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复习资料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复习资料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复习资料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复习资料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2021/6/2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2021/6/272【题前话】(不是“题外话”,最好看一下,只要细思考,肯定有启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在所有政治理论课中,是政治色彩较淡、理论难度较大的一部分,也是考研政治试题中分值较高而又不易得到的部分。2021/6/273

哲学之难,在于它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哲学要从无比广阔的范围和无限多样的事物中抽取出蕴涵其间的具有最大共性的道理(从“小”到“大”),反过来又要用这些道理分析和解释世界上千差万别又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从“大”到“小”),其广度、深度和难度何其大也!古今中外天地人,无所不包;赤橙黄绿青蓝紫,无奇不有。哲学面对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某个时空,它所提供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某些政治结论或具体政策。这就是哲学同其他政治理论最根本的区别。理论的抽象度越高,涵盖面就越广,灵活性就越强,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也就越大。因此,在考试中,相当多的考生看到哲学试题,会感到无从下手,难以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及要点。其实这并不奇怪,它恰好说明哲学课不同于一般的政治课,哲学的理论难度超过了其他政治理论。同时,它也提醒和要求我们,针对哲学理论抽象度高及哲学试题灵活性强的特点,运用符合哲学自身性质和特点的方法来复习哲学,这恐怕是无法选择的唯一选择。2021/6/274

复习哲学的根本方法不是死记硬背,而应遵循“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的十二字诀。所谓“循序渐进”,就是根据大纲,用逻辑线索梳理各章的知识点,抓住和弄清其中的重点、难点及疑点;所谓“融会贯通”,就是把这些知识点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联结成一个前后相连、左右逢源、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网络;而“灵活应用”,则是在全面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参照大纲的修订情况及其同当前实践的结合点,筛选出可能性较大的考查点,并用习题的方式给予分析,提高解题的能力。2021/6/275

由此观之,只有全面复习、系统把握、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才能抓得住、记得牢、用得上、考得好。常言道:“熟能生巧”,巧功夫来自于熟悉和熟练。对哲学原理不太熟悉,甚至太不熟悉,又不愿勤学慎思,不会熟练运用,要掌握哲学考试的所谓“技巧”,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2021/6/276

哲学原理要不要背?当然要,尤其在初学或复习的起始阶段,对于某些哲学专业名词的特定含义更要熟读牢记。然而,光去背诵,不去领会,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掌握哲学原理。“要想背,先得会”,对于哲学的复习来讲,确实是一个朴素而精深的真理。但这似乎又是个悖论。有人觉得,一方面,先要会了才能背;另一方面,眼一离开书,口就不能言,又怎能算会?于是先背下再说。殊不知,这还是不得法的表现。“背”哲学,不能象背唐诗宋词或外语单词,那些都是各自独立的篇章或词汇。

哲学有它自己的逻辑规则和理论体系,应该按照整体性的要求,进行系统性的复习,从而达到全面性的理解。体系通则一通百通,全局明则处处透明。如果对逻辑性极强的理论系统首先采取支离破碎、浅尝辄止的“背”,而不是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会”,那就真叫做倒因为果、南辕北辙,其结果不仅背不下(或背错了),而且会不了。有些同学背了几个月,辛苦得很,到头来还是不得要领,甚至莫明其妙、如坠云雾,只能生吞活剥、仓促上阵。最终,可能有侥幸过关者,但绝大多数都不能尽如人意。2021/6/277

寄语大家,作为共勉:“天道酬勤”。只要正心(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并得法(进行认真、合理的复习),哲学这道难关一定能攻破!2021/6/278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部分)【本章主题词及其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方法2021/6/279【本章内容提要】

作为绪论,本章首先讲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接着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最后回答了为什么和怎么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本章是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2021/6/2710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理论,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显然是一言难尽、众说纷纭。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创立者角度: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并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角度: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本章知识点简析】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021/6/2711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不同的范围,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进行界定。从狭义上: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021/6/2712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021/6/27132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用和证实科学社会主义目的和归宿理论基础2021/6/2714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首先,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要求

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

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三大工人运动2021/6/2715最后,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十九世纪人类思想三大优秀成果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2021/6/2716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以唯物史观为首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以剩余价值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2021/6/2717(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致力于自己学说的丰富和发展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3、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二)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四)2021/6/2718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方法

以上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这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所要努力达到的目的。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本章复习建议】

作为绪论,头绪比较多,提出的问题又贯穿全课程。因此,不必一开始就处处弄得明明白白,有些问题复习到后续章节,通过“回味”方可豁然开朗。本章复习的关键是抓住三个问号: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本章复习的重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基本内容和特点)2021/6/2719【本章例题】1.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狭义理解正确的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科学体系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阶级性一、单项选择题3.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A、》《资本论B、《共产党宣言》C、《反杜林论D、《国家与革命》》多项选择二、多项选择1.对马克思主义理解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上B、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C、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D、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2021/6/2720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三、分析题(包括命题辨析和材料解析)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马克思主义答案:单项选择1、C2、A3、A多项选择:1、BC2、BCD3、CD分析题:(1)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包括马恩创立的理论体系,也包括其后继者对它的丰富和发展,即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021/6/27212、材料1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材料2

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越来越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荒谬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材料3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论体系。中

《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2021/6/2722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坚持这一理论品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总体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哪里?答案:

(1)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进一步概括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2021/6/2723

(2)上述经典论述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021/6/2724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2021/6/2725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主题词及其逻辑关系】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可知论——不可知论——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实践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观——三大规律——五对范畴——辨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2021/6/2726【本章内容提要】本章分为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部分。辨证唯物论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涵盖了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与实践观;唯物辩证法回答了世界的状态问题,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其前提条件。【本章知识点简析】(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一、物质世界和实践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2.哲学的基本含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就是精神和物质或者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2021/6/2727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哲学

不可知论哲学2021/6/2728(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1.物质观的历史发展(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物质具体形态

物质=原子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021/6/2729客观实在1.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2.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3.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各种不同物质形态、结构和现象的最大共性的最高抽象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其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其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2021/6/2730

其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人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意识及其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心理人的意识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2021/6/2731(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本质)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内容本质)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意识的作用

a.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

具有能动创造性。

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2021/6/2732

意识可能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这就是列宁所说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b.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4.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

(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2021/6/2733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则会导致:a: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将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和不可知论。(人连一次都不能跨过一条河流)2021/6/2734b: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绝对运动,将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5.马克思主义是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2)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如基本粒子的直径、寿命)

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如距离的测定、时间的确定)(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2021/6/2735

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4)时间和空间有限性和无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021/6/2736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

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其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2021/6/2737

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生产劳动实践。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第三,科学实验。

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2021/6/2738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主体客体化:主体把自己的目的、意愿实现出来,使自然界人化;创造客体价值。

客体主体化:在实践过程中,客体因素不断被主体所吸收,成为主体的一部分,改造了主体的身体和精神,优化了主体。

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2021/6/2739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创造改变着自然界。

4.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马克思: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021/6/2740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征。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1.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021/6/2741联系的特点客观性

(联系观上坚持唯物论,批判唯心主义联系观)普遍性

多样性

(联系观上坚持辩证法)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2.发展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2021/6/2742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在今天,科学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1/6/274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及辨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的矛盾)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趋势和道路:前进和曲折的统一)(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

认识量的意义:

认识质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2021/6/2744

认识量的意义:一是,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二是,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做到心中有数。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认识度的意义:

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2)量变和质变及辨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021/6/2745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部分质变

量上的扩张

阶段性

部分质变局部性

部分质变

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对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一原理是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其次,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社会的发展也有量变、部分质变和质变等基本形式,与此相适应,稳定、改革和革命都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要环节。社会主义社会要获得发展,必须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最后,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2021/6/27462.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这里的“矛盾”不是形式逻辑矛盾,而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矛盾。

2021/6/2747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共同起作用,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2021/6/2748

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它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4.)内因和外因的关系2021/6/2749内因即内部矛盾;外因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第一,内因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第一位

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

变化的条件,

是第二位

的原因。第三,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2021/6/2750矛盾的特殊性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意义就在于,它既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不能完全包括个性,共性比个性深刻相互联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2)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和共性相联结而存在。

(3)在一定条件下,共性与个性相互转化。

2021/6/2751(6)矛盾分析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3.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自我否定

发展的环节

和联系的环节

实质是“扬弃”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必然要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021/6/2752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化,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于事物的结果,是外在的否定。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3)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1/6/2753(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1.原因和结果(1)含义: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2)辩证关系: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3)方法论意义: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2021/6/27542.必然性和偶然性

(1)含义: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辩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a.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b.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c.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a.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b.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c.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021/6/2755(3)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3.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1)含义: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2)辩证关系:

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2021/6/2756

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4.现象和本质

(1)含义: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2)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既对立又统一的。

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a.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b.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c.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2021/6/2757

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3)方法论意义: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因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5.内容和形式

(1)含义: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2)辩证关系:2021/6/2758内容与形式既对立又统一的。

一方面,内容与形式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a.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b.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3)方法论意义:

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2021/6/2759(四)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因此,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可以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仁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

2021/6/2760

(1)归纳与演绎

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

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归纳和演绎是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法,但两者又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归纳得来的;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它为归纳提供理论指导和论证。

(2)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

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分析与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反的思维方法,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了综合就没有科学的分析。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2021/6/2761(3)抽象与具体

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

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

人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过程,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4)逻辑与历史

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

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又有内在关联。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2021/6/2762以上介绍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把它概括为

:一、二、三、四、五。一即一个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二即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即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四即四种辨证思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五即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2021/6/2763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规律及其特点1.规律的含义: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第一,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第二,规律是必然的联系第三,规律是稳定的联系

第四,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

2021/6/2764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人可以改造自然,有目的地调控自然界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2021/6/2765(四)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是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统一原理相关联的问题。

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规律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是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主体选择就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本章复习建议】

作为“唯物论”部分,本章应着重抓住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与实践观,尤其是意识观和实践观进行复习。从近几年来看,这些部分都是命题的高发区(主要是选择题)。辩证法部分应抓住“一个核心、两个特征、三大规律、四种方法、五对范畴”进行复习。本部分难度大、试题类型多,是命题的密集区。在复习中,有必要对所有内容(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进行“地毯式轰炸”,一般不会落空。对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要善于应用。2021/6/2766【本章例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2、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3、恩格斯认为:“时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充分说明了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2021/6/27674、“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5、“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6、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粱亡。”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了: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7、孟子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知天矣。”这句话:A、揭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夸大了人本性的作用D、表明物质决定意识8、“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

2021/6/2768A、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B、人的个体差异性C、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

D、人的意识的能动性9、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D、变与不变是绝对的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

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2021/6/2769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2、“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3、“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4、无论何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A、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B、物质变换

C、活动交换

D、观念的转换2021/6/27705、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6、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下面从哲学角度评价和谐,其中理解正确的是:A、和谐是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B、和谐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C、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D、和谐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7、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

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2021/6/2771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9、“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10、2009年全球发生了HIM流感,经过科研人员连续攻关,最终生产出了疫苗,相信疫情终究会得到控制。这一事实充分体现的哲学原理有:A、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B、规律都是可以认识、把握与改造的C、人的意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

D、世界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单项选择1、D2、A3、C4、A5、B6、A7、B8、D9、C10、D多项选择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