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发展及技术应用推广手册_第1页
农业科技发展及技术应用推广手册_第2页
农业科技发展及技术应用推广手册_第3页
农业科技发展及技术应用推广手册_第4页
农业科技发展及技术应用推广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科技发展及技术应用推广手册TOC\o"1-2"\h\u15928第一章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2252371.1农业科技发展背景 2319731.2农业科技发展前景 319627第二章农业信息技术 488062.1农业大数据应用 4119042.2农业物联网技术 433302.3农业人工智能 410493第三章农业生物技术 5119583.1基因工程技术 5204803.2生物育种技术 5221323.3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 616146第四章农业机械化技术 683124.1农业机械化现状 6156024.2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6118284.3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 711339第五章节水灌溉技术 727185.1节水灌溉技术原理 7151865.2节水灌溉设备与应用 815065.2.1喷灌设备 843835.2.2微灌设备 8275975.2.3渠道防渗设备 8284145.3节水灌溉技术管理 8211025.3.1灌溉制度管理 8115265.3.2灌溉设备管理 927316第六章土壤改良与保护 9298846.1土壤改良技术 9192256.1.1概述 9290776.1.2物理改良技术 9114216.1.3化学改良技术 9119036.1.4生物改良技术 952766.2土壤保护措施 10207146.2.1概述 10312976.2.2水土保持措施 1094466.2.3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10114306.2.4农药和化肥减量使用 10192746.3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 1099536.3.1概述 1087106.3.2监测内容与方法 10106366.3.3评价标准与指标 1096.3.4监测与评价体系 1028050第七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1269857.1生态环境保护原理 1187647.1.1生态环境保护的定义与意义 11178347.1.2生态环境保护原理概述 11145537.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1126307.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1211087.2.2农业技术改进 1134007.2.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21677.2.4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 12167237.3生态环境保护评价 12202737.3.1评价指标体系 1254297.3.2评价方法 12270147.3.3评价结果分析 1223017第八章农产品质量安全 12244258.1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12120008.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 13135098.3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1318855第九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4197089.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471649.1.1概述 1418419.1.2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 14213549.1.3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 14168739.1.4农产品加工副产品资源化利用技术 14181429.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14104539.2.1概述 14189079.2.2生态农业模式 1414699.2.3循环农业模式 14230799.2.4产业链延伸模式 15219869.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 1510809.3.1概述 15121149.3.2政策引导 15316529.3.3资金支持 1576829.3.4技术培训与推广 1541849.3.5宣传教育 157861第十章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151189010.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51994610.2农业科技培训与推广 161789710.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 16第一章农业科技发展趋势1.1农业科技发展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农业科技发展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如《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农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2)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发,形成了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格局。(3)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富。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机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2农业科技发展前景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着广阔的前景。以下为农业科技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1)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将在农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转基因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2)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3)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4)农业生态环保。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农业科技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如绿色防控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5)农业产业融合。农业科技发展将促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推动农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高农业附加值。(6)农业国际合作。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发展前景光明,将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科技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第二章农业信息技术2.1农业大数据应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农业大数据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农业领域的海量数据,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的一种技术手段。以下是农业大数据应用的主要方面:(1)农业生产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状况,预测产量、病虫害发生和市场需求,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2)农业资源监测: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土地、水资源、气候等农业资源状况,为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供支持。(3)农产品市场分析:通过对农产品市场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预测市场价格走势,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经济效益。(4)农业科技创新: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数据支持,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2.2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是指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和流通环节,实现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的一种技术手段。以下是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应用:(1)农业环境监测:通过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参数,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2)农业生产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农产品质量追溯: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4)农业物流配送: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2.3农业人工智能农业人工智能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领域,实现农业智能化的一种技术手段。以下是农业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1)智能农业设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农业设备,如智能植保无人机、智能收割机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智能农业管理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农业管理系统,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3)农业决策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农业决策提供数据分析和预测支持,辅助部门、农业企业和农民进行科学决策。(4)农业教育培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农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第三章农业生物技术3.1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技术通过直接操作生物体的基因,实现对生物特定性状的改造,从而培育出具有优良特性的农作物品种。基因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克隆、基因编辑和基因转移等环节。基因克隆技术能够实现目标基因的精确复制,为后续的基因操作提供基础。基因编辑技术则可以实现对生物体基因组的精确修改,从而培育出具有特定性状的品种。基因转移技术则可以将目标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中,实现基因的跨物种转移。在农业领域,基因工程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抗病、抗虫、抗逆等农作物品种的培育。这些品种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3.2生物育种技术生物育种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农作物进行遗传改良,从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该技术具有周期短、效率高、针对性强等特点,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生物育种技术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通过分析生物体的基因组信息,筛选出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从而提高育种效率。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则直接操作生物体的基因,实现对特定性状的定向改良。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则通过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等手段,实现生物体的遗传改良。我国生物育种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培育出一批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特性的农作物新品种。这些品种在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3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等。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无害、对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已成为替代化学农药的重要选择。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发出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生物农药产品,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肥料是指含有活性微生物的肥料,它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生物肥料主要包括菌肥、复合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等。我国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如生物有机肥、生物菌肥等。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的推广应用,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农业机械化技术4.1农业机械化现状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已从传统的人畜力作业方式,逐步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大型、高效、智能的农业机械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2)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日趋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涵盖了种植、收获、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3)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4)农业机械化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4.2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1)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覆盖发展。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将逐步实现从种植、收获、加工到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2)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智能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将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同时绿色、环保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也将得到广泛应用。(3)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实现农业机械装备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4)农业机械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将进一步拓展,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4.3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1)种植机械化技术:包括播种、施肥、灌溉等环节的机械化技术,提高了种植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2)收获机械化技术:包括收割、脱粒、清选等环节的机械化技术,实现了农作物的快速收获,减少了损失。(3)加工机械化技术:包括粮食、油料、蔬菜等农产品的加工机械化技术,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满足了市场需求。(4)运输机械化技术:包括农产品运输、仓储等环节的机械化技术,保障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供应。(5)农业废弃物处理机械化技术: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机械化技术,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五章节水灌溉技术5.1节水灌溉技术原理节水灌溉技术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法,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以达到节水的目的。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进行灌溉。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进行灌溉,可以保证作物在关键生长阶段得到充足的水分,同时避免水分过量造成浪费。(2)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通过改进灌溉方法、选用合适的灌溉设备、合理调整灌溉制度等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减少水分损失。(3)优化水资源配置。通过合理调配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2节水灌溉设备与应用5.2.1喷灌设备喷灌是将水通过喷头喷洒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均匀地落到作物表面的灌溉方法。喷灌设备主要包括喷头、管道、泵站等。喷灌具有灌溉均匀、节省劳动力、减少水土流失等优点,适用于大田作物、果园、草坪等。5.2.2微灌设备微灌是通过管道将水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以微小的流量进行灌溉的方法。微灌设备主要包括滴头、管道、泵站等。微灌具有水分利用效率高、节省水资源、减少病虫害等优点,适用于蔬菜、果树、花卉等。5.2.3渠道防渗设备渠道防渗是指在渠道衬砌或采用防渗材料,减少渠道水分渗漏的技术。渠道防渗设备主要包括土工膜、混凝土衬砌、防渗板等。渠道防渗可以减少渠道水分损失,提高渠道输水能力。5.3节水灌溉技术管理5.3.1灌溉制度管理灌溉制度管理是指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水分状况和水源条件,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保证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得到适量水分。灌溉制度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灌溉周期。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水源条件,确定灌溉周期,保证作物在关键生长阶段得到充足的水分。(2)合理调整灌溉量。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作物需水规律,合理调整灌溉量,避免水分过量或不足。(3)优化灌溉时间。根据天气条件、土壤水分状况和作物需水规律,选择最佳灌溉时间,提高灌溉效果。5.3.2灌溉设备管理灌溉设备管理是指对灌溉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灌溉设备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检查。定期检查灌溉设备,发觉问题及时处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设备维护。对灌溉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包括清洗、润滑、更换损坏部件等。(3)设备更新。根据灌溉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技术发展,及时更新设备,提高灌溉效果。第六章土壤改良与保护6.1土壤改良技术6.1.1概述土壤改良技术是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抗逆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6.1.2物理改良技术物理改良技术主要包括深翻、松土、镇压、覆盖等。深翻和松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镇压和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6.1.3化学改良技术化学改良技术主要包括施用石灰、磷肥、微量元素肥料等。石灰可以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pH值;磷肥可以改善土壤磷素供应状况;微量元素肥料可以补充土壤中缺乏的微量元素,提高土壤肥力。6.1.4生物改良技术生物改良技术主要包括接种微生物、施用有机肥料等。接种微生物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6.2土壤保护措施6.2.1概述土壤保护措施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土壤资源,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保证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6.2.2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梯田、坡改梯、退耕还林还草等。梯田和坡改梯可以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减少土壤侵蚀;退耕还林还草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保持能力。6.2.3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土壤污染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隔离、吸附、降解、修复等。隔离是指将污染物与土壤隔离,防止污染物扩散;吸附是指利用土壤中的吸附剂吸附污染物;降解是指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修复是指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修复污染土壤。6.2.4农药和化肥减量使用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污染风险。推广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替代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减少对土壤的污染。6.3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6.3.1概述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是指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价和预警,为土壤改良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6.3.2监测内容与方法土壤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等方面的监测。监测方法包括现场调查、取样分析、遥感监测等。6.3.3评价标准与指标土壤环境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评价指标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土壤微生物活性等。6.3.4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包括监测网络、监测数据管理、评价模型等。通过监测与评价,及时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为土壤改良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第七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7.1生态环境保护原理7.1.1生态环境保护的定义与意义生态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保障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权益。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7.1.2生态环境保护原理概述生态环境保护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整体性原则:将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2)适应性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农业生态系统适应环境变化。(3)可持续性原则:在满足当前农业生产需求的同时保证生态系统在未来能够持续提供资源和服务。(4)多样性原则:保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和稳定性。7.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7.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力。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7.2.2农业技术改进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如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7.2.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如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发酵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7.2.4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及时发觉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7.3生态环境保护评价7.3.1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保护评价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7.3.2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方法包括指数法、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7.3.3评价结果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通过以上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指导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八章农产品质量安全8.1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是保证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安全的重要依据。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这些标准规定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要求,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对农产品产地环境中的土壤、水质、大气等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价,保证产地环境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2)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种子、种苗、肥料、农药、饲料等投入品使用,以及栽培、养殖技术进行规范,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3)农产品质量标准:对农产品的外观、内在品质、卫生指标等质量要求进行规定,保证农产品质量符合消费者需求。(4)农产品包装、标识和追溯标准:对农产品包装材料、标识内容、追溯系统等进行规定,保证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8.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检测技术:针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等有害物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进行检测,保证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2)农产品品质检测技术:通过测定农产品中的营养成分、口感、色泽等指标,对农产品品质进行评价。(3)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技术:对农产品产地土壤、水质、大气等环境因素进行监测,评估产地环境质量。(4)农产品追溯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跟踪和记录,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追溯。8.3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法规制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法制保障。(2)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及时发觉和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4)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与宣传: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与宣传,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良好氛围。(5)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评价: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推广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6)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应急处理能力建设,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第九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9.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9.1.1概述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是指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有用资源的方法和手段。本章主要介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技术及其应用。9.1.2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生物质能、秸秆材料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土地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9.1.3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包括粪便发酵制肥、粪便饲料、粪便生物质能等。这些技术可以减轻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效益。9.1.4农产品加工副产品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副产品资源化利用技术包括副产品的饲料化、肥料化、生物质能利用等。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降低资源浪费。9.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9.2.1概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将废弃物转化为有用资源的一种组织形式。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9.2.2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例如,将农作物秸秆作为肥料还田,畜禽粪便作为肥料和饲料,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作为饲料等。9.2.3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模式强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