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系统课件_第1页
补体系统课件_第2页
补体系统课件_第3页
补体系统课件_第4页
补体系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补体系统13.补体系统

概述概念: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体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目前已知补体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性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生物学效应:在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扩大体液免疫效应,调节免疫应答。同时,也可介导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13.补体系统补体系统的概念调理、中和B细胞激活形成裂解复合物趋化和炎症反应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缓激肽系统是一组由生物大分子组成的连续而分级的激活反应系统。一旦激活,可介导一系列的对宿主重要的生物反应。13.补体系统(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及性质1.补体系统的组成2.补体系统的命名3.补体系统的生成与理化性质13.补体系统1.补体系统的组成根据补体系统各成分的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三类:(1)参与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2)补体激活的调节蛋白(3)补体受体(CR)

13.补体系统参与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是指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包括:①经典途径的C1q、C1r、C1s、C2、C4;②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的MBL和丝氨酸蛋白酶;③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④参与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C9。13.补体系统补体激活的调节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和膜结合两种形式存在:可溶性:包括C1抑制物、P因子、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S蛋白等;膜结合:包括促衰变因子、膜辅助蛋白、同种限制因子和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13.补体系统补体受体(CR)补体受体可与相应的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结合,介导补体生物学效应。包括CR1-CR5、C3aR、C2aR、C4aR、C5aR等13.补体系统2.补体系统的命名1.“C”-补体的11种蛋白(C1,C2,等.)2.英文大写

-一些替代途径的成分(B因子)3.上划横线

-具有酶活性的蛋白复合物(C4b2b)

4.英文小写

-蛋白酶裂解的片段(C3aorC5a)5.“R”-补体的受体(CR1orC5aR)6.英文字母i:表示灭活的补体片段(iC3b)13.补体系统3.补体系统的生成与理化性质生成:

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即可合成补体各成分,出生后3~6个月达到成人水平。体内多种组织细胞均能合成补体成分,其中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产生补体的主要细胞。13.补体系统1.化学组成:补体各成分的化学组成均为球蛋白,多数为

球蛋白,少数为

球蛋白。理化性质13.补体系统理化性质2.血清含量:血清中的补体含量相对稳定,约为4mg/ml,约占血清总球蛋白的10%,其中C3含量最高,约1.3mg/ml,D因子含量最低约2μg/ml。13.补体系统理化性质3.存在形式:正常生理状况下,多数补体成分以非活化形式存在。13.补体系统理化性质4.特征:补体成分性质极不稳定,56℃加热30min即可灭活,在室温下也会很快被灭活,故补体应保存在-20℃以下,冷冻干燥后能较长时间保存。许多理化因素如机械震荡、紫外线照射、强酸强碱、乙醇及蛋白酶等均可使补体灭活。13.补体系统(二)补体系统的激活在某些物质作用下,或在特定的固相表面上,补体各成分可按一定顺序依次被激活。在这一过程中,被激活的前一组分,即具备了裂解下一组分的活性,由此形成一系列放大的补体级联反应,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激活过程中产生的多种补体片段,也广泛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补体系统的激活主要有三条途径:即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13.补体系统启动扩增效应调控经典途径MBL替代途径(C3转化酶)(C3、C5转化酶)(MACs等)终末途径甘露糖结合蛋白途径级联放大裂解效应13.补体系统补体激活途径的激活物质经典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甘露糖结合蛋白途径——甘露糖、N乙酰葡萄糖胺替代途径——脂多糖(LPS)13.补体系统补体激活的途径

经典途径MBL途径替代途径C3aC3C3bC5aC5C5b+C6-C9终末途径13.补体系统C3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蛋白。同时因为它本身的活性,具有放大反应的作用。C313.补体系统1.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质由C1启动激活的途径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13.补体系统激活物与激活条件主要激活物:抗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触发C1活化的条件为:

C1只能与IgM或某些IgG亚类(IgG1、IgG2、IgG3)的结合才能活化;13.补体系统激活过程参与成分:包括C1-C9,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三组:

1.识别单位(C1q、C1r、C1s)

2.活化单位(C4、C2、C3)

3.膜攻击单位(C5-C9)。激活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识别阶段

2.活化阶段

3.膜攻击阶段13.补体系统识别阶段

即C1识别IC而活化形成C1酯酶的阶段。IgG1-3和IgM与抗原结合,可导致抗体分子的构型改变,使Fc段上的补体结合部位暴露出来;C1q分子识别并与之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使C1r活化成为具有酶活性的C1r,进而激活C1s,形成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C1复合物,即C1酯酶。13.补体系统C1sC1qC1rC1qr2s2<40nm

AgAbAgC1:C1qC1r×2C1s×2C1C1q分子的头部由6个相同的花蕾状亚单位组成,其羧基端为球形结构,呈辐射状排列,是C1q与IgFc段结合的部位。13.补体系统活化阶段

即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形成阶段。在Mg2+存在的条件下,C1可裂解C4,产生C4a和C4b两个片段。C4a游离于液相;C4b可与邻近细胞表面或IC结合,形成固相C4b,而未能与膜结合的C4b在液相中则很快被灭活。C2对固相C4b有较高亲和力,能与之结合,继而被C1裂解为C2a和C2b。C2a游离于液相;C2b则与固相C4b结合,形成稳定的C2b4b复合物,此即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在C3转化酶作用下,C3被裂解为两个片段:C3a游离于液相;C3b与细胞膜表面的C2b4b结合,形成C2b4b3b三分子复合物,即C5转化酶。13.补体系统C1及C4的活化

抗体C1qr2s2<40nm抗原抗原C4C4bC4aC1s13.补体系统C3转化酶的形成C4bC2aC2C1sC4bC2bC4b2b复合物即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13.补体系统C3的活化C3C3aC3bC3转化酶C4bC2b13.补体系统C5转化酶(经典途径)C5C5bC5aC4bC2bC3bC4b2b3b三分子复合物即C5转化酶。13.补体系统C4b2b——C3转化酶C4b2b3b——C5转化酶13.补体系统经典途径IgM/IgG复合物

C1q:r:sC4C4b+C2C4aC2aC4b2bC3C3bC3a

Ca++Mg++

Ca++(C3转化酶)(C5转化酶)C4b2b3b13.补体系统膜攻击阶段

(1)

即补体活化的末端效应阶段。此阶段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AC),导致靶细胞溶解。C5转化酶裂解C5,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被裂解成C5a和C5b。C5a游离于液相;C5b仍结合在细胞表面,可依次与C6、C7结合形成C5b67三分子复合物,插入靶细胞膜脂质双层中,与C8结合,形成的C5b678复合物可牢固附着于细胞表面。C5b678可与12-15个C9分子结合成C5b6789大分子攻膜复合体。13.补体系统膜攻击阶段(2)电镜下可见,MAC为中空的C9聚合体,其插入靶细胞的脂质双层膜,形成一个内径为11nm的跨膜通道。该孔道允许可溶性小分子和离子等从胞内逸出,而蛋白质类的大分子则难以从胞内逸出,导致胞内渗透压发生改变,致使大量水分子内流,最终导致细胞肿胀并破裂。此外,MAC嵌入靶细胞膜可使致死量钙离子向胞内被动弥散,从而导致不依赖渗透作用的细胞死亡。13.补体系统13.补体系统13.补体系统2、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是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活化开始,有B因子D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又称第二途径或旁路途径。13.补体系统(1)激活物与激活条件主要激活物:是某些细菌、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IgA和IgG4等。激活物为补体旁路途径的激活提供了保护性微环境和接触表面。意义:这种激活方式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从而可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13.补体系统(2)激活过程C3是启动旁路途径的关键分子。1.生理情况下的准备阶段:在生理条件下,血清中C3可受蛋白酶等作用,缓慢而持久的自发降解,产生低水平的C3b。在Mg2+离子存在下,C3b可与B因子结合形成C3bB复合体,血清中活化的D因子可将结合状态的B因子裂解为Ba和Bb。Ba释放入液相;Bb仍粘附于C3b,形成C3bBb,即旁路途径C3转化酶,可裂解C3。C3bBb极不稳定,可被迅速降解。血清中P因子可与C3bBb结合成C3bBbP,使之稳定。13.补体系统替代途径的激活C3LPSC3bFactorDFactorB*参与C3转化酶形成的蛋白13.补体系统FactorBLPSC3bC3bBbBaC3转化酶的形成FactorDC3bBb即旁路途径C3转化酶13.补体系统C3活化LPSC3bBbC3aC3转化酶C3C3b13.补体系统(2)激活过程体液中的H因子可置换C3bBb中的Bb,使C3b与Bb解离,游离的C3b立即被I因子灭活。在生理情况下,I因子和H因子调控着液相中C3bBb产量,使之保持在很低水平,避免C3大量裂解及后续补体成分的激活。这种C3的低速裂解和低浓度C3bBb的形成,对补体的激活具有重要意义,可视为生理情况下的准备阶段。13.补体系统(2)激活过程2.旁路途径的激活阶段若存在激活物质,可为C3b或C3bBb提供不易被I因子、H因子灭活的保护性微环境,使旁路途径从缓慢进行的准备阶段过渡至激活阶段。结合于激活物表面的C3bBb或C3bBbP,即固相C3转化酶,可使C3大量裂解,产生更多C3b。C3b与C3bBb结合为C3bBb3b(或C3bnBb),此即旁路途径C5转化酶。C5转化酶一旦形成即进入末端效应阶段,其后续激活过程及效应与经典途径完全相同,最终形成MAC,导致靶细胞溶解。13.补体系统(旁路途径)LPSC3bBbC3转化酶C3bC5C5bC5aC3C5转化酶形成C3b与C3bBb结合为C3bBb3b(或C3bnBb)即旁路途径C5转化酶13.补体系统C3bBbP——C3转化酶C3bnBb——C5转化酶P(备解素):与C3bBb结合并使之稳定.13.补体系统补体激活的途径

经典途径MBP途径替代途径C3aC3C3bC5aC5C5b+C6-C9终末途径13.补体系统

终末途径三条激活途径的C5转化酶C5C5a+C5b攻膜复合体(MAC)13.补体系统C5bC9多聚体C5b+C6+C7+C8+C9=攻膜复合体(MAC)攻膜复合体的结构C7C6C812-15攻膜复合体在细胞膜上打孔13.补体系统补体杀死病原体

MACs效应13.补体系统经典途径替代途径抗原-抗体C1qr2s2C1qr2s2C4C4bC4aC4b2bC4b2b3bC2C2b微生物表面成分C3C3bC3aFactorDBBaC3bBbC3bBb3bC5C5bC5a(C3转化酶)(C5转化酶)C6C7C8C9MACC3C3bC3aC3a13.补体系统启动扩增效应调控经典途径MBP替代途径(C3转化酶)(C3、C5转化酶)(MACs等)终末途径甘露糖结合蛋白途径级联放大裂解效应13.补体系统二条激活途径的比较(1)补体的二条激活途径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特点。旁路途径在初次感染或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对机体自身稳定和防御原发性感染有着重要意义。经典途径则通常在疾病恢复或持续过程中发挥作用。13.补体系统补体二条激活途径的比较(2)经典激活途径

替代激活途径

激活物质起始分子参与的补体成分所需离子C3转化酶C5转化酶生物学作用

抗原抗体复合物C1、C4、C2、C3、C5-C9Ca2+Mg2+C4b2b、C4b2b3b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后期发挥作用肽聚糖、酵母多糖、脂糖、凝聚的IgAIgG4C3、C5-C9、B因子、D因子Mg2+C3bBbC3bnBb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13.补体系统(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1.溶细胞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引起炎症反应5.清除免疫复合物6.免疫调节作用13.补体系统补体的功能MAC细胞溶解靶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吞噬细胞吞噬细胞调理炎症肥大细胞(脱颗粒)补体补体的受体免疫复合物13.补体系统1.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形成膜攻击单位,插于靶细胞膜上,使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小孔,最终导致靶细胞溶解,这是机体抵抗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除溶菌作用外,补体还能溶解多种靶细胞,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和肿瘤细胞等。13.补体系统2.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与细菌或其他颗粒性抗原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C3b、C4b等可与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从而作为靶细胞(或免疫复合物)和吞噬细胞间的连接成份,促进了吞噬作用。13.补体系统13.补体系统13.补体系统3.免疫粘附作用是指结合在细菌或其他颗粒及IC上的C3b或C4b可与表达CR的红细胞、血小板或某些淋巴细胞结合,形成较大的聚合物,易被吞噬清除的现象。由于表达CR的红细胞数量多,其表面受体丰富,故成为清除IC的主要参与者。

13.补体系统13.补体系统4.引起炎症反应1.激肽样作用

C2a具有激肽样作用,能增强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故称其为补体激肽。2.过敏毒素样作用

C3a、C4a、C5a均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等。3.趋化作用

C3a、C5a有趋化作用,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发挥吞噬作用,增强炎症反应。13.补体系统5.清除免疫复合物体内形成中等大小循环免疫复合物(IC)并发生沉积,可激活补体,从而造成周围组织损伤。补体成份的存在有助于减少IC产生,并使已形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