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理解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理解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理解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理解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理解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

02重难创新练

03真题实战练

A组训练

一、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立冬日作

【宋】陆游

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立冬日作

【明】刘基①

忽见桃花出小红,因惊十月起温风。

岁功不得归颛顼,冬令何堪付祝融。

未有星辰能好雨,转添云气漫成虹。

虾蟆峡蝶偏如意,旦夕蜚鸣白露丛。

【注释】①刘基:字伯温,谥号文成,明朝开国功臣。

1.两首诗虽均为“立冬日”所作,但情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

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③漉:过滤。④近局:近邻。

2.简要结合诗歌描绘的生活场景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闻雁

(清)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3.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①(其二)

杜甫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

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

北阙②心长恋,西江首独回。

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

【注】①九日:重阳节。②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多重愁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松汀驿①

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①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在壁上题写了本诗。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

方。这里指太湖及吴中一带。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5.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沙头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6.这两首诗的后两句所表现的哲理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这与我们高中学过的哪篇文言文哪句

话所蕴含的哲理意味相同?

一'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

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明]王守仁①

谪居履在陈②,从者有愠见。

山荒聊可田,钱铺③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④。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注]①王守仁:字伯安。1506年,因为得罪宦官刘瑾,贬至贵州龙场,做龙场的驿丞。②在陈:语出

《论语》“在陈绝粮”,后人以“在陈”作为绝粮的代称。③钱铸(bo):古时的农具。④余羡:多余的,

富足的。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运用孔子“在陈绝粮”的典故,表现自己谪居时的生活窘状。

B.作者向农人学习种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甚至还幻想出丰收后的场景。

C.末两句尤能表现作者对农事活动的投入,可见其隐居决心之坚定,

D.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轻松地袒露个人内心,给人以不疾不徐之感。

8.该诗作于王守仁“龙场悟道”时期,生动地体现了儒家“道在伦常日用之中”的观念。诗中体现了

哪些“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70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春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

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春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

如农夫春锄,故名。④莫:即“暮”。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扣题入手,交代环境及滞留的原因,同时对小城人民的生活状况做了描述。语言淡雅朴素。

B.颔联诗人放眼流观,描写江水流向远方,迤通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令他内心苦闷得到释怀。

C.颈联用了“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的典故,作者反其意,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

D.诗歌在骈偶中参以散文句法。领联对偶工切,如“双属玉”对“一春锄”,颈联与尾联用散文句法。

10.本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但抒发的情

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诗比较分析。

阅读下藁鲁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子容赴进士举

孟浩然

夕噪山照灭,送客出柴门。

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

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

无使谷风消①,须令友道存。

【注释】①"无使谷风消":消,讥刺。典出《诗经•小雅•谷风》,《毛诗序》说:“《谷风》天

下俗薄,朋友道绝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标题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参加科举考试,诗人以诗相赠。

B.诗人在山间夕照将尽之时送别友人,与友人在柴门外山野依依话别。

C.本诗与李白的《赠汪伦》都属于送别诗,两首诗的风格也较为接近。

D.诗中的“客”与“尔”都是指代诗人的友人张子容,含义并无不同。

12.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专项练习

1.①陆诗前三联写天气极寒、家境贫苦。尾联突转,将本应忧愁的情感转化为以先贤为师,安贫乐道,

泰然处之的乐观、豁达。

②刘诗首联写立冬天寒之日,却有桃花盛开,为怪异之象,隐含着对时局的不满。颔、颈两联写出时

令、气候的变化无人可阻,暗喻元帝国即将覆灭。尾联写“虾蟆蝶蝶”还不知气数将尽,仍在挣扎,讽刺

元朝统治者的执迷不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一)陆诗首联中“才容膝”“仅及肩”写居室狭小,低矮,身居陋室;颔联中“授衣月”指九月,

“始裘天”指十月,刚过了添衣的九月,又迎来了穿皮裘棉衣的十月,寒冬将至;颈联写熏炉里少炭灰,

买棉衣少钱财,缺炭少衣,陆诗前三联写天气极寒、家境贫苦。

尾联中“师陋巷”是以颜回为榜样,“随处一欣然”表明诗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环境都欣然接受、处

之泰然。

由此可见,尾联突转,将本应忧愁的情感转化为以先贤为师,安贫乐道,泰然处之的乐观、豁达。

(二)刘诗题目为“立冬日作,点名时间立冬至日,天气寒冷”;首联“忽见桃花出小红”写诗人因

有桃花盛开而感到怪异,隐含着对时局的不满。

颔联“岁功不得归颛顼”指不按颛顼制定的历法来,“冬令何堪付祝融"意指冬令哪能交给夏神祝融

呢?写出了时序的错乱变化;颈联“未有”“转添”写出了气候的变化。据注释可知,作者刘基是明朝开

国功臣,所以,颔、颈两联借写时令、气候的变化无人可阻,暗喻元帝国即将覆灭。

尾联“偏如意”“旦夕蜚鸣”写“虾蟆峡蝶”还不知气数将尽,仍在挣扎,讽刺元朝统治者的执迷不

悟。

2.①写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孤独无伴,只身还家,心中怅然生恨。②到家之后“新熟酒”“招

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描绘诗歌场景的能力。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句意:怀着失意的心情独自扶杖经过草木丛生的崎岖隐僻的山路回家

了。怅恨:失意的样子。策:指策杖、扶杖。还:指耕作完毕回家。曲:隐僻的道路。“怅恨”“独”透

露出诗人一天劳作完独自回家的孤寂与失意。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四句,句意: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一只鸡

款待邻里。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代替蜡烛。这四句写诗人还家后的实事实景。从这四句诗可以想

见:酒为新熟,菜仅只鸡,招待邻居,草屋昏暗,以薪代烛,宛然一幅田家作乐图。这样的饮酒场面,其

实很寒酸,但诗人丝毫不觉其寒酸,只会欣赏其景真情真,从这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

其乐、趣味盎然。

最后“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二句,写这次欢饮,聊以忘忧,兴致难尽。表现了诗人的潇洒自如。

3.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一句中,先写明亮的落日和水,却马上转为萧瑟,接着写秋

天城市的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可以读出诗人的悲秋之情;

②“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一句,“高楼”有遥望故乡之意,“孤雁”南归,引发诗人

归乡之情,“思家”一词更直接点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一句,写千

家万户捣衣声衬托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月下雁声如“绝漠笳”的凄凉,更刻画出诗人漂泊在外的羁旅之

思;

③“我亦稻梁愁岁暮”一句写出诗人为“稻梁”而年年在外奔波,为又是一年结束而发愁,体现为温

饱奔波不断的愁苦;

④“年年星鬓为伊加”句中“星鬓”可知,诗人为自己增添白发而感慨,是在感慨年华老去。

4.参考答案:

①羁旅漂泊、寂寞独处之苦;

②年华易逝、自伤迟暮之悲;

③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叹;

④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羁旅漂泊、寂寞独处之苦。“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回忆过去重阳日举杯宴饮的热闹场面,与

诗人如今的处境形成对比,抒发了羁旅漂泊、寂寞独处之苦。

②年华易逝、自伤迟暮之悲。“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写如今鬓发斑白,暮年将至,面对盛开的

菊花,更加感慨年华易逝。

③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叹。“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回忆当年朝廷为官,如今只能在回首中感

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④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恨。“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茱萸”是指朝廷按照惯例御赐茱萸给

朝廷大臣,如今很难再得到这种恩赏,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

5.①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东海日出、白浪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

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最后两句写未能遇见隐居旧友,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六句借景抒情,借助“山色远含空”即山色、水光(泽国)、日出(海日)、羊肠小道(鸟道)、

人烟等意象,这些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表达了诗人对松汀驿美

景的喜爱之情。

尾联“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中用了“那知”一词,写没有料想到“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情感由喜转悲,写出了未遇见隐居旧友的遗憾之情。

6..①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哲理。②杨万里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一股暗潮已然

来到,一般人却无从发觉,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

们都能察觉。诗歌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真理是在大胆实践反复实践中摸索出来的。③陆游诗的后两句,

诗人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

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指出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

识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与《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哲理意味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过沙头》前两句描写船行过沙头之后,就能远远地看到村庄,此处江面开阔,气候温润,后两句则

写,但常人却不知道,暗潮已然来到,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

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由此可见,诗中

能帮我们体会其中哲理的是最后两句“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暗潮到了却无人知道,只有

篙师能通过水痕判断出暗潮的到来,为什么只有篙师能知道呢?因为他天天在水里劳作、实践,从而体现

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诗歌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

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但全诗重点则是在最后两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

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

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由此可见,两首诗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哲理。

而回顾原文,我们不难发现,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也曾说过“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表达了要探求真理,必须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追本溯源,避免主观臆断的求实精神。

二、综合练习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可见其隐居决心之坚定”理解错误。由首联“谪居履在陈”可知作者是被贬官降职到此处,并没

有隐居的想法。

故选Co

8.①虽然经历磨难困苦,但仍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②遇事切忌慌张抱怨,需要以积极的措施解决;

③虽自身处境不佳,仍能关注他人他物的仁爱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句“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愠见。山荒聊可田,钱镇还易办”可知,在绝粮的艰苦条件下,作者表现

出了与士兵不同的精神状态,士兵们面有不满,而在作者看来,还有荒田可耕种,而且农具还容易买到,

这就很不错了,可以开荒种田,以解断粮之难,由此体现的“道”可以概括为:虽然经历磨难困苦,但仍

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可知,面对断粮的处境,决定开垦荒田,对

于一个为官者,是不擅长稼稿的,但作者并没有一筹莫展,遇事抱怨,而是积极的向当地的农人请教,多

多学习模仿来进行种田,由此体现的“道”可以概括为:遇事切忌慌张抱怨,需要以积极的措施解决。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可知,作者想到丰收以后要用它请客设宴,

收割遗下的颗粒留给乌雀,多余下来的粮食散发给穷困人家。由此体现的“道”可以概括为:虽自身处境

不佳,仍能关注他人他物的仁爱情怀。

9.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B.“令他内心苦闷得到释怀”错误。春锄即白鹭,这种鸟满身雪白,给人以清高闲雅的印象,“苦”

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他志大才高,现实让他失望,当时闲散无权的闲职让

他内心的痛苦。颔联表面写白鹭,其实是自喻也展示了他内心的种种矛盾。

故选Bo

10.①《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抒发的是世事变迁、欢乐

不再的失落感,和对人生短暂的痛借。②黄诗表达自己才高位卑的痛苦,又有自甘淡泊的心境。尾联“俯

仰之间已陈迹”是对失意情绪的自我开解,含有“一切都会过去,不必太过挂怀”之意。表现了作者淡泊

的心志和超迈脱俗的胸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能力。

解答本题,要先王羲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中隐含的情感,再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尾联

中隐含的情感。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意思是过去自己所喜爱的事物,顷刻

之间已经成为陈迹。这里有对世事变迁欢乐不再的感叹,还有对生命短暂的痛惜。

黄诗尾联“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意思是转眼之间一切都变成陈迹,不如暮色中回到

窗下读残书。王羲之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觉悲从中来,而黄庭坚虽用其字面,其意却相反:世事瞬

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一切都会过去,不必太过挂怀,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趣。

结合注释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可知,本诗表达自己才高位卑的痛苦;联系上句反用

“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和超迈脱俗的胸襟。

1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两首诗的风格也较为接近”错误,结合原文“夕嚏”“山照灭”“茂林”“乔木”“送客出柴门”

“惆怅野中别”“须令友道存”可知,本诗情景交融,自然含蓄;李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

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

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

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与本诗相比,更加坦率直露。

故选Co

12.①分别时候的感伤;

②自己的归隐之志;

③对友人前途的期许;

④希望与友人友谊长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是临别赠言之作,而且是送友人赴进士举。首联“夕嚏山照灭,送客出柴门”,点名送别的时间,

事件,奠定情感基调。颔联“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写出送别的惆怅和不舍。颈联“茂林予偃息,乔

木尔飞翻",“偃息”,安卧,表达自己隐居山林之志;“乔木尔飞翻”则对友人此次赴试充满期许。尾

联“无使谷风道,须令友道存”,典出《诗经•小雅•谷风》,《毛诗序》说:“《谷风》天下俗薄,朋友

道绝焉。”此处,在预祝朋友高中之余,希望未来不要像《谷风》中说的那样“穷达相弃”,与友人友谊

长存。

一、(2024•山东潍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夜偶书

赵师秀

此生谩与蠹鱼©同,白发难收纸上功。

辅嗣②易行无汉学,玄晖®诗变有唐风。

夜长灯烬挑频落,秋老虫声听不穷。

多少故人天禄贵,犹将寂寞叹扬雄④。

【注】①蠹鱼:蛀蚀书籍衣服的小虫。②辅嗣:三国时代经学家王弼,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弼

注解的《易》流布天下,一扫寻章摘句的汉代儒学。③玄晖:南朝诗人谢眺,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

在这种新诗体之后,才有了唐人的诗歌。④扬雄: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辞赋著作和正统儒

学思想留名后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蠹鱼”和“白发”分别运用比喻和借代,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勤于读书却老而无功的感慨。

B.颔联用典,在“无汉学”与“有唐风”的褒贬对比中寄寓诗人对谢眺文学成就的仰慕之情。

C.“夜长灯烬挑频落”与“闲敲棋子落灯花”两句都写了“灯烬”,但表现的意趣并不相同。

D.颈联描写秋虫的鸣叫声,具有以动衬静的效果,烘托出诗人在深秋长夜勉力苦读的形象。

解析:B“褒贬对比”错。由注释可知,王弼注解的《易》流布天下,一扫寻章摘句的汉代儒学;谢眺创

造了“永明体”这种新诗体之后,才有了唐人的诗歌。这显然均为对王弼、谢跳的褒扬。

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超然。诗人不以老朋友天赐的福禄和尊贵的地位为意。②对先贤的仰慕之

情。诗人希望自己能有扬雄那样的文学建树。③对人生追求的矢志不渝。为实现理想,诗人虽已白发年老

却依然长夜苦读,勤学不辍。

解析:尾联意为:有多少老友曾获得朝廷优厚的俸禄?他们才华横溢,却失意寂寞,就像汉代辞赋家、思

想家扬雄,让人忍不住为他们叹息。表现了诗人不以旧交天赐的福禄和尊贵的地位为意,对功名利禄的淡

泊超然。扬雄,汉代大辞赋家晚年闭门著述,历来为人感叹。诗人运用扬雄的典故,希望自己能有扬雄那

样的文学建树,表达了自己对先贤的仰慕之情。结合首联分析,诗人在赞汉代扬雄晚年著述的同时,也表

示为实现理想,虽然自己已经白发年老,却依然长夜苦读,勤学不辍,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追求的矢志不渝

的精神。

二、(2024•山东烟台期中)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3〜4题。

贾谊宅

T炜①

洛阳才子屈长沙,旧宅开残橘柚花。

天下治安②犹痛哭,南方卑湿漫伤嗟。

霜寒废阁啼妖服髀,日落荒庭集暮鸦。

千载怀湘同有恨,赋成骚客鬓应华。

【注】①丁炜:福建晋江人,任湖广按察使时,遭遇辽兵之乱,因抗任伪职而弃家出逃,遭朝廷误解,

后被贬官。②治安:指贾谊的《治安策》,文中有“可为痛哭者一”等语。③妖^(fii):服身鸟,为不祥

之鸟,贾谊被贬长沙时作有《脆鸟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长沙”三字点出贾谊的人生际遇,为下文的写景、叙事和抒情张本。

B.颔联下句着一“漫”字,形象写出贾谊伤感慨叹情绪之深、之重、之广。

C.“废阁”“荒庭”与“旧宅”“开残”相照应,渲染出凄凉萧瑟的气氛。

D.末句与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同样表现苦吟之态、创作之难。

解析:D”同样表现苦吟之态、创作之难”错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意为:我构思三年才得来,

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体现了诗人贾岛作诗锤字炼句精益求精,布局谋篇也煞费苦心,写出了

苦吟之态、创作之难。而此诗末句意为千年前屈原在湘水之畔写下《离骚》等名篇,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也表达了屈原的怨愤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创作无关。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贾谊的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①对贾谊居安思危、心怀天下的感佩赞誉;②对贾谊怀才不遇、命运坎坷的同情悲叹;③对贾

谊出众文采、超人才华的追思仰慕。

解析:原文“洛阳才子屈长沙”,写贾谊被贬官到长沙;“南方卑湿漫伤嗟”写南方之地低洼潮湿,环境

艰苦;”千载怀湘同有恨”中,一个“恨”字,写出了遗憾之情;此三句表达对贾谊怀才不遇、命运坎坷

的同情悲叹。“天下治安犹痛哭”写贾谊虽被贬但仍然心忧天下,表达对贾谊居安思危、心怀天下的感佩

赞誉。“霜寒废阁啼妖避”写在恶劣的条件下写出名篇《^鸟赋》,表达对贾谊出众文采、超人才华的追

思仰慕。

三、(2024•江苏泰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5〜6题。

再游鹤林寺®

道潜

招隐山南寺,重来岁已寒。

风林惊坠雪,雨涧咽飞湍。

壁暗诗千首,霜清竹万竿。

东轩谪仙句,洗眼共君②看。

【注】①鹤林寺:佛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②君:指苏轼。道潜曾与苏轼交游,其诗颇受苏轼赞

许。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诗人重游招隐山南的鹤林寺院,已感觉到岁暮天寒。

B.颔联中使用“惊”“咽”二字,状景逼真生动,令人感知到勃勃春意。

C.风掠过、雪纷纷是从视觉角度写景,而深涧飞湍呜咽,则是听觉角度。

D.本诗从寺庙里面的墙壁写到外面的竹林,万竿翠竹生气凛然,卓尔不凡。

解析:B”令人感知到勃勃春意”错,风掠过山林,惊坠下纷纷雪片;雨中的深涧,只听得飞湍呜咽。故

应为“令人感到清寒入骨”。

6.清朝纪的评述:“末二句对第五句,意殊兀傲。”结合第五句和尾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第五句说壁上千首诗因光线昏暗已看不清,末二句却说要洗眼同友人共看东轩李白的诗句。

②前后对照,可见作者追慕李白,鄙视庸才的兀傲之气。

解析:第五句“壁暗诗千首”说因光线昏暗,寺院壁上千首诗隐约已看不清,而末二句“东轩谪仙句,洗

眼共君看”却说东面亭轩上,有谪仙人李白留下的佳句,作者要洗眼同友人共看东轩李白的诗句。由此可

见,末二句对第五句,显得“意殊”。由末二句与第五句内容的前后对照,可见作者对李白的诗句、游踪

都非常清楚,追慕李白,笔势矫健,意态兀傲,表现了作者鄙视庸才的兀傲之气。

四、(2024•湖北武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和子由濯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雪泥鸿爪”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

B.颈联内容紧扣诗歌标题,是对弟弟子由诗中怀旧之情的应和。

C.由尾联中的“崎岖”“困”等字眼,可见兄弟二人历经艰辛。

D.“往日崎岖还记否”,往事的回忆让诗人沉溺于感伤的情绪之中。

解析:D“感伤”有误,诗人重在劝勉弟弟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8.本诗充满了理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①人生无常,充满了偶然性,我们应坦然面对。(往事终将成为过去,这是自然规律。我们应

坦然面对。)②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前。

解析: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

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

适自然的态度去坦然对待人生,要执着前行。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濯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

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曾经留宿的潢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

暗含困难终会过去,要珍惜当下之意。尾联追溯往事,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

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同时鞭策自己和弟弟子由,奋发向前,珍惜现在,放眼未来。

五、(2024•辽宁沈阳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一一“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初春时节新芽发。

B.“酒醒却咨嗟”一句,词情荡漾,寄寓了词人对故乡、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C.通过写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地表现了词人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

D.这首词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天衣无缝,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解析:A“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初春时节新芽发”错。结合前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可知点明的

季节是暮春。

10.当代作家吴韵汐在《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书中这样评价这首词:“词间有淡淡的惆怅,更多的是

一股卓立于人间的‘超然'。"请结合全词,分析“超然”体现在何处。

参考答案:①词人作词之处。自古文人有登高怀远的喜好,词人于超然台上登临远眺,抒发胸中情怀,且

词题也由此而来。②词人的心境。“诗酒趁年华”一句,进一步表明词人超然物外的态度:忘却世俗,珍

惜年华,借诗酒以自娱。

解析:这首词中的“超然”首先体现在题目“超然台作”中,这是延续古人登高怀远的习惯,词人于超然

台上登临远眺,抒发胸中情怀,且词题也由此而来。其次,“超然”更多的是一种心境,”休对故人思故

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则进一步表明面对“故人”“故国”,满怀愁苦,但是能够自我宽

解,放下不快;“诗酒趁年华”,表达了忘却世俗,珍惜年华,借诗酒以自娱,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B组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崔侍御往容州『宣慰

郎士元

秦原独立望湘川,击隼南飞向楚天。

奉诏不言空问俗,清时因得访遗贤。

荆门晓色兼梅雨,桂水春风过客船。

畴昔常闻陆贾②说,故人今日岂徒然。

【注】①容州:唐朝时容州为岭南道五管之一的容管所在地,今广西境内。②陆贾:西汉时外交家,能

言善辩,两次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臣服汉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去容州宣扬政令,安抚当地百姓,诗人写诗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情。

B.第二句以展翅南飞的隼来比喻友人,写出了诗人对友人才能的仰慕之意。

C.诗人希望友人能切实传达朝廷之意,清闲时能去拜访那些被弃置的贤才。

D.颈联两句运用实写,以“梅雨”“春风”暗示时间的变化和路途的遥远。

解析:D“颈联两句运用实写”错,不是实写,而是虚写,是诗人想象友人前往容州途中经过的地点和经

历的时间。

2.尾联一反以往送别诗的感伤,表达了不一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赞美友人的才华。诗人赏识友人,认为友人具有陆贾之才,相信他前往容州不会白费力气。

②安慰、勉励友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完成使命的信心和对友人的鼓励之情。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尾联没有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感情基调应该是积极的。根据注释,可知此联

运用了典故,以历史人物与友人相提并论,意在夸赞友人的才能;而“岂徒然”则暗示了友人的所作所为

不会白费力气,而是有价值的。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㈤

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英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注】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

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旧是”一词暗示五原这片草丰景美的土地,曾被吐蕃占据,后又失而复得,透露出诗人庆幸失

地得以收复的欣慰之情,也表达了对昔日国难的感慨和忧思。

B.诗中写到了夜宿五原的见闻,既有皎皎明月,又有声声笳鸣,还回顾了一路走来由冬到春的变化,喻指边

关收复后与收复前的不同。

C.这首七言律诗,语言凝练自然,韵律和谐明快,和激昂高扬的盛唐边塞诗一样,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都充满

了欢乐与昂扬之情。

D.诗人寄情于景,景中融情,一系列景象的描绘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渐次展开,脉络清晰,构成了一幅

颇有意味的边塞风景画。

解析:CC项,”和激昂高扬的盛唐边塞诗一样……充满了欢乐与昂扬之情”错误。李益这首诗忧伤重于

欢欣,失望多于希望,与那些激壮昂扬的盛唐边塞诗大相径庭,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矛盾的,既含有失地收

复后喜悦的赞叹,又有对边防安危和国家形势的担忧,还有对个人前途命运的感伤。

4.沈德潜曾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本诗颔联“言备边无人,句特含蓄”,请简要分析颔联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①月夜笳声营造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月下思乡的情感。②诗人于“几处”“何人”中又透露

出对边备空虚、边防尚未巩固的担忧。

解析:颔联写夜宿五原的见闻。五原之夜,明月皎皎,笳鸣声声,这一静一动,更有力地烘托出塞外之地

空旷、辽阔的意境。月夜笳声营造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月下思乡的情感。“何人”是不定指的反问,既

是边塞鸣笳之地,将士们冲锋陷阵、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理想中所希冀的,能多有一些倚剑天

外的英雄来保卫边疆的恳切愿望。它透露出五原这一带虽然眼下已被收复,但形势依然紧张,边防能否巩

固尚令人担心。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杜甫

力疾②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注】①表丈:表伯叔。②力疾:扶病强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是在叙事,说自己清晓扶病强起,几不知春至,因拜读亲友李都督寄

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悲伤之感。

B.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仍是叙事,说自己转瞬间又接待客人,愁绪也因此更增,觉得自己就像

来客一样老去。

C.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写实,说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入”“归”二字传神地写

出了早春的意蕴,体现了生命的复苏与萌动。

D.整首诗歌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可概括为“悲”字,连“红入桃花”“青归柳叶”的初春之景,也触

动着诗人的悲情。

解析:BB项,“自己转瞬间又接待客人”错,“愁伴客”是说自己流落他乡,客居在外,愁苦永摆脱不

开;“觉得自己就像来客一样老去”错,“更觉老随人”是说自己觉得日益衰老,表达了迟暮伤感之情。

6.全诗的情感围绕“悲”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悲”的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①首联写诗人体弱多病,生机盎然的早春反衬了个人衰老,抒发了自伤病苦之悲。②“愁伴客”,

流落他乡,客居在外,愁苦永摆脱不开,表达了羁旅愁苦之情。③“更觉老随人”,觉得日益衰老,表达

了迟暮伤感之情。(或:颈联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生机勃发的早春美景与自己的

衰老形成强烈对比,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自己的迟暮伤感之情。)④“望乡应未已”,表达了从未中断

的遥念故乡的思乡之情。⑤“四海尚风尘”,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解析:首联是叙事,写因拜读亲友李表丈寄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伤春之悲。颔联写因读来诗转添了自

己的哀愁,又缘愁而更感伤自己的日益衰老。进一步写诗人的悲春之情。颈联是写实,说在大好的春天里,

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以实写春光来反衬悲春之情,为下文做铺垫。尾联写面对良

辰美景遥念故乡的心情从未中断,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风尘满布。世乱未靖,归期无日,尤不免于

伤春伤老。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悲情。全诗的情感围绕“悲”字展开,诗中抒发了诗人伤春、伤

老和流落他乡的羁旅悲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①

刘禹锡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②,频为佝偻欺。颖微囊未出,寒甚谷③难吹。

渡落④唯心在,平生有己知。商歌⑤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故地洛阳后所作。②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寓示着喜事临门。

③谷:指谷风,即东风。④渡落:沦落失意的样子。⑤商歌: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

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远谪”对“初归”,远谪时的年轻人,归来时已变成了鬓发苍苍的老人,反映诗人这

些年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悲辛。

B.第五句以“不见”写出诗人一直难遇好事的失意,第六句以“欺”字写出诗人身形佝偻、行动不便的窘

况,两句表现诗人的落魄、衰老。

C.第七句反用毛遂自荐的典故,说自己才学疏浅、未能“脱颖而出”,这是自卑、自责之语;第八句用

难以吹走的严寒,暗示内心的悲凉。

D.全诗紧扣题目展开,先由“罢郡归洛阳”之事起笔,接着写自己归来后的真实境况和切身感受以“寄友

人”,于娓娓倾诉中贯注了真情。

8.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7.C8.(1)被贬后的失意;(2)失意却初心不改的坚持;(3)有知己的安慰;(4)对

施展才华的渴望;(5)无人赏识的惆怅、遗憾和忧愤之情。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这是自卑、自责之语”错,不是自卑、自责之语,而是怀才不遇,故作愤激之语。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被贬后的失意。“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诗人在官场失意后回到洛阳,感叹时间的流逝,自己衰

老的面貌,曾经熟悉的官府门庭的冷清,满含失意的悲苦;“潼落”指沦落失意的样子,也直接点出了被贬后

的失意。

(2)失意却初心不改的坚持。诗人深感自己的才华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且病体加重,寒风呼啸过山谷时更

加寒冷。然而,“灌落唯心在”,诗人心境仍然坚强,坦然面对荣辱变迁。

(3)有知己的安慰。“平生有己知”,自信自己拥有真正的知己,这个知己就是题目中的“友人”,失意后有

知己安慰,多少能够抚平内心的伤感。

(4)对施展才华的渴望。“商歌夜深后”“商歌”用典,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

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诗人也在夜深后唱起商歌,期望得到像齐桓公那样的明主的赏识。

(5)无人赏识的惆怅、遗憾和忧愤之情。“听者竟为谁?”表明期待有“听者”,但毕竟还没有出现;加上“颖

微囊未出”,诗人所有才华却无处展露,含有无人赏识的忧愤。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蝉阳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盆城。

【注】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写作《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

悸。

B.时值夏季,让作者感到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

之情。

C.“西风”即秋风。古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

起,意即还未到秋天。

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10.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9.B10.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

老的感伤。

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潺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

【整体分析】白居易的《早蝉》通过描写初夏时节的蝉鸣,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中“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一句,表达了未到秋天却已生秋思的复杂情感,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惆

怅。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连绵不断的蝉声”错,由原文“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可知,六月初七日

时江头的蝉刚开始鸣叫,薄暮时分只有两三声蝉鸣,并没有连绵不断。

故选Bo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需要结合整首诗歌的内容进行解答。

①“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蝉鸣”给人凄凉哀愁之感,作者听到蝉鸣凄凉的声音,就联想到自己;“一

催衰鬓色”,年华已逝,听到蝉声更觉感伤,鬓角已经斑白,蝉声催人老。

②结合“再动故园情”分析,“故园情”,“故园”就是故乡,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③“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渝城”,写出作者以前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现在却是在

温城僻处听蝉,通过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内心的愁闷和失意。尾句“云树绕流城”,营造出了白云覆盖城市,

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氛围,借景抒情,表现的是诗人被贬江州闲居溢城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

韩愈

君门不可入,势利互相推。

借问读书客,胡为在京师。

举头未能对,闭眼聊自思。

倏忽十六年,终朝苦寒饥。

宦途竟寥落,鬓发坐差池气

颍水②清且寂,箕山坦而夷。

如今便当去,咄咄无自疑。

【注】①差池:参差不齐,此处指黑白相杂。②颍水:相传古代高士巢父、许由曾隐居颍水之北,故

用以代指隐栖之地。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问”二句承上启下,实际是诗人在自问:京城充满“势利”,自己为何还要留在这里。

B.诗人回顾与反思了自己十六年来做官的历程,“终朝”二字为诗歌增添了悲凉之感。

C.“颍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二句用典,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对当前隐居生活的满足。

D.诗人将自己的官场经历告知给孟东野和房蜀客两位友人,借此表明自己的复杂心绪。

12.“不平则鸣”出自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

哭也有怀”,请简要分析该诗抒发了哪些不平之气。

【答案】11.C12.①抒发了对落魄读书人的同情以及对险恶官场的厌弃。②表达了自己仕途困顿、饥

寒潦倒、年华老去的辛酸,以及对现实的强烈不满。③表达了官场难有作为、理想难以实现,于是只能归

隐的苦闷。

【导语】韩愈的《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

向往。诗人回顾了自己在京城十六年的仕途经历,感叹官场的冷酷无情和自身的贫困潦倒。用典“颍水清且

寂,箕山坦而夷”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决心。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

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了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