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考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_第1页
老高考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_第2页
老高考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_第3页
老高考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_第4页
老高考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一、选择题1.周代对国君的亲属关系作出诸多限制,要求国君的族人与兄弟不能以亲情之原则对待国君。此外,周代还强调“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上述观念说明当时()A.注意维护公共政治秩序B.宗法分封体制受到冲击C.社会等级意识深化人心D.儒家伦理观念影响深远2.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肯定较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斗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重要缘由是()A.综合国力的增加 B.分封制的普遍推行C.君主权力的强化 D.统治者的雄才伟略3.(2024湖南衡阳一模)游士本是奔跑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见的特殊阶层。但西汉武帝后,游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观赏自然景观的巡游活动。发生这一改变的主要缘由是()A.社会阶层流淌的加速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中心集权的逐步强化D.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遥领和虚封制度。遥领就是以不属于本政权的州郡设置刺史、太守,而虚封则是受封的诸侯王只有虚号,其封土则在其他政权境内。如蜀国马超领凉州牧,吴国孙休为琅邪王,凉州与琅邪均位于曹魏境内;北魏“以会稽、苍梧、建业、丹阳等郡,封其臣为公侯”。这一制度()A.彰显国家统一的愿望B.宣示王朝统治合法性C.激励部下进取的斗志D.制造对敌对政权的压力5.有学者认为,从开元末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诗歌创作有三个趋势是明显的: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这一趋势由张九龄、孟浩然开其端;二是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以王昌龄、李白、杜甫为代表;三是愤世嫉俗,崇儒复古,以萧颖士、元结等为代表。这反映出()A.文学创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B.文学作品有预料斗争的功能C.诗歌是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D.唐朝政治、经济全面走向旺盛6.唐代贞观年间,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伴同,记录所奏内容。高宗以后,李义府等为了随意密奏其事,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唐玄宗时,依据宰相的建议又重新复原了史官伴同记录的制度。史官伴同记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A.提高决策效率B.实现政事公开C.抑制政治腐败D.避开决策失误7.(2024北京丰台期末)据史书记载,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艺祖(宋太祖)即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随后,宋太祖()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B.废除宰相,权分六部C.依决策程序分割相权D.分化事权,强化皇权8.(2024辽宁丹东高三期末)宋代科举制中新增了“特奏名”的规定:多次参与省试或殿试的落第举人,达到规定的参举数和年龄,即可另立名籍申奏朝廷,参与殿试。由此可知,“特奏名”制度()A.是宋代吏治腐败的根源B.加强了对士人阶层的笼络C.开创了崇文抑武的传统D.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公允性9.(2024辽宁营口期末)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明)英宗以幼冲即位,三阁老杨荣等虑圣体易倦,因创权制:每一早朝,止许言事八件,前一日先以副封诣阁下,预以各事处分陈上。遇奏,止依所陈传旨而已。”这反映出明英宗幼年时()A.内阁制正式确立B.专制皇权受到制衡C.决策权归于阁臣D.阁臣地位略有提高10.为了能了解各级官员的真实状况,解决各部门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弊端,清朝雍正帝进一步完善了奏折制度。拥有密奏权的官员既有封疆大吏,也有七品县令,人数有1000多人。由此可见,奏折制度()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限制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C.摆脱了对内阁大臣的依靠D.缓解了各级官员之间的冲突11.(2024山东临沂期末)按明清官服体例,关于补服的图形,文官用飞禽,武将用走兽,但监察御史、按察使等官员的补服图形却不同于一般文官,绣的是传闻中猛烈刚健,擅长辨识忠奸的猛兽獬豸。这一特殊支配()A.说明礼制规范日渐淡化B.打破了崇文抑武的局面C.彰显了司法权威与公正D.带动了社会风尚的嬗变12.(2024北京东城期末)有学者认为,军机处可被视为内阁的凝缩组织,甚至还提出了“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的观点。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最有可能是,内阁和军机处()A.共同拥有票拟政令的职权B.共同推动宰相制度的重生C.均为处理军务的特殊部门D.均为君主施政的协助机构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汉中心政府除设置总管全国行政的丞相外,还设置了执掌军政的太尉和执掌群臣奏章、起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丞相不仅不掌军权,还受御史大夫的钳制。汉武帝时又设“中朝”,以限制外朝相权的膨胀。在唐代,中心最高行政管理机关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组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共同行使宰相职权,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大大加强了皇权。宋代,皇帝在宰相以外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参知政事”,防止宰相擅权,同时建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和财政权。材料二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宰相胡惟庸,废除了宰相制度,由他亲自接管六部,干脆管理国家政事,皇帝不仅是国家元首,而且成了政府首脑,宰相的权力归皇帝独揽。此后直至清朝,虽设有行使宰相部分权力的内阁,但阁臣不再具有宰相的执行权,只能依据皇帝的旨意行事。——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宋代相权的改变趋势,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改变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评价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14.(2024辽宁名校联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正月十九日(丁卯),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对吴三桂叛乱中几位叛军头领的惩罚做了全国性公示,其中除处死部分头领外,吴三桂和吴世璠都受到更为苛刻的惩罚。在会议上,上曰:“此中尚有可议者否?”(高校士)勒德洪、明珠奏曰:“此辈罪犯已极,应正国法,似无可议。”上从之。又逆贼耿精忠等十人,应凌迟处死,其逆党黄国瑞等十九人,应立斩……上又曰:“贼党官员内,尚有可矜者否?”明珠奏曰:“此内有……四人,犯罪固应处死,然于应死之中,尚有可宥之处。”上曰:“耿精忠等事关重大,着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詹事、科、道会同详议……”明珠奏曰:“春正虽不用刑,但此辈罪恶甚大,与寻常不同;应于两三日内完结。”——摘编自《康熙起居注》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探讨清朝前期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1.A材料反映了周代重视区分国家事务与王室家庭事务,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其目的在于维护公共政治秩序,A项正确。强化国君的特殊地位有利于维护王权,不会冲击宗法分封体制,B项错误。材料仅仅描述了王室内的关系,并不涉及社会等级意识,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儒家伦理观念,D项错误。2.C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秦统一的主要缘由在于秦通过强化君主权力,提高了国家对社会资源的组织实力,故选C项;该学者认为秦国的综合国力并不比六国强,解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解除B项;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个人素养,解除D项。3.C游士之游从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为结伴交友的巡游活动,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限制,使得游士难以参与诸侯王的政治活动,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流淌加速,解除A项;游士之游政治性的减弱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无关,解除B项;传统礼乐制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解除D项。4.A材料中的“遥领和虚封”将尚未处于本政权统治的州郡视为其统治范畴,体现了国家统一的愿望,A项正确。“王朝统治合法性”一般是从君权神授的角度论述的,与统治范围的大小无关,B项错误。“遥领和虚封”并无实际利益,也非详细的军事行动,无法激励斗志,不能对敌对政权造成压力,C、D两项错误。5.A从材料可知,不同风格的诗歌是对社会现实的不同相识,反映出社会环境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故A项正确。6.C据材料“李义府等为了随意密奏其事,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可知,史官伴同能记录所奏内容,奏事者不敢随意曲解事实,对抑制政治腐败起了肯定作用,故选C项;史官伴同记录制度只是记录所奏内容,与提高决策效率无关,解除A项;史官伴同记录并不意味着政事公开,解除B项;“避开”说法过于肯定,解除D项。7.D宋朝通过实行二府三司制实现分化事权,强化皇权,故选D项;三公九卿制设置于秦朝,解除A项;“废除宰相,权分六部”是明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除B项;“依决策程序分割相权”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特点,解除C项。8.B宋代对屡试不中的学问分子供应殿试机会,这起到了笼络士人阶层的目的,故选B项;让多次落第举人参与殿试与吏治腐败没有必定关系,解除A项;宋代崇文抑武传统的开创是宋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除C项;“特奏名”的实施不利于科举考试的公允性,解除D项。9.D材料说明,明英宗年幼,三阁老杨荣等创设了新的制度,“遇奏,止依所陈传旨而已”,据此可知,在明英宗年幼时期,阁臣的地位有所上升,故选D项;内阁制确立于明成祖时期,解除A项;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皇帝年幼,并非是为了制衡皇权,解除B项;明朝阁臣未驾驭决策权,解除C项。10.A依据材料可知,奏折制度有利于皇帝了解各级官员的真实状况,有利于加强对官僚机构的限制,故选A项;材料强调奏折制度对官僚体制完善的作用,并非针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除B项;皇帝不存在依靠内阁大臣的现象,解除C项;奏折制度激励告密,不利于官员的团结,解除D项。11.C獬豸在传闻中是可以辨识善恶忠奸的猛兽,明清以此服饰彰显了司法的权威与公正,故选C项;材料仅仅反映了官员的服饰,不能说明整个礼制,解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社会风尚的状况,解除B、D两项。12.D内阁和军机处都是非法定的中心机构,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故选D项;内阁拥有票拟权,解除A项;宰相制度在明太祖统治时期已被废除,解除B项;内阁和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并非只负责军务,解除C项。13.参考答案(1)趋势:相权逐步被分割减弱;由独相发展到群相。缘由:维护皇位独尊地位和皇权专制的须要;对朝代兴替阅历教训的总结。(2)影响:解决了相权威逼皇权的问题,大大强化了皇帝的权威;加重了皇帝的工作负担;使中枢管理系统渐渐“奴仆化”。14.参考答案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材料选自《康熙起居注》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续表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内容(三个角度即可)材料中涉及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詹事、科、道等官,反映了清前期部分官员能参与议政的政治特点可用于探讨清朝前期的政治制度《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