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材料一: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②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④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在鼎盛时期,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就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⑤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材料二:①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②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③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④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材料三:①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电脑、网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代的变迁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②网络的发展使得facetoface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增加了cmc的交往模式(基于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无所顾忌的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③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上级的不满、批判政策的不公。于是,网络的舆论压力使得政府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意见反馈,从而制定出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网络成为了人们宣泄的一种渠道,也提升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使法制观念得到强化。④网络社会下的具有超时空特点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的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⑤当水波纹荡及现代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日益演化为一种“新差序格局”。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传统差序格局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下差序格局的变化》)(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的家庭不是一个人员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会随着中心势力大小伸缩。B.中国家庭的亲属关系是通过生育和婚姻所发生的可包括无数人的社会关系,每个社会关系网络中都有一个“己”作为中心,每个中心都不同,并且互不交叉。C.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是“同心圆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处于不同波纹上的人与中心势力之间有亲疏远近之别。D.中国传统思想里缺乏那种以平等观念及宪法观念为基础的“自我主义”,我们信奉的是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亲缘和地缘两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差序格局。B.材料二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方面说明了祠堂的功能。C.材料一中“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都运用了比喻,使说理形象生动。D.材料二的第三段与材料一的第四段都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祠堂以血缘为基础,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场所,祠堂融道德、信仰儒家思想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B.祠堂祭祀的时候,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祭毕,后辈要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些隆重庄严的仪式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传统伦理家族观念。C.网络的普及让传统社会中面对面的交流变成了虚拟性、开放性的交流,从而彻底淡化了差序格局中的等级观念。D.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它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从而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就一定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4)概括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的利弊。二、现代文阅读Ⅱ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渔风渔俗渔家乐蒋子龙处于网络时代的人,常有一种虚幻的狂妄感,动不动就爱说:“世界真小!”觉得一只鼠标在握,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一旦回归现实,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才知天下之大,难以想象。其实不用说世界,就说中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有大小一千三百多个岛屿,有人居住的却只有三十二个。社会已经进入“人口爆炸”“过度开发”的今天,只一个舟山就还有一千三百多个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这也正是舟山群岛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舟山古称“海中洲”,面向大洋,背靠大陆,横流无际,群岛有致,大小对应,远近相接,有舟有山,碧空远影……中国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舟山群岛就有五千年的开发史。其丰富的渔盐之利,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而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门”,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据传舟山海上有“十六门”之多,沈家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为天然良港,又是海上天险。自唐宋起便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是我国东南沿海通往日本、朝鲜等国的必经之地,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及来往使节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遵照当时中国的规定,凡经过沈家门的海内外船队,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其名叫“沈家门”,其实是国家的东大门。明清时期,倭寇屡犯浙东,沈家门遂成为海上要塞。沈家门外常常硝烟弥漫,海水为赤,沈家门人抗倭御敌,战绩累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战舰长阔、高大,“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鹚首,屈服蛟螭”“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在那个时期,被尊为“天朝”的泱泱大国,士气高昂,御倭寇于大洋之上。至乾隆年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大盛,渔港拓展。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桅樯如林,万商云集,市肆骈列,海物错杂,大街小巷,腥味盈天。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带鱼汛、海蜇汛等汛期到来,沈家门更是旌旗招展,号角长鸣;入夜后还万家灯火,繁华异常,有“小上海”之称。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运的,是其还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被尊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坐落于舟山本岛的莲花洋中,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年鉴真和尚经此东渡日本,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经典。就在这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上承吴越古风,下创列岛特色”,从而积淀形成了沈家门独具特色的渔家风俗习尚,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核心是一个“仁”字。以仁对海,心存敬畏。出船先“祭海”,回港要“谢洋”,甚至还要“敬鱼”。在海上遇到大鲨鱼、鲸鱼等,渔民要向海祷告,向大鱼撒米、丢三角旗,此谓“撒米施食,丢旗引路”,以免大鱼兴波鼓浪,掀翻渔船。以仁对天,崇拜神灵。普陀山梵风习染舟山诸岛,信佛便成了沈家门渔民的重要风俗,“一门都仗佛扶持”。同时还崇奉妈祖、祭拜龙王……但,在“仁”的含义中,最重要的还是对人。这也构成了沈家门渔民文化中最温暖、最多姿多彩的那一部分。“一船遇难,众船相救”;“一家有客,全岙接待”;“避风难胞,一宿二餐”……内陆人乃至行驶在江河湖泊上的船家,遇见死尸都会觉得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以沈家门为代表的浙江、福建沿海的渔民,在海洋上遇到浮尸,不管是不是正遇到鱼群或丰收在望,也要立刻停止作业,将浮尸捞起,布裹席包,旋即返港。回港后将尸体摆放在岸边,等待家属认领。无人认领者,将尸烧化,骸骨存瓮,葬于“义山”。自明代起,由几家米行牵头,在沈家门创建了“存仁局”:饥荒施饭,流行瘟疫施医药,为收敛无名露尸及无钱置买坟地的死难者,开辟“义冢山”,分“本地义山”和专门埋葬闽籍海难者和无主死者的“福建义山”。沈家门的“存仁局”乐善好施,扶困济危,积德无数。能像渔民这样仁厚地看待生死,就会勇,就会强,就会豪爽,就会快乐。千百年来,渔民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演绎得精彩纷呈、浩瀚广大。过去在各种各样的祭祀、庆典和节日中,渔民们创造了斑斓多姿的文化形式。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一年一度的“沈家门民俗文化节”。其实是全球渔民的狂欢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渔民文艺表演队,融入到舟山锣鼓、渔歌号子、舞龙、舞鱼等当地的民俗文艺节目中,群情欢娱,渔港沸腾。中华民族的整个传统道德体系,也是以“仁”为先的。仁,然后有义、礼、智、信,有这样淳厚的民俗风尚,必然会成就渔家最真实的快乐。沈家门,是历史之门,文化之门,大通之门﹣﹣通海通陆通世界,天助神佑通过去、通未来。门里门外,风光无限。(有删改)文本二:我为什么写散文?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散文凭借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网络时代那些自以为“一只鼠标在握”就能“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的虚幻狂妄之人的批评,引出对舟山的描绘。B.以沈家门为代表的舟山群岛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俗和精神,当地渔民具有勇、强、豪爽的性格特点。C.这篇散文常常使用连续的四字词组成句子,整散结合,文白相间,简练而又雅致,将读者引向深渺悠远的历史场景。D.文章既从大处落笔,又注重在小处着墨,始终围绕沈家门的“渔风渔俗渔家乐”展开记叙与描写,突显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沈家门因为历史悠久,岛屿众多,逐渐由小小的渔船避风港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千年不衰,是“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之一。B.抗倭名将戚继光驾舰于大洋上御寇的表现,与他《马上作》诗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句子一样,都令人感到气势豪壮。C.“仁”是沈家门风俗习尚的核心,渔民以“仁”对海、对天和对人,与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仁”的观念一致。D.中国人历来看重“养生丧死”,孟子曾向梁惠王指出正确处理这一问题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沈家门人则用行动来体现了孟子理论的正确性。(3)文本一中,在叙写沈家门的人文环境时,作者为什么对历史进行了丰富的想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游灵岩记姚鼐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②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注)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岩尻:山岩的末端。(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B.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C.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D.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和《登泰山记》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支纪年法等。文中“乾隆四十年”中的“乾隆”即帝王年号纪年法。B.姚鼐,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集为《惜抱轩诗文集》。C.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登泰山记》中“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其阴”指的是泰山的北面。D.“戊申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十五称为“望”,“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3)下列对游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灵岩寺为中心,先写寺庙位置及景色,再交代浏览经过及寺院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寄信朱子颍,条理清晰,散而不乱。B.本文语言精练,如“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寥寥数笔便把柏树遍山、寺隐林中的景象表现了出来,语言简洁,富有层次。C.本文写景富于想象,如“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将群山想象成奔驰的万马和移动的军队,赋予其动态美。D.本文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尽兴游览灵岩之后所作,全文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所见,意境幽清,言辞“雅洁”,内容上重学问和考据。(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②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5)姚鼐主张“以考证助文之境”,即通过对历史、古迹的考证丰富文章内容。请概括这篇游记有哪些“考证”。四、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和秦太虚梅花①(节选)苏轼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江头千树春欲开,竹外一枝斜更好。孤山②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③。【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贬官黄州时期。②孤山,位于杭州西湖旁,苏轼曾任杭州通判。③畀:给予;昊:广漠的天宇,苍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情立马待黄昏”交代了赏梅的时间,表现出即便黄昏时分,诗人也要赶往江边驻马欣赏梅花的兴致。B.“竹外一枝斜更好”用语平易却极富意趣,既勾画出梅花斜倚修竹幽独娴雅的神韵,又暗合诗人落寞的情怀。C.“万里”强调距离之远,暗示诗人迁谪辗转之愁;“十年”突出与佳人分离时间之长,抒发诗人的相思之苦。D.最后两句感慨不如让风雨送春归去,将残留的梅香交还给苍天,本诗以此作结,曲尽意致,耐人寻味。(2)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咏梅花,请简要赏析。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两句描写箫声的魅力,和《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2)陆凯《赠范晔诗》中有云“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物微意深,《诗经•邶风•静女》中“,”两句表达了相似的意思。(3)《登泰山记》中写日出之后,日观峰以西诸山,“,”,有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效果。五、语言文字运用Ⅰ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的独领风骚。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将宣纸和书法双双列入、对待。宣纸耐久性强、润墨性好。国画大师刘海粟赞其“纸寿千年,墨韵万变”,诚非虚言。宣纸的“寿命”在一千年以上,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而破损,新闻纸的“寿命”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了。宣纸的润墨性可大大丰富绘画的表现形式,不仅可皴擦勾斫,也能泼墨渲染,在画山水的时候,“墨分五色”的层次感尤为明显,浓墨乌而鲜艳,淡墨淡而不灰。书法家们在宣纸上笔走龙蛇,无论是作一气呵成的草书,还是一丝不苟的篆楷,都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尤其行书狂草、古隶大篆,与宣纸更是完全绝配,根本不可能由其他纸张可以替代。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宣纸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中国的书画能形成富有深厚民族艺术特色的面貌,宣纸。(1)下列填入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另辟蹊径平等老化善莫大焉B.另辟蹊径一体风化功不可没C.自成风格平等风化善莫大焉D.自成风格一体老化功不可没(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雷霆乍惊,宫车过也。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七、语言文字运用Ⅱ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销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450万辆,占全球50%以上。然而,在买与不买的选择中,续航难题还是难倒了不少人。①,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随着充电桩建设的不断提速,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问题得到局部缓解,目前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已超过130万个。不过,私人充电桩安装率偏低,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充电桩的使用体验也不佳。既要“装得上”,②,充电模式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③,换电模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只不过,由于换电站建站成本不菲,维护成本太高,再加上电池型号不统一、不兼容等因素,推广普及换电模式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请分别用一个转折句概括上文三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八、写作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前正处于一个“信息碎片化”时代。阅读各种各样的碎片信息,成了很多人的日常行为,而传统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似乎日渐淡出他们的生活。关于读书,古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劝读良言,今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读书呐喊,而西方也有“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传世箴言。校刊《绿苑》举办“书香校园”征稿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向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材料一: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②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④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在鼎盛时期,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就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⑤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材料二:①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②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③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④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材料三:①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电脑、网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代的变迁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②网络的发展使得facetoface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增加了cmc的交往模式(基于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无所顾忌的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③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上级的不满、批判政策的不公。于是,网络的舆论压力使得政府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意见反馈,从而制定出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网络成为了人们宣泄的一种渠道,也提升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使法制观念得到强化。④网络社会下的具有超时空特点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的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⑤当水波纹荡及现代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日益演化为一种“新差序格局”。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传统差序格局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下差序格局的变化》)(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的家庭不是一个人员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会随着中心势力大小伸缩。B.中国家庭的亲属关系是通过生育和婚姻所发生的可包括无数人的社会关系,每个社会关系网络中都有一个“己”作为中心,每个中心都不同,并且互不交叉。C.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是“同心圆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处于不同波纹上的人与中心势力之间有亲疏远近之别。D.中国传统思想里缺乏那种以平等观念及宪法观念为基础的“自我主义”,我们信奉的是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从亲缘和地缘两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差序格局。B.材料二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方面说明了祠堂的功能。C.材料一中“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都运用了比喻,使说理形象生动。D.材料二的第三段与材料一的第四段都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A.祠堂以血缘为基础,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场所,祠堂融道德、信仰儒家思想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B.祠堂祭祀的时候,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祭毕,后辈要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些隆重庄严的仪式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传统伦理家族观念。C.网络的普及让传统社会中面对面的交流变成了虚拟性、开放性的交流,从而彻底淡化了差序格局中的等级观念。D.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它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从而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就一定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4)概括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的利弊。【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辨明文体特征是解答行文思路题的第一要务。解答时要分析文章结构,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解答】(1)B.“每个中心都不同,并且互不交叉”中的“互不交叉”说法错误。从材料一中第二段“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可以推知,它们之间是有交叉的。C.“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是‘同心圆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处于不同波纹上的人与中心势力之间有亲疏远近之别”说法错误。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差序格局的伸缩性,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远近亲疏。D.“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位置颠倒。应是中国传统思想里缺乏那种以平等观念及宪法观念为基础的“个人主义”,我们信奉的是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故选A。(2)D.材料二的第三段讲了“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第一句“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非与祠堂的静文化进行对比,所以这一段只有举例论证,没有对比论证。故选D。(3)A.“祠堂融道德、信仰儒家思想三者于一体”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同时“中华民族”的范围过大,原文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C.“彻底淡化了差序格局中的等级观念”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原文为“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D.“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它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从而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这只是实现强国梦的条件之一,不是全部条件。从材料三最后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分析出来。故选B。(4)材料三共五段,第一段总括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新特点,提到在网络化时代“时代的变迁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接着,二、三、四段分别从“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上级的不满、批判政策的不公”“网络社会下的具有超时空特点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三方面论述网络时代给差序格局带来的影响。最后一段则是对文章的总结,“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传统差序格局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概括了正确认识差序格局,引导其理性发展的重要作用。(5)对于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的利弊,可以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概括即可。对于有利的一面,从材料一“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材料二“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可以总结出,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有利于社会关系网络中成员之间的亲密交往,增加交往的情感联系。从材料一“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和材料二“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可以总结出,这种“差序格局”既有利于对传统道德礼仪的传承,也有利于强化家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不利方面,从材料一“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可知,这种“差序格局”容易造成集体对个人的利益侵害,同时也难以形成个体之间平等的意识。而从材料一“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可知,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血缘远近以及权势大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容易形成以私利为中心的社会圈子。答案:(1)A(2)D(3)B(4)①特点:总分总的结构特点。②首先总括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新特点,③其次,分别阐述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超时空特点给差序格局带来的影响;④最后,正确认识差序格局,引导其理性发展。(5)①有利于社会关系网络中成员之间的亲密交往,增强人情味。②有利于优秀传统道德礼仪的传承,强化家族凝聚力。③易看重对方与自己的血缘远近以及权势大小,形成以私利为中心的社会圈子。④难以形成个体之间平等的意识,容易发生集体对个人的利益侵害或道德绑架。二、现代文阅读Ⅱ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渔风渔俗渔家乐蒋子龙处于网络时代的人,常有一种虚幻的狂妄感,动不动就爱说:“世界真小!”觉得一只鼠标在握,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一旦回归现实,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才知天下之大,难以想象。其实不用说世界,就说中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有大小一千三百多个岛屿,有人居住的却只有三十二个。社会已经进入“人口爆炸”“过度开发”的今天,只一个舟山就还有一千三百多个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这也正是舟山群岛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舟山古称“海中洲”,面向大洋,背靠大陆,横流无际,群岛有致,大小对应,远近相接,有舟有山,碧空远影……中国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舟山群岛就有五千年的开发史。其丰富的渔盐之利,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而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门”,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据传舟山海上有“十六门”之多,沈家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为天然良港,又是海上天险。自唐宋起便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是我国东南沿海通往日本、朝鲜等国的必经之地,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及来往使节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遵照当时中国的规定,凡经过沈家门的海内外船队,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其名叫“沈家门”,其实是国家的东大门。明清时期,倭寇屡犯浙东,沈家门遂成为海上要塞。沈家门外常常硝烟弥漫,海水为赤,沈家门人抗倭御敌,战绩累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战舰长阔、高大,“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鹚首,屈服蛟螭”“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在那个时期,被尊为“天朝”的泱泱大国,士气高昂,御倭寇于大洋之上。至乾隆年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大盛,渔港拓展。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桅樯如林,万商云集,市肆骈列,海物错杂,大街小巷,腥味盈天。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带鱼汛、海蜇汛等汛期到来,沈家门更是旌旗招展,号角长鸣;入夜后还万家灯火,繁华异常,有“小上海”之称。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运的,是其还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被尊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坐落于舟山本岛的莲花洋中,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年鉴真和尚经此东渡日本,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经典。就在这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上承吴越古风,下创列岛特色”,从而积淀形成了沈家门独具特色的渔家风俗习尚,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核心是一个“仁”字。以仁对海,心存敬畏。出船先“祭海”,回港要“谢洋”,甚至还要“敬鱼”。在海上遇到大鲨鱼、鲸鱼等,渔民要向海祷告,向大鱼撒米、丢三角旗,此谓“撒米施食,丢旗引路”,以免大鱼兴波鼓浪,掀翻渔船。以仁对天,崇拜神灵。普陀山梵风习染舟山诸岛,信佛便成了沈家门渔民的重要风俗,“一门都仗佛扶持”。同时还崇奉妈祖、祭拜龙王……但,在“仁”的含义中,最重要的还是对人。这也构成了沈家门渔民文化中最温暖、最多姿多彩的那一部分。“一船遇难,众船相救”;“一家有客,全岙接待”;“避风难胞,一宿二餐”……内陆人乃至行驶在江河湖泊上的船家,遇见死尸都会觉得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以沈家门为代表的浙江、福建沿海的渔民,在海洋上遇到浮尸,不管是不是正遇到鱼群或丰收在望,也要立刻停止作业,将浮尸捞起,布裹席包,旋即返港。回港后将尸体摆放在岸边,等待家属认领。无人认领者,将尸烧化,骸骨存瓮,葬于“义山”。自明代起,由几家米行牵头,在沈家门创建了“存仁局”:饥荒施饭,流行瘟疫施医药,为收敛无名露尸及无钱置买坟地的死难者,开辟“义冢山”,分“本地义山”和专门埋葬闽籍海难者和无主死者的“福建义山”。沈家门的“存仁局”乐善好施,扶困济危,积德无数。能像渔民这样仁厚地看待生死,就会勇,就会强,就会豪爽,就会快乐。千百年来,渔民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演绎得精彩纷呈、浩瀚广大。过去在各种各样的祭祀、庆典和节日中,渔民们创造了斑斓多姿的文化形式。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一年一度的“沈家门民俗文化节”。其实是全球渔民的狂欢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渔民文艺表演队,融入到舟山锣鼓、渔歌号子、舞龙、舞鱼等当地的民俗文艺节目中,群情欢娱,渔港沸腾。中华民族的整个传统道德体系,也是以“仁”为先的。仁,然后有义、礼、智、信,有这样淳厚的民俗风尚,必然会成就渔家最真实的快乐。沈家门,是历史之门,文化之门,大通之门﹣﹣通海通陆通世界,天助神佑通过去、通未来。门里门外,风光无限。(有删改)文本二:我为什么写散文?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散文凭借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通过对网络时代那些自以为“一只鼠标在握”就能“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的虚幻狂妄之人的批评,引出对舟山的描绘。B.以沈家门为代表的舟山群岛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俗和精神,当地渔民具有勇、强、豪爽的性格特点。C.这篇散文常常使用连续的四字词组成句子,整散结合,文白相间,简练而又雅致,将读者引向深渺悠远的历史场景。D.文章既从大处落笔,又注重在小处着墨,始终围绕沈家门的“渔风渔俗渔家乐”展开记叙与描写,突显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A.沈家门因为历史悠久,岛屿众多,逐渐由小小的渔船避风港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千年不衰,是“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之一。B.抗倭名将戚继光驾舰于大洋上御寇的表现,与他《马上作》诗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句子一样,都令人感到气势豪壮。C.“仁”是沈家门风俗习尚的核心,渔民以“仁”对海、对天和对人,与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仁”的观念一致。D.中国人历来看重“养生丧死”,孟子曾向梁惠王指出正确处理这一问题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沈家门人则用行动来体现了孟子理论的正确性。(3)文本一中,在叙写沈家门的人文环境时,作者为什么对历史进行了丰富的想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3)本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段落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结构。内容方面主要是通过描写叙述表现了……。结构上的作用主要看段落的位置。(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解答】(1)D.“突显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错误,文章既从大处落笔,又注重在小处着墨,不能体现“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故选D。(2)A.“因为历史悠久,岛屿众多”强加因果,沈家门“历史悠久,岛屿众多”并非其“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的理由。原文为:舟山群岛就有五千年的开发史。其丰富的渔盐之利,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而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门”。C.沈家门风俗中的“仁”与子夏关于“仁”的观念并不一致。子夏关于“仁”的观念主要是针对自己的学习提出的观点。D.“沈家门人则用行动来体现了孟子理论的正确性”无中生有,沈家门人没有“用行动来体现”“孟子理论的正确性”。故选B。(3)首先找到叙写沈家门时对历史进行丰富想象的语段,然后分析其内容上的作用,即表达了什么。第四第五段对沈家门的历史进行了丰富想象。第四段“明清时期,倭寇屡犯浙东,沈家门遂成为海上要塞。沈家门外常常硝烟弥漫,海水为赤,沈家门人抗倭御敌,战绩累累”,表现了沈家门人为保家卫国而英勇杀敌的无畏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沈家门的精神品格。第五段“至乾隆年间……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旆旗招展,号角长鸣;入夜后还万家灯火,繁华异常”表现了此地的热闹繁华,体现了沈家门的独特风貌及其历史传承。(4)首先根据文本二理解“活趣”之美的含义,根据“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可知,“活趣”之美指文章要有真情,也要有文学之美。写作缘由上,文本第一段说到“只一个舟山就还有一千三百多个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可见作者写作是对舟山纯天然野态产生兴奋和好奇而激发的,这种真心真情,是散文“活趣”的基础。写作内容上,文章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叙写沈家门的地理环境,这是真实情景;写沈家门的渔民“向海祷告”“撒米施食,丢旗引路”,信佛、崇奉妈祖、祭拜龙王,“一船遇难,众船相救”“一家有客,全岙接待”等等事情,都是真人真事,作者借此表现沈家门“心存敬畏”“乐善好施,扶困济危”等独具特色的以“仁”为核心的渔家风俗习尚,这体现了作者的真情真意、真思真感,是“活趣”的前提。从写作手法上,文章大量引用,旁征博引;既有对现实也有对历史的描写,虚实相生;描写生动。在文学层面上表达优美,是其“活趣”的保障。答案:(1)D(2)B(3)①想象和引述明清时期沈家门外抗倭御敌的情境,表现了沈家门人为保家卫国而英勇杀敌的无畏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沈家门的精神品格。②想象乾隆年间沈家门的大港气象,表现了此地的热闹繁华,体现了沈家门的独特风貌及其历史传承。(4)①文章的写作源自真心,是由对舟山纯天然野态产生兴奋和好奇而激发的,是散文“活趣”的基础。②注重在真人真事中挖掘沈家门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作者的真情真意、真思真感,是其“活趣”的前提。③文章旁征博引、虚实相生,语言精练,描写生动,在文学层面上表达优美,是其“活趣”的保障。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游灵岩记姚鼐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②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注)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岩尻:山岩的末端。(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B.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C.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D.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和《登泰山记》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支纪年法等。文中“乾隆四十年”中的“乾隆”即帝王年号纪年法。B.姚鼐,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集为《惜抱轩诗文集》。C.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登泰山记》中“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其阴”指的是泰山的北面。D.“戊申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十五称为“望”,“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3)下列对游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以灵岩寺为中心,先写寺庙位置及景色,再交代浏览经过及寺院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寄信朱子颍,条理清晰,散而不乱。B.本文语言精练,如“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寥寥数笔便把柏树遍山、寺隐林中的景象表现了出来,语言简洁,富有层次。C.本文写景富于想象,如“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将群山想象成奔驰的万马和移动的军队,赋予其动态美。D.本文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尽兴游览灵岩之后所作,全文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所见,意境幽清,言辞“雅洁”,内容上重学问和考据。(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②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5)姚鼐主张“以考证助文之境”,即通过对历史、古迹的考证丰富文章内容。请概括这篇游记有哪些“考证”。【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时常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竺僧朗”为“佛图澄之弟子”的名字,不需要断开,排除AB。“说”的宾语为“其法于灵岩”,不需要断开;“琨瑞之谷”即为“朗公谷”,“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不需要断开,排除D。故选C。(2)B.“是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判断有误,桐城派的创始人为方苞,姚鼐为集大成者。故选B。(3)D.游览未必“尽兴”,“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一憾好友不得同去,“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二憾未能亲见琨瑞山的幽邃岩谷;“全文真实再现”不当,琨瑞山的幽美景致并非亲见,而是听闻。故选D。(4)①“初”,起初,开始;“值”,恰好,正赶上;“乃”,就;“俾”,使,让;“偕”,一起,一同。译文:我最初与朱子颍约好来游览灵岩,恰好朱子颍有公事,他就让泰安人聂剑光同我一起(游览)。②“以”,连词,表目的,用来;“居”,供奉;“度”,估计;“十九”,古今异义,十分之九;“峭”,陡峭。译文: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用来供奉佛像。估计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高度的十分之九,陡峭壁立,不可直上。(5)“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是对“甘露之泉”的介绍。“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是对寺庙立石及刻字的介绍。“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是对泰山北谷溪流的介绍。“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是对朗公谷、朗公石的介绍。“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是对庙宇兴废历史的介绍。答案:(1)C(2)B(3)D(4)①我最初与朱子颍约好来游览灵岩,恰好朱子颍有公事,他就让泰安人聂剑光同我一起(游览)。②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用来供奉佛像。估计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高度的十分之九,陡峭壁立,不可直上。(5)①对“甘露之泉”的介绍;②对寺庙立石及刻字的介绍;③对泰山北谷溪流的介绍;④对朗公谷、朗公石的介绍;⑤对庙宇兴废历史的介绍。参考译文:泰山以北大山石很多,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丈,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岸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用来供奉佛像。估计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高度的十分之九,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里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灵岩,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逆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谷东南行,到达东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四、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和秦太虚梅花①(节选)苏轼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江头千树春欲开,竹外一枝斜更好。孤山②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③。【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贬官黄州时期。②孤山,位于杭州西湖旁,苏轼曾任杭州通判。③畀:给予;昊:广漠的天宇,苍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多情立马待黄昏”交代了赏梅的时间,表现出即便黄昏时分,诗人也要赶往江边驻马欣赏梅花的兴致。B.“竹外一枝斜更好”用语平易却极富意趣,既勾画出梅花斜倚修竹幽独娴雅的神韵,又暗合诗人落寞的情怀。C.“万里”强调距离之远,暗示诗人迁谪辗转之愁;“十年”突出与佳人分离时间之长,抒发诗人的相思之苦。D.最后两句感慨不如让风雨送春归去,将残留的梅香交还给苍天,本诗以此作结,曲尽意致,耐人寻味。(2)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咏梅花,请简要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的赏析。这里明确了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我们先要答出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再分析有何效果,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解答】(1)C.“突出与佳人分离时间之长,抒发诗人的相思之苦”错,佳人是诗人自喻。(2)“残雪消迟月出早”“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这几句是实写,用先衬托后对比的手法来写黄州所见的梅。先说“残雪消迟月出早”,展现出一个冰清玉洁的境界来作为梅的背景,映衬得梅花更加高洁了。后说“江头千树春欲暗”,江头梅花盛开,争娇斗艳,使得明媚的春光也相形暗淡了。“竹外一枝斜更好”,诗人看到竹外有一枝斜开的梅花,相比之下,显得“更好”。这里实写黄州江头千树梅花盛开的景象,以及一枝斜倚竹外娴雅的孤梅之美。“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这几句诗是虚写,诗人回想起当年在杭州赏梅时的雅兴,以后自己贬逐多地,就好像春也不远万里相随而来,年年花开花落,人也逐年老去,此情此景,就像那梅花年年岁岁在送作者老去。这里诗人回忆十年前在杭州孤山的情景,是虚写。诗人把眼前所见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虚实结合,扩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也使得画面的内涵得以更加丰富,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年华逝去与被贬的感伤与失意。答案:(1)C(2)实写黄州江头千树梅花盛开的景象,以及一枝斜倚竹外娴雅的孤梅之美。虚写诗人回忆十年前在杭州孤山的情景:赏梅饮酒,醉眠少休,醒来之时梅花纷纷扬扬落满一身一地。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也表达了诗人对逐年老去的慨叹以及满腔的迁谪之意。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描写箫声的魅力,和《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2)陆凯《赠范晔诗》中有云“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物微意深,《诗经•邶风•静女》中“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两句表达了相似的意思。(3)《登泰山记》中写日出之后,日观峰以西诸山,“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有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效果。【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壑、嫠)(2)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重点字:荑、洵)(3)绛皓驳色而皆若偻(重点字:皓)五、语言文字运用Ⅰ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的独领风骚。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将宣纸和书法双双列入、对待。宣纸耐久性强、润墨性好。国画大师刘海粟赞其“纸寿千年,墨韵万变”,诚非虚言。宣纸的“寿命”在一千年以上,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而破损,新闻纸的“寿命”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了。宣纸的润墨性可大大丰富绘画的表现形式,不仅可皴擦勾斫,也能泼墨渲染,在画山水的时候,“墨分五色”的层次感尤为明显,浓墨乌而鲜艳,淡墨淡而不灰。书法家们在宣纸上笔走龙蛇,无论是作一气呵成的草书,还是一丝不苟的篆楷,都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尤其行书狂草、古隶大篆,与宣纸更是完全绝配,根本不可能由其他纸张可以替代。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宣纸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中国的书画能形成富有深厚民族艺术特色的面貌,宣纸。(1)下列填入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DA.另辟蹊径平等老化善莫大焉B.另辟蹊径一体风化功不可没C.自成风格平等风化善莫大焉D.自成风格一体老化功不可没(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A.雷霆乍惊,宫车过也。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应理解词语和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辨析。(2)本题主要考查比喻的修辞,应了解比喻的概念,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主要语病是语意重复和句式杂糅,应结合句子具体分析。【解答】(1)第一空处,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自成风格:某方面有独特的地方,能自成一种风格。根据前文“中国书画艺术”及语段末尾“中国的书画能形成富有深厚民族艺术特色的面貌”可知,此处指的是在宣纸的辅助下,中国书画艺术自成一种风格,所以“自成风格”更合语境,且与下文“独领风骚”呼应。第二空处,平等: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泛指地位相等。一体:一个整体,比喻关系密切。根据前文强调“宣纸与中国书画艺术的相互依存关系”,选择“一体”更合语境。第三空处,风化: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老化:指高分子材料在加工、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性能逐渐变坏,以致丧失使用价值。根据前句中的“两三百年后”可知,这里是指性能逐渐变坏,应该用词语“老化”。第四空处,善莫大焉:意思是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功不可没:意思是功劳极大,不可抹灭。语段强调的是“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巨大意义”,选“功不可没”更合适。故选D。(2)比喻,把“宣纸”比作“老寿星”;A.比喻,将“宫车经过的动静”比作“打雷的声音”;B.拟人,“送”拟人的动作;C.用典,“闻笛赋”典出晋人向秀《思旧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D.借代。“樯橹”代指“战船”。故选A。(3)这个句子共有两处错误,第一,语意重复,“完全”和“绝配”重复,“绝配”含有“完全”的意思,应删去“完全”;第二,结构混乱,“由……可以”句式杂糅,是“由……”和“有……可以”两个句子杂糅,把“由”改为“有”或删去“可以”。答案:(1)D(2)A(3)删去“完全”;把“由”改为“有”或删去“可以”。七、语言文字运用Ⅱ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销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450万辆,占全球50%以上。然而,在买与不买的选择中,续航难题还是难倒了不少人。①,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随着充电桩建设的不断提速,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问题得到局部缓解,目前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已超过130万个。不过,私人充电桩安装率偏低,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充电桩的使用体验也不佳。既要“装得上”,②,充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招标合同三篇
- 许昌学院《造型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激励员工的服务意识与敬业精神计划
- 铁矿石采购合同三篇
- 四年级数学(除数是两位数)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四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施工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
- 食品采购合同模板三篇
- 雇佣劳动合同协议书示范三篇
- 丰富班级课程内容的构思计划
- 中国石化环境风险评估指南
- 小学科学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8小小工程师
- YY/T 0475-2011干化学尿液分析仪
- GB/T 31586.1-2015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涂层附着力/内聚力(破坏强度)的评定和验收准则第1部分:拉开法试验
- 小学体育课堂“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课题资料9篇汇编
- FZ/T 14046-2019涤纶氨纶弹力印染布
-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销审批手续的若干规定
- word-电子公章-模板
- 精益生产设备管理培训
- 新版PEP三上英语Look-at-me课件
- 箱梁毕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