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富贵不能淫》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14/27/wKhkGWddCnuADJt2AAIEmho86dA172.jpg)
![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富贵不能淫》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14/27/wKhkGWddCnuADJt2AAIEmho86dA1722.jpg)
![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富贵不能淫》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14/27/wKhkGWddCnuADJt2AAIEmho86dA1723.jpg)
![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富贵不能淫》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14/27/wKhkGWddCnuADJt2AAIEmho86dA1724.jpg)
![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富贵不能淫》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14/27/wKhkGWddCnuADJt2AAIEmho86dA17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富贵不能淫》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教师版)
[2022•广西•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
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搬大丈夫哉诚:诚实
B.丈夫之冠也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C.非法疝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D.将复行丧何及:怎么来得及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也一一公孙衍、张仪这两个人是怎么成为大丈夫的呢?
B.贫贱不能移一一生活贫穷和地位卑贱都不能让他改变自己的节操和追求。
C.俭以养德一一用俭朴节约的生活方式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D.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一做不到心无旁鹫、专心致志,就无法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进还是退,无论是受到金钱的诱惑、贫贱的困扰,还是面临暴力的威胁,都
始终践行“仁、礼、义”的准则,孟子认为这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B.景春认为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权倾天下,令人敬畏,还可以左
右时局,为天下守太平。孟子的阐释意在反驳景春的观点,维护传统礼义。
C.诸葛亮勉励后辈努力继承和践行“君子之行”,尤要守住“宁静”之心,明确追求
之志,勤于学习成才。
D.诸葛亮写这封信,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力戒“淫慢”“险躁”,珍惜时光,“励精”
“治性”,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021•辽宁・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
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
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月豆②,
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君,
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
道而杀之,今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月豆(d6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
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1.选出下列句了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崔杼谓晏子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
说》)
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造崩殂(诸葛亮《出师
表》)
C.公孙衍、张仪岂不搬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顺为正者策之不过道(韩愈《马说》)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2)劫吾以刃而失志,非勇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4.【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
自己的话概述理由。
5.【甲】文孟子用“”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
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2021•湖南衡阳•中考真题】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
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
齐大饥巴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屣③,贸贸然④来。黔
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
至于斯也。”从⑤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嗟也,可去;谢也,
可食。”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①饥:饥荒。②野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i)辑屐(ju):用袖子遮着脸,
跋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⑤从:跟着,追着。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必敬必武(戒:谨慎)
B.威武不能忘(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C.以待饿者而誉之(食:食物)
D.黔敖左奉食(奉:同“捧”,端着)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仅顺为正者②以至于斯也③往乏女家④曾子闻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2)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
B.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
者。
C.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食”。
D.乙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证明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
[2020•贵州铜仁•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周亚夫军细柳
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之;祝兹侯徐厉为将
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②之自劳军。至霸之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
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
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之至,又不得入。
于是之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
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
军。”成礼而去。
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也,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之、棘门军,若
儿戏耳,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富贵不能容,贫贱不能移
B.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荤霸之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军士吏森甲,锐兵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向的一项是()
A.居居天下之广居居无何
B.而将固可袭而虏也下视辙,登轼而望之
C.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已而乏细柳军
D.谢使人称诩:“皇帝敬劳将军。”秦王色挠,长跪而谕之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有澳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指出具有“仁”“义”“礼”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B.乙文主要记叙了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件,以生动的事迹突出了周
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C.甲乙两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都运用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了
公孙衍、周亚夫的才华和个性。
D.乙文中的周亚夫威武不能屈,应该也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4.把卷I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于是之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2020内蒙古通辽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语文】
文言文阅读
【甲】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
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
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流而扬波?众人皆
醉,何不哺糟而啜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
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者也?宁赴常流而葬也江鱼腹中
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蟾⑤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
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酶;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白的样子。
⑤温蟾(hud):尘渣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岂不确为大丈夫哉
②以顺为定者
③底发行吟泽畔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甲】文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4.屈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举世混浊”时却独自
“怀瑾握瑜”,正如孟子所说“"(用甲文中的语句作答),最后因不愿“以
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蟾”,自投汨罗而死,这也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
“"。请你另举一例历史之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
的事例。
【2020•广东省中考真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
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岂不确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走/寻向所志
C.此之消大丈夫/予调菊,花之隐逸者也
D.威武不能喘/猥自枉窟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2022•北京海淀•二模】
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奉命于危难之间为民请命
B.以顺为正者仅中有足乐者俭以养德
C.身民由之似占游者相乐后众不同
处处患之
D.不得志志存IWJ选
2.下面是对孟子何谓“大丈夫”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并简要说明理由。
【甲】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也道义,是大丈夫精神实质的体现。
【乙】无论是否得志,都要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共守道德之高标。
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在夏完淳身之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夏完淳,字存古,华亭人。年十六,从师陈子龙起兵太湖。子龙战败,完淳走吴
易军为参谋。易败,复与吴圣兆连谋反正,被执至留都。叛臣洪承畴欲宽释之,谬日:
“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厉声日:“吾当
闻洪亨九①先生本朝人杰,嵩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震悼褒邮,感动华夷。吾
当慕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承畴无以应,惟色沮而已。
时完淳妇翁②职方主事钱梅同在讯,气稍不振,完淳厉声日:“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
陈公于地下,岂不以奇伟大丈夫也哉!”梅遂不屈,与完淳同死,完淳时年十八。
(取材于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
【注】:①[洪亨九]指洪承畴。②[妇翁]指妻之父。
L2022•天津红桥•一模】
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孟子》
①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左之;女子之嫁
也,母命之,往送之门,莪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欺,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C.往送之门,戒之日戒:谨慎
D.威武不能言屈:使……屈服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也B.往之女家
C.得志,与民由之D.此之谓大丈夫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孟子认为,大丈夫既要坚守仁义道德的原则,又要有正确的立身处世的态度,对于
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不迷乱、动摇、屈服。
C.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
仁义之道。
D.文中,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了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也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L2022•广东广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
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
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
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
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
谓失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之》)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
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以顺为正者
安居而天下熄尔安敢轻吾射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乡为身死而不受。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认为乞丐不愿意接受别人用脚踩踏过的救命食物,这是一种没有丧失羞恶之心
的表现。
B.甲文认为贤者能时时内省并保本心,借此告诫人们要保持本心别丧失,须注重自身
修养。
C.乙文指出只要富贵不能使他屈服,贫败不能使他迷惑,威逼不能使他动摇,这样的
人就是“大丈夫”。
D.甲、乙两文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浅显易懂地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
能见利忘义。
[2022-安徽淮北•二模】
根据要求答题。
【甲】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
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馈大丈夫加
(2)往之安家金:
(3)贫贱不能寂就
(4)不可泰志杂
(5)禽志鹫:
2.翻译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切问而近思。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也?
(2)仁在中矣。
4.两文都谈了坚守志向,【甲】文认为无论得志与否,都(用自己的话
概括),【乙】文认为“”(用原文语句填空)。
[2022•山西•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一模】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
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读准字音,是阅读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八百里分盛下炙
(2)丈夫之舟也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五十弦翻塞外声/翻山越岭
B.岂不搬大丈夫哉/开册布公
C.独行道/背造而驰
D.威武不能扁/扁指可数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O
(2)得志,与民由之。
翻译:得志的时候,O
4.人生因追求而精彩。《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前三句,辛弃疾刻画
了一位的将军形象,抒发了词人渴望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富贵不
能淫》中孟子以景春的言论开篇,提出了——的论题,提醒人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威逼
利诱而做出违法乱纪、危害社会的事情,应该0这是古仁人的追求。
【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
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
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
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②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
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
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
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富贵不能容()
②与民由之()
③乃套能使者()
④西北国欣通于汉()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例句:以顺为正者
A.骞以郎应募B.不以物喜C.可仅一战D.以是人多仅书假
余
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4.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5.根据甲文中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乙文中的张骞能否称得之“大丈
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富贵不能淫》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教师版)
[2022•广西•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
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搬大丈夫哉诚:诚实
B.丈夫之冠也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C.非汰相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D.将复行皮何及:怎么来得及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也一一公孙衍、张仪这两个人是怎么成为大丈夫的呢?
B.贫贱不能移一一生活贫穷和地位卑贱都不能让他改变自己的节操和追求。
C.俭以养德一一用俭朴节约的生活方式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D.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一做不到心无旁鹫、专心致志,就无法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进还是退,无论是受到金钱的诱惑、贫贱的困扰,还是面临暴力的威胁,都
始终践行“仁、礼、义”的准则,孟子认为这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B.景春认为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权倾天下,令人敬畏,还可以左
右时局,为天下守太平。孟子的阐释意在反驳景春的观点,维护传统礼义。
C.诸葛亮勉励后辈努力继承和践行“君子之行”,尤要守住“宁静”之心,明确追求
之志,勤于学习成才。
D.诸葛亮写这封信,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力戒“淫慢”“险躁”,珍惜时光,“励精”
“治性”,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答案】
1.A
2.A
3.B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特殊用法,如通
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
意思是: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诚:副词,
真正,确实。不是“诚实”。故选A。
2.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A.语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也”中,是:这;焉:怎么;得:
能够。句意是:这(他们)怎么能够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不是“公孙衍、张仪
这两个人是怎么成为大丈夫的呢?”故选A。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从“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意思是:
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由此可知,公孙
衍和张仪不是“令人敬畏”,而是让人感到恐惧害怕,“安居而天下熄”也不能说是
“为天下守太平”。故选B。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
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
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
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
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礼’之,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之。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
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之。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
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
夫。”
【乙】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
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
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
不能在学习之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
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
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
怎么来得及?
[2021•辽宁•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
熄。”
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
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崔杼谓晏子日:“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腹.
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晏子日:“劫吾以刃而失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君
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日:“不可!子以子之君无
道而杀之,今臣有道之土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腹(d6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
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1.选出下列句了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崔杼谓晏子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
说》)
B.子以子之君无造而杀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造崩殂(诸葛亮《出师
表》)
C.公孙衍、张仪岂不搬大丈夫哉臣便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顺为正者策之不以道(韩愈《马说》)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2)劫吾以刃而失志,非勇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4.【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
自己的话概述理由。
5.【甲】文孟子用“”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
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案】
1.C
2.(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2)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
3.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4.(1)崔杼以共同管理齐国的好处来引诱晏子,晏子却不迷感;(2)崔杼威胁要
杀死晏子,晏子却不屈服。
5.妾妇之道(也)有道之土(也)
【解析】
1.A.告诉,对...说/认为;
B.道义/路,道路;
C.都是“真正,确实”;
D.把/按照;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关键词和句式。本题中的关键词:
①得,实现。与,和;由,遵从。
②劫,威逼,胁迫;失,放弃;非,不是;勇,勇敢。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
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
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
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
我也不变更自己的话。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
能使他的意志屈服。结合乙文中的语句崔杼说“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
变子言,戟既在月豆,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意思是“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
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
到你的心。希望你考虑这件事”。晏子则用“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回击,晏
子面对武力逼追、富贵诱惑,宁死不屈,不改变自己的言论,陈述自己不会用邪曲、
迂回之法来保全性命。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5.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的辨析和内容的理解筛选。甲文,孟子在反驳景春的观点时用
“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揣摩
主之的心理,拐弯抹角投所好。这样的行事方式,是固守儒家仁义之道、强调为人要
有原则的孟子所不齿的。通过类比的方法,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易于理解,说
服力强。
乙文根据“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臣有道之土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
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死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
子,这样就不可以施教于人了。可提取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道之士
(也)”。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
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
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
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
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礼’之,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之。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
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之。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
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
夫。”
【乙】崔杼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
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希望你考虑这件
事。”晏子说:“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引诱
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从而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
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变更自己的话。”崔杼准备杀死晏子,有人说:“不可以。您
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死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
这样就不可以施教于人了。”崔杼于是就释放了晏子。
[2021•湖南衡阳・中考真题】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
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
齐大饥®,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屣®,贸贸然④来。黔
敖左奉食,右执饮,日:“嗟,来食!”扬目而视之,日:“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
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日:“微与!嗟也,可去;谢也,
可食。”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①饥:饥荒。②野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i)辑屣(ju):用袖子遮着脸,
跋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⑤从:跟着,追着。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必敬必病(戒:谨慎)
B.威武不能扁(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C.以待饿者而在之(食:食物)
D.黔敖左靠食(奉:同“捧”,端着)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顺为正者②以至于斯也③往之女家④曾子闻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2)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
B.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
者。
C.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食”。
D.乙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证明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
【答案】
1.C
2.D
3.(1)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2)黔敖追向前去向他
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
4.C
【分析】
1.C.有误。“以待饿者而食之”的意思“以等待路过饥饿的人来吃”。“食”是“吃”
的意思。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①“以顺为正者”的“以"解释为:依据,按照;②“以至于斯也”的“以"解释为
连词,因此;①②不相同;
③“往之女家”的“之”解释为:至U;④“曾子闻之”的“之”解释为:代词;③④
不相同;
故选Do
3.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得,实现;志,志向;由,遵循。
(2)重点字词:从,跟随;谢,道歉。
4.C.有误。根据“微与!嗟也,可去;谢也,可食”分析,曾子认为,无礼呼唤时,
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故选C。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
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
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施工现场卸料风险点告知卡
- 职场技能提升的家庭作业实践案例
- 家庭健康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
- 科技展会中的人工智能与用户体验研究报告
- 二手房销售合同样本大全
- 临时仓储设备租赁合同2025
- 二手房买卖合同补充协议书范本
- 产品销售独家代理合同样本
- 中介代理办公租赁合同
- 人事管理外包合同细则
- 小小银行家-儿童银行知识、理财知识培训
- 物业公司缩减人员方案范本
- 河湖保护主题班会课件
- 机械基础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100题)
- 2022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数学试卷
- 阅读理解特训卷-英语四年级上册译林版三起含答案
- 国库集中支付培训班资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及业务操作教学课件
- 屋面及防水工程施工(第二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上海青浦区区管企业统一招考聘用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3年高一物理期末考试卷(人教版)
- 2023版押品考试题库必考点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