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标:通过了解辽夏金元政权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

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建设和边疆治理。难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时空观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起源奠基时期:先秦(远古—前221年)形成发展时期:秦汉(前221—220年)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繁荣时期:隋唐(581年~907年)继续发展时期:宋元(960~1368年)辉煌迟滞时期:明清(1368~1840年)晚清时期:1840—1912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年改革开放前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后期:1978—春战时期(公元前5C-公元前4C):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明清时期(17C-18C):从古代向近代、封建转入双半社会五年高频考点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9天津02-元行省制下地方拥有适度权力;浙江05-元朝行省制度;2020上海05-北宋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并立2021海南05-元朝开科取士河北19-辽太祖法律改革(南北面官制)2022天津04-辽朝南北面官江苏24-元朝巩固政权的措施辽宁04-金朝入主中原辽宁-金朝君主专制统治浙江07-元朝边疆管理2023浙江03-元代边疆治理-民族交融(元朝-民族政策)

福建04-元代民族关系

2024湖北04-元朝民族融合广东05-必烈改革和元朝统一

甘肃17-辽夏金时期的政治制度

高考备考:方向1.总体: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2.重点:1)辽夏金元政权的政治制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3.关注:1)复习时注意政治现象出现的原因、措施及影响;2)南北面官、猛安谋克、行省、民族交融、蕃汉分治、

四时奈钵、“大定之治”、驿站、中书省、宣政院、

四等人制、诸色户计等。3)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有关家国情怀的知识;注意从

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民族交融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教材融合纲要上选必一选必二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0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0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时空坐标:时空特点时空概览960年-北宋-1127年南宋1279年1368年1038-西夏-1227916-辽-11251115-金-12341271-元-1368多民族政权并立,长期对峙,有战有和,和平主导。双向交流,汉化为主,交融方式多样,并立走向统一,从华夏走向大中华1206-蒙古和与战:并存360年,战争51年

(宋辽25年

宋夏约10年

宋金16年

阶段特征:辽宋夏金元政治政治特征总: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和活跃的时期

政权并立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

辽、西夏、金、元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制度建设,呈现多元交融的特色。

元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行省制影响深远。经济经济形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活跃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商品经济活跃,城市繁荣,商业活动突破坊市制。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农业发展成就突出,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土地流转频繁,租佃制普及,纺织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中制瓷业、矿冶业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思想

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

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世俗化。

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结构、思想观念、阶层流动发生重大变化。一、辽夏金元政权更替(916年——1368年)政权辽西夏金元时间916年1038年1115年1271年民族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建立者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忽必烈都城上京兴庆府会宁府大都灭亡1125年1227年1234年1368年制度南北面官四时捺钵基本模仿北宋蕃汉两套官职沿袭唐宋猛安谋克中书省

行省制

驿传制度边疆治理

四等人制相似:作用:起源于边疆地区、制度兼有汉族与少数民族特征。促进少数民族经、社、文发展;开发边疆;民族交融;政治中心确定在北方;开创与蒙、藏地区关系新局面;推动大一统发展。1.辽的制度:1)南北面官:特点原因作用因俗而治、汉蕃分治、双轨官制;汉族制度+本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①有利封建化、稳定;②缓和民族矛盾、民族交融;③边疆发展、保持民族特色。2)四时捺钵:解读作用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保持游牧民族特色;保持军事训练与战斗力;定期巡查各部族,笼络归属部族首领;维护辽的统治。3)选官制度:

世选制和科举制并行。官职沿袭唐制,参照五代和宋朝官制。4)经济方面:5)文化方面:6)民族关系:提倡农业,接受农耕生活,与北宋互市贸易。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与北宋对峙,大部分时间维持和平、通使、互市。世选制:主要在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中实施。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

在具有世选特权的家族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挑选一个合格

的人选来继承某一官职和爵位。(2022·天津.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2023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辽太宗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辽圣宗时期开科取士每年一次,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这些措施(

)A.体现辽朝二元化政治体制B.促使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有利于增强汉人政治认同AD2.西夏制度:起源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建国1038年,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一制二称:汉式官称、本民族官称,选官制度为科举制夏宋关系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1127年,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特点仿北宋建制;(一套制度,两种称谓)影响加速党项族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经济方面:文化方面:民族关系: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核心是儒家文化,创制了西夏文字。先后向北宋(庆历和议)、金称臣(名义上),实际保持独立。3.金的制度: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国,都成中都(燕京),活动地域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经济上农耕与游牧经济并行;1125灭辽和1127灭北宋,最后被蒙古灭亡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定都会宁府。女真金1125年,金灭辽。1125年10月,金兵两路南下,宋徽宗急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自己逃往南方。1127年,金灭北宋。1)猛安谋克:材料一: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

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兵志》材料二:猛安谋克相当于一种基层的组织制度和沟通联络的方式;一旦打仗,猛安谋克里边的青壮年就一起

上阵也不必临时征点,类似“全民皆兵”的组织方式。——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特点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女真民族管理系统制度猛安谋克制特点兵农合一(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地域政权取代血缘部落组织性质女真族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影响节约开支,保证战斗力

;安定地方,稳定统治

;促进了女真的封建化。猛安职能:管理军务、训练武艺、

劝课农桑、御制盗贼,

集军事、政事、生产、

治安等功能于一身;谋克职能:抚缉军户、训练武艺、

征收赋税、宣导风化、

劝课农桑、捕除盗贼、

平理狱讼等。2)金朝迁都:

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影响:原因:统治中原,南下扩张的战略需要;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汉化改革;上京自然环境恶劣,燕京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明程度较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管理与控制。加速女真族政权封建化,为金世宗“大定之治”创造条件;促进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推动北京地区开发,为此后朝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3)金的衰亡:大定之治: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短暂稳定繁荣局面。对内励精图治,革除弊政,任人为贤。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采用汉制;积极发展经济,修水利,发展手工业,崇尚节俭、抑佛教。对外主动和宋朝议和,缔结和平协议,从此,宋、金双方休战了约三十年。使金国国库充盈,社会风气开始好转,出现“大定之治”的繁荣景象,因此完颜雍在北方获得了“北国小尧舜”的称呼。衰落材料:入主中原后,金把大量猛安谋克从东北移入中原,名为屯田军。其入居中原后,多习汉语、衣汉服,效仿汉族生活、享乐习惯,尚武精神逐渐沦丧。同时不能适应生产方式的转变,惟酒是务,竟有一家百口,垅无一苗者。猛安谋克户贫困化以及相关的积弱现象,成为金朝难以根除的一大痼疾。由盛到衰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时金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大定之治”。金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1234年被蒙古所灭。衰落原因对北方的统治缺乏政治和文化基础;金后期统治阶层的腐化与内部权力斗争;

蒙古族的崛起和政权的建立;统治区内汉人的反抗。(2022·辽宁卷.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体系完善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D.君主专制加强(2022海南卷,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DC

(2022·天津高考)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A特点:原因:作用:1)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2)“蕃汉分治”、因俗而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民族习俗(因俗而治)拓展探究:如何认识辽、西夏、金的管理制度1)对先进封建文明肯定;2)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有利于制度创新、边疆开发、民族交融。政权分布1.横跨农耕区和游牧区;2.少数民族政权逐步深入汉族居住区;3.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长期并存。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206——1368年)“大元”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是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浩大的宇宙的赞叹。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同时说明忽必烈深受儒学影响。1.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2.1260年,忽必烈继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3.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4.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5.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成吉思汗像忽必烈像1.蒙古崛起:1206年,漠北蒙古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蒙古军队先后灭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兼并大理,远征中亚、西亚、东欧地区。建立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蒙古的三次西征:(选择性必修3)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1219年,以

复仇为名西征,灭花剌子模国,军

队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西征(拔都):灭金后不久,征

服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军队打

至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第三次西征(旭烈兀):13世纪中叶,

以西亚为目标,攻占巴格达。影响:蒙古军队三次西征,破坏了经济;

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引发

了民族迁徙。西迁:迁徙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东迁: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拓展知识点:选必融合3.11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对亚洲东亚中国种族交融:大量西亚、中

亚移民来华,成为色

目人,后融入汉族;宗教传播:基督教、伊斯

兰教得到传播;中外交流:文化交流更加

活跃,增进中国人对

西方了解对中亚西亚伊斯兰文明:受到战争沉重打击,后渐恢复;蒙古的文化:中亚、西亚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但蒙古后裔逐渐被当地当地的文化和民族

所同化科技:中国发明传入西

方,冲击欧洲封

建制度,推动会

转型;贸易:加强了东西方贸

易往来;航路:西方对东方向往,

刺激西方新航路

开辟和殖民扩张对欧洲西征的影响:

破坏了经济,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引发了民族迁徙。2.元朝统一:东海海南河黄长江江龙黑斡难河鄂嫩河大翰耳朵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中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次年,改中都为大都,并定都大都。1234年灭金临安1279年消灭南宋残余力量,统一了全国。中兴银川北京杭州温都尔汗西南1276年灭南宋蒙古金夏西南宋辽西大理1218年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南京蔡州襄阳长江开封厓山蒙古军进攻金、西辽、西夏、大理路线元军进攻南宋路线1253年灭大理蕃吐1246年灭吐蕃1279统一全国忽必烈金灭辽、北宋(1125、1127)蒙古汗国灭西辽西夏和金(1218、1227、1234)元灭南宋(1276)蒙古汗国开始管辖西藏地区(1247凉州会谈)蒙古汗国灭大理(1252-1254)⑤对外开放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发展。1)意义:①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元、明、清六百多年长期统一的

政治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步发展奠定了基础;②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开发,促进民族交融;③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④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文化多元政权并立国家统一大中国的疆域框架核心突破: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表现与指导思想1.经济上:渔猎、游牧→农耕2.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王朝的官制、法律3.文化上:学习汉族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文化4.生活上:迁徙→定居拓展知识点:“大中国”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幅员”之大——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民族”之大——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中国”主权者,可以是汉人,也可以是少数民族。“文明”之大——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3.元朝措施:1)交通:驿道+驿站+急递铺据图分析驿站的特点及意义特点: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保障充分意义: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元代急递铺令牌驿道: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

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急递铺:传递文书交通:其它道路发展运河:开凿通惠河、会通河,截弯取直,京

杭大运河贯通南北,运河运输繁忙;海运:从刘家港出发,北上大都,南粮北运,

海运发达。丝路:元朝疆域广阔,陆上丝绸之路、草原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畅通无比,

陆、海贸易范围都超越了汉唐时代。意义:元朝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形成了全国

一体的交通网络,为历代之最;交通

建设不仅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还促

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通惠河+会通河将南方粮食、财赋顺利北运1.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南移分离,有

利于保障北方粮食供应;2.巩固统治,促进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2)中央官制:一省两院【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御史台(监察)枢密院(军事)中书省(行政)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相权反弹元:中书省一省制误区警示唐中书省:

中央决策机构之一,起草诏令元中书省:

宰相机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影响: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相权反弹,威胁皇权。(2020·北京卷)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②隶属于中书省③隶属于尚书省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A.③②①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2022·浙江卷)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③②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A①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②丞相、御史大夫、郡守③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④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B3)地方制度:行省制度含义: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

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性质: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又是中央派出机构

(双重性)边疆地区的管理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12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3台湾: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管辖的一部分元朝边疆治理的成功:

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巩固提升: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重要史实

1.西北地区:2.西南地区:3.东北地区:4.东南地区:秦朝修筑长城;

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唐朝安西都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唐文成公主入藏+元宣政院管西藏+明清改土归流;元设辽阳行省;+明设奴尔干都司;+清抗击沙俄入侵;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收复台湾+设台湾府;探究发现:据材料与所学,行省制度的特点和意义材料一: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

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诸行省用及(超过)千

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元史·百官志七》材料二:行省制划分一改以往以山川形便为依据的行政区划,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使各省

无山川险阻可依,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

之利、一方民众之心,便于中央进行政治控权和军事镇压。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

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特点: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省的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大而不专,受制于中

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意义: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巩

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交融和边疆开发;是我国省制开端,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知识拓展:“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唐朝元朝山川形便犬牙交错山川形便: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行政区。行政区划与经、文化特征一致,有利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容易成为地方割据的有利条件犬牙交错:跨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有利强中央集权,但域内经济文化交流有限。南岭合作探究:中央通过哪些方式节制行省+所学材料:

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大部分财赋解运京师上贡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

用,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7:3……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

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

等审核,每月举行一次。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则“选自

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

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

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赵军英《论元朝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的地位和作用》3.地方有军权,调动权集中于皇帝。1.明确财赋分割,主要归中央,部分留地方;2.中央掌握官吏任免,强化监督和考核;4.对地方监察,防范擅权坐大。区划上犬牙交错的格局。5.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群官圆署: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间既分工配

合又互相牵制,行省官员不能独立行使权力,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2018·天津卷)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2022·江苏.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AB(2018·浙江卷)元朝的大一统超过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2018·浙江)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B①“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②政事堂、越窑、夜市、“士大夫画”③“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④象郡、“直道”、灵渠、小篆B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教他(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的权力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D(2024·广东高考·5)《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盛行时代中央关系评价相同点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封建时代确立于元朝,历朝沿用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了积极作用补充提升: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特点1.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

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2.最稳定的是县,始终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

行政单位。3.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4.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一级行政

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5.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

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4)其它措施:选必融合

选官监察法律文书户籍货币税收对外保留蒙古传统方式;恢复科举制,录取人数少,科举任官比例不高。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等。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修驿道,设驿站;分设递铺,负责传递公文。类型复杂,职业划分(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发行—“钞”;税收基本沿袭唐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海陆发达,对外交往频繁(2021·海南卷)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2022·浙江.7)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