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文言文阅读《屈原列传》《苏武传》(含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文言文阅读《屈原列传》《苏武传》(含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文言文阅读《屈原列传》《苏武传》(含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文言文阅读《屈原列传》《苏武传》(含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文言文阅读《屈原列传》《苏武传》(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性必修《屈原列传》《苏武传》一轮复习

基础选择题

第一组《苏武传》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相坐,即“连坐”,古时的一种罪名,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B.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词,表示尊敬对方。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官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一般译为“您”。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以后,唯天子得乘辇。因此,“辇”常为天子、天子车驾的代称。

C.“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耗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

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③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④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⑤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⑥/②/⑤/③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惠等哭,舅归营秋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B.单于壮其节虽蒙斧钺汤镌,诚甘乐之

C.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其一人夜亡,告之武能四纺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相与谋劫单于母阈氏归汉阴:暗地里

B.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发:暴露、泄露

C.虞常果引张胜弓I:牵扯

D.单于使使晓武,会诊虞常论:讨论

6.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B.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C.为降虏于蛮夷D.何以汝为见

参考答案

1.C”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错误。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

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2.D“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错误,应为公、侯、伯、子、男。

3.D①⑥任职/②来/⑤顺承/③④把

4.D夜,连夜,名词做状语;网,结网,名词做动词

5.D论是论罪的意思

6.D其他三项为是做,成为的意思,D项为是语气词,呢

第二组《屈原列传》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人穷则反本B.靡不毕见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离骚”者,犹离忧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设诙辨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颜自憔悴,形容枯槁

C.皆祖屈原之丛容辞令

D.怀王稚子子兰曲王行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出则接遇宾客遇:遇到

B.平伐其功伐:夸耀

C.明道德之广崇明:阐明

D.使使如秦受地如:至I,去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名。主要职责是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史记》载屈

原与春申君曾任左徒。

B.大夫,古代官阶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古代医生位于大夫

之列,由民间口传至今。

C.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昭、屈、景三姓的事务,权力极大,

屈原曾任此职。

D.币,在古代汉语中多指用作馈赠或祭祀的丝织品。后引申为作为礼物的车、马、皮、帛、玉器等一

切值钱的财物。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设诙辨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颜售憔悴,形容枯槁

C.皆祖屈原之丛容辞令

D.推此志也,虽与月月争光可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屈平之作《离骚》邪曲之害公也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以浮游尘埃之外

C.顷襄王怒画迁之嚼然泥晅不滓者也

D.战于蓝田使于齐,顾反

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对内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

B.《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进行

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作者生活的汉武帝时期三千年间

的历史。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赋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特殊文体,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以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是由楚

辞衍化出来的,并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怒而疏屈平楚怀王贪晅信张仪

B.秦,虎狼之国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C.故内惑于郑袖明于治乱

D.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参考答案

1.C包含的通假字有反-返,见-现,离-罹

2.D劝在这里是劝说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3.A遇,是接待的意思,不是遇到

4.C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期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屈原贬后任此职。

5.D名词日月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

6.A项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C“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错误,应为纪传体

8.A项都表示顺承关系或都理解成因果关系

二、语言运用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不仅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达观,也缺少他们曾经有过的苦难磨炼。当屈原二十岁行冠礼作《橘领》

时,他是何等儒雅高贵,而孔墨孟荀等人年轻时都曾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白眼与心酸,为实现理想抱负,

①地过活。

而屈原,他那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

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

的彻底的失望。

他弹去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毫不妥协。一点也不

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将自己摆在与邪恶你死我活的对立面上。而屈原的

伟大与可贵也正在这里: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做不到和他们③.哪怕是表面上迎合应付。他谨持着

他理想的绝对纯洁,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冒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地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

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

B.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

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D.质量好的文化产品应该符合以下标准:先进的政治性,思想性;较高的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

较高的文字质量和印刷装帧质量;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屈原面对失败的种种情状,富有感染力,请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赏析其表达

效果。

【答案】1.①委曲求全②针锋相对③狼狈为奸2.D3.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四个“不能”的

相似句子(或“他呼喊,他叫屈……”四句),写尽屈原的不屈与决绝,气势十足。

②善于运用长短相结合的句式。两组短句,写屈原的不屈从与抗争,简洁明快又掷地有声;长短句结合,

委婉细腻又饱含深情,具有变化性又节奏感强烈,声气豪迈。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指孔墨孟荀等人年轻时都曾“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白眼与心酸”,为实现理想抱负他们都受过

委屈,忍受过屈辱。可填“委曲求全”。

委曲求全:曲意迁就,以求事成。

第②空,语境指屈原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对峙,对他们从不妥协,可填“针锋相对”。

针锋相对:针尖对锋芒。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第③空,语境指屈原做不到跟邪恶的人迎合应付,勾结,可填“狼狈为奸”。

狼狈为奸: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的冒号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总结上文。

B.表示提示下文。

C.表示总结上文。

D.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四个

“不能”和“他……”的相似句子,写尽屈原在失败面前的不屈与决绝,排比富有气势,很有感染力;

善于运用长短相结合的句式。“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

抗争”这两组短句,写屈原的不屈从与抗争,短句的一般特点是简洁明快,这里采用短句表达更掷地有声;

加上一些长句“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长句的特点是富有抒情性,

这样长句委婉细腻又饱含深情,短句节奏感强烈,声气豪迈,长短结合使表达富有变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渔父

《楚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

至于斯?"屈原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日:“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漏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

糟而歆其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目:“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根而去,乃歌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4.渔父对屈原的劝说,实际上包含了一段严密的逻辑推理。请结合划线部分内容,根据下面提示写出渔父

的推理过程。

(1)大前提:

(2)小前提:

(3)结论:

5.屈原的反驳并没说服渔父。请你分析以下材料中,歌德的反驳是如何巧妙还击对方的。

诗人歌德到公因散步,不料在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上碰见一位对他抱有成见并把他的作品贬得一

文不值的批评家,狭路相逢,四目相对。

批评家傲慢地说:“对一个傻瓜,我决不让路。”歌德面对辱骂,微笑道:“我正好与你相反。”说

罢往路边一站。闻此,那位批评家的脸变得通红,进退不得。

【答案】4.(1)大前提:圣人不死板,不机械地对待事物,而是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2)小前提:屈原是圣人,也是世人中的一个。

(3)结论:屈原应该随着世道一起变化,随波逐流(就是搅浑泥水扬起浊波,既吃酒糟又喝酒),保全自

己。5.①“我正好与你相反”,意思是“我却给傻瓜让路"。②不让路,自己就是歌德所骂“傻瓜”;让路,

歌德就不是被自己骂的“傻瓜”。歌德用反驳法成功让批评家进退不得。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首先考生应理解渔父所说话的意思: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

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

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这里大的前提是“圣人不死板,不机械地对待事物,而是随着世道一起变化”,小前提是如今的实际情况:天

下都是浑浊不堪,世人都迷醉了。所以面对“世人皆浊,众人皆醉”的现实,应该像圣人一样“何不混其泥而

扬其波”“何不其糟而歆其醵”,即“能与世推移”,应该随着世道一起变化,随波逐流,保全自己。

屈原认为他是世上唯一清醒的,所以被放逐。渔父认为圣人是随着世道一起变化的,圣人是世人中的一员。

既然大家都醉了,圣人也应随之而醉。所以得出结论。

5.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对一个傻瓜,我决不让路”,意即我不给傻瓜让路。歌德说“我正好与你相反”,则应该是“我却给傻瓜让路”。

那位批评家进退不得,因为不让路,则走歌德让的路,自己就是歌德所骂的“傻瓜”;

批评家让路,就和他自己说的不给傻瓜让路对应,则歌德就不是被自己骂的“傻瓜”。歌德用反驳法成功让批

评家进退不得,怎么选择都是失败。

参考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

“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

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

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

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

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

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

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

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屈原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

林很远吧,要不,①,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之高洁和安穷乐志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

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②0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

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

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③—□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

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一竿竹

就是一个人,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

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

7.下列各项,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B.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答案】6.①他一定会以孤竹(竹子)自况②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③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

7.C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前文“要不……”,和后文“向楚怀王表示自己诋节立行之高洁和安穷乐志异于俗常的格调一

以竹子作为喻体”,推断屈原要是以竹子自喻会更切合自己的风格,故可填写“他一定会以孤竹(竹子)自况”;

第二空:依据后文“不至于”,推断屈原绝望而后投汩罗江消亡的命运,故可填写“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

第三空:依据前文“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和“我则以为”推断我以

为和王维行为的反面是作者提倡的,即“竹子”“静听”“合适”,故可填写“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

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表现了竹的淡雅、潇洒、不可侵犯的特点。歌颂了性情雅致、神圣不可侵犯的

精神品质。

A.夸张,写人在山上可以摸到星辰。

B.比喻,将“花林”比作“霰”。

C.比拟,赋予桃花以人的动作、神态。

D.反问,“何不"反问。

故选Co

8.如果要以“留胡”期间的苏武的口吻给大汉天子写一封信,涉及苏武的处境和心理活动。仅考虑内容匹配

度,以下句子中最适合作为素材的是哪四句?写出序号。

①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②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③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④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⑤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⑦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⑨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

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答案】①③⑥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内容以及把握人物心理特征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要注意写信人“苏武”的身份,以及他被迫“留胡”期间对朝廷的忠贞,还要综合考虑他的处境。

①“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意思是:心中牵念着汉朝,然而节仗上的毛都脱掉了,却仍不能回还。此句写

出了苏武对朝廷的忠贞,适合作为素材。

②“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意思是: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

世俗之外。此句是对屈原身处浊世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的赞美。不适合作为素材。

③“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意思是: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

原已升暮烟。此句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处境,表现了白首不

改初衷的心境。适合作为素材。

④“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意思是:把生死同等看待,把官场上的去留升降看得很轻,又不禁茫然

若失了。这是司马迁读鸟赋》之后的感受,不适合作为素材。

⑤“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意思是: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

的赏赐。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讥讽。不适合作为素材。

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出自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

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适合作为素材。

⑦“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意思是:我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白

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不适合作为素材。

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

照史册。适合作为素材,用来向大汉天子表明心迹。

⑨“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

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此句表明了陆游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报国豪情。不适合作为素材。

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意思是: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那将使我不再有舒心畅意

的笑颜!表达了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不适合作为素材。

适合作素材的是:①③⑥⑧。

9.下面这些都是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个人物对出下联。

备选人物:苏武荆轲烛之武

(1)苏武上联:汉臣持节牧北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上联:一腔豪情,七尺男儿渡易水

下联:,

(3)烛之武上联:忧社稷,出生人死,雄辩彰显忠义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鸿雁捎书回故乡(2)千古遗憾,多少义士叹忠情(3)凭智勇,临危受命,

巧言说退秦师

【详解】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联的要求: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

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瓜起平落,即

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

位置上。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意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解答此题,除了需符合

上述要求外,还要求考生熟悉课文,对己学过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了然于胸。

10.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及课文所学内容,写一段关于苏武的人物点评,

要求选取一个角度展开论述,观点鲜明,逻辑合理,不少于80字。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

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有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

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

威。

【答案】①苏武是一位坚守气节、矢志不渝的贤大夫。他出使匈奴,为了不辱使命,宁肯杀身成仁;他滞

留匈奴十九年,心系大汉王朝,即使牧羊北海,也一心等待汉朝的使者,等待归乡的机会。

②苏武是一位历尽磨难、顽强生存的勇者。他牧羊北海边的十几年,不仅经受了恶劣环境给他的巨大考验

—渴饮雪,饥吞毡,而且承受住了孤独生活对他的煎熬摧残——白发娘,望儿归。

③苏武是一位忠君爱国、名垂青史的贤者。出使匈奴,被虞常事变牵连,他引刀自刺,也不肯屈节辱命;

李陵劝降,历数汉武帝无德残暴之举,他不为所动,表示愿意肝脑涂地来报效朝廷。

④苏武是一位思念亲人、心系家乡的孝子贤夫。在那冰天雪地里,穷困愁苦十九年。多少个不眠之夜,陪

伴他的只有塞上胡笳。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

首先要根据所给的歌词内容及课文中苏武事迹选择合适的点评角度。如:

结合“苏武留胡节不辱”“穷愁十九年”“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可以从“守节

不移”“矢志不渝”方面点评:苏武是一位滞留匈奴十九年,心系大汉王朝,坚守气节、矢志不渝的贤大夫。

结合“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可以从“历尽磨难”“顽强生存”方面点评:苏

武是一位历尽磨难、顽强生存的勇者。北海牧羊十九年,不仅经受了恶劣环境给他的巨大考验,而且承受

住了孤独生活对他的煎熬摧残。

结合“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可从“忠君爱

国,,“名垂青史,,角度点评:苏武被虞常事变牵连,他引刀自刺,也不肯屈节辱命;李陵劝降,历数汉武帝无

德残暴之举,他不为所动,表示愿意肝脑涂地来报效朝廷。表明他是一个忠君爱国、名垂青史的贤者。

结合“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可从“思念亲人”“心系家乡”角度点评:苏武

是一位思念亲人、心系家乡的孝子贤夫。

其次,在点评苏武时,首先要总说苏武的思想性格,然后结合他的事迹简要论述。最后要注意点评观点鲜

明,逻辑合理,有理有据。有字数限制。

㈤2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

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事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

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

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鸟见》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

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学,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

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皤然泥而不滓

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

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康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

于跌宕怪神、怨怨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

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

妇,技泪讴唆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

五典之重?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

(节选自朱熹《楚辞集注•序》)

材料三:

屈原之心,其为忠清洁白,固无待于辩论而自显,若其为行之不能无过,则亦非区区辩说所能全也。

故君子之于人也,取其大节之纯全,而略其细行之不能无弊。则虽三人同行,犹必有可师者,况如屈于,

乃千载而一人哉!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此观人之法也。夫屈原之忠,忠而过

者也。屈原之过,过于忠者也。故论原者,论其大节,则其它可以一切置之而不问。论其细行而必其合乎

圣贤之矩度则吾固已言其不能皆合于中庸矣尚何说哉!

(节选自朱熹《楚辞后语•反禺骚第十六》)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论其细行A而必其合乎圣贤之矩B度C则吾固已言D其不能皆合E于中庸矣F尚何说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文中指不得志、处境困难。与下文“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中的"穷’'意思相同。

B.《国风》,其大部分作品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内容丰富,是《诗经》中的精华。

C.中庸,是儒家思想中道德行为的奉行标准,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D.子,用在姓氏之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如文中的“屏子”“屈子”“孔子”都是这个意思。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写作《离骚》,是为表达自己的忧愁幽思,也表达自己的怨愤不平。

B.屈原的文章简洁,语言含蓄,但旨趣极大;列举眼前事物,但意义深远。

C.朱熹认为屈原的文章辞旨流于跌宕怪神、怨怨激发,冲淡了其爱国之心。

D.朱熹认为屈原“忠而过者”“过于忠者”,但并不影响其“大节”之处。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

5.根据给出的三则材料,说说司马迁和朱熹对屈原志行的评价有何不同。

【答案】1.ACF2.D3.C4.(1)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条理,无不完全表

现出来。

(2)这就是我常常对他的言辞有感触,而不敢直接把它当作“词人之赋”来看待的原因。5.司马迁高度

赞扬屈原的志行,认为他正道直行、志洁行廉,其作品可与日月争光。

朱熹认为屈原的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但其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其作品生于缱绻恻怛、不能

自己之至意,虽有不足但仍有可取之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评论他的小事却一定要求符合圣贤的规矩,我本来已经说他们不能都合乎中庸了,还怎么说呢。

“论其细行”,动宾结构,句意完整,A处断开;

“乎圣贤之矩度”作“合”的后置状语,其后C处断开;

“矣”为句末语气词,其后F处断开。

故选ACF«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句意: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

难。

B.正确。

C.正确。

D.皿屏子,都是这个意思”错误,“屏子”中的“子”不是表示对人的尊称,指“孩子”。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冲淡了其爱国之心”错误,原文有“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己之至意”,可见朱熹认为屈原的文章虽辞

旨有怨息激发之处,但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并非冲淡了其爱国之心。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明”,阐明;"治乱”,国家治乱兴亡;“条贯”,条理;"见”,表现出来。

(2)“所以",……的原因;“味”,感触;“视”,看待。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知,司马迁高度赞扬屈

原的志行,认为他正道直行、志洁行廉,其作品可与日月争光。

结合“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

于跌宕怪神、怨忽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己之至意”“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

纲五典之重”可知,朱熹认为屈原的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但其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其作品生

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己之至意,虽有不足但仍有可取之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

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

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

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

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

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大概是自己的怨愤所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恋情而不

过度,《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接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

帝善,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

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

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他的志

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

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

品德,推赞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材料二:

屈原为人,他的思想和行为虽然超出了中庸之道,不合于君臣的规范,然而这都源于他忠君爱国的诚

恳的心意。屈原写文章,文辞虽然富于变化,怨恨社会的不良风气,激励国君治理好国家,不可以当成写

作的典范和法则,然而这都是源于不能抑制对国君真挚的感情。虽然他不知道向中原学习,探究周公、孔

子的学说,只在楚地民歌的领域纵横自如,能充分发挥才能,针对颓风弊俗、不良的风习创作具讽世作用

的作品,因此儒家学者和正人君子有的羞于称赞。如果让世上被放逐的大臣、遭到遗弃的孩子、心生怨恨

的妻子、被丈夫休弃的妇女吟诵屈原的作品,他们都会默然擦眼泪,如果国君有幸而听了他的建议,那么

人伦世俗就会变好,难道不会是让情绪得以发泄吗?这就是我常常回味他的话,却不敢只以“词人之赋”

看待他的原因。

(节选自朱熹《楚辞集注》)

材料三:

屈原的内心,一定是忠诚清廉洁白的,本来就无需辩论而自然显现,如果说他的行为则不能没有过错,

那也不是简单的辩论所能保全的。所以君子对于人的评价,取其大节的完美,而忽略其细节的不能没有弊

端。即使三人同行,还必须有可以学习的,何况像屈原,乃是千载一人啊!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

类型不一。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这是观察人的方法。屈原的忠诚,

忠诚而太过分了。屈原的过错,就在于过分的忠诚。因此,评论屈原,要论其大节,那么其他可以一切置

之而不需问。评论他的小事却一定要求符合圣贤的规矩,我本来已经说他们不能都合乎中庸了,还怎么说

呢!

(节选自朱熹《楚辞后语•反禺骚第十六》)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

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

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

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善,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

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

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

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夕甫其糟而啜其醵?何故怀瑾握瑜,而自

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

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蟆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

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

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太史公日:“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

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

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列传》节选

材料二: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日:“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

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栈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

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

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

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日:“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

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键,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日:“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

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目:“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

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节选

材料三: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

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何图志未立而怨

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

孤恩,汉亦负德。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颗®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

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李陵《答苏武书》节选

注:①颗(sang),额也。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男儿死A则葬蛮夷中B谁C复能屈身D稽频E还F向北阙G使刀笔之H吏弄其文墨邪?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由屈原及弟子宋玉等人编辑成集,因其运用楚地的文学

样式、方言声韵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B.《屈原列传》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相当于现在的“人物述评”,“传、评”结合,“传”

中富“评”是本文的行文特色。

C.“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耗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

证,即“持节”。

D.《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的历史。与

《史记》《三国志》《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离骚》的创作原因、写作目的,谈及《离骚》的内容和艺术特色,高度评价了屈原

的品行与志向。

B.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辔,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

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C.李陵劝降这几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表现了他那

尚未泯灭的爱国热情和羞恶之心。

D.材料一中屈原殉国明志,材料二中苏武忍辱牧羊,他们选择不同,但忠贞报国、矢志不渝的精神却

是一致的。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10.请模仿《屈原列传》篇末的“太史公曰"为《苏武传》篇末写一段“班固曰",要求:传达作者的观点,抒

发作者的情感,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答案】6.BEG7.A8.B9.(1)他的文笔简约,文辞含蓄隐晦,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其

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2)并且皇上年纪老,法令没有定规,大臣无罪而全家被诛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知,您还为谁(守

节)呢?10.班固日:“苏武之事,世人听之,未尝不垂涕!壮年出使,须发尽白方归,漫漫十九年以

威逼之而不动,以利诱之而不移,以困厄之而不屈,如此气节谁能忘哉?余著史实,想见其为人,亦敬其

持节,为之动容。愿以此录其事,传其志,汗青千秋。”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男子汉死了就让他埋葬在异族之中吧,谁还能再弯腰下拜,回到汉廷,听凭那帮刀笔吏舞文弄墨、

随意发落呢?

“死”是假设情况,“葬蛮夷中”是假设情况下的选择,二者由“则”连接,中间不断开,B处断开;

“屈身稽赖”是并列结构,中间不断开,与“还向北阙”都是说男子汉不能的做法,中间E处和“北阙”后G处

断开。

故选BEGo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现实主义”错,《楚辞》是浪漫主义作品。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暗喻国君不贤”错,属于过度解读,从后文来看,屈原对楚国、对楚怀王一直忠心耿耿,他只是想要在楚

国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约”,简约;“微”,含蓄隐晦;“指”,同“旨”,意旨;“迩”,近。

(2)“春秋”,年龄;“大臣亡罪夷灭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亡罪夷灭大臣”;“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子卿尚复为谁乎?”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仿写评论的能力。

首先概括苏武的事迹,由“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可知,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

年,壮年出使,白发归来;再结合我们学过的内容和节选部分可知,卫律拿剑逼迫苏武投降,苏武不为所

动,这属于“威逼之而不动”;卫律也曾用自身封王,马畜弥山等诱惑苏武,节选部分李陵劝降也属于这样的

诱惑,但苏武不为所动,这属于“以利诱之而不移”;苏武被幽禁在地窖中,只能吃毡毛和雪充饥,被流放到

北海也誓死不降,这属于“以困厄之而不屈”。这部分可以用排比的手法加以概括。

然后仿照“太史公曰”的写法,可以先感叹苏武的遭遇;再概括苏武的事迹,赞扬其精神品质;最后再说明自

己作传的目的。

注意“传达作者的观点,抒发作者的情感,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的要求。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

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

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

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

《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它对远古称道帝学,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

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

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

义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

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

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

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

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

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

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

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

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

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

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

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

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

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屈原列传》节选

材料二: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

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

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

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械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

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

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

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

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较,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

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

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

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

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

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

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镀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

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

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

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

去。...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

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