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答友人论学》(林希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

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诗意解读】

标题: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

首联起: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诗意:以逐字注释方式学习研读经典让学习转入困难,人们逢人便说曾参和颜回。

解析:首联写世人治学方法,诗人暗含嘲讽。“逐字笺”指人们研读经典的方法,只从字

眼上学,机械学习,难以直抵经典精要。“学转难”是对“逐字笺”的呼应,这种学习方法肯

定不得要领,自然会导致学习理解经典上的困难。“逢人个个说曾颜”,诗句口语化,通俗易懂,

这些求学之人,虽然做表面文章内心不懂经典内涵,但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明显的是不懂

装懂,附庸风雅。这两句陈述学风,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

颔联承: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诗意:哪知道经典剥落皮毛后才隐藏着其精髓,(可是这些精髓)并没有在在人们口耳间

相传。

解析:“皮毛”是比喻,既喻指经典的文字表面,也喻指人们以“逐字笺”方式研读经典

的肤浅。“剥落皮毛处”,也就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不在流传口耳间”与第二句“逢

人个个说曾颜”相应,学者讨论的只是虚饰内容,并没有涉及经典内涵实质,所以经典内涵不

会在人们的口耳间流传,因为无人能懂。

颈联转: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诗意:禅理要亲身参悟以求印证,仙丹须亲自烧炼才能等待丹药的还转。

解析:颈联内容由治学话题转到“参禅”和“修仙”之术,内容看似与研学经典无关,实

则是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亲自钻研,亲身实践,

切身感悟。“参禅”要“自参”,“仙丹”要亲炼,凡事都要自己亲身实践。治学也一样,不

能停留表面,要亲身体验,用心感悟,这样才能获得学问真谛。

尾联合: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诗意:在卖花人花担上看桃花李花(是看不到花儿真正的新鲜活力),这让我想起了鹤山

先生的话语。

解析:对尾联的理解,可借助16题题干“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

神也”。在卖花担上看桃花,终不如亲自到树头枝底下真切,困为花儿原生态长要枝头才能体会

到它们的活力精神。诗人引用魏了翁的名言间接表达了自己的治学观点。这里有一个类比关系,

不在花担上看桃李,要到枝头看鲜花,类比研读经典不能停留在表面文字(如花担看花),要

把经典回归到生活,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如枝头看花之“活精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解析】诗意理解错误。学术风气要结合全诗综合理解。开篇诗人提出社会现象,陈述不

良学风(有点像韩愈《师说》)。“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人们一方面研读经典停

留于文字表面;另一方面言必称曾颜,生怕别人说自己不懂,以此装饰门面,显出自己很懂的

样子。从后面三联的“皮毛”“参禅”“修仙”“看花”可以看出,首联写的不是当时人们“不

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而是“学习方法停留于文字表面、喜好不懂装的”

不务实的学风。从全文构思来看,本诗是论述类的说理诗,首联针对社会现象提出问题,颔联

分析问题,颈联和尾联解决问题。

这一项内容,考生只要读懂诗意,从全诗把把握作者主要观点态度,很容易做出判断。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解析】以魏了翁的名言来解读诗歌的主旨。考察点,诗句赏析,诗歌主旨,诗人的观点

态度。

解题步骤:(1)诗句本义解读。卖花担上的桃花季花再好看,也没有长在枝头那样有活力、

见精神。

(2)诗句的引申义。诗题“答友人论学”,由诗题“论学”联想尾联“观花”具定藏有深

意。明写观花,实写论学。由“观花之理”引申到“论学之理”,治学不能停留于文字表面,

要深入到文字背后,亲自悟得其中的思想精髓,这就好比在树头欣赏桃花季花方能体会其活力

精神。

(3)综合评述。本题分值6分,前面两点是必答,但是保险起见,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个

得分点。从题干“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来看,答题任务不仅是理解主题,

还有这句话的艺术手法、结构作用、艺术效果方面的理解。如:诗人引用魏了翁名言,运用类

比手法,卒章显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治学观点。

这一答题模式可以概括为“A”“B”“A+B”。A和B是答题中的两个必答项(A:诗句理解,

魏了翁的名言理解;B:诗句的深层含义,诗人引用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治学主张,诗歌的主题)。

然后再来综合分析A+B所天空到的艺术效果。

【官方答案】16.(6分)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指头树梢

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3分翻译诗句)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

认真阅读经典,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3分引申义)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

分。

【参考答案2】

①卖花担上的桃花李花再好看,也不如长在枝头那样有活力、见精神;②治学不能停留于

文字表面,要深入到文字背后,从而亲自悟得其中的思想精髓,这就好比在枝头欣赏桃李方能

见其活力、精神;③尾联卒章显志,诗人引用魏了翁名言,运用类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自己

的治学观点。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评述】

试题选材的育人功能。本诗强调为学之风,不应停留文字表面,要深入其中,亲身实践,

领会思想精髓,将经典书本知识与个人实践体验结合。这种学习方法对于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是

有指导借鉴意义的。在新高考改革中,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反对机械刷题,注重学生能力的

运用,也正与这种学风相吻合。

试题与教材内容的隐性关联。系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第一单元课文群文阅读,就强调了

伟大的实践精神。统编教材必修上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的篇《师说》,其中“彼童子

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针对为师之道“小学而大遗”提出批判,“彼童子

之师”的教法与本诗中只注重以文字注释方式来研读经典的学风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做“皮

毛”表面功,未得学习要旨。

试题与天津卷高考作文内容的相似度。2023年高考天津卷作文引用周恩来对联”与有肝

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无字处读书”强调的是书本知识以外的社会生活实践,真正读

懂一本书,真正学得知识本领,都要有一个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过程。

02【2023年高考新课标II卷】《湖上晚归》(林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阳,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注释辅读】

1.林逋:宋杭州钱塘人,字君复。早岁游江淮间,后归杭州,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种梅

养鹤,终身不娶,时称“梅妻鹤子”。善行书,喜为诗,多奇句。卒,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有

《和靖诗集》。

2.归思:回归的念头。

3.望中:视野之中。

4.浑:简直。

5.蓬瀛:蓬莱和瀛洲。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

6.晚晴:谓傍晚晴朗的天色。

7.翠羽:指翠鸟。

8.见避:避我。见,相当于“我

9.红蕖:红荷花。蕖,芙蕖。

10.袅:形容烟气缭绕上腾的样子。

11.依稀:隐约;不清晰。

12.诛茅地:芟除茅草。引申为结庐安居。诗中指诗人的居所。

13.隐隐:隐约不分明貌。

【诗意解读】

标题:湖上晚归

从湖上乘船晚上归来。

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诗意:我躺卧船中,头枕船舷,回家的念头清清如水。视野之中,佳山妙水,简直让人

恐怕是进入了蓬莱、瀛洲那样的仙境。

解析:作者与世隔绝,却非常喜欢田园山水。首先点出自己乘船回家,途中景色迷人,仿

佛幻境。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也许是因为很久没有回到孤山了,心里一直牵挂着他的梅

花和野鹤。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才子不

慕功名,与权贵绝交,虽然生活俭朴,却少了很多世俗的忧虑,心境澄清,快乐逍遥。

颔联: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诗意:长桥卧波,霜叶似火,秋色怡人;夕阳如血,云峰斜倚,晚晴正好。

解析:接下来进一步展现归途中的静态景象,''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

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

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

“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

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

颈联: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诗意:翠鸟裹着湿气,疾飞而逝,如同在躲避我;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香气袅袅,又像

在迎接我。

解析:颈联转而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

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

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

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心中就会

心无旁鹫,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尾联: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诗意:依稀之间,我逐渐接近住所,从林木藤萝的缝隙中传来隐隐约约的鸡鸣犬吠之声。

解析:终于靠近目的地了,结尾表达了作者恬淡的心境。船儿虽然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

但是因为风平浪静,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小岛,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

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

决心。

【题目解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5.C【解析】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从全诗

来看,诗人乘船晚归,先是望湖中山水美好景色,如入仙境;继而写“桥横、寺倚”,诗

人很享受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

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不知不觉地中船儿就到达了目的地,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

犬吠之声,归家的感觉真好呀!诗人晚归过程中心情也一直是恬淡安宁的,对自己的山

水自然生活是自得其乐的,鸡鸣狗吠之声与如处仙境的感觉并不矛盾,诗人晚归的心情

从关至尾是一个感情基调,宁静、愉悦和悠然自得,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A诗人乘船归家,先是“望”,整体感受是如入仙境,然后依次描写了途中所见景物,小

桥流水,山寺云峰;翠鸟湿飞,红莲飘香;林木藤萝,鸡犬相闻。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

自然流畅。

B”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秋色、晚晴,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长桥卧

波,云峰斜倚,晚晴正好,这些是静景。翠羽湿飞,客舟的船桨惊动了鸟儿,鸟儿赶紧振翅飞

走,这是动景,动静结合。

D有视觉描写,“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有嗅觉描写,

“红蕖香袅似相迎”;有听觉指定,“鸡犬林萝隐隐声”。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

的?请简要分析。(6分)

【审题】题型为观点评论型,以给出的文学评论观点来解读诗歌内容。答题思路:先理解

评论观点的内容,要扣住观点关键词(物,我,色彩);再思考这一观点在诗歌中的体现;组

织答案分条表述。

【解析】

观点理解。“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指的是做为主体的人,在观客体的物时,会

把个人的眼光、情感、观点、态度投射到景物中,景物描写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一切

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答题任务。“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就是要求考生回答诗中所写景物,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我之色彩”。思路:描写了哪些“物”+体现了“我”的什么(主观)色彩。结

合全诗,从头至尾,一句句阅读分析。

诗句理解

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解析:这两句观物,但没直接写物。

■“卧枕船舷”,诗人身心放松,快乐逍遥。第二句:“望中”后

面的景物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但可通过“浑恐是蓬瀛”推测,诗人湖上晚归,卧枕船舷,举目

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浑恐是蓬瀛”就是“著我

之色彩”。湖上风景如画,诗人恍若置身仙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在回家的路上心境

澄清,快乐逍遥。可联想《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泛舟江上;林逋湖上

晚归,卧枕船舷,为何都有进入仙境的主观感受,景美是一方面,更深层原因,还是做为主体

的人,此时内心是因为快乐逍遥的,是淡泊宁静的,如入仙境,恰是诗人心境澄清、宁静闲适、

快乐逍遥的投射。湖上美景(物)一一仙境(我之色彩),表现了诗人“心境澄清,快乐逍遥”

的主观色彩。

颔联: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解析:这两句描写的景物最为丰富。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

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湖上晚归秋景图背后的“我之色彩”,还要结合

首联的“归思清”。小桥流水、山寺云峰营造的宁静悠然的意境,正是诗人心境的投射。其实

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

■“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

家,而是很享受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小桥流水、山寺云峰(物)一一宁静、美好而悠然,

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享受宁静”的主观色彩。

颈联: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解析:这两句的景物是飞鸟和红蕖(荷花),一动一静,视嗅结合,且运手拟人手法。相

对于颔联,“我之色彩”的理解要简单些。“如见避”,鸟儿似乎要避开行人;“似相迎”,粉红

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拟人手法,将飞鸟和红蕖(荷花)人格

化,其实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投身到这些景物中,是诗人的想象而已。“如见避、似相迎“,特别

是“红蕖香袅似相迎”,诗人的主观情感非常明显。

■飞鸟和红蕖(物)一一如见避、似相迎(我之色彩),表现了诗人归家的愉悦的心情。

尾联:依稀渐近诛茅地⑶,鸡犬林萝隐隐声。

解析:最后两句,写诗人临家所见所闻,“林萝密密、鸡犬声声船儿不知不觉就要到达

目的地一一诛茅地,诗人于林萝密密中闻鸡犬之声。这里面的景物有诛茅地、林萝、鸡犬。诛

茅地,是个什么地呢?题目给出的注释“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这个注释比较节省,其

实我们还可以从字面解读,诛茅,就是芟除茅草;诛茅地,引申为结庐安居。诛茅地,其实引

用了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

林萝和鸡犬,与“茅草”相应,可看出诗人居住地是野外山村

■结合诗题,诗人“湖上晚归”,归就是归隐,诗人过着与世

无争的隐居生活。诛茅地,林萝,鸡犬(物)一一甘心隐逸、不求名利(我之色彩)。

【官方答案】16.(6分)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

心静如水,平和静谧的内心状态;②心境投射到外物:诗人眼中的景象,如桥、寺、翠羽、红

蕖、浩渺的烟水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参考答案】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

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

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

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

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6

分,每点3分,答对3点即可。)

【试题评述】题目典型,运用文学评论观点解读诗句内容,考查考生对观点的理解、结合

观点解读诗句的能力,体现了高考命题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题目从景物描写角度出发,要求

考生深层次解读作者的“我之色彩”(主观思想情感),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考验。

03【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临江仙》(晃补之)

2023年新高考全国高考甲卷诗歌鉴赏题,选取的是宋朝诗人晁补之的《临江仙•身外闲

愁空满》,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

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

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本词表达了珍惜友情、享受当下的情怀,切合当下毕业分别的情景,

容易引起考生共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晃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词句注释】

1.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

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2.“身外”二句:一作“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稀,一作“移,

3.细从今夜数:一作“试从今夜数”。

4.相会:相聚。

5.浅酒欲邀谁劝:一作“浅酒欲邀谁共欢”。

6.东溪:泛指风景美好的地方。

7.近,一作“尽”。

【参考译文】

这世间充满闲愁,其中欢乐的事情常常很少。眼前虽是相聚,明年就应当写送别你的诗歌

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呢。

浅酒无别人可劝,惟你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也只有你才能知道。春天将尽,东边的溪

山风景秀丽,可以与你同游。那里,柳枝垂下,江水倒影;雪花纷飞,梅花零落。

【诗作赏析】

上片: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与其他宋词相比,前两句显得有些与众不同:直接发议

论。“闲愁”与“欢事”相对,“空满”与“常稀”相对。“空满”二字侧重于满。

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虽然离别之日尚早,但是在作者看来,相

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作者从欢愉的聚会想到不久后伤感的离别。由此可以看出词人的情感细腻,

也传递出要珍惜友情,不负美好时光的含义。

词的上片写的是与友人在一起的酒筵欢会,却以“眼中欢事常稀”来表现,使欢乐也蒙上

一层愁苦的阴影。因为聚会稀少,故而特别珍惜;因为珍惜,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的终结;因为

怕它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作者真切地表述了细腻的心理活动,

很是耐人寻味。

下片: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唯有君知——这个疑问句流露出友人离别之后,自己无人共饮的落寞,

词人再次传递出今晚在一起畅饮的可贵。进而作者直接抒情,发出感慨:我对你的感情怎么样,

只有你才能体会。这一句直接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与不舍。

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后三句是词人想象之景。离别是避免不了

的,提前伤感更是杞人忧天。于是词人豁达地与友人相约春天再聚首。春天不久后来到,东溪

又会是一片春光。到时候我们再畅饮欢聚,去看岸边依依杨柳倒映水中,去赏雪中枝枝梅花凋

零。“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这两句被后人赞为“绝妙词人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

邀约友人春日再聚,既安慰了即将远去的友人,更安慰了自己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

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与豁达的情愫。

下片当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作者对生活的取向和希望。“浅酒”与“深

情”两句,就其句式与内涵而论,又是相互纠葛在一起的,这种笔法,本是《临江仙》词牌的

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写作要求,其间有对比,有连结,或为对仗,或为互文。这两句是说:

浅酒无别人可劝,惟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惟君能知。这样就把席间欢会的主客双方的亲

密关系交代了出来。“东溪”,即东边的溪山,泛言风景秀丽之处,并不是实有的地名。选个好

去处,携同归隐共赏春光,也就不会再有异地分离的情况了一一这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

已。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答案A【解析】A项,“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误。由“明年应赋送君诗”可知,友人

是在明年离开,此为日常宴饮之作,不是真实描写送别的场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审题】题目要求分析诗句的“妙处”,“妙处”是笼统的问法,欣赏诗句涉及多方位知识

点,可以从内容和情感表达、修辞等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安排等方面切入。考生要结合

诗句具体内容,找得分点。

【解析】“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

梅花。从意象角度来看,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典型意象,景物描写的画面

感强,写出了风景之美好。

从虚实角度来看,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

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

从结构(结尾)、内容(写景)和情感表达看,词人以景结情,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

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

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愫。

从词语运用来看,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

绽放后的零落之态。

【官方答案】15.(6分)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桥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

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

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

分。

【参考答案】①想象(或虚写):描绘想象中未来相聚时,东溪春日杨柳拂江、雪中梅谢

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即将再聚赏春的期盼。②以景结情:作者以春日美景收束全词,邀约友

人春日再聚,既蕴含着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安慰,也显现出对待离别的乐观豁达。③.用动词

“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④

从意象角度来看,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典型意象,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

写出了风景之美好。

04【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破阵子》(陆游)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靠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注释辅读】

1.破阵子:词牌名。又名十拍子。双调,六十二字,平韵。2.陆游:(1125—1210)宋越

州山阴人,字务观,号放翁。3.空花:佛教语。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4.浮名:虚名。5.

蜡屐:以蜡涂木屐。指涂蜡的木屐。6.空木杖:qidng靠竹杖。7.太平:恬淡,怡悦。8.料峭:

形容微寒。9.力:作动词,有力。10.廉纤:lidnxidn细小,细微。多用以形容微雨。借

指细雨。11.苔纸:用水苔(藻类)制成的纸。12.菱唱:采菱人所唱之歌。13.遥闻:远远地听

到。

【诗意解读】

【词意】

看透了充斥着纷繁妄想和假相的俗世,把如同昨夜旧梦般虚幻的虚名放到一边。脚着涂过

蜡的木屐,拄着笛竹手杖,穿过树林,登上山峰,率意地饮酒,自由地行走。此时的我,身心

安闲怡悦。

毛毛细雨停了,天气刚刚转晴。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身在碧溪之上,悠然地在苔纸

上题写诗句;耳畔传来烟霭之外采菱人缥缈的歌声。此刻,我想与您一同沉醉。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诗,''看破空花尘世”,作为一种处世的豁达人生态度而为士大夫所接受,也

融入了诗词的创作活动之中。禅宗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有深刻的,它丰富了诗词

的创作,并且推动了诗词的深入发展。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看破,轻放,一方面是诗人超尘脱俗、淡泊洒脱这一情怀

的外在表现与自结果,一方面何尝不是诗人求而不得人生空老的无奈慰解呢?总之,此二句直

接点明诗人的人生态度,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蜡履登山真率饮,核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诗人穿着蜡屐、拄着冗杖,穿林登山,

畅饮漫行,通过衣着装束、行为活动的细节,一个身闲心逸优游山林的幽人雅士形象跃然纸上。

身闲心太平,既是直抒胸臆,又可以说是用典,都充分地表现了诗人此刻的心态。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此二句写景,在诗人笔下,毛毛雨刚停,天气刚刚放晴,

但是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侵入。诗人描摹了一幅细雨初歇、余寒犹力的初春山林图,应该

说是一幅哀景。诗人这样写,一则以哀景衬乐情,即使景色惨淡仍然无法影响诗快乐的心情,

足见诗人情绪的高昂;一则结合上文,诗独自一人在如此寥落、暗淡、冷寂的山林中,却仿佛

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似乎诗人原本就属于这里一样。

苔纸闲题溪上句,麦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前二句写诗人在纸上闲题诗句,耳畔传

来远处采菱人缥缈的歌声。这份您闲让人想起放翁《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

窗细乳细分茶”的句子,多么热悉的情境啊!然而放翁的清闲之中总是夹杂着浓浓的失意与无

奈。毕竟,谁能相信一位弥留之际仍然喊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

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爱国志士,会如此轻松地逍遥于丘壑泉石之间呢?与君同醉醒,醉

醒,应该是偏义复词,偏在“醉”。此句的意思,即诗人要与君同醉。君,所指不明。此句表

意的重心在“同醉醒”三字,如此写,一方面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纵情山水、忘怀得失的超脱,

可以说是整首诗情感的高潮;一方面,“同醉”,又流露出诗人借酒消愁、但愿长醉不愿醒的隐

秘心曲,折射出诗人英雄空老的愤懑与无奈。

陆游长寿(85岁)且高产,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是目前存世诗作最多的诗人,留有

9000余首诗作和大量文稿,也难怪被人称为诗人中的“劳模”。陆游的长寿源于他对生活的热

爱,他爱美食、爱旅行、爱养猫、会养生……多重技艺、多元生活,给他贴上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