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作业指导书TOC\o"1-2"\h\u18450第一章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概述 2226811.1农业生产信息化的意义与作用 2196491.1.1意义 23831.1.2作用 3267061.2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现状 3150121.2.1政策支持 3116491.2.2技术应用 3237771.2.3产业发展 398651.3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趋势 3130991.3.1技术创新 3157831.3.2深度融合 314021.3.3普及应用 420189第二章农业生产信息采集与处理 4194662.1农业生产信息采集方法 4216842.2农业生产信息处理技术 4219102.3农业生产信息质量保障 428674第三章农业生产数据管理与分析 5165073.1农业生产数据管理方法 5192073.2农业生产数据分析技术 5260883.3农业生产数据可视化 66757第四章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639674.1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构成 6211674.2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方法 7212704.3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实例 78106第五章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 834565.1平台设计原则与目标 8211185.2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8318655.3平台技术架构与实现 926201第六章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策略 10146446.1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策略 10305586.1.1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 1082226.1.2加强农业生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096846.1.3培养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人才 10224686.2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策略 11286486.2.1构建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 11307366.2.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决策准确性 1178216.2.3加强农业生产决策支持政策研究 1172146.3策略实施与评估 1115876.3.1制定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实施方案 11155776.3.2监测与评估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效果 118821第七章农业生产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 12240407.1农业生产信息化政策法规 1230507.1.1政策法规概述 12126147.1.2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124407.1.3地方政策法规 1289027.1.4相关部门配套政策 12196187.2农业生产信息化标准体系 1270197.2.1标准体系概述 12121997.2.2技术标准 12297.2.3管理标准 12313387.2.4服务标准 13201997.3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应用 13133017.3.1政策法规在农业生产信息化中的应用 1359297.3.2标准在农业生产信息化中的应用 1318595第八章农业生产信息化培训与推广 13113698.1农业生产信息化培训方法 13153998.2农业生产信息化推广策略 14124608.3培训与推广效果评估 1410514第九章农业生产信息化项目评价与监管 14149639.1项目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14249029.1.1项目评价方法 15153209.1.2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15243719.2项目监管机制与实施 15151989.2.1项目监管组织架构 15301679.2.2项目监管措施 15134239.3项目评价与监管效果分析 16240169.3.1项目评价效果分析 16257599.3.2项目监管效果分析 1628685第十章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发展策略 161335310.1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策略 16891510.2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创新 16698410.3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前景与展望 17第一章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概述1.1农业生产信息化的意义与作用1.1.1意义农业生产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支持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生产信息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树立,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1.1.2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信息化管理可以实时监控农业生产过程,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信息化管理有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1.2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现状1.2.1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信息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业生产信息化提供了有力保障。1.2.2技术应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技术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果,如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支持中的应用。1.2.3产业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信息化产品和服务逐渐丰富,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1.3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趋势1.3.1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信息化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3.2深度融合农业生产信息化将向深度融合方向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全面融合,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竞争力。1.3.3普及应用农业生产信息化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普及,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信息化管理水平将逐步提高,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二章农业生产信息采集与处理2.1农业生产信息采集方法农业生产信息采集是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环节,其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以下是农业生产信息采集的主要方法:(1)田间调查法:通过实地考察、询问农户、填写调查表等方式,收集农作物种植面积、品种、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基础信息。(2)遥感技术法: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技术,对农业生产区域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农作物生长状况、土壤湿度、病虫害分布等信息。(3)物联网技术法:通过在农田、温室等农业生产场景中部署传感器,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养分等。(4)大数据分析法:收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如气象数据、市场数据、政策数据等,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有价值的信息。2.2农业生产信息处理技术农业生产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合、数据分析与挖掘等环节,以下分别进行介绍:(1)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农业生产信息进行预处理,去除重复、错误、不完整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格式、结构的农业生产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便于后续分析与应用。(3)数据分析与挖掘:运用统计学、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方法,对整合后的农业生产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2.3农业生产信息质量保障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信息的质量,以下措施应当得到重视:(1)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信息采集与处理制度,明确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的责任主体和流程。(2)加强信息采集与处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3)采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4)建立信息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定期对农业生产信息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5)加强与农户、农业企业、部门等的信息共享与交流,提高农业生产信息的利用效率。第三章农业生产数据管理与分析3.1农业生产数据管理方法农业生产数据管理是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农业生产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下为几种农业生产数据管理方法:(1)数据采集与整理农业生产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是数据管理的基础。数据采集应遵循全面、准确、及时的原则,包括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作物数据、病虫害数据等。数据整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和数据归一化等。(2)数据存储与管理为保证农业生产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应采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存储与管理。根据数据类型和特点,可选用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或混合型数据库。数据管理包括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迁移等。(3)数据质量控制农业生产数据质量控制是保证数据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数据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数据校验、数据审核和数据更新。数据校验是对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检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审核是对数据进行人工审核,以发觉和纠正错误。数据更新是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保证数据的时效性。3.2农业生产数据分析技术农业生产数据分析技术旨在挖掘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支持。以下为几种常用的农业生产数据分析技术:(1)描述性分析描述性分析是对农业生产数据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数据的分布、趋势和关联性等。描述性分析有助于了解农业生产现状,为决策者提供参考。(2)预测性分析预测性分析是基于历史数据和现实数据,对农业生产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常用的预测方法有线性回归、时间序列分析、机器学习等。预测性分析有助于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3)优化分析优化分析是在农业生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和算法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优化。优化分析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分配、生产计划等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3.3农业生产数据可视化农业生产数据可视化是将农业生产数据以图形、表格等形式直观展示出来,便于决策者理解和分析。以下为几种农业生产数据可视化方法:(1)折线图折线图用于表示农业生产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作物生长周期、病虫害发生情况等。(2)柱状图柱状图用于表示农业生产数据在不同分类之间的比较,如不同作物产量、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等。(3)散点图散点图用于表示农业生产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如作物产量与施肥量、气象条件与病虫害发生等。(4)热力图热力图用于表示农业生产数据的空间分布,如土壤肥力分布、病虫害分布等。通过以上可视化方法,决策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农业生产数据,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第四章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构建4.1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构成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DSS)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用于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信息系统。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1)数据管理层:负责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进行收集、存储、管理和维护,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2)模型库:包含各种数学模型、统计模型、预测模型等,用于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3)方法库:包含各种决策方法、算法和启发式规则,用于辅助决策者选择合适的决策方案。(4)知识库:包含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知识、经验、规则等,用于指导决策者进行决策。(5)用户界面:为决策者提供操作界面,使其能够方便地访问数据、模型和方法,进行决策分析。4.2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方法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生命周期法:将系统开发过程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和系统维护等阶段,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完成。(2)原型法:通过快速构建系统原型,不断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满足用户需求的决策支持系统。(3)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将系统分解为多个对象,对每个对象进行封装,通过对象之间的协作完成系统的功能。(4)组件开发方法:将系统分解为多个组件,每个组件具有独立的功能,通过组件之间的接口进行通信和协作。4.3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实例以下是一个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实例:(1)背景:某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在种植作物时面临多种决策问题,如作物种类选择、播种时间、施肥量等。(2)需求分析:根据农民的需求,确定决策支持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提供作物种植建议、预测作物产量、优化施肥方案等。(3)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架构,包括数据管理层、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用户界面。(4)系统实现: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编写代码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5)系统应用:农民可以通过用户界面输入相关数据,系统会根据模型和方法库中的知识,为农民提供作物种植建议、预测作物产量等决策支持。(6)系统维护:定期更新数据、模型和方法库,保证决策支持系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第五章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5.1平台设计原则与目标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实用性原则:平台应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保证功能完善、操作简便,易于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所接受。(2)可靠性原则:平台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可靠性。(3)可扩展性原则:平台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农业生产需求。(4)先进性原则:平台应采用先进的技术,紧跟国内外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趋势。平台设计目标如下:(1)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率。(2)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3)提升农业生产效益:通过信息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4)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加强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监测,及时发觉和处理安全隐患。5.2平台功能模块设计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负责采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如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作物生长数据等,并将数据传输至平台进行处理。(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各类报表和图表,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3)决策支持模块: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种植、施肥、灌溉等决策建议。(4)智能监控模块: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并处理安全隐患。(5)信息发布与交流模块: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政策法规、市场行情、技术指导等信息,促进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6)系统管理模块:负责平台用户管理、权限设置、数据备份等功能,保证平台正常运行。5.3平台技术架构与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以下技术架构:(1)前端技术:使用HTML、CSS、JavaScript等前端技术,实现用户界面设计,提高用户体验。(2)后端技术:采用Java、Python等后端编程语言,搭建服务器端逻辑,实现数据处理、业务逻辑等功能。(3)数据库技术:使用MySQL、Oracle等数据库,存储和管理农业生产数据。(4)网络通信技术:采用HTTP、WebSocket等协议,实现数据传输和实时通信。(5)物联网技术:利用传感器、RFID等设备,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控。(6)大数据技术:运用Hadoop、Spark等大数据处理框架,对农业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平台实现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可靠性:保证数据采集设备的稳定性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2)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准确性:提高数据处理算法的精度,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3)系统功能与扩展性:优化系统架构,提高平台功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农业生产需求。(4)用户界面与交互设计:注重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和易用性。第六章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策略6.1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策略6.1.1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为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该体系应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包括生产计划、生产执行、生产监控、生产分析等环节。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步骤。(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的合法性。(3)构建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6.1.2加强农业生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1)提高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保障农业生产信息化数据的传输速度和质量。(2)加强农业物联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控。(3)推广农业智能设备,提高农业生产自动化水平。6.1.3培养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人才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人才是推动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措施如下:(1)开展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2)引导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研究,培养专业人才。(3)加强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稳定的人才来源。6.2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策略6.2.1构建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是提高农业生产决策水平的重要工具。具体措施如下:(1)收集和分析农业生产相关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构建农业生产决策支持模型,提高决策效率。(3)实现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与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对接,实现数据共享。6.2.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决策准确性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决策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决策准确性。具体措施如下:(1)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农业生产数据中的规律,为决策提供依据。(2)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决策模型的智能水平。(3)引入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农业生产环境,为决策提供实时数据。6.2.3加强农业生产决策支持政策研究政策研究是推动农业生产决策支持发展的关键环节。具体措施如下:(1)分析农业生产政策,为决策支持提供政策依据。(2)开展农业生产决策支持政策评估,为政策调整提供参考。(3)建立农业生产决策支持政策数据库,方便政策查询与应用。6.3策略实施与评估6.3.1制定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实施方案为保证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策略的实施,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明确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2)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表。(3)保证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6.3.2监测与评估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效果为持续改进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策略,需进行监测与评估。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监测指标体系。(2)定期开展监测与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3)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策略。第七章农业生产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7.1农业生产信息化政策法规7.1.1政策法规概述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信息化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推动农业生产信息化的发展。这些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政策规划、地方的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套政策。7.1.2国家层面政策法规国家层面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农业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法规明确了农业生产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为农业生产信息化提供了政策保障。7.1.3地方政策法规地方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农业信息化项目扶持政策、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政策等。7.1.4相关部门配套政策相关部门根据农业生产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如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政策等。7.2农业生产信息化标准体系7.2.1标准体系概述农业生产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等。这些标准为农业生产信息化提供了规范和指导。7.2.2技术标准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技术等。这些技术标准规定了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要求,保证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7.2.3管理标准管理标准主要包括农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农业信息化服务质量、农业信息化安全等。这些管理标准规范了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流程,提高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7.2.4服务标准服务标准主要包括农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信息化咨询等。这些服务标准保证了农业生产信息化成果的普及和应用,提升了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7.3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应用7.3.1政策法规在农业生产信息化中的应用政策法规在农业生产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方向,保证信息化建设符合国家战略需求。(2)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生产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3)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发展。(4)保障信息安全,维护农业生产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7.3.2标准在农业生产信息化中的应用标准在农业生产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质量。(2)促进农业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农业信息化产业发展。(3)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满足农业生产需求。(4)保障农业信息化系统安全,降低信息化风险。第八章农业生产信息化培训与推广8.1农业生产信息化培训方法农业生产信息化培训旨在提高农业生产者对信息化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以下为农业生产信息化培训的主要方法:(1)理论培训: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农业生产者传授信息化基础知识、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农业生产信息化的技术原理。(2)实践培训:组织农业生产者参加实地考察、操作演示、模拟操作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对信息化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3)远程培训:利用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手段,开展远程教育,使农业生产者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农业生产信息化知识。(4)个性化培训:针对不同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保证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8.2农业生产信息化推广策略农业生产信息化推广策略应以提高农业生产者信息化水平为核心,以下为几种有效的推广策略:(1)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政策保障。(2)技术支持:建立农业生产信息化技术支持体系,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和服务。(3)宣传普及:通过媒体、网络、现场演示等多种渠道,加大农业生产信息化宣传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认知度。(4)示范引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基地、合作社等,开展农业生产信息化示范项目,以点带面,推动农业生产信息化普及。(5)产业融合:加强农业生产信息化与农业产业、金融、物流等领域的融合,提升农业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8.3培训与推广效果评估为保证农业生产信息化培训与推广工作的有效性,需对培训与推广效果进行评估。以下为评估的主要内容:(1)培训效果评估:评估农业生产者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培训后的生产效益。(2)推广效果评估:评估农业生产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应用效果以及农业生产者的满意度。(3)培训与推广体系建设评估:评估培训与推广体系的建设情况,包括组织架构、人员配备、政策支持等方面。(4)持续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培训与推广策略,优化培训与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第九章农业生产信息化项目评价与监管9.1项目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农业生产信息化项目的评价是保证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本项目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构建,旨在为项目评价提供科学、全面的依据。9.1.1项目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方法:通过专家咨询、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果、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定性分析。(2)定量评价方法:运用统计学、运筹学等数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3)综合评价方法: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项目的实施效果。9.1.2项目评价指标体系(1)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包括项目完成度、项目质量、项目进度、项目成本等。(2)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包括投资回报率、产值增长率、成本降低率等。(3)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包括农民增收、就业带动、技术培训、信息化水平提升等。(4)项目管理效益评价指标:包括项目管理水平、项目团队协作、项目风险控制等。9.2项目监管机制与实施为保证农业生产信息化项目的顺利实施,需建立健全项目监管机制。9.2.1项目监管组织架构(1)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总体协调、决策和监督。(2)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协调和推进。(3)项目实施单位:负责项目具体实施。(4)项目监管部门:负责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规性、进度、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9.2.2项目监管措施(1)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目标、任务、进度、预算等。(2)建立项目进度报告制度:定期汇报项目实施进度,及时调整项目计划。(3)加强项目质量监控: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质量把控。(4)实施项目风险防控: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