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京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培优卷2一.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1.(2022秋•南京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谋而合方寸之间离群索居B.如出一辙方寸之间凌空蹈虚C.不谋而合咫尺之间凌空蹈虚D.如出一辙咫尺之间离群索居(2)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更赋予器物以生命,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B.不仅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赋予器物以生命C.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D.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3)有些汉语词汇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比如文段中的“高精尖”“炫彩酷”。请简析其构词特点,并从生活中另举一例。二.名著导读(共1小题)2.(2023秋•建邺区校级期末)小说《明天》中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①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②下半天,棺木才合上盖:因为单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③这一日里,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咸亨掌柜便替单四嫂子雇了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十个大钱,抬棺木到义冢地上安放。王九妈又帮他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单四嫂子儿子的葬礼得到了周围人的帮助,但是鲁迅为什么借此批评看客的冷漠?请结合《乡土中国》谈谈你对礼俗社会“人情”的理解。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2秋•秦淮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不务正业,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见了,就痛打他的弟弟,这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起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最不好,应当赶出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烟,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材料二:嘉兴11月4日电“39”“25”“11”——在浙江嘉兴平湖市新埭镇星光村,村书记许强自豪地向记者举出三个数字:2017年星光村在平湖市法院涉诉纠纷39起,2018年下降到25起,2019年至今只有11起。星光村涉诉纠纷走起了“下坡路”,靠的正是平湖近年来探索推广的“无讼”工作——调和息讼,就地化解矛盾。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不仅从源头上有效减少矛盾纠纷产生,更推动了传统无讼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融合。(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浙江平湖“息事无讼”:擦亮基层社会治理“无讼”品牌》)材料三:今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各类利益关系相互交织,各种社会纠纷也大量增加,诉讼案件数量逐年增长。然而,司法资源相对有限,司法机关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强调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一模式与传统的“无讼”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当然,我们对“无讼”理念的借鉴,不能简单照搬历史上的某些做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纠纷的内容及复杂程度远异于前,而司法与其他矛盾纠纷解决方式的配合已有较好的制度基础和现实条件。我国正在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非诉解纷手段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努力使大量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与此同时,要强化司法对于社会纠纷解决的引导作用,特别是通过司法案例明确司法对于各种社会行为的判断,引导当事人对纠纷解决结果形成合理预期,为非诉化解纠纷提供示范。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推动人们对诉讼形成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抑制滥用诉讼权利、浪费司法资源的行为,让“无讼”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摘编自顾培东《认识传统社会“无讼”理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社会需要人们服膺传统规则,做人必须遵循传统的“规矩”,即“礼”。B.乡土社会非常注重教化,如果有人越出规矩,会被认为教化不够;如果有人打官司,也会被认为教化不够。C.每个人都自动守规矩的情形只能出现在有理想礼治秩序的社会,所以孔子的“无讼”理想从来就没有真正成为现实。D.乡土社会中人的利益关系相对简单,人们的权利意识也不够强,教化更多的是“以儆效尤”而不是获得规则。(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觉得,听讼的过程就是自己在被批评教化的过程,十分难受,所以他认为让诉讼行为不发生才是重要的。B.浙江平湖“息事无讼”的成功做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C.推行现代司法制度,能帮助人们树立法治思想、权利意识,改变其诉讼观念,因而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纠纷。D.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不断健全,各种非诉解纷手段充分发挥作用,让一些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成为可能。(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与“无讼”无关的一项是A.孔子指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德政使人们富足,用礼教使人们知耻,人们就会自我约束,走上善道。B.卷入党派政治斗争的苏轼,被迫承认在诗中批评新政,从而平息事端,苏轼最终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C.《儒林外史》中“族长严振生,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乡约,即乡中小吏,主要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等。D.《阿Q正传》中,阿Q调戏吴妈,被地保教训一通后,答应了地保所提出的包括到赵府赔罪在内的五项条件。(4)材料一运用了多种与鲁迅《拿来主义》相同的论证方法,请分别指出并简要说明。(5)你认为“无讼”文化在现代法治社会还有无必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2023秋•南京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高建群①中亚细亚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诳语。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景象,这里只记述三次。②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盘旋。汽车转过一个垭口。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③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它大极了。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④做背景的这棵树,亦大有讲究。它叫左公柳。一百多年前,左宗棠率领他的三千湘军子弟兵,一边栽树,一边望乡,一边抬着一口棺材前往新疆,路途上便留下了两行树木。⑤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着。它先是微丝不动,突然,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半个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不愿离开正在注视着它的我们。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绛红色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⑥第二次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⑦中午一过,太阳就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的硬币,容易被人忽视地停驻在西边天空。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浑沌一片,也是灰蒙蒙的。⑧我们向死亡之海罗布泊行进。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如同月球的表面。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⑨整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说是白天吧,但是恍然如同晚上,说是夜间吧,在我们匆匆的回头中,分明有一个物什,在西天半空悬着。⑩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当时,在我们不经意地一次回头中,突然看见在一平如抹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它是那样鲜艳、温柔。⑪我们下了车。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⑫记得,罗曼•罗兰登上山顶,看见一轮太阳正在喷薄而出,于是,他心目中久久酝酿的英雄在东地平线上出现了。罗曼•罗兰因此而热泪盈眶,“让我把你抓紧,亲爱的约翰•克利斯朵夫!”⑬与罗曼•罗兰不同,我看到的是落日,是西地平线。不过,它们一样都是大自然伟大造化的杰作,而且较之日出,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⑭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我们上车,翻过龟背山,进入罗布泊古湖盆。⑮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我在那一块地面当过五年兵,中国的那个西北角,曾吞没过我的全部的激情和青春。⑯那次我只看到了火烧云,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物什,给我留下一个惊骇的印象。但是,我明白这一切的制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云的背后挥舞着魔杖。⑰西天那吞没一切的大片火烧云,是在太阳坠入云层以后,突然出现的。我们汽车的去向是正西,因此,我们感到自己正向那一片红光走去。⑱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曾经在东北亚草原上游荡过许多年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循着西地平线远去的。还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正是在此处,他召开了誓师大会,揭开了他建立欧亚大帝国的序幕。⑲我多么地卑微呀!我多么地平庸呀!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展现在我的眼前。⑳火烧云持久地停驻在西天。直到太阳已经落下去很久了,还将最后的一抹光辉像扫帚一样扫向就近的云彩。直到最后,又贪恋了一阵后,西边天空终于恢复了它平庸的色彩。㉑这就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景。“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这两句话并不是我的,前者是日本画家东山魁夷说的,后者则是张大千在看了敦煌壁画以后发出的一声感叹。(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细致地记述了在中亚细亚三次观赏落日的难忘经历。B.作者抓住“世间大美”这一特点,聚焦落日之景,抒发了对西北诚挚深沉的热爱之情。C.作者引用罗曼•罗兰构思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是为了强调日出不如日落令人震撼。D.史铁生在地坛夕阳中看到时间和自己身影,而作者在火烧云中看到了历史和个体生命。(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把落日比作勒勒车的轮子,直观形象地描摹落日的形状,具有地域特色。B.第⑤段将落日拟人化,赋予其亲切可人的特征,系列动词的运用使语言活泼俏皮。C.文章描绘的罗布淖尔死气沉沉、荒凉空旷,给人压抑感,反衬了落日的辉煌庄严。D.作者多次展开联想,赋予“落日”丰富的人文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苍凉豪放之气。(3)有编辑将本文标题改为“西地平线上”,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简述理由。(4)高建群认为散文是“黄钟大吕式的歌唱”,应当写得大气雄浑。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2秋•南京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之曰:“齐宣王何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听其所使。鹿毛寿谓燕王曰:“不如以国让子之。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由必不受,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举国属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将攻子之。储子谓齐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王因令人谓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殉。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意。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一》)(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B.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C.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D.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婚”是指苏秦、子之两家通婚,结为姻亲,与现代汉语“结婚”意思不同。B.“三晋”是战国时韩、魏、赵三国的合称,韩氏、魏氏、赵氏原本是晋国大夫。C.“寡人”即寡德之人,与“孤”“朕”“不穀”一样,都是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D.“文武”指周文王与周武王,“文武之时”则指伐燕是齐宣王成就大业的好机会。(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代与子之有交往,又接受子之的赠金,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燕国时暗中帮助了子之。B.鹿毛寿举尧让天下给许由的事例,目的是让燕王哙既保留王位又能获得让贤的美名。C.禹认为他的儿子启不堪重任,把王权传给益,而启和他的同党联合攻打益夺回天下。D.将军市被起初与太子平一起谋划攻打子之,后反戈与百姓一起攻打太子平,最终被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②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5)宋朝鲍彪《战国策注》中评价燕王哙是“七国之愚主也”,请简要概括燕王哙“愚”的表现。五.默写(共1小题)6.(2022秋•秦淮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2)韩愈的《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3)《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诗句是“,”。(4)苏轼的《赤壁赋》中“,”两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慨叹生命短促,自然永恒。(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两句写出异族祠堂香火旺盛,传达出对收复中原的隐忧。(6)《诗经•静女》中“,”两句通过典型的动作,将男子赴约等待心上人时的急切情态表现得活灵活现。(7)面对短暂人生,曹操努力追寻生命的意义,化用《韩诗外传》中“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语意表达自己理想的语句是“,”。(8)“雪”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有时真假难分,如姚鼐《登泰山记》中“”句描绘了雪光照亮了天空的景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句则以雪写浪花。六.诗歌阅读(共1小题)7.(2023秋•建邺区校级期末)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相关题目。秋怀二首(其二)黄庭坚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翻手覆手①不可期,一死一生②交道绝。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注:①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②《史记•汲郑列传》:“一死一生,乃知交情。”(1)下列对诗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索索”写出秋风萧瑟,“空”字表明门庭冷落,一二两句表现出作者寂寥落寞之情。B.热闹的蛙声与欢腾的鹊影打破寂静,给作者带来了安慰,也使诗歌情感抒发免于平直。C.“无端”含埋怨之意,怨湖水只照云影而不能照出传书的鸿雁,寓情于景,构思巧妙。D黄庭坚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长于点化铸造,富有思致和机趣,本诗中可见一斑。(2)本诗名为“秋怀”,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后四句蕴含了哪些情怀。七.作文(共1小题)8.(2023秋•南京期末)大作文。本试卷文学作品阅读《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中提到:“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展现在我的眼前。”大自然往往给我们独特的审美体验和生命启示。对此,青春激扬的你,有什么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京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1.(2022秋•南京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不谋而合方寸之间离群索居B.如出一辙方寸之间凌空蹈虚C.不谋而合咫尺之间凌空蹈虚D.如出一辙咫尺之间离群索居(2)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CA.不仅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更赋予器物以生命,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B.不仅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赋予器物以生命C.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D.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3)有些汉语词汇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比如文段中的“高精尖”“炫彩酷”。请简析其构词特点,并从生活中另举一例。【答案】(1)A(2)C(3)构词特点:将三个形容词单字并列合成为一个新词。示例:麻辣烫。【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运用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复句分句语序的把握能力,涉及的是病句和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正确的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特点的辨识与联想能力,答题时要能够准确说明构词特点,还要能够由此及彼联想到相似词语,积累词语。【解答】(1)第一空,“如出一辙”好像从一道车辙上走过来,现多用来形容两种言论或行动一模一样(多含贬义)。“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语境中指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与“工匠精神”的要求是一致的。从感情色彩上看,选填“不谋而合”合适。第二空,“咫尺之间”,比喻很近的距离。“方寸之间”,一寸见方的意思,形容可操控的空间范围很小,也比喻形容人的心地。语境指工匠在很小的空间范围内改变着世界,故选填“方寸之间”。第三空,“离群索居”指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凌空蹈虚”指无史实根据的虚构。语境指坚守工匠精神并非要求工匠离开集体或群众,故选填“离群索居”。故选:A。(2)“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三个分句解说工匠精神的价值,从内容上看是递进关系,先是对器物本身,其次是对现实社会的意义,最后是对人类文明的价值,符合递进句的层进关系。故选:C。(3)“高精尖”“炫彩酷”分别是由三个并列的单音节形容词紧缩而成的新词。相类似的形容词有:假丑恶、假大空、麻辣烫、高大上、白富美、平正靓。动词有:听写说、吃喝玩。名词有:德智体、色香味、海陆空、松竹梅、天地人、上中下、老中青、鸡鸭鹅、北上广、京津沪、狮虎豹等。答案:(1)A(2)C(3)构词特点:将三个形容词单字并列合成为一个新词。示例:麻辣烫。二.名著导读(共1小题)2.(2023秋•建邺区校级期末)小说《明天》中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①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②下半天,棺木才合上盖:因为单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③这一日里,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咸亨掌柜便替单四嫂子雇了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十个大钱,抬棺木到义冢地上安放。王九妈又帮他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单四嫂子儿子的葬礼得到了周围人的帮助,但是鲁迅为什么借此批评看客的冷漠?请结合《乡土中国》谈谈你对礼俗社会“人情”的理解。【答案】鲁迅通过批评这种看客的冷漠,指出了这种表面的、形式的人情对于个体情感的忽视和冷漠。从小说中可以看到人情的另一面,周围的人虽然提供了帮助,但他们并不是出于对单四嫂子的同情和关心,而是出于一种习俗和礼节的考虑。《乡土中国》指出,在农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感情、亲缘和地缘基础上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是以人情为基础的。这种人情在农村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区凝聚力和加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联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名著内容及观点,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作答。【解答】第①句“原来鲁镇……还有些古风”说明鲁镇还保留着传统的乡土社会的典型特征;第③句中,咸亨掌柜、王九妈等“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帮助单四嫂子将丈夫埋葬,体现了乡土社会中的“人情”,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这种人情维系着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在乡土社会中这被认为是一种“理所当然”;第②句“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可以看出,当时鲁镇上的人并不是出于真正的人情在关心单四嫂子,而是出于乡土社会的“人情”,是在乡土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礼节”;结合第②③句可以看出,鲁迅在描写这些人物时,虽有对乡土社会“人情”的体现,但其意并不在表现当时乡土社会的“人情”特征,而是想唤醒麻木的民众,所以,鲁迅是站在对“看客”的批评角度进行写作的;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属于社会学理论著作,意在揭示乡土社会的典型特征,探究乡土中国的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生活特点等。答案:鲁迅通过批评这种看客的冷漠,指出了这种表面的、形式的人情对于个体情感的忽视和冷漠。从小说中可以看到人情的另一面,周围的人虽然提供了帮助,但他们并不是出于对单四嫂子的同情和关心,而是出于一种习俗和礼节的考虑。《乡土中国》指出,在农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感情、亲缘和地缘基础上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是以人情为基础的。这种人情在农村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区凝聚力和加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联系。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2秋•秦淮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不务正业,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见了,就痛打他的弟弟,这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起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最不好,应当赶出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烟,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材料二:嘉兴11月4日电“39”“25”“11”——在浙江嘉兴平湖市新埭镇星光村,村书记许强自豪地向记者举出三个数字:2017年星光村在平湖市法院涉诉纠纷39起,2018年下降到25起,2019年至今只有11起。星光村涉诉纠纷走起了“下坡路”,靠的正是平湖近年来探索推广的“无讼”工作——调和息讼,就地化解矛盾。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不仅从源头上有效减少矛盾纠纷产生,更推动了传统无讼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融合。(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浙江平湖“息事无讼”:擦亮基层社会治理“无讼”品牌》)材料三:今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各类利益关系相互交织,各种社会纠纷也大量增加,诉讼案件数量逐年增长。然而,司法资源相对有限,司法机关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强调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一模式与传统的“无讼”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当然,我们对“无讼”理念的借鉴,不能简单照搬历史上的某些做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纠纷的内容及复杂程度远异于前,而司法与其他矛盾纠纷解决方式的配合已有较好的制度基础和现实条件。我国正在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非诉解纷手段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努力使大量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与此同时,要强化司法对于社会纠纷解决的引导作用,特别是通过司法案例明确司法对于各种社会行为的判断,引导当事人对纠纷解决结果形成合理预期,为非诉化解纠纷提供示范。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推动人们对诉讼形成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抑制滥用诉讼权利、浪费司法资源的行为,让“无讼”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摘编自顾培东《认识传统社会“无讼”理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传统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社会需要人们服膺传统规则,做人必须遵循传统的“规矩”,即“礼”。B.乡土社会非常注重教化,如果有人越出规矩,会被认为教化不够;如果有人打官司,也会被认为教化不够。C.每个人都自动守规矩的情形只能出现在有理想礼治秩序的社会,所以孔子的“无讼”理想从来就没有真正成为现实。D.乡土社会中人的利益关系相对简单,人们的权利意识也不够强,教化更多的是“以儆效尤”而不是获得规则。(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孔子觉得,听讼的过程就是自己在被批评教化的过程,十分难受,所以他认为让诉讼行为不发生才是重要的。B.浙江平湖“息事无讼”的成功做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C.推行现代司法制度,能帮助人们树立法治思想、权利意识,改变其诉讼观念,因而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纠纷。D.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不断健全,各种非诉解纷手段充分发挥作用,让一些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成为可能。(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与“无讼”无关的一项是BA.孔子指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德政使人们富足,用礼教使人们知耻,人们就会自我约束,走上善道。B.卷入党派政治斗争的苏轼,被迫承认在诗中批评新政,从而平息事端,苏轼最终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C.《儒林外史》中“族长严振生,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乡约,即乡中小吏,主要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等。D.《阿Q正传》中,阿Q调戏吴妈,被地保教训一通后,答应了地保所提出的包括到赵府赔罪在内的五项条件。(4)材料一运用了多种与鲁迅《拿来主义》相同的论证方法,请分别指出并简要说明。(5)你认为“无讼”文化在现代法治社会还有无必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是否与相关概念有关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结合材料明确相关概念的内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从来没有真正成为现实”错,原文“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不常有说明还是有,不是从来没有真正成为现实。故选:C。(2)A.“孔子觉得,听讼的过程就是自己在被批评教化的过程,十分难受,所以他认为让诉讼行为不发生才是重要的”曲解句意,孔子的意思是在听讼决断比较困难,所以解决诉讼的最好方式是“无讼”。B.“这是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这个说法推断没有依据。原文为“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不仅从源头上有效减少矛盾纠纷产生,更推动了传统无讼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融合”,并没有说是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C.“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纠纷”说法绝对。原文“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推动人们对诉讼形成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抑制滥用诉讼权利、浪费司法资源的行为,让‘无讼’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但没有说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纠纷。D.正确。故选:D。(3)B.“无讼”指不打官司,“卷入党派政治斗争的苏轼,被迫承认……”是指苏轼被迫承认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罪行,不符合“无讼”文化。故选:B。(4)材料一第一段“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拿来主义》“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材料一用足球比赛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拿来主义》用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比喻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材料一第四段“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拿来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材料一以调解父子抽烟一案为例,《拿来主义》列举送去主义的种种表现,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材料一最后一段“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拿来主义》“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材料一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诉讼进行对比,《拿来主义》将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对比,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5)由材料一第三段“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可知“无讼”文化强调礼治,注重修养,服膺规则;由材料三第二段“当然,我们对‘无讼’理念的借鉴,不能简单照搬历史上的某些做法”可知“无讼”为构建社会矛盾综合处理机制提供借鉴;由材料三第一段“然而,司法资源相对有限,司法机关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强调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一模式与传统的‘无讼’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可知“无讼”节省司法资源,与现代法治形成有效补充。所以“无讼”文化在现代法治社会有必要。答案:(1)C(2)D(3)B(4)①比喻论证,材料一用足球比赛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拿来主义》用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比喻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②举例论证,材料一以调解父子抽烟一案为例,《拿来主义》列举送去主义的种种表现;③对比论证,材料一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诉讼进行对比,《拿来主义》将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对比,等等。(5)有。①“无讼”文化强调礼治,注重修养,服膺规则;②为构建社会矛盾综合处理机制提供借鉴;③节省司法资源,与现代法治形成有效补充。4.(2023秋•南京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高建群①中亚细亚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诳语。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景象,这里只记述三次。②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盘旋。汽车转过一个垭口。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③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它大极了。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④做背景的这棵树,亦大有讲究。它叫左公柳。一百多年前,左宗棠率领他的三千湘军子弟兵,一边栽树,一边望乡,一边抬着一口棺材前往新疆,路途上便留下了两行树木。⑤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着。它先是微丝不动,突然,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半个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不愿离开正在注视着它的我们。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绛红色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⑥第二次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⑦中午一过,太阳就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的硬币,容易被人忽视地停驻在西边天空。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浑沌一片,也是灰蒙蒙的。⑧我们向死亡之海罗布泊行进。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如同月球的表面。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⑨整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说是白天吧,但是恍然如同晚上,说是夜间吧,在我们匆匆的回头中,分明有一个物什,在西天半空悬着。⑩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当时,在我们不经意地一次回头中,突然看见在一平如抹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它是那样鲜艳、温柔。⑪我们下了车。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⑫记得,罗曼•罗兰登上山顶,看见一轮太阳正在喷薄而出,于是,他心目中久久酝酿的英雄在东地平线上出现了。罗曼•罗兰因此而热泪盈眶,“让我把你抓紧,亲爱的约翰•克利斯朵夫!”⑬与罗曼•罗兰不同,我看到的是落日,是西地平线。不过,它们一样都是大自然伟大造化的杰作,而且较之日出,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⑭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我们上车,翻过龟背山,进入罗布泊古湖盆。⑮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我在那一块地面当过五年兵,中国的那个西北角,曾吞没过我的全部的激情和青春。⑯那次我只看到了火烧云,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物什,给我留下一个惊骇的印象。但是,我明白这一切的制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云的背后挥舞着魔杖。⑰西天那吞没一切的大片火烧云,是在太阳坠入云层以后,突然出现的。我们汽车的去向是正西,因此,我们感到自己正向那一片红光走去。⑱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曾经在东北亚草原上游荡过许多年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循着西地平线远去的。还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正是在此处,他召开了誓师大会,揭开了他建立欧亚大帝国的序幕。⑲我多么地卑微呀!我多么地平庸呀!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展现在我的眼前。⑳火烧云持久地停驻在西天。直到太阳已经落下去很久了,还将最后的一抹光辉像扫帚一样扫向就近的云彩。直到最后,又贪恋了一阵后,西边天空终于恢复了它平庸的色彩。㉑这就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景。“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这两句话并不是我的,前者是日本画家东山魁夷说的,后者则是张大千在看了敦煌壁画以后发出的一声感叹。(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全文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细致地记述了在中亚细亚三次观赏落日的难忘经历。B.作者抓住“世间大美”这一特点,聚焦落日之景,抒发了对西北诚挚深沉的热爱之情。C.作者引用罗曼•罗兰构思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是为了强调日出不如日落令人震撼。D.史铁生在地坛夕阳中看到时间和自己身影,而作者在火烧云中看到了历史和个体生命。(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②段中把落日比作勒勒车的轮子,直观形象地描摹落日的形状,具有地域特色。B.第⑤段将落日拟人化,赋予其亲切可人的特征,系列动词的运用使语言活泼俏皮。C.文章描绘的罗布淖尔死气沉沉、荒凉空旷,给人压抑感,反衬了落日的辉煌庄严。D.作者多次展开联想,赋予“落日”丰富的人文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苍凉豪放之气。(3)有编辑将本文标题改为“西地平线上”,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简述理由。(4)高建群认为散文是“黄钟大吕式的歌唱”,应当写得大气雄浑。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答案】(1)C(2)B(3)《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①概括了写作内容:作者在西北看到的三次落日景象。②强调了写作对象: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最令人震撼。③突出了情感主题:三次落日引发了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思考,表达丰富的生命意义和人文内涵。《西地平线上》:①更全面反映写作内容:作者除描写西北落日景象外,还写了与西北相关的众多典故。②含义更丰富:作者意在表现西部的雄伟风景,“世间有大美”,而非仅限于三次落日。③语言简洁隽永: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4)①景象壮阔,意境宏大。三次落日景象都表现出阔大、壮美的特点,构成了宏大、深远的意境。②人文内涵厚重。作者借助联想、想象,融入了自己对历史、家国、生命的思考,表现历史的沧桑厚重和生命的庄严神圣。③语言朴质、刚劲。与落日的雄浑苍劲、思想的深邃相得益彰。【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3)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可以从标题含义、揭示文章主题、概括文意、传达作者情感和吸引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本文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概括。【解答】(1)C.“是为了强调日出不如日落令人震撼”错误,曲解文意。结合“不过,它们一样都是大自然伟大造化的杰作,而且较之日出,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可知。故选C。(2)B.“系列动词的运用使语言活泼俏皮”错误,没有体现这种特征。故选B。(3)《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①概括了写作内容:结合“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等可知,作者在西北看到的三次落日景象。②强调了写作对象:结合“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可知,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最令人震撼。③突出了情感主题:结合“这就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景。‘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这两句话并不是我的,前者是日本画家东山魁夷说的,后者则是张大千在看了敦煌壁画以后发出的一声感叹”可知,三次落日引发了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思考,表达丰富的生命意义和人文内涵。《西地平线上》:①更全面反映写作内容:结合“做背景的这棵树,亦大有讲究。它叫左公柳。一百多年前,左宗棠率领他的三千湘军子弟兵,一边栽树,一边望乡,一边抬着一口棺材前往新疆,路途上便留下了两行树木”等可知,作者除描写西北落日景象外,还写了与西北相关的众多典故。②含义更丰富:结合“中亚细亚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诳语”可知,作者意在表现西部的雄伟风景,“世间有大美”,而非仅限于三次落日。③语言简洁隽永:结合“西地平线上”可知,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4)①景象壮阔,意境宏大。结合“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等可知,三次落日景象都表现出阔大、壮美的特点,构成了宏大、深远的意境。②人文内涵厚重。结合“做背景的这棵树,亦大有讲究。它叫左公柳。一百多年前,左宗棠率领他的三千湘军子弟兵,一边栽树,一边望乡,一边抬着一口棺材前往新疆,路途上便留下了两行树木”可知,作者借助联想、想象,融入了自己对历史、家国、生命的思考,表现历史的沧桑厚重和生命的庄严神圣。③语言朴质、刚劲。结合“中午一过,太阳就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的硬币,容易被人忽视地停驻在西边天空。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浑沌一片,也是灰蒙蒙的”等可知,与落日的雄浑苍劲、思想的深邃相得益彰。答案:(1)C(2)B(3)《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①概括了写作内容:作者在西北看到的三次落日景象。②强调了写作对象: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最令人震撼。③突出了情感主题:三次落日引发了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思考,表达丰富的生命意义和人文内涵。《西地平线上》:①更全面反映写作内容:作者除描写西北落日景象外,还写了与西北相关的众多典故。②含义更丰富:作者意在表现西部的雄伟风景,“世间有大美”,而非仅限于三次落日。③语言简洁隽永: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4)①景象壮阔,意境宏大。三次落日景象都表现出阔大、壮美的特点,构成了宏大、深远的意境。②人文内涵厚重。作者借助联想、想象,融入了自己对历史、家国、生命的思考,表现历史的沧桑厚重和生命的庄严神圣。③语言朴质、刚劲。与落日的雄浑苍劲、思想的深邃相得益彰。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2秋•南京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之曰:“齐宣王何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听其所使。鹿毛寿谓燕王曰:“不如以国让子之。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由必不受,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举国属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将攻子之。储子谓齐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王因令人谓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殉。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意。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一》)(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B.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C.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D.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为婚”是指苏秦、子之两家通婚,结为姻亲,与现代汉语“结婚”意思不同。B.“三晋”是战国时韩、魏、赵三国的合称,韩氏、魏氏、赵氏原本是晋国大夫。C.“寡人”即寡德之人,与“孤”“朕”“不穀”一样,都是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D.“文武”指周文王与周武王,“文武之时”则指伐燕是齐宣王成就大业的好机会。(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苏代与子之有交往,又接受子之的赠金,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燕国时暗中帮助了子之。B.鹿毛寿举尧让天下给许由的事例,目的是让燕王哙既保留王位又能获得让贤的美名。C.禹认为他的儿子启不堪重任,把王权传给益,而启和他的同党联合攻打益夺回天下。D.将军市被起初与太子平一起谋划攻打子之,后反戈与百姓一起攻打太子平,最终被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②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5)宋朝鲍彪《战国策注》中评价燕王哙是“七国之愚主也”,请简要概括燕王哙“愚”的表现。【答案】(1)B(2)C(3)A(4)①现在大王把燕国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样大王您跟尧所作所为就一样了。②我的国家小,不足以担任先导,尽管如此,还是遵从太子的号令。(5)轻信苏代与鹿毛寿;把王权交给子之不听朝政。【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之”“子之”为“效”的双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D;“国事”为“皆决子之”的主语,其后不可断,排除C。故选:B。句子翻译为:燕王于是把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了子之。子之就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国王的权力;燕王哙年老不再处理政务,反而成为了臣子,国家一切政务都由子之裁决。(2)C.“都是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错,应该是“君主”。(3)A.“又接受子之的赠金,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燕国时暗中帮助了子之”错,应是“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燕国时暗中帮助了子之,然后接受了子之的赠金”。(4)①让:交给;是:这,这样。句子翻译为:现在大王把燕国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样大王您跟尧所作所为就一样了。②先后:担任先导;虽然:尽管这样。句子翻译为:我的国家小,不足以担任先导,尽管如此,还是遵从太子的号令。(5)根据原文“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听其所使。鹿毛寿谓燕王曰……燕王因举国属子之,子之大重”可知,燕王哙轻信苏代与鹿毛寿。原文为“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燕王哙把王权交给子之不听朝政。答案:(1)B(2)C(3)A(4)①现在大王把燕国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样大王您跟尧所作所为就一样了。②我的国家小,不足以担任先导,尽管如此,还是遵从太子的号令。(5)轻信苏代与鹿毛寿;把王权交给子之不听朝政。五.默写(共1小题)6.(2022秋•秦淮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韩愈的《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诗句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4)苏轼的《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两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慨叹生命短促,自然永恒。(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写出异族祠堂香火旺盛,传达出对收复中原的隐忧。(6)《诗经•静女》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通过典型的动作,将男子赴约等待心上人时的急切情态表现得活灵活现。(7)面对短暂人生,曹操努力追寻生命的意义,化用《韩诗外传》中“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语意表达自己理想的语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8)“雪”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有时真假难分,如姚鼐《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句描绘了雪光照亮了天空的景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卷起千堆雪”句则以雪写浪花。【答案】(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5)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6)爱而不见搔首踟蹰(7)周公吐哺天下归心(8)明烛天南卷起千堆雪【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重点字:跬、至)(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重点字:贤)(3)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重点字:际、拙)(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重点字:臾、羡)(5)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重点字:佛、狸、祠)(6)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重点字:搔、踟、蹰)(7)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重点字:吐、哺)(8)明烛天南卷起千堆雪(重点字:烛、卷)六.诗歌阅读(共1小题)7.(2023秋•建邺区校级期末)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相关题目。秋怀二首(其二)黄庭坚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翻手覆手①不可期,一死一生②交道绝。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注:①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②《史记•汲郑列传》:“一死一生,乃知交情。”(1)下列对诗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索索”写出秋风萧瑟,“空”字表明门庭冷落,一二两句表现出作者寂寥落寞之情。B.热闹的蛙声与欢腾的鹊影打破寂静,给作者带来了安慰,也使诗歌情感抒发免于平直。C.“无端”含埋怨之意,怨湖水只照云影而不能照出传书的鸿雁,寓情于景,构思巧妙。D黄庭坚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长于点化铸造,富有思致和机趣,本诗中可见一斑。(2)本诗名为“秋怀”,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后四句蕴含了哪些情怀。【答案】(1)B(2)①“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化用前人的诗文,写出了人与人之间中交友很势利,翻手覆手之间,变幻无常,只有在生死患难处方可显示交情的纯真,其中蕴含了诗人对世上交情淡薄、不易信赖的感慨之情。②“湖水浸白云”,插以“无端”二字,埋怨它只浸云影而不能照出传书的鸿影,写出了诗人想与故人交流的盼望,其中蕴含了诗人对真挚友谊的渴求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给作者带来了安慰”错,“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两句是以动写静,渲染宁静、凄清的氛围,来表现作者孤寂的心情,并不能给作者带来安慰。故选B。(2)第五六句:“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常充满了势利,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同翻手覆手一般变幻无常。只有在生死患难的关头,才能真正显现出交情的纯真与坚固。杜甫《贫交行》:“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史记•汲郑列传赞》:“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为诗意的出处。作者化用这两处诗文,用以感慨世上交情淡薄,不易信赖。第七八句:“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写得细微含蓄。从凄清、孤寂的处境中引起对友谊的渴求,首先感到的是世上真挚友谊的难得;这种情境又使作者更感到少数志同道合的“故人”的友谊的可贵,但这些“故人”又远隔他乡,不但无法相对倾谈,而且连代为传书的鸿雁的影子都看不到。“湖水浸白云”,插以“无端”二字,便是埋怨它只浸云影而不能照出传书的鸿影,诗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烟台理工学院《统一建模语言UM》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
- 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汇编
- 徐州工程学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促进社区资源整合计划
- 设定学期目标迎接挑战计划
- 家居安防系统及实施方案计划
- 车辆贷款合同三篇
- 邢台学院《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项复习:整式及其加减(解析版)
- 【MOOC】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提高课程-山东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特选内容)
- 《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教案-项目4-汽车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 GB/T 750-2024水泥压蒸安定性试验方法
- 案例4:电力系统有功功率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研究生考试考研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408)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 招聘与员工管理制度
- 2024年下半年广东广州海珠区总工会招考9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