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写作复习主题作文预测之乡村建设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写作复习:主题作文预测之乡村建设
写作技巧
1.开篇引人入胜:开篇应该简洁明了,快速进入主题。你可以引用一些与乡村建设相关的名言或者诗句,或者描述一个生动的场景来引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开篇应该清晰地提出你的观点或者主题。
2.构建清晰的文章结构:对于乡村建设类作文,你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总述乡村建设的现状和意义;然后,分段详述你的观点,比如如何保护乡村环境、如何发展乡村经济、如何提升乡村文化等;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内容具体、生动:在描述乡村建设的具体措施或者效果时,应该尽量具体、生动。你可以使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某个乡村的环境改善、经济发展、文化提升等,来支持你的观点。同时,你也可以使用生动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乡村建设的成果。
4.注重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语言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你应该尽量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你的观点。同时,你也应该注意语言的简洁性,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者晦涩的词语。
5.结尾有力: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应该在结尾部分再次强调你的观点,总结全文的主旨。你也可以在结尾部分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或者展望,以引发读者的思考。
预测作文(范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我们总是向往未知的远方,而忽略了眼前的风景。其实,只要你心存热爱,身边的一山一水都是最好的诗,一草一木都是最美的词。
旅游时代,云游热起。请你作为“家乡推介官”,写一篇文章,把心爱的家乡“宝藏地"推上“顶流”,让读者跟随我们的文字云游美丽家乡。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泄露考生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冰城之美由外而内
极目北望,祖国的东北坐落着我的家乡。
“哈尔滨"是她的名字,是命名者对她直接而真挚的祝福。她还有着各种各样的称号,承载着岁月变迁中人们对她的赞誉:是冰雪之城,是音乐之城,是丁香之城,是“东方巴黎”和“东方莫斯科”,是从未有过城墙的城市,是天鹅项下的珍珠。她在千百年的岁月里,勇敢、热情、坚强,被珍视而谦逊发展,被消磨而不减热情。
哈尔滨的自然之景,美在外。
北方的春天总是来得晚些,可叶绿花开总在不经意间展现。榆钱飞舞漫天雨,丁香花开醉全城,似乎只在一个月之间就悄然发生。儿时,我喜欢马路上成堆的小小的榆钱,喜欢成簇的丁香。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公园里奔跑,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淡淡的紫色,脚下、头顶,都是紫色的,身侧扬起的风带着紫色的清香,融进欢笑声中,在记忆里经年不散。
冬天是哈尔滨真正的主场秀。在冰与雪的颂歌中,她缓缓揭开了面纱。一片片大得在手心里看得清纹路的六棱雪花在空中起舞、飘落,整座城市被银白色所覆盖,童话里的冰雪仙境成了现实。在这里,冰雕雪雕随处可见,雪人的身影布满了小区和校园。人们与自然的馈赠共游,玩冰赏雪,尽情沉浸在冰雪所带来的愉悦中。在冰雪的大陆上,我们建造了冰雪的王国。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成了地标性的旅游景区,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人来这里一览北国风光。在游人看不见的角落里与看得见的舞台上,哈尔滨与冰雪已经紧密融为一体,她因冰雪而荣,以冰雪为乐,展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美。
哈尔滨的人文之景,美在内。
虽然长期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但“热情”却是哈尔滨人最好的代名词:冰雪大世界提前开园,因为服务不周而许诺退票并连夜进行服务升级;街头巷尾的餐厅、旅店、服务点,免费提供热水、充电装备,免费照看行李;街边载客送客的司机,热情周到;特意为南方游客准备的冻柿子、冻梨,彰显心意……在南方游客的真实反馈与不断好评中,哈尔滨冰冷温度下炽热的心也逐渐被人们看到、理解。哈尔滨人展现出了最真实的一面:热情好客,质朴真诚。这是哈尔滨人血液里传承下来的美好品质,也是“冰城不冰"的精神内核。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哈尔滨的文化历史具有很强的交融性与多元性。这里有宏伟的清真寺,也坐落着著名的索菲亚大教堂、伏尔加庄园等景观。来到这里,人们除了领略自然风光,也能体会到文化交融的独特氛围,其氤氲在俄式西餐的香气中,呈现在鄂伦春族人的惊艳亮相时,飘扬在中央大街的手风琴演奏里。
远道而来的友人啊,请在这里尽情地收获欢乐、邂逅幸福。我挚爱的家乡啊,请继续展现你的活力与热情。愿世界记住你的模样,愿你容颜依旧,美丽永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先描述一个普遍的现象,人们总是向往着远方,觉得远方的风景才是最美的风景,却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丽,忽略了眼前的风景。然后重点引导考生关注身边,关注眼前,关注周围,关注近处,关注自己的家乡。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发现美的心灵,就会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物一景都充满诗情画意,都让人心旷神怡,都让人心向往之。
材料第二段提出具体的写作情境。在“云游”“云赏"的旅游新时代,请同学们为家乡代言,做家乡美景的“推介官”,把家乡的“宝藏"景点用栩栩如生的文字描绘出来,让更多人跟随同学们如诗如画的文笔“云游”家乡美景。
本次作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导向性,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乡风景,关注身边的风物,这里的风景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文化景观;可以是物质遗产,也可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家乡的美景,既可以让我们更认真地观察审视身边的风景,也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次作文,既彰显了价值观导向,又彰显了真实写作的情境取向,还彰显了写作的交际功能。
写作时,以记叙文为宜,要注意写作情境的设置,要能够把读者带入到对美景的欣赏之中。开头可以先整体介绍,如我的老家在绍兴,那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也是一个美味的城市。然后分不同方面介绍家乡的美丽之处。如绍兴的景美,那有许多古镇,青瓦白墙,巷子幽深,古香古色,无论是小桥流水还是民居街弄……都保留着古朴典雅的本来风貌。绍兴不但景美,美食也数不胜数,有臭豆腐、酱鸭、梅菜干……让人垂涎欲滴,绝对能满足你对美食的想象。最后总结,发出邀请,这就是我的家乡绍兴,若有空一定要来绍兴,你一定会喜欢上这个城市,这个能让你放慢脚步的地方。
立意:
1.身边的风景,亦自有“心"意。(写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叙其中的独到之处)
2.最美家乡景,有诗有情怀。(写家乡的自然风光,写风光中蕴含的四季风情)
3.家乡“宝藏地”。(记家乡一处景观,突出其值得游赏的宝贵之处)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湖南东安县的东安鸡制作技艺在展会上表现不俗,不仅得到各界人士ー致好评,也吸引了无数网民的关注和追摔。据了解,通过力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东安县将东安鸡打造成为联农带农百亿级产业,成为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以“软文化"啃“硬骨头”,湖南东安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乡村振兴。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摸索,创造和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崇高信仰,体现着中华文明5000多年继往开来。它是人类历史长河实证,民族精神的寄托,文化传承的媒介,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拥有42项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157项,还有省级,市级,县级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根基。尤其是当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发出蓬勃生机,形成巨大的产业,从而促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大有作为,它始终贯穿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决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是我们当今略显浮躁社会的文化根基。非物质文化的每一次亮相,都是一种人们对匠心之美、技艺之美的再认识,也是感受祖辈们聪明才智的载体。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应用到当前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中来,对农村产业新业态的布局,提高当地经济,推动乡村文明具有非常重要划时代的意义。
所以,保护好、继承好非物资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充分运用到乡村振兴中,我认为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
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途径广,尤其是自媒体平台抖音、快手的直播功能。因此,借助好这些平台,可以让人们更加直接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的魅力,可以使非物质文化让更多热爱的人学习,传承给更多的人,既可以在工作中展示非物质文化,还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类,我们可以将之形成产业,如比较出名的柳州螺丝粉制作技艺和沙县小吃制技艺非遗项目的门店,在全国遍地开花,形成了巨大的产业,给农民增加就业,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文化,是乡村游旅的优质资源,如果我们加以利用,相信会充分改善乡村的面貌。如湖南隆回的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两个非遗项目被当地打造成国家4A景区,给当地带来可观的收入,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要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就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建筑,历史文物的保护,这些都是乡村历史文化的根基,对提高乡村品位,改变乡村面貌将发挥积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精华,始终都是我们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相信,传统文化定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落地开花,并不断完善,结出果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时事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借东安鸡在非遗传统技艺大展上大放光彩的新闻,指出了借传统文化、非遗等文化遗产来带动乡村振兴这一条复兴之路。在这一则材料中,我们既能看到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这一历史主题,也能看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时代话题。所以,我们的写作聚焦点,既可以放在文化传统的融合发扬上,也可以立足农村、探讨如何促进乡村振兴这一话题。当然,我们也可以探讨如何依据文化传统和乡村的特色,充分结合并相互运用好对方,以共同促进乡村文化遗产保存及乡村经济文化振兴。
在写作时,我们既可以将立足点放在如何保护与发扬传统文化这一主题上,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地方经济特色与文化特色,打造我们自己的非遗品牌。我们也可以结合我们自己的地域属性,探讨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一时代任务。在材料中,东安县借东安鸡这一文化品牌实现了乡村振兴。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利用好哪些天时地利条件,如地域景观特色、人文资源等,来促进我们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也是我们可以思考的思路。
立意:
1.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应立足于地域特色这一土壤。
2.借助地域文化传统来促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
3.以文化继承促进经济振兴,借经济基础打好文化品牌。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暑期,一段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暴风式传播。“二舅”曾是村子里的天才少年,十几岁时因为发烧,被村医在屁股上打了四针后成了残疾。后来自学木工谋生,一生未婚,收养了一个女儿,现在独自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还成了村里的无所不能的“大能人"。作者在视频结尾感叹: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
在当今巨变的时代,家乡的人总能给远行者以力量,家乡风物总牵动着我们的情感,引发我们的思考。
学校团委将组织以“时代·家乡·我”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家乡和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扣乡土之琴弦奏时代之乐章
故乡,是人们精神的寄托,是人们心中永恒的归属。当今时代,人们总陷入“精神内耗”,时常怀疑自己,沉缅于不安之中。
究其根源,是人们丢失了精神归属,沉沦于快节奏之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
今年暑期,一段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掀起了讨论的热潮。视频作者在结尾说到:“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视频中的二舅除了中途曾去北京短暂闯荡以外,一生都留在了自己的家乡。而他在家乡,克服了自己的残疾,过好了自己并不圆满的一生。
如果说人的一生都在与外界进行精神上、乃至灵魂上的交流,那么家乡就是最初的精神纽带。今年的文学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其有一本著作名为《岁月悠悠》,是一本无人称自传体。在书中,她用细腻的笔触描摹自己回忆中的家乡和那些小人物。家乡的一物一景牵动着她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从而让她充盈了自己。她用字字珠玑的话语,对这个世界注入别样的注解,在文坛上享有美誉。所以,家乡,是我们的思想源泉,家乡的一人一物,总牵动着我们的内心与灵魂;家乡,也是给我们带来精神慰藉的地方。
中国似乎自古以来就有“衣锦还乡"的说法,或许正是因为人们普遍都认为家乡是自己的最终栖息地,人们年轻时可以外出闯荡,待功成名就后,便如倦鸟归林,回归本源。毕竟,家乡一直都是人们的精神归属。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的“远游人”越来越多,乡愁越来越淡。所幸,当今我国已开始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政策,让我们把白云捏回苍狗的模样,述古而思今,让我们记住乡愁。
君且看,“河狸公主"初雯雯回归家乡,明确心之所向,赴时代洪流,谱就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美绝唱;君且看,“大眼睛”苏明娟大学期间回乡义务支教,心系希望工程,回馈社会;君且看,黄文秀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走上一条致富路,把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家乡,让身与魂找到了精神归属。她们眼里有光,心中有志,为家乡铸魂,为时代写就最美传记。吾辈青年须悟其本源,不泥于精神内耗,在与家乡的共鸣中找到属于自我的生活节奏。
躬逢盛世,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与势。家乡能给我们精神指引,也能带领我们走出精神迷局,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一桩桩,一件件,昭示着人们与家乡相互的依存关系……
滴不尽爱国血泪抛红豆,开不完赤子心花满画楼,睡不稳笃志报国饮冰后,忘不了初心使命在肩头,愿你我以乡土之琴弦,奏时代华丽乐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文字以小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引入,介绍了“二舅"的经历,曾经的天才少年,遭遇意外落下终身残疾,命运坎坷,但不屈从命运的安排,努力向上,给人温暖感动。第一段材料的最后,由视频作者的感慨收尾,关键词是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应该以“二舅”为榜样,为激励,度过更饱满的人生。这句作为关键词,给考生提供写作的方向,关注时代,充满机遇,我们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如何让自己的一生更加饱满。第二段是总结性的话语,这里谈到巨变的时代,谈到家乡的风物引发我们的思考。综合这两段材料,我们会发现,“二舅"代表家乡的人,家乡人会给予游子精神的力量,会给我们感动和方向。而时代巨变,我们需要面对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们既需要在家乡人事与风物(也就是我们乡土的精神家园)中找到力量,努力向前过好自己的一生,也要多将目光回到家乡身上,以自己的努力让家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本题写作关键词是“时代·家乡·我”,这三次是写作的主题词,行文的过程必须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既需要重点突出也需要使之形成有机联系。虽然主题词是名词性质的,但是必须从材料中挖掘出“时代"是巨变的时代,是充满机遇的时代,“家乡”在材料中是以“二舅"为代表的家乡人,不惧命运的坎坷,努力向上生活,让“我”感动。而“我”,则应思考的是如何以在家乡和时代的滋养下拥有饱满的人生,不碌碌无为,不抱怨,向上生活。写作时,可以叙写家乡的人事物景,联系当下时代(如新农村的建设),以“我”的视角见证家乡在时代大潮中的变迁;也可以记录家乡的人事物景,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情感,思考家乡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联;还可以思考家乡文化生活,思考个人与家乡,家乡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
立意:
1.时代巨变,家乡给予我们力量,家乡也需我们革新。
2.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家乡都是我们的精神根脉。
3.以我之努力,让家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回乡偶书二首
唐·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是1200多年前贺知章的关于“家乡"的诗作。今天,我们的“家乡”,它可能是遥远的“乡村”,也可能是从小就生活于此的“城市”。
在贺知章的笔下,他的“家乡"既发生了深刻的“人事”改变,也有“乡音"的“无改”、“旧时波"的“不改”。那么,你的“家乡"发生了(着)怎样的改变,又有哪些“无改”“不改"之处?你又如何看待?请写一篇文章,叙述你的体验经历或体现你的认识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乡愁,风中的一扇院门
贺智章的两首回乡偶书,都表达了对乡愁的深刻理解。无论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还是“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都是深深印在游子心中的乡愁,挥之不去,古今同一。
乡愁,就像风中的一扇院门,谁都渴望将它打开。从前,现在,还有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农村永远都是人们扯不断的根。从刀耕火种走到现代社会,农舍的院门常为我们敞开,虽然变革的风时时将它吹拂,我们却鲜少失去对它的热情。日常生活中的劳动者,绝大多数是农民,不管同怎样现代的设备打交道,他们终归隶属于农村。即便是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春节时也希望返乡寻亲。
风中的那扇门,永远为游子敞开。现代化的到来,让人们急不可耐地逃离农村,甚至出现对农村和农民抱有某种轻蔑态度的问题,可当我们回溯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仍源于质朴鲜活的山水农舍之间。无怪从老庄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或多或少都怀有对田园的憧憬之情,而风中的那扇院门,也无私地为他们敞开。今天,农村和农民生活依然是艺术表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莫言到贾平凹,再到几乎用尽所有笔力描绘乡村的刘亮程,无不真切地告诉我们农村依旧是我们的根,是我们行走过今生今世的证据。
不可否认,这扇门正经受着一场强风,可能并不是很蛮横,却悄无声息地穿过它的缝隙——我们的乡村正在慢慢萎缩,并不是说它的面积减少了多么惊人的数字,而是说那些代表着传统的美丽祠堂被一座座地拆除,那些山水之间竖立起了那么狰狞的现代建筑,那些农村人们的精神甚至都开始冰消瓦解。现代汉语里,农民是一个几乎富有诗意的词,它总是同勤劳,质朴以及其他许许多多与人类纯真情感有关系的词连用,可惜现在我们并不总能体验到这种诗意。
难怪有人会呼吁停止农村的城镇化,保留其原始状态。可我想这既不现实,恐怕也难以真正遏制农村的没落。我们不妨向北欧学习,他们并未刻意追求保留所有的农村风光,只是把城市巧妙的嵌进了农村,嵌进了粗犷质朴而又可亲可爱的自然之中。同样,与我们来说,农民的精神和农村的文化是必须保留的,我们永远需要那扇风中的院门来给予我们归属和位置。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妨将农村有秩序地,合理地,以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目光去进行现代化。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心甘情愿地为农村着迷,每当我们以为它快要湮灭为记忆中的故园时,它又再次焕发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和热情。那扇风中的院门,可能就是我们走得再远仍然要回去的地方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两首贺知章关于“家乡”的诗歌。两首诗主要讲家乡发生的“人事"改变,也有“乡音”的“无改"旧时波”的“不改"。结合所给的提示可知,这个作文实际上要求以家乡的“改与无改”为话题进行写作,也可以从家乡的“变与不变"的角度进行写作。
我们首先要确定“家乡”的定义,由材料可知,“家乡"可以指遥远的“乡村”,即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家乡”,祖辈父辈们生活的地方;也可以指从小就生活于此的“城市”。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你居住的地方就是你的“家乡"。其次,我们来看作文要求:你的“家乡”发生了(着)怎样的改变,又有哪些“无改"不改”之处?你又如何看待?作文提示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家乡”,对“家乡”的变化要能准确感知,对于“家乡"的不变也要用心体会。
家乡“改”的东西太多了,比如环境、人事、生活条件、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比如村头的小河治理之后变得清澈洁净,楼房拔地而起,街道变得宽阔整洁,很多青年都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家乡“不改"的东西也很多,比如家乡村头的小河依然潺潺流淌,傍晚的炊烟仍会袅袅升起,人们依旧勤劳、淳朴、善良、乐观等,这些刻入了家乡人的骨子里……
但是写作时不能只写家乡的“改与不改”,这样文章缺乏深度。可以写出你对“改"或“不改”的认识,比如家乡面貌的“改”,说明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可以把家乡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当然,也可以写家乡的“改”的负面影响,比如一些本来纯朴的家乡人,因为追求利益而忽略了亲情,甚至是背信弃义,由此可以深入分析如何保留家乡人的纯朴善良等。
立意:
1.家乡在变,初心不改。
2.家乡的“新潮"与“传统”。
3.改变的是环境和思想,不变的是对家乡的热爱。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年弹指一挥间。过去的十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百姓生活更加富裕,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的幸福感更加强烈……
无论你生活在哪里,一定能从身边的点点滴滴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以及国家的变化。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以“我眼中的家乡变化"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家乡的变化
王开岭说:“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过去,我常常匆匆忙忙地往返于家和学校,今年,我终于有了空闲时间,好好地看看家乡的变化。我的家乡,正行走在消逝与新生之间,一个充满了迷人的生机和活力的小城市正在诞生。
人们说靠近水边的城市带着一种灵性之美。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家乡却常常遭受水患。雨季,信江河两岸的稻田和其他作物常常被洪水疯狂吞噬,农民的辛勤劳动成果刹那间化为乌有;住在河边的居民只能看着他们的家具浸泡在水中;洪水退去,街道泥泞的无法下脚。我们这个城市过去都是古老的木屋,建筑凌乱,街道狭窄,垃圾随处可见。
今天,当我来到沿河路时,我看到的是一幅如画的景象。信江河两岸经过了精心的整修,建起了高坝,种上了树和花,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沿着大堤蜿蜒,几户人家坐在河边几片平坦的草地上野餐,享受着悠闲的生活。大堤旁建了一所游乐场,快乐的孩子们在荡秋千和爬楼梯。还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沿着河边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远处的山和眼前的水。
我的家乡,在消逝与新生之间变化着,消逝的是环境的凌乱和危险,新生的是生态的和谐和生活的幸福。
穿过岁月的沧桑回到家乡是一种全新的感觉。宽阔干净的街道两旁是高楼大厦,各种专卖商店和精品店散布在街道各处。去购物的人络绎不绝,正忙着购买新年用品。来到水果摊前,我看到各种新鲜水果摆满了摊位,有榴莲、菠萝、芒果、香蕉,也有橘子、苹果、葡萄,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争奇斗艳,甚至还有标价颇高的外国水果。老板说,人们生活水平高了,买东西不怕价钱高,只要品质好。是啊,这次回来,我发觉各种高档商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居民家庭,我的家乡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消逝与新生之间变化着,消逝的是过去的贫穷和拮据,新生的是现在生活的富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
环境变了,人也变了。当我经过十字路口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吸引了我。过去的“中国式过马路"不见了,无论是行人还是车辆都严格遵守交通灯,整个城市的交通井然有序。这在一个大城市可能并不奇怪,但对一个小城市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现在交通状况良好,人们不再担心过马路了。
在拜访我的初中老师期间,我对家乡人的精神需求有了更好的了解。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家乡不仅新增了两所中学,而且还有了一所质量很高的成人夜校。有人去补习英语,有人去学习绘画、弹琴和跳舞。我的老师,他现在是一名优秀的高中老师,在《世界英语》发表了文章;而且他还是这所夜校的绘画老师,他所教的班级有四十个学生,据说年龄最大的已经71岁了。
我的家乡,在消逝与新生之间变化着,消逝的是精神文化的匮乏,新生的是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当我站在天桥山的山顶上,俯视整个家乡的风景时,心里充满了感动。我不禁想起一句话:如果你不前进,你就会后退。我的家乡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人,我们应该努力跟上家乡变化的步伐,与时俱进,为家乡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次提供的材料体现了“小”与“大"的结合。从大处说,过去十年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从综合国力、城乡建设、百姓生活、生态环境中的哪一大项来说,无疑是值得举国欢庆的大事。但材料却并没有要求从大处着眼,而是让我们从家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挖掘,以小见大,从小处折射出家乡、国家的巨大变化。此外,文章主题中的“我眼中的”,意味着这个变化不能是“我"道听途说或者是旁观的,而必须是我手所写乃我眼所见,是自己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逐渐感知到的。
对此,考生可以表现家乡的变化,也可以表现家庭的变化,前提是这个变化虽是巨大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却能在细微之处见到端倪,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表现家乡的变化,可以写街道的变化,过去是泥泞又小路,现在是宽阔的大马路,过去是低矮的平房,现在是高楼林立。可以从人们衣食住行各个角度去表现。当然,也可以写自己家的变化,比如,以前,家里房子窄小、破旧、拥紧,内部的陈设简单;现在住是的宽敞明亮,装饰很美观大气。再比如,可以从交通工具的角度写家庭,过去,全家出行靠的是一量二八式自行车,现在是小汽车。无论选择哪一个角度,都要写出前后之间的差别和变化,前后要进行鲜明的对比。而在行文的最后,可适当进行扩大升华,把这些小处的变化升华为国家的进步。如可由亲人的一句话追忆以前交通工具的情况,及因它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遗憾。最后再回到现实,写家人对新生活的满意,对未来更充满信心。
立意:
1.一条大路通坦途,走向家乡新未来。
2.家乡,在消逝与新生之间变化着。
3.沟通便捷了,心与家乡离得也更近了。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贵州台盘村“村BA”的比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如此美丽的“乡土中国"。“村BA”总决赛爆火,3天4场球,场场上热搜。没有大牌球星,没有灯光绚丽的球馆,简简单单的场地,两只篮球架,场上球员挥汗如雨,乡亲们助威声震天响起。而这一切的背后,只是有一群人,追逐自己的兴趣,衷于自己的喜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什么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村BA"火爆全网,止于生活臻于热爱
贵州台盘村“村BA”系列篮球赛事火爆全网,被网友们戏称为“村BA"。百万网友粉丝也能感受到现场的热烈气氛,让人不禁为之振奋与感动。作为一场“草根”比赛,“村BA"没有宽敞明亮的场馆、设施齐全的环境,有的只是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参与热情。不拘泥于条件限制、跨越年龄的鸿沟、回归本真的执,它的的兴起和走红,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身上穿着生活,手上拍着梦想”的球员们对篮球的热爱之心,这既是体育接地气、更亲民的表现方式,也是全民体育全民健身最生动的注脚。
从另一方面来说,“村BA"的爆火,折射出广大人民群众对身心娱乐、强健体魄、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正在不断攀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稳步上升,民众的生活水平越发提高,对生活质量和成色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在此大背景加持下,北京冬奥会冰雪运动“南展东扩西进”、线上线下“全民健身运动会"规模壮大,大众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潜能进一步被激发,体育场地设施日益增多、体育文化理念更加根植人心,如此浓厚的体育氛围形成良性循环,既有利于推动娱乐和体育事业兴旺发展,也是弘扬“生命不息,运动不止”体育精神的外廓延伸,有助于厚植起更为丰富的大众体育土壤。
体育基因需要培养,体育精神需要传承。众所周知,真正高水平、可持续、可生长的竞技体育,就是孕育在大众体育当中,无论是篮球还是足球,亦或是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的发展进步、壮大强盛,其根本核心是筑牢群众基础。从“村BA"参赛人员来看,他们中有的是在当地务农的农民,有的是在外漂泊谋生的“打工仔”,出于对篮球的无比热爱,一群22岁至40岁不等的平凡人欢聚一堂,为梦想而战斗、为荣誉而拼搏,这是真正的体育精神,是纯粹和本真的体育内涵。试想,倘若类似“村BA"这样的运动风气持续席卷大江南北,势必促进我国体育事业更高质量地发展,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稳步迈进。
体育,发源于乡村劳动,兴盛于职业竞技,是连接14亿多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与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桥梁纽带。以“村BA”为代表的体育赛事新兴崛起,不仅掀起了全民健身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运动热潮,也让更多身人看到了属于中国篮球乃至中国体育的深厚力量。
因此,以此“草根赛事"为契机,持续激发更多的“平凡草根”释放“热爱能量”,推动更多的体育项目“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亿万百姓的体魄一定会更“野蛮”,世界体育赛事的舞台上“中国声音”也必定更加清澈嘹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邮政公司管井施工合同
- 环保监测工程队合同
- 数据隐私律师聘请合同模板
- 5G基站招投标与合同信号覆盖
- 水利工程项目授权书样本
- 商务中心门套施工协议
- 生态系统解析模板
- 秋分节气解析模板
- 《骨折後的康复治疗》课件
- 如何做晋升规划
- 抛石护脚施工方案
- 英文技术写作-东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BS208HAF调频调幅两波段收音机组装与调试
- 精装修投标技术标书模板
- 中华传统文化之文学瑰宝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液化气瓶应急处置方案
- 高压配电室的安全操作规程
- 生产制造一体化管理解决方案培训资料
- 禹州神火宽发矿业有限公司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江苏省水泥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第二版)
- 胃肠结外淋巴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