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西省省际名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1页
2023年山西省省际名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2页
2023年山西省省际名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3页
2023年山西省省际名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4页
2023年山西省省际名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山西省省际名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文艺作品以审美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经典的文艺作品往往是思想光辉与艺术魅力同在,两者缺一不可。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文艺在人类生活中不仅带来精神的满足,同时也带来审美的提升和情趣的陶冶。文艺创作要有情怀、有格调,以高尚的境界、博大的胸怀、高雅的情趣书写时代,坚持崇高格调和健康的审美取向,要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打动人心,使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而这一切都需要审美格调高的艺术作品来体现。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优秀文艺作品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职责,以千锤百炼、铸就精品的艺术追求,不断提升文艺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真正发挥好文艺的引领和担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摘编自于文秀《新时代文艺的引领与担当》)材料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从方式上看,是假定性但有真实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与科学意识是不同的。科学所承认的意识,是不允许虚构的,科学结论是实实在在的对客观规律的揭示。文学意识是审美意识,它虽然也追求真实,但它是在艺术假定性中所显露的真实。这里,科学与文学分道扬镳了。文学虽然有对现实的不同把握方式,有的作品运用了神话、传奇、荒诞、幻想等(如《西游记》)来反映生活,有的作品则“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如《红楼梦》)来再现生活,但不论把握方式有何不同,文学按其本性是假定性的。所谓假定性就是指文学的虚拟性质。所以,文学的真实是在假定性中透露出来的。可以说是“假中求真”。一方面,它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纯粹是子虚乌有;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的还真。文学作品所显示的审美意识就是这种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体。文学的假定性不但表现在那些描神画鬼、充满神奇幻想的作品上面,就是在那些以反映生活本来面貌的完全写实的作品里,假定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艺术的假定性,也就没有文学。然而文学的审美意识是假定的,但也是真实的。就是说,这假定是具有真实性的。那么什么是艺术真实性呢?艺术真实性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有认识又不止是认识。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的过程中,投入了全部的心理动作——感知、情感、想象、回忆、联想、理解等。因此艺术真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有理,又有情。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有了这种合理的逻辑,也就可以被读者理解。因此,作家可以不写真人真事,关键是要写得合理,写得合乎逻辑。一件生活中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由于作家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中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实的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不在所写的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的人、事、景、物是否展现了整体的必然的联系。“合理”是艺术真实性的客观方面、艺术真实性还有主观方面,因此除了“合理”之外,还要“合情”。因为文学审美意识不是直接用道理说出,而是主要以情感作为中介,所以“合理”必须与“合情”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艺术真实性。所谓“合情”就是指作品必须表现人们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可以把假定的和虚构的升华为真实的。总而言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既着眼于文学对象的审美特性,也重视把握对象的审美方式,既重内容,也重形式。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不是所谓的“纯审美”论。(摘编自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典的文艺作品具备丰富的思想和艺术魅力,读者从中能获得精神的满足、审美的提升和情趣的陶冶。B完全写实的文学作品展现的全都是真实的生活,而神话、传奇、荒诞等文学作品是在假定性中反映生活的。C.艺术真实性是客观逻辑和主观感情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文艺创作既要做到“合情”,也要做到“合理”。D.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与“纯审美论”有所不同,它关注文学对象的审美特性和审美方式,而且两者并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谈到文艺的审美,前者侧重于审美的意义,后者侧重于审美意识形态性。B.文艺的美学价值与教化功用密切相连,这使优秀文艺作品具有“寓教于美”的功能。C.文艺作品如果不能表现人们真切的感受,就不能把不真实的描写提升为艺术的真实。D.根据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当“情”与“理”之间发生矛盾时,创作者应该牵情就理。(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礼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B.鲁迅《致徐懋庸》:“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C.《文心雕龙•神思》关于文学创作提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藏,澡雪精神。”D.朱光潜在《无言之美》中说:“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4)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当代文艺创作者的使命时,曾引用古人名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结合材料一说说你的理解。(5)《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雕梁画栋,稻香村是其中一景,它的田庄非常逼真,贾政颇为赞赏,而贾宝玉却认为:“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请结合材料二中艺术形象应“合理”的有关论述加以分析。一、2(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弃妇【注】石评梅一个清晨,我刚梳头的时候,琨妹跑进来递给我一封信,拆开是表哥的信。瑜妹:你接到这信时,我已离开故乡了,这一次离开,或者永远没有回来的机会。我对这样的家庭,本没有什么留恋,所不放心的便是茹苦含辛、三十年在我家当奴隶的母亲。我是踢开牢狱逃逸了的囚犯,母亲呢,终身被铁链系着,不能脱身。她爱我,而恶环境造成的恶果、人们都归咎到我的身上;当我和这些恶势力宣战后,母亲为她不孝的儿子流了不少的泪,同时也受了人们不少的笑骂!我更觉着母亲今日所受的痛苦,便是她将来所受的痛苦;我无力拯救母亲现实的痛苦;我却有力解除她将来的痛苦,因之我才万里外归来,想着解放她同时也解放我,拯救自己同时也拯救她。如今我失败了,我一切的梦想都粉碎了!我将永远得不到幸福,我将永远得不到愉快,我将永远做个过渡时代的牺牲者。我命运定了之后,我还踌躇什么呢?我只有走向那不知道何处是归宿的地方去。我从前确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像一个毒蟒缠绕着我,已经有六年了。我孕育了六年的梦想,都未曾在任何人面前泄露,我只隐藏着,像隐藏一件珍贵的东西一样的,我常愿这宝物永远埋葬着,一直到黄土掩覆了我时,这宝物也不要遗失,也不要显露。这梦想,我不希望它实现,我只希望它永久做我的梦想。我愿将我的灵魂整个献给它,我愿将我的心血永远为它滴。然而,我不愿它知道我是谁。我已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命运,我也很安于自己命运而不觉苦痛。但是,这时确有一个人为了我,为了她自己,受着极冗长的痛苦。是谁呢?便是我名义上的妻。我的家庭你深知。母亲都是整天被人压制驱使着做奴隶,卅年到我家,未敢抬起头来说句高声话。祖母脾气又那样暴烈,一有差错,跪在祖宗像前一天不准起来。母亲这样,我的妻更比不上母亲了,她所受的苦痛,更不堪令人怀想她。可怜她性情迟钝,忠厚过人;在别人家她可做一个好媳妇,在我家里,她便成了一个仅能转动的活尸。我早想着解放了她,让她逃出这个毒恶凌人的囚狱,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比我的家自由幸福多了。我呢,也可随身漂泊,永无牵挂,为社会事业努力,以毁灭这万恶的家庭为志愿;不然将我这残余生命浮荡在深涧高山之上,和飞鸟游云同样极止无定地飘浮着。决志后,我才归来同家庭提出和我的妻子正式离婚,哪知道他们不明白我是为她,反而责备我不应半途弃她;更捉风捕影地,猜疑我别有怀抱。他们说我妻十年在家,并未曾犯七出例条,他们不能向她家提出。加之父亲和她祖父是师生关系,更不敢起这个意。他们已经决定要她受这痛苦,我所想的计划完全失败了。不幸的可怜的她,永远地在我名下系缚着,一直到她进了坟墓。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我懊丧着,我烦恼着,也一直到我进了坟墓:一切都完了,我还说什么呢?瑜妹!我给你写这封信的动机,便是为了母亲。母亲!我不能不留恋的便是母亲!我同家庭决裂,母亲的伤痛可想而知,我不孝,不能安慰母亲。瑜妹!我此后极止何处,我尚不知;何日归来,更无期日。望你常去我家看看我的母亲,你告诉她,我永远是她的儿子,我永远在天之涯海之角的世界上,默祝她的健康!瑜妹,我家庭此后的情形真不敢想,我希望他们能为了我的走,日后知道懊悔。我一步一步离故乡远了,我的愁一丝一丝地也长了。再见吧!祝你健福!徽之我读完表哥的信,母亲就带着琨妹去舅舅家了。表哥这样一走,舅母家一定又闹得不得了,不然不会这样焦急地催母亲去。我同情母亲的苦衷,然而我更悲伤表嫂的命运。表哥他是男人,不顺意可以抛下家庭跑出去;表嫂呢,她是女人,她是嫁给表哥的人,如今他不要她了,她怎样生活下去呢?想到这里,我真为这可怜的女子伤心!我心里常想到可怜的表嫂,环境礼教已承认她是表哥的妻子了——什么妻,便是属于表哥的一样东西了。表哥弃了她让她怎样做人呢?她此后的心将依靠谁?十年嫁给表哥,虽然行了结婚礼表哥就跑到上海,不过名义上她总是表哥的妻。旧式婚姻的遗毒,几乎我们都是身受的。多少男人都是弃了自己家里的妻子,向外边饿鸱似的猎捉女性。自由恋爱的招牌底下,有多少可怜的怨女弃妇(被)践踏着!同时受骗当妾的女士们也因之增加了不少。我想着怎样才能拯救表嫂呢?像他们那样的家庭,幽怨阴森简直是一座坟墓,表嫂的生命也不过如烛在风前那样悠忽!过了三天,母亲来信了,写得很简单。她报告的消息真惊人!她说表哥走后,表嫂就回了娘家,回去第二天的早晨,表嫂便服毒死了。舅父呢,不在家;表哥呢,他杀了一个人却鸿飞渺渺地不知哪里去了。因此舅母才请母亲去商量怎样对付。看完母亲的信,我不能哭,也不说话,跑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站着望着晴空白云、枝头小鸟。想到表哥走了,或者还有回来的一天;表嫂呢,她永远不能归来了!为了她的环境,为了她的命运,我低首默祷她永久地安眠!【注】本文1925年发表于《京报副刊•妇女周刊》,有删改。作者石评梅,原名汝壁,山西平定县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女性视角展开情节,讲述了一个被抛弃妇女的凄婉的故事。表嫂的悲惨命运,主要是通过表哥给“我”的信表现出来的。B.表哥在信中说,他的祖母性情暴烈,动辄让他的母亲跪在祖宗像前,由此可见,在旧式家庭中,“老夫人”享有最高的权力。C.“琨妹”和“母亲”在文中都是次要角色,在文中即人即出,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分析人物时可忽略不计。D.因为徽之表哥提出和表嫂正式离婚,表嫂回家后服毒自尽,这说明徽之表哥是导致表嫂死亡的重要原因。(2)关于文中表哥书信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哥认为妻子在他的家庭中深受压迫,他同情她的遭遇,不愿意用婚姻捆绑她。B.表哥曾有一个梦想,就是解放并拯救妻子,同时也拯救自己,但并没有成功。C.表哥写信除了要让瑜妹替他看望并安慰母亲,也有希望自己能被瑜妹理解的意思。D.表哥多年来深陷痛苦中,他和表嫂的不幸命运是当时封建礼教下青年男女命运的缩影。(3)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的描写,蕴含了“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4)在“接受美学”看来,文学作品的意义既不取决于作者的意图,也不是隐藏在文本中的,而是在读者的阅读中生成的。读了本篇小说,有的读者认为表嫂服毒自尽是人物发展的必然结局,而有的读者则不认可这个结局。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神爵元年三月,义渠安国至羌中,召先零诸豪三十余人,以尤桀黠者皆斩之,纵兵击其种人,斩首千余级。于是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等怨怒,无所信乡,遂劫略小种,背畔犯塞,攻城邑,杀长吏。安国以骑都尉将骑三千屯备羌,至浩登,为虏所击,失亡车重、兵器甚众。安国引还,至令居,以闻。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夏四月,遣充国将之,以击西羌。亦月,赵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陈.会明毕,遂以次尽渡。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勿击。遣骑候四望医中无虏,夜,引兵上至落都,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陋中,兵岂得入哉!”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捕得生口,言羌豪相数责曰:“语汝无反。今天子遣赵将军来,年八九十矣,善为兵,今请欲壹斗而死,可得邪?”初,罕、开【注】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数日,果反。雕库种人颇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库为质。充国以为无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减。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仍以功大小赐钱有差,又以其所捕妻子、财物尽与之。”充国计欲以威信招降罕、开及劫略者,解散虏谋,徽其疲剧,乃击之。(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赵充国破羌》)【注】开:古代西北部落,为羌人部落之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B.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C.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D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以次尽渡”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的“次”含义相同。B.“衔枚”指行军时让士兵把枚横衔口中以防喧哗,枚状如筷,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C.“信乡”亦作“信向”,意思是信任、归向,文中“无所信乡”意指“不再信赖”。D.“都尉即留雕库为质”与“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两句的“质”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义渠安国召集先零羌族部落首领,斩杀了其中桀骜狡猾的人,这引起归降羌人及杨玉等人的怨愤,于是他们发动了叛乱。B赵充国以70多岁高龄勇挑重担去征讨西羌,集齐兵马后,为防西羌阻击,先派校尉渡河安营布阵,然后才让大部队渡河。C.赵充国关爱部下,士兵都愿为他效命。抓来一些西羌俘虏,得知各部落首领互相指责埋怨,有人已经后悔,认为不该反叛。D.赵充国认为雕库无罪,就释放了他,又派人通告西羌各部首领,说大军只杀有罪的人,让他们与叛贼划清界限,不要自取灭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②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5)赵充国平定西美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步骤?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咏风王勃肃肃【注】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注】肃肃:形容快速、匆忙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凉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一个“加”字写出风的善解人意。B.颁联抓住“驱”“寻”等动词,将风的流动进行拟人化描写,使这一形象栩栩如生。C.颈联写凉风来去没有踪迹,却和诗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形成互动,蕴藏情意。D.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时,风又吹动松林,奏响了美妙的乐曲,给人以欢娱。(2)有人认为本诗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其“佳”表现在诗人抒发了兼济天下的情怀。请结合文本,谈谈本诗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时代青年要勇担重任,志向高远,努力实现祖国复兴的远大目标,这可用《论语》中曾子的“,”这两句话来表达。(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崇尚美德而注重自我约束,却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为饰物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3)杜鹃的啼叫有时会引发诗人哀怨的愁绪,这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望着家乡一片片光秃秃的荒山,共和国少将张连印心里很不是滋味。退休后,他带着妻子义无反顾地回到山西左云县老家,开始了他植树造林的新战斗。张连印①,带头苦干,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经验不足的原因,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痛定思痛,张连印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树种和植树方法。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掩埋……每一道关口科学把关,终于使树的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4年多的风餐露宿.4年多的含辛苑苦,4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终于获得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金亩。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狼和袁美也出现在山里。如今,回乡18年,张连印共植树1.8万亩、205万株。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张连印②的开荒造林精神感染了全县干部群众,使荒山绿化队伍形成了百万之众,县、乡、村、集体、个人绿化工程,在塞外高原③。有人戏称,卸了甲的“愚公司令”是光杆司令了。张连印却幽默地说:“我的麾下有着百万兵呢,你们看那满山的樟子松、云杉、油松、胡杨、侧柏、沙棘,一行行,一列列,漫山遍野,不都是我的兵吗!”(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富有感染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与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①,如高血压、心肌梗死、高脂血症、肥胖、免疫功能失调等;睡眠障碍还能带来认知受损,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可以说,睡眠障碍是不容忽视的“慢性杀手”。那么,影响睡眠的因素有哪些呢?研究发现,与夜间睡在灯光昏暗的房间相比,睡在中等强度的光照环境下会损害心血管功能,并在第二天早上导致胰岛素抵抗水平升高,从而增加人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环境温度可以改变生物的睡眠结构,并对褪黑素的分泌产生关键作用,因此适宜的睡眠温度有利于让人们享受一个结构更优、质量更好的睡眠。此外,电子产品发出的短波光会对生物体内正常的生物节律产生影响,从而引发睡眠问题。一项关于入睡前读电子书和印刷书对睡眠影响差异的研究表明,②,阅读电子书的受试者表现出入睡困难、夜间睡意降低、生物时钟后移、褪黑素分泌降低等状况。调节睡眠可以使用睡眠限制、致松训练、刺激控制疗法等方式。睡眠限制,就是缩短卧床清醒时间,将躺在床上的时间严格限制为真正睡着的时间,增加睡眠压力以促进快速入睡。放松训练,就是进行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冥想。刺激控制疗法,③,当睡不着时要离开床,在卧室里只做与睡觉相关的事情,每天固定时间起床。(1)下列各句的双引号和文中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C.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不禁让人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厚。(郁达夫《故都的秋》)D.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贾平凹《秦腔》)(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诗歌”这个名词说明,中国的古诗词从开始就是用类似歌唱的方法创作、诵读和教育后代的,语文学科创始人叶圣陶先生把这种类似唱歌的创作法、读书法和教学法命名为“吟诵”。“吟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项目,它那对汉语声韵准确把握的传播形式可以给听众舒雅的感觉,而且“吟诵”有助于增强诵记效果,深化文本理解,提高写作能力,但现在却濒临失传。南开大学终身校董叶嘉莹先生在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做专访时说:“我想在我离世之前,把真正的吟诵留下来。”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现在世界发展进入快节奏,“吟诵”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必然被淘汰。复兴中学准备以“吟诵是否需要传承”为辩题举办一场辩论赛,你被班级选为正方或反方的四辩选手,要写一篇总结陈词。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山西省省际名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文艺作品以审美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经典的文艺作品往往是思想光辉与艺术魅力同在,两者缺一不可。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文艺在人类生活中不仅带来精神的满足,同时也带来审美的提升和情趣的陶冶。文艺创作要有情怀、有格调,以高尚的境界、博大的胸怀、高雅的情趣书写时代,坚持崇高格调和健康的审美取向,要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打动人心,使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而这一切都需要审美格调高的艺术作品来体现。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优秀文艺作品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职责,以千锤百炼、铸就精品的艺术追求,不断提升文艺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真正发挥好文艺的引领和担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摘编自于文秀《新时代文艺的引领与担当》)材料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从方式上看,是假定性但有真实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与科学意识是不同的。科学所承认的意识,是不允许虚构的,科学结论是实实在在的对客观规律的揭示。文学意识是审美意识,它虽然也追求真实,但它是在艺术假定性中所显露的真实。这里,科学与文学分道扬镳了。文学虽然有对现实的不同把握方式,有的作品运用了神话、传奇、荒诞、幻想等(如《西游记》)来反映生活,有的作品则“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如《红楼梦》)来再现生活,但不论把握方式有何不同,文学按其本性是假定性的。所谓假定性就是指文学的虚拟性质。所以,文学的真实是在假定性中透露出来的。可以说是“假中求真”。一方面,它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纯粹是子虚乌有;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的还真。文学作品所显示的审美意识就是这种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体。文学的假定性不但表现在那些描神画鬼、充满神奇幻想的作品上面,就是在那些以反映生活本来面貌的完全写实的作品里,假定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艺术的假定性,也就没有文学。然而文学的审美意识是假定的,但也是真实的。就是说,这假定是具有真实性的。那么什么是艺术真实性呢?艺术真实性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有认识又不止是认识。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的过程中,投入了全部的心理动作——感知、情感、想象、回忆、联想、理解等。因此艺术真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有理,又有情。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有了这种合理的逻辑,也就可以被读者理解。因此,作家可以不写真人真事,关键是要写得合理,写得合乎逻辑。一件生活中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由于作家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中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实的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不在所写的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的人、事、景、物是否展现了整体的必然的联系。“合理”是艺术真实性的客观方面、艺术真实性还有主观方面,因此除了“合理”之外,还要“合情”。因为文学审美意识不是直接用道理说出,而是主要以情感作为中介,所以“合理”必须与“合情”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艺术真实性。所谓“合情”就是指作品必须表现人们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可以把假定的和虚构的升华为真实的。总而言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既着眼于文学对象的审美特性,也重视把握对象的审美方式,既重内容,也重形式。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不是所谓的“纯审美”论。(摘编自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经典的文艺作品具备丰富的思想和艺术魅力,读者从中能获得精神的满足、审美的提升和情趣的陶冶。B完全写实的文学作品展现的全都是真实的生活,而神话、传奇、荒诞等文学作品是在假定性中反映生活的。C.艺术真实性是客观逻辑和主观感情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文艺创作既要做到“合情”,也要做到“合理”。D.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与“纯审美论”有所不同,它关注文学对象的审美特性和审美方式,而且两者并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两则材料都谈到文艺的审美,前者侧重于审美的意义,后者侧重于审美意识形态性。B.文艺的美学价值与教化功用密切相连,这使优秀文艺作品具有“寓教于美”的功能。C.文艺作品如果不能表现人们真切的感受,就不能把不真实的描写提升为艺术的真实。D.根据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当“情”与“理”之间发生矛盾时,创作者应该牵情就理。(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A.《礼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B.鲁迅《致徐懋庸》:“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C.《文心雕龙•神思》关于文学创作提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藏,澡雪精神。”D.朱光潜在《无言之美》中说:“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4)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当代文艺创作者的使命时,曾引用古人名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结合材料一说说你的理解。(5)《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雕梁画栋,稻香村是其中一景,它的田庄非常逼真,贾政颇为赞赏,而贾宝玉却认为:“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请结合材料二中艺术形象应“合理”的有关论述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B.“完全写实的文学作品展现的全都是真实的生活”错,材料二原文是“就是在那些以反映生活本来面貌的完全写实的作品里,假定性也是不可或缺的”。(2)D.“牵情就理”错,于文无据。(3)A.符合材料二中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假定”性。B.说的是艺术创作源于生活。C.强调的是创作时的心境。D.强调的是语言背后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意旨。故选A。(4)①结合“文艺创作要有情怀、有格调,以高尚的境界、博大的胸怀、高雅的情趣书写时代,坚持崇高格调和健康的审美取向,要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职责,以千锤百炼、铸就精品的艺术追求,不断提升文艺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真正发挥好文艺的引领和担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可知,文艺创作者要有时代使命感,以高尚的境界、博大的胸怀、高雅的情趣书写时代。②结合“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打动人心,使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而这一切都需要审美格调高的艺术作品来体现。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可知,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崇高格调和健康的审美取向,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给大众带来审美的提升和情趣的陶冶。(5)①结合“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有了这种合理的逻辑,也就可以被读者理解。因此,作家可以不写真人真事,关键是要写得合理,写得合乎逻辑”可知,贾政欣赏稻香村的原因在于它与真实的农舍很相像,但他只看到了农庄的“真实性”,而忽略了它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内在逻辑,没有看到稻香村这一艺术形象的不“合理”。②结合“而贾宝玉却认为:‘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可知,贾宝玉认为稻香村的布置虽然逼真,但不“自然”,说明他认识到了稻香村应该与周边环境形成内在联系,这样才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他看到了稻香村这一艺术形象的不“合理”。答案:(1)B(2)D(3)A(4)①文艺创作者要有时代使命感,以高尚的境界、博大的胸怀、高雅的情趣书写时代。②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崇高格调和健康的审美取向,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给大众带来审美的提升和情趣的陶冶。(5)①贾政欣赏稻香村的原因在于它与真实的农舍很相像,但他只看到了农庄的“真实性”,而忽略了它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内在逻辑,没有看到稻香村这一艺术形象的不“合理”。②贾宝玉认为稻香村的布置虽然逼真,但不“自然”,说明他认识到了稻香村应该与周边环境形成内在联系,这样才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他看到了稻香村这一艺术形象的不“合理”。一、2(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弃妇【注】石评梅一个清晨,我刚梳头的时候,琨妹跑进来递给我一封信,拆开是表哥的信。瑜妹:你接到这信时,我已离开故乡了,这一次离开,或者永远没有回来的机会。我对这样的家庭,本没有什么留恋,所不放心的便是茹苦含辛、三十年在我家当奴隶的母亲。我是踢开牢狱逃逸了的囚犯,母亲呢,终身被铁链系着,不能脱身。她爱我,而恶环境造成的恶果、人们都归咎到我的身上;当我和这些恶势力宣战后,母亲为她不孝的儿子流了不少的泪,同时也受了人们不少的笑骂!我更觉着母亲今日所受的痛苦,便是她将来所受的痛苦;我无力拯救母亲现实的痛苦;我却有力解除她将来的痛苦,因之我才万里外归来,想着解放她同时也解放我,拯救自己同时也拯救她。如今我失败了,我一切的梦想都粉碎了!我将永远得不到幸福,我将永远得不到愉快,我将永远做个过渡时代的牺牲者。我命运定了之后,我还踌躇什么呢?我只有走向那不知道何处是归宿的地方去。我从前确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像一个毒蟒缠绕着我,已经有六年了。我孕育了六年的梦想,都未曾在任何人面前泄露,我只隐藏着,像隐藏一件珍贵的东西一样的,我常愿这宝物永远埋葬着,一直到黄土掩覆了我时,这宝物也不要遗失,也不要显露。这梦想,我不希望它实现,我只希望它永久做我的梦想。我愿将我的灵魂整个献给它,我愿将我的心血永远为它滴。然而,我不愿它知道我是谁。我已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命运,我也很安于自己命运而不觉苦痛。但是,这时确有一个人为了我,为了她自己,受着极冗长的痛苦。是谁呢?便是我名义上的妻。我的家庭你深知。母亲都是整天被人压制驱使着做奴隶,卅年到我家,未敢抬起头来说句高声话。祖母脾气又那样暴烈,一有差错,跪在祖宗像前一天不准起来。母亲这样,我的妻更比不上母亲了,她所受的苦痛,更不堪令人怀想她。可怜她性情迟钝,忠厚过人;在别人家她可做一个好媳妇,在我家里,她便成了一个仅能转动的活尸。我早想着解放了她,让她逃出这个毒恶凌人的囚狱,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比我的家自由幸福多了。我呢,也可随身漂泊,永无牵挂,为社会事业努力,以毁灭这万恶的家庭为志愿;不然将我这残余生命浮荡在深涧高山之上,和飞鸟游云同样极止无定地飘浮着。决志后,我才归来同家庭提出和我的妻子正式离婚,哪知道他们不明白我是为她,反而责备我不应半途弃她;更捉风捕影地,猜疑我别有怀抱。他们说我妻十年在家,并未曾犯七出例条,他们不能向她家提出。加之父亲和她祖父是师生关系,更不敢起这个意。他们已经决定要她受这痛苦,我所想的计划完全失败了。不幸的可怜的她,永远地在我名下系缚着,一直到她进了坟墓。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我懊丧着,我烦恼着,也一直到我进了坟墓:一切都完了,我还说什么呢?瑜妹!我给你写这封信的动机,便是为了母亲。母亲!我不能不留恋的便是母亲!我同家庭决裂,母亲的伤痛可想而知,我不孝,不能安慰母亲。瑜妹!我此后极止何处,我尚不知;何日归来,更无期日。望你常去我家看看我的母亲,你告诉她,我永远是她的儿子,我永远在天之涯海之角的世界上,默祝她的健康!瑜妹,我家庭此后的情形真不敢想,我希望他们能为了我的走,日后知道懊悔。我一步一步离故乡远了,我的愁一丝一丝地也长了。再见吧!祝你健福!徽之我读完表哥的信,母亲就带着琨妹去舅舅家了。表哥这样一走,舅母家一定又闹得不得了,不然不会这样焦急地催母亲去。我同情母亲的苦衷,然而我更悲伤表嫂的命运。表哥他是男人,不顺意可以抛下家庭跑出去;表嫂呢,她是女人,她是嫁给表哥的人,如今他不要她了,她怎样生活下去呢?想到这里,我真为这可怜的女子伤心!我心里常想到可怜的表嫂,环境礼教已承认她是表哥的妻子了——什么妻,便是属于表哥的一样东西了。表哥弃了她让她怎样做人呢?她此后的心将依靠谁?十年嫁给表哥,虽然行了结婚礼表哥就跑到上海,不过名义上她总是表哥的妻。旧式婚姻的遗毒,几乎我们都是身受的。多少男人都是弃了自己家里的妻子,向外边饿鸱似的猎捉女性。自由恋爱的招牌底下,有多少可怜的怨女弃妇(被)践踏着!同时受骗当妾的女士们也因之增加了不少。我想着怎样才能拯救表嫂呢?像他们那样的家庭,幽怨阴森简直是一座坟墓,表嫂的生命也不过如烛在风前那样悠忽!过了三天,母亲来信了,写得很简单。她报告的消息真惊人!她说表哥走后,表嫂就回了娘家,回去第二天的早晨,表嫂便服毒死了。舅父呢,不在家;表哥呢,他杀了一个人却鸿飞渺渺地不知哪里去了。因此舅母才请母亲去商量怎样对付。看完母亲的信,我不能哭,也不说话,跑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站着望着晴空白云、枝头小鸟。想到表哥走了,或者还有回来的一天;表嫂呢,她永远不能归来了!为了她的环境,为了她的命运,我低首默祷她永久地安眠!【注】本文1925年发表于《京报副刊•妇女周刊》,有删改。作者石评梅,原名汝壁,山西平定县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以女性视角展开情节,讲述了一个被抛弃妇女的凄婉的故事。表嫂的悲惨命运,主要是通过表哥给“我”的信表现出来的。B.表哥在信中说,他的祖母性情暴烈,动辄让他的母亲跪在祖宗像前,由此可见,在旧式家庭中,“老夫人”享有最高的权力。C.“琨妹”和“母亲”在文中都是次要角色,在文中即人即出,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分析人物时可忽略不计。D.因为徽之表哥提出和表嫂正式离婚,表嫂回家后服毒自尽,这说明徽之表哥是导致表嫂死亡的重要原因。(2)关于文中表哥书信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表哥认为妻子在他的家庭中深受压迫,他同情她的遭遇,不愿意用婚姻捆绑她。B.表哥曾有一个梦想,就是解放并拯救妻子,同时也拯救自己,但并没有成功。C.表哥写信除了要让瑜妹替他看望并安慰母亲,也有希望自己能被瑜妹理解的意思。D.表哥多年来深陷痛苦中,他和表嫂的不幸命运是当时封建礼教下青年男女命运的缩影。(3)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的描写,蕴含了“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4)在“接受美学”看来,文学作品的意义既不取决于作者的意图,也不是隐藏在文本中的,而是在读者的阅读中生成的。读了本篇小说,有的读者认为表嫂服毒自尽是人物发展的必然结局,而有的读者则不认可这个结局。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心情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及句子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是对小说结局的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明确观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表嫂的悲惨命运,主要是通过表哥给‘我’的信表现出来的”错,表嫂最悲惨的命运是被抛弃并服毒自尽,这是通过母亲给我的信表现出来的。B.“享有最高的权力”错,原文只是说“我的家庭你深知。母亲都是整天被人压制驱使着做奴隶,卅年到我家,未敢抬起头来说句高声话。祖母脾气又那样暴烈,一有差错,跪在祖宗像前一天不准起来”,没有“老夫人”享有最高的权力的内容,选项属于过度解读。C.正确。D.“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错,根据原文“我刚梳头的时候,琨妹跑进来递给我一封信,拆开是表哥的信”“过了三天,母亲来信了,写得很简单。她报告的消息真惊人!她说表哥走后,表嫂就回了娘家,回去第二天的早晨,表嫂便服毒死了”可知二人在文中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故选C。(2)B.“梦想,就是解放并拯救妻子,同时也拯救自己”错,从表哥的信中“如今我失败了,我一切的梦想都粉碎了!我将永远得不到幸福,我将永远得不到愉快,我将永远做个过渡时代的牺牲者”这些话语中可以确定,表哥的梦想是他自己“幸福、愉快,不做过渡时代的牺牲者”。故选B。(3)根据原文“过了三天,母亲来信了,写得很简单。她报告的消息真惊人!她说表哥走后,表嫂就回了娘家,回去第二天的早晨,表嫂便服毒死了。舅父呢,不在家;表哥呢,他杀了一个人却鸿飞渺渺地不知哪里去了”可知,“不能哭”可以看出“我”得知表嫂自杀这一噩耗后的震惊、愤怒和悲痛,以至大悲无泪。根据原文内容“想到表哥走了,或者还有回来的一天;表嫂呢,她永远不能归来了”可知,我对表嫂的悲惨命运充满同情,“不说话”可以看出“我”对表嫂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反思,一时无话可说。根据原文“我早想着解放了她,让她逃出这个毒恶凌人的囚狱,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比我的家自由幸福多了”“过了三天,母亲来信了,写得很简单。她报告的消息真惊人!她说表哥走后,表嫂就回了娘家,回去第二天的早晨,表嫂便服毒死了。舅父呢,不在家;表哥呢,他杀了一个人却鸿飞渺渺地不知哪里去了”可知,表嫂在婆家受尽折磨,在表哥离家出走后回到娘家自尽,她的命运是悲惨的,听到表嫂的死讯后,“我”在屋子里因为表嫂的悲剧而感觉到压抑难过,所以“跑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站着”。“望着晴空白云、枝头小鸟”中的晴空白云、枝头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像表嫂一样生活在旧社会的劳动妇女是受压迫,受束缚的,所以“我”希望所有女性能像晴空白云、枝头小鸟一样追求独立、自由生活。(4)本题可以从这个结局是必然的或者不认可这个结局的其中一个观点作答,但无论选择哪个观点,解答时都要首先亮明观点。示例一:我认为这个结局是必然的。根据原文“母亲这样,我的妻更比不上母亲了,她所受的苦痛,更不堪令人怀想她。可怜她性情迟钝,忠厚过人;在别人家她可做一个好媳妇,在我家里,她便成了一个仅能转动的活尸”“我早想着解放了她,让她逃出这个毒恶凌人的囚狱,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比我的家自由幸福多了”可知,表嫂是受封建礼教熏陶下的旧式女人,根据原文“决志后,我才归来同家庭提出和我的妻子正式离婚,哪知道他们不明白我是为她,反而责备我不应半途弃她;更捉风捕影地,猜疑我别有怀抱”可知,封建礼教里从一而终的思想在表嫂思想中根深蒂固,离婚无法让她接受。根据原文“不幸的可怜的她,永远地在我名下系缚着,一直到她进了坟墓”可知,在旧时的封建社会,女性从属于男性,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一旦被抛弃,只能走向毁灭。根据原文“表哥他是男人,不顺意可以抛下家庭跑出去;表嫂呢,她是女人,她是嫁给表哥的人,如今他不要她了,她怎样生活下去呢?想到这里,我真为这可怜的女子伤心”“我心里常想到可怜的表嫂,环境礼教已承认她是表哥的妻子了——什么妻,便是属于表哥的一样东西了。表哥弃了她让她怎样做人呢?她此后的心将依靠谁”可知,女人离婚就好像被男人抛弃的“一样东西”,没有存在的必要,在社会压力下只能走向死亡。示例二:我认为这个结局不合理,表嫂也可以不死。根据原文注解“本文1925年发表于《京报副刊•妇女周刊》”可知,1925年的社会已经历了“五四运动”,思想解放、女性独立已成为社会的呼声,根据原文“我早想着解放了她,让她逃出这个毒恶凌人的囚狱,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比我的家自由幸福多了”可知,表哥希望表嫂走出他的家,走出封建礼教的束缚,所以表嫂完全可以走出家庭,接受时代的洗礼。根据原文“我想着怎样才能拯救表嫂呢?像他们那样的家庭,幽怨阴森简直是一座坟墓”可知,表嫂走出了表哥那“幽怨阴森简直是一座坟墓”的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出路,回到娘家,未必没有新的希望。根据原文“我的妻更比不上母亲了,她所受的苦痛,更不堪令人怀想她。可怜她性情迟钝,忠厚过人”可知,从人物性格发展来看,表嫂“性情迟钝,忠厚过人”,完全可以不理会外界的各种议论,如“决志后,我才归来同家庭提出和我的妻子正式离婚,哪知道他们不明白我是为她,反而责备我不应半途弃她;更捉风捕影地,猜疑我别有怀抱。他们说我妻十年在家,并未曾犯七出例条,他们不能向她家提出。加之父亲和她祖父是师生关系,更不敢起这个意”等流言蜚语,而是选择在婆家继续忍下去,死亡并非唯一结局。答案:(1)C(2)B(3)①“不能哭”可以看出“我”得知表嫂自杀这一噩耗后的震惊、愤怒和悲痛,以至大悲无泪。②“不说话”可以看出“我”对表嫂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反思,一时无话可说。③“跑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站着”,可以看出“我”在屋子里因为表嫂的悲剧而感觉到压抑难过。④“望着晴空白云、枝头小鸟”,可以看出“我”希望所有女性能像它们一样追求独立、自由生活。(4)示例一:我认为这个结局是必然的。①表嫂是受封建礼教熏陶下的旧式女人,从一而终的思想根深蒂固,离婚无法让她接受。②女性从属于男性,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一旦被抛弃,只能走向毁灭。③女人离婚就好像被男人抛弃的“一样东西”,没有存在的必要,在社会压力下只能走向死亡。示例二:我认为这个结局不合理,表嫂也可以不死。①1925年的社会已经历了“五四运动”,思想解放、女性独立已成为社会的呼声,表嫂完全可以走出家庭,接受时代的洗礼。②表嫂走出了表哥那“幽怨阴森简直是一座坟墓”的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出路,回到娘家,未必没有新的希望。③从人物性格发展来看,表嫂“性情迟钝,忠厚过人”,完全可以不理会外界的各种议论,继续忍下去,死亡并非唯一结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神爵元年三月,义渠安国至羌中,召先零诸豪三十余人,以尤桀黠者皆斩之,纵兵击其种人,斩首千余级。于是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等怨怒,无所信乡,遂劫略小种,背畔犯塞,攻城邑,杀长吏。安国以骑都尉将骑三千屯备羌,至浩登,为虏所击,失亡车重、兵器甚众。安国引还,至令居,以闻。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夏四月,遣充国将之,以击西羌。亦月,赵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陈.会明毕,遂以次尽渡。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勿击。遣骑候四望医中无虏,夜,引兵上至落都,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陋中,兵岂得入哉!”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捕得生口,言羌豪相数责曰:“语汝无反。今天子遣赵将军来,年八九十矣,善为兵,今请欲壹斗而死,可得邪?”初,罕、开【注】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数日,果反。雕库种人颇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库为质。充国以为无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减。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仍以功大小赐钱有差,又以其所捕妻子、财物尽与之。”充国计欲以威信招降罕、开及劫略者,解散虏谋,徽其疲剧,乃击之。(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赵充国破羌》)【注】开:古代西北部落,为羌人部落之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B.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C.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D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遂以次尽渡”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的“次”含义相同。B.“衔枚”指行军时让士兵把枚横衔口中以防喧哗,枚状如筷,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C.“信乡”亦作“信向”,意思是信任、归向,文中“无所信乡”意指“不再信赖”。D.“都尉即留雕库为质”与“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两句的“质”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义渠安国召集先零羌族部落首领,斩杀了其中桀骜狡猾的人,这引起归降羌人及杨玉等人的怨愤,于是他们发动了叛乱。B赵充国以70多岁高龄勇挑重担去征讨西羌,集齐兵马后,为防西羌阻击,先派校尉渡河安营布阵,然后才让大部队渡河。C.赵充国关爱部下,士兵都愿为他效命。抓来一些西羌俘虏,得知各部落首领互相指责埋怨,有人已经后悔,认为不该反叛。D.赵充国认为雕库无罪,就释放了他,又派人通告西羌各部首领,说大军只杀有罪的人,让他们与叛贼划清界限,不要自取灭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②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5)赵充国平定西美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步骤?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以……为”为固定句式,不宜断开,排除A、B;“骁骑难制”,意思是“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难以降服”,“骁骑”“难制”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故选:C。句子翻译为:我军兵马刚渡过河,还很疲乏,不可去追逐他们。这些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难以降服。同时还要防备他们是敌人的诱兵。我们攻打敌人的目的是彻底消灭,不去贪求小利。(2)A.“含义相同”错。次,按照次序/驻扎。句意:就依次全部渡过黄河/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3)D.“又派人通告西羌各部首领”错。原文为“罕、开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意思是“军、开羌人的部落首领豪靡当儿派他的弟弟雕库前来报告西部都尉”,据此看出是让雕库转告。(4)①度:揣度;图:绘成地图;上:呈上;方略:作战策略。句子翻译为:听到很多次不如见到一次。行兵打仗难以远距离揣度,我愿赶到金城县,绘成地图,呈上作战策略。②以:把;止:驻扎;坚:使……坚固;持重:谨慎稳重。句子翻译为:赵充国常常把将斥候派到远处侦察作为重要事务,行军时一定要做好作战的准备,驻扎时一定使营垒坚固,尤其能做到谨慎稳重。(5)赵充国平定西美的过程:原文为“赵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陈.会明毕,遂以次尽渡”,意思是“赵充国到了金城,等到聚集一万骑兵时,想要渡过昔河,担心被羌人阻击,便趁夜派三名校尉把枚横衔口中先渡过河,渡河后就安营布阵。等到天大亮时,(大部队)就依次全部渡过黄河”。据此概括出:带兵渡河,稳扎稳打。原文为“遣骑候四望医中无虏,夜,引兵上至落都”,意思是“派骑兵到四望陿(侦察),发现陿中没有羌敌,夜间,赵充国又率军(迅速穿过四望陿),到达落都城”。据此概括出:知己知彼,奇兵穿越四望陿。原文为“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意思是“于是他率军向西来到西部都尉府,每天都用丰盛的饮食犒劳将士,将士都争相效力。羌敌屡次挑战,赵充国都下令坚守”。据此概括出:坚守不出,避敌锋芒。原文为“充国计欲以威信招降罕、开及劫略者,解散虏谋,徽其疲剧,乃击之”,意思是“赵充国的计划是想利用感情招降罕、开以及其他被先零羌劫持胁迫的羌人部落,瓦解羌人联合叛汉的阴谋,以求他们疲惫不堪时,再去攻打他们”。据此概括出:恩威并施,瓦解敌军。答案:(1)C(2)A(3)D(4)①听到很多次不如见到一次。行兵打仗难以远距离揣度,我愿赶到金城县,绘成地图,呈上作战策略。②赵充国常常把将斥候派到远处侦察作为重要事务,行军时一定要做好作战的准备,驻扎时一定使营垒坚固,尤其能做到谨慎稳重。(5)①带兵渡河,稳扎稳打。②知己知彼,奇兵穿越四望陋。③坚守不出,避敌锋芒。④恩威并施,瓦解敌军。参考译文: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三月,义渠安国到达羌中,召集先零羌各部落首领三十多人,将其中最桀骜狡猾的人全部斩首,又纵兵攻打其余的先零人,斩首一千余人。于是引起所有归降的羌人和归义羌侯杨玉等人的怨恨愤怒,不再相信汉朝,于是劫略弱小种族部落,背叛汉朝,攻打侵犯边塞城镇,杀死官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骑兵三千驻守防备羌人,到达浩登,遭到羌虏的猛烈攻击,丢失损坏的车马辎重及兵器很多。义渠安国引兵撤回,到达令居,上奏朝廷。当时,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汉宣帝认为他已经老了,派丙吉前去问他:“谁能担任大将,出征西羌?”赵充国回答说:“没有能超过老臣我的人了。”汉宣帝又派人去问他,说:“将军认为羌人的势力如何?需要派多少军队?”赵充国说:“听到很多次不如见到一次。行兵打仗难以远距离揣度,我愿赶到金城县,绘成地图,呈上作战策略。羌戎为蛮夷小种,逆天背叛,灭亡之日不远了。请陛下交给老臣来办,不必为此担忧。”汉宣帝笑着说:“可以。”夏季四月,派赵充国率领金城部队,去攻打西羌。六月,赵充国到了金城,等到聚集一万骑兵时,想要渡过黄河,担心被羌人阻击,便趁夜派三名校尉把枚横衔口中先渡过河,渡河后就安营布阵。等到天大亮时,(大部队)就依次全部渡过黄河。羌军约有数十上百的骑兵,在汉军左右出没,赵充国说:“我军兵马刚渡过河,还很疲乏,不可去追逐他们。这些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难以降服。同时还要防备他们是敌人的诱兵。我们攻打羌敌目的是彻底消灭,不去贪求小利。”命令军队不准出击。派骑兵到四望陿(侦察),发现陿中没有羌敌,夜间,赵充国又率军(迅速穿过四望陿),到达落都城,召集诸校、司马说道:“我知道羌人不善于用兵。假如他们派数千人堵住四望陋,我们怎么能顺利到达呢!”赵充国常常把将斥候派到远处侦察作为重要事务,行军时一定要做好作战的准备,驻扎时一定使营垒坚固,尤其能做到谨慎稳重。爱护士兵,作战时一定先制订好计划,然后再投入战斗。于是他率军向西来到西部都尉府,每天都用丰盛的饮食犒劳将士,将士都争相效力。羌敌屡次挑战,赵充国都下令坚守。汉军从俘虏口中得知,羌人的部落首领都相互指责说:“告诉你不要反叛。现在天子派赵将军来了,赵将军已经八九十岁了,善于用兵,如今我们请求拼一死战,能办到吗?”当初,罕、开羌人的部落首领靡当儿派他的弟弟雕库前来报告西部都尉说:“先零羌想反叛。”过了几天后,果然反叛了。雕库同族的许多人在先零羌中,西部都尉扣留雕库为人质。赵充国认为他没有罪,便将雕库放回去,让他转告羌人的部落首领说:“汉朝的大部队前来是杀有罪的人,你们要清楚地区别开,不要与有罪的人混在一起去死。天子要我转告各部羌人;犯法者如果能主动捕杀同伙,就免除罪刑,仍按功劳大小有差别地赐给金钱,还将捕杀之人的妻子儿女、财物全都给他。”赵充国的计划是想利用感情招降罕、开以及其他被先零羌劫持胁迫的羌人部落,瓦解羌人联合叛汉的阴谋,以求他们疲惫不堪时,再去攻打他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咏风王勃肃肃【注】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注】肃肃:形容快速、匆忙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凉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一个“加”字写出风的善解人意。B.颁联抓住“驱”“寻”等动词,将风的流动进行拟人化描写,使这一形象栩栩如生。C.颈联写凉风来去没有踪迹,却和诗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形成互动,蕴藏情意。D.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时,风又吹动松林,奏响了美妙的乐曲,给人以欢娱。(2)有人认为本诗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其“佳”表现在诗人抒发了兼济天下的情怀。请结合文本,谈谈本诗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感情,分析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先要理解诗意,再分析使用的手法,最后鉴赏诗人感情。【解答】(1)C.“和诗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形成互动”解读错误,“动息如有情”说的是风而不是诗人。故选:C。(2)此诗从“凉风生”“出山楹”可知,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风喻人,借风咏怀,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凉风生”“林壑清”“驱烟”等写的是风的动作,它不辞劳苦,施惠于人们而无所图,不求回报,慷慨惠施,不遗余力。颈联发表议论,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如有情”表现了对风造福大家而不图回报的精神的赞美。答案:(1)C(2)①诗人托物言志,借风喻人,通过塑造风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兼济天下的情怀。②“凉风生”“林壑清”“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通过写风的动作,具体表现风不舍昼夜,努力给世人带来身心的愉悦。③颈联写风来去匆匆,略无痕迹,而吹动和停息之间都像是充满情意,于夹叙夹议中,表现了风施惠于人而不求回报的品格。译文: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凉的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它吹散了山中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的雾霭,显现出了山上涧旁的人家房屋。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当红日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时候,它又自松林间吹起,响起一片松涛声。赏析:战国楚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肃肃状风势之速。这两句是说,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凉的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首句写风的生起,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而起,风势之缓急,本来并无目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是说它吹散了山中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这两句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造爽的具体情态。“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这两句是说,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这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它行踪不定,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的承前启后,自然引出结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松声:松树被风吹动发出像波涛一样的声音。这两句是说,当日落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时候,它又自松林间吹起,响起一片松涛声。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它又不辞劳苦的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时代青年要勇担重任,志向高远,努力实现祖国复兴的远大目标,这可用《论语》中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两句话来表达。(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崇尚美德而注重自我约束,却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为饰物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杜鹃的啼叫有时会引发诗人哀怨的愁绪,这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重点字:犹)(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重点字: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望着家乡一片片光秃秃的荒山,共和国少将张连印心里很不是滋味。退休后,他带着妻子义无反顾地回到山西左云县老家,开始了他植树造林的新战斗。张连印①,带头苦干,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经验不足的原因,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痛定思痛,张连印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树种和植树方法。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掩埋……每一道关口科学把关,终于使树的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4年多的风餐露宿.4年多的含辛苑苦,4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终于获得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金亩。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狼和袁美也出现在山里。如今,回乡18年,张连印共植树1.8万亩、205万株。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张连印②的开荒造林精神感染了全县干部群众,使荒山绿化队伍形成了百万之众,县、乡、村、集体、个人绿化工程,在塞外高原③。有人戏称,卸了甲的“愚公司令”是光杆司令了。张连印却幽默地说:“我的麾下有着百万兵呢,你们看那满山的樟子松、云杉、油松、胡杨、侧柏、沙棘,一行行,一列列,漫山遍野,不都是我的兵吗!”(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富有感染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成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句式、修辞等角度作答。【解答】(1)①处,语境指张连印带头苦干的精神,可用“身先士卒”。身先士卒:指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代也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②处,语境形容开荒造林时的坚持不懈,可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③处,语境形容绿化工程非常多,遍布塞外高原,可用“星罗棋布”。星罗棋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2)原句有两处语病:①“由于……的原因”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②“摸索出……树种”搭配不当,改为“找到了……树种”。故可修改为: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痛定思痛,张连印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找到了适合家乡气候的树种和植树方法。(3)“4年多”,原句用了三个相同的时间词,构成修辞上的反复,突出了张连印植树造林的漫长和不易。“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