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七教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七教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七教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七教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七教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六

——四年级上册

任务一:交流平台

任务二:词句段运用

任务三:日积月累

交流平台

任务一

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交流平台"中的3段对话,搜索对话中介绍了几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分别用一句话说清楚。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根据题目提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抓住主要人物的几个主要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迅速翻阅本册课文,找一找本学期所学的课文中有哪些是可以运用上述三种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

方法

题目提示

起因、经过结果

主要人物

和事件

《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

《女娲补天》《爬天都峰》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普罗米修斯》《麻雀》《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繁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陀螺》《梅兰芳蓄须》

课文题目

请同学们细读课题,找找“课文题目”与“方法"的关系。

请同学们细读课题,找找“课文题目”与“方法"的关系。

题目:“人物+事件”

题目中有明确的人物和事件,可以根据题目提示,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题目:“只出现了人物"

题目中只出现了人物,或者没有明确的事件,要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写了几件事。

或者“没有明确的事件”

题目:“只出现了人物"

或者“没有明确的事件”

①如果只写了一件事,就可以通过了解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主要内容。

②如果写了两件或者两件以上的事,就要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把几件事连起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方法总结

课文题目:

“人物+事件"

题目中有明确的人物和事件,可以根据题目提示,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课文题目:

“只出现了人物”

“没有明确的事件"

①如果只写了一件事,就可以通过了解起因、经过和结果。

②如果写了两件或者两件以上的事,就要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把几件事连起来。

根据课文题目,思考本册教科书第八单元的课文分别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拓展

运用

第八单元的课文题目都是由“人物+事件”组成,基本可以根据题目提示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题目:“人物+事件"

词句段运用

任务二

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勇无畏

wèi

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lǐn

bǐng

1、正确认读,初步理解。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意思是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

意思是指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指形容为了公理正义,坚强不屈,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

形容人非常勇敢,无所畏惧。

1、正确认读,初步理解。

1、正确认读,初步理解。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原义是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人勇敢不怕死。

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公正地执行法律。秉公,做事秉持公正之心。

意思是刚强正直,不逢迎附和。

2、关联人物,深入理解。

我们学过很多杰出人物,你们可以用上述的哪些词语来形容他们?

大义凛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文天祥

刚正不阿的林则徐、于谦

志存高远的李时珍

精忠报国的岳飞

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的包拯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3、齐读两组例句,标出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发现。

3、齐读两组例句,标出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发现。

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这样的表达能加强语气。

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形式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句和否定词上。

4、运用:在下面的情境中,怎样回答才更为恰当呢?

情境一:小明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

情境二: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不敢相信地说……

我认为情境一中,采用()的语气说更好,理由是()。

我认为情境二中,采用()的语气说更好,理由是()。

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用于需要强调突出,或者增强说服力的情境中,比如情景一为了更好地提示错误行为,可能用反问效果会更好。但是反问句的表达有时候过于强硬,可能也会伤害听者的情感。

所以,该不该运用反问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景和对象来使用。

根据“具体情境和对象”

决定表达形式

日积月累

任务三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xūn

dǒng

诗题:别董大

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送别

诗题大意:

诗人(高适)送别董庭兰。

这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天宝六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面,便作此诗。

创作背景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指太阳黯淡无光。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诗句大意:

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指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

诗句大意:

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

指“你"

这里指董大

哪个人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写景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时的景物,先勾勒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从这描述的景色中可见诗人内心的郁积,表现了诗人处于困顿不达的境遇中。

这样的开阔悲壮,为下一句诗歌直接抒情做铺垫。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抒情

后两句直抒别情,表达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展现出其豪迈豁达的胸襟。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谢谢

()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语文要素】

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2.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重点)

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重点)

一、交流平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谈话导入:平时上课,老师总会问大家:“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有的同学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弄清楚全文讲的是什么,可是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

2.引导学生围绕“怎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小组交流,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最好用上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形成小组汇报单。

3.交流不同小组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常用的方法:

(1)借助文章题目;

(2)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或段落;

(3)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

4.让学生自由朗读教材中学习伙伴的对话,与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对照。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练习,形成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

1.学生借助拼音正确认读词语,指名读,教师相机点拨读音:“阿”在词语“刚正不阿"中读“ē”,不读“ā";“凛”是前鼻音;“秉"是后鼻音。

2.让学生默读词语,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阅词典理解含义。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说一说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教师适当追问学生相关人物的事迹。

点拨:一是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用这些词语形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如,志存高远的周恩来,视死如归的戍边将士。

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将这些词语与相关的人物对应,如,志存高远的钱学森,大义凛然的李大钊,英勇无畏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革命志士江姐,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4.同类词语拓展。课件出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舍生取义;高瞻远瞩。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2.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难点)

一、词句段运用:体会不同的语气

1.学生自由朗读两组句子,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

(1)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这样表达能加强语气;

(2)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形式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词和否定词上。

2.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比读(同桌对比读、男女生对比读、师生对比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反问句的表达效果,知道反问句能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3.表达练习,用语言或者图片营造生活情境。

(1)第一个练习,出示商场或广场等公共场合的图片,请一位同学扮演小明,乱扔垃圾后还理直气壮地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教师提醒“小明”时用陈述句“有清洁工打扫也不应该乱丢垃圾”,或用“难道有清洁工打扫就可以乱扔垃圾吗?”,让学生对比不同的表达效果。

(2)第二个练习,学生对比陈述句“这个礼物竟然是送给我的"和反问句“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的不同表达效果,体会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语气说话最合适。

二、日积月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