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套可编辑PPT课件
第1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况第2章
汉字与古代典籍第3章
传统文学第4章
古代艺术第5章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第6章
中国古代科学和4大发明第7章
传统民俗第8章
民间艺术《中职生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况第一章全套可编辑PPT课件
目录壹贰叁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知识导图知识点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中国文化的主体及参与者。·掌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发展历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当代中国文化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0102040503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壹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道德风尚等一系列社会意识及行为习惯。·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创造、传递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壹(一)(二)(三)·农耕文化,重实求稳·家族本位,群体至上·重视人伦,轻视科技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壹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和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起居有定、农作有时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培育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观念。以“男耕女织”为幸福,以“耕读传家”为自豪,这是绵延几千年并已深烙在人们心底的生活理想。中国人往往以“稳重”为做人标准,以“安稳”为生活标准,以“对称而工稳”为文学艺术和科技工艺的标准。·中国古代的改革总是非常艰难,不少改革家壮志未酬,王安石、张居正等人莫不如此。这种改革寓变于恒久、稳定之中,这与中国文化重实际、求稳定的特征是一致的。(一)农耕文化,重实求稳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二)家族本位,群体至上·中国自然经济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根深蒂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家庭聚成家族,由家族集合为宗族,由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家国一体,父是家君,君是国父,这就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社会结构。·家族本位观念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浓厚的乡土色彩,怀恋乡土、眷顾乡亲成为一种恒久的文化现象。中国自古重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形成了一系列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伦理规范已逐渐为人们所摒弃。壹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三)重视人伦,轻视科技·中国传统文化一切以“人”为核心,重视人伦,乐以成德,文以载道,人生的目标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不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来研究,而把它作为一个具有人伦情感的整体来体验,其结果就是不注重探求自然规律,更注重践行人伦关系、道德准则。·重视人伦、轻视科技的思想使中华民族拥有完整的道德伦理、丰富的精神世界、稳定的文化心理,这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起过积极的作用。课堂互动·结合本节知识和身边的事例,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贰(一)(二)(三)·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政治制度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一)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地理环境·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条件等因素是塑造一种文化模式的关键要素。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模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影响。·中华民族的诞生地是一块半封闭的大陆。我们的祖先自古生活在东亚大陆上,这里东临大海,西北是漫漫戈壁,西南是青藏高原,北面是辽阔无垠的大草原,东北在冬季是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在人类原生态的“母文化”中,唯有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从未中断,其中的缘由之一就是东亚大陆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很少受其他文化影响,形成了超稳定的模式,到了近代才非常被动地发生了改变。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社会有机体的三种再生产类别内容说明物质再生产中国传统社会的物质再生产是简单的再生产,其特征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发的、以简单劳动工具为依托的。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家庭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是简单的交换关系,没有精细的分工。“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养家糊口便是这种生产的目的,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经济模式就是自然经济人口再生产中国传统社会的人口再生产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和自然经济模式的制约。这使人们特别看重人丁兴旺:一是为了增加劳动力,二是为了壮大家族势力。每个家庭都竭力通过繁衍后代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以满足经济的、精神的及传宗接代等种种需求,从而使整个社会的人口再生产呈现出无限扩大的趋势精神财富再生产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财富再生产受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制约,表现出规模狭小、简单重复的特征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2.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中国是半封闭的大陆型国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农业。这导致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工商经济所占的份额极小。·中国很早就从采集果实阶段进入锄耕农业阶段。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就出现了农耕文明。兴起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和兴起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是其代表。农业首先在黄河流域达到较高水平,黄河中下游自然成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夏、商、周三代都在黄河中下游建都立国。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国的农耕区域逐渐向长江流域扩展。·中国向来以农业立国,历代王朝都重视农业生产,帝王们也都有耕籍田、祷求雨、劝农事的仪式、措施。战国时期,法家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秦汉之后,工商业进一步发展,而重农抑商、重本轻末的思想更加严重。自汉武帝采取抑制工商业政策后,以工商为末的观念被后世普遍接受。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3.以农为主的经济结构·安土重迁,具有浓重的乡土观念。土地是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有了土地才有可能生存与繁衍子孙。因此,古人对土地极为重视,甚至超过了个体的生命。即使到了今天的工业社会,这种观念仍然很浓,人们离开家乡越远,其乡思就越浓。·强调“天人和谐”。农业经济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们更多的是依赖自然、被动地适应自然,而不是与自然抗争,这就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协调”的哲学观念。·农业经济造就了中华民族酷爱和平、温顺平静的性格。农业民族的人一生依赖土地,过着自给自足、乐天知命的生活,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要求是人际和谐、互帮互助。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三)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政治制度1.家国同构与忠孝同道01030402·从表面上看,忠与孝似乎并不相关,因为君臣关系是有关政治的,父子关系是有关家族的。但实际上二者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个联系的纽带就是传统的纲常教义。·在古代,家长是家庭的核心。对家长尽孝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必然义务,同时也是衡量家庭成员道德的标准。孝属于伦理范畴,涉及家庭和家族中的个人,可以维系亲族感情。·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首要特征,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和管理方面都使用相同的方法。古代统治者将氏族制发展为宗法制。·国家政权结构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由中央的三公九卿到地方的州、郡、县长官构成了严密的社会组织系统。在这套系统中,对君主尽忠是每个臣民应尽的义务。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三)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政治制度2.世卿世禄和官僚制·从两周到春秋,中国社会产生了世卿世禄的政治结构。这是一种单纯以宗法制为基本原则的政治结构。具体来说,天子世世相传,每一世天子都由嫡长子继承父位,为下一代天子,负责奉祀始祖,曰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庶兄弟被封为诸侯,曰小宗。每世诸侯也由嫡长子继承父位,奉祀始祖,为大宗;其诸弟为卿大夫,为小宗。每世卿大夫由嫡长子继承父位,奉祀始祖,为大宗;其诸弟为士,为小宗。士的长子仍为士,其弟为平民。所谓士,最早源于此。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是大宗。天子后代若每世皆非嫡出,五世之后即成平民。这种嫡长子世袭制度,官职上称为“世卿世禄”制度。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央集权和君主制是“君权至上”思想在古代政治结构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又一基本特征。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严密性曾令世界称赞和模仿,特别是科举制度,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先导。·总之,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是以宗法制为基础、以宗族伦理为本位、以官僚制为骨架、以君权至上为核心的传统专制主义结构。(三)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政治制度3.中央集权和君主制贰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原始文化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170万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并开始创造古老的中华文明。1965年,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的猿人化石,证明那时就有原始人群——“元谋猿人”生活,这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距今约10万年前,氏族公社开始形成,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考古发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母系氏族公社古文化遗址有山顶洞人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半坡遗址、仰韶文化遗址等。(一)原始文化贰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从夏朝开始,中国社会就进入了奴隶社会,夏朝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下设许多官职。百官为大小贵族建立了刑罚体系,奴隶成为被统治者、被剥削者。此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天文历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我国传统的六十甲子(天干地支)计日方法此时已经出现。到了商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封君、侯、伯等爵位。在科技文化发展方面,从发掘出的殷墟甲骨文来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汉字结构规则兼具,中国文字已进入成熟时期。文字的使用使商朝最先有了典册,形成了尊祖、重占卜的文化特色。(二)夏商西周文化知识点睛·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天干与地支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每六十年一轮回,俗称一个甲子。天干地支贰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礼崩乐坏,诸子百家著书立说,群雄角逐,战乱不断,变法运动此起彼伏,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奴隶制度的没落、封建制度的兴起与确立,社会思想激烈变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管仲、子产、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孙子、吴起等为代表的兵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等。(三)春秋战国文化贰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帝国空前强大,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废分封,置郡县,制定秦律,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政策(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秦朝虽终因实施暴政而灭亡,但从秦始皇陵兵马俑、万里长城、阿房宫等可以看出秦朝科技、文化、艺术的成就。·西汉基本承袭了秦王朝的制度和政策,历经200多年完成和巩固了秦始皇开创的伟大事业。西汉前期实施与民休息政策,实现了“文景之治”,后来随着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使经学兴起,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想的主流。东汉历经“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进入全盛时期,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四)秦汉文化贰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五)魏晋南北朝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不断,形成了割据局面,统一化的政治与集权式的地主经济体制被打破,西汉中期已定型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土崩瓦解,出现了生动活泼、多元发展的局面。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结构激烈动荡,加上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引发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与交融,使这一时期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的特征。贰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六)隋唐文化·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长期动荡不安的局面,各族复归一统。隋文帝时,社会财富增长迅速,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始创于隋朝的科举制度为后世历代文人提供了入仕捷径。·继承隋朝主要遗产的唐王朝国力更加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周边的突厥、吐蕃、契丹等少数民族归顺,唐朝与朝鲜、日本、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北非等地的国家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形成了宽容开放、兼收并蓄、气势宏大的唐朝文化。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代表的诗人创作的唐诗,无论是内容、风格,还是形式、技巧,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贰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宋元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中国文化出现了多极化的态势。程朱理学是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完备的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成就突出,火药得到了广泛使用,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运用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医学、纺织、造船、制瓷等的发展令人瞩目,成就斐然。·宋朝文学成就中比较突出的是词,词与歌的结合使词得到了广泛传播。词有婉约派、豪放派之分。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七)宋元文化贰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明清之际,古老的帝国已渐渐出现“夕阳西坠”的光景,外国传教士的进入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中西方文化冲突显现。清朝虽然创造了康乾盛世,但鸦片战争爆发,“天朝上国”的美梦被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击破。自1840年以后的百余年里,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磨难。·明清时期,一方面,社会盛行文字狱,统治者不断消灭异党,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文化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另一方面,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各类图书典籍相继出版,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康熙字典》《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八)明清文化第三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叁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维护国家稳定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种族、时代的界限,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怀。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时,中华民族都能万众一心、荣辱与共,抵御外侮;而当出现内乱时,人们又可以在“华夏一家”“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变分为合,化乱为治,维护国家与社会稳定,寻求共同发展。·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对于外来资本主义文化的积极因素,我们汲取得还很不充分,但其负面的东西已对广大青少年产生较大的影响。叁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高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哲学伦理、教育经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一家一派、一人一文、一曲一画都能给人以巨大的艺术享受或深刻的启迪,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令人回味无穷、终生难忘,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增强道德观念,摆脱低级庸俗,提高思想境界。当代青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优秀的文化遗产,能提升精神气质,使言谈举止更加高雅,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叁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健康人格的必要手段·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人为本,能够激励人们尊重人的生命、人的价值和尊严,并使人们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生命和谐,从而培养健康人格,推动社会进步,这种价值就是道德价值。儒家认为,人的本性中先天具有一种向善、求善的心理,个体经过自觉修养,不断地调顺本能,调整自我心理,进而协调人际关系,最终获得一种舒适而合理的生活方式。儒家的义利价值观及其非功利的生活态度,固然有其忽视物质利益和现实的弊端,但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人格等方面有其积极作用。叁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影响中国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传统。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和创造机制。正是因为有了传统,历史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实现。正因为如此,文化传统并非仅滞留于博物馆的陈列品和图书馆的线装书内,它还活跃在今人和后人的实践当中,并在这种实践中不断改变自己。每一个有志于为民族的未来贡献心智和汗水的中国人都应该努力熟悉传统、分析传统、变革传统。010203温故知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简要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历程。·你认为应该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之旅·西安是中国古都之一,由周文王营建,建成于公元前12世纪,至今已有3100多年历史,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城,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到唐朝就已成为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在其发展的鼎盛阶段,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到来。西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西安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具有博大精深的时代内涵。寻访十三朝古都——西安感谢倾听汉字与古代典籍第二章目录壹贰第一节汉字及其文化意蕴第二节中国古代典籍知识导图知识点睛·掌握汉字的构造及特点,把握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历史演变。·了解典籍的分类:经、史、子、集。·在掌握经、史、子、集、类书、丛书的概况时,多翻阅几本古代典籍或者深入古籍室查阅,通过对代表作的了解来加强对图书类别和装帧形式的认识。·了解古代书籍的主要形态,了解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0102040503第一节汉字及其文化意蕴壹一、汉字起源的传说·结绳记事是指远古时代的人们普遍采用的一种记事法,它存在于语言产生后、文字出现前的漫长时期里。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例如,“上古结绳而治”(《周易·系辞下》);“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庄子·外篇·胠箧》);“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九家易》);等等。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在一些部落中,人们为了将本部落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重大事件等记录并流传下来,会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不同大小、不同结法的绳结,以此来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记录,代代相传。(一)结绳记事说壹一、汉字起源的传说·刻契也是古人记事的一种方法。刻契是指用较硬的工具在相对较软的材料上刻画出标记,用于日常生活记事或向他人传递信息。用以刻契的材料可以是甲骨、铜器、陶器、玉片、铅板、木板、竹片等,人们在这些材料上刻出一些简单的纹路或缺口用来辅助记忆。刻契也可以作为契约的凭证。·一开始,人们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将其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刻有符号的木片或竹片从中间一分为二,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这种形式很有可能演化出类似青铜器或竹简上刻契的文字。(二)刻契说壹一、汉字起源的传说·汉字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仓颉造字说。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仓颉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被尊奉为“文祖仓颉”“造字圣人”。传说,仓颉生有四目,他观察飞鸟、野兽的足迹,发现它们的脚印各式各样,从中受到启发,创造了文字。实际上,系统的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历史上确有仓颉这个人,也只能说明他在文字创造的过程中起的作用比较大。(三)仓颉造字说阅读拓展·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现全球传播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这一倡议旨在庆贺多种语言的使用和文化多样性,并促进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六种官方语言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其中,联合国新闻部将中文日定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联合国语言日壹二、汉字的历史演变(一)甲骨文·商代中晚期出现了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这是一种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们把它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商代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天文、历法、医药等诸方面内容。因其内容多为占卜之事,故又称“卜辞”。·1899年,人们首次发现了甲骨文。迄今为止,人们已经从商代遗址中发现了15万片甲骨,4000多个单字,其中已识别2500多个单字,仍有近半数的内容未获识别。课堂互动·甲骨文十二生肖描摹练习。壹二、汉字的历史演变(二)金文·金文是铸刻于钟鼎盘彝等青铜器物上的铭文,因古人将铜称为金而得名。青铜器又以编钟和鼎为代表,故金文又被称为钟鼎文。相对于甲骨文而言,金文的图画性有所减弱。·商周时期,冶炼铜的技术逐渐成熟。商代的青铜器上已开始出现少量金文,一般字数不多,这些字表示器物所有者的名字居多。至西周时,金文字数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内容以记录重大事件或歌颂功绩为主,此时的金文具有书写历史的性质。西周“颂”青铜壶铭文拓片如图2-4所示。壹二、汉字的历史演变(三)篆书·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从广义上来讲,大篆是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文字等在内的流行于殷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字体的总称;从狭义上来讲,大篆专指籀文,代表作为石鼓文。石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刻在十个鼓形石头上,世称“石刻之祖”。每一个石鼓上刻有一首四言古诗,因诗中记述的是秦王游猎的事情,故又名猎碣。·秦代刻石是最标准的小篆书体。小篆的诞生标志着汉字的统一,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为后来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汉字的规范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壹二、汉字的历史演变(四)隶书·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书萌芽于战国,创立于秦代,成熟于两汉。相传隶书是秦吏程邈获罪后在狱中所创。篆书向隶书的演变在文字史上被称为隶变。隶变使汉字结构和形体发生了巨大变革,确立了汉字的基本笔画系统,标志着汉字迈入“今文字”阶段的新纪元。·从隶书开始,汉字脱离了象形意味,成为纯符号化的文字。在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隶书把小篆弯曲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确立了汉字“横、竖、撇、点、折”的基本笔画系统,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竖、撇、点、折”的基本笔画系统,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壹二、汉字的历史演变·楷书产生于汉末,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至唐代中期最终定型,并一直沿用至今,是使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楷书从隶书演变而来,它的笔画比隶书更为平直,字形变扁平为方正,书写起来更方便。(五)楷书壹三、汉字的构造及特点·从甲骨文里大致能看出汉字的构形规律,即人们常说的“六书”,这个规律最早是由汉代许慎总结出来的。在《说文解字》中,许慎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汉字的构造壹三、汉字的构造及特点(一)汉字的构造类别内容说明象形象形是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的造字方法是描绘物体的轮廓图形,根据物体外部的轮廓来确定线条的直与曲指事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达意义的造字法。所谓指事,含有标志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指事字或是用形体简单的符号记录词义,如“上”“下”“一”“二”等;或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抽象的指事符号或区别符号以构成新字,如木上曰“末”,木下曰“本”,其中的“一”是指事符号。指事字所记录的词义无法用单纯的象形手段构拟字形,因此,用指事性或区别性符号来提示课堂互动·古人在生活和劳作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这些认识也反映在文字上。你能找出下列古文字所表示的相应的身体部位吗?壹三、汉字的构造及特点(一)汉字的构造类别内容说明会意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类”指事类,“谊”同“义”,“指”的意思是“旨意”。会意字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形合会意字,另一种是义合会意字。例如,小土为“尘”,日月为“明”,一个人靠着树为“休”,羊大为“美”形声形声即根据事类(意义)造成或选取一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构成新字。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说文解字》中举例子“论”从言仑声,“秧”从禾央声,其中“言”和“禾”是义符,表示“论”同说话有关,“秧”同禾有关,“仑”和“央”是声符,表示“论”和“秧”的读音。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占20%,但在现代汉语中占80%以上壹三、汉字的构造及特点(一)汉字的构造类别内容说明转注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一类意义相同的字,应属于“一首”之下。关于转注的解释,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形转,指字形上属同一部首的(考和老同属“老”部);音转,指词源上同韵或同声的,考和老同属一韵,颠和顶同属一声;义转,指同一主要意义的(考和老两个字的主要意义相同,都有“长寿”之意,可以互调)假借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即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例如,“来”本义是“小麦”,借作“来往”的来,求(裘)的本义是“皮衣”,借作请求的“求”。大体来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文字构造的条例,转注、假借是文字运用的条例,而后两种作为造字法,还有不够严密之处。从汉字的产生、演变和构造规律可以看出,汉字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每一个基础汉字后面都有一类物象场景作为支撑,由此可见,汉字与古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壹三、汉字的构造及特点(二)汉字的特点1.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是音、义结合的文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表音文字长于语音信息的表达,和语音联系密切;表意文字长于语义信息的表达,和语义联系密切。这是不同文字的根本区别。汉字的音符是非专职的,而表音文字的音符是专职的。汉字的音符既可以借来充当音,也可以借来充当义,如耳,既可作“聆”的义符,也可作“饵”的音符。壹三、汉字的构造及特点(二)汉字的特点2.汉字是平面型文字·文字符号的结构有两种:一是线性排列,如表音文字(日语假名、英语字母等);二是平面组合,如汉字。汉字在平面内纵向、横向同时展开,不管有多少成分,都要均衡分布在一个框架里,呈方块形,又称方块字。相对表音文字,汉字具有方便阅读、快速阅读的优点,但因笔画多,书写不便,所以影响书写速度。壹三、汉字的构造及特点(二)汉字的特点3.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一个汉字可能表示几个语素,也可能表示几个音节,但是独立地看,每个汉字必定表示一个音节,必定表示一个语素,而且必定是有形的,所以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壹三、汉字的构造及特点(二)汉字的特点4.汉字有较强的超时代性和超空间性·汉字的超时代性,就是古今可通,几千年前的文献中的汉字,人们今天照样认识,其中看不懂的不是汉字本身,而是古今意义的变化。汉字的超空间性,就是具有特殊的沟通方言的作用。汉语方言复杂,不同方言区的人使用不同的方言无法进行交谈,但如果用汉字进行沟通,则毫无障碍。课堂互动·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字的形式,更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请查阅史料并与同学们讨论:汉字的产生和使用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壹四、汉字的简化与规范·在汉字发展史上,汉字的简化是总的趋势,从来没有停止过。汉字简化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是借用笔画简单的字代替笔画繁多的同音字或异音字,如用脸面的“面”代替面粉的“麵”,用升斗的“斗”代替斗争的“鬥”;有的是用笔画简单的字代替笔画复杂的字,如把“颳”简化成“刮”;有的是将繁体字的行书、草书写法改为楷书的形式,如把“東”简化成“东”;有的是用原字的特征部分来代替原字,如把“聲”简化成“声”;有的是用几个笔画少的意义相关的字或偏旁构成一个字,如把“筆”简化成“笔”;等等。第二节中国古代典籍贰一、古代典籍的分类·所谓经,是指儒家书籍,包括历代儒家经典和人们对儒家经典的各种注疏。历史上流传至今的经典首推儒家“十三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左氏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南宋以后,有人把“十三经”以及比较好的注、疏、正义合刻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经书及其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十三经”作为儒家经典著作,曾为明清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出题的参考书。(一)经阅读拓展·《孝经》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著作,全书共分18章。《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孝经》贰一、古代典籍的分类·中国的史学著作体裁多样,品种齐全,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四库全书总目》将史部书籍分为15类,尽管分类并不十分得当,但仍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史学著作体裁、类别的多样性。(二)史贰一、古代典籍的分类(二)史1.纪传体类别内容说明纪传体所谓“正史”,是指纪传体史书,开其先例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以人物为本位,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东汉班固著《汉书》,沿用其体例。此后,历代史学家依仿此体例撰制了大量史书,形成了一个贯通古今、连续不断的庞大的纪传史籍体系。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都是纪传体编年体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史书体裁称为编年体,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史书体裁。《春秋》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使编年体体裁得到飞跃式发展贰一、古代典籍的分类(二)史1.纪传体类别内容说明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侧重完整地叙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南宋袁枢编撰的《通鉴纪事本末》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这一体例成为此后史家仿效的范例政书政书是以事类为中心,记述典章制度的史书。典制通史创始于唐代杜佑的《通典》,宋代郑樵撰的《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撰的《文献通考》等均属政书。断代的典章制度史称“会要”,唐代的苏冕是其创始人,著有《唐会要》,后人写的有《西汉会要》《五代会要》《明会要》等史评史评是评论史事、史书和史学的著述。清代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是评论史事与史书的代表作,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则是史学评论的代表作阅读拓展·二十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共有三千二百二十九卷,约四千七百万字。二十四史贰一、古代典籍的分类·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子书”是指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著作。西汉司马谈将先秦学术分为6家,东汉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又把先秦诸子分为9家,《四库全书总目》则把诸子分为14个部类,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先秦诸子和汉魏六朝诸子。(三)子贰一、古代典籍的分类(三)子1.先秦诸子类别内容说明儒家儒家的代表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中庸》等。其中,《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道家《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其中,《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著作墨家墨家的代表著作是《墨子》法家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韩非子》是他的代表作。另外,商鞅也属于法家,代表作是《商君书》阴阳家阴阳家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邹衍,其主要学说是“五行”说,对后世的八卦、中医学、哲学都有影响兵家兵家以孙武为代表。孙武的代表作《孙子兵法》一书是现存最早的兵书阅读拓展·《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中庸》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与《中庸》贰一、古代典籍的分类(三)子2.汉魏六朝诸子·汉魏六朝诸子中的代表作有西汉刘安及其门客编著的《淮南子》,东汉王充编撰的《论衡》,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这些著作大都糅合了先秦诸子各家的学说,儒、释、道兼有,传达出玄学思想。贰一、古代典籍的分类(四)集1.总集(1)(3)(4)(2)·清代吴楚材等编选的《古文观止》,选录了上至先秦下至明代的散文222篇,它曾被作为小学生的启蒙读本;乾隆年间孙洙编写的《唐诗三百首》,实选唐诗313首,是私塾课本,流传甚广。·唐代许敬宗等编写的《文馆词林》,分类选编了先秦至唐初的各体诗文。宋代的诗文集较多,如吕祖谦编选的《宋文鉴》以及对后代影响较大的李昉等人编写的《文苑英华》和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等。·诗歌作品总集的编写是从《诗经》开始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文人诗歌的合集,当始自西汉的刘向。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汇编成合集,称《楚辞》·汉魏六朝时,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编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该书收录先秦至梁的30多位作家的诗文。此外,南朝的徐陵编有《玉台新咏》,这是一部10卷本的诗集。贰一、古代典籍的分类·历代文人大多有个人别集。别集有的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有的以谥号命名,如范仲淹谥号“文正”,其诗文集称《范文正公集》;有的以官职命名,如唐代杜甫的诗文集称《杜工部集》;有的以郡望命名,如柳宗元的《柳河东集》、韩愈的《昌黎先生集》;还有以书斋命名的,如张溥的《七录斋诗文合集》;更多的是以作家的字、号命名,如李白的《李太白集》、白居易的《白香山诗集》等。(四)集2.别集贰一、古代典籍的分类·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魏文帝时编撰的《皇览》,原书已经失传。·唐代的著名类书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其中《艺文类聚》全书100卷,分门别类汇录了1400余种唐以前的古籍。它是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领修人是欧阳询。·宋代的著名类书是《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二者与《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书”。·明代类书中规模最大的是《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广收各类图书七八千种,辑成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全部靠人工手抄,是明成祖在永乐年间组织编写的。(五)类书与丛书1.类书贰一、古代典籍的分类·丛书是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丛书和类书在编纂方式上有所不同:类书是将群书中的各种资料汇编成工具书,丛书则是以数人之书合为一编而另题一总名,它保留了原书中的原始资料;类书是工具书,检索用的,丛书则是历史文献原文。·中国的丛书,一般认为始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悟》。自元明至近代所刻丛书不下2300种。古代丛书当中,规模最大的是在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编纂历时10年左右,收书3460余种,分经、史、子、集四部。(五)类书与丛书2.丛书贰二、中国古籍形态的演变·正规古籍形态先后出现了简册、帛书、写本等,这几种形态都有书籍的特征和功能。简册和缣帛被用作文字记录的载体,已初步具备了现代书籍的条件。纸被发明并且被用作书写的主要材料之后,现代意义上的书籍才正式出现。(一)古代书籍的主要形态贰二、中国古籍形态的演变·简是细长条的薄片,用绳把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殷墟甲骨文屡见“册”字,《尚书·多士》也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最迟在商代简册就已通行了。(一)古代书籍的主要形态1.简册贰二、中国古籍形态的演变·在简册之后又出现了帛书,帛书是写在缣帛等丝织品上的书籍或文章。与简册相比,帛书可以免除简册容易散断错混的弊病,同时,帛质柔软平滑,易于运笔及舒卷,分量又很轻,便于携带。因此,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用缣帛写书,而且帛书在很长时期内与简牍并用。·帛书开始出现的日期目前尚难确考,不过帛书在春秋末期至战国的文献中已有记述。由于丝织品比竹木更易朽坏,目前考古发现的帛书大多出于汉代,先秦的极少。(一)古代书籍的主要形态2.帛书贰二、中国古籍形态的演变·写本即手写书。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文献的制作除了铸刻、雕刻在金石上以外,主要是依靠手工抄写。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以后,纸作为书写材料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传播。唐以后,雕版印刷产生,至宋元而盛行,但手写本仍同时存在。直至当今的所谓手稿,皆可归入写本范围。因此,写本是书籍从古至今广泛存在的一大样式。(一)古代书籍的主要形态3.写本贰二、中国古籍形态的演变·雕版印刷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1966年在朝鲜半岛东南庆州市一座佛塔中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经文,据专家考定,它是我国唐代的雕版印刷品,其刊行时间在704—751年。唐人刻书,主要印历书、佛经、韵书等。五代时期,雕版内容扩大到儒家经典。宋以后,雕版印刷进入鼎盛时期。官方主要刻书机构是国子监,所刻书称为“监本”。尽管活字印刷术在宋代已经发明,但由于其印出的书籍质量不如雕版印刷的书籍,因此,明、清时期,直到西方现代印刷技术传入我国之前,雕版印刷一直是我国印刷书籍的主要方式。(一)古代书籍的主要形态4.雕版印刷书籍贰二、中国古籍形态的演变·卷轴装大致像卷席子一样将长幅字画等卷起来,以便收藏。早在以简册、缣帛为书写载体的时候就用这种装订形式。纸出现以后,大致从汉魏到隋唐、五代,卷轴装是纸书籍的主要装订形式。宋以后,其他装订形式渐渐取代了卷轴装,特别是线装形式出现后,卷轴装就更少了,但它一直没有消失,至今,有些书法、绘画作品以及图纸仍然沿用这一装订形式。因此,卷轴装是书籍装订史上产生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书籍装订形式。(二)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1.卷轴装贰二、中国古籍形态的演变·经折装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因卷轴装展开和卷起都很费时,改用经折装后,较为方便。经折装不再把长长的卷子用轴卷起来,而是一正一反地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再在折子的前面和后面加上较硬的纸,以免书籍损坏,这样就成了一叠书。这种折叠而成的折本与从印度传来的梵文佛经的装帧形式有些相像,所以又称为“梵夹装”。(二)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2.经折装贰二、中国古籍形态的演变·经折装的书籍厚厚一叠,阅读时容易散开而成为长长的纸条,有时也不方便。于是有人在一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也不会散开。用这种方法装成的书籍,可以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还可再接连翻到第一页,回旋往复,不会间断,而且迅疾如风,所以称为“旋风装”。这种装订形式的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但里面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二)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3.旋风装贰二、中国古籍形态的演变·蝴蝶装简称“蝶装”,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蝴蝶装的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对折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蝴蝶装的图书版心向内,单口向外,因此,书背保护较好,不易污损文字内容。其缺点是每读一页,就得连翻两页,多有不便,且仅单面有字,既浪费纸张,装订在一起又不美观。但这种装订形式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二)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4.蝴蝶装贰二、中国古籍形态的演变·针对蝴蝶装的缺点,有人把书页对折,背面在内,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与后来的线装书各页相同),再用一张书衣把折叠好的一叠散页从前到后包裹起来,就成了“包背装”,也称“裹背装”。包背装的书籍版心转到了书口一侧,一页书版面之外的两个余边粘在书背上。这样,展读时就不会遇到空白页,可以逐页读下去而不间断。(二)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5.包背装贰二、中国古籍形态的演变·线装是在经过改进的包背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背装在书背处容易破损,此时仅靠两三个纸捻不能把书脑部分压平伏,书脑的上下两角纸张容易卷起,影响外观和阅读。于是有人做了改进:在打孔订好纸捻后,另外打孔用线穿订,这就是“线装”。线装不像蝴蝶装、包背装那样用整张书衣裹背,而是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软纸分置书册前后,作为封面和封底,与书册一起装订。(二)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6.线装课堂互动·图书的形态和装帧形式是随社会经济状况及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除了本节所介绍的古代的图书形态和装帧形式外,现代图书有哪些新的呈现方式和装帧形式?010203温故知新·简述汉字形态的演变过程。·古代书籍分为哪几个部类?各列举两三部主要著作。·中国古籍的形态有哪几种?简述其演变过程。·中国古籍的装帧形式有哪几种?04文化之旅·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而河南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也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可考,并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殷墟所在地。2001年4月20日,安阳市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同时,安阳市委、市政府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建议建设一座文字博物馆。2006年12月2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隆重奠基;2007年11月29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中国文字博物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隆重开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感谢倾听传统文学第三章目录壹贰叁第一节古代诗词第二节古代散文第三节古代小说知识导图知识点睛·了解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代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不同时期的诗词、散文、小说名家及其代表作品。0102第一节古代诗词壹一、《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作305篇,又称“诗三百”。汉代独尊儒术,《诗》被列为儒家经典,与《礼》《书》《易》《春秋》合称“五经”,遂称《诗经》。《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内容。“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主要是民间歌谣。·《诗经》开创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三种表现手法成为以后诗歌创作的金科玉律。·《诗经》对中国文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在审美追求、表现方式等诗歌的基本品格方面为中国诗歌奠定了基础,是四言诗的鼻祖,后代的许多类型的诗歌,如田园诗、讽刺诗、爱情诗、征戍诗、隐逸诗、送别诗、悼亡诗、宫怨诗、闺怨诗、田猎诗、咏怀诗等都从中取法,《诗经》不愧是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的重要源泉之一。壹二、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楚辞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在诗的句式形式上采用三字一节的结构,中间以“兮”字为分节,三字节奏使诗歌语言在结构上更富于变化,是诗歌由四言向五言、七言转变的先声。在诗的语言上,楚辞讲究用词华丽、对偶工巧。·《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诗坛两三个世纪的沉寂。在《楚辞》初本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部分,共有8卷20余篇,其他8卷收录的是宋玉、贾谊等人的作品。壹三、两汉乐府诗·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具有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构收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创作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了充分反映。·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的是,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两汉时期,乐府诗实现了由杂言诗向五言诗的过渡,是中国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两汉乐府诗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两汉乐府诗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阅读拓展·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是一篇戏剧色彩颇为浓厚的叙事长诗,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荡气回肠的生死之恋。诗歌以朴素、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和刘兄等几个人物形象。·《木兰诗》是一篇长篇叙事民歌,内容写少女木兰代父从军、胜利归来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坚强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全篇语言明朗刚健,具有北方民歌的特色,而且繁简安排独具匠心,着墨较多的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极富生活气息,与主题相呼应。乐府双璧壹四、建安诗歌·196年,曹操挟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在文学史上,习惯于把建安时期和其后若干年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建安诗歌是我国古代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对后代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代表作家有“三曹”和“建安七子”。“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三曹”“建安七子”中曹操和曹植的成就最高。·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期的文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能力。壹五、魏晋诗歌·魏晋时期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文学理论的初步形成,特别是对诗赋写作规律的揭示,极大地促进了诗歌教育和诗歌创作的繁荣。魏晋时期文人创作的中心从辞赋转移到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奠定了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导地位。随着诗人群体的出现,诗歌的娱乐性与社交功能更加明显。五言古体诗在汉代逐渐成熟,经过建安诗人(尤其是曹植)、阮籍、陶渊明等人的创作,在题材领域和表现手段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一)农耕文化,重实求稳壹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唐诗是诗歌中最为辉煌的高峰。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2300多位诗人,其中数以千计的名篇妇孺皆知。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成了后代文人士子乃至市井百姓学诗、吟诗、寄情、抒志的典范之作。唐诗是古代诗歌的宝库,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壹六、唐诗(一)初唐时期·初唐时期是唐代诗歌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仍显狭窄,追求华丽辞藻。在诗的体式上,完成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定型。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其诗文虽然还未脱离绮丽的余习,但已初步扭转了文学风气,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使诗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壹六、唐诗·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这一时期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高峰,诗坛群星辉映,诗歌题材广泛,流派众多。山水田园派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他们的诗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边塞派的王昌龄、高适、岑参等,善于写边塞生活,向往在边塞建功立业,他们在诗中将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二)盛唐时期课堂互动·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诗歌形式多样,名家辈出。你最喜欢的诗人和诗歌分别是什么?组织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壹六、唐诗·中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诗歌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样,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韩愈、孟郊等诗人追求打破律体的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而元稹、白居易等人则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元稹、白居易都写有新题乐府,表现出对国家的关心、对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简古淡泊,有空旷孤寂的意境;刘禹锡的诗歌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三)中唐时期壹六、唐诗·晚唐时期,政治形势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诗篇里感伤颓废的情调和藻饰繁缛的风气逐渐浓厚。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他们都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慨盛世不再来,其诗中充满了迟暮黄昏的梦幻情调。·李商隐创作了大量的无题诗。无题诗或以“无题”为诗篇名,或借诗的首句二字为题,避免了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往往寄托着作者难言的隐痛、莫名的情思、苦涩的情怀、执着的追求等。(四)晚唐时期阅读拓展·唐代诗坛上有两个“李杜”,一个是“大李杜”,另一个是“小李杜”。“大李杜”指的是盛唐时期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小李杜”指的是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和杜牧。“李杜”壹七、宋词·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词一般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被称为“词”,又被称为“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词是一种既适于歌唱又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诗体,并在音节和句式长短方面具有一定的固定格律。宋词可大致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壹七、宋词·婉约,即婉转含蓄。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李煜等。·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比较窄狭,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婉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以李煜、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受其影响。(一)婉约派壹七、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陆游、叶梦得、张孝祥、陈亮等。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轼、辛弃疾的词人。(二)豪放派壹八、元散曲·散曲是诗词之外的又一种新的韵文形式,它是从词发展而来,又在金元时期各种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曲及部分唐宋词调的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体诗,它是按一定宫调的曲牌填写出来的能唱的曲词。·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属于单支曲子,不过也有带过曲,也就是把两三支不同的曲牌小令连缀到一块儿;在种类上,除了有寻常小令、摘调小令外,还有集曲等。套数又称“散套”“套曲”“大令”,是用同宫调的两支以上的曲子写成的,通常篇幅比较长,用来描写人物、叙述故事。·元散曲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白朴、马致远、卢挚、张养浩等。壹九、明清诗歌·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明代初年,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之后,由于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诗人的“台阁体”诗,诗歌发展步入了低谷。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提出诗学汉唐,尊崇李、杜的主张,作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成为“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晚明时期出现了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公安派”,其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佶屈聱牙,表现出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继“公安派”之后,湖北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钟惺、谭元春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明朝末年,涌现出陈子龙、夏完淳等一批爱国诗人,他们以雄劲豪迈、悲壮激昂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操。课堂互动·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种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请同学们组织一场诗词比赛,以“飞花令”的形式进行对决。参考关键字:花、云、春、月、夜。第二节古代散文贰一、先秦时期的散文01030402·先秦时期的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后世散文尽管有许多发展变化,但与以上两种散文都有密切的联系。·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一般来说,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散文始于文字记事,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是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散文”类文字,但其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最早的成篇散文保存在《尚书》中,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散文的形成。·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即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子、墨子、孟子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多为本人的著作。贰二、汉代的散文·汉代以后散文主要有史传文、政论文和赋三种类型,以论说中的政论文和叙事文中的历史散文成就最为突出。汉代政论文作家,以西汉的贾谊、晁错最为杰出。东汉的政论文继承了西汉的传统,但文章的气势不如西汉,著名的作品有王充的《论衡》。汉代历史散文作家以司马迁、班固最为杰出。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史记》。司马迁的《史记》既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新体例,又堪称传记文学的精品,它所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都对后世散文创作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班固的《汉书》成就虽不如《史记》,但在史传文学的发展上仍然有贡献。班固笔法精密,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也有不少优秀篇章。·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以至于后世有“汉赋”之称,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据现有资料,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子的《赋篇》,到后代,赋成了特定的体制。赋讲究文采、韵律、节奏,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骈文的称“骈赋”。汉初贾谊的《吊屈原赋》《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西汉末年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班固的《两都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赋中的名篇。贰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的题材范围扩大了,山水景物成了文学表现的新内容,文章中的抒情成分大大增加。从东汉到魏末,受辞赋影响,散文渐趋整饬,注重排偶,日益骈化,骈文逐渐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南朝时期,骈文臻于完美,出现了创作的高潮,风行一时,几乎统治着南朝的散文文坛。·曹魏的散文向清峻通脱的方向发展。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曹丕的《与吴质书》、曹植的《与杨德祖书》、诸葛亮的《出师表》等,语言婉转、感情真挚,体现了这一时期文章声情并茂的特色。·魏晋南北朝的辞赋沿东汉后期抒情的方向,拓展了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贰四、唐宋时期的散文·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既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六朝文学抒情写景、语言修辞方面的艺术经验,并将其融合、发展,使文章的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性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中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加重,政治改革迫在眉睫,复兴儒学成为强大的思潮。韩愈、柳宗元号召复古,大力反对浮华的骈俪文,提倡质朴自然、散行实用的散文,领导了一场变革文风、文体的古文运动。他们的散文有比较充实的思想内容,力求反映各种社会现实问题,感情真切,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内容、形式都达到了推陈出新的境地。贰五、元明清时期的散文·元、明、清三代,戏曲、小说兴盛起来,而诗文等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学没落。明、清两代实行文化专制,用于科举考试的八股文是骈文的分支,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形式死板,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作自由,给文学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至于一般的散文,有正宗的古文,有稍稍偏离正宗的以晚明小品文为代表的各类杂文。·明初的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的部分传记文很有现实意义。明中叶以后,针对程朱理学、八股文的束缚,以李梦阳、王士贞为首的“前后七子”发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茅坤、归有光等“唐宋派”主张继承唐宋古文传统,反对复古派。其中,以归有光成就较高,他的散文《项脊轩志》深入浅出,极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明代晚期,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主张文学应真实地表现人的个性化情感与欲望,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公安派”的散文冲破了传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明末清初,民族矛盾尖锐,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思想在诗文中有突出表现,顾炎武、归庄、屈大均、侯方域、魏禧、邵长蘅等都是重要作家。·清代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是桐城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阅读拓展·《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古文观止》选录先秦至明末诸家文222篇,全书12卷,以散文为主,兼收骈文。题名“观止”取“叹为观止”之意,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该书选入之文皆为语言精练、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古文观止》第三节古代小说叁一、先秦两汉时期的小说·古典小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寓言典故、历史著作中。虽然这些神话传说、寓言典故、历史著作并非小说,但是其中包含有小说的因素,为小说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例如,《山海经》《穆天子传》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被后来的小说汲取,刺激了作者对小说创作中的鬼怪精灵、花妖狐魅的幻想,成为志怪小说的源头。神话传说已具备人物和情节两个基本要素,成为后代小说发展的基础。《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书中的寓言典故通过语言展开故事情节、描摹人物,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借鉴。叁二、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传说和先秦散文中的叙事片段及汉史传作品,但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被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类,是以当时的两种创作倾向为基础的:志怪多以“怪”“异”为书名;志人多以“说”“语”为书名,所以“志人”小说又被称为“世说体”。文学史上一般认为,六朝小说是中国文言小说的正式开篇,主要作品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干宝的《搜神记》等。叁三、唐传奇(一)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地理环境·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是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逸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代以前中国小说创作基本处于萌芽状态,“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唐传奇内容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大量记载人间的各种世态,人物有上层的,也有下层的,反映面较过去远为广阔,生活气息也较为浓厚。·随着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日渐成熟,唐传奇涌现出大量名家名作,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唐传奇内容题材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志怪、神仙等,大多作品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意义。叁四、宋元话本·“说话”这一民间技艺在汉魏时就已经出现。到唐时,“说话”已相当盛行,已出现话本。宋元时期,说话技艺和话本文学渐趋成熟。·宋元话本是民间“说话”人创作的,既具有口传文学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具有鲜明的审美特性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宋元话本在文言小说之外开辟了一个广阔的艺术天地,是中国小说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明清的白话小说是宋元话本继续发展的结果。·宋元话本有一定的体制,其文本大体由入话、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入话是话本的开端部分,往往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有引导听众领会“话意”的动机。正话则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正话之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或以“话本说彻,权作散场”之类套话作结。叁五、明清小说·明代都市经济高度发展,产生了一种适应市民需要的通俗文学样式——章回体小说,即将一篇长故事分为大致匀称的若干章节,并标出回目,组成一部故事连贯的长篇小说。明代出现的长篇小说有100多种,著名的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它们被并称为明代“四大奇书”,此外,还有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一)明代小说叁五、明清小说(一)明代小说书名内容说明《三国演义》明初罗贯中在史书《三国志》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三国演义》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其中许多角色都是生动而色彩鲜明的不朽典型,如残暴狡诈的曹操、神勇忠义的关羽、智慧赤忱的诸葛亮、忠厚但刚愎自用的刘备等都给人极其鲜明、深刻的印象;其次表现在战争描写方面,全书描写大小战役40余次,具体战斗场面上百个,都生动具体、惊心动魄,且各有特色,互不雷同,揭示了战争与政治、气候、地势、人心、人才之间的关系《水浒传》施耐庵的《水浒传》艺术地再现了北宋末年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过程。《水浒传》在故事情节上富有变化,引人入胜;在语言技巧上,文笔洗练、明快、准确、通俗,运用了不少民间的成语、歇后语、口头禅,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善于营创意境,往往简单几笔便形象地写出人物、活动的背景,情景交融,相互映衬叁五、明清小说(一)明代小说书名内容说明《西游记》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是以唐僧玄奘去西天取经的真实故事为基础写就的,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在这个神话世界里,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社会腐朽、黑暗的控诉,具有揭露、批判封建社会世态人情的深度内容《金瓶梅》世情小说《金瓶梅》直接取材于明代社会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描写世态人情。这在文学创作上是一次飞跃,在艺术上有重大突破,使古典小说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三言二拍”“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流传颇广的短篇小说集,包括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和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二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服务外包案例
- 幼儿期口腔护理常规
- 方案策划范文集合六篇
- 6.6爱眼日活动工作总结10篇
- 西班牙课件教学课件
- 学生道歉信(汇编15篇)
- 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5篇】
- 升职申请书范文集合7篇
- 植树节倡议书模板集合七篇
- 2022秋季学校工作计划10篇
-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山东省工伤赔偿标准一览表
- 提高肿瘤治疗前TNM分期评估率PDCA
- 2024年江苏省环保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3年山东工业技师学院教师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月嫂职业道德与礼仪培训服务
- 【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国内外文献综述2500字】
- 智能家居的产品设计
- 【山姆会员店客户关系管理现状、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4900字(论文)】
- 《笔袋自己理》-小学一年级综合实践课件
- 医院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