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图表信息的处理策略_第1页
2024年高考生物图表信息的处理策略_第2页
2024年高考生物图表信息的处理策略_第3页
2024年高考生物图表信息的处理策略_第4页
2024年高考生物图表信息的处理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8高考生物图表信息的处理策略1.《考试大纲》对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要求《考试大纲》“能力要求”第三条明确要求: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高考生物试题的信息可以蕴涵在文字中,也可以蕴涵在图表中。因此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本人认为图表信息获取能力的要求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考生对生物学常用图、表所表达的内容和含义有正确的理解,能够鉴别图表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即考生能正确读取试题图、表的内涵,并依据图表给出的信息进行准确判断、推理;二是考生能用不同方式(文字描述、绘图描述、数据表格描述等)描述生物学现象。2.生物学图表在高考中的比例生物学图表以其鲜明的直观性、强烈的系统性、高度的概括性和独特的能力培养和检测功能作用,在高考试卷中已成为热点和亮点题型。见下表02——05年全国卷中图(表)题的分数统计。年份生物总分分值占总分比值0260分610%0360分2236.7%0472分4866.7%0572分1216.7%从考查层次上看:生物图表题难度基本分布在中档题和难题,是试卷总难度的体现,是高校选拔人才时区分度的关键。从知识点分布看:生物图表题在各章节知识点中均有,大部分知识点均可以图表题形式考查学生。3.生物图表题的特点生物图表题主要有四大特点:①新情景:即通过图表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②重能力:以图表的方式展示生物原理、过程等,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高;③比分大:约占总分的1/3~1/2;④类型多:图解、坐标、直方图、表格(或设计表格)、绘图及图表综合题等类型。4.列举生物图表题的类型和解法4.1图解题4.1.1概念图概念图是自04年起生物高考中出现的新题型。概念图一般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中的节点表示某一领域内的各个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内在逻辑联系。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扩大对知识的考查面,而且可以考查学生对该领域知识的有机联系的理解程度。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推理能力的一种题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炎热的环境皮肤血流量增加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炎热的环境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汗液增多散热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减少散热战栗产热肾上腺活动增强代谢活动增加①②③⑤皮肤温度下降⑥④⑦寒冷环境①②③④⑤⑥⑦[答案]①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②皮肤血管舒张③汗腺分泌增强④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⑤皮肤血管收缩⑥骨骼肌不自主收缩⑦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说明]本题以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图解的概念图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概念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体温调节的知识分析、补充相应的生理活动。从面的高考题可以看出构建概念图的素材完全来源于教材,只不过命题者对相关概念及逻辑联系进行了重组。[方法]在高考复习中,要注意引导考生回归课本,帮助学生对概念进行重组,体验生理过程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例如,在寒冷条件下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过程分别在第一册动物激素的调节和选修本介绍,学生缺乏对该过程的整体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图使学生体验机体调节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图见PPT)2.模式图模式图是生物局部形态结构的典型展示,是相关生理过程和形态结构的模式、典型,如课本中的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管壁基层管腔例题2:管壁基层管腔A.细胞aB.细胞bC.细胞cD.细胞d[答案]D[说明]本题以精原细胞(a)生成精子的过程图解作为信息载体,考查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由46条变为23条。从图中的细胞图像可以看出,细胞a为精原细胞,细胞b为初级精母细胞,两者都含有46条染色体;细胞c为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出现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为46条,细胞d为精子细胞。例题3:图示某同学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突触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神经兴奋从A细胞向B细胞传导;②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A细胞传导;③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C细胞传导;④神经兴奋从C细胞向B细胞传导;⑤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A①②③④B②④⑤C①③⑤D①②⑤[答案]c[说明]本题是依托课本中突触模式结构演化拓展而来,考查学生对突触结构的本质认识及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情况。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课本插图中只有两个神经元构成的突触,兴奋从前一个神经元传导至下一个神经元,是依靠前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完成的,突触小泡集中的部位是突触前膜,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导至突触后膜。[方法]从历届高考试题看,高考卷中出现的这类图与教材的插图有一定的联系,但很少会完全相同。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应适当对课本中图解进行扩张、改造或选取大学教材中的图解简化处理,变换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3.系谱图是生物特有的图形,以方框、圆圈、线段等表示复杂的遗传信息。系谱图图形中蕴含了亲子世代、男女婚配、遗传特点等多层含义,同时标注也是重要的提示。以系谱图为信息载体,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数学思维的迁移和概率的运算能力。例题4:(2005·广东卷·41)甲图为人的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甲图中I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甲图中的Ⅱ—1,Ⅱ—2片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请回答:(1)人类的血友病基因位于甲图中的片段。(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x和Y染色体能通过互换发生基因重组的是甲图中的片段。(3)某种病的遗传系谱如乙图,则控制该病的基因很可能位于甲图中的片段。(4)假设控制某个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甲图所示X和Y染色体的I片段,那么这对性状在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的比例一定相同吗?试举一例[答案](1)Ⅱ-2;(2)Ⅰ;(3)Ⅱ-1;(4)不一定。例如母本为XaXa,父本为XaYA,则后代男性个体为XaYA,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后代女性个体为XaXa,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说明]本题以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遗传系谱图为信息背景,考查学生获取新信息能力,及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规律。本题的新信息: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甲图中I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这一信息是对考生已有知识的补充,考生必须有效获取该信息,才能正确解答有关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血友病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是没有血友病基因,因此血友病基因应该在Ⅱ—2片段。减Ⅰ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对应部分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其结果是使染色单体的某一位置的基因与原来相同或等位,因而互换部分也可能发生在Ⅰ片段。观察乙图,提取到的信息为某种病全部表现为男性患者,致病基因很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并且不患病,这样,致病基因很可能位于Ⅱ-1片段。[方法]将科学有效的判断方法编码成图眼和口诀使学生形成有效的记忆。(图示见PPT)4.实物图像包括史料图片或照片、显微镜下或在其他实验仪器下获得的图像。这些实物图像真实、具体、形象。例题5:图中甲、乙两图为DNA测序仪显示的图像,已知甲显示的碱基顺序为TCGAAT,则乙图显示的碱基顺序为()甲甲乙A.TCGCACB.ACCGTGC.ATTCAGD.TCCGGA[答案]ACGT甲乙ACGT甲乙3456顺序0[说明]本题以DNA测序仪显示的图像信息载体,侧重考查学生对图像的观察、推理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数学思维推理找出规律,获得结论。本题结果获得全部来自图像信息,完全从生物知识上剥离。如图所示,首先对甲图剖析:甲显示的碱基顺序为TCGAAT,T有两个,A有两个,相同的碱基在图中的分布位置应有相同之处。从甲图上看,1与6的横坐标值相同,4、5的碱基横坐标相同,可见1、6是T,4、5是A,进而推出2是C,3是G。将甲和乙对比分析,乙图1横坐标值与图甲碱基A相同,第1位碱基是A;乙图第2、3位碱基横坐标值相同且与图甲C碱基相同,因此第2、3为碱基为C;乙图第4、6位碱基横坐标值与图甲G碱基相同,即第4、6位碱基为G;乙图第5位碱基横坐标值与图甲T碱基相同,即第5位碱基为T,这样推出乙图显示的碱基顺序为ACCGTG,所以答案选B。(二)坐标图这类试题运用数学语言表述生物学相关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考查学生对数学语言(曲线、直方图解)描述的生物学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以及结合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对坐标图信息的分析、推理能力。1.直方图直方图是建立在数据表格的基础上,把信息进一步转化,使数据直观化的一种题型。例题6:(2001.全国卷.5)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右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答案]D[说明]本题一个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的相互关系为核心,考查考生对食物链、生态系统、种群数量变动等有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对柱状图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得知有机物含量从多到少依次为:丙、甲、乙、丁,根据营养级与有机物含量的关系确定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再依据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制约关系逐级推导得出D为正确答案。0N2N4N10N2N4N1N数量7117012A.骨髓B.肝脏C.卵巢D.皮肤[答案]C[说明]本题以不同细胞染色体数量变化核心,考查学生对柱状图的判读能力和细胞分裂有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方法]首先看清横纵坐标,理解直方图所代表的量的大小和含义,然后结合生物学原理进行推理;第二找到柱状图中的最值:如最大、最小值,增减(或升降的变化趋势)等;三要分析图示中各数量不同的可能原因,分析横坐标与纵坐标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2.坐标曲线坐标曲线题实质就是借助曲线、折线或直线来分析解释生命活动中某些现象、原理和规律。通常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方法一:鉴别横纵坐标,避免思维定势。例题8:下图示某一生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图解与图像。根据图示下列叙述不正确是() A.乙图中细胞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B.图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着丝点的分裂 C.由图乙中细胞分裂方式可判断该生物是雌性动物 D.丙图细胞的分裂时期与图1的DE段相吻合[答案]D[说明]本题是DNA变化曲线图和细胞分裂相结合的一道综合图表题。正确解答本题的第一步就是准确识别图1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该题中DNA曲线纵坐标表示每条染色体DNA含量,而考生见得较多的曲线是每个细胞中DNA含量随分裂时期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考生易形成思维定势,曲解坐标而出错。图1AB段表示DNA复制;BC段表示细胞中每个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如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减数分裂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各时期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D段因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细胞中每个染色体只含有1个DNA,如有丝分裂后期、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DE段可以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方法二:关注四点(起点、拐点、交点、终点),把握曲线规律。例题9:图示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1)分析图解可知,在_______温度条件下,植物的净光合作用为零。__的酶对高温更敏感。(2)绘图说明植物在20-60℃范围内,植物净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204060温度(℃)0净光合速率3856[说明]解答本题时,首先是根据题干的意思,识别曲线蕴含的意义204060温度(℃)0净光合速率3856[答案](1)46℃光合作用有关的酶(2)AACB方法三:对比处理,明确主题。例题10:下图表示某有机物加入某种酶后在0℃~80℃的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依图判断,在0℃~80℃环境中,酶的活性变化曲线(PH适宜)正确的是:BABADDC204060(°C)C204060(°C)分解物质的总量[说明]比较A-D四个坐标图,不难发现他们的差异:A和C酶有活性的温度范围相同,但最适温度不同A是37℃左右,B是40℃,A、C与B、D的差异是酶失活的温度不同,A、C酶在50℃左右失活,而B、D酶在80℃失活。可见本题的主题是要求学生从已知曲线中找到两个关键点酶的最适温度和使酶失活的最低温度。从图中曲线分析温度在38℃左右斜率最大即酶的活性最大,当温度到达50℃分解物不再增加,说明酶已经失去活性,选择A。04年上海试题中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胰蛋白酶对底物的分解速度和温度关系的是(C)通过选项对比即可发现本题的关键是找到胰蛋白酶的最适温度。所以答案选C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收获的甲种子数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收获的甲种子数收获的乙种子数例题11将甲、乙两种植物混种,若设定=N,NMNMM=NNMM=NABbcNNMM=NNMM=NCDdNMM=NP Q⑴甲与乙的竞争中,若甲取胜,可用图表示⑵甲与乙的竞争中,出现稳定平衡时,可用图表示,其平衡点为。[答案]⑴B,⑵A,b.[说明]本题选项中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辅助线:M=N,这条虚线表示两物种的竞争能力相当。在辅线M=N的左上方P区域的任意一点均表示当M>N即甲在竞争中获胜,在辅线M=N的右下方Q区域的任意一点均表示当M<N,既乙在竞争中获胜,如果点落在M=N线上,则表示甲乙在竞争力相等,达到一个平衡点。方法五:定量曲线变换成表格。例题12: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02的相对量如图所示。问:在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被分解的葡萄糖中67%用于无氧呼吸C.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约33%用于无氧呼吸D酵母菌停止无氧呼吸[答案]B[说明]根据各变量关系列一张表,从而使复杂的关系变得井井有条。C6H12O6CO2C2H5OH有氧呼吸⑤④/无氧呼吸③②①总计156按顺序先后计算出①②③④⑤的数量。(1)由于C2H5OH只来自无氧呼吸,则①为6。(2)根据C6H12O6→2C2H5OH+2CO2,则②为6,③为3。(3)④为15-6=9。(4)根据C6H12O6→6CO2,则⑤为3/2。因此③/⑤=2:1(三)、表格题1.数据表格1.1数据对比在这类题目中,可以有众多的数据,但大多数只起陪衬作用,而起关键作用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个别数据,判断这些数据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就成为分析的要点。这类试题一般用在考查成分的区别,如尿液、原尿、血浆的区别,淋巴、血浆的区别等。只要把握概念间的差异,这类试题是不难解答的。例题13:下表为某人的尿液、原尿和血浆经化验后得到的数据: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尿素尿酸A液%微量0.10.750.030.004B液%80.10.720.030.004C液%001.251.80.05请据表回答:①表中液为尿液,依据是②如果C出现蛋白质,表明,C中不含葡萄糖的原因。③尿素由氨基酸经作用产生的部分参与形成的。[答案]①C,该液无葡萄糖和蛋白质,该液尿素、尿酸、无机盐浓度比A液、B液高②肾小球(肾小体);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通过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③脱氨基;含氮。[说明]此题为数据表格题,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数据表格的分析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对尿生成三个环节的掌握程度及分析、推理能力。(1)(2)小问考查的是考生对数据的分析、推理。(3)小问重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表格数据中C有两处为0,尿素和尿酸含量最高,联系尿液形成过程的特点,即可得出C液为尿液,再比较A、B数据两者多数数据相差不大,相差较大的只是蛋白质含量,B中蛋白质很高,A只有微量蛋白,血浆中的蛋白质一般不能透过肾小球,因此A为原尿,B为血浆。[方法]一是要看清数据的变化规律,二是要注意最值,如最多最少、“0”慎重分析。三是二个或以上表格要注意比较,获取差异点和共同点。2单(多)因子变量数据分析模式1:单因子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例题14:下表是胡萝卜在不同含氧情况下从溴化钾溶液中吸收K+的数据。据表回答:氧(%)02.712.220.843.4吸收K+量12296100102氧从0至20.8%,K+从1至100,但氧从20.8%增至43.4%时,K+只增加了2,由此说明。[答案]从0至20.8%,限制K+的吸收主要因素是能量的供应。从20.8%至43.4%时,K+载体数量是限制K+的吸收主要因素。[说明]观察上表数据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氧含量的增加,吸收K+增多,氧含量是自变量,K+的吸收是因变量。为什么氧气含量的变化会引起K+吸收量的变化呢?氧参与有氧呼吸过程,而呼吸作用又为K+的吸收提供能量,所以能量供应是K+吸收的内因,氧的含量是外因。这样,就找到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本质联系。氧从0至20.8%,K+从1至100,说明限制K+的吸收主要是能量的供应,但氧从20.8%增至43.4%时,K+只增加了2,应与能量无关,可见限制K+的吸收主要因素是K+载体。模式2:多因子变量自变量B…………自变量A因变量因变量因变量……例题15:为了探究植物体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人员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氧含量下,测定了一定大小的新鲜菠菜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表中为相对数量),其数据如下图所示:CO2OCO2温度温度0.1%1.0%3.0%10.0%20.0%40.0%3℃6.23.61.24.45.45.310℃31.253.75.921.533.632.620℃46.435.26.438.965.567.230℃59.821.48.856.610010240℃48.217.37.142.474.273.5请据表分析回答:(1)研究人员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在温度、氧含量依次分别为的条件下所测数据最可能是错误的。(2)图中数据反映出当氧含量从20%上升到40%时,植物的呼吸强度,其原因是。(3)就图中数据分析,蔬菜长期储藏的最佳环境条件(温度和氧含量)是。[答案](1)10℃、1.0%,(2)相对稳定酶的数量有限(3)3℃,氧气含量为3.0%。[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多因子变量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观察可知:本实验数据有两个自变量氧气的浓度和温度变化,因变量是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1)问是观察数据规律,找出不符合规律的错误数据。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环境O2浓度CO2的释放O2浓度CO2的释放量相对值3.0%[方法]这类试题的数据往往是对照实验结果的记录,其数据一般只是用于描述事物变化的趋势而不需准确计算,在解答试题时,首先要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然后把握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趋势和特点,探索其本质联系。对于多个自变量的数据表格处理方法是先将A自变量固定不变,观察随着B自变量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自变量B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以相同的方式找出自变量A与因变量的关系,从而正确解答。2.材料表格例题16:(03.江苏卷.33)分别在A、B、C三个研钵中加2克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下表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到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深绿色、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注:“+”表示加;“-”表示不加。)处理ABCSiO2(少量)+++CaCO3(少量)-++95%乙醇(10毫升)+-+蒸馏水(10毫升)-+-注:“+”表示加;“-”表示不加。试回答:(1)A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原因是。(2)B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原因是。(3)C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原因是。[答案](1)A黄绿色,部分叶绿素受到破坏。(2)B几乎无色,叶绿素不溶于水。(3)C深绿色,大量叶绿素溶于乙醇中。[说明]对于材料表格关键弄清各种材料的用途、差异。本题中SiO2研磨作用,CaCO3保护叶绿素免受破坏,色素的提取需要有机溶剂,因此乙醇可以溶解色素,而蒸馏水不能溶解色素。CaCO3[方法]这类试题用有、无、多、少等词表述不同对象的材料差异。解答此类题目应注重对相应材料进行分类比较,找出代表某一事实的典型特征,从而分析材料差异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四、提高学生图表题解题能力的几种方法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树知识是能力的土壤,这类高考试题起点高落点低,图表图解题型再复杂,但知识和原理仍落在课本中。教师可以选择好起点,做一两次示范,放手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发散思维,建构概念图,让学生主动体验知识间的综合联系,形成知识树。只有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在解题中才能有效提取,灵活应用。2.剖析“典型”,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首先是典型例题的剖析:教师精选课堂例题,引导学生暴露从审题到剖析图解、图表到组织答案的全过程;教师也要剖析审题方法、题中的关键词及陷阱,解题的切入点等。通过师生的思维碰撞和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悟出解题的真谛。其二是剖析学生的错误典型:组织课堂7分钟测试,只做1题图表简答题或5个选择题,暴露真实的学情,然后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类型归纳分析,作为下一节课课堂分析的典型,以免其他学生犯雷同的错误。而做得好的同学可以让他介绍经验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3.变换图表,训练思维将学生熟悉的图表内容加以变换,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3.1注解挖掘课本中的图解、图表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图解,促进知识的深化。如下图为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上述实验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①图中锥形瓶中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其内的营养成分是否含有32P,。②图中的A表示过程,此过程中进入大肠杆菌是。(2)对下列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进行分析:①实验测定,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夜中含有0.8%的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②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夜中发现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3)请你设计一个给T2噬菌体标记上32P的实验3.2归纳将课本或资料中的图形相似、有联系的图对比归纳突出其差异和各自的本质特征。例如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曲线、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图解,种群J形S型增长率的曲线及对应增长速率曲线等进行对比联系。3.3拓展对学生熟悉的图、表、曲线进行变化拓展,促进思维的开放性。3.3组合将一些基础坐标或图象进行有机组合,创新的图表信息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4.绘图用简图形式描述教材内容,以训练学生图形的表达能力,其中坐标曲线形式最为重要。例:细胞分裂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等曲线、酶的催化作用、ATP生成量、种间关系、生存斗争等等有变化趋势或有数据显示的都能以坐标曲线表示出来。以上是本人对生物图表信息题的粗浅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四、图表题的解题技巧1、充分利用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如斜率等坐标曲线题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通过对题目所给曲线的观察、理解,经思考、分析后回答相应的问题。因此,解答此类题目时应该充分利用坐标曲线中所隐含的数学知识和原理等。例1某糖厂用淀粉作原料进行工业制糖。制糖的基本技术要求是通过调整温度来影响淀粉酶的生物活性。如图,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加入制糖装置后,逐步提高温度,图中曲线表示这一过程中麦芽糖累积量的变化。⑴图甲中,T0表示淀粉酶催化该反应的___________。⑵图甲中,淀粉酶在Ta和Tb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是,这两种温度对酶的影响却有本质的区别。在Ta温度下,酶的活性__________;在Tb温度下,酶的活性__________。⑶请依据图甲,在图乙中标出T0的位置。⑷图乙中Tb和Tc的曲线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图甲中T0表示淀粉酶催化该反应的最适宜温度,那么在图乙中T0的位置在哪呢?因为最适宜温度表示在该温度下酶的催化活性最高,单位时间内催化反应的生成物最多,而图乙中,D点的斜率最大,所以它能表示单位时间内生成物(麦芽糖)是最多的,即T0的位置(如图丙)。其他答案分别为:在Ta温度下,酶的活性受低温条件的抑制;在Tb温度下,酶因温度过高而丧失活性;Tb至Tc曲线表明温度过高使酶变性失活,没有麦芽糖生成。2、充分利用坐标图的有关信息,如辅线等有些坐标曲线题中存在着某些辅助的虚线,利用这些辅线可以有效地解答此类题目。例2物质进入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图中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3种情况。⑴根据图指出A、B、C所表示的物质运输方式:A是__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__,C是_______________。⑵上述3种运输方式中,哪一种加入呼吸抑制剂后曲线会发生变化?为什么?⑶乙醇、CO2、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