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之、以)(含答案)_第1页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之、以)(含答案)_第2页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之、以)(含答案)_第3页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之、以)(含答案)_第4页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之、以)(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之、

以)(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之、以)

【笔记区】

“之”的用法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

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

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

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二这样。后一个

“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兜出于神,龟玉毁于梗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一一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

之事》)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弗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

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气《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塔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

有一妻一妾章》)

“以”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格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C(《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

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

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

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害L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

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C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

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肚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例题一】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

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日:

“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

乎?”

【例题二】

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自以寿不得长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宫之奇以其族行

8.农民以鬻子者

9.无以,则王乎!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

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

29.作《师说》以贻之

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

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

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

乡自到

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

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

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

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渭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

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

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

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习题一】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

良、平①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

“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

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诩实

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

子,非义也。”傕不听。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

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c诩

谓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文帝④即位,以

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注】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②傕(ju6):音,用于

人名。③天子:指汉献帝。④文帝:指魏文帝。

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①

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

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学,邃于文,

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

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②,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

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

每从嘉林修竹间,纤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

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

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c诏

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

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

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

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

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

才释褐③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

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④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

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

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

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⑤,

持正之士谓谤。夫谓谓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

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

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

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⑥,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

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文中

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哲”指即将赴京会试。②施

设:施展才能的机会。③褐:粗布衣衫。④锡:同“赐二⑤师师:

庄严恭敬的样子。下文的“谤谓”,直言争辩的样子。⑥朱紫:古代

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悦而忘其归也_____________而又惜其晚也

B.当道者往往叹息故与先生游者

C.士之有志者用之者何如

D.士风渐以不振因书以为别

【习题二】

(一)

哀公命席,问于孔子,曰:“敢问儒行J孔子对日:“儒有席上

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

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1],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2】;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

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

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3]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布如

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4】;戴仁而行,抱义而处;

虽有暴政,不更其所J

(取材于《礼记》)

注释:【1】齐难(zhGinan):庄重恭敬的意思。【2】和:舒

适。【3】沮:恐吓c【4】干橹:盾牌。

(二)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

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

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

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汆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炊

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1】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

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

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J子贡以

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

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J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

将进焉J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

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J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

子由此乃服之。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1】埃墨:灰尘、尘土。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其死以有待也____________爱:吝惜

B.儒有委之以货财委:推托

C.子贡以所赍货赍:携带

D.穷改节乎节:操守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怀忠信以待举B.其自立有如此者

夫夷以近其孰能讥之乎

C.子贡以所饭告孔子D.吾之信回也

向之所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夙夜强学以待问: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

B.淹之以乐好: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

C.告汆于野人:告诉村民哪里可以买到米

D.岂或启佑我哉: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

11.材料(一)中谈到儒者“言必先信”,下列语句与之不符的

一项是()(3分)

A.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

D.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

1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②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

13.根据材料(二),完成①②题。(共8分)

①材料(二)结尾“二三子由此乃服之”一句中的“之”,指代

的内容是什么?请依据原文简要说明理由。(3分)

②材料(二)中有“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

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请你结合材料(一)

中的语句,从儒者人格的角度简要评析孔子的上述行为。(5分)

【习题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

安人,以义正我。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

乃反以仁宽己,而以义设人,逆其理,鲜不乱矣。莫欲乱,而大抵常

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

能正人,弗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为仁。

仁者,爱人也。昔者晋灵公杀庖厨以善饮食,非不厚自爱也,然

而不得为淑人者,不爱人也。不爱,奚足谓仁?兵已加焉,乃往救之,

则《春秋》弗美。天至,豫备之,则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夫救早

而先之,则害无由起,而天下无害矣°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绝乱塞

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春秋》之志也。其至明矣。是以知明先,而

仁厚远。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

旁侧,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无

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我,

此其法也。

义者,非谓正人,谓正我也。虽有乱世枉上,莫不欲正人。奚谓

义?昔者楚灵王讨陈蔡之贼,非不能正人也,而《春秋》弗与,不得

为义者,以其身不正也。潞子【1】之于诸侯,无所能正,《春秋》谓

之有义,以其身正也。故曰: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

。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C君

子求仁义之别,然后辨乎内外之分。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

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春秋》刺上之过,而矜下之苦。

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此之谓也。故求诸己,谓之

厚;求诸人,谓之薄。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是故

以自治之法治人,是居上不宽也;以治人之法自治,是为礼不敬也。

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为礼不敬,则伤行而民弗尊。弗亲则弗

信,弗尊则弗敬。仁义之处可无论乎?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

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

(取材于董仲舒《春秋繁露》)

注释:【1】潞子:小部落的首领。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以义设人设:陷害

B.然而不得为淑人者淑:善良

C.则《春秋》弗美美:称赞

D.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萌:萌芽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所以治人与我者B.乃往救之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乃不知有汉

C.其至明矣D.莫之亡而自亡也

至若春和景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网者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逆其理,鲜不乱矣:违背了这个道理,少有不混乱的

B.以暗于人我之分:以致于隐藏起别人和自我的分歧

C.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没有成

形的时候

D.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据道理来端正自身

11.下列补写在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故曰:以仁安人

B.此则人与我也

C.是义与仁殊

D.故曰:义,我也

1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春秋》刺上之过,而矜下之苦。

②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

13.下面语段中,孝文皇帝的行为是如何体现仁义的?请结合本

文的“仁义观”,简要分析。(6分)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c身

衣弋绣【1】,帷帐元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和亲后,匈奴背约

入盗,帝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

(取材于《汉书•文帝纪》)

注释:【1】弋纬: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习题四】

徐文长传

袁宏道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①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

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

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

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

之刘真长杜少陵云C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

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

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栗②,恣情山水,走齐鲁

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

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

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

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

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

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

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

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

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

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

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

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J余同年有官越者,

托以抄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

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③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问世豪杰,永陵英

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

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

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

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

而不奇也。悲夫!”

【注】①藉:盛大。②曲聚:酒。③石公:作者的号。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B.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C.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D.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

习的生员。

B.有司:“司”即管理,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故称

有司。

C.巾帼:本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发饰,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

称。

D.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有时候也指年龄或辈分相同

的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徐文长极有才略,好出奇谋。他作胡宗宪的幕僚时,非常受

信任,一切奏疏、公文等都由他代作;谈论军事策略,大多能切中要

害。

B.徐文长才华横溢,文采极高。他游历北方,以诗作记游抒怀,

内容非常丰富;文章匠心独运,才思敏捷;书法刚柔相济,奔放苍劲。

C.徐文长恃才傲物,不慕名利。当时有人认为他是文坛首领,

徐文长自己却不认同,而且斥责推崇自己的人,因而他的名声不能超

出越地。

D.徐文长仕途不畅,命运多舛。他早年多次科举失利,晚年愤

慨更深、狂疾更重,最终心怀怨愤而死,作者认为徐文长一生无所不

奇,因而一生坎坷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

曾之流亚也。(5分)

译文:

(2)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

知有先生矣。(5分)

译文:

复习任务

【童生试】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

以功封徐州、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

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

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

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

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钧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

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

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c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

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

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

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

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复

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

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

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

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

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

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

漳平。

九年,以疾薨,年四十七。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樊哙侧其盾以撞

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不出,火且尽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D.其返汝耕桑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乡试】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

至老无少懈。母死,蔬食庐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

军都督府左断事。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又条上抑末技、慎选

举、惜名器数事。入祖嘉纳之。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成贵

州关索岭。特许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C巍

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

加恩。略曰:“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臣又愿益

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馈问。贤者下诏褒奖之。骄逸不法者,则

告太庙废处之。”书奏,帝颔之。

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巍复上书,言:“臣

愿使燕。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J

帝壮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

天下爱戴。今王据北平,取密云,下永平,袭雄县,掩真定。虽易若

建飘,然自兴兵以来,业经数月,尚不能出薮尔一隅地。且大王所统

将士,计不过三十万。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愿大

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况大

丧未终,毒兴师旅,其与泰伯、夷、齐求仁让国之义不大迳庭乎?巍

白发书生,蜉蟒微命,性不畏死。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行。

巍窃自负:既为孝子,当为忠臣。死忠死孝,巍至愿也。如蒙赐死,

获见太祖在天之灵,巍亦可以无愧矣。书数上,皆不报。

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

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选自《明史•高巍列传》,有删节)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旌孝子也旌:表彰

B.帝壮其言,许之壮:认为……豪壮

C.毒兴师旅毒:毒害

D.巍自拔南归拔:脱身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学”,指古代的大学,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B.“伏腊”,指伏日与腊日,夏祭为伏,冬祭为腊,是古代两种

祭祀的名称。

C.“太庙”,指中国古代帝王的祖庙。在先秦有不同的称谓,自

秦汉起称太庙。

D.“洪武”,即明太祖的年号。建文四年时,成祖废除建文年号,

改为洪武三十五年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巍入仕以后,积极向上进言。他任职期间,先上疏开垦河

南等地的荒田,后又条陈上奏抑制末技、谨慎选举等事,这些建议被

太祖采纳了。

B.高巍思虑周密,行事稳妥。在削王的问题上,他主张加恩,

建议皇帝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并重视亲人间的礼节,褒赏贤才,严

惩骄纵不法之徒。

C.高巍虽善于辞令,却未能化解危机。在燕王起兵后,他主动

请命使燕,多次面对燕王,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最终

仍未能说服燕王罢兵。

D.高巍为国尽忠,死而后已。他在李景隆兵败后,启程南归,

后投奔济南,誓死据守,并多次打败燕王军队。等到京城被攻陷,在

驿站中自缢身亡。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5分)

译文:

(2)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

(5分)

译文: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之、以)

【笔记区】

“之”的用法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

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

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

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

“之二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兜出于柳,龟玉毁于梗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J——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

之事》)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话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

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塔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

有一妻一妾章》)

“以”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为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C(《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

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

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

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害L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

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C

②日以尽矣。

2.通“已通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

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例题一】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

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

“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

乎?”

一、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

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

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

语提前的标志。

二、BF(A这B助词,提前宾语C往,到……去D助词,不译E

取独F助词,提前宾语)

三、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例题二】

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自以寿不得长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宫之奇以其族行

8.农民以鬻子者

9.无以,则王乎!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

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

29.作《师说》以贻之

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秦亦不以城

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

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

乡自到

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J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

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

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

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