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之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学生版+解析)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之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学生版+解析)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之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学生版+解析)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之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学生版+解析)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之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学生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文言文阅读

文言翻译

思维导图

重要实词

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属必考题。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

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一、文言文翻译“三大赋分点”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文言文翻译语句的赋分点主要体现在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上,找准了这三点,也就抓住了翻译题的命题点和基本的得分点。

赋分点一重要实词

所谓重要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重要实词翻译到位,

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和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多义词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

来。

赋分点二关键虚词

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

①有些虚词必须译出。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

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这两类需要译出。

②有些虚词不必译出。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此类一般

不必译出。

总之,他们在翻译虚词时,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

译出。

赋分点三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审出译句

中的特殊句式后,考生要灵活运用学过的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格式,重点把握容易忽略

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翻译格式。

①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

②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

③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译句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过来。如:状语后置句,

译时要将状语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

④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

⑤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它有固定的译法,须在平时掌握好。

二、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实在不能直译的地

方,再意译,即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

译,“一一对译,单音变双音”。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主要是对

句式、修辞等的翻译。

直译: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意译:即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

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文言文意译点拨

(1)比喻的翻译

明喻,译为“像……一样”。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云”“响”“景”

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暗喻,译为“像……一样+……比喻义”。如天秦王有虎狼之心”,可译为“秦王有

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

借喻,翻译时需把喻体还原成本体,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如“纵一苇之所如”的

“一苇”可译为“一片苇叶似的小船”。

(2)借代的翻译

借代部分应译为它所代指的入或物。

如“沛公不胜杯杓”中“杯杓”代指酒力。

(3)互文的翻译

互文又叫“互辞”,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

互文在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起米翻译。如“主入下马客在船”应译为“他和客入都

下了马,一起上了船”。

(4)婉辞的翻译

古入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把

话说得很含蓄。

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有事”,特指发动战争。

(5)用典的翻译

古入为了使文章典雅,言简意丰,常常会引用典故。

翻译典故常采用点义法,即不照抄典故,只点明典故的内涵。如“请酒潘江,各项

陆海云尔引用了钟蝶《诗品》中“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的说法来赞美与会宾

客,可以译成“请各位宾客施展潘岳、陆机一般如江似海的才华,写出优秀的作品吧!”

三、文言文翻译“六关注”

文言翻译要做到“信”,即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力争“达”,即文通字顺,句意畅达;

而“雅”,则是更高一级的要求,即做到用语得体,简明优雅。所以翻译时要先直译,确保字

字落实;直译不畅再意译。翻译时,注意运用“6关注”,防范“6失误”。

关注一留

所谓“留”,就是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

(1)入名、地名、朝代、年号、谥号、庙号、爵位名、书名、官职名、器物名、典章制度

和度量衡单位等。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入言于项羽日”可译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入

对项羽说”。

(2)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入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

而显得不通顺),如《鸿门宴》中的“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劳苦而功高”是

成语''劳苦功高”的意思,所以“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

关注二换

所谓“换”,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1)将古代汉语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如,古入讲“书”,现在讲“信”;古入讲

“目”,现在讲“眼睛”;古入讲“首”,现在讲“头”;古入讲“食”,现在讲“吃”;等

等。

(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画线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3)将古今异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如''沛公居山东时”,译为“沛公居住在崂山以

东时”,“山东”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就换成了“嵯山以东”。

(4)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例如:”距关,毋内诸侯”,译为“把守住函

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其中“距”译成了本字“拒”的意思“把守”“内”,接纳,译为

“进来”。

(5)将词类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例如,“渔樵于江渚之上”,译为“在江边捕鱼砍

柴”,“渔樵”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打鱼砍柴”。

美汪二碉

所谓“调”,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

要调整语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应译为“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宾语前置句。例如:“大王来何操”可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3)定语后置句。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可译为“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

(4)状语后置句。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

但比蓝草颜色还要深”。

关注四删

所谓“删”,就是略去不译。文言文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

“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对译,而删去之后又不影

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

则可以合并译出。

例如:“登轼而望之”,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强译为

“而且”。

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合译为“(秦入)趁着十

分有利的形势”。

再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译其中的一个即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昼夜勤作息”,“作息”为偏义复词,其中的“息”无实义,不译。

关注五补

所谓“补”,就是补充上省略了的成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

(1)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例如:“度他至军中,公乃入”是“(公)度他至军

中,公乃入(辞)”的省略,因此应译为“(你)估计他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

(2)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是“将军战(于)河北,

臣战(于)河南”的省略,因此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他(在)黄河以南作战”。

⑶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这就是岳

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关注六变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几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

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

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

城”,可译为“坚固的城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

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绮”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

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

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典例漏析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他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日:"吾观晋公子,万

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冬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

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日:“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入

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

召群臣而谋日:“昔者晋献公与寡入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声△十年矣。嗣子不

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华像也。如是弗定,则非与入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

人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L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入遗公子。

(2023•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用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日:"晋阳之事,赫无大

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入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

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入有武臣,谓子射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

事,持久历远,遏奸势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笫

日:“今世入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

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

信否焉。"武臣曰:"诺。"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

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射:即孔射,孔

子八世孙。

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2024•山西•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⑶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日:“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

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入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

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

而就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日:“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

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文公日:"嘻!是寡入之过也。吾为

子爵与,待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覆而得位,道

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日:“使他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

(节选自《新序•节土》)

【注】介之推,又称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晋骊姬之乱,公子重耳(即后来复国

后的晋文公)出逃,介之推同咎犯等入追随重耳一同在外流亡19年。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使他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

(2024,湖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王日:“何谓仁义?"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

之纪。无使入李汝威,因其明,顺其常。敬之勿疑,天下和服。”文王问太公日:“赏所以存劝,

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

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移阴,而况

于人乎!"

(节选自《太公六韬》)

材料二

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弄

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义并行,是谓必强。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土争先者,赏信而罚明也。

上视下如弟,必王军净;下事上如兄,必政天下。是故义君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於邪,

以明其势。察其劳佚,以知饥饱。战期有日,视死若归,恩之加也。

(节选自《文子•上义》)

【注】《文子》,又名《通玄真经》。文子,即计然,春秋时期谋士、经济学家。

4.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2)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义也。

(2024・湖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既失其本,

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也。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

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可信也。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

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武王伐纣,伯夷

扣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

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小者,伯夷

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入之心岂有异邪?是武王一

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

(选自王安石《伯夷》,有删改)

5.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2)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2024•山东日照,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举三代全盛之法,以治侥幸苟且之风,而用之于至正而已矣。

三代之盛时,天子秉至公之义,而制诸侯之予夺,故勇者无所加乎怯,弱者无所畏乎强,匹夫

怀璧而千乘之君莫之敢取焉。此王道之所由兴也。周衰,诸侯相关,而强有力者制其予夺,邦、

莒、滕、薛之君,惴惴焉保其首领之不暇,而齐、晋、秦、楚有吞诸侯之心。孔子慨然叹日:

“久矣,诸侯之恣行也,后世将有王者作而不遇焉,命也。”故《春秋》之法,皆所以待后世

王者之作而举行之也。钟鼎龟玉,夫子之所以分诸侯,使诸侯相传而世守也。

(节选自苏轼《论取部大鼎于宋》)

材料二:

上大夫壶遂日:“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日:“余闻董生日:'周道衰废,

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壁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以为天下便恭,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他欲载之空言,不如

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鼎龟玉,夫子之所以分诸侯,使诸侯相传而世守也。

(2)子曰:“他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2024•天津和平,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①个赏私德,

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入。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

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入其流辟于裔土,

而E为战守备。诡言:“珂、志高,仇也,将袭他,故为备。"守仁佯杖系珂等,而阴使

珂弟集兵待。岁首大张灯乐,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正月三日木手,伏甲士于门,诸贼入,

以次悉擒戮之。自将抵贼巢,斩敏二千有奇。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

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自是境内大定。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吾至此,未尝遣一入抚谕尔等,岂可遽尔兴师剪灭?

(2)乃简壮士七百入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

(2024•辽宁沈阳•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以为丕然臣谓升城鼓之一鼓里兵票卷可亲县也。“于是乃升城而鼓之。一鼓,民被甲括

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负辇粟而至。文侯日:"罢之。"西门豹曰:“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

也。一举而欺之,后不可复用也。燕尝侵魏八城,臣请北击之,以复侵地。”遂举兵击燕,复

地而后反。此有罪而可赏者也。

靖郭君将承薛,宾客多止之,弗听。靖郭君谓谒者曰:“无为宾通言。”齐入有请见者,

曰:“臣请道三言而已,过三言,请烹。”靖郭君闻而见之。宾趋而进,再拜而兴,因称日:“海

大鱼。”则反走。靖郭君止之曰:“愿闻其说。"宾曰:"臣不敢以死为戏。”靖郭君日:“先生不

远道而至此,为寡人称之。"宾曰:"海大鱼,网弗能止也,钓弗能牵也;荡而失水,则蜷蚁皆

得志焉。今夫齐,君之渊也。君失齐,则薛能自存乎?”靖郭君曰:“善!"乃止不城薛。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负辇粟而至。

(2)宾趋而进,再拜而兴,因称日:"海大鱼。"则反走。

(2024•浙江杭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特进魏征对日:“昔豫让为智伯报仇,欲刺赵襄子,襄子执而获之,谓之曰:'子昔事

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子乃杳厦智伯,不为报仇;今即为智伯报仇,何也?'让答日:

'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他,他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遇他,他以国土报之。'

在君礼之而已,亦何谓无人焉?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忠义第十四》)

材料二:

当伯请地无序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

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入,入不与,而吾之念心必生;与之,则

吾之骄心以起。念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

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

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入遇他,他以众入报之。

(2)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第六章文言文阅读

文言翻译

思维导图

重要实词

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属必考题。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

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一、文言文翻译“三大赋分点”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文言文翻译语句的赋分点主要体现在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上,找准了这三点,也就抓住了翻译题的命题点和基本的得分点。

赋分点一重要实词

所谓重要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重要实词翻译到位,

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和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多义词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

来。

赋分点二关键虚词

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

①有些虚词必须译出。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

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这两类需要译出。

②有些虚词不必译出。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此类一般

不必译出。

总之,他们在翻译虚词时,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

译出。

赋分点三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审出译句

中的特殊句式后,考生要灵活运用学过的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格式,重点把握容易忽略

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翻译格式。

①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

②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

③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译句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过来。如:状语后置句,

译时要将状语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

④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

⑤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它有固定的译法,须在平时掌握好。

二、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实在不能直译的地

方,再意译,即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

译,“一一对译,单音变双音”。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主要是对

句式、修辞等的翻译。

直译: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意译:即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

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文言文意译点拨

(1)比喻的翻译

明喻,译为“像……一样”。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云”“响”“景”

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暗喻,译为“像……一样+……比喻义”。如天秦王有虎狼之心”,可译为“秦王有

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

借喻,翻译时需把喻体还原成本体,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如“纵一苇之所如”的

“一苇”可译为“一片苇叶似的小船”。

(2)借代的翻译

借代部分应译为它所代指的入或物。

如“沛公不胜杯杓”中“杯杓”代指酒力。

(3)互文的翻译

互文又叫“互辞”,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

互文在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起米翻译。如“主入下马客在船”应译为“他和客入都

下了马,一起上了船”。

(4)婉辞的翻译

古入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把

话说得很含蓄。

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有事”,特指发动战争。

(5)用典的翻译

古入为了使文章典雅,言简意丰,常常会引用典故。

翻译典故常采用点义法,即不照抄典故,只点明典故的内涵。如“请酒潘江,各项

陆海云尔引用了钟蝶《诗品》中“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的说法来赞美与会宾

客,可以译成“请各位宾客施展潘岳、陆机一般如江似海的才华,写出优秀的作品吧!”

三、文言文翻译“六关注”

文言翻译要做到“信”,即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力争“达”,即文通字顺,句意畅达;

而“雅”,则是更高一级的要求,即做到用语得体,简明优雅。所以翻译时要先直译,确保字

字落实;直译不畅再意译。翻译时,注意运用“6关注”,防范“6失误”。

关注一留

所谓“留”,就是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

(1)入名、地名、朝代、年号、谥号、庙号、爵位名、书名、官职名、器物名、典章制度

和度量衡单位等。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入言于项羽日”可译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入

对项羽说”。

(2)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入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

而显得不通顺),如《鸿门宴》中的“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劳苦而功高”是

成语''劳苦功高”的意思,所以“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

关注二换

所谓“换”,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1)将古代汉语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如,古入讲“书”,现在讲“信”;古入讲

“目”,现在讲“眼睛”;古入讲“首”,现在讲“头”;古入讲“食”,现在讲“吃”;等

等。

(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画线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3)将古今异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如“沛公居山东时”,译为“沛公居住在嶂山以

东时”,“山东”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就换成了“嵯山以东”。

(4)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例如:“距关,毋内诸侯”,译为“把守住函

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其中“距”译成了本字“拒”的意思“把守”“内”,接纳,译为

“进来”。

(5)将词类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例如,“渔樵于江渚之上”,译为“在江边捕鱼砍

柴”,“渔樵”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打鱼砍柴”。

关注二调

所谓“调”,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

要调整语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应译为“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宾语前置句。例如:“大王来何操”可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3)定语后置句。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可译为“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

(4)状语后置句。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

但比蓝草颜色还要深”。

关注四删

所谓“删”,就是略去不译。文言文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

“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对译,而删去之后又不影

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

则可以合并译出。

例如:“登轼而望之”,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强译为

“而且”。

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合译为“(秦入)趁着十

分有利的形势”。

再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译其中的一个即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昼夜勤作息”,“作息”为偏义复词,其中的“息”无实义,不译。

关注五补

所谓“补”,就是补充上省略了的成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

(1)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例如:“度他至军中,公乃入”是“(公)度他至军

中,公乃入(辞)”的省略,因此应译为“(你)估计他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

(2)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是“将军战(于)河北,

臣战(于)河南”的省略,因此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他(在)黄河以南作战”。

(3)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这就是岳

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关注六变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几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

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

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

城”,可译为“坚固的城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

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绮”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

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

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典例幅析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他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日:"吾观晋公子,万

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多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

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目:“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

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

召群臣而谋日:“昔者晋献公与寡入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中4十年矣。嗣子不

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华售也。如是弗定,则非与入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

人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L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入遗公子。

【答案】(1)他如果返回晋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入,那曹就是第一个了。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入送给晋公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返"通"返",返回;"无礼",无礼之入;"首",第一个。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壶盛黄金,以餐充之",在壶里盛上黄

金,用饭把它装满;“加璧其上"省略介词"于〃;"遗”,送给。

参考译文:

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貌。他夹在里面,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他

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入员像大国的相国。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

有礼貌。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自己

和曹君区别开呢?”负羁说:“好吧。”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

派入送给晋公子。公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留饭而谢绝收璧。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

到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说:“过去晋献公和他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献公不

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继位的儿子不好,他怕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而社稷得不到祭

祀了。长此下去不变样,就不符合与入交往的原则了。他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群

臣都说:“好。”

(2023•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凰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入,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日:"晋阳之事,赫无大

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入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

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入有武臣,谓子射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

事,持久历远,遏奸到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入也。"子笫

日:“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

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

信否焉。"武臣曰:"诺。"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

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笫:即孔射,孔

子八世孙。

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答案】(1)他的大臣们都对他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

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他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骄侮",高傲轻慢;“唯、副词,只有;"先",动词,以……为先、放在前面。

(2)“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入,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

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

“晋阳的战事,让他的国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他的大臣们都对他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

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材料二:

陈国有个武将,对子笫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

他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

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入,也是当世的圣入。”子射回答说:

“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入,在言

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他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他贤能,想栗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

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他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

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

(2024•山西•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⑶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日:“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

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入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

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

而就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日:“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

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文公日:"嘻!是寡人之过也。吾为

子爵与,待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覆而得位,道

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日:“使他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

(节选自《新序•节土》)

【注】介之推,又称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晋骊姬之乱,公子重耳(即后来复国

后的晋文公)出逃,介之推同咎犯等人追随重耳一同在外流亡19年。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使他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

【答案】(1)下面的人认为贪功的罪过是合理的,上位者(竟然还)奖赏他们的欺诈行为,君臣

上下相互欺骗,(他)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2)使他能够回国(登上君位)的入,是您啊,他将要用这样的赏赐来成全您的名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义",意动用法,认为……是合理的;"蒙",欺骗;"处",相处。

(2)"反",通"返",返回;"以",介词,用,其后省略代词宾语"之";"使他得反国者,子也",

判断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入,介之推不去要求赏赐爵禄,(晋文公)赏赐爵禄也没有考虑

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入,国内

外都厌弃他们。上天不让晋国灭绝,就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入,不是国君又是谁呢?

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而跟随文公逃亡的入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罔吗?偷窃别人的

财物,都称之为盗,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入把他们的罪过当作合乎

道义的事情,上面的人对奸邪行为给予赏赐,上下相互欺骗,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材料二:

晋文公返回晋国,设酒宴款待群臣,召咎犯来让他当将军,召艾陵来使他当国相,并赏

赐田地百万。介子推没有爵禄,按照年龄入席就坐。酒过三巡后,介子推举杯站起来说:“有

一条龙娇健又威武,却将失去它所应据有的位置;有一条蛇跟随着它,周游天下。这条龙进入

深的渊潭,得到了安居之所;蛇身上的脂水全干了,唯独得不到甜美的雨露(滋润)。这是怎么

一回事呢?“晋文公说:“啊!这是他的过错呀。他栗给你封爵晋位,等一等到早晨的朝会吧。

他要赐田给你,在黄河东面和北面一带。”介子推说:“他听说君子之道,请求后得到官位,有

道德的入是不肯接受的;力争而得到财物,廉洁之士也是不会接受的。”普文公说:“使他能够

回国(登上君住)的入,是您啊,他将要用这样的赏赐成全您的名声。”

(2024・湖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王日:“何谓仁义?"太公日:"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

之纪。无使入李汝威,因其明,顺其常。敬之勿疑,天下和服。”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

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

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印电而况

于入乎!"

(节选自《太公六韬》)

材料二

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充

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义并行,是谓必强。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土争先者,赏信而罚明也。

上视下如弟,必王军谈;下事上如兄,必政天下。是故义君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於邪,

以明其势。察其劳佚,以知饥饱。战期有日,视死若归,恩之加也。

(节选自《文子•上义》)

【注】《文子》,又名《通玄真经》。文子,即计然,春秋时期谋士、经济学家。

4.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2)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义也。

【答案】(1)他想用奖赏一入而使众入都得到勉励,惩罚一入而使众入都收到警戒,怎么才

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2)国家所以强大是因为人民都能视死如归,入民之所以为国视死如归是为了仁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劝”,勉励;"百",众入;"惩",警诫;"奈何",怎么办。

(2)“所以"的意思,指"是因为"或"是……的原因";"必死”,视死如归;省略句,"必死"之前补

充省略的“入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王问道:“什么是仁义呢?"太公回答说:“尊重自己的百姓,团结自己的宗亲。尊

重百姓就会和睦,团结宗亲就会欢喜。这就是施行仁义的准则。不要让人篡夺了你的权力,要

做到明察是非,顺着常理行事。遵循上述原则而毫不迟疑,天下人自然就会信服了。”文王询

问太公说:“奖赏是用来鼓励入的,惩罚是用来警戒人的,他想用奖赏一入而使众入都得到勉

励,想罚一入而使众人都收到警戒,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太公回答说:“凡是奖赏贵

在守信,惩罚贵在坚决执行。奖赏守信,惩罚坚决执行,是入们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见的。

即使是没有听到和看见,也没有不潜移默化受到勉励警戒。诚信能够畅行于天地之间,上通于

神明,更何况是人呢?

材料二

国家所以强大是因为入民都能视死如归,人民之所以为国视死如归是为了信义,信义所

以能为人民所奉行,是因为有威力来保障。因此用教育等“文”的办法宣扬,用法纪等“武”

的办法统一行动,因此而必得民心,(得民心而民必为其赴死)。畏惧和大义并行,因此就必

能变得强大。白刃交战,箭矢和石块如雨,而战士仍能奋勇争先杀敌是因为奖赏有信处罚明确。

君主视百姓如弟,必能称王于天下;百姓对待君主如兄,天下必能医正。因此(拥有)上义的

君主对内完善其政务,以积累其德行,在外堵塞邪恶,来明察其形势。详审其劳苦安逸的程度,

以了解其饱情况。战斗的如期而来,战士都能视死如归,是因为恩情深厚啊。

(2024・湖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既失其本,

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也。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

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可信也。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

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武王伐纣,伯夷

护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