琉璃宫殿等。元大都平面图(4)依据材料四,概括元大都城市规划的特点。【答案】(1)地位:唐朝幽州地区是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民族交融的场所。(2)有利于辽巩固统治,学习汉族制度,取得对中原地区的军事主动;推动了北京城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有助于推动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为后来金定都中都、元明清时期北京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准备了条件。(3)原因:主观原因:金统治者受汉文化影响,进行封建化改革,削弱东北地区贵族的势力的需要;绍兴和议后金朝的范围扩大,为巩固金朝对广大地区的统治,便于传达政令,加强管理。客观原因:北京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大批女真人进入中原,首都在会宁府,位置偏远,物资供应不足,不利于统治。历史因素:北京地区作为辽南京,有着丰厚的经济基础及政治、文化积淀。(4)受儒家思想影响、因地制宜、中轴对称、保留蒙古民族特色、体现中外文化交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地位:本题是根据材料一“关外马匹和皮毛等产品输入,关内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输出,均以幽州为聚散点,唐朝幽州经常驻有大量军队”和“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芋,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并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幽州地区是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民族交融的场所。【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朝(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今北京在辽时称南京(燕京),为五京之一。辽代实行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燕京北依燕山,南向开阔的华北平原,进可攻退可守,位置非常重要。”“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实行科举,设置官吏掌管周边州县的钱粮、军队,‘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得出有利于辽巩固统治,学习汉族制度,取得对中原地区的军事主动;“幽州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并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了北京城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有助于推动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为后来金定都中都、元明清时期北京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准备了条件。【小问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金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三“金吸收先进的汉文化,改革女真落后的旧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革遭到女真保守派贵族的反抗”可知主观原因方面,金统治者受汉文化影响,进行封建化改革,削弱东北地区贵族的势力的需要;根据材料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并所学知识得出绍兴和议后金朝的范围扩大,为巩固金朝对广大地区的统治,便于传达政令,加强管理。;根据材料三“京师粤在一隅,而方疆广于万里。以北则民清而事简;以南则地远而事繁。深虑州府申陈,或至半年而往复;闾间疾苦,何由期月而周知。供馈困于转输,使命苦于驿顿”得出客观原因方面,北京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大批女真人进入中原,首都在会宁府,位置偏远,物资供应不足,不利于统治。结合所学,历史因素方面,北京地区作为辽南京,有着丰厚的经济基础及政治、文化积淀。【小问4】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元大都的营建参考《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理念”“都城中轴线起于丽正门,几乎所有重要的主休性建筑都设计在了这条中轴线上”“在宫殿设计上,大内仅有大明殿一朝,与皇帝寝宫相连,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活习惯。宫城中还设有众多的伊斯兰式、罗马式的浴室、水晶殿、琉璃宫殿等”得出受儒家思想影响、因地制宜、中轴对称、保留蒙古民族特色、体现中外文化交流。4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一变革·创新变法史籍记载释文李悝变法(魏国)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封赏有功劳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并且要赏就要实行,要罚就要得当商鞅变法(秦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附……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在战场立功的人,都可以获得爵位;王族宗亲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名册(1)比较材料一中两次变法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分析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材料二统一·连续《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材料三借鉴·交融①(唐高宗)显庆二年十一月,苏定方平贺鲁(西突厥贵族),分其地置蒙池、昆陵二都护府。分其种落,列置州县。于是,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都护府。——《旧唐书·地理志三》②③陕西富平朱家道村唐墓东壁乐舞图(局部)。图中既有中原乐器(笙、箫等),也有西域乐器(箜侯、四弦昆琶等)蒲类州之印出土于新疆古木萨尔县唐代北庭都护府故城,是北庭都护府下辖州县的一方铜官印(3)指出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依据材料说明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材料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