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 含解析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 含解析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 含解析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 含解析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1•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

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

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

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

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

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

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

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

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

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

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

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

‘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

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1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

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

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

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

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

“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

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

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

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

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

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

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

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

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

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

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

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

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

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之,凡画

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能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

“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

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

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

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

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键书读《拉奥孔》)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

产生了广泛影响。

2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

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

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

的题材范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B.从第四段“据史诗,拉奥

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

静与肃穆。”“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

孔筋肉挛曲的丑状”中可见,雕塑《拉奥孔》没有呈现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只表现一种轻

微的叹息。故选B。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

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

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闲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

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

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错误,根据原文“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

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可见,只是用语

言来描述一件事情更容易,并不是说绘画来描述事情比不上诗歌生动明白。B.“因此后人根

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过于绝对、武断,根据材料一“图画叙述动作时,

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见,画作也可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

D.“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错误,根据材料一“图画

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

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可见,绘画也可以叙述动作,抓住一个关键画面表现动作

全过程;诗歌也可以描绘静物,只是要化静为动,如王维的诗歌,大多是以动衬静,故而说

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非没有道理。故选C。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D)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3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

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意思是:诗歌要空灵,才是好诗,可以入画的诗还是眼中有

“金屑”,即诗歌如果能入画,那就还有障眼之物,不算空灵的好诗。本句主要强调的是诗

歌要有空灵的意境,而画则要有形,二者虽不同质,但莱辛的观点是“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

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是从空间与时间来

划分的,此选项不能支持莱辛的观点。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意思是:文章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文章,两种艺术形式不同而志趣一致。这是诗画同质。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认为诗画

能圆满结合,显然是认为诗画同质。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

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这句描写中前一句写图画摄取的连贯动作的某一画面,而后

句写诗歌可以描绘出人被爱神之箭射中的后续过程,能支持莱辛的观点。故选D。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答:材料一以莱辛的著作引出观点“诗画不同质”,再详细论述了莱辛得出观点的过程,

即对史诗和雕像中对拉奥孔被蛇缠绞表现的三点不同,来增强结论的说服力。接着以作者自

己对观点的理解来阐述诗画在时间和空间领域各有所长的观点,并针对诗画是否绝对不能描

写其擅长领域以外的疑问进行了解答: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即可。通篇运用引用论证、举例

论证等方式,通俗易懂。

材料二作者以莱辛的观点引出中国古人的观点,又进一步论述莱辛的观点更为深刻,重

点论述绘画能表现的时间是“最小限度”“一刹那内”,并再次引用中国古代的故事、诗歌

来论证该观点,中西艺术观点彼此比较,突出画作不能表现时间“后继”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先以莱辛的著作《拉奥孔》

来引出论点“诗画并不同质”,接着概述史诗内容和莱辛对比史诗中对拉奥孔被蛇缠绞的描

写与雕像中的三点不同来得出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

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动

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接着是作者阐述自己对莱辛观点的理解,“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

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并各自举例论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紧跟着针对疑问“画绝

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进行了解答,即“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

静”“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式,通俗易懂。

材料二的作者是把莱辛的观点与中国古人的观点进行对比,首先提出“绘画宜于表现‘物

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接着引用中国古

人对于绘画和诗歌的议论来证明该观点,指出中国古人划分“丹青”和“雅颂”的界限是一

善于状物一善于记事。接着分析莱辛的议论更加深刻,他“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

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

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而该观点在中国古代中也有例子

可循,举例沈括质疑王维可以通过图画看出乐曲处于那个节拍,提出“凡画乐,止能画一声”

的观点,又由此联想到唐诗“欲作三声出树难”的理解,通过这些例子,证明“莱辛所谓绘

4

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的观点。把中西方艺术观点进行横向对比,

突出画作不能表现时间上的“后续”的特点。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因为“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所以绘画时,只能画出一瞬间的动作,

手挥五弦这一瞬间动作是能够在画面呈现出来的;但“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

间上的后继”,故而尽管画家可以画出人物遥望鸿雁高飞的情景,却无法表现其“送归鸿”

的意境,目光绵延,须一直送“归鸿”至消失于视野之中,画面无法表现该连续动作,所以

说“目送归鸿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两句,通过诗歌文字可以让人想象到诗人目送鸿雁飞去,双手拂动琴弦的画面。而呈现在画

面上,由于“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

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所以画“手挥五弦易”,

因为琴不移动,手指也可以抓住某一刹那的动态进行描绘;而“目送归鸿”则是一个连续性

的动作,画家只能画出诗人遥望高飞的鸿雁的姿态,却无法画出“目送归鸿”的连续画面,

故说画“目送归鸿难”,符合材料一“画只宜于描写静物”“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

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和材料二”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

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n体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洗桃花水的时节

铁凝

一场场黄风卷走了北方的严寒,送来了山野的春天。这里的春天不像南方那样明媚、秀

丽,融融的阳光只把叠叠重重的灰黄色山峦,把镶嵌在山峦的屋宇、树木,把摆列在山脚下

的丘陵、沟壑一古脑儿都融合起来,甚至连行人、牲畜也融合了进去。放眼四望,一切都显

得迷离,仅仅像张张错落有致、反差极小的彩色照片。但是寻找春天的人,还是能从这迷离

的世界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你看,山涧里、岩石下,三两树桃花,四五株杏花,像点燃的

火炬,不正在召噢着你、引逗着你,使你不愿收住脚步,继续去寻找吗?再往前走,还能看

见那欢笑着的涓涓流水。它们放散着碎银般的光华,奔跑着给人送来了春意。我愿意在溪边

停留,静听溪水那热烈的、悄悄的絮语。这时我觉得,春天正从我脚下升起。

这样的小溪我见过不少,却不知有哪一条比温泉镇村边这条溪水更招人喜爱。虽然它流

经的地方是那样偏僻,那样贫瘠,每到春天,还是吸引着那么多人。

温泉镇的溪水是条热水,温泉镇也是因此而得名。一座几省闻名的温塘疗养院就设在这

里。我就是在春天,去那里看望一位住院的亲人。

一路上我设想过它的容貌。温泉,你是条泼辣的瀑布从高处一泻而下,还是一股柔软的

热流从地下缓缓升起?水有多大?温度有多高?那些身患宿疾的人们是怎样接受它的治疗

5

的;对健康人,温泉的意义到底又在哪里?

“别闭眼,看磕着哪儿。”一位老大爷吆喝着他身边的小姑娘。

小姑娘抬起头四下望望,有些不好意思地眨着眼睛,脸上泛起一阵阵绯红。这使我又想

起了山野里点燃起来的那些桃花、杏花,刚才的倦意也顿时消散。

“去温塘治病?"我问大爷。

“去洗桃花水。"大爷告诉我,一面攥起拳头捶打自己的膝盖。

桃花水?我虽不理解大爷的意思,却骤然感到大爷的话是那么新鲜、怡人,比刚才小姑

娘的脸色所给予我的还要浓烈、美好。

正午上车,黄昏前到达温泉镇。下车后,果然同车人大都进了这座有着现代化规模设施

的温塘疗养院。办完探视手续,我才想起寻找我的邻座大爷。但拥在住院处窗前的人群中却

没有大爷和那位小姑娘,只有“桃花水”的声音越来越清晰地在我耳边“流动”起来……

紧挨着疗养院的是真正的温泉镇,这是个二百来户的山村。一条陷在干燥黄土里的红石

板小路顺坡而下,街里几家旧板搭门脸,和门内作为营业标志的幌子,装点了这座旧镇的古

风。尤其一家理发店内伸出的白布牙旗,更能使人想到古代那些古道驿站。几家烧饼铺是近

两年新开张的,门上大都是用店主人的姓氏写着“王记烧饼铺”“何记烧饼铺”……一位姓

邢的掌勺大爷,一边提刀切着饼丝,一边告诉我,半小时之内他做过四十份炒饼、四十碗豆

腐汤,速度和质量都得到顾客的盛赞。

“四十份炒饼,有那么多吗?"我问。

“怎么没有?眼下正洗桃花水。”

"桃花水?在哪儿?”我一连串地追问着。

“你顺街往西走走。”

吃完大爷的炒饼,我出门一直向西走去,不多远已是村口。土山脚下那是什么?似霞、

似雾、似流动着的火焰,莫不是一片桃林?我终又看见了那点燃在北国春天里的爆红,这才

是春的信息。可桃花和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决定再向前走。不断有三三两两的行人迎面而

来,有男有女,但大都是腿脚不利索的老人。老人们边走边用精湿的毛巾擦着脸,拧出毛巾

中的水珠。他们腿脚虽欠佳,个个面容却很舒展。水,水,我好像闻到了水的芬芳。

一条坚硬、光明的小路直通桃林,原来桃林的那边才是温泉的源头。刚才远处所见并非

雾,那是温泉源头的蒸气。那些面容舒展的老人便是从这里走出来的。穿过桃林,那边果然

是一片温暖的浅滩,金黄色沙粒上蒸腾着热气。洗桃花水的人们都聚集在这里。人们在浅水

里围着一个涌出地面的泉头,高挽起裤腿,双膝跪入水中,默默地接受着大自然的陶冶。人

们没有言语,只有对水的虔诚。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几个小小的温泉源头,一片浅浅的温沙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

们的需求,温泉镇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更愿走出浅滩去享受那淋漓尽致的温泉浴。两座温

泉浴室出现在温泉镇的红石板街上。

女浴室里,姑娘们那阵阵无所顾忌的嬉水声互相碰撞着溢出窗外,吸引我走了进去。温

泉镇的女浴室可不是一座低矮的小木屋,这是一座墙壁镶有洁白瓷砖的水泥建筑。水池足有

6

半个游泳池大,水也是饱满、充裕的。姑娘、媳妇们就在这里脱掉穿了一冬的厚棉衣,潜入

水池,尽情享受水的抚爱。对,是抚爱。不然她们的身体为什么会那样丰硕、那样光彩照人;

她们的面孔为什么会那样滋润、那样容光焕发?她们走出浴室,大方地走过男浴室门口,信

手拨弄着披在肩上的湿漉漉的长发,骄傲地接受着小伙子们远远投来的目光。

这才是真正的桃花水。是水,是春天的水洗开了一树树面容姣好的桃花。

出浴的姑娘们扬着头走在古镇的红石板街上,走过那些挂着幌子的饭馆、店铺。她们的

面容使这座古朴的温泉镇变得滋润了。

(节选自《人民日报》,1983年)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我”一路设想过温泉的容貌,接连提出了五个疑问,突出温泉对我的吸引力,表

达了“我”急于见到温泉、了解温泉的心情。

B.“我”由小姑娘“脸上泛起一阵阵绯红”,联想起“山野里点燃起来的那些桃花、

杏花”,意在表现“小姑娘”的淳朴可爱,也使行文不离主线。

C.文章写老大爷告诉“我”“去洗桃花水”,同时“攥起拳头捶打自己的膝盖”表明

他有腿疾,是去治腿病的。

D.文章写桃花盛开的时节,“我”到北方的温泉镇疗养院看望住院的亲人,看到普通

人开心地洗桃花水,暗喻着新的时代开启后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

【解析】“表明他有腿疾,是去治腿病的”错误,这一信息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老

大爷告诉“我”“去洗桃花水”,但无法证明他腿有病,“攥起拳头捶打自己的膝盖”也有

可能是走路所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文章所写的北方的山峦是“灰黄”的,“一切都显得迷离”“像反差极小的彩色照

片”,但这样的景色却更能衬托出桃花、杏花的明艳。

B.文章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把桃花和杏花比喻为“点燃的火炬”并赋予人

的行为“召唤着你、引逗着你”,生动形象。

C.文章中动词用得恰到好处,如“姑娘们那一阵阵无所顾忌的嬉水声互相碰撞着溢出

窗外”,“互相碰撞”写出了声音之多,“溢”写出了声音之大。

D.文章顺着“我”的行程来描绘景物,但又不是一般地描摹景物,而是在描绘景物中

渗透了丰富、真挚的思想感情。

【解析】“‘互相碰撞'写出了声音之多,'溢'写出了声音之大”错误,从文中来

看,“互相碰撞”写出了声音之大,“溢”写出了声音之多。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这时我觉得,春天正从我脚下升起”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简

要分析。(4分)

答:①桃花、杏花是生长在山涧里、岩石下的,欢笑着的涓涓流水,是在山谷中,它们

都在“脚下”;②前者是春天的象征,后者“奔跑着给人送来了春意”,使人感受到春天的

气息。这样写富有诗意,饱含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7

【解析】首先到文中找到画横线的句子“这时我觉得,春天正从我脚下升起”,在文

章的第一段最后。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把握“这时”“春天”“从脚下升起”的意思,最后具

体分析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句子中流露出的情感。结合“但是寻找春天的人,还是能从这迷离

的世界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你看,山涧里、岩石下,三两树桃花,四五株杏花,像点燃的

火炬……再往前走,还能看见那欢笑着的涓涓流水。它们放散着碎银般的光华,奔跑着给人

送来了春意”可知,“这时”是指寻春之人面对桃花、杏花,耳听流水之声时,“春天”是

指生长在山涧里、岩石下的桃花、杏花带来的春意,是指欢快的流水之声让人感受到的春的

气息;无论是桃花、杏花,还是欢快的流水,都是来自山谷,都在“脚下”,这些带有春天

气息的景物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流露出对春天的赞美。

9.铁凝的作品如诗如画,本文富有“文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特点。请你找出文中

“画”,分析“画”中“情”。(6分)

答:示例:①北方的春天像一幅色彩鲜明的水彩画。如融融的阳光,灰黄色的山峦,像

点燃的火炬的杏花和桃花,欢笑着的涓涓流水,用极具特色的北方之景表达作者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的激情。②古朴的小镇和制烧饼的生意人。店铺古色古香,生意人半小时制四十份

炒饼,邢掌柜与我聊天,表现小镇浓郁的生活气息,小镇人的热情、淳朴、勤劳。③男女老

幼洗桃花水的场景。“宽大舒畅”的浴室,姑娘、媳妇尽情享受水的抚爱,腿脚不利索的老

人,“个个面容舒展”,反映了小镇、山村人们的新气象、新面貌,表达作者对改革时代的

歌颂。

【解析】首先找出文中的“画”,然后结合画中的景来分析“画”中“情”。如一开

始描述北方的春天,“一场场黄风卷走了北方的严寒,送来了山野的春天。……融融的阳光

只把叠叠重重的灰黄色山峦,把镶嵌在山峦的屋宇、树木,把摆列在山脚下的丘陵、沟壑一

股脑儿都融合起来,甚至连行人、牲畜也融合了进去。放眼四望,一切都显得迷离,仅仅像

张张错落有致、反差极小的彩色照片”“你看,山涧里、岩石下,三两树桃花,四五株杏花,

像点燃的火炬,不正在召唤着你、引逗着你,使你不愿收住脚步,继续去寻找吗?再往前走,

还能看见那欢笑着的涓涓流水。它们放散着碎银般的光华,奔跑着给人送来了春意。我愿意

在溪边停留,静听溪水那热烈的、悄悄的絮语”,这是一幅明媚欢快的北方春景图,在这幅

明媚欢快的画面之中融入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如描写小镇和小镇的生意人,

“一条陷在干燥黄土里的红石板小路顺坡而下,街里几家旧板搭门脸,和门内作为营业标志

的幌子,装点了这座旧镇的古风。尤其一家理发店内伸出的白布牙旗,更能使人想到古代那

些古道驿站”,对小镇店铺的描写展现出小镇的古朴;写小镇的生意人,“一位姓邢的掌勺

大爷,一边提刀切着饼丝,一边告诉我,半小时之内他做过四十份炒饼、四十碗豆腐汤,速

度和质量都得到顾客的盛赞”,小镇的生意人淳朴热情,流露出作者对此的赞美之情。如描

写洗桃花水的场景,“腿脚不利索的老人。老人们边走边用精湿的毛巾擦着脸,拧出毛巾中

的水珠。他们腿脚虽欠佳,个个面容却很舒展。水,水,我好像闻到了水的芬芳”“姑娘们

那阵阵无所顾忌的嬉水声互相碰撞着溢出窗外……尽情享受水的抚爱。对,是抚爱。不然她

们的身体为什么会那样丰硕、那样光彩照人;她们的面孔为什么会那样滋润、那样容光焕发?

8

她们走出浴室,大方地走过男浴室门口,信手拨弄着披在肩上的湿漉漉的长发,骄傲地接受

着小伙子们远远投来的目光”,腿脚不利索的老人面容舒展,姑娘、媳妇尽情享受水的抚爱,

这些反映了小镇、山村人们的新气象、新面貌,抒发作者对改革时代的歌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也。举进士,累转司列大夫。坐与上官仪文章属和,平溢岭外。上

元初赦还。工部尚书刘审礼荐玄同有时务之才,拜岐州长史。累迁至吏部侍郎。玄同以既委

选举,恐未尽得人之术,乃上疏目:“臣闻制器者必择匠以简材,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

匠之不良,无以成其工;官之非贤,无以致于理。君者,所以竺△也;臣者,所以佐君也。

君不养人,失君道矣;臣不辅君,失臣任矣。任人者,诚国家之基本,百姓之安危也。方

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公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__官之不得其才

者,取人之道,有所未尽也。”疏奏不纳。弘道初,转文昌左丞,兼地官尚书、同中书门下

三■品。则天临朝,迁太中大夫、鸾台侍郎,依前知政事。垂拱三■年,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

纳言,封匏鹿男。玄同素与裴炎结交,能保始终,时人呼为“耐久朋”。而与酷吏周兴不协。

永昌初,为周兴所构,云玄同言:“太后老矣,须复皇嗣。”太后闻之,怒,乃赐死于家。

监刑御史房济谓玄同日:“何不告事,冀得召见,当自陈诉。”玄同叹目:“人杀鬼杀,有

何殊也,岂能为告人事乎?”乃就刑,年七十三。玄同富于词学,当为典选之时,备疏择

才之理。但以高宗弃代之后,则天居位之间,革命是怀,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亲族

以难逃。是以唐之名臣,难忘中兴之计;周之酷吏,常谋并进之谗。玄同欲复辜型,固宜难

免,死而无过,人杀何妨。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公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B.方今人不加富/监贼不衰狱公/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C.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公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D.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公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解析】“狱公”指案件、诉讼,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项;同时它作“未清”的

主语,与“未清”之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犹阙”是“礼义”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

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XC)

A.配流,是古代惩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流”指

流放,封建社会的五刑(笞、杖、徙、流、死)之一。

B.牧人,古代指掌管畜牧的人,也指管理民事的地方官,或指治理百姓。文中魏玄同

认为:国君,是来治理天下百姓的。

C.魏晋时期,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

9

大夫。唐代银青光禄大夫是知政事的实职。

D.皇储,又称“储君”,为已确定的皇位继承人。中国古代皇储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

“皇太子”。通常被授予的对象是皇帝嫡子。

【解析】C项,“唐代银青光禄大夫是知政事的实职”错误,唐代定制文武散官,以

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文散官。散官,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与职事官相对而言。可见

并非实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魏玄同科举得意。他原是定州鼓城人氏,考中进士科,后官至司列大夫,因为与上

官仪文章唱和而受牵连获罪。

B.魏玄同为官尽职。他主管选拔人才,担心不能很好选人定职,就在这方面写了很有

价值的书面意见上呈皇上。

C.魏玄同珍视友谊。他和裴炎交情深厚,而且能善始善终,被世人称为“能长久保持

友谊的朋友”。

D.魏玄同为人忠厚。他讲太后老了应当让皇位给皇帝,被周兴告发而赐死。他宁死也

不愿诬告别人来偷生。

【解析】D项,“他讲太后老了应当让皇位给皇帝”错误。原文说“永昌初,为周兴

所构,云玄同言:'太后老矣,须复皇嗣。’”可见太后老了应当让皇位给皇帝并非魏玄同

所讲,而是周兴诬陷、编造的谎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闻制器者必择匠以简材,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

译文:臣听说制造器具的人必须(一定)选择工匠来挑选材料,治理国家的人必须(一定)

寻求贤者来担任官职。

(2)玄同富于词学,当为典选之时,备疏择才之理。

译文:玄同在词赋方面很精通,在担任掌管选拔人才官职的时候,详备上疏(阐述)选择

人才的道理。

【解析】(1)闻,听说;简,挑选;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莅官,担任官职。(2)富

于词学,状语后置,“于词学富”,在词赋方面很精通;典选,掌管选拔人才官职;备疏,

详备上疏(阐述)。

14.魏玄同被任命为选拔官吏的官职,在官吏选拔任用方面,他有哪些主要观点?(3

分)

答:示例:①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寻求贤者来担任官职。任用官吏,是国家的根本,关系

到百姓的安危。②官吏不贤良不称职,官职没有委任给有才德的人,表明选拔方法不完善。

③大臣的作用是辅佐君王。大臣不能辅佐国君,就丢掉了作为大臣的责任。

【解析】他先用制作器具需要工匠挑选材料打比方,指出治理国家必须挑选贤才来担

任官职,才能治理好国家,任用官吏,实在是国家的根本,关系到百姓的安危。大臣的职责

是帮助君王挑选称职的大臣,如果大臣不能很好地辅佐国君,就不称职。接着指出现在社会

10

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因为官吏不称职,而官吏不称职,是因为选拔官吏的方法不够完善,

才会让没有才能的人居于官位。

【参考译文】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考中进士后,多次调换职务做到了司列大夫。因为与上官仪唱和

过文章而获罪被发配流放到岭外地区。上元初年逢上大赦天下而回归京城。工部尚书刘审礼

推荐玄同,说他有处理重大事务的才华,于是授予岐州长史。后来又多次升迁做到了吏部侍

郎。玄同因为已经被任命为选拔官吏的官职,担心自己的做法不能完全符合招揽人才的方法,

于是上书说:“我听说制造器具的人必须选择工匠来挑选材料,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寻求贤者

来担任官职。工匠不优良,就无法把器具做得精;官吏不贤良,就无法治理天下。国君,是

统治人民的;大臣,是辅助国君的。国君不能养育人民,就失去了做国君的正确方法;大臣

不能辅佐国君,就丢掉了作为大臣的责任。任用官吏,实在是国家的根本,关系到百姓的安

危。现在人民没有更加富裕,盗窃作乱的人没有减少,争斗诉讼没有平息,礼仪教化还缺乏,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下面的官吏不称职,众多的官员没有配得上官职的才能。官职没有委

任给有才德的人,就是选拔官吏的方法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啊。”奏折没有被采纳。弘道初年,

转任文昌左丞,兼任地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则天主持朝政,升任太中大夫、鸾台侍郎,

依照先前仍掌管政事。垂拱三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纳言,封柩鹿男爵。玄同向来和

裴炎交情深厚,而且能善始善终,被世人称为“能长久保持友谊的朋友”。而他与酷吏周兴

关系不和。永昌初年,被周兴诬陷,编造玄同坏话说:“太后老了,应该将皇子们恢复继承

人位置。”太后听说后很愤怒,于是赐死家中。监刑御史房济对玄同说:“为何不上告此事

呢,希望能获得被召见的机会,到时应该可以自己说明实情。”玄同叹息着说:“被好人杀

死和被恶鬼杀死,有什么不同呢?难道能做告发别人的事吗?”就接受了处罚,死时七十三

岁。玄同在词赋方面很精通,在担任掌管选拔人才官职的时候,详备上疏(阐述)选择人才的

道理。只是因为高宗被废黜帝位后,武则天居皇帝之位期间,怀恨想改朝换代的革新者,宠

爱依附自己的人,如果有一句话不顺耳,那么整个家族难以活命。因此唐代有名的大臣,难

忘振兴国家的大计;周兴这些残酷的掌管刑狱的官吏,常常密谋进谗言诬陷忠心正直的名臣。

玄同想恢复皇家子孙继承人的做法,本来就难以逃脱责罚的,死了却没有过错,被人杀了又

有什么妨碍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天台杂书

[南宋]钱选①

灵境无人桃自花,东风吹散赤城霞。

山容对我横天末,柳色将春到水涯。

王粲忆秦空有恨②,杜陵③入蜀更无家。

干戈满眼何年定?回雁悠悠白日斜。

【注】①钱选,宋末元初著名书画家和诗人。②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曾因长安战

11

乱,南下荆楚避乱,著有《七哀诗》等。③杜陵,杜甫号少陵野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首联写桃花开放,风吹云霞,以美丽的自然景物来衬托诗人内心的种种情思,颇有

意趣。

B.写天台山山容横亘,柳色将春,物候如常,暗含对自然永恒,而入世变迁动荡的感

叹。

C.颈联连写古人事,感慨王粲和杜甫的不幸命运,目的是以此表现出诗人对他们的同

情。

D.全诗所写景物有远有近、高低交错,描写细致生动,语言工整,具有较高的艺术水

准。

【解析】“目的是以此表现出诗人对他们的同情”错。颈联连写古人事,感慨王粲和

杜甫的不幸命运,目的不仅是表现对古人同情,更是要抒发诗人自己同样的伤痛。

16.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答:示例:①上句使用借代,“干戈”代指战争,“何年定”直接抒情,表达了盼望战

争早日结束的愿望;②下句以景结情,写大雁春回、白日低斜,看似并未回答问题,但意韵

深远,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③尾联二句收束全诗,点明主旨,表现出作者对

战争厌恶,对和平安宁生活渴盼的情感。

【解析】尾联前句“干戈满眼何年定”的意思是战争什么时候结束呢?“干戈”借代

战争,“何年定”是说什么时候停息,诗人直接抒发盼望战争早日结束的愿望。所以,前句

用借代和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后句“回雁悠悠白日斜”显然是写景,写诗人看到春天来了,

夕阳西斜时,大雁正从南方飞回北方的情景。此句采用以景结情的手法,虽然没有回答上句

的“干戈满眼何年定”这一问题,但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综上分析,尾

联表达了诗人厌恶战争,希望战争早日结束的期盼和对和平安宁生活向往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两句话阐明,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2)《沁园春・长沙》中,起到过渡作用的诗句是:“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噪

岁月稠。“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写

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读着董华先生《大地知道你的童年》这本书,我就会钢筋水泥般的城市,逃

离熙熙攘攘的人群,回到远方的故乡。

12

空旷的天空下,一片同样空旷的田野上,一个瘦弱的男孩,地走着,穿过几

块摇曳的稻田,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

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五光十色的捕鱼

盛宴,看着热闹的水面重新归于平静。_自如远去”夕阻如血,JI先腹着袅娜缠绕的炊烟、楙

疏矮小的墓房子、纵横交镣的河流。童年的生活虽然,但是充满了乐趣。那时

的孩子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所以,我时常感恩文学,正是因为文学,我才得以时时观照那个记忆中早已远去的故乡,

那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即使我不再写童年的乡村故事,那样的情怀却能奇迹般地让故

事具有再生长的可能,鲜活得几乎o(),早已成为我们创作时的血液和命脉,

时时生长,历久弥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

A.忘却漫无目的贫苦触手可及

B.遗忘漫无目的清贫垂手而得

C.忘却漫不经心清贫触手可及

D.遗忘漫不经心贫苦垂手而得

【解析】①“忘却”与“遗忘”都指不记得、忘记,但“忘却”有主动忘记的意思,

而“遗忘”往往是被动的。结合“逃离熙熙攘攘的人群,回到远方的故乡”,这里应是主动

忘记,选择“忘却”。②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无目的:形容放

纵散漫没有目标。依据后文“穿过……穿过……路过……踏上……爬上……坐在……看

着……看着……”等内容,这里要表达的是行走没有目的,应选“漫无目的”。③贫苦:贫

困穷苦,侧重物质。清贫:贫穷,旧时多形容读书人。这里是说童年生活物质匮乏,应选“贫

苦”。④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垂手而得:手不动

就能得到,形容毫不费力。这里强调“鲜活得几乎就在身边”,应选“触手可及”。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D)

A.童年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因为故乡是不可复制的

B.故乡是不可复制的,因为童年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

C.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但是童年是不可复制的

D.童年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

【解析】前文写“即使我不再写童年的乡村故事……”,依据承前原则,应以“童年”

开始,排除B、C项。后文写“早已成为我们创作时的血液和命脉,时时生长,历久弥新”,

依据启后原则,应将“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放在最后,排除A项。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帆船远去,夕阳西下,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

稀疏矮小的草房子,河流纵横交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

好?(3分)

答:示例:①运用修辞手法,色彩对比鲜明,画面感更强烈。原句以“白帆”借代“帆

船”,与“夕阳如血”构成强烈的对比,色彩鲜明;改句只交代了画面元素帆船及夕阳,但

13

缺少色彩描写。②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原句“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

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均为偏正的名词短语结构,整句形式,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改句

变作散句,不够紧凑,缺乏音韵美和节奏美。

【解析】句式角度:”纵横交错的河流”与“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

相同,所以原文语句更整齐,节奏更和谐。修辞角度:原文“白帆”“似血”比“帆船”“西

下”更富有画面感,色彩的对比使得表达更加形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们常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称为土,例如,将氧化铝称为“陶土”,氧化钙称为“碱

土”等。事实上,稀土是锢、铳、钮等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因为当时冶炼提纯难度较大,

用于提取这类元素的矿物比较稀少,而且获得的氧化物难以熔化,也难以溶于水,也很难分

离,且外观酷似“土壤",®,这一名称从18世纪沿用至今。

现实中,小到手机屏幕、数码相机,大到导弹、雷达、潜艇,②O

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战略资源,它有“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之称,广泛应用于尖

端科技领域和军工领域。

③o两者的元素原子、电子层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它

们在矿物中共生情况和离子半径皆不同。在应用上,轻稀土也被业内人士称为“假稀土”,

虽然存量大、应用广,但价值相对低廉;而重稀土资源稀缺,可用于航天、军事、国防及新

材料合成等高科技领域,价格昂贵,可替代性小。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示例:①故人们称之为稀土;②稀土无处不在;③稀土分轻稀土和重稀土。

【解析】第一空处根据下文“这一名称”中信息可以确定信息有名称的介绍,再结合

上文“因为当时冶炼提纯难度较大,用于提取这类元素的矿物比较稀少,而且获得的氧化物

难以熔化,也难以溶于水,也很难分离,且外观酷似‘土壤'”信息确定必须有照应“因为”

得出结论的关联词,比如“所以”“故”“于是”等等,再根据上文表述内容围绕着稀缺而

言,于是确定答案为“故人们称之为稀土”。第二空根据上文“现实中,小到手机屏幕、数

码相机,大到导弹、雷达、潜艇”,以及空后的标点句号可知应该为“稀土无处不在”或“应

用广泛”。第三空属于段首总结句,结合下文“两者”以及分号前后内容确定对象为“轻稀

土和重稀土”,确定答案为“稀土分(包括)轻稀土和重稀土”。

22.中华中学某高中生打算利用上述语段做一个介绍“稀土”知识的科普小视频,视频

分三个板块,请你为这三个板块各设计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5分)

答:示例:①名称由来;②广泛应用;③种类区分。

【解析】第一段提取关键句子为“人们常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称为土”“这一名

称从18世纪沿用至今”,归纳为“名称由来”。第二段结合“稀土无处不在”“广泛应用

于尖端科技领域和军工领域”,得出“广泛应用”。第三段由观点句子“稀土分轻稀土和重

14

稀土”得出“种类区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德行高于

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

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也就是说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

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正方)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反方)为辩题举

行一场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写一篇辩论词,以一辩的身份进行开篇陈词。

【思路点拨】辩论一般由一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