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及完善对策目录TOC\o"1-2"\h\u1176摘要 145871绪论 275681.1研究背景 2318601.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74742理论基础 3167932.1概念的界定 312212.2相关理论 575163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及风险管理的现状 7128503.1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产生的原因 723213.2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9288673.3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12121454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问题 1587174.1影子银行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15200854.2商业银行内部监管不足 15194454.3缺乏完备的风险监测体系 16238024.4影子银行存在信息不对称 1762174.5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不完善 18149625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20148865.1完善影子银行形式的监管法规 2084965.2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监管 20121795.3完善影子银行的风险监测方式和指标 2261665.4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23186835.5健全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 2318091结论 2528013参考文献 26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金融创新不断发展,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扩大,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扩大。但影子银行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风险也不断在银行内部积累,给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威胁。我国有关影子银行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商业银行内部也缺乏完备的风险监测体系,影子银行业务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文章对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完备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商业银行应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监测制度等对策,以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关键词: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1绪论1.1研究背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类跨市场、跨行业的影子银行迅速增长。2016年底,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大规模扩张,表内投资项目23万亿元,理财产品29万亿元,资产信托和证券化51万亿元,扩张速度超过了贷款增速。截至2019年底,中国广义影子银行规模为84.80万亿元,占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6%,相当于同期银行业总资产的29%。狭义影子银行规模为39.14万亿元,占广义影子银行的46.2%,较历史峰值下降11.87万亿元。影子银行在支撑经济发展,推动金融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如四川信托TOT产品违约;武汉金凰珠宝百亿黄金造假以及安信信托巨额资产违约等一系列信托资产“爆雷”。这类风险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由单体风险向行业风险转移,再由行业风险向跨行业金融体系的风险转移。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类金融风险。2020年是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关键一年,而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是重要的一环。银保监会在会议中指出,2020年金融风险防范成果显著,影子银行得到有序拆解,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0万亿元。加通道、加杠杆和加嵌套的高风险业务得到重点清理。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全部归零。稳妥推进高风险中小银行、保险、信托机构风险处置。全年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3.02万亿元,2017年至2020年处置不良贷款超过之前12年总和。稳妥推进高风险中小银行、保险、信托机构风险处置。使得金融体系比较健康、稳定。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严重的冲击。虽然整体金融行业的风险仍属于“可控”的范围,但以信托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不断“爆雷”,意味着影子银行的风险正在加速暴露,这不但会对金融系统带来冲击,而且还会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在银行围绕着风险管理进行转型的过程中,新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不断涌现。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发展使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更加复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发展,商业银行必须调整自身的经营管理制度。因此,防范商业银行外部风险冲击,持续整治高风险的影子银行,提高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尤为重要。1.2研究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金融创新工具的增加,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爆发式增长的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使得我国金融体系风险不断变化且难以评估。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机制不完善,无法应对外在风险的冲击、保障我国经济安全,这就要求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影子银行参与主体是商业银行,但是商业银行内部缺乏完整的针对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外部监管也尚未健全,逐渐积累的金融风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稳定。影子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补充,扩展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却埋下了隐患,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因此,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文章通过对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风险进行评估,对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提出对策。1.2.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随着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专家学者已经对影子银行有了深入的研究,但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大多研究从宏观整体出发,研究影子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文章将主要分析商业银行影子业务的具体风险及其管理,研究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从多个角度提出风险管理对策,对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在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国实体经济受疫情负面影响较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工作任务。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起步相较于发达国家较晚,范围涵盖较小。但目前来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扩大,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扩大,影子银行在一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相关的系统性风险,但影子银行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以影子银行业务为代表的创新型的业务,在商业银行内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由于它游离在银行监管体系之外,风险也不断在银行内部积累,给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威胁。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缺乏对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国家监管部门监管不足,法律监管体系不健全。文章对于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研究,提出风险管理措施,提高对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使其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2理论基础2.1概念的界定2.1.1影子银行的定义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我国银监会在2011年对影子银行进行了界定:影子银行是一个非传统银行体系的、以信用中介活动为主要工作内容的金融机构。英格兰银行的保罗塔克认为影子银行指那些向居民企业提供流动性、限期配合和高杠杆服务的工具、机构和市场。曾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影子银行是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以外充当储蓄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易宪容将影子银行定义为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业务的机构组织。2020年12月,由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和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组成的课题组发布《中国影子银行报告》。报告认为,我国影子银行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其中广义影子银行是基本符合四项界定标准的金融产品和活动,主要包括:银行同业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委托贷款、资金信托、信托贷款、银行理财、非股票公募基金等。狭义影子银行则是广义影子银行中,特征更加显著、风险程度更为突出的产品和活动,包括:同业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同业理财和投向非标债权及资管的银行理财、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网络借贷P2P贷款和非股权私募基金。具体分类如表2-1。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是影子银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能把资产负债表上的标准业务通过某种变通方式转换成一种不用放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业务模式,银行不仅可以规避贷存比的限制,还可以通过提供高于央行规定的利率来吸引更多存款,扩大业务规模。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是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起来的最常见的表外业务。这两种业务中,理论上影子银行业务中储户承担违约风险,这些业务不用出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成为表外业务,不必接受央行关于贷存比等规定的限制和监督。表2-1金融稳定理事会界定的狭义影子银行类别与典型机构定义典型机构管理集合投资工具且易受挤兑影响的机构对冲基金、固定收益基金、混合基金、信用对冲基金、房地产基金依靠短期资金发放贷款的机构金融公司、租赁公司、保理公司、消费者贷款公司依靠短期资金与客户保障资产提供市场中介服务的机构交易经纪商、证券金融公司有助于创造贷款的机构信用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单一险种保险公司资产证券化机构证券化工具、结构性融资工具、资产抵押证券资料来源:金融稳定理事会《2017年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2.1.2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对现代企业而言十分重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为减少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遭受的风险进行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寻求最小风险下的最大盈利。其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四个方面。这四个部分,也依次是风险管理的四个阶段。风险识别是在商业银行周围纷繁复杂的宏、微观风险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中识别出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意外损失或额外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分析与评价是预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的大小,进而确定银行的受险程度。风险控制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已经发生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保险与补偿。风险决策是在综合考虑风险和盈利的前提下,银行经营者根据其风险偏好,选择风险承担的决策过程。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2.2相关理论2.2.1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遵循匹配性、全覆盖、独立性和有效性等原则,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价、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等环节,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预防、回避、识别、监测和分散经营中的风险,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从而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商业银行在进行影子银行业务时往往盲目扩大规模,随着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大,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双升,信用风险管理压力攀升;忽视流动性管理,尚未真正建立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机制,市场竞争加剧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全面风险管理存在较大压力,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资本充足率等主要风险领域存在的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全行风险管理工作体系化、制度化、全流程化,是提高风险监测和控制效能的必要途径。新巴塞尔协议中,除第一支柱三大风险外,还包含了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等内容,强调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引导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我国监管部门规定商业银行在2018年年底前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明确了商业银行需要针对第一支柱以外的风险实施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报告等管理工作,进一步强调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意义。2.2.2负债风险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扩张,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资金需求增加,单纯的调整资产结构已不能满足银行的发展需要。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扩大资金来源,同时避开金融监管,商业银行由消极被动的负债管理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负债,借入资金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摆脱消极负债的束缚,并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创新了许多金融工具。与此同时,较高的负债成本逼迫银行将资金投放在收益较高的贷款和投资上,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增加。商业银行的负债风险是指由不确定的外部运作环境、内部管理条件等因素引起的银行负债质量恶化,进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可以通过快速调节流动性头寸、充分利用央行贴现窗口、向同业进行高成本借款、积极寻找有效担保等进行负债风险管理。2.2.3资产风险管理理论资产风险管理理论是最早的风险管理理论,是指商业银行为了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采取必要的风险管理办法,来防范、分散和转移各种经营风险。早期商业银行以信用贷款为主要业务,负债来源充足,资产业务创造了银行的大部分利润,因此银行把风险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其资产业务的管理上,主要集中于信贷的核查上,并建立了严格的审批制度。我国信用基础薄弱,管理资产的风险对商业银行的生存、效益及发展至关重要,资产质量始终被视为商业银行生命线。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管理中关键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的信用风险。银行通过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征信系统查询等方式对客户信息持续跟踪关注,解决资产信息不对称,加强对资产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3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及风险管理的现状3.1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产生的原因影子银行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的金融脱媒浪潮,随着金融创新的兴起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体系越来越成为市场间的重要信用创造主体。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受制于相关部门的监管和自身风险控制的约束,很难通过传统的信贷方式为实体经济中融资需求较大的企业提供充足的信贷支持,而影子银行是传统商业银行的补充融资渠道,满足了无法从传统银行业务获得资金的借款人的融资需求,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较好地实现了对传统银行体系的部分替代和功能互补。进入21世纪,影子银行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达国家迅速膨胀。中国的影子银行则诞生于银行信贷紧缩、市场流动性不足、民间富余的资本缺乏流通渠道,市场上借贷资金为规避严格的金融管制而绕开传统金融部门形成非银行借贷关系的背景之下。影子银行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趋势,它是人类经济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影子银行不会消失,它将和金融体系长期共存。3.1.1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随着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社会的投融资需求不断增加,影子银行满足了传统银行不能满足的融资需求,新的金融产品和投融资渠道应运而生,衍生金融产品迅速发展,创新性的产生了通道业务和多样化的理财产品。此外,由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居民财富增长迅速,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强烈,但由于传统银行业务的存款利率较低且理财渠道较少,影子银行类的理财类产品应运而生,为影子银行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金融创新推动了我国金融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但金融创新也使金融产品更加繁杂,金融风险也变得难以预测。我国金融发展跟不上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脱轨,迫使影子银行的产生。3.1.2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增加我国中小企业较多且融资难,首先,中小企业存在成立时间短、资产积累少、销售收入少、行业经验少的问题,使得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大多数银行对借款企业的最低要求是,成立满3年以上,最近两年保持盈利,因此中小企业不能给银行提供充分担保,特别是大型银行很难给予其贷款。其次,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松散且财务制度不健全,融资问题还受限于中小企业规模、资金状况和抵押物等现实问题,加之其借贷规模较小,传统商业银行放贷成本过高,甚至无法取得能弥补高风险的利息收益,因此不愿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影子银行具有灵活、快捷的特点,且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不受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等。因此,中小企业为了解决自身资金需求问题,它们大多时候只能通过影子银行来融资。一方面有关影子银行的金融产品品种多,融资结构多样,能够满足不同资金需求者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还具有促进资金融通,融资条件宽松的优势,从而能够直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3.1.3银行的监管套利影子银行是监管套利的产物,随着利率市场化初步完成,金融政策的放宽,银行存贷利差缩小,民营银行加入,地方银行迅猛发展,而商业银行业业务单一趋同,银行间竞争压力增大。为了提高利润,规避宏观调控,银行将表内业务转移到表外业务来规避资本充足率、存贷比、行业投向限制等监管,转而投向房地产和“两高一剩”行业等。影子银行是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危机过后,中国加强了对银行的监管,尤其是提高了对贷存比的执行标准,近年逐渐规范的银行信贷监管制度对银行贷款额度,存贷比上限,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要求日益强化,商业银行监管的日趋严格,对商业银行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形成了极大的制约。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商业银行迫切寻求能将贷款转换为不受监管的金融产品,因此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将信贷资产表外化,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既吸引市场资金,还扩大了信贷额度。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投资者而言,利率管制和高通胀导致银行实际利率的较低,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公众尝试以不同手段来绕过利率管制,寻求更高实际收益率,他们更愿意把资金投向利率更高的金融产品,而不是放在银行,这也促进了影子银行的产生。3.1.4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2009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2010年后中国的通胀和房地产价格快速上升,经济出现过热迹象。政府不得不通过压缩银行贷款为经济降温,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抑制物价和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有关控制房价的政策和法规,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向房地产企业贷出大量资金的业务受到了严格管制。相关企业对于资金方面的持续需求大幅度增加,由于商业银行贷款的途径被堵住,但这类行业仍存在大量的融资需求,宏观调控限制了信贷银行的贷款规模,加之房地产行业风险大,资金链易断裂,对于房地产市场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但影子银行能够规避监管,运用银行理财产品等渠道为资金需求者提供流动性支持,影子银行就应运而生了。3.2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随着全球金融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个国家的合作日益密切,合作关系也越来越重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后,其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推动了我国金融产品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影子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下,影子银行发展迅速且规模不断扩大。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是以资产证券化为主要业务,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在回购和资产证券化作用下,以短期批发融资为主,以非银机构为核心,资金来源于货币市场,有较高的风险性和传染性。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影子银行起步较晚,产品复杂程度较国外低,以零售融资为主,提供直接融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增速较快,在银行业贷款总额中占比较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影子银行爆发式发展,到2016年资产规模已经超过90万亿元。随着结构化产品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创新在国内越来越流行,我国影子银行的资金链条越来越长,投融资渠道更加多样化,复杂度也在提高。图3-1广义和狭义影子银行的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wind数据影子银行规模在2011年至2017年快速爆发式增长,风险迅速积累,对中国金融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017年以来,经过大力整治,影子银行规模增速大幅下降;2018年年末,首次出现绝对规模和占GDP比重双降,风险开始由发散逐渐转向收敛。2020年金融风险防范成果显著,影子银行得到有序拆解,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0万亿元。我国的影子银行则依赖于传统的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子银行业务发展不断推动商业银行迅速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创新变革,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起到了补充作用。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是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标准业务活动往往受到央行和银监会等机构的监管,而影子银行业务通过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等方式把资金从储户转向贷款人。这些业务不用出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成为表外业务,不必接受央行关于贷存比等规定的限制和监督。另外,我国银行放贷对象主要是那些信誉较好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小型企业无法从商业银行那里获得自己的企业运营所需的资金,这些中小企业就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从影子银行那里进行融资,使得影子银行的放贷规模不断扩大。图3-2中国的传统银行业务和影子银行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分为:3.2.1银行类的理财产品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银行类理财产品在2012-2018年间,余额由7.1万亿元上升到32.11万亿元。目前在我国的理财产品中有保本型和不保本型两种,前者是到期的时候银行会将利息还付,而理财产品的规模也会纳入到理财产品债表内。后者是投资者需要自己去承担理财的风险。自2013年以来,我国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逐年递增。银行理财产品在影子银行业务中是占比最大的一类形式,对于银行来说通过销售银行理财产品,一方面可以获得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对于银行理财产品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这个过程中,银行只是起一个中介的作用,最后投资风险需要储户承担。因此,理财产品无疑受到银行的欢迎。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银行理财产品不断增加的原因。2020年由于受疫情的影响,我国政府积极调整宏观政策,释放流动性,这将进一步带动影子信贷业务的发展。2020年第一季度总体影子银行资产增加了1,000亿元,与2019年相比有所回升。其中,理财产品和资产管理产品占据了主要部分,共增加了3,500亿元。银行类理财产品的发展改变了商业银行以存贷款为主体的结构,增加了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提高了投资者的收益。银行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拓展客户基础的重要创新性工具,有利于吸收存款能力,通过此业务能规避信贷规模及贷存比压力,并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3.2.2委托贷款委托贷款是一种按照委托人要求由信托机构所发放的贷款。资金基本上都是由事业单位、政府以及个人委托人所提供的,这其中商业银行作为受委托的一方会把资金合理地利用和投放,并实行收回。而委托贷款的本质其实是企业进行资金的流转与外借,商业银行并不会去担任其中的贷款风险,只会从中收取一些手续费。委托贷款是直接融资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一种补充。现如今我国很多企业和商家都是委托贷款的主要对象,而贷款的规模和盈利的效果都会随着我国相关的经济政策或者委托贷款风险的增加而相对改变。在国家统计局中查到近十年的委托贷款的数据,发现我国的委托贷款在2007年到2016年的增长量都较为平稳的增长,但在2016到2017年增长量只有去年的36%,说明我国开始逐渐的加强了对委托贷款的监管。即使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中对于委托贷款的资金流动规模也有所加大。有学者研究表明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更倾向于参与委托贷款活动,并且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小银行更倾向于参与投向高风险行业的委托贷款活动。中国人民银行在2021年2月发布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2月,委托贷款减少100亿元,同比少减256亿元,委托贷款余额为11.04万亿元,同比下降3.2%。3.2.3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申请人由于资金需要,将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转让于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付给持票人的一种融资行为。这种为贴现的承兑汇票可以进行资本充足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在市场中流通。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长高峰期出现在2009年至2010年。但国家为管理影子银行的发展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加强了对银行的监管,严重打击了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规模的增长,使其一路下跌,在2014年突破冰点,然后连续三年增长量均为负值,直至2017年才再次回暖,增长量变为正。中国人民银行在2021年2月发布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2月,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40亿元,同比多增4601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4.06万亿元,同比增长32%。3.2.4银行同业业务银行同业业务是指以金融同业客户为服务与合作对象,以同业资金融通为核心的各项业务,是商业银行近年来兴起并蓬勃发展的一项新业务。具体包括:代理同业资金清算、同业存放、债券投资、同业拆借等业务。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的鼓励和支持下,国内的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合作。从一般型业务合作上,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互为客户,相互之间提供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但我国商业银行已有的同业业务合作大多数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深层次的合作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银行同业业务最初仅限于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以解决短期流动性。2010年以来,同业业务发展成商业银行利用同业拆入资金或吸收理财资金,扩大各种表外资产,创新出同业代付、同业偿付、返售和回购,成为商业银行规避资本充足率和贷存比限制,实现银行监管套利的手段。同业存单撬动了金融杠杆的迅速上升,导致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增加影子银行规模,增大系统性金融风险,隐藏着期限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一些中小银行依赖发行同业存单的方法主动增大负债规模,使中小银行更容易受到流动性风险的冲击。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负债规模增速迅猛,平均每年涨幅达到了21.6%,根据金融研究院的报告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中,以同业存单为主,占比达到60%。图3-3我国2015-2020同业存单规模变化数据来源:wind、海通证券研究所3.3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目前我国影子银行受到了较为严厉的金融监管。国家为了限制违法信用中介活动,出台了如类似于资管新规、107号文等新的监管政策,影子银行的不规范行为得到了更有效的控制。风险系数更高的影子银行是我国金融监管的重点,金融监管部门严格防止商业银行再开展影子化的金融产品,并借助联合围堵,试图从根本上遏制影子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和地方金融部门继续引导合法合规的影子银行,不断开展自我监管的活动,引导影子银行不断完成合法化、制度和系统化,既不搞“一刀切”,继续让影子银行在我国实体经济中发挥有益作用,又不搞“完全松绑”,努力让中国金融生态体系更加健康。3.3.1外部风险管理2020年,是打好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关键一年,影子银行的整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中国银保监会历来高度重视影子银行风险,采取了完善法规法律制度、开展专项治理、加强现场检查等多种措施,强化了监管要求,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2010年,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通知》、《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银监会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通知》等文件,对信托本身加强了资本金要求,要求银信理财业务在两年内由表外转向表内,并按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107号文,要求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都要回归本行业,不得开展影子业务,不得融资放大杠杆、严禁开展债权类融资业务。2014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进行了严格的规范。2018年4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是治理国内“影子银行”问题的一个关键措施;9月,银保监会出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12月,银保监会出台《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伴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以及一系列配套规章的出台与实施,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风险得到极大缓释。经过大力整治。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得到了有效治理,同业资金业务的规模和比例大幅减缩,产品期限错配现象明显改善,过去几年行业监管制度完善和金融乱象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3年已累计压降影子银行16万亿元,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风险持续收敛。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同业理财余额8460亿元,较历史峰值缩减87%;金融同业通道业务实收信托较历史峰值下降近5万亿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收官之年。2020年初,银保监会提出将继续拆解影子银行、压降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列入2020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九大任务之一。2020年12月,中国银保监会课题组首次发布《中国影子银行报告》,指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需要抓住其“银行中心化”这一特征,未来要持续完善监管制度和风险监测体系。未来监管重点包括健全统计监测、严防反弹回潮、建立风险隔离、完善监管制度等方面。根据银保监会课题组研究,影子银行具有监管套利特点,其产品结构和组织形式始终在变化。由于影子银行横跨不同行业,数据不完整、口径不一致和重复计算等问题依然存在,继续大力完善统计监测,及时动态掌握影子银行规模、种类,特别是风险演进路径和风险水平变化情况。2020年,5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制定了《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范信托资金管理业务,坚持从紧从严的监管导向,控制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信托融资规模,严格限制通道类业务。2021年3月,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银行业不良资产认定和处置大步推进,2017年至2020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8.8万亿元,超过之前12年总和。影子银行得到有序拆解,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0万亿元。3.3.2内部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是否能够稳定发展,也是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开展各项业务的关键。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在不断进步,但内部风险管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起步较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内部风险管理缺乏全面、先进的控制手段,没有根据社会的进步进行改革和创新,导致银行人员在日常操作中控制操作风险的能力较弱。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对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高管们盲目追求企业的利润,不断加大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规模,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却轻视其风险管理,没有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管。4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问题4.1影子银行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在新时代,影子银行发展复杂多变,而我国监管模式单一,监管法规的变革跟不上影子银行的发展,导致在监管过程中关于影子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较少,有时甚至出现监管真空的状态。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框架建立较晚,存在条令间相互矛盾等问题。目前监管部门对于我国影子银行业务仍然存在监管措施不到位和监管目标不明确的状况,如有关影子银行监管的金融法律仍不全面,金融业内影子银行监管约束制度不完善,导致了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问题。我国对于影子银行的法律规范滞后,没有法条对影子银行中的违约行为做具体明确规定。其中涉及影子银行监管的法律有《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虽然这些法律能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发挥监管监督的效果,但是对影子银行业务的规定未成体系,内容相对简单。除了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印发实施的《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通知》之外,没有专门针对影子银行业务的条例规定。2018年初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但是仅凭银监会的一个通知很难解决的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例如商业银行关于民间借贷问题没有完全覆盖。法律制度的设置和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还存在不完全匹配、不完全契合的情况。影子银行具有隐蔽性且风险较大,监控的难度增加。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繁多杂乱,而且并没有覆盖到影子银行全类别,因此难以寻找监管相对应的法律规范,监管部门实际操作性不强。因此,我国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是落后于影子银行自身的发展速度的。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国内外金融风险加剧,迫切需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影子银行长期处于监管盲区,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具有消极影响。影子银行作为处于监管盲区的金融业态,虽然是对现有融资渠道的有益补充,满足了特定群体的资金需求,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空白,但因长期处于监管真空很容易导致金融风险聚集,并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给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危害。4.2商业银行内部监管不足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控和预警措施还处在起步阶段,难以对影子银行业务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和各类隐性风险采取及时的监管措施。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首先,商业银行对影子银行业务风险重视程度不够高,在影子银行业务监管过程中,有的商业银行本身自律意识不强,很难对自我进行有效控制,组织结构、职责都不够清晰明确,与行政监管之间的界定不清。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近期发展战略和执行重大决策,下级在执行任务时也缺乏操作风险控制意识,没有风险控制相关的工作经验,风险管理的水平较低,对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其次,商业银行缺少内部人员,导致内控风险管理工作不是由专人来进行管理,无法让内控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商业银行的授信管理不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授信管理制度往往不够审慎,尤其在市场风险的综合度量和客户信用集中度方面,对关联交易和关联担保等或有风险缺乏有效的监督方法和约束手段。此外,对于银行承兑汇票等担保类的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以及信用缓释工具的运用有待加强。风险管理人员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对于影子银行业务不能够有效的了解,无法及时的发现影子银行业务中所存在的潜在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影子银行业务的创新性不断增强,衍生的金融产品能够不断突破各种监管限制,其业务更容易存在不规范经营管理以至违规的情况。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人员没有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及很强的风险意识来面对复杂的新环境,他们在专业知识能力上存在欠缺,需要广泛运用金融学、财会学等跨学科知识。此外,还对监管人员业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当下的影子银行业务监管机构的人员来说,很难从深层次上进行全面把握。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内部审计更多的是集中在传统信贷资产质量方面的审计,没有充分重视影子银行类理财产品的审计项目。银行既往的一些审计检查,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财产品销售环节合规层面的审计检查,尚没有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应用到影子银行风险监管方面,未形成完善有效的监管体系。不同商业银行内部制定的管理办法也存在统计口径、管理要求等方面的差异。4.3缺乏完备的风险监测体系风险监测是指利用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来统计、分析风险的发展趋势,进行风险的预测与预警。近年来,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重视规模化发展和股东利润回报,往往忽略了风险管理基础建设,尤其是在量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及有效数据积累等诸多方面存在重视不够,导致整体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特别是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统一风险偏好下的差别化风险政策缺位,对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识别能力和计量水平较低。另外,由于影子银行横跨不同行业,数据不完整、口径不一致和重复计算,中小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对影子银行业务制定统一的风险偏好与风险容忍度,对于影子银行业务,很少提出差别化、个性化、针对性强的风险政策以及全流程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对于影子银行监管指标和监测方式还在欠缺,尚未形成完整的影子银行核心风险指标监测体系,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和控制影子银行风险。商业银行对影子银行风险的计量模型存在不科学的问题,影子银行业务不具备传统银行业务的精密计量模型,使用传统银行的计量模型会出现信用等级与产品实际风险成正比的道德风险问题。对风险的不科学估计,会对金融产品价值造成错误的计量。而影子银行业务的金融杠杆产品风险巨大,任何不专业的开发团队,或者任何专业开发团队使用错了计量模型,都会给金融产品带来巨大的灾难。4.4影子银行存在信息不对称影子银行是游离于市场和政府监管之外的金融活动,资金交易信息不透明是影子银行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监管部门难以对其有效监管的主要原因。其相关数据不像传统银行那样透明和可核查,使得监管部门无法对影子银行的规模及风险程度进行评估,从而很难对影子银行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影子银行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不全面且仍在不断探索中,特别是信息披露管理不规范不透明给金融机构与融资者的信息对称方面带来很大的挑战。尽管我国目前对影子银行有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但是由于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影子银行内部数据的披露十分有限。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多数金融问题或者更为严重的金融诈骗,通常是因为市场信息不对或者是信息共享不及时所引起的。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且结构庞大,新开发的产品经常会用于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很不充分,使得包括对手风险在内的一系列风险都未被监管机关以及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所认识和警觉。监管制度不能进行实时变化以满足影子银行的发展需求。我国监管发展落后于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变化,由于不同产品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断深入扩大,但金融产品信息披露不完全,专业术语晦涩难懂,数据分析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水平过高,专业的表达方式加大消费者对信息的理解难度,难以建立信息披露的协同机制,这些都给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加大难度。尽管影子银行在近几年蓬勃发展,但监管机构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很难了解到影子银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风险的。因为缺乏完整的信息披露,商业银行在进行影子银行业务时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时风险更大,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完整有效的信息披露,不仅加大了投资者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同时也加大了监管机构的监管难度。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一是信息披露主体未予以明确。调查发现,在银信合作中商业银行普遍较少披露影子银行业务主体(如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信息,这使得企业、企业法人难以获得准确及时的信息,造成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甚至被迫进行紧急避险,进而引发金融市场的整体恐慌,不利于金融市场系统的稳定。二是信息披露内容存在较多缺失。由于影子银行监管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使得关联业务主体主动配合的积极性不高,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平台,机构信息和业务信息等也难以采集,而且在综合统计也存在内容不真实的问题,实时的信息披露难以实现。根据我国现行规定,监管机构仅仅要求上市银行公开披露会计信息。然而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依据的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存在部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况,披露的内容也仅限于本行开展表外业务的种类、期初期末余额以及到期日等方面的信息,对于重要的表外业务风险没有披露。此外,非财务事项的有关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几乎没有涉及。我国的信息披露机制尚未健全,一般来说,只有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降低监管盲区的情况下,才能及时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如果数据信息相对匮乏甚至缺失时,监管部门难以获得影子银行的真实信息情况,也无法有效识别和防范风险。我国的影子银行数量繁多且发展不均衡,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资金来源单一且负责不受监管,流动性风险和违约风险较大。因此,以上特征容易造成了影子银行的信息不对称,引发监管失灵,进而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给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危害。4.5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不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金融业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暂时还没有形成系统性完善的风险监管体系,金融业监管对象主要针对金融机构,忽视了对功能的监管。此外,我国现行的二元监管机构将金融市场监管和金融机构监管区别对待,影子银行的风险逐渐增加,但一些监管技术却没有随着调整管制范围,使得监管准则和体系与影子银行的发展脱轨。相关部门在影子银行的监管过程中也存在监管真空和漏洞,首先是监管权限不明晰,监管部门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权限存在监管重叠或监管真空。其次是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由于监管部门内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各行其政,加大了监管风险,削弱了监管效力。此外,目前与影子银行监管相关的配套制度建设步伐相对缓慢,尚未建立与影子银行监管相匹配的监管机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弊端,导致监管套利空间、货币市场量失调等金融体制的问题。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监管盲区。产业边界模糊,跨行业跨机构合作频繁,形成了表面分业、实际混业的行业乱象。在分业监管模式下,金融机构虽然从事类似的业务,但却由不同的监管部门管理,但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标准不统一,而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容易形成监管套利风险。在金融市场分割、市场发展不平衡、融资渠道单一、金融工具相对匮乏等条件下,影子银行体系客观上填补了正规金融的空白,同时也通过特定的影子银行产品创新,突破了金融监管的约束,进而积聚金融结构不平衡的风险。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创新的影子银行业务监管滞后,随着金融创新的持续推进,金融产品越来越复杂化和多元化,大部分含有混业的属性,对于上述产品的监管往往缺乏明确的监管归属,可能形成监管冲突和监管漏洞等问题,减弱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效果。金融协同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当前混业经营为主导,金融创新手段越来越多的背景下,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金融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业务逐步融合和交叉,边界和障碍越来越模糊。影子银行风险呈现出跨地区、跨形式、跨市场的特点。影子银行不像商业银行那样受到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限制。由于没有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影子银行的自有资金一般都很小,但其业务规模很大,潜在的信贷扩张倍数达到几十倍。因此,完善监管部门之间的金融协调机制,有助于提高影子银行监管效率,及时发现潜在风险。5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就不断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为我国金融体系扫清了很多障碍和风险。若影子银行不受金融监管、恶意滋生,就会严重损害我国金融体系安全,但有规则、健康发展的影子银行活动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影子银行与美国的影子银行存在较大的差异,美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以投资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大量使用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型的金融衍生产品,而我国影子银行则是以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为主,是传统信贷的补充工具,因此,应该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因地制宜的制定监管方略,并加强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积极引导影子银行正规化。5.1完善影子银行形式的监管法规影子银行是一种新兴的富有创新的金融产物,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全覆盖,虽然目前有法律条款影子银行相关,但却不完善,有的过于宏观缺乏执行力。因此,我国的立法机关和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影子银行的重视。首先,应该提高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准入门槛,完善影子银行业务的准入原则,从源头上规避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前期风险。其次,构建以人民银行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框架。进一步健全完善对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法规,以现有法律法规为统一标准,不断修订完善《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保证有法可依、确定监管机构的权利和责任。关于影子银行专门法律的欠缺,应该借鉴全球各国各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自身实际,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立法机关从现有法律条文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我国的法律监管体系,并坚持以风险管理为主导,降低立法和监管成本,构建针对性强、完备高效的法律体系,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制度。对一些具有高风险特征的金融产品买卖和流动应该出台相对应的法律以限制和规范影子银行的行为。影子银行的金融功能是核心,为了确保监管的全面性,法律制度建设应该以影子银行功能为导向。对于金融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应该鼓励公众监督,提高法律的透明度。5.2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监管5.2.1规范影子银行业务的资金流向商业银行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的融资项目中,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影子银行业务容易导致短借长贷的期限错配,使资金投向的融资方产生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是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主要来源。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把控影子银行业务的资金流向,引导影子银行资金流向经营稳定、风险较低、前景较好的融资项目。5.2.2加强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以及引进工作,积极引进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同时提高人才聘用标准,进而聘用更加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确保银行风险管理工作质量能够有所提高。为了全面落实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还应加强现有员工关于影子银行风险的培训工作,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培训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并使全体员工具备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5.2.3强化科技的运用监管科技是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认知计算等新技术简化和改进监管流程,更有效地实现监管合规结果。当前,监管科技在风险管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监管科技能够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引入到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过程中,协助监管机构更高效地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穿透式监管,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提高整体监管效率。目前,监管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还未进入制定相应标准和监管规则的阶段。首先,我国应加强顶层结构设计,尽快出台监管科技的金融标准和监管规则。其次,完善监管科技建设的配套措施,形成金融领域应用监管科技的健康生态体系。最后,要充分发挥学术界、金融科技产业、金融行业和监管部门的力量,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搭建融合发展的平台,推动监管科技在我国的创新发展。使监管科技加快运用到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防范中。5.2.4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商业银行要实施影子银行业务分品种的流程管理,严格各层级、各岗位职责与权限,并对相关条线和岗位实施授权管理,对于那些风险高、或者风险难以确定的业务的审批权限应适当集中,以便于对其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综合评判与控制。要强化对影子银行业务的定期审计,对于不确定性隐性风险要及时收集信息、分析相关因素及趋势、并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影子银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应养成主动收集信息、数据管理的思想,同时设置相应的数据处理标准,做好数据收集工作。通过掌握和收集信息,并运用分析技术,能够制定较为科学的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影子银行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其次,商业银行应强化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吸取各机构的先进经验,进而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在影子银行产品的操作管理中,应加强对杠杆率运用的严格控制,并通过收集和掌握的信息数据实现影子银行征信系统的建立,从而对风险进行有效隔离。5.3完善影子银行的风险监测方式和指标5.3.1建立风险备付金制度我国目前的影子银行业务运作可能会出现经营和信用风险。随着需求者经营规模的扩大,合理高效的风险备付金制度能够约束了货币的需求者,并尽可能的降低了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商业银行要重视信息收集和处理,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影子银行业务客户交易数据以及外部有关信息等数据仓库,并构建影子银行业务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方面的内部管理系统。同时,通过风险监测和计量模型以及金融市场趋势分析,向商业银行决策层和管理层提供市场的最新变化、最新技术和产品信息,实现合理控制影子银行业务资本消耗、止损限额、风险限额与风险敞口等目标。开发定量风险评估技术。商业银行要全面、客观地判断和评价影子银行业务风险,按照巴塞尔协议和新资本管理办法的要求,逐步推进内部评级法、风险价值法和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法等风险管理技术开发与应用。通过对影子银行业务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运用计量模型和其他方式进行科学测算,并对法律风险等各种风险进行综合评判,确定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敞口、拨备计提以及经济资本占用。5.3.2建立风险预警制度我国影子银行统计口径尚未统一,风险评估难以获得有效的相关数据支撑。基于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突发性和传染性,商业银行构建高效的风险预警监测机制,建立风险防火墙系统,提高影子银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准确的定量分析、动态监测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中央银行应该将影子银行纳入统计监测范畴,完善风险评价模型,关注其信用创造规模和速度,实时监测其杠杆化水平,建立风险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可通过下列几点进行。第一,应立足宏观角度分析,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工作预警指标体系,并对影子银行业务中的各指标变化特点进行有效地观测,应用模型对综合风险数值进行算,进而获取风险预警信号,同时应用风险转换矩阵对宏观角度风险影响特点进行分析,最后进行风险预警。第二,应通过风险因素组合对风险等级进行计算,当风险等级超过指定标准时,应谨慎分析是否能够向客户提供贷款。第三,银行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或监管科技对影子银行业务进行追踪,并及时掌握其潜在风险,同时做好预警工作。构建完善的预警信息系统能够进一步增加描述市场总体金融风险和金融机构风险的指标,为风险监测和预警提供信息支持,若发现弄虚作假或拖延,监管部门必须严惩。5.4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影子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是诱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各个影子银行业务类型的风险水平不同,监管当局针对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无法有效的实施相应的监管措施,规范信息披露机制,营造信息透明的金融市场环境尤为重要。因此,为进一步增强影子银行监管的针对性、高效性,提高监管效率,监管机构要设计规范合理的信息披露机制,重视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营造信息透明的市场环境。相关监管机构应该为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建立相应的准则,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标准,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并由相关权威机构发布影子银行的信息,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信息,避免市场效率损失;其次,应当为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建立信息披露建立平台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公开影子银行的经营状况、财务数据以及融资项目的风险控制情况,为投资者搭建信息获取的渠道。对于非标准化的场外交易,应鼓励创新,以规范信息披露的形式提高监管效率,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5.5健全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5.5.1对影子银行实现功能监管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国务院将建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功能性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的主流。由于监管主体不同,其监管政策也存在差异,为监管套利提供了空间。依据金融产品的基本功能对影子银行实行监管,确定其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实现跨产品、跨市场的协调监管。功能监管有助于解决金融产品归属的问题,避免监管真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5.5.2统一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口径目前,相关监管机构对于影子银行的统计口径还没有达成一致,对于业务类型和影子银行机构的定位还不够明确。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从广义范畴的角度统计影子银行的规模,从狭义范畴的角度进行重点统计。将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所有具有信用中介功能的金融机构及交易行为,全部纳入影子银行的统计范畴。5.5.3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中国的监管体制基本是以机构监管为基础,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原有的分业监管体系已经难以适应当前资本市场全面融合的发展现状,分业监管容易造成监管漏洞,某些开展金融业务的主体存在监管缺位,而不同的监管部门又存在标准的不一致性,导致有些影子银行机构从中套利。所以,在新的发展阶段,在“一委一行两会”格局下,明确各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构建分工合作、职责清晰的监管协同机制,对各类影子银行业务实施严格的监管。国家要明确各监管机构的职能,责任要落实到位,建立信息披露奖惩机制。加强监管部门的统筹合作,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并将更多的有关影子银行的业务纳入监管范围内。首先,应该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强化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其次,影子银行产品往往跨越不同的金融细分领域,使得现有的以机构监管为基础的监管体制难以对影子银行产品进行穿透式的监管,要充分运用多维穿透监管理念,采取纵向与横向多维度穿透的监管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识别与应对机制,建立对影子银行各个业务领域的协调监管体制,实现监管当局有针对性、高效率的监管把控。其中,在纵向上,加强对影子银行资金来源与真实投向的鉴别,实现全过程穿透;在横向上,透过复杂的交易模式及环节识别影子银行金融产品的本质,防止通过中间层层嵌套的交易环节拉长资金链。风险监测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也是十分重要的,完善的监控系统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监控指标,商业银行内部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对影子银行业务风险水平的准确把控,在有效识别各类影子银行业务风险水平的基础上,针对高风险、低风险等影子银行业务,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规范和限制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鼓励低风险业务的积极创新。同时,应提高影子银行的准入门槛,对影子银行业务的开展进行严格审批,从源头上将风险降到最低。结论论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现状以及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创新,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国家出台了相关监管政策,不规范的影子银行活动得到了控制,但商业银行内部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意识不足。二是通过对我国现有的影子银行业务活动和规模分析,论文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风险管理和外部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内部风险管理的问题主要是商业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减肥连锁行业发展状况及投资经营模式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智能排队叫号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冰蓄冷中央空调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商业模式创新及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公园管理行业前景趋势规划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抗氧化石墨电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东南亚》表格式教案
- 2024年度学校食堂餐饮服务品质改进合同2篇
- 2024年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编制要点与事业编制人员劳动合同续签流程3篇
- 2024-2030年中国体育俱乐部行业转型升级模式及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 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 舞台舞美拆除方案
- 机器学习课件周志华Chap08集成学习
- 辅助生殖科辅助生殖技术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范
- 幼儿园保健医生家长会课件
- 2.3.2茶红颈天牛识别与防治
- 中国画创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北科技学院
-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 作物育种方法与实践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个人建筑工程技术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