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八下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八下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八下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八下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学习字词,理解象征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理清结构。

3、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导学重点】

理解象征的写法。【导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一、导入新课(1分钟)1、播放《小白杨》歌曲,由此导入新课。2、本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1937年,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作家茅盾曾在革命圣地延安生活了半年左右,对根据地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回重庆后不久,饱含激情写了《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借白杨作象征,纵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课题与目标在课前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基础知识自学与交流(一)作者及背景简介《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等。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关于文体知识: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二)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语。(学法: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积累字词;2、听读或范读课文或指名学生朗读;3、电脑显示,学生点读,齐读两遍;4、用听写本检测字词落实情况)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倦怠(dài)恹(yān)恹晕(yùn)圈参(cān)天潜(qián)滋暗长不折不挠(náo)婆娑(suō虬(qiú)枝四、自学指导:阅读课文,探究问题分组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20分钟)(学法:1、在课文上标段序,画出感悟与重点;2、同桌或小组交流;3、个人与小组展示;4、教师点拨追问;5、文章的线索可以文首、文尾或文中找关键句子或重点词语。)1、抒情线索: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3、文章主题: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五、自由阅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五段,感受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直抒胸臆的方式。(学法:倡导大声读书,从读书中来感悟)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具体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2、学习从多角度对“物”进行描写的方法;3、学习揭示象征意义的排比句式的运用。【导学重点】多角度对白杨树的描写【导学难点】排比层次的理解【导学过程】一、阅读理解(先自读课文然后同桌交流和小组展示,可向老师提问,教师点拨追问。1)作者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为什么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揭示了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为全文作铺垫。2)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外形特征:力争上游、从干、枝、叶、皮四方面进行描写。干:直、枝:直而靠紧,叶:向上,皮:光滑;性格特征:倔强、挺立。3)朗读第7段,思考:这一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一连用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在散文铺垫渲染的基础上,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显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明确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哨兵”一词与第三段的比喻呼应;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体现了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层层深入地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地讴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4)白杨树象征了什么?不但象征……尤其象征……5)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首尾呼应,在此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小结:这篇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首句标其目。写作一波三折,由点到面,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形和神,揭示象征意义。最后卒章显志,照应开头。文章结构严密,线索清晰,抒情淋漓尽致。将白杨树的神韵风采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形象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了。)二、拓展练习1、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2、学习第七段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写一段话。(找出一种“物”和与之相应的“人”,找出其精神的共性,然后写作)三、达标测评洁白的木槿花

一到夏天,院子里的木槿就开花。母亲一见洁白的木槿花,就会眼含泪水,嘴唇哆嗦着说:“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个故事。

我五岁那年,右腿忽然青肿了一块,痛得我成天哭喊。母亲见我熬不过,就背着我去廖医生家。廖医生是个老中医,退休后在家里开了个小诊所。他医术好,心也善。

廖医生看了我的腿,责怪我母亲:“再晚来两天,右腿就废了。这是骨髓炎,严重了,就得截肢!”母亲不敢出声,眼眶却红了。其实不能怪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终日为一日三餐发愁.哪有闲钱给我治腿?母亲担心地问能否治好,得到廖医生的肯定回答后,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廖医生给我敷了草药,又交给母亲两帖中药,说两天后再来换药。母亲颤声问要付多少钱,廖医生说五块钱,母亲的脸红了,局促不安地说:“我,我只有两块多钱,能不能下回补上?”廖医生爽快地说:“行,不急,啥时有钱啥时给。”

母亲借不到钱,但我的腿不能不治。母亲只好揣着八个鸡蛋去廖医生家。那时鸡蛋很便宜,几分钱一个。廖医生不肯收,母亲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了。廖医生的眼睛也湿了,安慰母亲:“好,我收下。钱的事,不要说起。”看了几次腿,母亲已欠廖医生二十八块钱了,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再去廖医生家,母亲带上了家里惟一的母鸡。廖医生死活不肯收,母亲哽咽着再三哀求。廖医生拗不过,说:“好,就算我买你的,十块钱,好吗?”说着,硬塞给母亲十块钱。那时一只鸡最多卖四五块钱。母亲说啥也不肯接钱。回到家里,母亲发现中药纸包里有十块钱,当晚就去了廖医生家,把钱从门缝里塞进去了。

两天后,又该去换药,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不料廖医生找上门来了。谈话间,廖医生惊喜地发现了院子里的木槿花,说:“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药,一两值两块钱呢!摘了卖给我,好吗?”母亲惊喜万分,连忙摘木槿花。廖医生拿秤一称,竞有一斤。他说:“这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钱了。”此后,去廖医生家治腿,母亲就带点木槿花去。母亲不用欠廖医生钱,廖医生反而每次付给母亲一点钱。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第二年,廖医生竟去世了。母亲十分伤心,去廖医生家吊唁。母亲从他家属口里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药的。母亲哇的一声嚎哭起来:“我的恩人呀……”

几年后,母亲也去世了。临终拉着我的手说:“儿啊,我死后,在我的坟墓周围栽一圈木槿。”如今,每到夏天,母亲坟墓周围就开满木槿花——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1、第1段中说,母亲一见木槿花,就会含着泪嘴唇哆嗦着责备自己:“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母亲为什么要反复责备自己“好糊涂”?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痛悔自己竟不明白廖医生的良苦用心,不知道廖医生说谎称木槿花可作中药,并且购买木槿花,目的是使自己心安理得地接受,坚持为儿子治好病。2、以下是有关母亲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

①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得知儿子的腿能治好,心里感到安慰,但又为贫穷无钱治病而犯愁。②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

因无力支付医药学费而失去继续医治的勇气,为无力治好儿子的腿而伤感。3、文章结尾说,母亲坟墓周围开满了“圣洁无比的木槿花”。这“圣洁无比的木槿花”有什么象征意义?请作简要回答。

象征世间纯洁善良,扶弱济困的美好感情。4、母亲和廖医生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对其中的一个人物作出评析。母亲:贫困而自尊,缺钱为儿子治病,定要以鸡蛋、母鸡相赠表达心意,当晚就把廖医生给的钱送回去。廖医生:心地善良,尊重弱者,不计较医疗费,还用巧妙方式接济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板书设计白↙环境之美杨不平凡←形神之美树↖象征之美海燕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中蕴含的感情。2、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3、引导学生认识文中的海燕、海鸥、企鹅海鸥、暴风雨、闪电等的象征意义。(难点)4、把握这篇文章的主题,感受作品浓烈的革命激情,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目标一: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中蕴含的感情。1、多媒体课件展示狂风乌云闪电以及海燕,导入新课。2、教师范读课文。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心中的海燕,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胆怯()掠起()号叫()呻吟()翡翠()蜿蜒()苍茫()蠢笨()3、学生赏读。如果让大家来读,大家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呢?指名具体的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纠错,点评,指导(从重音、语速、停顿的处理等方面)。4、自由诵读,充分想象、体会作品中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写作背景简介)总结:高尔基敏锐地体察到时代的脉搏,并以“海燕”这一深刻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吹响了嘹亮的进军号角。请同学们为课文拟一个简洁恰当的副标题。示例:海燕——胜利的预言家。5、这篇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构成了海燕活动的特定背景,请同学们依照海上图景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变化梳理课文的思路。思考后把你梳理的文章思路写在下面:目标二: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6、通读全文,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评点赏析(可从修辞的角度评析)(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3)思考:文中的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用形容词描绘一下)齐读课文后回答。目标三:引导学生认识文中的海燕、海鸥、企鹅、暴风雨、闪电等的象征意义。(难点)7、结合作品的三个场景,分别朗读,齐读;请同学们特别研读文中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表现的语句。把相关语句用横线画出来。如何理解课文塑造这一意象群的象征意义。海鸥、海鸭、企鹅——乌云、闪电、雷声、狂风——8、大海和暴风雨又分别象征什么呢?9、作者赞美海燕是在赞美革命者,嘲讽其他鸟是在嘲讽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革命者,而是借赞美海燕来赞美革命者呢?关于象征:它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象征的作用:1、“用象征的形式可以方便和简洁地说出你想说的东西”(高尔基)2、表达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增强作品的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目标四:把握这篇文章的主题,感受作品浓烈的革命激情,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10、试着总结一下这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也就是中心思想)11、启发:同学们,正是在海燕精神的鼓舞下,俄国革命者先后掀起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风暴,一举推翻了沙皇统治,使盘踞俄国政坛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感受海燕精神的伟大,感受高尔基为俄国革命者吹响的战斗号角。你是不是发觉这世间万物是如此的灵性与美丽?因为它们身上闪动着我们人类的思维之光,并陪伴我们人类一起探索着永恒的真理!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善思的心灵,及善于观察的眼睛!12、时光流逝,百年历史已成为过去,革命的风暴也已烟消云散,但海燕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挑战生活的暴风雨需要更大的勇气。生活中的暴风雨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呢?请以“我们是勇敢的海燕”为题写几句话,表达你的观点。(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全班交流)马

说韩愈一、目的要求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二、重点、难点:(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马说》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1、放录音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四: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A

解决重点字词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B、字词学习1、通假字: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故

或3、虚词: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4)提问: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5)思考巩固: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么呢?(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无能、无知、目光短浅。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5)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6)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2)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3)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5)思考巩固: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6)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7)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四、三读课文,推究文理1、齐读课文2、理解文章结构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拓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板书设计: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马说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意紫藤萝瀑布【导学目标】知识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

理解作者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导学重点】1.学习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以优美词句描写景物的手法。

2.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导学难点】文章写景抒情以感悟人生为重点,所以应指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感情变化,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人生哲理。【导学方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自主积淀·初步感知】1.字词积累运用(l)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迸溅()忍俊不禁()伫立()挑逗()仙露琼浆()()盘虬卧龙()(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迸溅:稀落:伶仃: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盘虬卧龙:(3)语言运用:请以“生活”为话题,仿照例句进行仿写。例句: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北极星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仿句:生活是【思维链接·目标定位】作者简介宗璞,女作家,出生在二十年代,原名冯钟璞,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野葫芦引》是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合作研读·整体感悟】写作背景:在1982年的十多年前,正是“文革”时期,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一大株紫藤萝被革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而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本文写作的时候,又正值宗璞惟一的弟弟不幸身患绝症。这残酷的事实让她心如刀割。课文中虽只是含蓄地一笔带过“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但“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它带走了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焦虑和悲痛”。【关键品析·重点强化】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精美语句,强调语气、重音、停顿等,体会文章写景的好处,理解作者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感情)2读后讨论:a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点拨)从三个方面写。b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C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疑难诊治·突破难关】1第1自然段,思考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2看了这流动的花瀑,欢笑的花穗,生长的花朵,作者被深深地感染了。她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3提问: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4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5“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拓展延伸·刷新目标】本文的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归纳反思·留下精彩】“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这是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阅读全文,分别说说作者“停住”和“加快”脚步的原因。第二课时【自主积淀·初步感知】1.检查字词(听、写训练),学生到黑板上默写2.找两位同学回答第一课时的“巩固·延伸”练习(重点谈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思维链接·目标定位】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一般来讲可以有如下几个: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情与理,如果有两三层更好。这篇散文,说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之后,又有一层新意,就显得丰富。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要细细观察。我们看,作者既写一树,又写一穗一朵,可以想见她既综观总体,又细察局部,观察得多么周到细致。

对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拟人、比喻之类,并非作文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才写出来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这个形象,这个感觉。一树紫藤萝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和阳光挑逗,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美好可爱。大凡写作,总得有想像和联想,才能妙笔生花。

要有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有了点睛之笔,全文就有灵性了。

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感触,作为积累,不仅能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提高作文水平,也能让自己从无数的感悟中领会生活的真谛,从而成为生活的主人。也可将其视为心灵的成长历程。【关键品析·重点强化】1.提问: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a.比喻:b.拟人2.[提问]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疑难诊治·突破难关】学会赏析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例句:“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赏析:【拓展延伸·刷新目标】写作: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了解了借景抒情的文章的一般写法。学以致用,让我们也来尝试一下这种方法:老师大屏幕投影一种花,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要求:(1)细致观察,抓住特征;用生动的语言口头描绘这种花。(2)了解了这种花,你从它身上学到了什么?请谈谈你由花到人生的感悟。(3)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归纳反思·留下精彩】花的世界充满了做人的哲理。不光花如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无不给人以启示。让我们用一生去读自然这本书,让我们终生做大自然的朋友。因为,只有关注自然,才能思考人生;只有思考人生,才会关注自然。【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看花—繁花似锦忆花—思绪万千生命永恒思花—振奋精神石榴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对郭沫若其人有初步认识。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学习本文精美的文学语言和植物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难点:本文立意深刻,时代特征鲜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串讲课文,准确把握课文所写对象的特征教学过程:导入。在打开课本之前,与学生进行轻松的谈话,提问他们关于石榴的印象。朗读课文,接着解决生字词的音义。把握作者笔下石榴的特征,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石榴[夏天的心脏]开花时节:盛夏枝干:如梅有二者之长石榴特点:叶片:如柳而无二者之短美丽、不畏炎日花:色——深红形——单瓣(陆离)/双瓣(华贵)作者对石榴的感情果实:如金蕾喜爱、赞美子粒:如透明光嫩的皓齿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并讲述本文的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布置思考题:“在当时那种时局中,郭沫若写石榴,是单纯的赞扬它的美丽,还是另有涵义呢?”——此题留待下一课时解决,可让学生在课后查找更多的相关历史知识,据此对作者的立意进行充分的想象。布置作业1、字词积累枯瘠(kūji)犀利(xīlì)丰腴(fēngyú)盎然(àngrán)皓齿(hàochǐ)唾津(tùojīn)造句:①柔媚②束缚③争妍斗艳④忍俊不禁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讨论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设计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石榴?课文中有说明吗?你认为石榴会有别的含义吗?阳光与它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别的植物不写,独挑了石榴?【通过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联系此文写作的历史背景,对“夏天”、“阳光”等意象进行点拨,从石榴不惧威压,在烈日下盛放美丽,演幻出充满喜悦的生变奏曲,可推论出石榴寓含着积极向上的抗争精神——鲜红的花朵,饱满的果实意味着蓬勃的生命力,这正是那个时期中国民众所亟需的。这就是作者的立意所在。】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1、抓住特征,仔细描绘。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运用对比、拟人、比喻等手法进行形象的描绘,还赋予石榴“内在”的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的品格等。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者赞美石榴,实际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这是单元第一篇状物文章,分析时联系单元说明,让学生把握本单元文章的学习目的,引导他们自己概括出本文的写作特点,并就此对学生如何写状物作文进行指导。〗诵读欣赏——文笔精华学习目标 1.杨柳永不忘本的高尚品质;2.作者独具慧眼的联想。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学法指导 阅读感知,弄清脉络,掌握内容,品味重点,明确主旨,总结写法,鉴赏评价。 知识预习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散文风格;查阅文中出现的关于杨柳的诗文、典故。 1、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现代作家、画家、文学翻译家。作品有画册《子恺漫画》,散文集《率真集》《子恺近代散文集》,主要译作有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和日本古典巨著《源氏物语》。2、杨柳诗词杨柳枝词

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菜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咏柳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课堂探究一.导入课文散文,历来被誉为“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风情”。散文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说理散文三种类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杨柳》,作者是现代作家、画家、文学翻译家丰子恺。二.赏读课文1.描述你眼中的杨柳。

2.杨柳,是一种平凡的树。它没有松树的挺拔,也没有白杨的伟岸。更没有百花的娇媚。但古往今来它却成为文人笔下不衰的颂歌。人们或歌其潇洒飘逸的姿态,或因其“柳”、“留”同音而用它表达离愁别绪之情。丰子恺先生想借杨柳告诉我们什么呢?在朗读时可体会作者对杨柳怀有的感情。喜爱、赞美3.本文的柳与前人的柳有什么不同。

4.本文“美”在何处。明确:A、美在作者的独具慧眼。选段从“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写春的一种主要题材”的原因说起,突出杨柳“下垂”的姿态,接着用对比手法提出问题并加以回答,然后用画龙点睛之笔点出自己的感悟所在。B、美在歌颂了永不忘本的高尚品质。5.探讨:我们从杨柳永不忘本的高尚品质中受到哪些启迪?6.课堂小结:作者借描写杨柳的“贱”和“下垂”来赞美杨柳的不求索取,只是奉献,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的精神和品质,表达了对那些追求功名利禄、作威作福、腐化堕落的人的嘲讽。“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生命力顽强的杨柳的身上还包涵了深刻、朴实的人生哲理。人类的智慧不仅在于赋予自然界生物以丰富的内涵,更在于人类能从中找到自己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动力。希望咱们师生一起,都来学习杨柳,做一个朴实无华、乐于奉献、不忘根本、回报社会的人。 三、搜集有关杨柳的著名诗句,熟读成诵。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采薇》2.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李白》3.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5.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金陵图·韦庄》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贺铸》7.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踏莎行·周紫芝》8.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辛弃疾》9.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苏

轼》10.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车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柳永》1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四、课后作业 结合杨柳生命力顽强、甘于平凡、不求索取、乐于奉献等特点,以“生命的萌发”或“生命的价值”为题,写一篇感想。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目标1.了解“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的重要意义。

2.了解“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的三个基本要求。3.学会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

学法指导1.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学会在梳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吸收课本中的新鲜内容。2.对于网络,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但如何正确上网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因而我们在课堂上应努力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网络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更要学会关注网络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的积极的作用。课堂探究一、检查预习

怎样才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使交际不离话题呢?请各人把自己已有的经验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二、导入新课人类是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人际交往中,运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传递信息时,必须做到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使交际不离话题,这一点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三、整体感知自读短文,思考:在口语交际中,怎样才能做到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明确:

(1)必须有明确的中心。

(2)言之有序。

(3)用词造句要规范。四、交流互动1.下面是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曾在山东齐鲁大学讲话中的一段,被人们誉为“精典”,现与大家“奇文共欣赏”。“诸位,各位:“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大概有个五分之八啦,没来的举手吧!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敝人也实在很感冒。……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应该互相谅解,因此兄弟和大家比不了。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七、八国的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也不懂。……你们是笔筒里爬出来的,兄弟我是炮筒里钻出来的,今天到这里讲话,真使我蓬荜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就象……就象……对了,就象对牛弹琴。2.分析下面的事例,说说李瑞环的讲话好在哪里?事例:有一段时间,天津有些地区煤气压力不足,做饭都困难,有些地区检修时,事先不通知,结果造成居民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有些用户表坏了,收费人员乱收,居民意见很大。当时担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知道后,召集公用局局长和群众代表开了个座谈会。他请公用局局长当场解答群众的问题,结果回答了很多,群众并不满意。这时李瑞环讲话了:“局长同志讲了这么多,都没说清楚问题。我可以得出结论,是你们领导班子不行。过去,天津市煤气等于零,现在气化率居全国第一。由于没有经验,又抓得不紧不实,,出现了些问题,我郑重地向全市人民检讨。煤气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现代化的东西搞不好,还不如原始的:飞机出了问题,不如自行车安全;有了煤气搞不好,不如没有。老太太不管你公用局长有这原因、那原因,只知道点火就得着,不着就有问题。我要求市建委、公用局、煤气公司立即采取措施,保证居民用气。我向代表宣布,不会很长时间,在煤气供应上一定给大家一个可靠的感觉,不然就换班子,直到搞好。”学法指导:

首先让学生自读这段话,搞清楚所讲的内容。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一下李瑞环讲话好在哪里,最后以书面的形式梳理好再在全班公开交流。明确:李瑞环同志紧扣话题中心,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出了问题,要改。表达清楚连贯,这番话没有拿腔作调,表达出共产党人对人民利益的高度负责,群众十分满意。3.“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要求:集中:你准备说什么,即说话的主旨要明确。简洁:不说废话,用语直截了当,以简单的话说出简单的想法。连贯:开场白、中心和收尾各要些什么内容,相互之间该如何过渡,开场白与收尾如何呼应。适度:要考虑到,从主观上,内容和形式上,身份和情感上,目的和对象上是否合拍。如果不合拍、不适度,说话的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五.质疑交流假如让你围绕“网络与中学生”这个话题谈其好的一方面,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展开?明确:1.网络对中学生的学业的影响2.中学生上网聊天的利与弊3.中学生是否可以交网友((1)有利于知识的学习。

(2)有利于人际的交流。

(3)有利于信息的储存等等。)六.自主小结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使交际不离话题,这一点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态度要真诚友善,其次必须遵循这样三个原则:(1)必须有明确的中心。(2)言之有序。(3)用词造句要规范。当堂练习由学生提出学习或生活中的某一个话题,让其他同学围绕中心话题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师生互动当场点评。如:在食堂的剩余饭菜该如何处理?对屡次乱抛乱扔的同学如何帮助……课后作业观看一档你所喜欢的电视访谈节目的一期节目,你觉得这个栏目对中学生有着怎样的影响?向你的同学、家长或其他人表达你的观点,请他们对你的表达作出评价。把表达和评价一并以周记形式写下你对它的感受。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单元写作目标1.认识联想对于作文的重要性。2.学习联想的常用方法,注意运用联想的基本原则。3.开拓联想和想象力,养成在事物之间寻找联系的思维习惯。写作技能讲解联想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把联想运用到写作中,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形象。在作文中,怎样展开联想呢?我们可按照下列三种思路培养和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一、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由相近、相关的事物而引起的联想。二、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它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月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干、枝、叶、皮及顽强生命力这一点,采用象征手法,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和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北方农民。再如,由波浪想到柔软的丝绸,由大花猫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想到地上的棉花等,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的。三、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起与它在性质特点上有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联想。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较好运用了相对与相反联想的手法,设置了豆萁煮豆这一特写镜头,凸现了兄弟相残的主旨,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又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花生的好处很多。它的果实深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在这里,作者由埋到地下的花生联想到同它相对的事物——挂在枝头上的桃子、石榴、苹果。这些都是由相对或相反的事物,通过对比而产生的联想。联想依赖知识。培养联想能力,一要注意扩大自己的表象积累,使联想具有大量的素材;二要学习联想的知识,提高自己展开联想的自觉性;三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咏物抒情、托物言志、寓理于事的限定运用某种联想的定向训练,以期熟能生巧。『思路点拨』题目1: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点拨】题目要求选择“熟悉的事物”写,提供参考的事物有“树根”小草”海潮”“桥”。同学们不要受所提供的事物的拘泥,要写自己最熟悉的,写便于自己展开联想的。题目要求写“咏物抒怀”的作文,对所咏的“物”,要具体描绘它的形象,对于所抒的“怀”,要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展开联想”,要求同学们由跟前“物”的具体形象,联想到自己真挚的“怀”的抽象的感情。思路一:“小草”——可以从“没有花香,没有树高”,联想到小草的优势不多:可以从“草不知名随意生”和“无人知道”,联想到小草的平凡与朴实;可以从“从不寂寞,从不烦恼”,联想到小草的不戚戚于个人得失;可以从“草不谢荣于春风”,不择地形、土质,不择气温、雨水,想到小草的旺盛生命力;可以从“草不随风偃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想到小草意志力的顽强。可以由小草想到树木或人类,思路二:“海潮”——可以从“白马千群浪涌,银山万叠天高”,“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八月十五潮,壮观天下无”,联想到海潮的大气磅礴,可以从“早潮才落晚潮生,一月周流六十回”,“春去花无迹,潮归岸有痕”,“若知潮有汛,嫁与弄潮儿”,联想到海潮的坚守信义;从海潮奔腾,波涛汹涌,吞吐日月,气壮山河,联想到宏伟抱负,博大胸怀。从横空跨越使壕堑变通途的勃发雄姿,联想到桥加强沟通的能耐;从长年累月立于冰冷或湍急的水中毫无怨言,联想到桥不畏艰难的精神,从挺直腰杆承载巨大压力从不退缩,联想到桥勇挑重担的品质。题目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是乡村、城市、农田、矿山,还是山脉、河流、森林、草原……无不与泥土息息相关。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请你写一篇文章。要求:(1)可以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说明事物,抒发感情。(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标题中必须有“泥土”二字,如:“泥土的故事”、“想起那个泥土球场”、“家乡的泥土”、“小议泥土精神”、“泥土的启示”、“珍视泥土”、“泥土在呻吟”、“泥土的芬芳”等)。【点拨】这段文字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挖掘了泥土的“本义”,是说泥土的作用,或者说是万物与泥土的关系。第二句话由泥土的“本义”展开联想,揭示了泥土的精神品质。而第三句话笔锋一转,对人应该怎样对待泥土进行了理性思索。而文字中的两处省略号,又提供了更多的联想和思索的空间。由此看来,完全切题的上乘之作,应该是紧扣上段文字材料,包容该段文字三句话中丰厚内涵的作文。思路一:用童话的形式,拟题《玫瑰与泥土》,记叙泥土怎样辛勤地孕育出玫瑰那美丽的花朵,而面对骄傲的玫瑰的指责,他默默承受,无怨无悔。当嫌弃泥土的玫瑰最终抛弃了泥土,如愿地走进了贵妇人漂亮的花瓶中时,它也就枯萎死亡了。思路二:记叙文,拟题《泥土·父亲》,把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与在阳台上一盆泥土中种花比照着写,当观察到阳台上那盆不事张扬的泥土终于孕育出了盛开的鲜艳花朵时,“我”也读懂了父亲,感受到了那厚重如土的父爱的弥足珍贵。《鸟》专题课型新授课课时3学习目标1.让学生获得对鸟的各方面的认识。2.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3.引导学生对鸟与人类的关系的关注,探究鸟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4.收集资料、加工材料、整理材料,并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结论。学法指导1.在谈鸟时,要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发挥创造性思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2.在写鸟时,要培养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写出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课堂探究一.导入课文鸟以它精致的体态、眩丽的色彩、宛啭的鸣叫、丰富的人性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人类的钟爱,它也在启示着人类向科学的前沿迈进。二.阅读《参考资料》三篇短文(一)古鸟化石1、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文字的中心内容。2、从科研层面来说,古鸟化石的发现有哪些意义?3、第三段文字中,作者赞扬日本民族是个注重美与文化的民族,而认为“国人”普遍欣赏品位不高,你同意这看法吗?作者又说“所有占有欲的源头,几乎都是无辜的热爱”,你赞同这说法吗?(可就此组织学生展开辩论)(二)

飞鸟与飞机

1、读文思考:飞机与飞鸟之间有什么联系?2、飞机与鸟相比还有哪些局限的地方?从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三)

鹰眼的启示

读文找关键句说说,鹰眼给了人类什么启示。三.师生共同小结读了一系列文章后对鸟的认识,思考:鸟与人类科学、生活的关系(一)思考鸟给了人类科学、生活上哪些启发答:1.鸟给人类科学上的启发(1)鸟类有高超的飞行本领,现代的飞机的发明就是受到鸟飞行的启发。(2)鸽子在仿生学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它的腿上有一个小巧而灵敏的感受地震的特殊结构,人们根据它的原理仿制出一种新的地震仪,使地震预报更加准确。(3)地球上海水占总水量的97%。而海水的人工淡化器目前设备庞大、结构复杂、耗能量高。但海鸥、信天翁这些海鸟却可以通过眼睛附近一条盐腺把喝下去的海水中的盐分排出,一旦完成这个功能的模拟,人类利用海洋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2.鸟给人类生活上的启发(1)人类受到燕子的启发,发明了燕尾服;(2)受到孔雀的启发,发明了孔雀舞;(3)受到仙鹤的启发,发明了武术中的鹤拳。(二)随着春天的到来,很多候鸟开始了迁徙,而禽流感的危险性似乎越来越近了,我们不得不担心候鸟的迁徙是否会带来禽流感。有人说,干脆把鸟都杀了,免得造成疾病的传染,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答:在对待鸟、人以及“禽流感”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我认为:首先是不能将禽流感传播的问题归罪于鸟类,因为鸟类是无辜的。真正人类需要去面对的是如何找到克制病毒的方法。其次,人类对鸟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自己对鸟类缺乏必要的保护,也是病毒得以传播的原因。第三,要好好防止禽流感的传播,人类必须加强宣传,卫生健康的生活,和鸟儿成为朋友,而决不是杀鸟。所以说,只有人类自己加强爱鸟、护鸟的意识才是处理好这个问题的关键。(三)作为一个中学生,你会用哪些实际行动来爱鸟、护鸟?1、我们可以利用爱鸟周活动时间,写爱鸟的宣传单,对市民进行宣传。2、时值春天,我们可以为鸟儿在树上筑一些坚固的鸟巢,让他们安家。3、保护鸟类的栖息环境,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治理水污染;同不良行为做斗争,不随意掏鸟蛋、毁鸟巢和捕杀鸟类,设法为鸟类创造营巢或居留的条件,积极参加“爱鸟周”活动,增强人们爱鸟护鸟的意识4、作为一个学生,我觉得笔是我最有力的武器,我要拿起我手中的笔写出鸟类生存的危机,呼吁人类保护鸟儿,唤醒麻木的人醒悟。告诉人们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真正去关爱我们的朋友,去鸟儿和谐相处四、通过专题《鸟》的学习,我们对鸟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某班同学利用黑板报出了一期“爱鸟”专刊。根据这一主题,仿照该栏目内容的写法,为自己喜爱的一种鸟(题中涉及的除外)写几句简短的话。字数不限。例子:鸽子: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也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不会失去心中的方向。它是为信念而飞的。答:1、荆棘鸟:它不停地飞翔,不停地寻找,只是渴望站在荆棘树上让最尖最长的荆棘刺进胸口,唱出生命里唯一一次最美妙的歌。生命只为了那一声绝唱,却足以让人惊心动魄。2、雄鹰:茫茫苍穹,无处不是它搏击的舞台。豪迈、壮烈、激越,是它翱翔的旋律。它是为飞翔而生的。3、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在乌云翻滚、波浪滔天的大海上。它是胜利的预言家,勇敢的战斗者。五、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和谐社会的一分子,就“爱鸟”、“护鸟”请你:(一)写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目前已有的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名称1.陕西洋县朱鹦自然保护区

2.黑龙江扎龙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二)就如何爱鸟、护鸟,提两点建议:1.保护鸟类的本息环境。2.积极参加植树造林。3.治理污染。(三)设计两则护鸟广告(可引用恰当的古诗句)1.好鸟枝头亦朋友;2.劝君莫打枝头鸟;3.像保护自己一样保护鸟类六.课堂小结:过去人们悲伤时可以向鸟倾诉,喜悦时可以和鸟分享;现在我们还有多少机会聆听鸟的清音,领略鸟的丰姿?在了解了鸟的美丽后我想你就会密切注意我们的鸟朋友了,我们就会诗意地生活了。只不过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朋友!

同学们:要让我们的家园处处莺歌燕舞,让这个世界五彩缤纷,就让我们关爱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吧!正如那首歌所唱:关爱生命,用我们的良知;善待地球,用我们的行动。古代咏鸟诗三首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目标1.学习咏鸟诗三首,帮助学生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兴趣。学法指导1.诗歌重在朗读,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其主旨。2.要真正理解这些鸟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还要联系作者的生活处境。3.通过查找资料弄懂这些鸟的文化内涵。熟读三首诗,说出三首诗的大意。1.《闻雁》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2.《池鹤》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3.《迎燕》在近已咫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