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1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2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3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4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学

一、说明

(-)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经济和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北常

重要的地位。该课程通过对各种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

矛盾、宏观经济变化的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应能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掌握经济分

析的方法和思路,并为深入理解其它经济和管理类课程打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

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学生在研究和学习思

路上要有相应的转变。而宏观经济学中涉及的模型较多,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数学应用能

力,能够通过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

生使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从微观分析方法向宏观分析方法转变。

(四)教学时数

共计54学时

(五)教学方式

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方法的训I练;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

题的能力。

(六)使用教材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

(七)参考书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梁小民,《宏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美]曼昆《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笫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微、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二、目录

第一章导言................................第3页

第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第7页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17页

第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35页

期中考试...............................第56页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第56页

第六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第74页

第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82页

第八章经济增长理论...........................第96页

三、本文

第一章导言(第一、二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节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主要内容为宏观经济学的

起源和发展,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革命以及学习宏观经济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方法的训练;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

题的能力。

(五)教学进程设计:

项丁时间(分钟)备注

课堂考勤、组织教学5普查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5

讲授新课75见教案(六)

本节小结、巩固新课5见教案(七)

答疑解惑5见教案(A)

布置作业5见教案(九)

下课

(六)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

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

为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国民收入均衡决定理论、就业理论、经济周期理论、通货

膨胀理论、财政与金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等。

第二节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一、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的一些主要观点

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就业与国民收入的一些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经济总是接近,或者就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

2.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3.所生产出来任何产出均有需求。

总之,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的机制。如果允许调整

的时间足够长的话,它可以将该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这一结论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1)萨伊法则;(2)利率灵活变动性;(3)工资一价格灵活变动性。

二、萨伊法则

首先,我们用一个以物易物经济(bartereconomy)来理解萨伊法则。需求必然等于供

给。整个经济都不会出现过度生产(总供给大于需求)或者生产不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

现在一个货币经济中考虑萨伊法则,它还成立吗?面包商提供面包后获取一笔收入,

他会用之购买其他商品,但他没有必要将全部收入用于购买,他可以储蓄一部分收入。因此,

他的供给予就有可能会大于他的需求。对整个经济也是如此。据此有些西方学者可能会认为,

萨伊法则在一个货币经济中不能成立。但是,古典经济学家不同意!他们争辩道:储蓄并不

一定代表着消费不足。通过利率可灵活变动的资金市场,所储蓄的每一块钱都可能转化为企

业的投资。

三、利率灵活变动性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利率的灵活变动性(interestrateflexibility,又译利率的伸缩性)可

以确保储蓄正好等于投资,在他们看来,储蓄是利率的工函数,而投资则是利率的反函数。

如果在某一利率水平上,储蓄大于投资,利率有下降的倾向;储蓄小于投资,利率则有上升

的趋势。正是利率的这种上卜.灵活变动的性质,使得信贷市场(creditmarket)处于均衡状

态,即储蓄量等于投资量,或曰市场出清。总之,他们认为,灵活变动的利率使得萨伊法则

在有储蓄的货币经济中也能够成立。

四、工资一价格灵活变动性

依照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即便在较短的时期内利率的调整没能使得储蓄等于投资,

其他市场中的价格,至少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上下灵活变动,也可以确保不会出现生产过度或

生产不足。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随着需求下降,竞争性的商品生产者将降低其价格以避免出现生产

过剩。如果需求和价格下降,依然有可能销售原来在高需求和高价格水平上抽销售的同样数

量的商品。这实质上就是说,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商品供给曲线为一垂直于横轴(数量轴)

的直线,当需求曲线向下方移动时,商品价格F跌,均衡产量不变!因此,灵活变动的价格

使得商品市场出清。

劳动力市场在灵活可变的工资率的情况下同样出清。他们还认为,工资下降的比率会

恰好等于价格下降比率。因此,尽管企业的名义利润减少,但实际利润却未变。

总之,古典的就业和生产理论认为,市场经济由一只“看不见的手”一一价格机制,

不仅仅是指商品价格,还包括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主要是劳动力价格(工资)和资本的价

格(利率)一一在协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使得所有市场出清,经济处于、至少是接近于充

分就业状态,其理论基础便是萨伊法则和价格灵活变动性。

因此,他们提倡,“自由放任"(Laissez-faire)式的宏观经济政策。

(七)本节小结: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八)答疑解惑

由丁•时间限制,课堂中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每周四晚7:30一一9:30经济学教研室

解答。

(九)课后思考题:

1.简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本节参考书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梁小民,《宏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十一)下课

第一章导言(第三、四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节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主要内容为宏观经济学的

起源和发展,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革命以及学习宏观经济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方法的训练;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

题的能力。

(五)教学进程设计:

项丁时间(分钟)备注

课堂考勤、组织教学5普查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5

讲授新课75见教案(六)

本节小结、巩固新课5见教案(七)

答疑解惑5见教案(A)

布置作业5见教案(九)

下课

(六)教学主要内容:

第三节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一、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背景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给古典经济学理论一次沉重的打击:

古典经济学自身已经难以解释大萧条,难以自圆其说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代经济学宗

师凯恩斯撰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般简称为《通论》,1936年出版),向古典经

济理论的基础发起了猛攻,以至于改变了人们对宏观经济问题的思维,后人将之称为“凯恩

斯革命”。本书所要介绍的,主要不是凯恩斯经济学,而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二、凯恩斯主义对古典经济理论的诘问

(一)凯恩斯论萨伊法则

凯恩斯反对萨伊法则一一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他认为,完全相反,”需求会创造出自身的

供给”一一人们将之称为“凯恩斯法则二

凯恩斯不赞同古典理论的民下观点:利率的自由变动可以确保储蓄等于投资。他强调人

们储蓄和投资有许多原因,而不仅仅只有利率这一唯一因素。例如,储蓄对收入的变化较之

于对利率的变化更为敏感;投资对技术的变化、经济预期的变化、创新的变化较之于对利率

的变化更为灵敏。

(二)凯恩斯论工资一价格自由变动性

首先,凯恩斯注意到了,价格和工资在下降方面具有粘性,或称刚性。

其次,他认为,即使价格和工资在下降方面是有足够的灵活性,这也不能确保经济会

移向充分就业产量,凯恩斯批评了古典经济学家混淆了单一价格和价格水平下降的结果。

三、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结论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结论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存在着一种“自我协调”的机制以确保实

现充分就业。

资本主义经济在偏离充分就业状态时就应该施以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以便使之更加接

近于充分就业水平。因此,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是一种积极的政府干预性政策。

四、凯恩斯将古典理论视作自己理论的一个特例

凯恩斯他认为古典理论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方能成立。其条件为:

1.价格和工资完全可以自由变动,特别是下降方向可自由变动;

2.在不甚严重的经济活动下降时,如不产生大规模地削减工资时,才有可能使之调整

到充分就业水平;

3.存在着一些制度,使得投资和储蓄对利率的变化比较灵敏。

五、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框架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凯恩斯的《通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非自愿失业为特点的经济

均衡理论。

第二,把国民收入的决定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

第三,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四,建立了以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第五,对货币与实物经济进行整体分析的货币理论。

第六,明确提出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与占典理论形成鲜明对比。

第四节宏观经济的目标及其政策工具

一、宏观经济的目标

萨缪尔逊和诺德豪斯在其第16版《经济学》教科书中提出了三大宏观经济目标:①高

的且不断增长的国民产出水平,②高就业,低失业;③稳定或温和的价格水平.

1、持续的经济增长

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来衡量一国经济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在其境内在一定的时间所生产的所有最终货和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

和。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它是指在现有市场工资水平上,想找工作的人都能找到一份工作的一种

状态,这通常隐含着高就业率和低失业率。

3、价格稳定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大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最常用的衡量总体价格水平的指标就是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简称CPI),它度量的是普通城市消费者在购买一组

固定物品(包括食品、住房、服装以及医疗服务等)支出的变化情况。

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即通货膨胀为负)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deflation).

另一个极端则是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它是指一年内物价水平上涨百分之一

干或面分之一百万等等。

二、宏观经济的政策工具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的税收和政府支出的有关政策的总称。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其一

是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简称政府购买,政府支出会影响到一国经济的总支出,进而影

响到一国GDP水平。

税收政策从容不迫两个方面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其一,税收对人们的收入产生宜接

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其二,政府对企业征税会影响到商品和生产要

素的价格,进而影响企业的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向。

2、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大工具是货币政策,它是通过政府借助中央银行对一国的货币、信

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能够影响到许多金融变量和经

济变量,如利率、股价、房地产价格、汇率等等。

(七)本节小结: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背景以及宏观经济的目标及其政策工具(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八)答疑解惑:

由于时间限制,课堂中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每周四晚7:30一一9:30经济学教研室

解答。

(九)课后思考题:

1.简述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2.学习宏观经济学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十)本节参考书目:

1.[美]曼昆《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微、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下课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对国民收入两种主要计算方法的介绍,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宏

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下面的理论研究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几个重要的国民

收入概念;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尤其是支出法);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国民收入的一些重要核算指标

2.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方法的训练;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

题的能力。

(五)教学进程设计:

项丁时间(分钟)备注

课堂考勤、组织教学5普查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5

讲授新课75见教案(六)

本节小结、巩固新课5见教案(七)

答疑解惑5见教案(八)

布置作业5见教案(九)

下课

(六)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

的价值总和。

其中,最终产品(finalgoods)是指以消费和投资为目的现期生产和出售的产品。最

终产品是和中间产品相对而言的。GDP不包括中间产品(intermediategoods)即用于-

生产其它产品的产品。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这把尺度加以衡量的。

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通常为一年,如2000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

存量。

5、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中。另外,大量的地下经济活动在GDP中也没有得到反映。

三、GNP指标的意义与局限性

1、GDP核算的意义

(1)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主要有3个重要经济指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这三个指标都与GDP有密切关系,其中经济增长率就是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是GDP

紧缩指数,失业率中的奥肯定律表明当GDP增长大于2。25个百分点时,每增加一个百分单

位的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就降低()。5个百分点。(2)宏观经济管理中有重要作用。如制

订战略目标、计划规划和财政金融政策时,都以达到一定数量的GDP为标准。

(3)在对外交往中有重要意义与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相关,如承担联合国会费;与我

国享受的优惠待遇有关,如世界银行根据GDP来划分给予优惠的标准。

2、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

首先,它不反映分配是否公平;

其次,非市场活动得不到反映:

第三,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品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如环境质量的变

动、不能反映精神满足程度,闲暇福利。

第四,它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到GDP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

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中获得的福利状况。

第五,GDP的数值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内容的实质。

第六,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GDP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

最后,生活质量的改善不能得到体现。

(七)本节小结: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下面的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尤其是支出法;;国

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八)答疑解惑

由于时间限制,课堂中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每周四晚7:30——9:30经济学教研室

解答。

(九)课后思考题:

1、如何准确理解国内生产总值?

2、如何区分流量和存量?

(十)本节参考书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梁小民,《宏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十一)下课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二、三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对国民收入两种主要计算方法的介绍,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宏

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下面的理论研究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几个重要的国民

收入概念;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尤其是支出法);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核算方法

2.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方法的训I练;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

题的能力。

(五)教学进程设计:

项丁时间(分钟)备注

课堂考勤、组织教学5普查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5

讲授新课75见教案(六)

本节小结、巩固新课5见教案(七)

答疑解惑5见教案(八)

布置作业5见教案(九)

下课

(六)教学主要内容: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核算方法

一、支出法

1、定义:是把一国一定时期投入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物品与劳务按需求者支出的金额

分类汇总而成。

2、国民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者在GDP核算体系中分为四类:

(1)个人消费支出总额(C):不包括居民购买新建住宅的支出;

(2)国内总投资支出(I):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

其中: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补偿固定资本损耗和意外损坏)(3)政府购买支出

(G):指各级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在军事设施和物资方面的支出和

政府雇员的薪金支出。但玫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4)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X-M),

所以:用支出法核算GDP,公式为:Y=C+I+G+(X-M)

或Y+M=C+I+G+X

二、收入法(或成本法)

1、定义:是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而成,由于要素的收入从企业角

度看即是产品的成本(包括企业利润),所以这种方法又称要素成本法。

2、收入法核算的GDP应包括的项R:

(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

(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涧,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末分配利沟等。

(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

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

者呆帐,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5)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GDP。

3、按收入法计算的GDP:

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三、生产法

1、定义: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所有企业单位投入的生产要素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和

劳务在市场上的销售价值,按产业部门分类汇总而成.

2、标准形式的生产法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第一步,计算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值。

第二步,计算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即各部门生产单位在生产中所消耗的购自其他生

产单位的货物和服务。

第三步,从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得出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所有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总

和,便是国内生产总值。

第四步,对第三步所得结果进行调整,即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

收入,加上本国政府和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其结果即为国民生产总值(GNP)o

核算国民收入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但最为常用的为支出法和收入法。

第三节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

一、国内生产净值(NDP)与国民生产净值(MNP)

1、定义:NDP或NNP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中扣除固

定资产折旧(D)后的余额。

2、公式:NNP=GNP—D与NDP=GDP—D

二、国民生产总值

1、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nationalproduct)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

一年)所拥有的投入要索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值。

2、GDP与GNP的区别与联系:

在一个与其他国或地区不发生任何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的封闭经济系统中,GDP和GNP

的值应是相等的。但在实际情况下,这两个值通常是有出入的。因为,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里,

总有部分国内生产值为外国公民所有,而外国的部分产值又是本国公民的收入。

GNP衡量的是•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论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得的,是从中国

的公司还是从美国的公司;GDP衡量的则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

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虽然二者存在显著的区别,GDP和GNP这两个概念的大部分是重合的,至少对丁大多数

国家来说都是如此。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一国的收入可以在许多方面与其产出发生出入。

外国公民可以拥有该国的国内产值,外国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向该国的国内项目融资的方式

分享该国的国内收入,外国工人可以在该国工作并将其劳动所得汇回国外。在上面的每一种

情形中,都有部分国内产值成为外国公民的收入。在计算GNP时,就应该将这部分产出从

GDP中扣除。反之,本国公民通过各种方式从国外获取的收入则应叠加进来,以得出完整的

GNP数值。这样,我们又得出一个新的概念一一净要素支付,简称NFP,它等于本国公民的

国外收入减去外国公民在本国的收入。它所衡量的正是GDP与GNP之间的差异,即:

GNP—GDP=NFPo

三、国民收入(NI:NationalIncome)(狭义)

1、NI定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按生产要素因从事生产和提供劳务所挣得的收入,是劳

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它是从GDP中减去折旧和间接税而得到的。

这里的国民收入,实际上是按要素费用计算的国民净收入。在西方国家,有时简称为(狭义

的)国民收入。

2、国民收入等于工资、租金、利息、业主收入和企业利润之和。

公式:NFNDP-间接税

二工资+租金+利息+业主收入+企业利润

四、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PI:PersonalIncome)指的是要素所有者在国民收入核算期间实际拿到手

的收入,是个人从各种不同来源取得的实际收入的总和。

P1=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

从个人收入(PI)中扣除个人向政府交纳的税金,即得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ersonal

disposableincome)o

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税收和非税支付,就可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税收包括个

人收入税、个人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非税支付包括罚金和馈赠等。个人可支配收入

也被称作税后收入。

(七)本节小结: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下面的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尤其是支出法);国

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八)答疑解惑

由于时间限制,课堂中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每周四晚7:30——9:30经济学教研室

解答。

(九)课后思考题:

1.如何准确理解国内生产总值?

2.如何用支出法计算GDP?

(十)本节参考书目:

1.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微、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十一)下课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四、五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对国民收入两种主要计算方法的介绍,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宏

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下面的理论研究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几个重要的国民

收入概念;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尤其是支出法);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支出与收入流量的循环流转

2.名义GDP和实际CDP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方法的训练;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

题的能力。

(五)教学进程设计:

项丁时间(分钟)备注

课堂考勤、组织教学5普查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5

讲授新课75见教案(六)

本节小结、巩固新课5见教案(七)

答疑解惑5见教案(八)

布置作业5见教案(九)

下课

(六)教学主要内容:

第四节支出与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

一、国民产品和国民收入

1、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进行核算的基础是总产出等于总支出,总产出等于总收入。

产出总等于支出:指最终产品价值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其所以如此,关键在于

把企'也没有卖掉的存货价值看成是企业自己在存货投资上的支出。

产出总等于收入:产出指整个社会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价值,亦即新生产的财富

和价值,它总等于要素收入的总和,其所以如此,关键是把利润看成是产品售价扣除工资、

利息、地租等成本后的余额,即利润是收入的一部分.

2、国民产品(产出)=国民收入三国民支出

以上三个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实际上是同一个国民产品和收入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

用三个阶段上的具体表现,把总量加以分解,在生产阶段上便表现为各产业部门的净产品,

在分配阶段上便表现为工资、利润等收入分配项目,在使用阶段上便表现为消费支出、投资

支出等支出项目。

二、支出与收入流量的循环流转

任何社会,国民经济的运行都将表现为生产与消费、收入与支出或者说供给与需求在其

相互作用中的不断的循环和流转过程:生产部门投入的生产资源(劳动、土地和自然资源、

资本以及把前三者组织集合起来的企业家职能)所产出的物品和劳务,按照一定的原则分配

给社会成员,通过交换过程,最后进入消费。

货币(消费购买的钱)

货币(工资、租金、利润等)

图1T支出与收入流量的循环流转

我们用最简单的支出与收入流量的循环流转模型来描述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图1-1环

形图的上部表示产品和劳务市场的供求关系,人们支出货币来购买最终产品,他们每年花费

的货币总流量就是•种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企业出售产品和劳务的销售总价值也就等于

居民的货币收入,而企业的销售总价值则是企业成本和企业利润之和。环形图下部表示四种

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衡量的是产出成本的年流量,企业以工资、租金、利息、股息和企

业留利形式支付。

图中内部的方框表示实物(产品、劳务和生产要素)的流向,外部方框表示与实物流向

对应的货币流向。

由此可见,这个简化经济社会的全部产品和劳务即国民产品(NationalProduct)与其

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全部货币收入,即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在国民经济的循环流

转中,有以下恒等关系:

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国民收入)三企业全部产品和劳务(国民产品)的销售总价值

三企业成本+企业利润

三、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

(-)两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假定一个国家只有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这时,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可以用图

1-2来表示。图中曲线筋头代表国民经济循环流动中的货币流向。

(1)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同时从厂商那里得到相应的货币收入。

(2)居民户向厂商购买消朝品,相应的用于消葫的货币支出流向厂商。

(3)如果居民户不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那么就会发生储蓄。这些储蓄流入金融

市场,厂商则从金融市场得到贷款,进行投资。与货币投资相应的实物形态的产品流动则发

生在厂商部门的内部。

消费支出

企业-----金融机构<-----消费者

投资储蓄|

收入(工资和股利)

图1-2两部门收入流量循环

以上三方面的流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收入流量循环。

从总需求来看,总产出(Y)=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消费(C)+投资(Do

从总收入也就是总供给看,总产出(Y)=要素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消费(C)

+储蓄(S)

由于有Y=C+I,Y=C+S,所以C+I=C+S即I=S

(二)三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三部门经济是指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政府是一个非盈利的社会管理

部门。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可以用图1-3来表示。政府要向厂商和消费者征税。

同时也向厂商购买产品,向居民户购买劳动。因而政府与居民户、政府与厂商之间的货币流

动是双向的。

从总需求来看,总产品(Y)=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消费(C)+投资(I:+政

府购买(G)

从总供给看,总产品(Y)=要素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消费(C)+储蓄

(S)+税收(T)

消费支出

企业<-----金融机构《消费者

「投资储蓄

收入(工资和股利)

---------►政府部门c---------

图1:螂W]收入流展循环

由于有于有I+G,Y=C+S+T,所以C+I+G=C+S+T。即I+G=S+T。也就是I-S=T-G。其中,

T-G是政府的储蓄。T〉G时,差额为预算盈余;T<G时,差额为预算赤字。

(三)四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四部门经济是指在三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部门。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把本国以

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看作是国外部门。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可以用图1-4来表

示。为了简化问题,这里假定只存在对贸易关系。

国外部门向国内厂商购买产品。这是本国的出口,它会增加对本国产出的需求。本国的

政府、厂商和居民户向国外购买产品。

从总需求看,总产出(丫)=对本国产出的消费需求+对本国产出的投资需求+政府对本国

产出的需求+国外对本国产出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X),即Y=C+I+G+X。

从总供给看,总产出(Y)二要素收入总和二对本国产出的消费+储蓄+税收+进口(也即

Y=C+S+T+M。于是有,C+I+G+X=YX+S+T+M,即I+G+X=S+T+M。

需要指出的是,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储蓄S等于消费者的储蓄加上厂商末分配利

润和折旧。政府的税收T是税收净额,即各级政府的总税收减去政府无偿(至少是在本期)

支付给消费者和厂商的转移支付,再减去政府利息支付和津贴。由于有I+G+X=S+T+M,所以,

(S-I)+(T-G)=X-M=NX#其中的NX代表净出口。当NX〉O时,差额为贸易赢余;当NX<0

时,差额为贸易赤字。

消费支出

图1-4四部门收入流量循环

第五节潜在GDP与奥肯定律

一、名义GDP和实际GDP

1、定义:名义GDP是指按产品和劳务的当年销售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GDP则是用不变价格(基年的价格)计算的GDP。

2、区别:名义GDP既包括产量的变动又包括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实际GDP不受价格变

动的影响,只反映生产产量的变动仅仅是产量的变动。实际GDP比名义GDP更能反映真实的

经济福利水平。3、GDP紧缩指数

(1)定义:用名义G)P除以实际GDP,就得到GDP紧缩指数(GDPdeflator),它是整

体价格的指示器。

(2)用GDP紧缩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的方法:

t年的通货膨胀率=[(t年的GDP隐含折算数-(b1)年的GDP隐含折算数)/(t-1)年的

GDP隐含折算数]「100%

二、价格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简称CPI)是衡量价格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消费者价格指数通常是通过抽样调查方式得到的。

(二)GDP紧缩指数(GDPdeflator)

GDP紧缩指数是指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因此可以解释为GDP所有组成部分(消

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而非某些部分的价格水平。这个指数与CPI不同,因为它的

权数是可变的,其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份额的改变而改变。

(三)生产价格指数(PPI)

这个指数起源于1890年,是美国劳工部公开出版的最古老的统计数据。它衡量的是生

产或批发环节的价格水平,主要基于大约3,400种商品的价格,包括食品、制成品、矿产

品等。计算PPI的固定权数是每种商品的净销售额。由于这种指数涵盖得很详细,在商业领

域广为使用。

三、CPI与GDP紧缩指数

GDP紧缩指数和CPI两种衡量指标之间的差别:

第一是GDP紧缩指数衡量所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

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因此,企业或政府购买的物品价格上升将反映在GDP紧缩指数上,但并

不反映在CPI上。

第二是GDP紧缩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物品。进口并不是GDP的一部分,而且也不反映

在GDP紧缩指数上。因此•日本制造并在美国销售的丰田汽车的价格上升要影响CPI,因为

消费者购买丰田汽车,但这种上升并不影响GDP紧缩指数。

第三是产生于这两个指数衡量经济中许多价格加总的方法。CPI是用固定的抽样物品来

计算,而GDP紧缩指数允许计算的物品随GDP组成部分的变动而变动。

四、潜在GDP

(一)潜在GDP(ThePotentialGDP)与实际GDP(actualGDP)

1、潜在GDP: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产出的最大

产量,也就是实现充分就业时会有的GDP。

2、实际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所生产的GDPo即由有效需求水平所决定的

GDP,它和潜在的GDP相对应。

3、GDP缺口:潜在GDP和实际GDP之间的差距称为GDP缺口。

在有效需求不足或经济萧条期间,潜在GDP大于实际GDP,二者间的差额就是萧条缺

口(通货紧缩缺口):若有更多的成年人参加劳动或增加时数,则实际GDP大于潜在CDP,

二者间的差额就是通货膨张缺口。

(二)潜在GDP是不断增长的一一导致潜在GDP不断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

提高。

(三)奥肯定律1、奥肯定律是回答潜在GNP和实际GNP变化与失业率变化之间的关系。

2、概述如下:第一,假定潜在GW每年增长X%;

第二,如果实际GNP每年增长超过潜在GNP增长的3乐则失业率下降1%。

3、注意两点(1)这是一种经验验证;

(2)为调节经济提供了一种政策依据。

(七)本节小结:

任何社会,国民经济的运行都将表现为生产与消费、收入与支出或者说供给与需求在其

相互作用中的不断的循环和流转过程:生产部门投入的生产资源(劳动、土地和自然资源、

资本以及把前三者组织集合起来的企业家职能)所产出的物品和劳务,按照一定的原则分配

给社会成员,通过交换过程,最后进入消费。

(八)答疑解惑

由于时间限制,课堂中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每周四晚7:30一一9:30经济学教研室

解答。

(九)课后思考题:

1.如何区分流量和存量?

2.如何用支出法计算GDP?

(十)本节参考书目:

1.[美]斯蒂格利茨K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微、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十一)下课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一、二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讨论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即经济社会的生产或收入水平是怎样决定的。现代西

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

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国民收入决定的简单模型

2.二部门、三部门、四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方法的训练;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

题的能力。

(五)教学进程设计:

项丁时间(分钟)备注

课堂考勤、组织教学5普查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5

讲授新课75见教案(六)

本节小结、巩固新课5见教案(七)

答疑解惑5见教案(八)

布置作业5见教案(九)

下课

(六)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关于收入和就业问题的传统理论和现代解释

一、“萨伊定律”和“自幼均衡说”

1、萨伊定律(1)萨伊认为,在分工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是为别人而生产,生产越多供给越

多,则对别人产品需求越多,在交换中,货币只起一个短暂的媒介作用,卖主得到货币马上

乂会购买产品,所以卖主就是买主,供给者同时就是需求者:

(2)萨伊认为,任何生产的增加必定会产生同量的收入与支出的增加,同时由生产赚得的

额外收入会购买额外的产出,故产品无论如何增加都不会出现过剩的经济危机:

(3)萨伊认为,每个要素所有者都希望自己拥有的生产要素被使用,如果不被使用就会降

价,直至被使用,所以不会出现失业。

2、市场自动均衡说

自动均衡说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自动调节的经济,经济活动本

身可以通过各种自动调节的机制使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

(1)商品市场上可以利用价格机制调节;

(2)资本市场上可以利用利息率机制调节;

(3)劳动市场上可以通过工资率调节,实现充分就业。

二、关于收入与就业的现代理论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对于收入

与就业问题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建立了他自己的理论体系。

1、储蓄与投资的不同动机

2、收入达到均衡时未必实现充分就业

3、总需求与总供给取决于不同的因素

第二节、消费与储蓄

一、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1、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consumptionfunction)反映的是消费支出水平与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之间

的关系。这个由凯恩斯提出的概念,以这样一个假设为前提,即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

以经验为依据的稳定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

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

惯等等。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居民收入。为此,可从诸多因素中抽出这

一因素单独分析。

消费函数可用方程来表示:

c=c(y)=a+By

这里,C代表实际消费支出,y代表实际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这里的实际值是相对于

名义值而言的。一个变量的名义值除以价格水平就是这个变量的实际值。。和B都是大于零

的常数。叫做参数。a代表收入y等于零时的消费,B叫做自发消费。By是随着收入变化

而变化的消费,叫做引致消费。其中B的经济含义是收入每增加一单位相应的消费增加量,

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2、储蓄函数

储蓄是收入中末被消费的部分。既然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则

可知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这就是储蓄函数,表明储蓄水平与收入水平

之间的函数关系。其公式是:

s=s(y)=y-c=y-(a+3y)=-a+(]-B)y

其中,s代表实际储蓄,y代表实际收入。-a是自发储蓄。(1-6)是边际储蓄倾向,即

收入每增加一单位相应的储蓄增加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收入、消费和储蓄都是流量概念,

都是相对于某一时期而言的。居民过去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余额属于居民的财富存

量。不属于当期储蓄。显然,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帧向之和等于1。

可以看出,消裁函数和储蓄函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表示.

当收入为零时,消费为自发消费a,这时,储蓄为自发储蓄-a。当收入为y。时,消费等于

收入等于必。储蓄为零。当收入为山时,消费为Ci,储蓄为Si,yLCi+Si。

c=c(y)

储蓄函数的图形

二、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

1、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

2、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

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及其意义

三、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决定消费数量的主要变量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2)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倾向有下降的趋势。

2、消费之迷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应该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二战后政府的战时需求减少,并没有导致长期的经济萧条;

(2)20世纪40年代中期,库兹涅茨根据18691938年美国的收入消费资料,提出了长期

消费函数,证明在这期间收入虽然增长了7倍,但消费与收入始终保持固定的比率,平均消

费倾向始终在0。84~0。89之间。(库兹涅茨长期消费函数)

这两种情况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矛盾的,被称作“消费之迷”。

3、跨期选择理论(一个两时期模型)

考虑到有未来收入情况下,消费者(家庭)可以有多种不同选择的理论。

为了使分析简单,我们考察一个生活在两个时期的消费者面临的决策,第一个时期代表消费

者的青年时期,而第二个时期代表消费者的老年时期。在第一个时期消费者赚到收入匕并

消费3,而在第二个时期消费者赚到收入*并消费C?。由于消费者有机会借贷与储蓄,所

以,在任何一个时期的消费都可以大于或小于当期的收入。考虑两个时期消费者的收入如何

限制了这两个时期的消费,在第一个时期,储蓄等于收入减消费,即:S=Y「G在

第二个时期,消费等于积累的储蓄,包括储蓄所赚到的利息加第二个时期的收入,这就是:

Cz=(1+r)S+Y2在这里,r实际利率。另外,由于没有第三个时期,消费者在第二个时期并

不储蓄。要注意的是,变量S代表储蓄或借贷,而且,这个式,子在两种情况下都是成立的。

如果第一时期消费小于第一时期的收入,消费者有储蓄,并且S大于零。如果第一时期的消

费大于第一时期的收入,消费者有借贷,并且S小于零。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借贷的利

率和储蓄的利率相同。如把上述两个方程式结合起来就可以导出该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即:

C2=(l+r)(Y-C,)+Y2进而可得:(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