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阐述的原因及法律规制探究》开题报告(有提纲)2600字_第1页
《“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阐述的原因及法律规制探究》开题报告(有提纲)2600字_第2页
《“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阐述的原因及法律规制探究》开题报告(有提纲)2600字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阐述的原因及法律规制研究开题申请:(包括选题的意义与目的、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论文提纲、参考文献等)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1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突破10亿,全国有超七成的人口上网,这就意味着互联网带给人民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有新的挑战。网络暴力就是互联网的消极产物,它的泛滥蔓延也导致了一种较为极端化的网络暴力—“人肉搜索”。近两年来,“人肉搜索”行为发展的“越来越热”。在网络平台上,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成为“人肉搜索”的发起人,传播人,评论人。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人肉搜索”在无意间,不可控的情况下逐渐发展成为网络暴力的一种形式。从观点不同引起的网络骂战到侮辱、诽谤、披露个人隐私造成当事人甚至其亲属的困扰,把问题从虚拟的网络环境引到现实生活中,使他人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甚至是人身健康权合法权益收到侵害。在诸多的网络暴力表现形式中,“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最具争议。“人肉搜索”行为像一把双刃剑,不可磨灭的是人肉搜索在舆论监督、弘扬公共道德、促进公民社会的自发成长等方面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但“人肉搜索”在搜集信息探寻真相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发生对当事人的私人信息泄露的行为。“人肉搜索”需要的不是禁止,而是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环节对其采取相应的法律规制措施。目前,我国针对“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相关法律规制已形成多个法律部门的综合性治理体系,但比较分散、彼此间缺乏协调统一、审判中可操作性不强。这就需要我们对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进行完善。文献综述我国在2008年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一条例中,对于公民的个人信息有了明确的保护说明解释,内容里面的第十四条有明确规定,政府可以用正当的方式来公开公民的个人信息。如果其他部门或者个体对公民的个人信息进行公开必须取得当事人的同意,并且不能侵犯公民的利益,才会进行公开。随意公开个人信息,任其言论发布,就触犯了法律条文。而第二十五条第二款则是关于信息主体具有纠正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大概意思是当政府机关和某些部分在记录公民的信息发现有出入的时候,可以立即和公民取得联系,然后进行修改,同步更正。现行的条文也有对公民的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比如《征信管理条例》之一文件,其中明确规定了,当国家的征信机关需要收集公民的个人信息时,必须如实取得信息主体的同意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同时要发送信息通知公民,不得缺少这些。这样的做法,一方面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民法典》第1编总则,第5章民事权利,第111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不过因为当前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公民个人数据的保护,不能取代上述权利的内容,而这种间接的保护,不允许提供全面保护个人数据。我国齐爱民教授曾说保障资料当事人的个人资料权利,其实就是保障资料当事人查阅资料的渠道,即保障资料当事人查阅、处置及排除任何侵犯其个人资料的权利。近几年,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大部分学者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观点为:个人信息权不但于公民的精神利益有关,还与公民的物质利益有关,是一种民事权力。《民法典》第111条24对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从该条文的文义来看,关于保护自然人的个人资料,本规定可解释如下。该条文第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订定义务,指明负责收集个人资料的资料责任,必须尊重“合法获得”的义务。关于“依法取得”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资料当事人或其他资料当事人收集个人资料,须经资料当事人同意,因此,可以推定出《民法典》第111条包含了资料当事人在收集个人资料时的知情同意。最后一部分实际上是强制性的,并为我国各级法院审理侵犯个人资料案件提供了基础。但是,仅《民法典》第111条的规定依旧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没有明确规定个人信息权的相关客体,即没有明确规定个人信息的具体内涵和外延,也没有明确规定后果,这一规定在法律实践中难以发挥其约束作用。提纲:一、网络暴力的概述(一)网络暴力的概念(二)网络暴力的特征1.主体隐蔽性群体规模大2.传播行为的非理性3.传播速度快,影响恶劣(三)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1.网络语言暴力行为2.网络谣言传播行为3.“人肉搜索”行为二、“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概述(一)人肉搜索的概念(二)“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特征1.参与主体的广泛性。2.参与方式的匿名性。3.信息收集高效性与公开性(三)“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1.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2.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自媒体广受青睐3.司法体制不健全(四)人肉搜索侵犯的权利1.侵犯隐私权2.侵犯名誉权3.侵犯肖像权三、我国关于人肉搜索类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定(一)多个法律部门的综合性治理体系(二)法律救济途径存在的不足四、预防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法律途径(一)设立关于非法“人肉搜索“的专项罪名(二)进一步完善网络暴力的刑事定罪标准(三)强化执法监管机制(四)完善司法救济五、结语参考文献[1]安冉.论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及其刑事规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第2期[2]张兴裕.论“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N].法制与社会,2009.第10期[3]周轩,刘明天.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研究[J].法制园地,2019.[4]温琳.让人民群众过上尊严体面的生活[N].株洲日报,2021.[5]王磊.网络环境中名誉权侵权与保护问题研究[J].区域治理,2020.第44期[6]高媛.自媒体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规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7]邵海州.“人肉搜索”法律规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硕士学位论文[8]王志萍.我国网络暴力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硕士学位论文[9]刘昊英.网络暴力规制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8,硕士学位论文.[10]韩晓贞.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法律规制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20,硕士学位论文.[11]张帆.论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D]黑龙江大学.2021,硕士学位论文.[12]马秋雨.“人肉搜索”中的权利冲突与法律规制问题[D].山东大学.2020,硕士学位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