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般认为,《三国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然而,这一结论并没有扎实的文献基础作为支撑。直到今天,人们既没有发现《三国志演义》在元末明初流传的任何版本(稿本、抄本或刊本),也没有发现元末明初有任何人记载或谈论过《三国志演义》,也不见有《三国志演义》影响当时文学发展的任何信息。讨论《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完全可以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学基础之上,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小说作品一般都是先有抄本,后有刊本,但《三国志演义》未见抄本传世,海内外现存的30多种明刊本中以嘉靖本为最早,书前有庸愚子蒋大器写于明弘治甲寅仲春的《序》和修髯子张尚德写于嘉靖壬午的《引》。据魏安《<三国演义>版本考》论证,上海图书馆所藏残页可能就是刘若愚《酌中志》著录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即嘉靖元年修髯子作《引》的原本,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司礼监本,其他嘉靖本都以它为底本。司礼监本刊行后,又有朝廷都察院刊本和郭勋家刻本。于是,《三国志演义》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模仿之作便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明初采用了权力集中和政治高压的两手策略,后来又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出版政策仍然沿袭元代,书籍的印刷由官府控制,对通俗文艺禁限极严。到了明中期,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成化年间出现了士大夫私人刻书和官府间相互馈赠所刻图书的现象,这些活动不再受朝廷限制。民间刻书活动开始活跃,通俗文学的整理刊刻也出现了,最直接的证据就是1967年在上海嘉定县一个明代墓穴中发现的成化七年至十四年北京永顺堂刊印的“说唱词话”。据研究,这些刊本是墓主人宣昶妻子的随葬品。宣昶无论其家乡还是任所都距北京有千里之遥,照样能读到北京出版的新书,说明此类书籍流通范围之广。既然成化时期的书商们已经开始注意刊刻通俗文学作品,并且所刊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就是民间三国故事,如果当时真有一部《三国志演义》的抄本在流传,相信书商们不会不予重视和刊刻的。到了弘治年间,社会文化政策进一步开放,朝廷也开始关注通俗文学。弘治五年五月,孝宗诏准在全国范围内搜求朝廷所未藏书籍,包括“古今经史子集,下至阴阳艺术、稗官小说等项”。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图书征集活动,“稗官小说”赫然在列。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前有弘治七年蒋大器所作序言一篇,此书应该就是这次活动的重要收获之一。即是说,浙江金华人蒋大器向朝廷进献了他作序的这部书,一方面自然是响应朝廷号召,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有所收获,被朝廷认可的奇书秘籍自然是会获得奖赏的。然而,《三国志演义》毕竟是通俗小说,此前朝廷一直严禁,这次朝廷是否宽容和重视尚未可知,所以蒋大器的献书实际上是一种试探行为。即使《三国志演义》为他本人所编撰,他也不会直接署名,更何况作品内容是以史传为主融入民间传说而成,大可托以他人。此书进献后,也就泥牛入海,蒋氏也未能得到期望的奖赏。因为此书送达朝廷会有一个过程,而朝廷清理图书也要一段时间,加上朝廷刊刻通俗小说并非成例而是创举,刊刻本身也需时日;司礼监是最有可能获得这些新奇有趣而其他部门又不敢贸然刊刻的通俗演义的,它们又有经济能力和社会资源来刊刻这部通俗小说,种种原因,造成了这部小说只能在嘉靖壬午这一特定时间刊刻流传的特殊现象。(摘编自王齐洲《<三国志演义>曾被朝廷严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一般的小说先有抄本后有刊本不同,《三国志演义》是直接以司礼监刻本迅速流行起来的。B.司礼监本《三国志演义》刊行后,其它刊本如都察院刊本等均以司礼监本为底本刊刻和模仿。C.明初沿袭元代出版政策,实行文化专制,《三国志演义》在元末明初缺少成书和传播的环境。D.对《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作者从文献学和传播学的角度,直接否定成说,再进行推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表明对《三国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的疑问,并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B.文章举宣昶妻子墓说唱词话葬品的考古发现,旨在论证明朝社会文化的政策开放。C.文章重点推论了司礼监刊本《三国志演义》从何而来,为何在嘉靖年间刊刻问世。D.本文论证语言既准确严谨,又通俗易懂,在合理的阐释和推论中表明自己的立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据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前蒋大器写《序》的时间,《三国志演义》成书应在嘉靖之前。B.司礼监最有条件得到和刊刻《三国志演义》是因其具有特殊地位、经济能力和社会资源。C.出于获得奖赏的功利目的,蒋大器献上《三国志演义》,但因时间延误,最终事与愿违。D.《三国志演义》的刊刻及流行从侧面反映了明中期文化开放,放松了对通俗文学的管制。(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造成深远影响。通过碳减排,共同应对全球性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频发等环境问题并实现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并向全球行动推进。当前,世界能源工业正在经历“三场革命”——化石能源低碳化革命、新能源规模化革命和能源管理智慧化革命。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持续调整,新能源消费占比不断升高,形成煤、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四分天下”新格局。其中,石油工业正在经历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的跨越发展,我国非常规油气已取得战略性突破,保障了油气资源供给。世界各国加快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调整,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供应体系。中国的地下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供给以煤炭为主,在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6%,石油消费占比20%,天然气消费8%,新能源消费占比16%,形成以煤炭为主的“一大三小”格局。当前,四种主要能源都进入了各自新的发展时期。煤炭发展进入“转型期”,石油发展步入“稳定期”,天然气发展迈入“鼎盛期”,新能源发展跨入“黄金期”。按当前生产水平,全球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还可以开采139年,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储量还可以开采50年左右,化石能源资源仍较为充足。(摘编自《碳中和正从全球共识向全球行动推进》)材料二:“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预计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能源、非常规油气、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表示,“十四五”时期,亟须加快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激发能源创新发展新动能。近年来,随着太阳能、风能等非传统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世界多国都加快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中金公司发布的《创新:不灭的火炬》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中国能源制造业高效、低成本发展的核心动力,也将为推动中国完成能源转型、实现能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从全球范围看,绿色低碳是能源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创新成果的应用将集中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大规模储能等重点领域。世界主要国家均把能源技术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抢占发展制高点。(摘编自《“十四五”,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材料三:(1)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A.全球能源发展已经经历了从薪柴到煤炭再到油气的转换过程,目前正由油气能源向新能源演变。B.薪柴作为第一代主体能源,促进了人类及农业的发展,煤炭的生产和使用促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C.从机械化、电气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生产力的变革与能源的转换有着密切的关联。D.技术型“创造能源”有望成为未来全球能源转型的主体能源,是因为资源型“开发能源”的过度使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目前来看,全球的化石能源资源还比较充足,但许多国家已在努力探索如何提高非化石能源的能源消费比重。B.中国能源结构供给是以煤炭为主的“一大三小”格局,但目前煤炭发展已进入“转型期”,随着化石能源低碳化革命的推进,煤炭将退出能源格局。C.目前我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占比16%,其发展已进入黄金期,世界多国也都在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D.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大规模储能等问题是阻碍世界各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要问题,也是能源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重要领域。(3)在全球加快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趋势下,中国应该如何担负起大国责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买酒余显斌那时,这酒还不叫北大仓,叫聚源永,但已成为名酒,酒液清澈,颜色微黄,酱香悠长,回味隽永,人人称道。那时,这儿的当家的还不是叫经理,应当叫掌柜。那是1936年。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在聚源永掌柜的记忆里,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因此,他早早地让伙计们吃罢饭,一人喝了半碗烧酒,暖暖地上床睡了。然后,他也准备睡,就在这时,响起了敲门声,轻轻的,一声两声三声,接着,又是一声两声三声。掌柜的打开门,在雪光和屋内射出的灯光映照下,面前站着一个小叫花子,对他道:“大叔,打扰了。”掌柜说没啥,然后让进屋暖暖。小叫花进去,一笑,嘴角边露出两个酒窝。掌柜热心地问:“饿了吧?”小叫花子摇着头说:“我想买一坛酒。”掌柜的答应着,就拿了一坛酒。聚源永有个规矩,买酒的可以尝酒,满意了就掏钱,不满意的作罢。掌柜的就拿了酒让小叫花尝尝,小叫花轻轻抿一下,就咂吧着嘴唇道:“大叔,酒真好,真香!”掌柜的一笑,得意地道:“关外有名的聚源永啊。”小叫花拿了酒说:“大叔,我走了。”掌柜的本来想留小叫花,天晚了,就在这儿歇着吧。再说了,晚上出去,在野外遇见野物了,或者遇见小鬼子巡逻兵了,多危险啊,可是,他还没来得及说,小叫花就走出了门,就消失在门外。本来,小叫花这样走了就没事了。可是,小叫花又回来了。多年后,掌柜已经老了,头发已经花白了,每次想到这儿,都忍不住摇头,忍不住流泪。就在他再次关门时,又传来了敲门声。他忙打开,小叫花站在门外一笑道:“大叔,我忘了给酒钱了。”掌柜的说算了,就算送的。小叫花说不,买东西咋能不给钱呢。小叫花就进门给了钱,准备走时,院子外面响起了杂沓的脚步声,还有狗叫声,和小鬼子叽哩嘎啦的声音。掌柜的忙关上大门,外面响起喊声:“注意,有脚步从山里下来的,岗村少尉吩咐,一定是抗联,仔细搜索。”掌柜急了,忙指着床底,让小叫花进去躲着。小叫花摇着头道:“大叔,躲不住的。”小叫花说,如果搜出来了,这里的人就都完了。小叫花说:“大叔,求你一件事。”看掌柜点头答应了,就说,请他务必将这坛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说完,小叫花推开后门冲了出去,外面响起杂沓的脚步声,响起叫喊声。接着一声枪响,划破夜空。掌柜的心里一缩,一夜都没睡着。第二天,大家被小鬼子集中在那边的场地上,场地中间放着一具尸体,是小叫花的。小叫花的脸洗净了,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大大的眼睛望着天空,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花骨朵儿一般。掌柜的泪水一滴滴落了下来。他按照女孩的要求,不是将一坛,而是将几坛聚源永烧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有时,闲下来的时候,他就想到女孩的事,他想,女孩当晚冲出去,为啥要朝那边的河沿跑啊,咋的就不朝后山跑啊。他想,跑到后山不就没事了吗?一直到了解放后,他才明白其中的原因。解放后,聚源永成为国营酒厂,掌柜成了厂长。那天,几个部队上的人来到这儿,拉着他的手连连感谢着,说那个冬天,如果不是他的几坛好酒,既为大家消了伤口的毒,又御了寒,大家是活不过那个冬天的。原来,这是几个抗联老兵。那年,他们负伤,躲在后山养伤。女孩呢,是他们的卫生员。他们伤口化脓,浑身发冷。女孩于是就扮做叫花子,连夜冒雪下山买酒,谁知再也没有回来,幸亏掌柜放了几坛酒,救助了他们。老掌柜再次想到女孩,才理解她当年跑向河沿的原因,她是故意将小鬼子引开,引离藏在后山上的战友的啊。抗联老兵们听了,一个个落下了泪。掌柜也流着泪。那时,距离女孩离世,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了。那时,聚源永也已改名北大仓了。(选自《山花》)(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描写冬天的大雪既介绍故事发生时的节令,又交代自然环境,“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暗示了故事的悲剧性。B.掌柜为人善良、热情、慷慨,打开门见到小叫花,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小叫花拿了酒没有付钱,掌柜也特意不言不语。C.小说描写掌柜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掌柜厚道、仁慈的性格,又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D.小说语言通俗平实,多用口语,如话家常,句式短小,有的一句话独立成段,既使小说叙述节奏明快,又增强了抒情意味。(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小说反复写到小叫花的“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能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桓公爱之。兹父为公爱之也,请于公曰:“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公曰:“何故也?”对曰:“臣之舅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往,绝迹于卫,是背母也。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乃逃之卫,兹父从之。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麑贼之。组麑晨往,则寝门辟矣,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寝。鉏麑之弥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楚人将与吴人战,楚兵寡而吴兵众,楚将军子囊曰:“我击此国必败,辱君亏地,忠臣不忍为也。”黜兵而退。至于国郊,使人复于君曰:“臣请死。”君曰:“子大夫之遁也,以为利也。而今诚利,子大夫毋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君臣者,皆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楚国终为天下弱矣。臣请死。”退而伏剑。君曰:“诚如此,请成子大夫之义。”乃为桐棺三寸,加斧质其上,以徇于国。(选自《说苑•立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B.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C.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优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D.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过之,不轼”与“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两句中的“轼”字含义不同。B.“目夷辞日”与“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相同。C.“坐而假寝”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的“假”字含义不同。D.“而今诚利”与“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陈之战后,孔子经过陈国,看到陈国降民在修城门,认为他们不智、不忠、不廉,从心里鄙视他们,所以不肯下车以礼仪致敬。B.中国的“义”体现在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之间。目夷、兹父出于兄弟之情推辞太子之位,就是“义”的表现。C.上朝时间还早的时候,赵宣子就把朝服穿好了。鉏麑感动于赵宣子对朝廷的恭敬态度,又不愿失信于晋灵公,最终自杀,令人钦佩。D.子囊向国君复命请死,国君赦免了他,但子囊认为自己的行为未来会给楚国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选择伏剑自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麑贼之。②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君臣者,皆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千秋岁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注]。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注】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飞盖,状车辆之疾行。(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碎”两字凝练地写出春景的生机盎然,但其中又隐约有乐景衬哀情之感。B.“碧云暮合空相对”一句,既写了时间的缓慢流逝,又凸显了诗人的形单影只。C.曾经西池会上的好友,而今谁在?这里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朝廷的不满。D.诗人由春景触发对个人际遇的感慨,表达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思想容量极大。(2)“愁”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思绪,古人喜欢用“水”来喻愁,本词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都有此类诗句,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2)不同现实境遇和生命情怀,诗歌的意象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与杜甫《登高》中的“”中的“酒”就有不同的意蕴。(3)曹操《观沧海》中“,”两句,写出了海水的起伏动荡和海中岛屿的耸立挺拔。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共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359旅官兵来到南泥湾,成为拓荒的主力。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开辟出万顷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更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歌与舞、汗与泪、感动与被感动……年方19岁的贺敬之血气方刚,《南泥湾》歌词被其①。这首赞歌是献给拓荒者的。而作曲家马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他捧读这首歌词时激情澎湃。于是他汲取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想象着②的表演形式为其作曲。从此,这首向劳动者致敬、为奋斗者高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泥湾》,在炮火的缝隙间一次次回荡,唱得③,舞得喜气洋洋,唱出了人民子弟兵为减轻人民负担“又学习又生产”、不惧任何艰难困苦的风采。岁月流金,精神永存。那永不熄灭的窑洞灯光和一段段动人旋律,鼓舞着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他们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续写开荒造田的奇迹,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打场,唱着《金不换银不换》书写对绿水青山的守望,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奋勇向前。这个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早已告别贫困,变成杏花微雨江南般的美好家园。延安人民的奋斗还在继续,勇毅前行的旋律越来越昂扬……(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间波浪线的三个句子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两横线的句子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8.(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①,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②,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童子功”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③,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义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1)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的作用,并简要概述怎样才能练好古诗文的“童子功”?(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经过这个人的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后来人们便用“杞人忧天”嘲笑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忧虑的人。李白《梁甫吟》中写到“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意思是说:皇帝看不到我一片赤诚的心,不体察我对国家的至诚至忠,但我仍然像杞人忧天一样,关心着国家大事。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尤其是心忧天下,应该是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很多的有识之士,都是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般认为,《三国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然而,这一结论并没有扎实的文献基础作为支撑。直到今天,人们既没有发现《三国志演义》在元末明初流传的任何版本(稿本、抄本或刊本),也没有发现元末明初有任何人记载或谈论过《三国志演义》,也不见有《三国志演义》影响当时文学发展的任何信息。讨论《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完全可以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学基础之上,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小说作品一般都是先有抄本,后有刊本,但《三国志演义》未见抄本传世,海内外现存的30多种明刊本中以嘉靖本为最早,书前有庸愚子蒋大器写于明弘治甲寅仲春的《序》和修髯子张尚德写于嘉靖壬午的《引》。据魏安《<三国演义>版本考》论证,上海图书馆所藏残页可能就是刘若愚《酌中志》著录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即嘉靖元年修髯子作《引》的原本,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司礼监本,其他嘉靖本都以它为底本。司礼监本刊行后,又有朝廷都察院刊本和郭勋家刻本。于是,《三国志演义》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模仿之作便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明初采用了权力集中和政治高压的两手策略,后来又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出版政策仍然沿袭元代,书籍的印刷由官府控制,对通俗文艺禁限极严。到了明中期,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成化年间出现了士大夫私人刻书和官府间相互馈赠所刻图书的现象,这些活动不再受朝廷限制。民间刻书活动开始活跃,通俗文学的整理刊刻也出现了,最直接的证据就是1967年在上海嘉定县一个明代墓穴中发现的成化七年至十四年北京永顺堂刊印的“说唱词话”。据研究,这些刊本是墓主人宣昶妻子的随葬品。宣昶无论其家乡还是任所都距北京有千里之遥,照样能读到北京出版的新书,说明此类书籍流通范围之广。既然成化时期的书商们已经开始注意刊刻通俗文学作品,并且所刊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就是民间三国故事,如果当时真有一部《三国志演义》的抄本在流传,相信书商们不会不予重视和刊刻的。到了弘治年间,社会文化政策进一步开放,朝廷也开始关注通俗文学。弘治五年五月,孝宗诏准在全国范围内搜求朝廷所未藏书籍,包括“古今经史子集,下至阴阳艺术、稗官小说等项”。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图书征集活动,“稗官小说”赫然在列。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前有弘治七年蒋大器所作序言一篇,此书应该就是这次活动的重要收获之一。即是说,浙江金华人蒋大器向朝廷进献了他作序的这部书,一方面自然是响应朝廷号召,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有所收获,被朝廷认可的奇书秘籍自然是会获得奖赏的。然而,《三国志演义》毕竟是通俗小说,此前朝廷一直严禁,这次朝廷是否宽容和重视尚未可知,所以蒋大器的献书实际上是一种试探行为。即使《三国志演义》为他本人所编撰,他也不会直接署名,更何况作品内容是以史传为主融入民间传说而成,大可托以他人。此书进献后,也就泥牛入海,蒋氏也未能得到期望的奖赏。因为此书送达朝廷会有一个过程,而朝廷清理图书也要一段时间,加上朝廷刊刻通俗小说并非成例而是创举,刊刻本身也需时日;司礼监是最有可能获得这些新奇有趣而其他部门又不敢贸然刊刻的通俗演义的,它们又有经济能力和社会资源来刊刻这部通俗小说,种种原因,造成了这部小说只能在嘉靖壬午这一特定时间刊刻流传的特殊现象。(摘编自王齐洲《<三国志演义>曾被朝廷严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与一般的小说先有抄本后有刊本不同,《三国志演义》是直接以司礼监刻本迅速流行起来的。B.司礼监本《三国志演义》刊行后,其它刊本如都察院刊本等均以司礼监本为底本刊刻和模仿。C.明初沿袭元代出版政策,实行文化专制,《三国志演义》在元末明初缺少成书和传播的环境。D.对《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作者从文献学和传播学的角度,直接否定成说,再进行推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开篇表明对《三国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的疑问,并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B.文章举宣昶妻子墓说唱词话葬品的考古发现,旨在论证明朝社会文化的政策开放。C.文章重点推论了司礼监刊本《三国志演义》从何而来,为何在嘉靖年间刊刻问世。D.本文论证语言既准确严谨,又通俗易懂,在合理的阐释和推论中表明自己的立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据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前蒋大器写《序》的时间,《三国志演义》成书应在嘉靖之前。B.司礼监最有条件得到和刊刻《三国志演义》是因其具有特殊地位、经济能力和社会资源。C.出于获得奖赏的功利目的,蒋大器献上《三国志演义》,但因时间延误,最终事与愿违。D.《三国志演义》的刊刻及流行从侧面反映了明中期文化开放,放松了对通俗文学的管制。【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的能力。首先审读题干,把握关键,在回归原文,进行分析,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解答】(1)A.“直接以司礼监刻本迅速流行起来”曲解文意,原文“司礼监本刊行后,又有朝廷都察院刊本和郭勋家刻本。于是,《三国志演义》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模仿之作便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可见《三国志演义》的大范围传播,是在司礼监刻本之后发生的。B.“其他刊本……均以司礼监本为底本刊刻和模仿”以偏概全,原文第二段为“其他嘉靖本都以司礼监本为底本”,只是“其他嘉靖本”以司礼监本为底本,并非所有“其他刊本”。D.“直接否定成说”曲解文意,从原文第一段“这一结论并没有扎实的文献基础作为支撑”。故选:C。(2)B.“旨在论证明朝社会文化的政策开放”说法错误。作者举宣昶妻子墓发现说唱词话葬品的例子,旨在否定明中期有《三国志演义》的抄本流传,否定成书时间在明中期。故选:B。(3)C.“但因时间延误”原因表述错误,蒋大器未能获得奖赏的原因是书的送达和清理需要时间,且“刊刻通俗小说并非成例而是创举,刊刻本身也需时日”,这些过程都是正常需要的时间,并非延误。故选:C。答案:(1)C(2)B(3)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造成深远影响。通过碳减排,共同应对全球性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频发等环境问题并实现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并向全球行动推进。当前,世界能源工业正在经历“三场革命”——化石能源低碳化革命、新能源规模化革命和能源管理智慧化革命。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持续调整,新能源消费占比不断升高,形成煤、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四分天下”新格局。其中,石油工业正在经历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的跨越发展,我国非常规油气已取得战略性突破,保障了油气资源供给。世界各国加快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调整,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供应体系。中国的地下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供给以煤炭为主,在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6%,石油消费占比20%,天然气消费8%,新能源消费占比16%,形成以煤炭为主的“一大三小”格局。当前,四种主要能源都进入了各自新的发展时期。煤炭发展进入“转型期”,石油发展步入“稳定期”,天然气发展迈入“鼎盛期”,新能源发展跨入“黄金期”。按当前生产水平,全球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还可以开采139年,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储量还可以开采50年左右,化石能源资源仍较为充足。(摘编自《碳中和正从全球共识向全球行动推进》)材料二:“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预计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能源、非常规油气、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表示,“十四五”时期,亟须加快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激发能源创新发展新动能。近年来,随着太阳能、风能等非传统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世界多国都加快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中金公司发布的《创新:不灭的火炬》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中国能源制造业高效、低成本发展的核心动力,也将为推动中国完成能源转型、实现能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从全球范围看,绿色低碳是能源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创新成果的应用将集中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大规模储能等重点领域。世界主要国家均把能源技术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抢占发展制高点。(摘编自《“十四五”,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材料三:(1)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DA.全球能源发展已经经历了从薪柴到煤炭再到油气的转换过程,目前正由油气能源向新能源演变。B.薪柴作为第一代主体能源,促进了人类及农业的发展,煤炭的生产和使用促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C.从机械化、电气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生产力的变革与能源的转换有着密切的关联。D.技术型“创造能源”有望成为未来全球能源转型的主体能源,是因为资源型“开发能源”的过度使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从目前来看,全球的化石能源资源还比较充足,但许多国家已在努力探索如何提高非化石能源的能源消费比重。B.中国能源结构供给是以煤炭为主的“一大三小”格局,但目前煤炭发展已进入“转型期”,随着化石能源低碳化革命的推进,煤炭将退出能源格局。C.目前我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占比16%,其发展已进入黄金期,世界多国也都在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D.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大规模储能等问题是阻碍世界各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要问题,也是能源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重要领域。(3)在全球加快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趋势下,中国应该如何担负起大国责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整合文章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章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时,考生应遵循的原则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要锁定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概括。【解答】(1)D.“是因为资源型‘开发能源’的过度使用”错,因果关系不当。根据材料三的图表只能得出“创造能源”有望成为未来全球能源转型的主体能源,但并不能得出是“资源型‘开发能源’的过度使用”的原因。故选D。(2)B.“煤炭将退出能源格局”错,无中生有;原文是说“煤炭发展进入‘转型期’”“进一步激发能源创新发展新动能”,但文章并未说“煤炭将退出能源格局”。C.“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占比16%”错,偷换概念,原文是说“新能源消费占比16%”,而非“可再生能源”。D.“……阻碍世界各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要问题”错,曲解文意;根据“创新成果的应用将集中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大规模储能等重点领域”可知,这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要领域”,而非“阻碍世界各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要问题”。故选A。(3)根据“世界能源工业正在经历‘三场革命’——化石能源低碳化革命、新能源规模化革命和能源管理智慧化革命”“世界各国加快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调整,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供应体系”可概括出:①调整能源利用格局,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管理,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供应体系。根据“亟须加快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激发能源创新发展新动能”可概括出:②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激发能源创新发展新动能。根据“世界主要国家均把能源技术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抢占发展制高点”可概括出:③加快能源技术研发,通过科技创新加快推进能源转型。答案:(1)D(2)A(3)①调整能源利用格局,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管理,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供应体系。②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激发能源创新发展新动能。③加快能源技术研发,通过科技创新加快推进能源转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买酒余显斌那时,这酒还不叫北大仓,叫聚源永,但已成为名酒,酒液清澈,颜色微黄,酱香悠长,回味隽永,人人称道。那时,这儿的当家的还不是叫经理,应当叫掌柜。那是1936年。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在聚源永掌柜的记忆里,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因此,他早早地让伙计们吃罢饭,一人喝了半碗烧酒,暖暖地上床睡了。然后,他也准备睡,就在这时,响起了敲门声,轻轻的,一声两声三声,接着,又是一声两声三声。掌柜的打开门,在雪光和屋内射出的灯光映照下,面前站着一个小叫花子,对他道:“大叔,打扰了。”掌柜说没啥,然后让进屋暖暖。小叫花进去,一笑,嘴角边露出两个酒窝。掌柜热心地问:“饿了吧?”小叫花子摇着头说:“我想买一坛酒。”掌柜的答应着,就拿了一坛酒。聚源永有个规矩,买酒的可以尝酒,满意了就掏钱,不满意的作罢。掌柜的就拿了酒让小叫花尝尝,小叫花轻轻抿一下,就咂吧着嘴唇道:“大叔,酒真好,真香!”掌柜的一笑,得意地道:“关外有名的聚源永啊。”小叫花拿了酒说:“大叔,我走了。”掌柜的本来想留小叫花,天晚了,就在这儿歇着吧。再说了,晚上出去,在野外遇见野物了,或者遇见小鬼子巡逻兵了,多危险啊,可是,他还没来得及说,小叫花就走出了门,就消失在门外。本来,小叫花这样走了就没事了。可是,小叫花又回来了。多年后,掌柜已经老了,头发已经花白了,每次想到这儿,都忍不住摇头,忍不住流泪。就在他再次关门时,又传来了敲门声。他忙打开,小叫花站在门外一笑道:“大叔,我忘了给酒钱了。”掌柜的说算了,就算送的。小叫花说不,买东西咋能不给钱呢。小叫花就进门给了钱,准备走时,院子外面响起了杂沓的脚步声,还有狗叫声,和小鬼子叽哩嘎啦的声音。掌柜的忙关上大门,外面响起喊声:“注意,有脚步从山里下来的,岗村少尉吩咐,一定是抗联,仔细搜索。”掌柜急了,忙指着床底,让小叫花进去躲着。小叫花摇着头道:“大叔,躲不住的。”小叫花说,如果搜出来了,这里的人就都完了。小叫花说:“大叔,求你一件事。”看掌柜点头答应了,就说,请他务必将这坛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说完,小叫花推开后门冲了出去,外面响起杂沓的脚步声,响起叫喊声。接着一声枪响,划破夜空。掌柜的心里一缩,一夜都没睡着。第二天,大家被小鬼子集中在那边的场地上,场地中间放着一具尸体,是小叫花的。小叫花的脸洗净了,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大大的眼睛望着天空,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花骨朵儿一般。掌柜的泪水一滴滴落了下来。他按照女孩的要求,不是将一坛,而是将几坛聚源永烧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有时,闲下来的时候,他就想到女孩的事,他想,女孩当晚冲出去,为啥要朝那边的河沿跑啊,咋的就不朝后山跑啊。他想,跑到后山不就没事了吗?一直到了解放后,他才明白其中的原因。解放后,聚源永成为国营酒厂,掌柜成了厂长。那天,几个部队上的人来到这儿,拉着他的手连连感谢着,说那个冬天,如果不是他的几坛好酒,既为大家消了伤口的毒,又御了寒,大家是活不过那个冬天的。原来,这是几个抗联老兵。那年,他们负伤,躲在后山养伤。女孩呢,是他们的卫生员。他们伤口化脓,浑身发冷。女孩于是就扮做叫花子,连夜冒雪下山买酒,谁知再也没有回来,幸亏掌柜放了几坛酒,救助了他们。老掌柜再次想到女孩,才理解她当年跑向河沿的原因,她是故意将小鬼子引开,引离藏在后山上的战友的啊。抗联老兵们听了,一个个落下了泪。掌柜也流着泪。那时,距离女孩离世,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了。那时,聚源永也已改名北大仓了。(选自《山花》)(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描写冬天的大雪既介绍故事发生时的节令,又交代自然环境,“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暗示了故事的悲剧性。B.掌柜为人善良、热情、慷慨,打开门见到小叫花,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小叫花拿了酒没有付钱,掌柜也特意不言不语。C.小说描写掌柜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掌柜厚道、仁慈的性格,又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D.小说语言通俗平实,多用口语,如话家常,句式短小,有的一句话独立成段,既使小说叙述节奏明快,又增强了抒情意味。(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小说反复写到小叫花的“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线索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书写小说内容,结合题干要求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三次“笑”的语境,从人物的经历具体分析。【解答】(1)B.“特意不言不语”无中生有,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掌柜正在为小叫花的安危担心,另外,小叫花出门快。故选B。(2)首先,小说由小叫花买酒,因为遇险便恳求掌柜将酒送到后山的故事展开,这应该是明线。小叫花最终身份揭露,她为了抗联战友将小鬼子引开而牺牲,这是小说的暗线。其次,明线是以掌柜的视角来叙述的,将事件经过娓娓道来,中间经过波折,展现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同时,掌柜的作为旁观者,叙述的小叫花更为真实,“大大的眼睛望着天空,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花骨朵儿一般”的描述更是突出了人物遭遇的悲惨。最后,“几个部队上的人来到这儿,拉着他的手连连感谢着,说那个冬天,如果不是他的几坛好酒,既为大家消了伤口的毒,又御了寒,大家是活不过那个冬天的……”等内容,抗联老兵的出现揭示了小叫花的真实身份,这时候明线与暗线相互交织,串联起整个事件经过,塑造了小叫花身为卫生员,舍生救人的悲惨遭遇,升华了小说的主旨。(3)第一次,联系前文“掌柜说没啥,然后让进屋暖暖”可知,小叫花的“笑”是为了感谢掌柜的邀请;第二次,结合后文“大叔,我忘了给酒钱了”可是,小叫花的“笑”是为了表达歉意,她忘记支付酒钱了;第三次,“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这是小叫花牺牲后的表现,结合她与掌柜的对话,这次的“笑”表现出人物视死如归的品质,也反衬出小鬼子的凶残。最后,小说中三次“笑”的描写,从不同角度展现小叫花的性格,丰富了小说故事性,人物的悲惨遭遇也是故事悲剧性的表现。答案:(1)B(2)①明线是掌柜卖酒给小叫花,送酒到后山的过程;暗线是女卫生员下山买酒救治抗联伤兵,被发现后为引开小鬼子而牺牲的过程。②明线以掌柜的视角来叙事,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设置悬念,使小说情节曲折生动;以掌柜的视角来叙写小叫花,使小叫花的形象真实、可爱,突出了其遭遇的悲惨。③抗联老兵与酒厂厂长的交流将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交代事情原委,揭示故事真相,使情节完整,合乎逻辑,从而塑造了卫生员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升华了小说主旨。(3)第一次,小叫花“笑”,表达对掌柜热情请她进屋取暖的感激;第二次,小叫花“笑”是她回到酒店付酒钱,表达歉意;第三次,写小叫花“笑”,是她牺牲后,“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表现了她舍身救人,视死如归的品质;也反衬了小鬼子的凶狠、残忍。三次写“笑”,丰富了人物的美好形象,突出了人物高贵性格,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能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桓公爱之。兹父为公爱之也,请于公曰:“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公曰:“何故也?”对曰:“臣之舅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往,绝迹于卫,是背母也。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乃逃之卫,兹父从之。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麑贼之。组麑晨往,则寝门辟矣,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寝。鉏麑之弥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楚人将与吴人战,楚兵寡而吴兵众,楚将军子囊曰:“我击此国必败,辱君亏地,忠臣不忍为也。”黜兵而退。至于国郊,使人复于君曰:“臣请死。”君曰:“子大夫之遁也,以为利也。而今诚利,子大夫毋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君臣者,皆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楚国终为天下弱矣。臣请死。”退而伏剑。君曰:“诚如此,请成子大夫之义。”乃为桐棺三寸,加斧质其上,以徇于国。(选自《说苑•立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B.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C.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优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D.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孔子过之,不轼”与“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两句中的“轼”字含义不同。B.“目夷辞日”与“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相同。C.“坐而假寝”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的“假”字含义不同。D.“而今诚利”与“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楚陈之战后,孔子经过陈国,看到陈国降民在修城门,认为他们不智、不忠、不廉,从心里鄙视他们,所以不肯下车以礼仪致敬。B.中国的“义”体现在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之间。目夷、兹父出于兄弟之情推辞太子之位,就是“义”的表现。C.上朝时间还早的时候,赵宣子就把朝服穿好了。鉏麑感动于赵宣子对朝廷的恭敬态度,又不愿失信于晋灵公,最终自杀,令人钦佩。D.子囊向国君复命请死,国君赦免了他,但子囊认为自己的行为未来会给楚国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选择伏剑自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麑贼之。②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君臣者,皆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兹父”为“召”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公”为“复立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句子翻译为:过了三年,桓公生了病,派人召回兹父,说:“如果你不回来,将使我忧愁而死。”兹父这才返回,桓公又立他为嗣,让他做太子,然后目夷也回国了。(2)D.“含义相同”错误。诚:确实。句意:而今看来确实有利。/诚:诚心。句意: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的诚心。(3)B.“目夷、兹父出于兄弟之情推辞太子之位,就是‘义’的表现”错误,“就是”表述绝对化,目夷出于兄弟之情推辞太子之位,是“义”的表现;兹父推辞太子之位,原因是多方面的。他的“义”主要体现在不肯“绝迹于卫”,不肯“背母”。(4)①骤:屡次、多次;谏:进言规劝;患:厌恨;贼:杀害。句子翻译为: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言规劝,灵公厌恨他,派组麑去杀害他。②遁者:逃跑的人;为:做;效:仿效。句子翻译为:逃跑的人没有罪过,那么后世做国君与臣子的,都会用于国不利的名义来仿效我逃跑。答案:(1)B(2)D(3)B(4)①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言规劝,灵公厌恨他,派组麑去杀害他。②逃跑的人没有罪过,那么后世做国君与臣子的,都会用于国不利的名义来仿效我逃跑。参考译文:读书人有杀身成仁、舍身犯难而取义的,为坚守气节和伦理,不惧怕死亡的危险,所以能够在他死后名声传播于后世。没有勇敢果断的精神,谁人能够做到这样?楚人攻伐陈国,陈国西门被烧毁,于是便命陈国的降民修理西门。孔子经过这里,在车上没有手扶横木表示敬意。子路说:“按照礼节,在车上遇见三人经过时就要下车,遇见两人经过时就要扶轼表示敬意。今天陈国修城门的人数众多,先生您为何不扶轼表示敬意?”孔子说:“我听说过:国家灭亡却不知道,这是不智;知道了却不斗争,这是不忠;忠于国却不殉死,这是不廉。现在陈国这些修城门的人,不能实行其中一条,所以我不用扶轼向他们表示敬意。”宋襄公兹父是宋桓公的太子,宋桓公还有个后妻所生的儿子,叫公子目夷,桓公很喜爱他。兹父因为父亲宠爱目夷,就向宋桓公请求说:“请让目夷立为嗣君,我做他的国相来辅助他。”桓公问:“为什么呢?”兹父回答说:“我的舅家在卫国,很疼爱我,如果最终立我为嗣,就不能前往,不能再去卫国,这是背弃了母亲。况且我知道自己才能也不足以居于目夷之上。”桓公便同意了他。桓公将要立公子目夷为嗣君,目夷推辞说:“兄长立为嗣君而弟在下位,这是符合礼义的。如果弟弟立为嗣君而兄在下位,就不符合礼义。不符合礼义的事却要我来做,我将要出逃。”于是他就逃到了卫国,兹父随后也跟他到了卫国。过了三年,桓公生了病,派人召回兹父,说:“如果你不回来,将使我忧愁而死。”兹父这才返回,桓公又立他为嗣,让他做太子,然后目夷也回国了。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言规劝,灵公厌恨他,派力士鉏麑去杀害他。鉏麑早晨前往,看见赵宣子寝室的门打开了,赵宣子衣冠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便坐在那里打盹。鉏麑退出来,叹息说:“不忘谦恭礼敬,是百姓的主心骨。杀害百姓的主心骨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是不守信用,有其中一条,还不如死了吧。”于是,他就头撞槐树而死。楚国将与吴国开战,楚军兵少而吴军兵多,楚国将军子囊说:“我们攻击吴国必定失败,使国君受辱,使国土受损,是忠臣不忍心做的。”他便罢兵撤退。回到了国都郊外,他派人向国君复命说:“请求赐我一死。”国君说:“你之所以逃跑,是为了对国家有利。而今看来确实有利,你不必死。”子囊说:“逃跑的人没有罪过,那么后世做国君与臣子的,都会用于国不利的名义来仿效我逃跑。如果像这样,那么楚国终究会成为天下的弱国了。我请求赐死。”他退下来就伏剑自尽。国君说:“果真如此,就让我成全你的大义。”于是就为他做了三寸厚的桐木棺材,把铁砧放在棺材之上,以此在国都向众人宣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千秋岁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注]。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注】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飞盖,状车辆之疾行。(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乱”“碎”两字凝练地写出春景的生机盎然,但其中又隐约有乐景衬哀情之感。B.“碧云暮合空相对”一句,既写了时间的缓慢流逝,又凸显了诗人的形单影只。C.曾经西池会上的好友,而今谁在?这里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朝廷的不满。D.诗人由春景触发对个人际遇的感慨,表达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思想容量极大。(2)“愁”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思绪,古人喜欢用“水”来喻愁,本词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都有此类诗句,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异同。【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在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表达情感的异同。【解答】(1)C.“这里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朝廷的不满”错误。景物依旧,诸友却已漂泊云散,表达出飘零憔悴之感和思念故人之愁,没有表达“对朝廷的不满”。故选:C。(2)本词中“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由眼前想到今后,既是惜春去,又是对前途的无望,表明词人对朝廷已经不敢抱有幻想,抒发了壮志难酬之悲。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更是仕途失意、被贬孤寂的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表达了词人对亡国之痛的无限哀愁之情。答案:(1)C(2)相同点:都用“水”来喻愁,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不同点:表达的情感不同。本词中的“飞红万点愁如海”表达了词人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仕途失意、被贬孤寂的愁苦。《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了词人对亡国之痛的无限哀愁之情。译文:浅水边,沙洲外,城郊早春的寒气悄然尽退。枝头繁花,晴光下的倩影,纷乱如坠地颠颤微微。流莺在花丛,轻巧的啼啭声,听来太急促,太细碎。啊,只身飘零,消愁的酒盏渐疏,难得有一回酣然沉醉。日复一日的思念,心身已煎熬成枯灰。相知相惜的挚友,迢迢阻隔,眼前,悠悠碧云,沉沉暮色,相对。想当年,志士俊才共赴西池盛会,一时豪情逸兴,华车宝马驱弛如飞。不料风云突变,如今,看携手同游处,剩几人未折摧?啊,秉舟绕过日月,那梦已断毁,只有镜中古铜色,照出红润的容颜已非。春,去了落花千点万点,飘飞着残败的衰颓,牵起一怀愁绪,如海,潮涌潮推。赏析:这是秦观借描写春景春情,集中表现交织在一起的今与昔、政治上的不幸和爱情上的失意,抒发贬谪之痛、飘零之愁的一首词作。上片着重写今日生活情景。首写眼前景致,“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二句,点明地点、时令,轻轻着笔,朴实自然。紧接着“花影乱,莺声碎”二句,细写春景特色,以“乱”字状花之纷繁,“碎”字表莺声盈耳,用笔尤工,各极其妙,洋溢着对自然的喜爱之情。“飘零”以下四句,忽而由喜转悲,由春景春情转写远谪索居,形体瘦损,不复有以往对酒当歌之情,转折有致,词情哀怨。歇拍“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二句,人情艳情,孤情凄情,蕴藉含蓄,耐人寻味。下片抒发由昔而今的生活之情。换头直点昔日西池宴集,以“鸩鹭同飞盖”描写其盛况。比喻形象,用语简明,隐含着不能忘怀的情味。“携手处”以下四句,又由昔而今,由喜而悲,景物依旧,诸友却已飘泊云散。委婉曲折,缠宛凄侧。结尾“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再由眼前想到今后。“飞红万点”是春归的自然写照,“愁如海”却新奇绝妙。这两句既是惜春春去,又是对前途的无望。此词在内容上由春景春情引发,由昔而今由今而昔,由喜而悲,由悲而怨,把政治上的不幸和爱情上的失意融为一体,集中抒发了贬徙之痛,飘零之苦。在艺术上一波三折,一唱三叹,蕴藉含蓄,感人肺腑;以景结情,境界深远,余味无穷。新旧党争,损害的不只秦观一人,所以此词抒发的感情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的,苏轼、黄庭坚、孔平仲、李之仪等人都有和词存今,可见对“元祜党人”震动之大,感触之深。词中所体现的情感极为悲伤,充分体现这位“古之伤心人”(冯煦语)的性格特征。即:当他身处逆境之时.往往不能自拔,无法像苏轼那样,善于自我解脱,而是自叹、自伤,一往而深,直至于死。所以,当他的朋友看到这首词的时候,即担心其“不久于世”(后作者逝于五年后)。这也就是作者所谓独具善感“词心”的体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2)不同现实境遇和生命情怀,诗歌的意象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酒”就有不同的意蕴。(3)曹操《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海水的起伏动荡和海中岛屿的耸立挺拔。【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解答】故答案为:(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重点字:贤)(2)金樽清酒斗十千潦倒新停浊酒杯(重点字:潦)(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重点字: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共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359旅官兵来到南泥湾,成为拓荒的主力。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开辟出万顷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更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歌与舞、汗与泪、感动与被感动……年方19岁的贺敬之血气方刚,《南泥湾》歌词被其①一气呵成。这首赞歌是献给拓荒者的。而作曲家马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他捧读这首歌词时激情澎湃。于是他汲取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想象着②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为其作曲。从此,这首向劳动者致敬、为奋斗者高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泥湾》,在炮火的缝隙间一次次回荡,唱得③家喻户晓,舞得喜气洋洋,唱出了人民子弟兵为减轻人民负担“又学习又生产”、不惧任何艰难困苦的风采。岁月流金,精神永存。那永不熄灭的窑洞灯光和一段段动人旋律,鼓舞着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他们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续写开荒造田的奇迹,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打场,唱着《金不换银不换》书写对绿水青山的守望,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奋勇向前。这个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早已告别贫困,变成杏花微雨江南般的美好家园。延安人民的奋斗还在继续,勇毅前行的旋律越来越昂扬……(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间波浪线的三个句子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两横线的句子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分层,再找出句子的主干,最后,把修饰成分单独成句。(3)本题考查的是辨析修辞手法。首先要对基本常见的修辞手法加以掌握,其次,分析句子,确定修辞手法;最后明确表达效果。【解答】(1)第一空,语境说贺敬之写《南泥湾》歌词时没有间歇,一下子写下了歌词,可用“一气呵成”,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第二空,前具有“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此处是说表演形式有歌有舞,十分欢乐,可用“载歌载舞”,载歌载舞:形容尽情欢乐。第三空,语境是说《南泥湾》这首歌在炮火中广为流传,可用“家喻户晓”,家喻户晓:形容人所共知。(2)首先确定一个主干句,如以“他捧读这首歌词时激情澎湃”,然后把其他分句化为主干句的修饰语,把“作曲家马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调整语序,变为“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的作曲家马可”作为主语,“这首赞歌是献给拓荒者的”调整语序,变为“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谓语部分变为“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时激情澎湃”,最后梳理逻辑顺序即可。(3)“他们唱着……唱着……唱着……唱着……”,划线句子采用了排比的修辞,增强了节奏性;内容上,“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着《金不换银不换》”不断变换人们熟悉的经典歌曲,“续写”“书写”“唱着”展现了延安儿女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答案:(1)一气呵成载歌载舞家喻户晓(2)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的作曲家马可,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时激情澎湃。(3)由四个“唱着……”构成排比句,节奏整齐,旋律优美,增强句子的抒情性,歌颂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8.(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①,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②,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童子功”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