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质量控制与追溯方案_第1页
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质量控制与追溯方案_第2页
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质量控制与追溯方案_第3页
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质量控制与追溯方案_第4页
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质量控制与追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质量控制与追溯方案TOC\o"1-2"\h\u3800第1章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3199551.1质量控制体系的规划 3323791.1.1制定质量方针与目标 3108901.1.2确定质量控制体系框架 361011.1.3制定质量控制流程 3154201.1.4设计质量控制文件 420831.2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 4162041.2.1培训与宣传 4139941.2.2质量策划 4291041.2.3过程控制 4138661.2.4检验与测试 4156901.2.5持续改进 4191211.3质量控制体系的评估 463571.3.1内部审核 4284971.3.2管理评审 4320861.3.3客户满意度调查 4251621.3.4绩效评估 531769第2章零部件生产过程控制 5132102.1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585712.2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5289592.3生产过程的持续改进 629451第三章质量检测方法与技术 693863.1质量检测的基本方法 630293.1.1概述 6152773.1.2感官检测 6122353.1.3物理检测 6280183.1.4化学检测 6142463.1.5功能检测 771683.2质量检测的技术应用 71913.2.1概述 7197263.2.2三坐标测量技术 7104073.2.3无损检测技术 79573.2.4机器视觉检测技术 7231763.2.5自动化检测系统 7186693.3质量检测的数据分析 7257563.3.1概述 7244223.3.2数据收集 7159253.3.3数据整理 7189953.3.4数据分析 8110513.3.5数据可视化 8160903.3.6持续改进 820406第四章质量问题处理与纠正 8108434.1质量问题的分类与处理 8245584.1.1质量问题分类 8263954.1.2质量问题处理 8124354.2质量问题的纠正措施 8294734.2.1确定问题原因 8232394.2.2制定纠正措施 9126284.2.3实施纠正措施 9294064.3质量问题的预防策略 9219194.3.1强化质量意识 947244.3.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9233234.3.3优化产品设计 9144384.3.4加强供应商管理 973504.3.5持续改进 921859第五章质量追溯体系构建 9112515.1质量追溯体系的规划 9210375.2质量追溯体系的技术支持 1078555.3质量追溯体系的应用 101223第6章零部件批次管理 1051416.1批次管理的原则 10297246.1.1唯一性原则 10292186.1.2可追溯性原则 1015156.1.3实时性原则 11103526.1.4规范性原则 11207266.2批次管理的实施 11271596.2.1批次划分 11240066.2.2批次标识 1181746.2.3批次检验 11129396.2.4批次记录 1175326.2.5批次追溯 11109616.3批次管理的优化 11138176.3.1建立批次管理信息系统 11251346.3.2加强批次检验能力 11321196.3.3优化批次划分策略 12289496.3.4加强批次管理培训 1256946.3.5完善批次管理制度 1230056第7章供应链质量控制 12163637.1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意义 12277847.2供应链质量控制的方法 12137447.3供应链质量改进的策略 1321230第8章质量培训与人员管理 1381928.1质量培训的内容与方法 13239618.1.1培训内容 13155688.1.2培训方法 149778.2人员管理的质量控制 14150548.2.1人员选拔 1410348.2.2岗位培训 14264128.2.3考核评价 1494618.3人员能力提升的策略 1428108.3.1持续培训 14153588.3.2师徒制度 15317828.3.3职业发展规划 1532688.3.4激励机制 15183258.3.5质量竞赛 1529011第9章质量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15176559.1质量信息的来源与收集 15310119.1.1来源概述 15108179.1.2收集方法 15238579.2质量信息的分析与处理 1592049.2.1数据整理 15229499.2.2数据分析 16247269.3质量信息的利用与改进 16168679.3.1改进措施制定 16125599.3.2改进措施实施 1625599.3.3改进成果固化 1611460第10章质量改进与创新 16637410.1质量改进的方法与工具 163267210.2质量改进的实践案例 17428510.3质量创新的发展趋势 17第1章质量控制体系构建1.1质量控制体系的规划1.1.1制定质量方针与目标为保证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的产品质量,首先需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与目标。质量方针应体现企业对质量的重视程度,明确质量管理的方向;质量目标则需具体、可量化,便于跟踪与评估。1.1.2确定质量控制体系框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参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如ISO9001),构建适合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的质量控制体系框架。该框架应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分配、过程控制、资源保障等方面。1.1.3制定质量控制流程结合企业生产流程,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流程,保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产品检测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均受到有效控制。1.1.4设计质量控制文件编制质量控制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要求、操作方法、检验标准等,保证员工遵循统一的质量管理规范。1.2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1.2.1培训与宣传组织员工进行质量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保证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同时通过内部宣传,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质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1.2.2质量策划在产品研发阶段,进行质量策划,确定产品功能、可靠性、安全性等关键指标,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1.2.3过程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流程和文件执行,对关键工序进行监控,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1.2.4检验与测试根据产品标准和过程控制要求,进行严格的检验与测试,保证产品在交付前符合质量要求。1.2.5持续改进通过收集质量信息,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持续优化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产品质量。1.3质量控制体系的评估1.3.1内部审核定期开展内部审核,检查质量控制体系是否符合要求,发觉问题及时整改。1.3.2管理评审定期进行管理评审,评估质量控制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保证体系持续改进。1.3.3客户满意度调查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了解客户对产品质量的需求和期望,评估质量控制体系的实际效果。1.3.4绩效评估根据质量目标,对质量控制体系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第2章零部件生产过程控制2.1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是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为保证零部件质量满足客户需求,以下措施应予以实施:(1)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制定质量管理方针和目标,将其贯穿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2)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按照ISO/TS16949等国际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3)加强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严格监控,保证工艺参数符合设计要求,防止出现质量问题。(4)强化质量检验:在生产过程中设置多个检验点,对零部件进行全检或抽检,保证不合格品不得流入下一道工序。(5)质量数据分析:收集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找出问题原因,制定改进措施。(6)人员培训与考核: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定期进行考核,保证员工具备相应的质量素养。2.2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是提高零部件质量的关键因素。以下措施应予以实施:(1)制定作业指导书:根据产品工艺特点,制定详细的作业指导书,明确操作步骤、工艺参数等要求。(2)工艺流程优化:对现有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找出瓶颈环节,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生产效率。(3)设备管理与维护:加强设备管理,保证设备运行稳定,定期进行维护保养,降低故障率。(4)物料管理:建立健全物料管理体系,保证物料质量合格,减少物料损耗。(5)现场管理:加强现场管理,保持生产环境整洁有序,提高生产效率。(6)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保证零部件采购质量。2.3生产过程的持续改进生产过程的持续改进是提高零部件质量的重要途径。以下措施应予以实施:(1)建立质量改进机制:设立质量改进小组,定期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排查,制定改进措施。(2)采用先进技术: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良品率。(3)开展质量培训:定期组织质量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4)实施质量激励政策:设立质量奖金,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改进活动。(5)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及时了解客户需求,收集客户反馈,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满意度。(6)持续优化生产流程:对生产过程进行不断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第三章质量检测方法与技术3.1质量检测的基本方法3.1.1概述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质量检测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感官检测、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功能检测等。这些方法在保证零部件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1.2感官检测感官检测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对零部件进行检测。例如,对零部件的外观、颜色、尺寸等进行观察,判断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3.1.3物理检测物理检测是通过测量零部件的物理功能,如尺寸、重量、硬度、强度等,来判断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常用的物理检测方法有:测量工具检测、无损检测、力学功能检测等。3.1.4化学检测化学检测是通过分析零部件的化学成分,判断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常用的化学检测方法有:光谱分析、质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等。3.1.5功能检测功能检测是通过对零部件进行实际使用功能测试,检验其是否满足使用要求。例如,对发动机零部件进行耐久性试验、密封性试验等。3.2质量检测的技术应用3.2.1概述科技的发展,质量检测技术在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质量检测技术应用。3.2.2三坐标测量技术三坐标测量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方法,可对零部件的形状、尺寸、位置等参数进行精确测量,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3.2.3无损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是通过不破坏零部件的方式,检测其内部缺陷、裂纹等,如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等。3.2.4机器视觉检测技术机器视觉检测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零部件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对零部件尺寸、形状、颜色等特征的自动检测。3.2.5自动化检测系统自动化检测系统是将多种检测技术集成在一起,实现零部件的自动化检测。该系统具有检测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好等特点。3.3质量检测的数据分析3.3.1概述质量检测数据分析是对检测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为零部件制造企业提供决策依据。3.3.2数据收集在质量检测过程中,要收集各种检测数据,如零部件尺寸、重量、功能等。数据收集应保证全面、准确、及时。3.3.3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使其具有可读性和可比性。数据整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分类、数据排序等。3.3.4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零部件质量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3.3.5数据可视化将数据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便于企业决策者直观地了解零部件质量情况。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包括: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3.3.6持续改进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针对零部件质量问题进行持续改进,提高零部件制造质量。同时定期对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优化,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第四章质量问题处理与纠正4.1质量问题的分类与处理4.1.1质量问题分类在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中,质量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材料问题:原材料、辅料及外购件的质量问题;(2)工艺问题:加工过程、装配过程及检验过程中的质量问题;(3)设计问题: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及标准制定中的质量问题;(4)管理问题: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等管理层面的质量问题。4.1.2质量问题处理针对不同类型的质量问题,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材料问题:对不合格的原材料、辅料及外购件进行退货、更换或修复;(2)工艺问题:分析原因,调整工艺参数,加强过程控制;(3)设计问题:重新审视设计方案,修改设计缺陷,提高设计质量;(4)管理问题:加强生产管理,提高设备维护水平,提升人员素质。4.2质量问题的纠正措施4.2.1确定问题原因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首先要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现场调查、数据分析、工艺试验等方法,找出问题根源。4.2.2制定纠正措施根据问题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以下为常见的纠正措施:(1)优化工艺流程:调整工艺参数、改进工艺方法、加强过程控制;(2)提升设备功能: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提高设备精度;(3)培训员工: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4)加强检验:增加检验频率、提高检验标准,保证产品质量。4.2.3实施纠正措施将制定的纠正措施付诸实践,对问题进行整改。同时对实施过程进行跟踪,保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4.3质量问题的预防策略4.3.1强化质量意识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使质量观念深入人心。4.3.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保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4.3.3优化产品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质量因素,提高产品可靠性。4.3.4加强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和评价,保证原材料及外购件的质量。4.3.5持续改进通过质量改进活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质量问题发生的概率。第五章质量追溯体系构建5.1质量追溯体系的规划在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中,质量追溯体系的规划是保证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环节。企业需要确立质量追溯的目标与原则,明确追溯体系的覆盖范围,包括产品批次、生产日期、原材料来源、生产过程及销售渠道等。应制定详细的追溯流程,涵盖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交付的全过程。企业还需规划出相应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在质量追溯中的职责和协同作业机制。在规划阶段,企业应充分考虑信息系统的集成,保证质量追溯信息能够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其他业务系统无缝对接。同时应考虑到未来可能的技术升级和系统扩展,保证质量追溯体系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5.2质量追溯体系的技术支持质量追溯体系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条码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是构建高效质量追溯体系的基础。条码和RFID标签的运用,可以实现零部件的唯一标识,保证每个环节的数据准确无误。数据库技术则是存储和管理追溯数据的基石,而云计算平台则能提供强大的数据计算和存储能力。企业还需开发或采购适用于自身需求的质量追溯软件系统,该系统应具备实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风险预警等功能。同时考虑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企业应采取相应的加密措施,保证追溯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5.3质量追溯体系的应用在质量追溯体系的具体应用中,企业首先需对生产线上每一个零部件进行标识,并实时记录其生产、检验、存储和发货等环节的信息。通过这一体系,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企业可以迅速定位到具体批次和环节,从而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质量追溯体系的应用还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市场监控,及时响应客户反馈,提升客户满意度。在售后服务中,通过追溯系统,企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透明、可靠的产品信息,增强消费者信心。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质量追溯体系的应用促进了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信息共享,强化了供应链的整体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通过追溯体系,企业还能够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全程跟踪,为产品的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第6章零部件批次管理6.1批次管理的原则批次管理是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中质量控制与追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批次管理的原则:6.1.1唯一性原则每个批次的产品应具有唯一的批次号,保证批次之间不会发生混淆,便于追溯和质量管理。6.1.2可追溯性原则批次管理应保证产品在整个生产、检验、存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具有可追溯性,以便在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迅速定位和解决。6.1.3实时性原则批次管理应实时更新,保证生产、检验、存储、运输等环节的数据准确、完整。6.1.4规范性原则批次管理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6.2批次管理的实施6.2.1批次划分根据生产计划、物料供应、生产工艺等因素,将产品划分为若干批次,每个批次应具有明确的生产日期、生产批次号和数量。6.2.2批次标识在产品生产、检验、存储、运输等环节,对每个批次的产品进行明确标识,包括批次号、生产日期、检验结果等。6.2.3批次检验对每个批次的产品进行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检验内容包括外观、尺寸、功能等。6.2.4批次记录建立批次管理档案,记录每个批次的生产、检验、存储、运输等信息,以便于追溯和查询。6.2.5批次追溯当出现质量问题时,通过批次管理档案,迅速定位问题批次,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6.3批次管理的优化6.3.1建立批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批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产、检验、存储、运输等环节的数据实时更新和共享,提高批次管理的效率。6.3.2加强批次检验能力提高批次检验的准确性和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控制。6.3.3优化批次划分策略根据生产实际情况,优化批次划分策略,减少批次数量,降低管理成本。6.3.4加强批次管理培训提高员工对批次管理的认识,加强批次管理培训,保证员工能够熟练掌握批次管理知识和技能。6.3.5完善批次管理制度不断修订和完善批次管理制度,保证批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第7章供应链质量控制7.1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意义供应链质量管理在现代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中具有的地位。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产品质量:供应链质量管理通过监督和控制供应商的质量,保证零部件产品的质量符合企业标准,进而提高整车的安全功能和可靠性。(2)降低成本:通过优化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减少不良品率,降低废品和返修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3)提高客户满意度:供应链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零部件产品的质量,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4)增强企业竞争力:优秀的供应链质量管理能够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7.2供应链质量控制的方法(1)供应商评估与选择: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信誉等方面,选择具备一定实力的供应商。(2)供应商质量协议:与供应商签订质量协议,明确双方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保证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符合企业标准。(3)供应商质量审核: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质量审核,了解供应商的质量管理现状,提出改进意见。(4)过程控制:对供应商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保证生产过程中各项质量指标达到要求。(5)质量数据分析:收集、分析供应商的质量数据,发觉潜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6)质量反馈与改进:对供应商的质量问题进行反馈,推动供应商进行质量改进。7.3供应链质量改进的策略(1)加强供应商质量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供应商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使其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2)建立供应商激励机制:对质量表现优秀的供应商给予奖励,激发供应商提升质量的积极性。(3)推动供应商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供应商采用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4)优化供应链结构:通过优化供应链结构,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质量风险。(5)强化供应链协同: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与协作,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整体质量。(6)实施质量追溯制度: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保证产品质量问题能够追溯到具体环节,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第8章质量培训与人员管理8.1质量培训的内容与方法8.1.1培训内容质量培训是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质量控制的基础环节,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质量管理理念:使员工深刻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如全面质量管理(TQM)、六西格玛(6σ)等,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2)质量管理体系:介绍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如ISO9001、ISO/TS16949等,使员工熟悉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3)质量控制方法:教授员工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如统计过程控制(SPC)、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等,提高员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质量工具应用:培训员工掌握各种质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控制图、散点图、直方图等,提高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8.1.2培训方法质量培训应采用多种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1)课堂讲授:通过专业讲师授课,系统讲解质量管理知识,使员工全面了解质量控制的原理和方法。(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提高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操演练:组织员工进行实际操作演练,使员工熟练掌握质量工具和方法。(4)交流分享: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交流分享,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8.2人员管理的质量控制8.2.1人员选拔人员选拔是保证质量的关键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1)岗位匹配:根据岗位需求,选拔具备相应能力和经验的员工。(2)综合素质:考察员工的专业技能、沟通协作能力、责任心等综合素质。(3)潜力挖掘:关注员工的发展潜力,选拔具有培养潜力的员工。8.2.2岗位培训对选拔上岗的员工进行岗位培训,保证其掌握以下内容:(1)岗位技能:使员工熟悉岗位操作流程,掌握所需技能。(2)质量意识: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使其在工作中注重产品质量。(3)安全知识:传授安全知识,保证员工在操作过程中遵守安全规定。8.2.3考核评价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员工的质量控制能力进行定期评估,包括以下方面:(1)质量指标:依据质量指标,评价员工在质量控制方面的表现。(2)过程控制:考察员工在过程控制中的操作规范性和问题解决能力。(3)绩效评估:结合员工的工作绩效,评价其在质量控制方面的贡献。8.3人员能力提升的策略8.3.1持续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各类培训,提高其质量意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8.3.2师徒制度实施师徒制度,使新员工在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指导下快速成长。8.3.3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鼓励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8.3.4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质量意识和工作热情。8.3.5质量竞赛组织质量竞赛,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提升整体质量水平。第9章质量信息的收集与分析9.1质量信息的来源与收集9.1.1来源概述在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中,质量信息的来源广泛,包括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环节、客户反馈、供应商信息等多个方面。以下为质量信息的主要来源:(1)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操作记录、设备状态等。(2)质量控制环节:包括原材料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等。(3)客户反馈: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改进建议。(4)供应商信息: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质量数据及改进措施。(5)内部审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生产过程审核等。9.1.2收集方法(1)数据采集:通过自动化设备、传感器等实时采集生产过程数据。(2)表格记录:手工填写各类质量记录表、检验报告等。(3)问卷调查:针对客户反馈,设计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4)供应商评估:对供应商的质量数据进行收集和评估。(5)内部审计:定期开展内部审计,收集质量信息。9.2质量信息的分析与处理9.2.1数据整理收集到的质量信息需要进行整理,以便于分析。数据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清洗:去除重复、错误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2)数据分类:按照质量信息来源、类型等进行分类。(3)数据统计:对各类质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指标。9.2.2数据分析(1)趋势分析:分析质量信息的变化趋势,找出潜在问题。(2)对比分析:对比不同时间段、不同产品、不同批次的质量数据,找出差距。(3)相关性分析:分析质量信息与其他因素(如生产环境、设备状态等)的关系。(4)原因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