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10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_第1页
老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10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_第2页
老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10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_第3页
老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10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_第4页
老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10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专题十基础练(2024·广东佛山一模)水库排沙比是指肯定时段内出库沙量与入库沙量之比。排沙比越大,水库排沙效果越好。三峡水库采纳“蓄清排浊”方式运行,水库淤积和排沙比受进出库流量、含沙量、泥沙粒径、坝前水位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2013—2024年三峡水库月排沙比、入库沙量及平均水位变更。据此完成1~3题。1.据图推想三峡水库淤积量最大的月份是(C)A.2月 B.6月C.7月 D.10月2.三峡水库在6~8月保持较低水位是为了(B)A.满意下游伏旱用水 B.预留防洪库容C.降低库区航运风险 D.确保发电稳定3.导致三峡水库11月至次年3月“蓄清”期排沙比高的缘由是(C)①库区水位高②入库沙量少③水中泥沙粒径小④出库水量小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第1题,读图,7月入库沙量最大,且排沙比也相对较低,水库淤积量最大,C正确。2月入库沙量少,且2月排沙比高,库区里沙淤积量小,A错。与7月相比,虽然6月的排沙比小于7月,但6月入库沙量远小于7月,库区泥沙淤积量不如7月大,B错。7月至10月,入库沙量显著降低,10月库区泥沙淤积量不如7月大,D错。故选C。第2题,6~8月正值长江流域的汛期,三峡水库保持较低水位,主要为了预留防洪库容,以应对季风气候下该时段降水突然增多时可能发生的洪涝灾难,B对。满意下游伏旱用水不是其主要目的,A错。库区水位较低,库区航行水深相对较浅,并不肯定能降低库区航运风险,C错。水位降低,水位落差削减,不是为了确保发电稳定,D错。故选B。第3题,水库排沙比是指肯定时间段内出库沙量与入库沙量之比,11月至次年3月,库区排沙比较高,表明入库沙量少,出库沙量大。结合图示信息可知,11月至次年3月入库沙量少。同时,该时间段河流处于枯水期,径流量相对较小,搬运实力较弱,水中泥沙粒径小,小粒沙粒更易排泄,出库沙量大,②③正确。故选C。(2024·河南洛阳一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构建我国现代能源体系。下图为某校地理爱好小组同学了解相关内容后绘制的“十四五”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4.图例①—④代表火电、水电、光电、风电,其中风电对应的序号是(B)A.① B.②C.③ D.④5.图中清洁能源基地(D)A.分布不均,重点扶持西部高耗能产业B.以电代能,削减自然资源的运用量C.规模较大,降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D.多能互补,提升能源的供应稳定性6.图中“画”出了中国能源新模样,“灯还是原来那盏灯,电不是原来那种电了”,其含义是(A)A.电力的供应结构发生变更B.电力的输送方式发生变更C.能源的空间分布发生变更D.能源输送总体格局发生变更【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①主要在黄河、长江流域上游河段布局,是水电。②不仅在陆上布局,且在海上也有分布,为风电。③主要布局在西部地区,为光伏发电。④主发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为火电。故选B。第5题,图中显示清洁能源基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能源输送到东部地区,所以并非重点扶持西部高耗能产业,A错误。增加对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利用,自然资源运用量增加,B错误。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大规模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可以完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可以提高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C错误。同一个清洁能源基地存在多种能源供应,极大地提高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D正确,故选D。第6题,据图可知,已建成的西电东送通道输送的主要是水电和火电,而“十四五”建成投运的输电通道输送的电能增加了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核电,电力的供应结构发生了变更,A正确。一般均采纳高压输电,输电方式未发生变更,B错误,能源空间分布未发生变更,C错误。对比已建成主要输电通道和“十四五”建成投运的输电通道可知,西电东送的能源输送总体格局没有变更,D错误。故选A。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挡沙土移动。近年来,某探讨团队独创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加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读下图,完成7~9题。7.草方格沙障可以(C)A.黏合沙粒 B.吸取地下水C.拦截水分 D.削减下渗8.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B)A.技术难度小 B.成土时间短C.环境污染小 D.资金投入少9.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西部沙漠地区改造后种植西瓜的优势是(B)A.土层厚 B.温差大C.降水多 D.风力大【解析】第7题,草方格沙障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固沙措施。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干脆插入沙层内,成方格状的半隐藏式沙障。其作用一是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二是可以拦截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故选C。第8题,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难度大,环境污染大,资金投入多。但其成土时间短。故选B。第9题,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西部沙漠地区土层薄,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但温差大,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故选B。(2024·河北邯郸一模)2024年7月20日,TBM1标隧洞的全线贯穿,标记着大水网中部引黄工程201km的总干线全线贯穿。中部引黄工程99%为地下工程,其中隧洞建设总长度501.5km。下图为引黄入晋调水工程路途图。据此完成10~11题。10.中部引黄调水工程采纳隧洞调水的目的是(B)①削减蒸发②增加下渗,回补地下水③改善沿线生态环境④保障水质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11.沿线所建的多个水库对引黄入晋调水工程的主要作用是(D)A.使调水总量增加 B.增加落差,自流输水C.维持生物多样性 D.调整输水量的变更【解析】第10题,中部引黄调水工程位于半潮湿半干旱地区,引水工程采纳隧洞调水方式,削减与外界接触,受天气与人类活动影响小,有利于削减水量蒸发,保障水质,①④正确。调水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水资源调到需水地,下渗增加会削减到达调入区的水量,不是主要目的,②错误。开挖隧洞对沿线补给少,不利于改善沿线生态环境,③错误。①④正确,故选B。第11题,水库可以调蓄水量,但调水总量不变,A错误。落差主要受到地形影响,修建水库无法增大落差,B错误。修建水库与维持生物多样性关系不大,C错误。黄河水量相对较小,流量不稳定,沿途修建水库可以调整输水量的变更,稳定缺水地区的供水量,D正确,故选D。提升练(2024·浙江杭州二模)下表为2024年我国四大地区总发电量及水力发电量、火力发电量、核能风能及太阳能发电量、电力消费总量和地区人口总量统计表。完成1~2题。地区总发电量水力发电量火力发电量核能、风能、太阳能发电量电力消费总量人口总量甲4131138.053113.71114.4341779980乙278931169.9522057.27727.583411156074丙279829422.4715366.74909.842065538178丁150302313.9111663.77492.441354136573注:发电量及电力消费量单位:亿千瓦时,人口单位:万人1.乙地区是(B)A.东北地区 B.东部地区C.中部地区 D.西部地区2.四大地区中(C)A.甲地区重工业发达,人均电力消耗最高B.乙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火力发电比例高C.丙地区煤炭和水能资源丰富,发电总量最大D.丁地区人均电力消耗低,经济发展水平最低【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总发电量最少,人口总量最少,电力消费总量也少,以火力发电为主,水力发电和核能、风能、太阳能发电量少,为东北地区;乙地区人口总量最多,电力消费总量最多,但总发电量较低,能源严峻不足,应存在能源输入工程,为东部地区;丙地区能源总发电量较大,电力消费量较少,电力有剩余,且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量高,说明水能和煤炭丰富,核能、太阳能、风能发电量最高,应当是西部地区;丁地区总发电量大于电力消费总量,人口较多,火电比重较大,核能、风能、太阳能发电量较少,为中部地区。故选B。第2题,由上题推论可知,甲地区重工业发达,但人均电力消费不是最高的,人均电力消耗最高的是乙地区,A错误;乙地区是东部地区,煤炭资源不丰富,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煤炭须要从区外运入,并且还有西电东送工程给本区供应电力,B错误;丙地区是我国的西部地区,煤炭和水能资源均丰富,发电总量最大,有电力向东部输出,C正确;丁地区人均电力消费最低,但丁地区是我国中部地区,不是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是西部地区,D错误。故选C。(2024·青海西宁一模)贝努埃河发源于喀麦隆,注入尼日尔河,为尼日利亚其次长河流,全流域水土流失严峻。1978年,喀麦隆在贝努埃河干流上开工建设拉格都大坝,大坝建成后,下游尼日利亚的洪泛平原面积不降反升,并且尼日利亚的浇灌农业受到严峻影响。下图示意贝努埃河流域拉格都大坝的位置。据此完成3~5题。3.拉格都大坝建成后,下游洪泛平原面积不降反升,主要因为(D)A.丰水期时间延长 B.枯水期流量增大C.输沙总量增加 D.河床淤积抬高4.推想拉格都大坝对尼日利亚浇灌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①下游径流量减小②部分浇灌取水口废弃③河水输沙量增大④径流稳定性减弱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5.为减轻对尼日利亚带来的弊端,拉格都大坝相宜(C)A.集中泄水 B.开孔排沙C.降低水位 D.筑高坝体【解析】第3题,大坝截留上游来水,丰水期流量削减,丰水期时间变短,下游枯水期流量可能增加,但枯水期河流含沙量小,故枯水期的流量增大对下游洪泛平原面积增加影响很小,A、B错误。下游水量削减,侵蚀作用减弱,输沙总量削减,C错误。由材料可知,贝努埃河全流域(包括大坝下游)水土流失严峻,河流含沙量大。大坝截流后,大坝下游径流量减小,侵蚀、搬运实力减弱,河床淤积抬高,D正确,故选D。第4题,大坝截流后,由于下游河流径流量减小,水位降低,部分浇灌取水口及配套设施超出水位之上而被废弃,浇灌农业水源不足,①②正确。大坝建成后,其下游河流径流量减小,输沙总量减小,③错误。大坝下游径流季节变更减小,稳定性增加,④错误。综上,选A。第5题,尼日利亚河道淤积严峻,集中泄水易导致洪涝灾难,故A错误;开孔排沙,更易引起下游尼日利亚河道淤积,B错误;大坝适当降低水位可以为下游供应更多的水源,协调上中下游水源安排,故C正确。筑高坝体可能导致喀麦隆单方面蓄积更多的来水,更加削减下游径流量,D错误。综上,选C。(2024·全国高考样卷)红树林指生长在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红树林受气候限制一般分布在热带海区,但在南太平洋的分布则达到了42°S的新西兰。读下图,完成6~8题。6.红树林的生态功能主要是(B)A.供应鱼类饵料 B.抵挡海水侵蚀C.防风固沙 D.保持水土7.红树林分布最多的区域最可能是(C)A.① B.②C.③ D.④8.新西兰有红树林分布主要是由于(D)A.受西风限制 B.太阳辐射强C.潮位变更大 D.暖流增温【解析】第6题,红树林受周期性潮水浸淹,自身为常绿灌木或乔木,能抵挡海水侵蚀,B项正确。红树林可以给部分鱼类供应庇护所,无法供应鱼饵,A项错误。沙漠地区的植被有防风固沙作用,C项错误。地势起伏大的山地,森林通常有保持水土的作用,D项错误。第7题,潮间带指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沉没的地方起先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红树林生长在海岸潮间带上部,③地最多。故选C。第8题,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区,而新西兰纬度较高却有分布说明水温能满意生长要求。结合洋流分布规律,其沿岸暖流增温作用明显,D项正确。受西风限制,降水多,太阳辐射少,A、B两项错误。潮位变更大不是红树林的生长习性,C项错误。(2024·浙江温州二模)下图是我国甲、乙两省2024年1-11月发电结构图。两省都是西电东送工程中电力输出大省。甲省近年来发电结构加快由传统的“水火互济”向“水火风光”多能互补转化。完成9~10题。9.两省区对应的西电东送线路、输入地正确的是(B)A.甲省:中线长三角 B.乙省:北线京津冀C.甲省:南线长三角 D.乙省:东线珠三角10.近年来甲省发电结构转变有助于(D)①降低单位产值能耗②减轻地质灾难③削减工业能源需求④改善大气质量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第9题,阅读材料,图中显示甲省水力占比30%,证明水能资源丰富,地势起伏较大,落差也较大,可推断位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西电东送的中线是四川省和重庆市等省输送往华中和华东地区,但图中显示风力发电占5%的比例,而四川盆地受地势影响,风力资源并不丰富,A不选;南线主要是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输送往华南地区,也就是珠三角四周区域,C不选;图中显示乙省火力发电占比86%,证明矿产能源丰富,大致为我国的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等省,属于我国的北线,主要输送向京津冀地区,B正确;西电东送没有东线,D不选。选B。第10题,依据题意,甲省发电结构由传统的“水火互济”向“水火风光”多能互补转化。水力、风力、太阳能均属于清洁能源,但是对于单位产值能耗的降低没有影响,单位产值的耗能须要提高生产技术,①错;运用清洁能源,可以削减污染物的排放,削减大气污染,改善环境和大气质量,同时可以降低矿产资源的开采,削减地质灾难的发生,②④正确,选故D。11.(2024·河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纳尔逊河流域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几种地形交接的位置形成了许多陡坡,河流在这些地段形成了急流、瀑布。为开发纳尔逊河流域的水能资源,当地政府在流域内多处河段进行了梯级开发。为了增加纳尔逊河的发电量,当地建设了丘吉尔河引水工程,把约80%的丘吉尔河的流量引入纳尔逊河,并在纳尔逊河建立了较多水力发电工程。纳尔逊河流域是加拿大重要的农业区,而流域大部分地区产流偏少。图为纳尔逊河流域简图。(1)简述纳尔逊河流域开发水电的缘由。(2)推想引水工程对丘吉尔河产生的不利影响。(3)纳尔逊河水力发电工程发电量春季明显大于冬季,分析其缘由。【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为了增加纳尔逊河的发电量,当地建设了丘吉尔河引水工程,把约80%的丘吉尔河的流量引入纳尔逊河,并在纳尔逊河建立了较多水力发电工程”并读图可知,图中60°N以南入海河流自北向南分别是丘吉尔河、纳尔逊河。开发水电的缘由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水能丰富,二是有电力需求。由材料“纳尔逊河流域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几种地形交接的位置形成了许多陡坡,河流在这些地段形成了急流、瀑布”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