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_第1页
【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_第2页
【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_第3页
【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_第4页
【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复习专题记

叙文阅读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复习专题:记叙文

阅读

一、语段阅读

(2023七下•云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小题。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

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

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

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

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

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

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

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环,甚至于几乎

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

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根据选文概括“我”的心理变化。

轻视一一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高兴地说到:“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3.“我”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作“最为珍贵的宝书”

4.如何理解选文第五段画线句子?

二、现代文阅读

(2023七下•常平期中)文学类阅读。

爱的角力

明前茶

①两年前的春天,小曹的父母重建了农村的老房子。原先中规中

矩的平房被推倒了,小曹的父母建起两层楼席,还装修成民宿的样式

——在合围结构的房子中央装上落地玻璃窗,并预留了一个天井,天

井里种上细细的水竹,放上父亲这些年从山上捡来的奇石。

②为什么要建这座大房子?她父母的想法是,人老了,只盼着儿

孙能多回家陪陪他们。他们执拗地认为,只要老家房间够多,卫生间

里装上了智能马桶,有拍照好看的餐桌与茶几,孩子们就愿意回来小

住。

③果然,新房子造好之后,父母就陷入无尽的等待,他们翻晒被

褥、腌制腊味。浇灌菜园,就等着儿女的汽车喇叭在院门前热响C这

份沉甸甸的期待,也变成了一家人的精神压力一一小曹与哥哥、弟弟

都有些愧疚,以前每两个月才长途跋涉开车回家一次,但现在父母周

一辈子的积蓄翻建房子,他们都掂量着回家的次数是不是太少了。

④然而,人到中年,做儿女的也事务繁忙,加班、做家务、辅导

孩子,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被填满了。为了腌出周末去探望父母,小曹

每周一到周五都过得紧张,可能凌晨还在赶制标书,深夜还在厨房里

对付油渍。疲困至极时,他心里也有抱怨。终于有一天。小曾鼓足勇

气对母亲说:“既然所有的爱都是双向奔失,你们也不能总站在原地

不动啊,也不能总是眼巴巴地等着我们回家啊,我们也很累

⑤话刚说出口,小曹就后悔了。在视频里,小曾明显看到母亲的

脸色像大晴天里飘来一片乌云,倏然暗下去了。之后,回不回家就变

成了一个“话题沼泽”,双方都得绕着走。小曹整整一个月没有回家,

父母也不再接二连三地以“笋子已经帮你们挖好了,鸡已经杀好了”

“腊肉已经可以吃了,再晚一步你们就看不到腊梅花了”等理由来催

促儿孙们回老家了C在双休日,小曹终于可以睡到自然醒,也终于有

时间去美术馆看展览、带孩子去游乐园了,但是,这份自在轻盈为什

么又夹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空茫呢?

⑥某一天,父亲突然主动给地打电话。说村委会邀请到一位给孩

子们讲授风筝制作方法的老师,在村里找寻教室未果,看中了他们家

敞亮的天井和客厅,想租用客厅做手工课教室。外聘的老师很忐忑。

因为这种公益性课程经费有限,之前问过几家民宿,都因为价钱谈不

拢而作罢。

⑦谁想,父亲一听就答应了,说:“你们尽管来,有孩子们在,

大房子就有生气。租金多少都无所谓,我们老了,要这么多钱做啥用?”

他还说,孩子们搭风筝的骨架肯定需要竹篌,后面山坡上的竹园也是

他们家的,看中什么竹子他就替他们砍来用。他还给来上课的师生准

备了烘青豆和蜜薯干当茶点。那蜜薯与毛豆也都是自家菜园的收成。

⑧这件事好像给父母的生活凿开了一条缝,这条缝里透出月光、

清风和竹子的清杳,也透出一份活力。

⑨于是这一年来,父母家的大客厅就成为课外讲习所,老师在这

里教孩子们写春联、染布、做青团和鲜肉月饼。连父亲也被聘请加入

了课外教师的队伍C

⑩从母亲发来的视频里,小曹看到父亲在教孩子们识别如今已成

老古董的农具与渔具,教他们如何点豆腐、晒柿饼、收桃胶。小朋友

们还戴上手套与斗笠面罩,学着父亲的样子避开“嗡嗡”萦绕的蜜蜂,

蹑手蹑脚地在蜂箱里掰下一点儿色如琥珀、状如软胶的蜂蜜,放进嘴

里品尝。顿时,他们被都浓稠的甜味购到,小脸上堆满惊讶。父亲在

一旁笑着,犹如恶作剧得逞的小伙伴一样。小曹被愧疚捏拢的心终于

舒展开来。

两位老人也发现,有了大房子,迎接的也不一定是自家儿孙,

当他们帮助想做事却没有场地的年轻人时,自己的生活也从枯索萧瑟

变得丰沛饱满起来。年轻一辈的到来使河岸上的老柳树忽然有了腰

身,有了青绿之色,有了明媚的生气。

有意思的是,当父母不再那么盼望儿孙回家时,孙辈却约好了

要回爷爷家,因为爷爷要教村里的孩子玩“植物敲拓染二

小曹的儿子和侄女听说后,提出了小小的抗议:“别人家的孩子

都学会了,咱们曹家的小孩倒不会,这怎么说得过去?”

小曹笑起来,她知道,在两代人“爱的角力”中,这一回,是

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

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

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

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

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

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

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

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

”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

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菁。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

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

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

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

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

替父母准备好午保,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

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

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

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

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

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

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

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

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

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

但心里还是不高兴C

⑦晚版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

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

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

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

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

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

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

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

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

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9.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10.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11.品味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②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12.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

(2023七下•广东期中)阅读

老王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

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但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

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

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

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

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

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

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

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

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J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一一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

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

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

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

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

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3.“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

门框里J这句话中“镶嵌”一词好在何处?

14.“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

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J

这里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15.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为什么要详写

这部分?

(2023七下•杭州期中)散文作品阅读

我改变的事物

刘亮程

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锹,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

的野地上闲转。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

锹。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

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

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

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这也许就是命运。

有时,我会花一晌午工夫,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铲平,或

在一片平地上无辜地挖一个大坑。我只是不想让一把好锹在我肩上白

白生锈。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锹、一幢好房子,甚至

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当然,在我

使唤坏好几把铁锹后,也会想到村里老掉的一些人,没见他们干出啥

大事便把自己使唤成这副样子,腰也弯了,骨头也散架了。

几年后当我再经过这片荒地,就会发现我劳动过的地上有了些变

化,以往长在土包二的杂草现在下来了,和平地上的草挤在一起,再

显不出谁高谁低;而我挖的那个大坑里,深陷着一窝子墨绿。这时我

内心的激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一一我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

势。就因为那么几锹,这片荒野的一个部位发生变化了,每个夏天都

落到土包上的雨,从此再找不到这个土包;每个冬天也会有一些雪花

迟落地一会儿一一我挖的这个坑增大了天空和大地间的距离。对于世

代生存在这里的一只小虫,这点变化可谓地覆天翻,冷些小虫一辈子

都走不了几米,在它的领地随便挖走一锹土,它都会永远迷失。

有时我也会钻进谁家的玉米地,蹲上半天再出来。到了秋天就会

有一两株玉米,鹤立鸡群般耸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这是我的业绩,

我为这户人家增收了几斤玉米。哪天我去这家借东西,碰巧赶上午饭,

我会毫不客气地接过女主人端来的一碗粥和一块玉米饼子。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却永远不会为某一件事去忙碌。村里人说我

是个“闲锤子”,他们靠一年年的丰收改建了家园,添置了农具和衣

服。我还是老样子,他们不知道我改变了什么。

一次我经过沙沟梁,见一棵斜长的胡杨树,有碗口那么粗吧,我

想它已经歪着身子活了五六年了。树总是一个姿势做到底,原地踏步

一辈子,往前走半步都是要命的事。我找了根草绳,拴在邻近的一棵

树上,费了很大劲把这棵树拉直了,干完这件事我就走了。两年后我

回来的时候,一眼就看见那棵歪斜的胡杨已经长直了,既挺拔又壮实。

拉直它的那棵树却变歪了。我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而现在,谁也改

变不了它们了。

我把一棵树上的麻雀赶到另一棵树上,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

条渠……我相信我的每个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我是这样一个

平常的人,住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注定要这样闲逛一辈子。我得给

自己找点闲事,找个理由活下去。

多少年后当眼前的一切成为结局,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村里的

一切。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C没

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帮

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我老的时候,我会说:我是

在时光中老的。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村里人”与“我”的生活态度和

生活方式进行对照,突出我对乡下生活的厌烦。

B.文章语言风趣,譬如“到了秋天就会有一两株玉米,鹤立鸡

群般耸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这是我的业绩二

C.文章把细微的琐事与深切的感动相融合,把随意的举动与永

恒的意义相联系,形成巨大的张力,别具魅力。

D.文章对村庄的景物描绘生动,比如对那棵斜长的胡杨树的描

写,绘形又绘神。

17.请结合全文分析,说说“我”为什么热衷于改变这些不起眼

的事物?

18.小语读完这篇文章后说道:“文中的'我'和《台阶》里的

父亲很像,为努力改变事物而感到充实,一刻也闲不下来。”小文持

有反对意见。请你结合《台阶》与本文内容,帮助小文写出反对理由。

(2023七下•杭州期中)记叙文作品阅读

老罗师傅

王尚桐

①老罗师傅是位送水工。我也记不清老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为我

们小区送水的,他好像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②瘦瘦高高的老罗木讷寡言,见人只是嘿嘿一笑。因为种田难以

支撑儿子上大学的开销,年过半百,进城打工。除此之外,大家对他

的信息知之甚少。人们也不知道老罗所在公司的名称,每次见水桶快

见底时,只要拨打老罗永不关机的手机,即便是夜间八九点钟,老罗

也挪着不慌不忙的步子,登楼送水,撩一把汗,换上塑料鞋套,将一

桶“阿依苏”矿泉水稳稳装在饮水机上。交接十二元水费,拎着空桶,

嘿嘿一笑后转身离开。有时家中临时有事,锁门不在,老罗便会将水

放在门口,等下次再付费。一天又一天,老罗成了小区中的一员,家

家离不开他。

③炎热的夏天来了,小区时不时会陷入“水荒”,邻居们可能都

觉察不到老罗多年如一日的存在。老罗解释道,天热山上的泉眼越来

越细,取水的人越央越多,拉水车每次都需要排队好长时间,小区也

疯传老罗他们公司的水以次充好。山上的泉眼终于干涸了,纯净水取

代了矿泉水,价码也从十二元降成十元一桶。

④小区的住户纷纷议论纯净水的水质,有沉淀了,出异味了,老

罗听了,还是嘿嘿一笑,并不言声。人们也很快接受了老罗送来的纯

净水,日子便又重回往日的平静。而老罗依然沉默寡言,依然及时送

水,依然嘿嘿一笑。要说老罗送水令何不便,就是每次送水大家提前

备好十元零钱,老罗不习惯移动支付。于是,有人调侃了:“老罗,

我教你微信支付吧老罗,再用现金支付就打折。”老罗依旧嘿嘿

一笑,最多带着浓重的口音回一句话:“不中,小区里老人多,用现

金支付习惯,不麻烦J

⑤老罗默默地送水,日子也静静地流淌。直到有一天,老罗的电

话突然关机了,这可是从未出现的状况,人们种种猜测和抱怨。不久

传来消息,老罗心梗,已经走了。这么突然!想想他的质朴和憨厚,

想想他的尽职和尽责,大家叹息,好人一个。

⑥老罗一走,大家只好按着水桶上的电话订购纯净水。一日,我

打电话订水后,来了一位头戴棒球帽,戴耳机的年轻人,二十来岁,

很帅,很酷。我想以后就要和这位小师傅打交道了,便主动索要他的

电话号码。小伙子头也不抬,“水桶上有电话,订水和公司联系。”

我有点尴尬,不过这只是变化的开端。一次,打电话订水后,因临时

家中有事锁门外出,回来时门口却没有往常一样的水桶。第二天,在

小区碰到了小伙子,问起此事,他好一顿数落,抱怨我让他白跑一趟。

还说以前都是师傅老罗替我们垫资,自己不会那样做的。

⑦小伙子还规定了送水的时段,上午A区,下午B区,不再随叫

随到,几乎一夜之间,小伙子站在了舆论风口:送水不及时,态度生

硬,只通过微信收费,老人们感到非常不便。不久,公司又开通了二

维码订水,只需在平台上付费订水并填写地址,然后排队等候。人们

也渐渐接受了这种送水方式。

⑧从此,除了偶尔在小区照面,碰见小师傅的机会少了,生活也

再度回归平淡。只是偶尔还会忆起憨厚的老罗,在楼道里晃动着瘦高

的身形,剪开熹微的光影,扛着沉甸甸的水桶缓步走来。可是又有谁

想过老罗师傅曾经在心里想过些啥呢?

⑨老罗走了,和老罗一起走的,还有他的时代。

(有删改)

19.文章多次将老罗师傅与小师傅进行对比。请在相应处补写情

节并分析对比的作用。

老罗师傅小师傅

手机永远不关机①

②住户不在家,不把水放在门口,并抱怨

③只通过微信收费

对比作用:④

20.文章写老罗时反复出现“嘿嘿一笑”。请分析下列两处“嘿

嘿一笑”分别表现出老罗当时怎样的心理。

①交接十二元水费,拎着空桶,嘿嘿一笑后转身离开。

②老罗依旧嘿嘿一笑,最多带着浓重的口音回一句话……

21.请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老罗也挪着不慌不忙的步子,登楼送水,撩一把汗,换上塑料鞋

套,将一桶“阿依苏”矿泉水稳稳装在饮水机上。

22.文章的老罗与杨绛笔下的老王有许多相似之处。请结合文章

内容,从人物品质与作者的情感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2023七下•云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桃之夭夭(节选)

①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43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

能过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活了,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

真是我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

②这个奇迹是父亲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里比较温暖的地区,

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密封线内不得答题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

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树迁徙

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

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

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

③父亲的桃树有着特殊的造型:它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

被强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

和东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

为环境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腰

还是向西北弯腰,由我父亲说了算。我曾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

棵桃树的。

④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地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一一

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一一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

到那个土坑里去,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土,直到把整棵树埋进

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了

一件大棉袄。等冬天来了,大雪一层又一层地把桃树的土包盖住,这

等于在棉袄的外面又给桃树穿了一件貂皮大衣,让一棵树钻进土里冬

眠,这是父亲的思维,我不知道还有谁会这么做。

⑤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

一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再把土坑填平。这

时我才明白,秋天的埋树是为了让桃树度过东北寒冷的冬天,李子树、

海棠树、杨树、榆树……几乎所有的树,都不用埋,都能过冬,只有

那棵桃树,冬天需要在土里冬眠,春天,父亲又把它从泥土中唤醒。

那弯腰的桃树,照常开花、结果。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

样的耐心和智慧,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

⑥桃子成熟的时候,每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

了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子。

那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我此生吃过最好吃的水果。

在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而是用手一捏,

软的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已熟透的桃子?那种甜,是不可

以描述的。

⑦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

天,那棵桃树在父亲已不在人间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

桃花开了出来。秋天,在那个没有了我父亲的秋天,桃树仍忍住悲伤,

把桃子挂满枝头,那年的秋天,我吃到的桃子依然是甜的。

⑧第二年春天,李子树开花了,樱桃树开花了,海棠树开花了,

父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住悲伤,它一朵花也不肯再开了。

23.说说你对第②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24.请简要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饲养”一词好在哪里?表达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

25.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

26.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023七下•深圳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同学读完下面的文章后,想把这篇文章改编成舞台剧,邀请

你参与编排。

粗瓷碗

吕峰

①我家橱柜里有四个外形粗犷的粗瓷碗。是当年爷爷因为家里添

丁而购置的。如今它们盛着满满的光阴,无语也无声,固守着家的温

度。

②粗瓷碗是那种最普通的白瓷碗,碗边有两圈蓝色的釉纹,口大

肚浅,一副大腹便便的样子。自从我有记忆开始,饭桌上就有它们的

身影。每到吃饭时,我就喜欢帮忙摆放碗筷,一边摆着,一边念叨着:

“这是爷爷的,这是奶奶的,这是我的……”眼前的碗,对应着一个

个正急着往家走的亲人。有时遇到我喜欢吃的东西,奶奶会捏起一块

放进我的粗瓷碗里,母亲则佯装愠怒,瞪我一眼,那种感觉温暖、祥

和。

③家里有一条规矩,饭做好后,第一碗要盛给爷爷。奶奶给爷爷

盛饭时总是说:“你爷爷是家里的大劳力,家里的活儿全指望着他干

呢,饭做好了就得先给他吃。”奶奶去世的时候,号称“铁打汉子”

的爷爷痛哭流涕,一个劲儿地用手拍打着奶奶的棺木念叨:“你走了,

谁给我盛第一碗版啊?"那副悲痛欲绝的神情,让前来吊唁的人无不

为之动容。

④粗瓷碗也见证了父母亲几十年的相濡以沫。他们之间没有浪漫

的事,有的只是每日三餐、添饭夹菜,虽朴实平淡,却无限温暖c每

天早晨,母亲会雷打不动地给父亲冲鸡蛋茶。在粗瓷碗里上打上两个

鸡蛋,滴上几滴香油,再加一勺白砂糖,用筷子搅和均匀,将刚烧开

的水慢慢地冲到碗里,边冲边用筷子搅拌,那碗里就慢慢形成了一梭

又一梭的鸡蛋穗,喀微沉淀后,上面变成稀清的蛋汤,下面是稠状的

蛋花。这是母亲最熟练也最拿手的活儿,原因很简单,父亲就好这一

口。

⑤当时我对母亲的这种做法很不以为然。后来看到作家张晓风写

道:“每当看到一对恋人手牵着手提着一把青菜、一条鱼从菜市场走

出来,我就忍不住感叹,一蔬一饭里的天长地久,原来如此啊J这

才明白,原来,所谓的白头到老的爱情,就是这样!

⑥粗瓷碗里除了有爱情,还有满满的亲情。有一次,我生病了,

一直高烧不退。母亲觉得服用汤剂比打针副作用小,就开了一大包中

草药煎熬。她守在厨房的煤炉前,严格按照老中医的要求去煎药,先

用大火煮沸,然后用文火细细地熬。随着母亲的辛劳,那点儿苦涩的

中药香味弥漫了整个房间。

⑦近两个小时的功夫,那碗黑褐色泛着泡沫的中药被母亲端到了

我的床前。我只是呷了一口,便受不了那份沁人心脾的苦,不由得呕

吐起来。母亲慌乱地为我捶背,清扫秽物,焦急万分。望着他忙碌而

辛劳的身影,我内疚极了,真白费了他煎中草药的苦心。

⑧粗瓷碗,原本有十个,后来只剩下了四个。再后来这四个碗也

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又一套精美的细瓷碗。有一次,朋友来

家里做客,碰巧前段时间细瓷碗被女儿打碎了几个,我一直没有去买。

这时我突然想起碗柜里的粗瓷碗,便把它们拿出来,用以解燃眉之急。

端着那早已退出了生活圈子的粗瓷碗,朋友顿时乐坏了。那天晚上,

我和朋友之间的话题没有离开过粗瓷碗。再后来朋友去到日本留学,

每次回国捎回来的礼物都是图案各异的碗磔。看着那饱含心意的礼物,

我知道碗里还藏着友情。

⑨粗瓷碗里有美好的回忆,那是逝去的懵懂岁月,那是千金不换

的温情与美好。因为它,家的概念更清晰,家也在无情的光阴里侧影

翩蹬。每逢节假日,我便拖家带口地去田间乡野。过几天农家生活,

用粗瓷大碗吃饭、喝粥,夜晚坐在农家小院里,天上一轮明月,粗瓷

碗中似乎有月光在荡漾,让人心醉。

⑩人生很复杂,又何其简单,简单到只是由两个动作组成了一条

线。一个动作是捧起碗,另一个动作是放下碗。再捧起与放下的过程

中,生命一点一点变得绚烂,又一点一点走向枯萎、终结。直到那个

碗最后一次被放下,永不被捧起。

(选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器一物:遇见旧时光》,有删减)

27.编辑部拟将本文排练成多幕剧,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多幕剧的

相关情节补充完整c

段落情节概括

第一幕:(①)总起全文,爷爷当年购置的四个粗瓷碗,装着我

满满的回忆。

第二幕:(②-③)

第三幕:(④-⑤)

第四幕:(⑥-⑦)_

第五幕:(⑧)粗瓷碗,让我和朋友之间的友情更加牢固。

第六幕:(⑨)粗瓷碗,装着我与家人在乡下的美好回忆。

第七幕:(⑩)粗瓷碗带来的感悟:一捧一放,便是人生。

28.小深同学认为:原文第⑨段中“粗瓷碗中似乎有月光在荡漾

”一句中加点的“荡漾”一词,不仅是在写景,更是在抒情。请结合

小深的言论,谈谈对句中加点的“荡漾”一词的理解。

29.小圳同学将饰演第⑧段中的“朋友”这一角色。“朋友”从日

本回国前,在给作者买礼物时,会有怎样的内心独白?请帮助小圳设

计“朋友买礼物时内心独白”的台词。

30.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这才明白,原来,所谓的白头到老的

爱情,就是这样!”

小鹏同学:“爱情”就是“这样”,“这样”在文中究竟是什么样

啊?

你:请结合文章第①到⑤段的具体内容,告诉小鹏“这样”在文

中究竟是什么样。

31.请你谈谈对《粗瓷碗》这个标题的理解。

(2023七下•蔡甸期中)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小帅小美”解构了电影?当作一种选择就好

①“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帅,他刚从坏人手里救下心爱的女孩

小美,他们俩此时逃进了一片森林……”这样的开场白,你一定似曾

相识。在短视频平台上,无论哪种类型的电影,男主都可以是“小帅”,

女主都可以是“小美”,他们的开场通常处在某个暴力、刺激的场景。

这类短视频往往用几分钟就可以解说一部几小时片长的电影,或是几

十回合的名著。

②一直以来,几分钟解说电影都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它

确实“短平快”,极大缩短了人们了解一笛电影的时间,提供了一种

或搞笑或另类的解构欣赏路径J恨”的是它更像是一种“电子榨菜”:

人们看完好像并没有提升什么欣赏力,也没有获取什么有用的信息。

因此很多人担心,一旦对这种“电子榨菜”产生依赖,会消解电影的

艺术性与深刻性。

③毫无疑问,技术一旦给人们的生活“一键加速”,耐心就会成

为一种稀缺品。快速的信息传递的确可以让人不假思索,这也是短视

频站上“风口”的社会原因之一。几分钟解说电影其实也是适应短视

频平台而产生的新型观影形式,我们可以选择跳转、倍速播放76集

的《甄娘传》、80集的《武林外传》、3小时片长的《泰坦尼克号》,

也可以17分钟就读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碎片化的时间摄取

大量信息。

④换个角度讲,技术让我们成为了时间的主人。既然如此,那么

无论是完整欣赏还是解构速览一部电影,都应该被当作提供给观众的

另一种观看选择,而不是唯一的选择。

⑤在快时代,观众更需要具备一种可快可慢阅读的能力。完整欣

赏一部电影,可以品味到它的细节、美学、配乐和情节转折;而观看

速览影片的短视频,也可以作为观众了解自己是否对影片有兴趣的先

导。两种观看方式各有千秋,尊重观众的选择就好。

⑥当然,完整观影需要更多耐心和时间,但也恰恰因此,观众才

真正可以理解一部电影的艺术造诣和主旨。很多故事片,正是在时间

的流转之中,情节不疾不徐地铺陈展开,才让人慢慢体会到亲情、爱

情等感情之温厚。

⑦身处繁忙的生活中,同时要面对更便捷选择的冲击,我们会希

望人们保留慢观影的能力,而不是一味躲进短视频的速览世界中。当

然,解说电影超强的信息传递有效性,还有开篇的一鸣惊人、起承转

合的意想不到、结尾戛然而止的悬念设置……也许可为以后电影的情

节安排提供新的思路。

⑧解说电影类视频也需要有版权规范和内容规范。如果一味以暴

力、黄色等低俗刺激的镜头示人,侵犯原作的版权,曲解原作的主旨,

那么一定会走向劣质化的道路,“人人喊打”,无益于短视频的长期发

展。

⑨但令一点越来越成为共识:长短视频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一种

互补。对于很多技术平台来说,长短视频协同合作已经成为了未来的

发展方向。

⑩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电影里既有阳春白雪也有“小帅和小美”

这样的下里巴人。观影世界应当是丰富多元、开放包容的。阳春白雪

和下里巴人之间的界限,就交给观众来把握吧。

32.有关“几分钟解说电影类短视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搞笑或另类的解构欣赏路径。

B.它可以让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里获取大量的信息。

C.它可以让人们提前了解自己是否上一部电影有兴趣。

D.它消解了电影的艺术性和深刻性,无益于提升人们的欣赏力。

33.对观看完整类电影的必要性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个选项

是()

A.可以品味到一部电影的细节、美学、配乐和情节转折。

B.观众能真正理解一部电影的艺术造诣和深刻的主旨。

C.让观众在不疾不徐的情节中体会到各种温厚的感情。

D,只有提升慢观影的能力,才能消除便捷选择的冲击。

34.本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023七下•蔡甸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开窍的日子

舒乙①

①开窍,对小孩来说,是个大事。

②我小时候,就是个没开窍的小男孩,很典型。我上过幼儿园,

在今日北京帝王庙的东小跨院里,当时这儿大概属于香山慈幼院的什

么附属机构。妈妈后来说:舒乙小时候上幼儿园完全是走形式,终日

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最后,些业时,幼儿园很不好意思

地也给他发了一份结业书,是坐“红椅子的”,意思是排名倒数第一。

上小学也是如此,当时为了掩盖我们的真实身份,不被日本人注意,

我们都改了名随母姓。我改名“胡小逸二有一天,老师发考卷,按

考卷上学生自己填写的名字一一唱点。念到我这儿,一声“胡小兔”,

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老师自己也狂笑不止。我竟然在写“逸”时,忘

了写走之底,变成了“小兔”。

③我入校之后,依然愚钝,每次考试戌绩均属下等。父亲昵称我

为“傻小子”,以为一切正常,不必担忧。他经常仔细地观察我,在

我的各种日常行为中找出许多有趣而可爱的细节,还详细地讲给他的

朋友听。妈妈则不然,常常在课余费劲地辅导我,练习用注音符号拼

音,一遍一遍地教我读我却一会一会“b”

且全然不知这四个音为何物。妈妈一脸苦笑,频频摇头,以

为此子不可救药。

④这样,熬到了四年级,我的名次居然一点一点前进,渐渐进入

了前几名,还当了班长,得来全不费功夫,好像什么特别的事也没发

生似的。那个时候,学校里已经有学生会,实行学生自治,即使是小

学也要实行。一来二去,我竟然当上了全校的学生会主席,是选上的。

⑤父亲认为这一切都极有趣,他买了一只鸭子,让我送给老师,

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他可

能觉得这个学校的气氛不错,又自然,又活泼,傻小子竟然当上了学

生会主席,好玩好玩。轻松愉快,各种爱好完全顺其自然的发展,这

便是我那时的生活状态。

⑥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这

个观点相反的则是“拔苗助长”,愣是把大人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

其实,不管多笨多傻的孩子,自有他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这几乎是天

生的。顺其自然就是要顺着这些与生俱来的专长和爱好,不逆着它,

让它自然发展,走到哪儿算哪儿。

⑦父亲不过问我的功课如何,也不要求考100分,更不要求门门

都得100分。相反,他一早发现我对什么有了点兴趣,便马上跑过来

帮助我,辅导我,鼓励我。

⑧比如说画画c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对齐白石有了兴趣。原因是

妈妈由北平带了两张齐白石老人的画到重庆北帝。一张画的是小雏鸡,

顶上面是一只鸡笼,一群小鸡,足有十几二十只,由笼中飞奔而下,

非常活泼。这是一张齐白石的精品,父亲极喜爱,挂在屋中,常常一

个人对着它默默地欣赏,一看就是很长时间。来了客人,他会滔滔不

绝地大讲特讲这张画的好处。还有一张是由两小幅斗方裱在一起的,

一方蟹,一方虾,也是齐白石的拿手之作。

⑨在旁听父亲对朋友们讲解中,不知不觉我爱上了画小鸡画虾蟹,

完全是模仿,居然还有点像。父亲大为得意。来了客人,他会大叫:

“傻小子。把你的小鸡拿来看看。”他本来十分反对来了客人让小孩

子当众背唐诗的那些庸俗做法,可是,傻小子自己画小鸡,在他看来,

这是孩子自己的兴趣,是天性的流露,非常可贵,值得鼓励。

⑩有一次,我坐在东边小山坡上写生,样子大概很认真。父亲立

刻走过来看。看了一会,他居然也坐下来,拿过我的画笔,说:“我

教你。”据我所知,父亲对美术是一笔都不会画的,可是他很懂美术,

因为他上过师范,理论上很有一套,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想到,

我的第一个美术老师竟然是自己不擅画只擅写的父亲。

同样的,父亲教过我集邮。教过我打麻将,是数番的那种,很

复杂,动脑筋做牌,只玩不贴。他常带我上四川那种老百姓的茶馆,

一坐一下午。他还带我去看他的朋友,丰子恺先生来到北磅,父亲就

带着我去看他。夏天晚上乘凉时,父亲给我们全家讲过美国小说,大

概是白天他念英文,晚上用他自己的方式再给我们转述。父亲带我上

过公共澡堂子,一口大池,热气腾腾,男人们在里面边泡边聊,非常

热闹。我常常跟在父亲后面走路,看着他的皮鞋后跟,那双磨得歪了

的皮鞋后跟。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

非常安逸,非常充实。

就这样,我在父亲不是教育的教育下,渐渐开了窍。小学毕业

我考上了重庆南开中学。

【注释】①舒乙:老舍之子。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曾多次

举办画展。

35.第①〜③段,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开窍前学习落后的几个细节,

请简要概括。

36.第⑤段,作者记叙到“他买了一只鸭子,让我送给老师,郑

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结合上

下文,说说你如何理解父亲的行为。

37.阅读⑦〜段,说说第段中画横线句子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

感?

38.结合全文,概括老舍先生培育孩子的哪些理念和做法值得父

母们学习借鉴?依据文章内容列举三点。

(2022七下•萧山期中)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人民的心

杨朔

①已经是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初,头一阵子落过场大雪,冬天早来

To谁知近来一变天,飘飘洒洒又下起细雨来,冰雪化了,到处化得

泥汤浆水的,走路都插不下脚去。原先封得严严实实的大江小河,又

化了冻,边边岸岸的冰上浮着层水,只有背阴的地方冰还比较结实,

时常可以看见朝鲜小孩蹲在小爬犁上,双手撑着两根小棍,飞似的滑

来滑去。

②这一天,雨不下了,怪阴冷的。晚间我坐在灯下读书,这时我

接到个电话。我不清楚是谁给我的电话,他说:“你知道么?今天傍

晚在安州车站牺牲了个战士J

③我去看那位烈士时,他已经装殓好,平平静静躺在那儿。他的

神情很从容,像是睡觉。我定睛望着他的脸,我不认识他,但我又十

分熟悉他。他的面貌一点不惊人。谁要以为这样的人身上准有许多惊

心动魄的东西,那就错了。

④他只是个顶简单的中国人,几句话就可以交代清楚他的一生。

他叫史元厚,山东长清人。他像所有贫苦的农民一样,一生下过的就

是苦日子;也像所有机灵的孩子一样,有时会想出很可笑的法子,对

地主报个小仇。譬如说,把地主的南瓜挖个洞,往里拉粪;还有一回,

把些毛毛虫的毛撒到地主被窝里,害得地主黑夜睡觉,浑身刺得又痒

又痛。到后来,他长大了,就参加了部队。

⑤史元厚家里有老父老母。这对老人像所有父母一样,总怕儿子

冷了不知添衣服,饿了不知道吃。千里迢迢,也要托人捎去做娘的连

宿打夜带着灯做的老山鞋,还要在信上千叮咛万叮咛,就怕儿子晚上

睡觉不盖被,受了凉。

⑥一九五三年二月,史元厚跟着队伍到了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

争。队伍一到,立时打坑道,挖工事,进行反登陆作战的准备。史元

厚挖战壕磨得手起了血泡,扛木头把肩膀都压破了皮,照样像匹小骡

驹子,又踢脚,又撒欢。春天的夜晚,还是森凉森凉的。史元厚站在

山头的哨位上,守望着朝鲜的国土。一听见半空中飞机响,枪就提得

更紧。山风一吹,飘起股青草的香气,他忽然会想起了家。这种带点

泥土气息的草味,他从小便闻惯了。一时间,仿佛他警卫着的不是朝

鲜,却是他的本乡本土。他想象得出家里人正在做什么。父亲一时出

现在他的脑子里。老人家披着棉袄,擎着根麻秸火,咳嗽着,正在给

牛拌夜草。他娘却坐在热坑头上,呜呜摇着纺车。

⑦转眼到了冬天,朝鲜前线又飘了雪花。有一个蒙古族文工团来

看望慰问史元厚那个部队,都住在宿营车上,就停在安州车站附近。

史元厚和几个战士被派去担任警戒。

⑧车站背后是一带土山,叫龙潭岭。岭脚下有一片大水塘,叫龙

潭池,夏天常有人在里边洗澡,一跳下去不露头,足有一丈多深c眼

下冻了冰,像镜子一样亮,变成孩子们最留恋的滑冰好地方了。

⑨黄昏时候,慰问团的同志将要到别处去了。警卫战士都打好背

包,下了宿营车,汀算回本连去,背后忽然有人追上来喊:“你们一

位同志掉到水里去了!”

⑩大家急着往回跑,只见那龙潭池塌了一大块冰,岸上丢着史元

厚的枪,史元厚的衣服,人却不见了。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坐在水边

上,浑身上下滴着冰水,哭都哭不出声。

原来这个小孩刚才蹲在爬犁上滑冰,说声不好,一下子陷下去。

他的两手扒在冰上,水浸到脖颈子,眼看就要沉底了,哭着喊起来。

一个志愿军飞跑上来。他扔下枪,脱了衣服,几步滑到小孩跟

前,伸手去拉那小孩,忽隆一声,冰又塌了,两个人都落到水里去。

只见史元厚在水里钻了钻,露出头来,双手托着那个小孩,一转眼又

沉下去。他又钻上来,又沉下去。第三次钻上来时,他用尽力气一推,

把小孩推到冰上,他自己却沉了底,再也浮不上来了。

朝鲜人民用最隆重的葬礼,把烈士的遗体葬到龙潭岭上。岭下

临着龙潭池,史元厚就是在这儿把他的生命最后献给了朝鲜人民。朝

鲜人民又把龙潭岭改叫做“史元厚岭”,龙潭池叫“史元厚池1千秋

万代,望见这片山,这片水,朝鲜的子孙就会想起这个人来。史元厚

是个战士,临下葬,朝天放了几排枪,这是一个战士应得的尊荣C史

元厚被埋葬了,但我知道,他那颗伟大的心却依旧跳动着,跳动在千

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心坎里。好同志,我写的不只是你,我写的正是中

国人民的心。

(选自《三千里江山》有删减)

39.请你梳理与史元厚烈士有关的典型事迹,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看望烈士,初识史元厚;——;一;

-厚葬烈士,取名缅怀。

40.结合语境,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江:我觉得文章中最感人的部分是第12、13自然段,我们在

朗读上要如何设计才能让同学感同身受呢?

小山:我觉得"飞跑”“扔下”脱了““滑到”这些动词在朗读时需

要读重音,而且语速要急促,仿佛让我们看到英雄史元厚在危急关头

毫不犹豫、奋不顾身的画面。

小江:我觉得第13段划线句中词语要读重

音,因为o

小山:对于第12段最后一句“他自己却沉了底,再也浮不上来

了”,语调和语气上我们该如何处理呢?为什么这么处理?

小江:我认为O

41.全文重点在讲述英雄志愿军保家卫国和奋勇救人的故事,为

什么还要写他童年的经历和他的父母对他的牵挂呢?

42.根据以下材料链接,结合本文的内容,来谈谈你对“中国人

民的心”的理解。

材料一作家杨朔自1939年参加八路军,转战于河北、山西抗日

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创作了反映工人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

《红石山》;1950年赴朝鲜前线,写下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长篇小

说《三千里江山》。

材料二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捍卫和平,中国军人别无选择,流

血牺牲也在所不辞c影片中,风景如画的鱼米之乡浙江湖州、摄人心

魄巍峨庄严的万里长城,与美军飞机滥炸下的边陲城市安东形成强烈

反差。绝不能让战火烧到祖国大地,不能让敌人夺走我们的土地,不

能让敌人剥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影片借梅生的话说出中国人民志

愿军战士的心声:“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J

——《人民日报一一历史上真正的长津湖战役》

(2023七下•桐乡期中)阅读理解

我的国文老师

梁实秋

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

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③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戌为

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

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

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

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

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

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飘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

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④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

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

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

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

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

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

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⑤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

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

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

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

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

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

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

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XXX!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⑥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

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

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⑦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

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

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

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

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

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

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

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

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⑧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

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

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

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

谄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

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

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

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

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

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

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

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⑨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

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

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43.作者在文中既写了对徐先生的回忆,也写了自己当时的印象

或受益之处。阅读文章,填写下面的表格。

回忆的内容当时的印象或收益之处

相貌神态上课发怒①

②—提高了“我”对国文的兴趣

③让“我”的作文硬朗挺拔

44.木文刻画人物的语言很精妙。结合加粗的词语,赏析下列语

句。

①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

《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②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

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

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45.有人认为,文中前后对人物的描写反差过大,冲淡了作者对

老师的敬意。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46.文章开头知结尾都用“徐老虎”来称呼老师,蕴含的情感却

是不同的。请结合文章,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023七下•海淀期中)阅读吴伯萧的《马》,完成问题。

吴伯萧

①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吵呀

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

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鞠

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

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

To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吧!小小的

就这样皮。一团高兴全飞了。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②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

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

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

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

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

去。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J车

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

泪。

③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

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

掩春田,正好驰聘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吧,骑师是各自当家的C我

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

观众不少啊:合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

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

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一鞭扬

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

快。驰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

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

骑的亲戚家人来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家里最热

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

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④孟春雨霁,滑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

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

景致也是宜人的。

⑤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箸笠,

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

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

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

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

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

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

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学灯了,最喜那满天

星斗。

⑥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⑦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

瘾的。东岭,西洼,河埃,丛林,踪迹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

直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反正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

那只是一种担心。呵,生着气的那慈爱喜,兑的心啊!

⑧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

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

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蹒跚于羊肠

小道,或浴着朝瞰,或披着晓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

亲热的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

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

⑨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尔要骑马出去

守了,他就穿了一袭皮袍,暖暖的,系一冬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

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当得斗篷,马是棕色的

那一匹吧,跟班仍旧是我。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虽没去做

韵事,寻梅花,当我们到岭巅头,系马长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

烟,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却是一个奇迹。

⑩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

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

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

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

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

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里,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

又洒脱风雅的名士c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

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车羸马,颠顿

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

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一一前路茫茫,往哪里

去?当你徘徊蹦蹦E寸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

走吧。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你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