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古诗文阅读
考查内容考点类型题型
1.掌握诗词曲的基础知识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简答
2.深入理解并鉴赏关键诗句主旨情感把握简答
3.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画面描绘,意象分析简答
4.体察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作品所反映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分析简答
5.社会议题
6.品评诗歌形象的塑造与语言的精炼
7.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
运用,以提升个人的文学鉴赏品位。”在这一基础上,同学们应当能够:1.筛选出诗歌中的
关键信息;2.归纳出诗歌的主要内容,提炼出中心思想,并概括作者的观点与态度;3.对
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4.鉴赏作品的语言美、形象塑造以及表达技
巧。
常见题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感知型
古诗词中的形象鉴赏有别于普通文学形象的鉴赏,它涵盖了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以及事物形
象三个维度。感知形象,即要求考生对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或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把握其特点。
(1)鉴赏人物形象
诗词中的“我”通常指的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身。然而,在某些诗歌中,“我”可能并
非抒情主人公,而是作品中的一个意象。常见的命题方式是:“这首诗(词)或其某一句描绘
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包括:(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
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
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⑻爱恨情长的形象;(9)爱民惜才的形象;等等。
(2)鉴赏景物形象
抒情诗往往借助山川草木等客观景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即含有“意”的形象,也就是“意象”。
常见的命题方式是:“简要分析诗(词)中的某一意象”。
(3)鉴赏事物形象
物象,诗人通常借助具有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心迹或情感,如咏物诗。常见的命题
方式是:“某某指什么?某某的寓意是什么?”
2.语言品味型
古诗词的语言相较于其他文学形式,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和跳跃性。鉴赏古诗词
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的语言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永等风
格特点。古诗词语言的考查类型主要包括鉴赏炼字型、鉴赏诗眼型、鉴赏名句欣赏型和鉴赏
语言特色型等。
(1)炼字型
古诗词的语言极为凝练,往往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就能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
思想内容。炼字型题目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以及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
在赏析时,需联系诗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
炼字技巧的精妙。诗词“炼”字,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
常见的命题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
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2)诗眼型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凝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
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词)的线
索,奠定全诗(词)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词)的思想。分析诗(词)眼往往可以考查出考生
对全诗(词)的把握程度。
常见的命题方式是:“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
分析。”
(3)名句欣赏型
名句鉴赏,即对古诗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就其景、情、理、趣等方面为人称道之处进行品
评分析。对古诗词中的名句进行鉴赏,能培养同学们感受美、咀嚼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这类
题目常见的命题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4)语言特色型
古诗词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样化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
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委婉含蓄;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险怪奇特。鉴赏语言特色,即对诗词语
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
常见的命题方式是:“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表达技巧型
“表达技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使古诗词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蓄蕴
藉、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主要考查抒情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
内容。
(1)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称为直抒胸臆,是作者对相关人物、事件等
直接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
今等。
(2)描写方法
描写方法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鉴赏古诗词中的描写方法,主要是鉴赏侧面描写中
的渲染、衬托等手法。
(3)修辞手法
古人写诗词非常注重修辞。为了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为
了突出古诗词主旨,常采用夸张、反问等手法;为了使字句更为精巧,常采用借代、双关、
对偶、反复等手法。
(4)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用典、抑扬、象征、首尾呼应、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铺垫
等。
常见的命题方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语
言上有什么特点?”
4.分析评价型
分析评价的重点在于“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
和政治倾向等。主要考点有:概括古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
评价作者对人、事的观点、态度等。
(1)主旨领悟型
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中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含的哲理。这类题目常见的命题
方式是:”某句蕴含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情感体味型
情感体味,即体会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含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这类题目
常见的命题方式是:“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诗(词)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评价观点态度型
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
对人生的感悟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或者借景抒情,
或者托物言志,或者融志于事。“评价”就是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
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这类题目常见的命题方式是:”这首诗(词)体现了诗(词)人怎样的
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
【例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
之地。
问题: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解析】⑴诗后附有“幽州台”的注释,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如今昭王不在了,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
深意,我们对诗意就不难理解了,对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答案】(示例)在这首诗中,一幅北方原野的辽阔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直接表
达内心情感的技巧,勾勒出一位心系国家与百姓、抱负远大、却感到孤独寂寞、才华未被赏
识的封建士大夫形象。显然,诗歌传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未能任用贤能之士的不满,以及对生
不逢时、才华被埋没的哀叹。
【例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释】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析】本题旨在评估考生对诗歌中形象描绘的理解能力,其中“木芙蓉”是两首诗共同描
绘的主题。首先,应从诗歌内容入手,准确把握“木芙蓉”在诗中的形象特征;接着,需结
合诗人的感情和艺术手法进行深入分析。吕本中的诗描绘了木芙蓉在小池南侧绽放,雨后霜
前的美丽景象,它无需东风的助力便能盛开。诗人通过“木芙蓉”来比喻自己,传达了其生
活哲学。范成大的诗则表现了木芙蓉在微寒的秋日中独自开放,它不似其他花朵那般轻易显
露出脆弱,而是勇敢面对困难,不畏严寒,向霜神致敬。这首诗强调了“木芙蓉”在逆境中
的坚韧不拔。回答问题时,考生需经历推断、概括和分析三个步骤,而答题的关键在于揭示
形象的特征。
【答案】(示例)吕诗细腻地勾勒出木芙蓉那逍遥自在、任凭风吹雨打的形象;而范诗笔下的
木芙蓉则显得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前者展现了闲适之士的豪放与宽广胸怀,后者则描绘
了在凄苦孤独环境中仍保持乐观态度的形象。
【例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流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题: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解析】《山中流泉》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诗歌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
“不知名”,写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澹”,写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
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
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答案】(示例)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
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例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
朋音讯隔绝。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北归途经汉江所作,突
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示例)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例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题:找出柳宗元《江雪》中的诗眼,并结合全诗简析。
【解析】本诗诗眼应为“独”字。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
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
一个孤独的垂钓者。
【答案】(示例)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
岸不群的个性特征。从诗歌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地展示出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
连遭贬斥的孤独境况,也展现了诗人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总之,一个“独”字,笼罩
全篇,堪称诗眼。
【例6】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问题: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解析】“半梅花半飘柳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飘飞如白梅如柳
絮的情状。通过一个“飘”字串起“梅花”“柳絮”两个虚拟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
从视觉形象上扩大了艺术容量。作者以虚实相生的笔法摹形、传神,风神蕴藉,韵味隽永。
【答案】(示例)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
的景象。
【例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
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题: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
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考查对词作语言的分析,考查点是词作的语言特色。分析词作的语言特色要着
眼全词,尤其是要抓住词中的典型词语。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词人把清澈的
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足见山水美丽可爱,用语清丽戏谑。
“春归”让人满怀伤春之愁,“君归”再添别恨,而“千万和春住”寄寓了诗人对朋友真诚、
美好的祝愿。这里的“春”不仅是季节方面的,还是人事方面的。所谓人事方面的“春”,
便是与家人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语带双关,聪明俏皮。
【答案】(示例)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
把山水景物写得如佳人般清新秀丽。
【例8】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问题: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解析】颔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其中,“浮云”和“流水”隐含着汉代苏武与李陵河
梁送别时的诗意。李陵在《与苏武诗三首》中写道:“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
所,各在天一隅”,而苏武在《诗四首》中亦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此后,“浮云”
常被用来象征漂泊不定和变幻莫测;“流水”则象征着光阴似箭,岁月匆匆。在诗中,“浮云”
和“流水”并非实际描绘,而是虚设的景致,用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传达了离别十年的
哀愁。
【答案】(示例)比喻。“浮云”比喻漂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流逝,生动形象。
【例9】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端居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题: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借景抒情的技巧。诗人通过描绘“青
苔"、“红树”以及“雨”和“月”的景象,为客观景物注入了浓郁的主观情感,从而营造出
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这些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孤独之情。当然,从
其他角度,例如互文性手法,进行解读也是合理的。
【答案】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营造出一种冷寂而凄清的氛围,深刻表达了悲愁与孤寂
的思亲情感。
【例1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蝉
[唐]虞世南
垂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②秋风。
【注释】①垂(rui),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
像下垂的冠缨,所以说“垂”。②藉:凭借。
问题: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品性?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解析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蝉“垂翼”,形态显得尊贵,“栖息于高处”“啜饮清露”,其习
性清高;“流响”形容其鸣声悦耳动听,声音非凡。一个气质非凡、品性清高的蝉的形象便
栩栩如生。每一句都描绘着蝉,而每一句又隐含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相融,咏
物的深层含义实为咏人。
【答案】(示例)(1)品性高洁,不攀附权贵。(2)一个人品性高洁,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外
界的帮助,也可以声名远播,取得成功。
【例1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唐]李华
宜阳①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②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①宜阳,古县名,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②芳树,开满花的树。
问题: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解析】草木葱茏,鸟鸣花香,这番美景却无人问津,只余下“花自落”的孤寂。”春山一
路”,让人不禁想象到山花烂漫、鸟鸣悠扬的胜境,然而,添上“空啼”二字,便化乐为哀,
以喧闹反衬出寂静,生动描绘了山路的荒凉。"自落"与"空啼"相互呼应,传达了诗人面对壮
丽山河时的孤独之感。全诗每一句都在描绘景物,每一句都蕴含情感,尽管描绘的是绿草如
茵、芳树摇曳、山泉潺潺、鸟语呢喃等宜人景象,但这些景致都是为了映衬诗人内心的凄凉,
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感慨。
【答案】(示例)此诗一句一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四句诗就如四幅图画,描绘了春天野
外盎然的生机,抒发了诗人对萋萋芳草、潺潺涧水、落花芳树、鸟语空山的无穷游兴,同时
蕴含着时世离乱景物依旧的沧桑感。
【例1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题华清宫
[宋]杜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①上西风急,都向长杨②作雨声。
【注释】①朝元阁:唐朝宫殿。②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
问题: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凭吊的诗篇。作者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华清宫。
那么,他目睹了何种景象?往昔热闹非凡的宫殿,现在却显得荒凉而凄清。凛冽的西风携带
着苦涩的雨丝,似乎在诉说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轻风拂晓,残月斜挂,寒雨凄凉,这一
切都勾勒出了华清宫如今的荒凉景象。
【答案】(示例)借古讽今;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废、更替
的感慨。
【例1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凉州词三首(其一)
[唐]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磺®,应驮白练到安西②。
【注释】①磺(qi),沙漠。②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问题: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绝句巧妙地融合了写景与叙事,通过远近景致的交错和虚实相生的手法,激发
了读者丰富的联想。前两句具体描绘了眼前的景象,以荒凉萧瑟的氛围生动地暗示了边城的
动荡与不安,实现了将抽象概念寓于具体描绘之中;而接下来的两句则以虚写手法勾勒出听
觉上的远景,从远处传来的铃声到对安西的遥远思念,通过虚实转换,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由
掠夺取代贸易、萧条取代繁荣的凄凉景象。尽管这些是诗人想象中的场景,却深刻地影响了
读者的想象空间。
【答案】(示例)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
主,虚中有实。
【例1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赠从弟①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⑧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④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本诗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
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②亭亭:高貌。③瑟瑟:风声。④罹:遭受。
问题: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
意何在。
【解析】这首诗表面上看似在咏赞青松,实则蕴含着诗人的心志,通过青松的挺拔与坚韧,
象征着坚定不移的志向。诗人巧妙地运用松树这一象征,传达了对从弟的忠告。尽管全诗未
直接提及从弟,而是专注于描绘松树的形象,若非以《赠从弟》为题,读者可能难以领会诗
中所蕴含的劝诫之意,从而无法实现诗人期望的劝导效果。
【答案】(示例)本诗运用松柏作为象征,赞美其在风中挺拔不屈,经历严寒依旧生机勃勃的
坚韧生命力。诗中体现了作者自身坚持的品质,并向从弟传达了鼓励与劝诫之意。
【例1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夜曲
[唐]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正如“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言,前三句中,诗人
勾勒了计时的漏壶在宁静的夜晚发出“丁丁”水滴声、月亮时隐时现、以及秋夜中暗处的虫
鸣声这三幅生动的画面。这些是失眠女主人公在秋夜中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细腻的描绘,
结合诗人柔美的诗风,我们可以推测出诗人所寄托的思想感情:那是一位孤独守候的妻子在
闺房中的寂寞以及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
【答案】(示例)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古诗词鉴赏题是一种融合了综合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题型,它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逻辑思维、情感共鸣、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
审美品味和语言文化素养。因此,这种题型在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备受青睐。然而,由
于其命题范围广泛且题目形式多样,许多考生在这一题型上失分较多。主要问题包括:
1.忽视信息,回答不切题
在答题过程中,许多考生未能有效利用注解这一宝贵资源,导致在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时无法准确把握和表达。
2.答案简略,要点缺失
无论是对整篇文章还是某个词语、句子的分析,都存在缺乏多角度综合运用的问题。考生在
答题时往往想到一点答一点,没有进行深入的多角度思考,结果因遗漏要点而失分。
3.仅翻译诗句,缺乏鉴赏
考生虽然能够准确翻译诗句,但实际上却忽略了对诗人通过意象所传达情感的深入赏析,导
致对诗歌的理解片面。
4.格式不规范,缺乏清晰性
由于对答题格式的不熟悉,考生的答案往往过于简略,缺乏规范性,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例如,仅回答“使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喜爱之情”就是典型例子。
5.答案混乱,思路不清
对于“这首诗歌融情于景,景中含情,请简要分析”这样的题目,考生必须明确两个思路:
诗中的“景”具体指什么,以及景中蕴含的“情”是什么。
6.答案过于笼统,缺乏深度
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赏析主旨时,考生常常脱离诗句进行空洞的分析,即不从细节入手,
而是泛泛而谈,“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7.知识储备不足,视野狭窄
例如,对诗句中所含“典故”了解不足或涉猎不广,容易导致误读。再如,对“表达技巧”
的考查应涵盖抒情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其中“表现手法”包括衬
托、烘托、渲染、用典、象征、抑扬、对比、照应等。对“意象”的考查可能涉及经典意象,
如松梅竹菊象征高洁,月亮和大雁寄托乡愁,杜鹃和鹏鸽的悲鸣,梧桐叶落表达悲伤,长亭
柳树和落花流水传递愁绪,乌鸦和燕子关联兴衰,草木依旧而人事已非。
对“语言风格”的考查可能涉及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委
婉含蓄、清新明丽、生动形象、讽刺幽默等。对“思想感情”的考查可能包括忧国伤时、建
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等。
综上所述,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需要掌握不同题材,区分各种风格流派,分析各种表达技
巧,品味各种语言风格,辨识各种修辞手法,关注诗歌题目和注释,联系作者及其时代背景
等。具体来说,古诗词鉴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鉴赏要点一:语言品味型
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②指出运用的手法;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
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例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端居®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题: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表明赞成或反对)。用“敌”字不仅突出了“空床”
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
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用“对”
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鉴赏要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答题方式:①描写了……生活(景物、情景);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
叹);
③表达了感情。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
[宋]周密
夜深归客依筑行®,冷蟒依萤聚土藤。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释】①第:此代指竹杖。
问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及分析】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
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
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鉴赏要点三:对作品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辨析
答题方式:①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运用的这种表达技巧;③这
种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诗歌主旨。
命题方法: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
【例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宋]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释】①将:行,流过。
问题: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全诗以“交情”为核心主题,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
通过“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的鲜明对比,诗人将“山溪渡”比作“交情”,
并赋予其“风波”以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些手法共同作用,传达了友情恒久且坚不可摧,能
够经受住任何风浪考验的深刻主题。
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例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东郊
[唐]韦应物
吏舍①胴终年,出郊②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⑧。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释】①吏舍,官署。②郊,交的卜。③还复去,徘徊。
问题:“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两句,是如何描写这里的迷人春景的?
【答案及分析】“微雨”与“春鸠”,一瞥一闻,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维度,勾勒出一幅迷
人的春日图景(具体阐述角度),展现了诗人闲适生活中的愉悦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表
达的情感)。
鉴赏要点四: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方式:①勾勒景物。借助联想与想象,生动地再现画面。②提炼特征。明确描绘景物的
氛围特质,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精准概括,例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
怆等。③阐释寓意。揭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或主题。
【例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清水送别
[唐]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①凤城:京城。
问题:(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沪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及分析】(1)第一首诗以“水悠悠”作为象征,表达了离别的忧伤和友情的绵长;第
二首诗则借助“宫前水”的持续流动,抒发了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感慨。(2)本诗将
友情、世态人情等情感凝练为“古今情”,并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
象构成的一幅充满感伤的画卷之中,从而形成了将情感融入景致的艺术风格。
鉴赏要点五: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要明确可比点,看出思维的轨迹,可比点要对应,考查思辨性。
命题特点:1.辨析同与异。2.评价优与劣。
主要题型:……与……相比较,有何异同?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宋]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
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及分析】相同点:两者均展现了诗人抗击金军、报效国家的壮志与建功立业的爱国情
怀,同时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理想破灭的哀伤。
不同点:(1)词句抒发了词人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2)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例1】(2016•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4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解题指津】第1题旨在评估诗句的功能,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诗
句的功能。解答此类问题时,必须深入阅读诗歌并理解其内容,聚焦于画面,捕捉意象的特
征,描述所描绘的景象和营造的氛围,从而推断出其在整首诗中的作用。第2题则关注诗歌
所表达的情感。纵观全诗,诗人描绘了在春末花落、花尽的时节,幽静的竹子依然保持着清
新的阴凉,主要表达了竹子“坚持初衷,超然物外”的精神。诗中的“怜”字,更是流露出
作者对幽竹的深厚喜爱。
【参考答案】1.①描写暮春草堂周围的景色,营造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氛围。②以鸟稀、
花尽、花飞反衬幽竹的清阴“不改”。2.表达了诗人对翠绿葱茏的幽竹的喜爱,对不为俗屈
的节操的礼赞。
【例2】(2015•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5分)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日暮乱飞鸦,
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①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
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
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
【解题指津】第1题旨在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技巧。题目要求学生依据前两句
进行分析,学生需专注于描绘的主要对象“梁园”,并着重描绘其日暮时分的景象,通过“群
鸦"和''三两家”的描述来展现其荒凉与衰败。第2题则检验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和表达效
果的鉴赏能力。艺术手法通常分为两大类: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包括衬托(包括
正衬和反衬)、对比、象征、抑扬、铺垫与渲染、托物言志、联想与想象、白描与细描(工
笔)、粗笔勾勒、用典、比喻、借代、对偶等。表达方式则涵盖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说明五种。通过对诗歌第三、四句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两句主要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特定的
情感。从描写手法来看,运用了拟人的技巧;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则采用了反衬的手法。至
于表达效果,则需从景物的描绘中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参考答案】L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
条破败的景象。
2.运用了拟人和反衬手法。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
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例3】(2014•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5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上阕前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2分)
2.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解题指津】第1题表面上看似考察的是文学表达技巧中的“用典”问题,实际上更侧重于
考察考生筛选诗歌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第2题则属于“感情体味”型题目,主要评
估考生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在第1题中,诗歌的表达技巧“用典”被考查,其中“觅
封侯”巧妙地引用了班超投笔从戎、在异域立功以求封侯的典故。《后汉书•班超传》记载,
班超年轻时便怀有远大志向,曾言:“大丈夫应当在异域立功,以求封侯,怎能长久埋头于
笔墨之间?”诗人引用此典故,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创造了新的意境,生动地再现了昔日从
军边疆、壮志满怀、意气风发、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
第2题并未要求考生全面分析整首词,而是特别要求结合结尾三句来回答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这样的问题设定更为具体、集中和明确。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远。“谁料”二
字透露出作者对自己被迫隐退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情绪。“心在天
山,身老沧州”,这不仅是陆游晚年悲愤的呐喊,也是他内心深处的强烈呼唤。这很容易让
人联想到陆游那首感人至深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
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展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误区提示】第1题明确指出前两句巧妙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但接下来的
问题并非询问用典的意图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是要求考生回顾特定的生活往事。由
于惯性思维的影响,考生可能会过分纠结于用典的意图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从而导致答案偏
离了题目的要求。
第2题中,考生常见的错误是回答过于泛泛,未能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因为不同词
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各不相同。在开头两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回忆起当年从军戍边
的生活场景,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溢于言表。紧接着,“关河”两句的转折,将笔锋转向现
实的描写。下阕的前三句,描述了梦醒后的悲凉心境。最后三句,则通过个人的经历反映了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并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强烈愤慨。
【参考答案】L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
2.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感情。
【例4】(2013•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5分)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指津】第1题属于“炼字型”题目,旨在评估考生对诗中关键用词的精准理解。第2
题则融合了“表达技巧型”和“情感体味型”两种题型,重点考察考生对诗歌中典故运用的
理解以及对诗中所表达情感的感知。在第1题中,解答的关键在于领会“荒寻”一词的含义,
这个词并不常见,它在诗中代表了“寻幽探胜”的意境。纵观全诗,诗人描绘了在小山村中
午休和黄昏漫步的场景。“静憩”一词描绘了在宁静之地小憩的情景,这里特指午睡,随后
用“鸡鸣午”来加以补充说明。“荒寻”则描绘了在村落内外探寻幽静角落的行为,这里指
的是黄昏时的散步,随后用“犬吠昏”来进一步描绘。通过“鸡鸣午”,小山村的宁静氛围
得以凸显;而“犬吠昏”则为散步增添了一抹趣味。
第2题的第一问关注典故的识别,由于诗中出现了“武陵源”三个字,考生很自然会联想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样的提示降低了题目的难度。第二问则要求考生把握诗人的思想
感情,这些情感与典故的运用密切相关。联系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推断出诗人在这
首诗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渴望隐居的情感。
【误区提示】在解答第1题时,考生往往会将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
桑树颠”中的“鸣”和“吠”混淆。然而,这两者实际上存在差异。陶渊明的诗作展现了乡
村生活的宁静,同时又不破坏那份平和的意境,让人不会感受到喧闹和烦躁。
对于第2题的第一问,考生常常会错误地将“桃花源”写作“桃花园”。而在回答第二问时,
考生容易犯的错误包括:一是对典故中的人物和事件内容意义理解不足;二是对诗人引用典
故时所持态度的不明确。
【参考答案】1.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谧的生活景象。
2.运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向往)。
(H(2016•兰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深,满城飞絮辑①轻尘。忙杀看花人!
【注释】①辑(gtm):翻滚,滚动,转动。
1.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
【答案】江面绿、柳絮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杀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
【答案】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群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
花人目不暇接。一个“忙杀”,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
中。
(二)(2016•长沙市)古诗阅读。
湖①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岸苇无穷接楚田久
去雁远冲云梦雪⑥,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巴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
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
的样子。⑦星汉通霄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
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物象:暮霭、芦苇、田野。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通过“梅花”寄寓了自己坚
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孤雅高洁的志趣。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指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2016•江苏盐城市)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渔家傲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②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③去!
【注释】①星河:指银河。②谩有:空有。③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答案】(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
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
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四)(2016•山东临沂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得巧妙,请加以赏析。
【答案】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五)(2016•甘肃白银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诗。
【答案】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一一如果不是东风给了
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
设性推想一一如果,也有可能。
【答案】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
是项羽取得胜利)o
(六)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上
[宋]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掌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L前两句写出了“水”“天”、的特点。
【答案】空阔(宽阔、高远)澄澈(明净)
2.诗中暗示了诗人将远行,伤别离。你从哪一句读出这一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①)第二句。写飞翔的白鸥成双成对,暗示诗人与亲人别离的形单影只。(示
例②)第三句。中国古诗写柳多与别离有关,诗人反复抚弄沙边柳,正是即将远行之人触景
伤情、情不自禁的表现。(示例③)第四句。说等柳条成荫时系住垂钓的扁舟,从此不再漂泊,
表明眼下正有离别之愁。
(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藤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鹏鸽。
【注释】靠芜(miwii):香草名。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窈窕”一词通常用于描绘人体姿态的优美,而此处巧妙地借以形容春风,生动而
形象地传达了轻柔春风吹拂下人们的愉悦感受。(亦可想象为:那散发着芬芳的藤芜草,在
和煦的微风中轻盈摇曳,舞动着优雅的姿态,展现出迷人的风情。)
2.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鹏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
风光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八)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宋]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
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前人在评价“连云松竹”时说“景中寓情”,请你说说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连云松竹”,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
适和谐。入笔的角度是欣赏大自然美景,抒发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之情,“景中寓情”。
2.下阕写儿童偷梨枣的情景,“莫遣”和“闲看”表现了词人对此怎样的态度?反映了词人
怎样的心态?
【答案】“莫遣”一词体现了词人对那些偷摘梨枣的孩童们所持有的保护和欣赏的情感态度。
“闲看”中的“闲”字,传达了词人在一种“万事从今足”的心境下,对“偷梨枣”的孩童
们顽皮、有趣行为的宽容和欣赏,显露出词人内心的悠闲与轻松;在那轻快的笔触中,流露
出对现世生活的愉悦之情。
(九)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鹏语,麦城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描绘了一幅黄鹏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答案】B
【解析】颔联所表达的意境是:天空突然放晴,卷起的帷幔揭示了群山的轮廓;朵朵云彩,
宛如山石披上了洁白的衣裳。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云犹含态石披衣”,云彩
似乎在展示其姿态,而山石仿佛穿上了衣衫,生动地描绘了云雾缠绕山石的景象,而非云雾
完全消散的情景。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答案】C
【解析】选项C的错误在于使用了“反衬”一词。如果采用反衬手法,意味着应当是以欢乐
的景象来映照悲伤的情感。然而,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同样是充满喜悦的,因此这里并非
运用了反衬。诗的最后两联通过黄鹏的鸣叫和燕子的飞翔等自然景物来衬托农家的欢乐,并
且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种手法既细腻又含蓄。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九日寄子约3
[明]皇甫汾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代指故乡。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从首联、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节。
【答案】登高望远重阳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
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①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1.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
“,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案】旧时王谢堂前燕
2.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一词有何妙处?
【答案】(1)“旧帘”表明这是一户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2)“旧
帘”是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3)“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
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4)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答案】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
带着落花的芳香。(意思近即可)
考查内容考点类型题型
1.掌握朗读技巧,留意音节间的正确停顿。字音与停顿填空
2.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全面把握实词解释、虚词用法辨析填空、选择
文章的主旨。
3.抓住关键句子和特殊句型,深入理解其含义,
翻译句子简答
并将其精准翻译为现代汉语。
主旨分析、人物评价简答
4.筛选并提炼文章中的重要信息,概括出文章
感悟与评价简答
的核心主题。
5.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写作特色。
6.分享阅读后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第四学段(7至9年级)的文言文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应能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其基本内容。重点在于积累、感悟和应用,
以提升个人的文学鉴赏水平。”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能够翻译文言文课文中
的某些段落”,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则要求“熟悉一些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并了解
一些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这表明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注重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并在
阅读过程中培养语感;在理解内容方面,可以将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进行
比较和对照。
文言文考查的具体要求包括:
(1)默写常见名篇中要求诵读的文段。(识记)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基本用法。(理解)
(4)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理解)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
(6)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综合)
(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总结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综合)
(8)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
(9)鉴赏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鉴赏评价)
文言文考查的能力点涉及:
(1)文言实词的考查: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用法、通假字。
(2)文言虚词的考查:不同语境中词的不同用法和含义。
(3)理解文言句子在文段中的意思以及整个文段的内容。
(4)断句能力。
主要题型包括:
(1)解释词语题。
(2)选择题。
(3)翻译文言语句题。
(4)断句题。
常见题型主要有:
(1)加点词的解释,考查实词的多义性、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2)选择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用法的辨析。
(3)句子翻译,注重特殊句式和用法的考查。
(4)概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概括。
(5)关注文言文诵读、断句等基础题型。
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文言文诵读、断句等基础考查。
(2)文言实词的考查: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用法、通假字。
(3)文言虚词的考查:不同语境中词的不同用法和含义。
(4)理解文言文句子在文段中的意思以及整个文段的内容。
(5)理解及分析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从考查的材料来看,选文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材料以课外为主,时间跨度从汉代
至清朝。但文言文的考查“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导向非常明确。这种考查方式既避
免了死记硬背的倾向,又有效防止了教师和学生产生课内学习无用的错觉,对今后的语文学
习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从最近几年中考及平时答题情况来看,同学们在文言文阅读题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具体有以下
几个方面:
1.对重点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把握不准确。例如:“顾野有麦场”一句中的“顾”
应解释为“往旁边看”,而不能仅解释为“看二因此,在复习时应认真理解常用实词在课文
具体语句中的用法,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并进行专项整理归
类。
2.没有较好地掌握虚词的使用规律和意义,这会影响对文言语句的正确理解,进而影响对
整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在复习时要熟练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特别是“之、其、者、而、
则、乃、且、然、以、于、为、也”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对文言文中核心句、文眼句及含有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翻译不到位。复习时,翻译文言
句子要在充分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要掌握文言文朗读中的断句停
顿,能分析文言句式的特殊现象,从而领会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对文言文缺乏探索与创新性的理解,做不到“老文新读”“老文新解”。在平时的复习中
要侧重打破传统观念,拓展思维空间,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首先,从整体上说,文言文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阅读
要求:1.能集中精力稳住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正规商品房购房合同协议范文
- 进口橱柜合同范例
- 空调廉政合同范例
- 矿山租凭合同范例
- 船舶买卖维修合同范例
- 烘培店合伙合同范例
- 2025商铺租赁合同正式版本
- 采购耐潮湿涂料合同范例
- 劳动合同范例pdf文本
- 消防镀锌钢管采购合同范例
- 24秋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21天冲刺计划(每日5道题)
- 非政府组织管理课件大全
- 淋巴漏诊治课件
- 公司合规培训记录表
- 外科护理学全套课件
- 工程经济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
- 高中日语 授受关系 课件
- 上海市长宁区2022年高考英语一模试卷(含答案)
-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_《网上购物系统项目》软件设计说明书
- 两级CMOS运算放大器设计
- 苏教版新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单元期末知识点梳理(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