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粤教科技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第一单元热...1第一课“冷与热”的奥秘...1第二课温度计...4第三课热往哪里传...10第四课热胀冷缩...21第五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28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32第六课让我们一起关心天气...32第七课刮风了...40第八课下雨了...42第九课:小小气象员...51第十课奥运与天气...56第三单元振动与声音...65第十一课声音的产生...65第12课声音的传播...71第十三课:乐声与噪声...75粤教科技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热第一课“冷与热”的奥秘教材分析:《冷与热》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冷与热”与学生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通过身体感受,动手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们亲历探索科学,建立科学概念,获取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和好奇心,本课“冷水与热水”是这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从体验中孕伏新知,活动中发现新知,运用中深化新知。设计思路:1、科学学习应以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2、激发学生动机,采用创设情境提供诱因的方法。3、使知识与能力同时发展,既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又要重视学习结果。4、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想想做做的活动中。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整理,研究有关冷与热的事实材料,懂得冷与热的原理。2、通过亲身实践用手触摸的方式把烫、热、温、凉、冷分开,并说出各有什么特征。3、通过合作实践,并尝试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课前准备:每组准备4个矿泉水剪成的杯子和两个小塑料袋,一瓶热水,一瓶冷水等。教学过程:一、谈话、体验:今天的天气大家感觉是冷还是热?请两位同学上台用手摸一摸预先准备好的两瓶水,一瓶冷一瓶热,并说出触摸的感觉。[采用谈话,实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实践探究(一)探究冷水与热水的基本差异师:提出:你能不能帮我用冷水和热水采用什么方式能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水?生:分组进行活动
汇报活动可能得到结果:生1:我组倒出了热水、冷水、温水三种生2:我组倒出了烫水、温水、凉水教师:你们很聪明,能倒出这么多种类的水,从中总结出:水的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通过活动,学生掌握了水的分类了]实践:让学生用手触摸各种水,说出有什么感觉。生1:我感觉烫水会烫伤皮肤。生2:我感觉热水泡手很舒服。生3:我发现温水可洗脸洗手很舒服。生4:我感觉凉水不会烫手,清清凉凉的。生5:我感觉冷水很冷。师:对,你们都说出了各种水的特征与作用,重点强调烫水会烫手,以后生活中应小心,避免烫伤,假如真的烫伤了,怎么办呢?生:讨论:假如万一不小心,让烫水烫伤了,用哪种方法好呢?1、用自来水止痛。2、把水泡弄破。3、涂上烫伤膏或植物油。生:汇报讨论结果:涂上烫伤膏或植物油这种方法好。[通过实践,学生了解各种水的特性与作用,通过讨论,学生学到了医学知识](二)探究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师:冷水和热水除了具有冷热特性外,还有别的现象吗?生:分组进行实践往冷水和热水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变化。生:汇报观察结果: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快,在冷水中扩散慢。生:在冷水和热水中,放一些糖发现热水中糖溶得快。[通过实践观察,使学生懂得了热水比冷水的扩散快]生:操作:把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混,装有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浮。生:各自进行总结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幻灯出示:(结论)1、冷水和热水具有冷和热的特性。2、物质在热水里的扩散速度比冷水快。3、热水具有上浮性。[教师把学生汇报结果有选择的展示在黑板上并对学生的汇报都给予鼓励:刚才大家表现非常好。](三)探究热水上浮的原因。生:合作与交流:再一次把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再把装有热水的塑料袋放入冷水中,观察变化情况。生:做做想想:把装满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上,并用皮筋扎紧,放入热水中,发现了什么,又放到冷水中,又发现了什么?生:汇报结果:发现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没有增加,但体积增加了。是因为热水上浮的原因。[结论:热水具有上浮力]师:[同学们真棒,这节课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我们知道了水的作用很大,大家要爱惜水资源,节约用水,虽然本节课没有告诉你答案,但是你通过亲身体验,亲身感受,把问题一一解决了,这就是科学的方法,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将来会成为一名科学家。]下课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内容是探讨“冷和热”的奥秘,引导学生从体验中孕伏新知,活动中发现新知,运用中深化新知。采用谈话、体验引入新课,组织学生做实验,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实践体验,观察总结结果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冷水和热水的特征,物质在热水里的扩散速度比冷水快,热水具有上浮性,还使学生建立了科学概念,获取了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第二课温度计教材分析:
《温度计》是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热》的单元教学内容中的第二课。属于观察实验活动课。本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自主、合作、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探究精神。
学生分析:
学生是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系统地学习有关热的科学知识。第一节课《冷与热》时,是通过直观的方法即身体感觉物体、环境的冷与热,用手去感受水温的冷与热去认识冷与热的现象。《温度计》一课在前基础上,继续进一步学习热的知识:学习探测热的仪器的科学理论知识,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温度计和应用温度计,使学生实现用理论研究科学,用实践来证明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认识温度计结构,从而掌握如何读作和写作,这是正常使用温度计的基础知识。(2)过各种实践活动,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温度计,从而培养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过程和方法:(1)观察和实验(2)正确使用和生活应用(3)主要的教学方法:迁移法、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实验法情感与发展:(1)通过学习,懂得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了科学与医学之日新月异,造福人类社会,从而树立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让科学造福人类社会”的理想。教学难点:
认识温度计结构(玻璃泡、煤油柱、(水银柱)、刻度、摄氏度单位和符号表示、如何读作和写作、探温计内的弯曲位设计)
教学重点:
温度计(气温计和体温计)的正确使用和日常应用教学准备:活动(一):普通气温计:认识温度计的结构
在烧杯内倒入不同的温度的水: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活动(二):气温计的应用活动(三):体温计的应用〔名括传统型、掌上探温计和耳窝探温计(后两种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准备)〕(重点提醒:传统的医用体温针是用水银做,要轻拿轻放,以免打烂,若打烂了要清扫好现场,但千万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因水银有毒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学习任务:(1)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出书本P2的图片和P6的图片,利用第1课《冷与热》教学内容,用身体感觉到环境的冷与热以及用手去感受冷水、温水与热水,这些全(2)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出P7的图片(但事先把课题覆盖着)。我们可以凭生活经验和感觉来判断天气的冷与热,但如何知道具体温度呢?(设计目的:运用知识迁移方法从旧知识引入,从“怎么知道哪个地方更热呢”这个句子,从引导学生想出用“温度计来测量”的方法,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的内容:温度计)。老师由此说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识温度计和温度计的应用(揭示课题、简单明瞭,直奔主题)
二、师生共同探究,获取新知(1)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温度计的了解以及还想知道的(设计目的:首先肯定学生所知道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带着继续探究的精神去学习新知)(预设:学生可能会问到温度计是用什么来做的,或为什么要用水银来做等问题,老师可先肯定学生的好学精神,再重新点明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的问题留待以后进一步深入探究。)
(2)活动(一)认识温度计认识刻度及所表示的意义A、
认识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及其单位和符号的表示法B、
认识和学会温度的读作与写作(包括0度以下的的读作和写作)C、
如何才能准确地读出温度计的度数(使用P9的讨论)(学生可试做)讨论后教师小结:(1)玻璃泡不能位容器底及侧壁,必须浸没在液体中(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即煤油柱或水银柱的上升的进度稳定后)
(3)以平视的角度读数(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及到“华氏”,老师可先肯定学生的有一定知识面,略说一下“华氏”其实也是国际惯用另一种常用温度单位以及与摄氏刻度互相对照)(设计目的:因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由老师讲授其知识点为主)
实践应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自己小组所用的温度计(把准备好的三种温度计分派给小组)A、
根据小组所用的温度计填写P9的表格B、
选用哪一种温度计测水温?为什么?C、
什么叫量程。(设计目的:让学生发挥自主,自学、合作的能力,综合小组实践结果作学习的汇报。教师小结同时引入另一新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是气温计和体温计。我们先来应用一下温度计。
(3)活动(二)用约5至10分钟时间测气温并做好记录(P11):同一时间测量教室内外不同地方的气温(P10)(设计目的: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地方测气温,让学生细致观察温度计的煤油柱的变化)
待学生汇报完实践结果后,报置P11拓展题(利用休息日完成)。(4)活动(三)测体温A、
传统的测体温步骤是好何的?B、
为什么要把体温计甩几下?C、
体温计内的曲位的的作用(先让学生细致观察体温计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发现法去揭示问题:曲位的作用。老师释疑:曲位的作用是当你把探温计从腋窝中抽出时,受热胀冷缩影响,水银柱在弯曲位断开,让水银柱保持在原来的刻度。这也是为什么重新探测体温时要把体温计甩几下,把原来的甩至低于摄氏35度。(难点)D、
认识各种新型的体温计。第一种:红外测温器(预设:如时间许可的,可联系到广东曾发生的SARS病情。第二种:掌上体温计用60秒时间测出你的体温(个别学生实践)第三种:耳窝体温计用1秒时间测出你的体温(个别学生实践)E、
学生讨论:新型的探温计与传统探温计之比较(从好与不好两方面)(设计目的:让学生在讨论中懂得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医学之日渐倡明可造福人类社会)
三、课堂反馈:让学生说说这一节课对温度计又了解了多少。(预设:如时间允许,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和创意:对温度计的改进和新式设计及其用途)
四、老师总结:我们今天认识了温度计并掌握了如何正确使用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与我们生活有紧密联系。还有一些特殊的温度计用在特定的方面(如P13资料所示的),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可利用互联网搜索更多有关温度计的知识。本课到此结束。教学后记:通过学习,认识温度计结构,从而掌握如何读作和写作,这是正常使用温度计的基础知识。
第三课热往哪里传教材简单介绍:《热往哪里传》是四年级《科学》教材《热》单元的第三课,由水温的变化、哪颗豆子先掉下来、保温与材料三个活动组成。让学生在掌握前两课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懂得不同的物体导热的性能不一样,并通过制作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动手能力,同时体会实验记录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设计意图通过“猜想——验证——分析——结论”的教学设计流程,让学生在掌握物体导热的相关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思维习惯。整个教学过程设计,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都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都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幸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2、通过讨论和收集资料,知道热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的应用。3、了解生活中对太阳能的利用。能力目标:学会简单的科技制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制作曲线图,培养学生对信息筛选、整理、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通过经历猜想——实验探究——结果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学会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热传导的规律,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难点: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活动安排: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活动1水温的变化观察烧杯里和水槽里水温的变化寻找水温变化的规律猜想、记录、分析讨论在加热的过程中,酒精灯的火焰会使周围的哪些物体变热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讨论加热过程中哪些物体会变热酒精灯火焰的热是经过哪些物体使水变热的讨论、推理
活动2哪颗豆子先掉下来分别在木勺、铝勺、不锈钢的勺的勺柄上粘张绿豆后放进热水杯里,观察不同的勺子上的绿豆掉下来的顺序知道不同的物体导热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拓展调查炊具各部分的材料调查家庭中的炊具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在生活中的应用调查、发现活动3保温与材料用棉布、毛巾、纸、棉花、塑料和泡沫等多种材料制作保温瓶探究各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实验、记录拓展做“太阳能炉”利用盒子、易拉罐、剪刀、卡纸、铝箔等材料制作太阳炉通过制作太阳炉、体验如何利用太阳能实验制作网上学你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太阳能的应用,。请登陆“小学科学”网站登陆“小学科学”网站了解更多的关于太阳能应用方面的知识了解生活中如何利用太阳能应用的知识,拓展视野网上查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保温材料的幻灯片,相关表格。幻灯机。给热水加热的实验装置。秒表、酒精灯、凡士林、各种金属材料、烧杯、温度计、纸板、棉布、毛巾、纸、塑料、棉花和泡沫、废旧盒子、易拉罐、剪刀、卡纸、铝箔等。学生准备:各种保温材料以及制作工具、搜集各种热传递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活动时交流,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热传递的基本知识,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教学设想教学实施反思与分析一、创设情境:通过出示动画中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并在前二课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研究课题。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广,课外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热传递的简单浅显的知识,这里的环节设计主要是目的有二点:1、掌握学生关于热传递的简单知识拥有情况;2、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一、创设情境:播放动画:小明的爸爸刚从外面干完农活回来,满头大汗。小明想倒一杯水给爸爸喝,可是水很烫。提问:谁能帮帮小明,怎么做才可以让他爸爸尽快喝到水?提示:想办法将热水的温度降低。
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可是你们知不知道,热水的温度为什么会降低呢?其中的热量跑到哪里去了呢?(揭示课题)
有谁知道关于热传递的一些知识呢?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学生对动画中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并想出了很多的方法,而且方法都很科学实用。
学生的回答主要是如何将热水变成冷水的问题上,如何引导到热的传递上来,还需要老师的提示和补充。
学生能根据前面的动画内容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冷和热的现象,关于热传递的方式还没有掌握。
本活动按照“猜想——验证——分析——结论”的流程进行设计。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
猜想部分承接上面学生的发言提出。在这个环节处理上的猜想结果不重要,关键是让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而已。
有了猜想以后,必须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证明。而自己设计实验也是本学期学生刚接触到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给出设计实验的提纲和相关的实验报告单。
实验设计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分工等方面来进行引导。
实验的合作分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需要,同时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定性(量)实验在这里不需要向学生提出来,教师只是做几个条件的限制就可以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专门学习到定性(量)实验和对比实验等相关知识,本节课程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实验数据的收集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讲解填写、观察的基本要求。
绘制曲线图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且可以直观的看到烧杯里的热水和水槽里的冷水温度变化的全过程,学生也容易得出结论。在学生绘制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进行指导。
该环节是对上面实验结果的巩固和应用,学生在懂得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以后,这个问题也不是很难回答的了。该环节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根据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推理了解热传递的方式。运用推理也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些现象进行的推导,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
该教学环节实验的设计全部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自己预设实验结果,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分析实验数据,从而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保温材料的一些知识,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动手设计制作保温瓶,体现以学生为在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放”也要适量的控制,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精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知识运用到日程生活中去。室外探究部分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二、新课教学活动一:水温的变化猜想:提出问题:刚才有的同学说将热水放在冷水里,并适当搅拌就可以让热水的温度降下来,说的很好。请大家大胆猜测一下,当将装水的杯子放进装有冷水的水槽以后,他们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呢?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热水会变冷,冷水会变热实验设计:提出问题:刚才只是大家的猜想,如何用具体数据来科学地证明呢?(实验)实验设计:(学生讨论)1、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2、你打算如何操作这个实验?3、如何记录实验数据?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4、你们小组实验过程中如何分工合作完成?组别
组长
成员
操作
记录
监督
收集
实验操作:刚才大家说的都很好,可是为了使实验更加科学和规范,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大家都使用500毫升的冷水和150毫升的热水做实验,并且每隔3分钟记录一次冷水和热水的温度。时间0369121518热水
冷水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醒测量液体温度应该注意的事项。数据收集:
实验完毕,请大家整理好实验物品。整理好自己的实验数据,并绘制曲线图。结果分析: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呢?板书:热可以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大家真了不起,其实科学家也是和大家一样做实验的,从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结论。我们以后遇到一些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的时候都可以这样去操作,从实验中求得真理!讨论:出示一个给水加热的实验装置。在使用酒精灯加热的过程中,酒精灯的火焰会使周围的哪些物体变热?酒精灯的火焰上的热是如何传递给烧杯里的水的呢?
活动二:那颗豆子先掉下来创设问题情景播放动画:天气转冷了,妈妈准备了火锅。小明一回到家就要去吃,妈妈给他出了一道题目:家里的碗柜里有三种不同材料制成的筷子:竹筷子、铝筷子和不锈钢筷子。你会选择哪种材料制成的筷子呢?为什么?学生讨论,并说明各自的理由。实验设计: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按照实验报告单上的表格要求讨论具体的实验方案。
(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等具体内容)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小组间互评,评选最佳实验方案。老师对实验方案进行点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把豆子用凡士林分别粘在三个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勺子上面,并把它们放在装有热水的杯中,看哪颗豆子先掉下来。)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讨论交流:这几种勺子的传热快慢一样吗?你还有什么办法检验这些勺子的导热性能吗?哪些材料的导热性能好?
活动三:保温与材料提问问题:在这个短片中你看到了什么?看谁找到保温瓶保温的秘密最多。播放视频(保温材料)。讨论分析:如果我们要自己动手制作保温瓶吗,你打算怎么做?你打算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制作?学生讨论制作保温瓶的方法和步骤。学生根据自选的材料制作保温盒。实验检验:将盛着热水的烧杯放到保温盒中,看谁制作的保温瓶的水温下降的最慢,保温的效果最好?讨论交流:哪种材料制成的保温盒保温效果最好?家庭作业:观察家庭中的各种用品,看看哪些使用了保温材料?
拓展活动:出示太阳能小帽、太阳能汽车、太阳能计算器的图片。(指示太阳能板)这些黑黑的物体是什么东西吗?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学生可以根据已经收集到的材料发言。出示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能灶的图片。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太阳能炉。室外探究:把制成的太阳能炉拿到室外进行实验,用易拉罐盛水放在太阳能炉中,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水温。学生交流制作经验
猜想部分进行的很顺利,学生普遍都能正确猜想。其中有少数学生提出“是热水降温快,还是冷水升温快”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争论。该问题可以作为本课程的拓展部分教学内容。
在操作实验的步骤上,学生说的都不够完善,有的还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还靠教师用幻灯片向学生提示出来。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对于水的容量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定量控制。每隔三分钟记录一次需要教师的集体提醒。学生在读取数据的时候还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关于温度计的读法还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绘制曲线图的时候,部分学生不规范,教师讲解了基本方法,并做了示范。看来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功训练还需要加强。
学生都能围绕热从高温到低温的传递来回答和讨论。教学效果基本达到!
学生对动画比较感兴趣。当问题出来以后,学生举手也非常积极。大部分学生都是根据日常的经验选择了不锈钢筷子,理由是卫生。当老师提示从热传递的角度来考虑的时候,也只有部分学生认为是竹筷子,并产生了简单的争论。这个是好事,科学就需要这样的争论。
在播放视频材料之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这目的去看,并通过比赛的形式,效果很好。
放开手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设计制作保温瓶,并通过实验检验制作的效果,也正是科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拓展环节是对本课所学习知识的总结,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主要任务也是动手操作。教学后记: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冷水和热水“相遇”之后,热是怎样传递的。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课热胀冷缩一、教学资源分析1、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热》第4课的内容,是在《冷与热》、《温度计》、《热往哪里传》三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证明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进而得出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物体的受热或遇冷后会发生变化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虽然生活中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但我们的学生并不一定有注意到。而这恰好是吸引学生的地方,因为他们会更好奇。
3、教学方式的分析
“热胀冷缩”属于探究实验性的活动,但刚上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来看,这个活动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由于在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活动比较多,而对探究实验性活动在三年级下册《物体与材料》单元有了涉及,但学生还是很生疏,为此,本课采用演示法、实验法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二、设计理念
1、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重点展开探究实验活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这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学生未必会留意到这种现象,也就说学生对这方面是陌生的。为此根据实验难度的不同,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①教师演示液体热胀冷缩,学生再进行模仿实验。②学生根据书本上的提示,完成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③选择桌面上的材料,进行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④回顾导入时的现象。
2、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实现认识上的跨越。
在学生学习本课前,他们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是很了解。因此,在进行液体的实验后就要对这种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他们的共同点,即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然后再围绕固体、气体进行探究实验。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
2、能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3、能够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完成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四、教学重、难点: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五、教师准备:
准备8组材料,每组材料有3个篮筐,每个篮筐对应一种实验。篮筐一有烧杯、热水和冰水、小试管2根、红墨水、透明塑料吸管2根、带孔的橡皮塞;篮筐二有2个玻璃杯、热水、冰水;篮筐三有瘪乒乓球、烧瓶、气球、烧杯、肥皂水、冰水、热水。六、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课件——视频设疑导入
播放修路工人用电锯在水泥路面锯开一条缝,再往那条缝里灌入沥青。电脑屏幕出现2幅图——左边的图是一块水泥地胀裂了;右边的图是学校教学楼中间的缝师:你们平时有留意水泥工路面上有一条条沥青吗?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修路工人要锯开一条缝,往缝里灌入沥青呢?(生猜测)
看来有些同学学习习惯很好,课前预习了,知道热胀冷缩这个词。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实验,一起去探究热胀冷缩这种现象!(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会升降的水柱”。师:同学们,你们有见过喷泉吗?生:见过,去旅游时见过。
(课件出示喷泉图)。师:那你们见过彩色喷泉吗?
(学生面面相觑)师:好,现在老师给大家做一个彩色喷泉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实验步骤:(1)在小试管内装入红墨水。(2)把带孔的橡皮塞塞在试管口,插入吸管,吸管只露出橡皮塞外一点点。(3)把烧瓶放入烧杯中。(4)在试管上浇热水。(5)彩色喷泉喷出来了!(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学生下一步的动手操作做出示范。)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请组长出来领实验材料做实验,要注意实验步骤和小心热水!别烫着!
学生动手实验。
师巡视,给与指导和帮助师:很多同学的实验都成功了,出现了彩色喷泉。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现象?
生1:是热水的作用。
生2:红墨水受热膨胀,所以就胀了出来。
生3:红墨水受热后,体积胀大,水就胀出来了。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假如我们一开始不浇热水,而是浇冰水,会出现彩色喷泉吗?下面大家用另一个试管再做实验,改为浇冰水,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兴致勃勃地做实验,师巡视帮助和指导。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生1:红墨水往下退了
生2:红墨水遇冷后收缩,就退下去了。
生3:红墨水体积减少,所以退下去了。
师:同学们的实验做得很成功,结论也是正确的。
师:通过三年级科学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墨水是液体。通过刚才的2个实验,能说明红墨水具有怎样的现象?
生1:红墨水受热时膨胀,受冷就收缩。
生2:红墨水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师:对,红墨水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边说边板书)。
那除了红墨水,其他的液体有没有这种现象了,我们下课后可以继续做实验进行验证。
2、教学“会变化的杯子”
除了液体,我们的世界中还有固体和气体。那固体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下面就让我们进行固体的实验探究。师:组长上来领材料,有2个玻璃杯、热水和冰水。
各组根据书本上的提示,独立完成实验。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和帮助。师:你们有什么发现?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生1:加入热水后,杯子很难被拉开;倒入冰水后,杯子很容易被拉开;生2:我跟他的一样。生3:我想是杯子受热后变大了,所以难被拉开;而受冷后变小了,所以就容易被拉开。生4:杯子受热后膨胀,所以难被拉开;遇冷后收缩,所以易被拉开。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真理了。下面对这个实验现象作一个总结。玻璃杯具有什么样的现象?生1:也跟红墨水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生2:对,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师:同学们真棒。学习上懂得比较、联系。对,玻璃杯是固体,它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边说,边板书)。其他固体是否也有相同的现象呢,我们下课后可继续研究。3、教学“会变大小的气球”刚才我们研究了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那气体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下面每组领一份的实验材料,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气体有没有这种现象,并。学生小组成员合作,充分讨论设计方案,然后选取材料,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收集事实,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汇报交流。第一组:《瘪乒乓球复原》
我们组的实验是:把一只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几分钟后,瘪了部分鼓起来了;再把它放在冷水里,只见刚鼓起部分又瘪了,说明了空气受热膨胀,遇冷收缩,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组:《气球胀大了》
我们组的实验是:把气球套在瓶子上,把瓶子放在热水里。哇!气球慢慢地胀大了,但几分钟后,水慢慢变凉了,气球也渐渐缩小了,也说明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三组:《热水吹泡泡》
我们这组设计的实验和第三组类似,但我们不用气球,让瓶口在肥皂水沾一下,把瓶子直立放在热水里,一个又大又圆的泡泡吹出来了……
师:为同学们精彩的实验,给与热烈的掌声。
师:通过刚才几组的演示实验,谁来说说空气具有怎么样的现象?
生: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教师板书)。
(三)、回顾前面,总结。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现在,谁能解释一下刚上课时所看到的现象,为什么要在水泥公路上锯开一条条缝并浇进沥青?假如没有这条缝的话,水泥公路会怎么样?教学楼为什么要留有缝隙?生1:水泥路会胀裂。生2:天气热时,水泥会膨胀,会涨起来裂开,像一开始看到的裂开的那幅泥地一样。生3:教学楼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缝隙的,它膨胀时也会裂开。师:看来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得很好,为自己的学习效果鼓掌。师:除了刚才的水泥路、教学楼,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胀冷缩的性质?同学们回去进行资料的收集,我们下节课进一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四)板书:
4、热胀冷缩
红墨水
液体
玻璃杯
固体
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空气
气体
第五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标准内容1.
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2.
温度的改变可使状态发生变化。3.
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冰点和沸点。3.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步骤和方法。
设计意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是“热”单元的第五课。本课将着重通过学生的活动突出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冰点和沸点;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步骤和方法。
本课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在生产生活中热对状态的影响。通过一系列有趣并符合少年儿童研究的实验,丰富他们学习科学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生活常见的蜡烛入手,通过设计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物质都有三种状态,都会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物质的状态变化。教师可以以制作各种性状的蜡烛、糖玻璃等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经历物体状态在温度的作用下的改变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与生活实际运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到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以学生的兴趣驱动活动的继续,使探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创新的思维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教学流程观察——对比——实验——交流——归纳。
重点难点
知道并了解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准备酒精灯、小块蜡、细铁丝、金属盒、蜡烛、夹子、锡条、松香、烧杯、冰块、温度计、铁架台、砂糖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入出示任务驱动页图片。在暑假里,学校组织了一次外出活动,波波带上了最爱吃的巧克力糖,打算请小伙伴们吃。当他兴高采烈地把巧克力糖拿出来请大家吃的时候,却发现巧克力全都融化了。问题是什么让巧克力融化了?目的通过创设的活动情景,引出探究主题——“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二、活动一:蜡块的变化引入原来,巧克力是在热的作用下融化的。大家还见过哪些物体像巧克力一样,状态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呢?(蜡烛等。)教师把一小块蜡烛放进金属勺里作加热状。问题大家知道当这小块蜡烛受热时,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吗?思考是否会融化呢?问题确实如此吗?想亲手动手尝试一下吗?实验小组活动:把蜡烛切成小块并放入金属盒中,放在烛火上加热,观察并记录蜡块状态的变化。(实验前用幻灯投影出示实验的注意事项和步骤。)交流观察现象并进行记录。把观察记录跟其他小组分享。小结像蜡块这样的固体受热后状态会发生改变。蜡块受热后会融化成液态,最后会变成气态。
三、拓展:物质的三态引入物质都像蜡一样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不同的温度下,它们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媒体展示几种不同的物质,说说它们在常温下是什么状态。思考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常常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请你思考,水的各种形式分别是什么状态的水?填写书的表格。交流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四、水的变化引入出示一杯在冰箱的冷冻格中冷冻了一段时间的水(尚未完全结冰)。问题请观察,大家可以在杯子里发现什么?引导这是一杯刚刚结冰的水。水结冰时候的温度我们把它称作冰点。你知道冰点的温度吗?实验测量冰的温度。实验在装了冰块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直到水沸腾,并测量水温。观察观察冰块的变化,并注意水温的变化。交流交流实验中观测到的现象。媒体播放“水的三态变化”视频。小结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看到的现象,认识水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三态的变化。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结冰时的温度叫冰点。
五、拓展:制作“糖玻璃”导入故事:特技演员把玻璃撞碎的情形。演员会有生命危险吗?分析介绍特技表演中常用到的糖玻璃其实是利用物质的状态会随着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这一原理制成的。实验制作糖玻璃。延伸可以把糖做成其他形状的图案吗?怎样做?
六、小结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第六课让我们一起关心天气【教学内容分析】“学习科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由此可见,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孩子们学习的场所,就是孩子们活生生的教科书。如,天气现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是绝大多数学生已有的认识。新课标要求知识的切入点从学生已经的经验出发,设计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做科学”(即“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科学,理解科学。虽然天气变化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学生对天气变化的了解仍缺乏主动的关注和接受,很少有意识地去关注天气、研究天气、确定接收每天的天气信息。但是他们对风云的变幻莫测,对闪电雷鸣等现象或多或少存在好奇心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好奇心就促使学生对天气问题引起兴趣了。本单元的学习活动,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观察天气,形成天气的意识,成为一个合极(格)的“小小气象员。如此说来,学生只有保持一种较浓厚的好奇心,才能进而发展对身边常见事物的探究欲望,培养其观察与擅于探究的能力。本节课是由常见的天气、天气与生活、天气与动物三个活动组成。是学生学习天气单元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开展了对天气中最基本要素的气温、降水、风、云等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认识天气的多样性、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天气预报等多方面的知识。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讨天气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为后面的知识教学做铺垫。
【教学目的和能力要求】(一)过程和方法: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2、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3、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周围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资料。(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唤起关注天气的意识。意识到天气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2、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描述、交流、表达各种天气现象的特征。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各种天气资料的图片,生物预告天气的谚语和图片,相关表格。学生角色表演的简单道具。学生准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活动时交流。重点收集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方面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与形式师生互动,探究科学互动目的创设情景集中话题1、图文结合,创设情景。多媒体出示几张图片:⑴炎夏之时,地面干裂,农民伯伯在田地里仰望天空,叹惜着雨量不足,盼望下雨;⑵大雨倾盆而下,广场门口挤满了躲雨的人;⑶冰天雪地,有些人在滑雪,有些人在堆雪人,有些人在丢雪球;⑷风和日丽,一群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野外郊游。
(同学们引起一阵小讨论。)
2、讨论小结,引出课题:看了上面的几张照片,大家一定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吧?(板书:天气)2、提问:大家已经知道了那些关于天气的知识呢?在这节课上你们还想知道天气的那些知识呢?一、导入新课。调查研究探索科学活动一:常见的各种天气现象(1)结合刚才所看到的图片,延伸让小组交流对常见天气的体验:①说说日常生活中自己常见的天气现象。②在不同的天气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③你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并说出对印象深刻的那次天气有何感受。
(2)描述常见天气现象的特点:
①出示几张最常见的天气现象图片。②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华,用自己最喜欢方式描述图片上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提示:学生也许对一些天气符号已经略有印象,可让他们拿出笔来画一画,写一写。③学生汇报展示描述结果,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并要求把描述结果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3)引申讨论
①问题一:你认为哪些天气是美丽的?
继续播放更多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天气(美丽的、恶劣的……)讲述:让我们来看一些图片,如果你觉得她很美,就起来告诉大家“美在哪里”;如果你觉得她很讨厌,就起来告诉大家“讨厌在哪里”。讨论:你喜欢哪一种天气,为什么?②问题二:每个人喜欢的天气一样吗?举例子谈谈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最不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说说你的理由。要求:(课前每个统一准备四张小纸条)将喜欢或不喜欢的天气现象和相应理由写在纸上,然后张贴在黑板上的两个圆圈(喜欢和不喜欢)里面。分析:哪些天气喜欢的人多,哪些天气喜欢的人少?为什么同一种天气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呢?③回看上课时播放的第一张图片,说说假如你是农民,或是其它不同职业的人,你会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会不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并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二:天气与生活㈠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我们的生产活动、出行和农作物的生长都经常受到天气的影响。你能举出一些常见的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例子吗?学生小组讨论,并填写下表:项
目晴阴雨雪……对出行的影响
对生活的影响
……
将学生讨论结果通过幻灯机全班展示,评出最好的小组,给与适当奖励。㈡收集资料情况交流学习因为我们还没有网络的条件,大家也已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课前做好了“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调查,现在交流一下认识,也请大家在课后继续从书报中查阅有关的资料。㈢角色扮演游戏学生戴上自己或老师准备的头饰,扮演各种角色,如晴天的太阳、雷雨的闪电、大雨、雪等,以及地面上的各种动物、植物等,表演不同天气时会出现的情景
活动三:天气与动物①提问:天气变化会对一些动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快要下雨时,蚂蚁往高处搬家,蜻蜓在低空飞行……大家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吗?学生回答。②为什么“蜻蜓低飞”就预示将要下雨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认识这是蜻蜓是对天气变化的适应。③天气谚语是以成语或歌谣形式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天气变化的经验。我国天气谚语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内容丰富,其中很多可以用来制做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大家还知道那些天气谚语呢?教师举例,并简单解释。学生回忆。④你还知道那些天气谚语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呢?有兴趣可以课后研究。
二、新课讲授:1、了解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天气现象,及懂得用语言描述天气情况。
2、了解天气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懂得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了解天气除了使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以外,也时刻影响着各种动物的生活。
讨论总结收集天气谚语。巩固与提高。
【教学反思归纳】(一)应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沟通科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科学来源于生活,而粤教(科技)版科学课的内容都是选取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问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越感兴趣。学生进入科学课堂之前,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四年级小朋友已有了或多或少的生活积累,这是我们开展科学教学值得研究和利用的财富。(二)关于引导学生实施“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是“探究”的基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些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其实在某些探究学习不必要求过高,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应达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身边事物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三)应重视学生的“亲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应该如此处理教材:设计层层深入的探究实验,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一直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亲历的活动中去体验、去体会。第七课刮风了教学目的:理解空气受热上升是产生风的原因;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释海陆风的成因。会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完成实验;能够对产生风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并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通过自己的探究,认识到自然界中刮风的现象并不神秘,而是有科学规律的。
教学准备:蜡烛、钟罩、风车、火柴
教学过程:导入:
出示小风车,问学生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风车转动。
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风是风车转动的条件。
再出示蜡烛,告诉学生有一种新的方法让风车转动。鼓励大家一起试一试.新课:一、探究钟罩内产生风的直接原因蜡烛“吹”风车实验:老师派发实验用品,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引进行实验(如右图)。学生分组实验。问:哪些小组成功了?学生举手问:风车转动了,风是从钟罩里吹出来的吗?生:钟罩里吹出来的。问:为什么判断是钟罩里吹出来的(不是外面的风)生:风车只有在钟罩口才转动。(赞扬学生知道找证据)问:钟罩里的风的产生和实验中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蜡烛、钟罩底部的空隙(假设)。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分组实验,汇报自己的验证结果。(点燃蜡烛和熄灭蜡烛对比、有空隙和没有空隙对比)让学生小结:实验中风的产生和蜡烛的燃烧及钟罩底部空隙有关。
二、探究钟罩内风流动的规律:问:钟罩里的风是怎样流动的呢?出示投影请学生回答。(学生用电子教鞭指示说明)问: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呢?怎样做?(提示可以用烟的方法。)提供蚊香,学生实验。报告发现:风都是从钟罩下面进入,从上面吹出。(发现规律)
问:对上面发现的规律,你怎么解释呢?请小组讨论,然后回答。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释(可能的原因)。教师补充和解释(动画演示):蜡烛燃烧让火焰周围的空气变热,变热的空气会上升,然后周围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教师演示实验:热空气上升实验要求学生把实验中风形成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在描述下来。
二、知识的运用:海陆风成因:①自然界风形成的规律也是和空气受冷、受热有关。比如在海边常常会有一种很有规律的风——海陆风。短片介绍海陆风的现象。②展示海陆风示意图,请学生依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解释海陆风的成因。学生小结课题:刮风了第八课下雨了一、教材分析《下雨了》一课是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粤教科技版)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中的第三课的内容。下雨是常见的天气现象,每个孩子都经历过。教材开始编排了一个模拟下雨的活动,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究雨的形成过程,这与自然界中的降雨过程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接着以资料的形式安排了云的形成过程和几种云的形态。接着又让学生通过活动学用雨量器测一次降水的降水量。再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家乡的雨量,让学生了解更多下雨的知识。二、学生分析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学生已经学过了刮风,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但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雨的形成和用雨量器测降水量是还不清楚的,也是很想知道的,所以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会很有兴趣的。加上顺德是个多雨的地方,理解雨的形成及对雨量大小的测量很有作用。三、教学理念及思路学生天生好奇、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对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肯探索,充满憧憬;也许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在研究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相互依存;也许……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选取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课题越贴近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鉴于以上,我从活动入手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下雨的活动和用雨量器测一次降水的降水量的活动,查看课本资料,紧接着又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家乡的雨量,让学生了解更多下雨的知识。四、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1)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2)把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降雨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程。(3)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4)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五、教学准备:水槽、玻璃片、冰块、雨量器、有关云的资料。六、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七、教学课时一课时八、教学过程设计及反思(一)导入[多媒体投影]下雨的情景,引出核心问题“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教学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对看到的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引导到教学主要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教学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天上为什么会下雨”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能会有一些神话和迷信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为后面的正确解释作铺垫,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修改他们的前概念。(二)活动一[教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么现在我们看看到底“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学生]模拟下雨(分小组进行,用时10min)在盛水的水槽上盖一块洁净的玻璃,并在玻璃上放几块冰,放在阳光下,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做好记录。实验完毕回到教室,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教学反思]1.在实验前与实验当中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尤其是要提醒学生观察整块玻璃不同位置的现象变化;2.小组合作做实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谁能解释“盆子里的水为什么会跑到玻璃板上了”?[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水槽里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板就凝结成小水滴,就变成了“雨”落下来。其实自然界下雨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多媒体投影]自然界下雨过程。[教师]看了“自然界下雨过程”,谁能说一下这个过程?[教学反思]此处安排学生复述“自然界下雨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关于下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进一步提出各种问题(三)活动二[教师]有学生提出“下了多少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要用雨量器[学生]1.阅读课本P45;2.介绍雨量器的构造和怎么量雨。[教学反思]让学生介绍雨量器的构造及怎么量雨,而不是老师来介绍,避免了课堂上的长篇大论,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当然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要给与适当的补充和更正。[教师]你还对雨水的哪些方面感兴趣?那么这里就有两个小任务交给大家:1.自定主题,查阅资料,写一篇与雨水有关的科学小论文;2.自做一个“雨量器”,测量最近一次降雨的降雨量,然后与天气预报比较,回校后交流。(老师会提醒什么时候测)(四)小结从刚才大家的表现中,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雨,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是自然界水资源循环的一种形式,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使大自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请同学们课后多了解一下家乡的雨水情况。
附图片:
[附拓展知识链接]
云的形状:
由于湿度、气流和天气系统的不同配置,云的形状变化很多,有辐射状、脊椎状、乳房状、波状、纤维状、钩状、絮状、层状、荚状、堡状、弧状、帆状,等等。
云的型态变化多而复杂,要很清楚地说出每一种云的名称,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在纷乱中仍可从组织、型态、特征等等来辨别。
(1)以基本型态来看云,可分为层状、积状和纤维状。
(2)以高度来区分,则可分为高云、中云、低云和直展云。
(3)若再按形状、组成和形成原因,就可归纳分成十种云属,分别为卷云、卷层云、卷积云、高积云、高层云、层云、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等。
2、以下是典型的十种云:高云类:
卷云、卷积云、卷层云是纤维状的高云,离地面约6~13公里的高空,气温为零下数十度,所以是由冰晶组成,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明亮的丝质光泽。(2)中云类:
高积云、高层云是由水滴或水滴和冰晶混合而成的中云,离地面约2~7公里的空域,介于高云和低云之间,如云向上升,可变成卷云类;若高度降低时,也可能变成低云类的层积(3)低云类:
层云、层积云、雨层云是由水滴组成的低云,生成于地面到2公里的低空。这类云存在时,会给人有不爽朗而潮湿的感觉。(4)直展云类:
积云、积雨云是垂直向高空发展的云类,云顶高度可达到6~8公里,甚至更高。在低空是由水滴组成,伸展到高空时,则是由冰晶组成。造成闪电打雷和孕育龙卷风的的云就是积雨云。
测量降雨量的简单方法降水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降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带来灾害。因此,人们需要知道一次雨或雪降下了多少水,也需要知道一年、一季或一月里当地下了多少雨(雪)。这样,就需要测定降水量。在我国民间,通常用下了几指雨或几寸雨(即渗透到土壤里几指深或几寸深)来说明一场雨的大小。这种办法对于粗略估计当地旱象缓和程度等是可以用的,但是它得到的资料不够精确,也不易互相比较。因此用雨水渗透深度来表示降水量,是不够科学的。为了使降水量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比较性,气象观测规范中规定:降水量指从天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降水量以毫米为单位。测定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承水器、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储水瓶口径成比例的量杯。有雨时,雨水过漏斗流入储水瓶。量雨时,将储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杯内。从量杯上读出的刻度数(毫米)就是降水量。冬季降雪时,要把漏斗和储水瓶取走,直接用承雪口和储水筒容纳降水。测定降水量时,把储水筒取出带到室内,待筒内的雪融化后,倒在量杯里,再读取降水量数字。这样,无论是液态或固态降水的降水量,都是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这样测定就比较精确,而且便于相互比较,并能求出总量。还有另外一些测定降水量的仪器,例如可以作连续记录的虹吸式雨量计,可以遥测的翻斗式遥测雨量计等。它们的原理和上述的一样,只是分别增加了自记装置和传递信息的装置罢了。雨量和分级降水量是用来衡量降水多少的一个概念,它是指雨水(或融化后的固体降水)既不流走,也不渗透到地里,同时也不被蒸发掉而积聚起来的一层水的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降雨量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同时还可以用雨量计来自动记录雨势的变化和雨量的大小,有关雨量的测量我们在后面会详细介绍。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水强度。最常用的对降雨的分类方法是按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的等级。根据国家气象部门规定的降水量标准,降雨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六种(见表)。但是,由于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各地气象预报部门对于当地各类降水的标准也有些自己的规定。例如,在广东,24小时内下50-70毫米雨的机会较多,当地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在80毫米以上的雨才算作暴雨。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等地,24小时内下50毫米雨的场合极少,则规定24小时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上的雨都可算作暴雨。
表.各类雨的降水量标准种类24小时降水量12小时降水量小雨小于10.0小于5.0中雨10.0-24.95.0-14.9大雨25.0-49.915.0-29.9暴雨50.0-99.930.0-69.9大暴雨100.0-249.070.0-139.9特大暴雨250.0以上140.0以上在没有测量雨量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从当时的降雨状况来判断降水强度:
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按降水的性质划分,降水还可分为:
连续性降水:雨或雪连续不断的下,而且比较均匀,强度变化不大,一般下的时间长,范围广,降水量往往也比较大。
间断性降水:雨或雪时下时停,或强度有明显变化,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但是这个变化还是比较缓慢的,下的时间有时短有时长。
阵性降水:雨或冰雹常呈阵性下降,有时也可看到阵雪。其特点是骤降骤停或强度变化很突然,下降速度快,强度大,但往往时间不长,范围也不大。如果在阵雨的同时还伴有闪电和雷鸣,这便是雷阵雨。第九课:小小气象员标准内容1.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2.
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
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预报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会用气象符号表示各种天气。3.体会坚持记录天气信息的重要性。4.能通过上网等方法查阅更多关于气象知识的资料。
设计意图第9课“小小气象员”是“变化的天气”这一单元的第四课。通过上几节课对特殊天气现象的学习,学生对各种天气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则开始研究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表示各种天气的气象符号;学会收集资料,学习更多气象知识的知识。
本课是在对风和雨的详细地学习后的一个总结性和应用性的学习。在对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探究后,进一步知道天气预报的作用和重要性。“小小气象员”一课通过四个简单的活动,从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开始,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开展对天气预报的学习。例如交流获得天气预报的不同途径;认识一些简单的常用的气象符号。接着,活动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分析应该收集那些气息信息。最后还通过一个简易的方向标的制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制作和动手能力。“小小气象员”一课,既是对之前课文的一个小结,同时也是将学生对天气的探究活动拉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将之前学到的知识的一个运用活动。在教材的驱动页中,图片上描述了一个简单的对话故事,通过卡通人物之间的简单对话,引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可以预知天气呢,预知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问题导引活动,活动1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从那些途径可以获得天气的资料。活动2告诉学生天气符号是一种很好的记录方法,并引导学生使用和设计气象符号,让学生也加入到气象员的工作中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对活动3做个小气象员更感兴趣了。如果学校有小气象站,可以带学生到小气象站善可,让学生有亲身体验。活动4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气象观测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不要要求全体的同学做一样的风向标,而是让他们在明白了风向标如何指示风向的道理后自己创新风向标。
教学流程描述——讨论——分析——再讨论——交流——总结。
重点难点了解天气预报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会用简单的气象符号表示各种天气。体会坚持记录天气信息的重要性。教学准备一系列与天气有关系的图片和视频、吸管、铅笔、纸、大头针、橡皮泥、瓶盖、圆珠笔笔芯、剪刀、钉书机。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入波波、琪琪和妍妍一起上学。波波发现妍妍带着毛衣上学,觉得很奇怪:“你为什么带毛衣来上学?”妍妍说:“下午有冷空气来啊!”琪琪奇怪地问道:“妍妍,你是怎样知道的呢?”问题妍妍怎么知道下午有冷空气来呢?(可能是看天气预报。)引导天气预报能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可以从哪里获得天气预报呢?目的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二、活动一:了解天气预报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很多途径获得天气预报。请举出你了解的途径。交流学生互相交流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问题我们可以从天气预报中获得什么信息?讨论天气预报的作用。引导天气预报能告诉我们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使我们对天气的变化早做准备。目的认识天气预报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活动二:学用气象符号表示天气媒体出示红色降温预警信号、高温预警信号、灰霾天气预警信号等天气预警信号图片。问题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些天气预警信号吗?引导出示各种常见天气符号。科学家用气象符号表示天气状况,气象符号形象、易懂。你们能从这些天气符号猜出所表达的意思吗?游戏各小组抽签,用最快的速度,说说气象符号所代表的意思。引导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状况的优点是形象、易懂,因此被广泛使用。任务电视台播报了今天的的天气预报:天晴转多云,早晨有雾。你能用天气符号来表示今天的天气情况吗?活动用天气符号来表示相应的天气情况,并交流。目的认识常见天气符号,了解天气符号的作用。
四、活动三:做小气象员
导入通过学习,同学们都了解了很多有关天气现象的知识。现在老师想从我们班的同学中选出一些小小气象员,参与到学校的气象站工作中。问题大家是否了解气象员应该做些什么工作?讨论气象员应该做什么工作?应该收集哪些天气信息?讨论和交流。问题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可以观测的气象信息,但对于我们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需要的气象信息有哪些?讨论各小组讨论并设计常见气象信息记录表格。目的了解气象员日常所需做记录的数据,学习做一个小小气象员。
五、活动四:制作简易风向标
导入学校要建立小小气象站,里面的有许多专门测量天气情况的仪器。大家看看这个是什么仪器?演示出示一个风向标,并向学生介绍其使用方法,用风扇让学生观察风向标如何指示风向。任务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简易风向标吧!媒体出示课本风向标图。准备准备材料和工具:吸管、铅笔、纸、大头针、橡皮泥、瓶盖、圆珠笔笔芯、剪刀、钉书机。媒体出示课本风向标制作图。制作根据制作步骤简图,利用简易材料,动手制作风向标。将制好的风向标用风扇检测。问题为什么有的风向标不能指示风向?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分析小组讨论。应注意风向标转动灵活,竖立时注意平衡。制作根据总结的经验,改良风向标的制作。测试用自己制作的风向标到操场上去实测风向。目标培养学生对气象观测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六、小结第十课奥运与天气教材简单介绍:《奥运与天气》是四年级《科学》教材《变化的天气》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本单元中,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开展了对天气中最基本要素的气温、降水、风、云等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认识到气候的基本要素、天气的多样性、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天气预报等多方面的知识。本课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已知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丰富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整理、概括、应用,具体的来说是希望学生在经历研究的过程中,懂得天气与运动有关,并能根据天气情况制定运动会的时间。教学背景及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方法,整堂课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北京奥运会为什么在8月举行?如何为运动会选一个合适的时间?这一任务进行的。采用这种教学设计令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主动性、参与性强,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各个方考虑问题,分析丰富的信息,去尝试,去创造,并在此过程中听取他人的意见,最后综合解决问题,当这一任务完成的时候,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并且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在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尝试为20XX年的广州亚运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地产生学习迁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研究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项目受天气影响的情况,并能利用气候数据,根据天气情况制定运动会的时间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筛选、整理、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难点:对数据分析、筛选、整理、综合应用的过程,制定运动会的合适时间。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提出问题——收集信息——筛选整理——得出结论——迁移应用的探究过程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准备:教师:运动的影片、各届奥运会时间表、广州的天气资料学生:课前收集天气与运动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教学设想教学实施反思与分析一、创设情境:1、播放一段运动的影片创设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选择1:一段足球比赛的片段;选择2:一段中国申奥的片段;2、通过影片过渡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引导他们回忆天气与自己平时运动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一、创设情境:1、人们都很喜欢运动,今天先让我们观看一段运动的影片。(播放申奥的影片)2、运动令人振奋,运动让人快乐。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3、你们喜欢什么运动?喜欢在怎样的天气中运动?⑴请小组内交流、讨论⑵请学生汇报我喜欢在晴朗在天气下游泳;我喜欢在阴天时打羽毛球;我喜欢在刮风的天气下跑步……在教学设计之前,我考虑到这堂课的内容比较沉闷,如何才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呢?我想到了利用影片创设情境这个环节。经过三间学校,四个知识能力水平截然不同的班级教学,我发现当一播放申奥的片段时,那矫健的选手、跳动的音乐、拼搏的精神都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让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实践证明这样做确实能够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从一些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运动引申到奥运会。2、通过出示历届奥运会举办时间、地点一览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产生为什么每届奥运会举办的月份都不同?这可能与什么有关?等的疑问。3、让学生猜测答案后再让他们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本课要着重学习对信息筛选、整理、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各种资料解决①举办大型运动会与哪些天气因素有关?②为奥运会选日子两个问题。※其中为奥运会选日子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提示北京已经定下在8月这个日子。问:北京奥运会将在8月举行,请你从运动与天气的关系考虑这个日子选得好不好?其二是不提示北京选定的日子。问:请你从运动与天气的关系考虑,的北京奥运会选哪个月合适?在学生发言时注意引导他们具体分析数据,学会综合各类资料,辩证分析数据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比赛时间。二、新课教学:1、大家喜欢的运动可真不少!如果把你们喜欢的运动集中起来,就可以开一个小小运动会了,你知道代表体育界最高水平的运动会是什么吗?2、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这是历届奥运会的举办时间,通过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每届奥运会都在不同的地点举行;每届奥运会举办的月份各有相同……3、为什么每届奥运会举办的月份都不同?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可能是每个地方的气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传媒学院《半导体物理及器件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汽车拖拉机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高清版)DB41∕T 2262-2022 市场监管系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指南
- 山东政法学院《人机交互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购房后贷款合同范例
- 学校书包采购合同范例
- 临时围墙施工合同范例
- 饭店房屋租合同范例
- 买房按揭合同范例
- 蜗牛养殖场租赁合同范例
- 市政道路扩建工程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防护措施
- 生命智能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专项14-因式分解-专题训练(50道)
- 中华传统文化之戏曲瑰宝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结构化面试的试题及答案
- 新一代信息技术导论-教案-1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述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作业1至4)试题及答案
- 中标结果质疑函
- 期末测试(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监督学》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性考核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QC080000培训资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