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满分:100分时量:120分钟得分: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学问付费目前主要指学问的接收者为所阅览学问付出资金的现象。学问付费让学问的获得者间接向学问的传播者与筛选者赐予酬劳,而不是让参与学问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他方式获得收益。学问付费的本质,就是把学问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学问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加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学问付费让学问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学问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学问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赐予学问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问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情愿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学问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快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快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闲聊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定》,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情愿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举荐了,你看了就会有胜利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闲聊就会有话题。(摘编自“百度百科”《学问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学问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学问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事实上,学问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学问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明显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学问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假如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情愿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学问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学问而上学,参与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学问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与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学问消费的网络持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领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学问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明显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阅历。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留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供应者如只为付费受众供应正确的资讯,明显是违反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担当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倒塌。在这股对于学问付费现象探讨中,最为卖力、最有热忱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擅长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索方式,并通过发觉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日,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须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信任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索、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摘编自《“学问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材料三: 获得学问,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学问付费到学问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定。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学问付费是经济发展到肯定阶段的必定结果。学问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变更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起先,从这个意义上说,学问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学问服务化正成为潮流。学问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学问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运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学问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学问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学问制造业;学问产品不收费而学问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学问服务业。在我国,学问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学问付费面临的实际状况。更特殊之处在于,学问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学问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学问产品业还要大发展。学问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供应用户所需的学问。 另一方面,学问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探讨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假如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依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供应每一步的探讨线索和信息,甚至与询问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学问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学问服务发展得更好。(摘编自《学问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学问付费指学问的接收者为阅览学问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学问的传播。B.早在孔子时代,获得学问就必需付出费用,因此,今日说“学问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渐渐失去感知与思索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D.当前学问付费和学问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学问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确定的。2.依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学问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缘由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情愿为精品内容付费。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学问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扬,可见他们没有历史学问和现实阅历。C.假如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牢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反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针对“学问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对,有理有据,让人信服。B.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学问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学问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D.文章留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接受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4.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挚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一般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3分)5.学问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故都的秋郁达夫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殊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凉爽,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会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非常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松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悠然,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厚的地方。 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到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⑥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⑦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慢慢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然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⑧“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⑨“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⑩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⑪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绿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便利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①。 ⑫有些指责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深厚的颓废色调,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殊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②来,总能够看到很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闻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精彩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殊引起深厚、幽远、严厉、萧索的感受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肯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分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殊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究竟。 ⑬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调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⑭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1934年8月,在北平)【注】①GoldenDays:英语中指“黄金般的日子”。②Anthology:英语中指“选集”。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调“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是因为“蓝色和白色”恰当地传达了作者当时心灰意冷的颓废心态,与后文“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形成照应。B.文中多次写声音,其中“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和“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带给作者的感受是一样的。C.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详写故都旧院的秋。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家的代表意义,它固有的清、静以及沧桑味,协作着北国自然的秋景,使秋意表现得更为浓烈与普遍。D.本文中,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入手,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庭院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盛果”图等。7.“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松软的触觉。”请赏析这句话在语言上的特色。(5分)8.本文是写景散文,为什么在第⑫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争论?(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向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具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虑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节选自《宋史·王安礼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B.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C.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D.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有司,“司”即“主管、管理”,古代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这里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B.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皇子、后妃和臣子的言行。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C.陛下,对皇上的敬称。“陛”指皇帝宫殿的台阶,称皇上为“陛下”,意为臣子奏事,不敢干脆同皇上交谈,请台阶下侍从代为传达之意。D.翰林,中国古代官名。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由皇命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王安礼才华出众。由于当时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皇帝的任命,只担当了小小的八品官。但他关于国事的见解却得到了皇帝的赏识。B.王安礼擅长断案。其前任审理不妥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C.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被关进御史狱,情势很紧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恳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D.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尸骨的例子,劝告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听从了他的看法。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4分)(2)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多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能。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开头两句借山写人,破题点明写作的缘由。群山联翩而来川流不息,意同高雅之人沟通,示意出词人渴望追随叶衡,挥戈跃马驰骋疆场。B.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表现出无限的怅惘。多数青山被烟雨遮断,似乎万马在烟雨中低回不前。叶衡主战,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词人的希望落空。C.下阙前两句借白发干脆点出愁,可见词人心中报国无门的愤懑已难以限制。后两句借鸥自笑:沙鸥全身洁白,怕是愁的最高境界了。拍手大笑实为词人的情感挣扎。D.全词借用眼前青山、万马、烟雨、白发、沙鸥等自然之物,写出情感的变更:愁由无到有,由有到浓得无法消解。14.在表达情感上,这首词除了借景抒情,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2)《劝学》中,从走路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的语句是:“,。”(3)《赤壁赋》中写作者乘小舟在浩大江面逍遥自由的句子是:“,。”(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两句以设问方式,用经典春水意象写出作者无法消解的愁绪。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番茄一起先是作为欣赏植物传入中国的,中国人发觉它的食用价值之后,对它的酷爱之情便与日俱增。番茄炒蛋是几乎全部中国人都知道的,糖拌番茄是最受小孩子欢迎的,番茄炖牛腩则是广阔美食爱好者宠爱的。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尤其凉快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红彤彤、圆滚滚的番茄挂满枝头,像年节时分挂满的灯笼,惹人宠爱。于是红得像柿子一样的番茄,收获了北方人民赠予的爱称——西红柿。 在西方,番茄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一段路,才在餐桌上有了一席之地。大约公元前500年,阿兹特克人在丛林中发觉了这种可爱的果实。后来欧洲人被这种漂亮的果实吸引,将其带回欧洲。不过,番茄在欧洲人心中并不是“好果子”。番茄植株会在手上留下难闻的味道,这使得①。欧洲人甚至还认为,吃掉这种神奇的红果实会变成可怕的狼人,于是把番茄叫作“狼桃”。但最终总会出现敢为人先的人。相传,法国有位画番茄的画家,常常面对着这漂亮而“有毒”的浆果。有一天,他鬼使神差吃下了一颗番茄,之后他躺在床上回味着番茄酸中有甜的味道等待死亡。②,反而食欲大增;番茄无毒可食用的消息不胫而走。16.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A.比方、夸张、排比 B.比方、拟人、排比C.拟人、排比、借代 D.比方、夸张、借代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很适合生长在中国的环境中,尤其在凉快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B.虽然番茄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尤其在凉快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C.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尤其在凉快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D.虽然番茄是外来植物,但很适合生长在中国的环境中,尤其在凉快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答:①(2分)②(2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2分)19.下面是阳光文学社社长给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三处词语运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2分)敬重的刘校长: 您好! 我是敞校文学社社长。我们想出版一本自己的作品,书中收录文学社全体社员的大作,这将成为我们青春的纪念,敬请斧正,并请您为我们题写序言。您是德高望重有一些阅历的教化大家,能得到您的鼎力相助,我们倍感荣幸,在此深表感谢! 祝您工作顺当!阳光文学社×××2024年3月5日四、写作(4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40分) 人生的一切变更,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对于这句话,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A(B项,“获得学问就必需付出费用”理解错误,孔子虽然收受学生“束脩”,但并不意味着“获得学问就必需付出费用”。C项,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理解不当,原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信任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状况。D项,“最终将会趋向学问完全免费”分析不当,依据原文“学问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学问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运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实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细致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留意结合语境。2.B(“可见他们没有历史学问和现实阅历”分析不当,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看法的实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看法的题目,解答时应先依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3.B(“先破后立”分析不当,文章全文以批判为主,最终提出了“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问题,并未明确“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实力。答题时留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4.①这类文章有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反了基本职业规范。②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③这类文章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索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胜利观。(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实力。从文本动身,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这是好用类文本常考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留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从分析这些信息入手,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见解。材料二指出,“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留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擅长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索方式,并通过发觉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某些新媒体的文章,如《我如何通过挚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一般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明显是有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反了基本职业规范,假如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必定会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从而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索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胜利观。因而这种现象必需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反思。5.①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学问付费的必定性和合理性。②培育独立思索意识,理性对待媒介供应的资讯。③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④充分利用学问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学问,享受服务。(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实力。解答本题,应依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材料一指出“学问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因而,个人发展要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学问付费的必定性和合理性。材料二指出“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留意力而制造新闻”“它们擅长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索方式,并通过发觉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因而,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学问的生产者或消费者,都须要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要培育独立思索意识,理性对待媒介供应的资讯。材料三指出“学问产品业还要大发展。学问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供应用户所需的学问”“学问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作为个人,要充分利用学问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学问,享受服务。6.A【解析】作者对牵牛花颜色的评判,只是表现其喜冷色的审美取向,扣住了篇首北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7.【解析】①用词朴实、通俗,贴近一般百姓,表现出平民化特点。(1分)②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落笔,(1分)动静结合,(1分)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③白描式的语言,勾画槐树的落蕊。(1分)④句式上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使语句美丽有灵动性。(1分)8.【解析】这一段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引证,(1分)丰富了文章内容,点明白文化渊源,(1分)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1分)看似为宕开的闲笔,实则从文化角度表现众人对清静悲凉的秋的偏爱。(1分)9.B【解析】留意“朕固不深遣也”中“也”为句末语气词,又依据前后文推断应为“轼方贾怨于众”。10.B【解析】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11.B【解析】囚室都空了是因为王安礼处理案件大张旗鼓,将之前滞留的案件都处理完了。并不是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12.【解析】(1)(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他。(4分)(2)皇上多次失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大多靠近京城,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2分)13.D【解析】“万马”不是眼前的景物,是比方里的喻体;“白发”并非自然之物。14.【解析】①拟人,(1分)赐予绵绵青山以情感,似乎要对叶衡诉说衷肠,却又因迷路而无法接近,含蓄表达出词人对叶衡的倾慕之情、追随的渴望,以及愿望落空后的惆怅。(1分)②反语,(1分)“拍手笑沙鸥”看似是快乐快乐,实则是词人心中之愁郁积到难以消解的苦痛。(1分)15.【解析】(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6.B【解析】“番茄炒蛋是……,糖拌番茄是……,番茄炖牛腩则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像年节时分挂满的灯笼”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一段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材料中并没有运用夸张、借代的修辞手法。17.A【解析】画线句的语病有两处。一是“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偷换主语,由“长势更旺”可知,整个句子的主语是“番茄”,“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的主语是中国的环境,可改为“但很适合生长在中国的环境中……”,使主语保持一样。二是成分残缺,可在“凉快”前加“在”。分析四个选项可知,只有A项全部修改正确。18.(示例)①欧洲人对它敬而远之(心存厌恶、心存畏惧)②结果他不仅没死(每处2分)【解析】第一处,横线前说“番茄在欧洲人心中并不是‘好果子’。番茄植株会在手上留下难闻的味道”,那么“使得”后应填一种结果,这个结果还应和“手上留下难闻的味道”相关,故应填“欧洲人对它敬而远之”之类的内容。其次处,横线前说“等待死亡”,横线后说“反而食欲大增”,说明横线处应填“结果他不仅没死”之类的内容。19.【解析】①“敝校”改为“本校”(“学校”“我校”);②“大作”改为“作品”(“文章”);③“有一些阅历”改为“阅历丰富”。(改对1个给1分,改对2个给2分)20.材料分析:第一步,明确话题——探讨的是人生的美,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徐州工程学院《电磁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移动应用开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遇到财务危机的应对方案计划
- 代购服务委托合同三篇
- 实验室溢洒处置考试评分表
- 西南交通大学《并行计算》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双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环境法学》 课件 第10、11章 供用电等合同、中国环境行政执法
- 《主题班会:自信》课件
- UI设计(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2024年食品销售环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抽查考核题库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软件项目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激励方案
- 保修5年的防水合同(2篇)
- 2024新版(北京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单词带音标
- 三方合同主体变更协议2024年
- 2023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释义(第二版)对比版
- 幼教培训课件:《幼儿园如何有效组织幼儿户外自主游戏》
- 《勿忘国耻.强国有我》国家公祭日主题班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