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_第1页
5 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_第2页
5 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_第3页
5 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_第4页
5 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大自然的语言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为激发同学们对物候学的兴趣,学校开展了以“气象物候”为主题的活动,请你积极参与。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①这是植物生殖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sùsù)地落下来。②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翩()然 (sùsù)________ 风雪载()途(2)文中第②处画线句有一个字书写错误,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3)文中横线处应填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草木萌发②冰雪融化③各种花次第开放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①②③ D.②①③(4)与短语“冰雪融化”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次第开放 B.花香鸟语 C.草木萌发D.翩然归来(5)文中第①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6.第③段画横线句子中的“许多”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①~③段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有何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第⑤段末句“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中的“这种损失”具体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唐淼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达到-30.9℃!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④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⑤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⑥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⑦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⑧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⑨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⑩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⑪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⑥段中画横线的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化自信、语言运用)二十四节气是有关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规律的丰富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语搜集的材料,请你阅读材料内容,帮他完成下面任务。材料一:2023年10月8日杭州亚运会圆满闭幕,这届亚运会充满了中国传统节气韵味。火炬传递在白露节气拉开帷幕,秋分节气闪烁着开幕式的灿烂光芒,闭幕式则恰逢寒露节气。“淡妆浓抹”主题色彩由六种色彩构成,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一种节气。古老的中国节气文化也在亚运会上迸发生机与活力。材料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雪不怕小,扫到田里都是宝”。材料三: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美学精神,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节气文化的种子当柔软植入青少年的心灵。(1)有人说,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现在已经进入工业信息时代,没有必要再了解节气甚至是弘扬节气文化了。对此,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提炼观点批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材料二,探究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何在校园生活中将节气文化的种子植入青少年的心灵。(写出两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写法练笔】“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四字词语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冬季风景图画。请你也试着用四字词语写一段话,描绘一下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吧。(120字左右)【情境提示】①春天:草长莺飞、繁花似锦、柳绿花红、生机勃勃②夏天:烈日炎炎、鸟语蝉鸣、万木葱茏、枝繁叶茂③秋天:秋高气爽、硕果累累、金桂飘香、一叶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练习:见“课堂达标”2题、7题,“课后提升”4题。题型:①文章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②文中某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方法:①弄清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的内涵及其特征,对照顺序的特点来判断顺序的类型;②区分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③抓标志词判断,如以时间或空间顺序说明的语段,常会出现表示时间或空间方位的词,以逻辑顺序说明的语段,通常会有“首先”“其次”等标志词;④逐段概括内容要点,把内容相近的段合并成一部分,归纳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再进行分析,很容易就知道文章的说明顺序了。

【详解答案】课堂达标1.(1)piān簌簌zài(2)消销(3)D解析:按时间确定顺序,可知②“冰雪融化”在前,其次是①“草木萌发”,最后是③“各种花次第开放”。(4)C解析:“冰雪融化”是主谓短语;A项,“次第开放”是偏正短语;B项,“花香鸟语”是并列短语;C项,“草木萌发”是主谓短语;D项,“翩然归来”是偏正短语。(5)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2.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3.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4.“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5.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6.不能删去。“许多”指很多,但不是全部,表示对数量和范围的限制。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