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及政策支持方案设计_第1页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及政策支持方案设计_第2页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及政策支持方案设计_第3页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及政策支持方案设计_第4页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及政策支持方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及政策支持方案设计TOC\o"1-2"\h\u8131第一章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概述 3323771.1绿色低碳产业的定义与特征 3166191.1.1定义 3117231.1.2特征 368401.2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现状 322321.2.1产业发展规模 4291971.2.2产业政策环境 4263661.2.3产业区域分布 4216491.3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4187091.3.1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431981.3.2应对气候变化 454611.3.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81401.3.4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430438第二章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476242.1产业发展目标与方向 4137002.1.1发展目标 4221062.1.2发展方向 5215422.2产业发展重点与布局 5124252.2.1发展重点 5302062.2.2布局规划 5168852.3产业发展路径与策略 5175272.3.1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559952.3.2政策引导发展策略 597502.3.3市场驱动发展策略 624244第三章产业技术创新与研发 6218633.1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6256853.1.1体系架构设计 682923.1.2技术创新路径 6112293.2研发投入与激励机制 671553.2.1研发投入策略 6245473.2.2激励机制设计 7134193.3产业链协同创新 7325063.3.1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 728903.3.2产业链协同创新策略 75396第四章产业政策体系设计 7213684.1政策目标与原则 733754.1.1政策目标 7104514.1.2政策原则 8177314.2政策体系框架 812294.2.1政策层次 878824.2.2政策内容 8167524.3政策实施与监管 8226174.3.1政策实施 8258554.3.2政策监管 98476第五章产业金融服务与支持 910295.1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974885.2金融政策支持 9134695.3金融机构合作与协调 92696第六章产业市场环境建设 1095246.1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 10283156.1.1市场需求现状 10148666.1.2市场需求预测 10176256.2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10287796.2.1竞争格局现状 1040206.2.2竞争格局预测 11314376.3市场准入与监管 1145686.3.1市场准入 11271696.3.2监管措施 1121941第七章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1139997.1人才培养与引进 1177117.1.1培养目标 11264607.1.2培养途径 12289567.1.3人才引进 1262447.2人才激励机制 12138647.2.1薪酬激励 12159917.2.2职业发展激励 12274977.2.3精神激励 1248377.3人才评价体系 12209057.3.1评价标准 12299867.3.2评价方法 13115457.3.3评价周期 136397第八章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13269168.1国际合作机制构建 1340108.2国际项目合作 1381528.3国际交流与培训 1418939第九章产业环境与资源保障 14188739.1资源保障政策 14259799.1.1制定资源保障规划 14166279.1.2优化资源配置 14254169.1.3建立资源储备制度 14233609.2环境保护政策 1579079.2.1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15143489.2.2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5195309.2.3推行环境治理与修复 1532209.3产业链协同发展 15164089.3.1优化产业链结构 15179379.3.2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 1565359.3.3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 1523089第十章实施与监测评估 152598110.1实施步骤与措施 15830310.1.1组织实施 151921410.1.2政策支持 16896210.1.3产业链建设 16540910.2监测评估体系 16320210.2.1监测指标体系 161896310.2.2评估方法与流程 161624410.3动态调整与优化 171882410.3.1及时调整政策 172030410.3.2加强部门协同 172709710.3.3创新体制机制 17第一章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概述1.1绿色低碳产业的定义与特征1.1.1定义绿色低碳产业是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模式创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涵盖了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多个领域。1.1.2特征(1)技术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产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绿色环保:绿色低碳产业在生产、消费和回收环节均注重环保,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高效节能:绿色低碳产业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4)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1.2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现状1.2.1产业发展规模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1.2.2产业政策环境我国高度重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1.2.3产业区域分布绿色低碳产业在我国各地区的分布相对均衡,但东部地区发展较为成熟,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1.3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1.3.1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绿色低碳产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通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1.3.2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产业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生态环境。1.3.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紧张状况,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1.3.4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绿色低碳产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概述,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为后续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章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1产业发展目标与方向2.1.1发展目标本规划旨在确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具体包括:(1)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2)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3)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4)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格局。2.1.2发展方向(1)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3)推进绿色低碳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4)加强国际合作,拓展绿色低碳产业市场空间。2.2产业发展重点与布局2.2.1发展重点(1)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2)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技术、环保设备、污染治理等领域;(3)循环经济产业:重点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等领域;(4)绿色建筑产业:重点发展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2.2.2布局规划(1)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格局;(2)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3)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绿色低碳水平;(4)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2.3产业发展路径与策略2.3.1创新驱动发展路径(1)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2)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4)培育创新型人才,提高产业整体创新能力。2.3.2政策引导发展策略(1)完善绿色低碳产业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2)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3)实施绿色采购政策,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4)加强产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产业健康发展。2.3.3市场驱动发展策略(1)培育绿色低碳市场需求,扩大消费市场;(2)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市场竞争力;(3)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整体形象;(4)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第三章产业技术创新与研发3.1技术创新体系构建3.1.1体系架构设计为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创新,需构建一套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平台支撑、人才保障等多个层面。具体包括:(1)政策引导:需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技术创新方向和目标,为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保障。(2)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3)平台支撑: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服务。(4)人才保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3.1.2技术创新路径(1)基础研究:加强绿色低碳产业基础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2)应用研究:针对绿色低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应用研究。(3)成果转化: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升级。(4)产业化推广:加大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推广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3.2研发投入与激励机制3.2.1研发投入策略(1)引导:应加大绿色低碳产业研发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技术创新。(2)企业主导:企业应承担起研发投入的主要责任,加大技术创新投入。(3)社会参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创新,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3.2.2激励机制设计(1)政策激励: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手段,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人才激励:设立技术创新人才奖励基金,鼓励优秀人才投身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创新。(3)成果激励:对取得显著成果的技术创新项目给予奖励,激发创新活力。(4)市场激励:建立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鼓励企业研发绿色低碳产品。3.3产业链协同创新3.3.1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1)上中下游企业协同:通过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实现产业链整体技术进步。(2)产学研协同: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3)跨界融合:促进绿色低碳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形成新的技术创新方向。3.3.2产业链协同创新策略(1)优化产业链布局:根据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产业链布局,提高产业集聚效应。(2)加强产业链内企业合作:推动产业链内企业加强合作,共享资源、互补优势。(3)拓展产业链外部合作:积极与国内外绿色低碳产业企业开展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4)建立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为产业链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第四章产业政策体系设计4.1政策目标与原则4.1.1政策目标产业政策的目标是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目标包括:(1)引导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2)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市场主体,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3)完善绿色低碳产业市场体系,促进资源高效配置。(4)强化政策引导,推动绿色低碳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4.1.2政策原则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坚持引导,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3)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4)坚持协同发展,推动绿色低碳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4.2政策体系框架4.2.1政策层次产业政策体系分为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企业层面。国家层面政策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划、行业标准等;地方层面政策主要包括地方性法规、政策规划、实施细则等;企业层面政策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技术规范等。4.2.2政策内容产业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法规政策:制定和完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规范。(2)财政税收政策: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成本,引导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3)金融政策: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4)产业政策:制定绿色低碳产业政策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5)技术创新政策: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6)市场政策: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市场,优化市场体系。4.3政策实施与监管4.3.1政策实施为保证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政策知晓度和执行力。(2)完善政策执行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部门协调。(3)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和调整机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政策。(4)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4.3.2政策监管为保证政策实施效果,应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管:(1)建立政策执行情况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2)加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保证政策落到实处。(3)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4)严肃查处违反政策规定的行为,保障政策实施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第五章产业金融服务与支持5.1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绿色低碳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金融业对于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具有的作用。金融机构需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开发与绿色低碳产业相匹配的金融产品。这包括但不限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信贷应当针对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长期、低息的贷款支持;绿色债券则可为企业提供资金,专门用于绿色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绿色基金则可聚集社会资本,投资于具有发展潜力的绿色低碳企业;而绿色保险则能够为绿色产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保障。金融机构还需摸索与碳排放权交易相结合的金融产品,如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期货等,以市场化的手段推动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5.2金融政策支持应当制定一系列金融政策,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应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手段,激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放。例如,对投向绿色低碳产业的贷款实施税收减免,对绿色债券发行主体提供利息补贴等。另,还需完善绿色金融的监管框架,保证金融资源能够精准、有效地流向绿色低碳产业。这包括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统计和监测体系,以及制定绿色金融产品的认证标准。5.3金融机构合作与协调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涉及众多领域,单一金融机构难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因此,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金融机构应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例如,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可以共同参与绿色项目的融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同时金融机构还需与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部门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企业是绿色项目的实施主体,科研机构则可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评估和咨询。通过这种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与协调,能够更好地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健康发展。第六章产业市场环境建设6.1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6.1.1市场需求现状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推动下的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相关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2)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低碳产品逐渐成为消费者的首选。(3)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企业为了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市场竞争力,纷纷向绿色低碳产业转型。6.1.2市场需求预测未来,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市场需求将呈现以下趋势:(1)政策驱动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国家对绿色低碳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推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2)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将不断释放: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绿色低碳产品将逐渐成为主流,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3)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将推动市场发展:企业为了适应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市场需求的增长。6.2市场竞争格局分析6.2.1竞争格局现状当前,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以下特点:(1)企业竞争激烈:众多企业纷纷进入绿色低碳产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2)技术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绿色低碳产业的技术创新速度较快,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保持竞争优势。(3)政策支持对市场竞争格局产生影响: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政策,使得部分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市场份额。6.2.2竞争格局预测未来,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将呈现以下趋势:(1)优势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具备技术创新、品牌影响力、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企业,将逐步扩大市场份额。(2)企业间合作与竞争并存:企业之间将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但竞争也将愈发激烈。(3)政策对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将持续: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政策,将继续影响市场竞争格局。6.3市场准入与监管6.3.1市场准入(1)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对绿色低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应实施严格的标准,保证企业具备一定的环保、低碳水平。(2)实施分类管理:根据不同领域的绿色低碳产业,实施相应的市场准入标准,以适应不同行业的发展需求。6.3.2监管措施(1)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绿色低碳产业的市场监管,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保证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2)强化执法力度:加大对市场违规行为的执法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3)加强部门协同:各部门应加强协同,共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市场监管工作,形成合力。第七章产业人才队伍建设7.1人才培养与引进7.1.1培养目标为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我们应制定以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绿色低碳产业人才队伍;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产业人才;培养具备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综合能力的人才。7.1.2培养途径强化高等教育,增设绿色低碳相关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产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7.1.3人才引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绿色低碳产业;加强与国际绿色低碳产业组织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人才信息库,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和人才选拔服务;鼓励企业通过猎头公司等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7.2人才激励机制7.2.1薪酬激励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体系,保证人才待遇具有竞争力;设立绿色低碳产业人才专项奖金,奖励在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对高层次人才给予特殊薪酬待遇,激发其创新活力。7.2.2职业发展激励为人才提供晋升通道,鼓励其在企业内部发展;加强职业培训,提升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展人才交流,促进人才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7.2.3精神激励举办绿色低碳产业论坛、研讨会等活动,提升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对在绿色低碳产业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强化企业文化,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企业氛围。7.3人才评价体系7.3.1评价标准建立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制定绿色低碳产业人才评价办法,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将人才评价与薪酬、晋升等挂钩,激发人才的积极性。7.3.2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评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绩;开展同行评价,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在人才评价中的作用;定期对人才评价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7.3.3评价周期实行动态评价,对人才进行定期评估;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合理设置评价周期;对评价结果进行调整,保证人才评价的时效性。第八章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8.1国际合作机制构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绿色低碳产业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机制构建,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发展。(1)积极参与国际绿色发展议程。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国际绿色发展议程,推动全球绿色低碳产业协同发展。(2)建立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建立多边合作机制,如亚洲绿色发展合作组织、全球绿色增长基金等,为绿色低碳产业国际合作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3)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我国在区域合作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建立区域绿色低碳产业合作机制,如亚太地区绿色低碳产业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联盟等。8.2国际项目合作国际项目合作是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以下是我国在国际项目合作方面的策略:(1)开展绿色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与国际先进企业、研究机构开展绿色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我国绿色低碳产业技术水平。(2)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鼓励我国企业与国际企业开展绿色低碳产业产能合作,共同建设绿色低碳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升级。(3)推进国际投资与合作。吸引国外投资者参与我国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同时鼓励我国企业赴海外投资绿色低碳产业项目,实现全球资源配置。8.3国际交流与培训国际交流与培训是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国际合作水平的重要手段。以下是我国在国际交流与培训方面的策略:(1)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举办国际绿色低碳产业学术研讨会、论坛等活动,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促进绿色低碳产业领域的研究与合作。(2)开展人才培训与合作。与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开展绿色低碳产业人才培训合作,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绿色低碳产业专业人才。(3)推广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国外绿色低碳产业先进经验,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学习等方式,推动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4)加强国际政策交流。与国外企业、研究机构开展政策交流,了解国际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动态,为我国政策制定提供借鉴。第九章产业环境与资源保障9.1资源保障政策9.1.1制定资源保障规划为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我国应制定专门的资源保障规划,明确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规模和时序,保证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规划应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各个方面,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优化配置。9.1.2优化资源配置应加强资源配置的调控,优化资源开发布局,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中。加大对稀缺资源的保护力度,合理确定资源开发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9.1.3建立资源储备制度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我国应建立资源储备制度,对关键资源进行储备。储备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等,以保证在资源供应紧张时,能够保障产业发展的需求。9.2环境保护政策9.2.1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环保责任主体,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强环保执法监管,保证环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9.2.2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我国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保证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9.2.3推行环境治理与修复针对已受到污染的环境,我国应加大治理与修复力度,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治理效果。同时加强污染源治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9.3产业链协同发展9.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