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最常见的艺术门类是诗歌、音乐、舞蹈、建筑、雕刻和绘画、戏剧、小说以及近代歌剧、哑剧和电影剧之类综合性艺术。这些艺术之间的分别和关系,自从莱辛的《拉奥孔》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属于空间艺术的有建筑、雕刻和绘画,其功用主要是“状物”,或写静态,描绘在空间中直立和平铺并列的事物形状;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属于时间艺术的主要有舞蹈、音乐、诗歌和一般文学。其功用主要是叙事抒情,写动态,描绘的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事物发展过程,所涉及的感官较多。文学则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所以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的,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艺术之间的分别就是使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其次一个原因是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诗”(Poetry)这个词在西文里和“艺术”(Art)一样。本义是“制造”或“创作”。有人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是一切门类的艺术的共同要素,例如莱辛虽严格区分过诗和画的界限。我国却很早就有诗画同源说。大诗人往往同时是大画家,王维就是一个著例,苏轼说过:“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本人就同时擅长诗和画。在起源时,诗歌,音乐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后来虽分道扬镳,仍是藕断丝连。例如在近代歌剧和电影剧乃至民间曲艺里,语言艺术都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足以见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占的独特地位。文学的独特地位,还有一个浅而易见的原因。语言是人和人的交际工具,日常生活中谈话要靠它,交流思想感情要靠它,任何人都不能不同语言打交道。不是每个人都会音乐、舞蹈、雕刻、绘画和演剧,但是除聋子和哑巴以外,任何人都会说话,都会运用语言。说话的艺术就是最初的文学艺术。说话的艺术在古代西方叫做“修辞术”,研究说话艺术的科学叫作“修辞学”,和诗学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古代西方美学绝大部分是诗学和修辞学,亚理斯多德、但丁和文艺复兴时代无数诗论家都可以为证。专论其它艺术的美学著作是廖寥可数的。我国的情况也颇类似,历来盛行的是文论、诗论、诗话和词话,中国美学资料大部分也要从这类著作里找。文学在各门艺术中既占有这样独特地位,它的媒介既是人人都在运用的语言,而它的范围又这样广阔。这些事实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每个人都在天天运用语言,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时时刻刻在动荡,所以既有了文学工具,又有了文学材料。那就不必妄自菲薄,只要努一把力,就有可能成为语言艺术家或文学家。当文学家并不是任何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当文学家,不要把文学看作高不可攀。(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材料二: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些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唐人只说“书画异名而同体”。自宋以后,评论家就强调诗和画异体而同貌。例如张舜民《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中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钱鍪《次袁尚书巫山诗》中的“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无声诗”即“有形诗”和“有声画”即“无形画”的对比和西洋传统的诗、画对比,用意相类。古希腊诗人说过“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西塞罗的一部修辞学里提到“正如诗是说话的画,画该是静默的诗”。“不语诗”“能言画”和中国的“无声诗”“有声画”是同一回事。因为“声”在这里不指音响,就像旧小说里“不作声”,旧戏曲里“禁声!禁声!”的那个“声”字。古罗马诗人霍拉斯的名句“诗会像画”,经后人断章取义,理解作“诗原如画”。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所谓“诗画本一律”。诗、画是孪生姊妹的说法是千余年西方文艺理论的奠基石,也就是莱辛所要扫除的绊脚石。因为由他看来,诗、画各有各的面貌衣饰,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姊妹”。诗和画既然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而它们并非同一门艺术,又应该各具特殊性。它们的性能和领域的异同,是美学上重要理论问题。(摘编自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从莱辛的《拉奥孔》问世以来,艺术之间的分别和关系,一直是西方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B.时间艺术以叙事抒情,写动态为其主要功用,描绘事物先后承续的发展过程,涉及到多种感官。C.古代西方美学绝大部分是诗学修辞学,我国文论诗论盛行,再次证明文学是一门地位的艺术门类。D.莱辛认为诗画不仅是姊妹艺术,而且是孪生姊妹,而这一说法也是千余年西方文艺理论的奠基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之所以说是观念性的而不是感性的,是因为语言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人对事物的观念。B.只要有文学工具,有文学材料,同时又足够努力,文学并非高不可攀,人人能成为语言艺术家或是文学家。C.中国的“无形画”“有形诗”,“有声画”“无声诗”,西方的“不语诗”“能言画”都证明“诗画本一律”。D.苏轼认为“诗画本一律”,强调有诗画共同性,但这并不妨碍它们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所只有的特殊性。(3)结合材料二,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张舜民“诗是无形画”观点的一项是A.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4)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折枝》中认为“诗画本一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邮差先生师陀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但仍旧有许多剩余时间,每天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再加上岁月的侵蚀,他的脊背驼了。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他念着,将它们拣出来,然后小心地扎成一束。“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南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极幸运的从脚下飞起来。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这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他过去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这种怨言,心里充满善意,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家里有人吗?”他大声在过道里喊。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一条狗激烈的在她背后叫着。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干什么的?”老太太问。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老太太没有图章。“那你打个铺保(旧时以商店名义出具证明所做的保证)。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有多少?”“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他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那么在这个小城里,另外难道还会有什么事等候他吗?虽然他有时候是这样抱歉,他为这个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的照到街岸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注释】《邮差先生》是师陀先生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部小说。(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对邮差先生进行了肖像、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在故事情节上特意做了很多的设计,给人朴素的真实感。B.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以至觉得它们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C.小说叙述舒缓,略带散文化的风格,这并没有损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对情节的淡化处理,更有助于作品抒情风格的形成。D.小说善于从细微处的描写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面对家长,他尴尬地笑,面对老太太,他小心谨慎,展现了小城中人与人不太和谐的一面。(2)对文本有关内容分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邮差先生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一处情节表现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B.“小米饭”“大头菜”用来代指云南、甘肃,“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表明小城人虽然不了解,但也看不起的那种自大性格。C.“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表明邮差先生借职务之便常常窥视收件人的生活,这是小城生活的不便之处,也是作者要批判的地方。D.“他为这个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中的破折号,起语意转折的作用。将送来的不好消息省略,表现小城中人们思想的迷信。(3)小说以“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结尾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4)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散文化小说”,师陀先生的小说大多具有这一特点。请从这篇小说语言、情节和主题的特点的角度。对此谈谈你的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括字存中,以父任为述阳主簿。县依沫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加史馆检讨。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如是者三十一事,诏皆可之。尝白事丞相府,吴充问曰:“自免役令下,民之诋訾者今未衰也,是果于民何如?”括曰:“以为不便者,特士大夫与邑居之人习于复除者尔,无足恤也。独微户本无力役,而亦使出钱。则为可念。若悉弛之,使一无所预,则善矣。”充然其说,表行之。(种)谔师次五原,值大雪,粮饷不继,殿直刘归仁率众南奔。士卒二万人皆溃入塞,居民怖骇。括出东郊饯河东归师,得奔者数千,问曰:“副都总管遣汝归取粮,主者为何人?”曰:“在后。”即谕令各归屯。及暮,至者八百,未旬日,溃卒尽还。括出按兵,归仁至,括曰:“汝归取粮,何以不持军符?”归仁不能对,斩以徇。经数日,帝使内侍刘惟简来诘叛者,具以对。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者旧出处,传于世。(选自《宋史•沈括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县依沐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B.县依沐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C.县依沐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D.县依沐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天监,官署名,职能为掌管观察天文,并推算历法,文中沈括担任司天监提举一职。B.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通常有高雅的情趣和追求,文中指读书人。C.加,加官,宋朝常在兼职之外给子额外“加官”。以提升其品级或作为荣誉象征以示优宠。D.“饯河东归师”的“归”是回来的意思,与《论语》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的“归”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括提举司天监,针对过去积弊,制造新的天文、计时仪器,修订新历法,征集观测天象的书籍,把方技科分为五大类。B.在讨论边防事务的时候,沈括认为边境地区的人军事训练,应该以箭射出远近和射入硬物的深度作为训练考核的标准。C.针对免役令遭百姓诋毁攻击的情况,沈括认为本来不服力役的贫穷人家,可以完全不收他们的钱,就可以消除这种状况。D.种谔军队来到五原,正遇上下大雪,粮饷没有及时运到。殿直刘归仁因为回来取粮食,没有持军符,沈括就将他斩首示众。(4)把课本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②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兼爱》)(5)沈括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贡献,他还在民生、政治、军事等方面也取得了不菲的功绩,请结合选文加以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赋得有所思〔南北朝〕庾肩吾佳期竟不归,春日坐芳菲。拂匣看离扇,开箱见别衣。井梧生未合,宫槐卷复稀〔注〕。不及衔泥燕。从来相逐飞。〔注〕“井梧”二句:井边梧桐,嫩叶初生而不肥,道边宫槐,被春风吹动,嫩叶飘拂,露出枝丫。(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思妇怀人的诗,主人公正值婚期,但未婚夫竟然不归,所以只好孤独的赏春。B.百无聊赖,主人公开匣子打量情郎离别时所赠的扇子,又开箱检视临别时所穿的衣服。C.主人公的视野由室外转向室内,又由室内转向屋室外,写景有层次感,更显情思缠绵。D.结尾两句,由写景变为议论,直抒胸臆,从而将思妇浓重的愁思充分地表现了出来。(2)本诗如何扣住春天这一特点来抒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第三十三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2)我们在今天常常说要用真心换真心,孔子同样也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句子是“,”。(3)在中国古诗词中,“舟”这一意象紧紧伴随着文人士子的羁旅游宦生涯,具有丰厚的情感内涵。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天的田野是金灿灿的,但在延寿县的庆阳农场内,有一片稻田却格外:这片稻田的稻穗,金黄中带着一抹暗红,这就是《红楼梦》中提及的“稀罕物”——胭脂稻。《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庄头乌进孝进贾府交租,其中有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却只有“二石”。第七十五回写贾母在宁府要吃稀饭,尤氏立即捧来一碗红稻米粥,贾母只吃了半碗,就吩咐把剩下的粥送给病中的王熙凤。胭脂稻的珍贵于此。胭脂稻因其米粒形美、色红、粒长,煮熟后“气香而味腴”,因此得名胭脂稻,民间则称之为红稻米。相关研究表明,胭脂稻具有富含花青素,氨基酸含量高、微量元素丰富等三大特征,对身体健康。用这种稻米做出来的饭,有一股特殊的清香,特别是用它来煮粥。味道更佳。另外,胭脂稻还有个外号叫“三伸腰”,因为这种稻米“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米质不散”的特点,然而每一次回锅,米粒都能伸长一段。(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胭脂稻”这个名字取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小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年的10月13日是世界视力日,视力健康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①,国家卫健委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2.7%。就在不少孩子戴上“小眼镜”之时,②。全校536名学生无一人近视,所有孩子视力全在5.0或以上,其中视力最好的能轻松看到5.3(2.0),也就是大家常形容的飞行员视力。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小学,保护好孩子视力是所有人的共识。校长孙付标说:“呵护好孩子的眼睛,是我们这代‘眼镜教师’最想给他们的礼物,”③:学生不能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校;孩子们每天睡足10个半小时;营养均衡;学校周边绿水青山,校内绿植环绕;眼保健操与读写姿势正确。孙付标特别强调了一条独门秘籍——孩子们每天有3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时间。湾塘小学“零近视”的经验做法,让更多家长、老师认识到户外活动的重要性。滴水可见太阳,保护好孩子明亮的眼睛,是大家共同的责任!(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B.他发现人们住在山洞里,饥寒交迫;他们被野兽捕食,甚至彼此猎食——他们实在是一切生物中最可怜的了。C.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D.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睡着了。(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七律•冬云》“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黄石公三略》敬仰英雄、传承英雄的精神血脉已成为当代青年的自觉追求。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在“致敬英雄”的主题演讲比赛上与同学分享你的思考与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最常见的艺术门类是诗歌、音乐、舞蹈、建筑、雕刻和绘画、戏剧、小说以及近代歌剧、哑剧和电影剧之类综合性艺术。这些艺术之间的分别和关系,自从莱辛的《拉奥孔》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属于空间艺术的有建筑、雕刻和绘画,其功用主要是“状物”,或写静态,描绘在空间中直立和平铺并列的事物形状;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属于时间艺术的主要有舞蹈、音乐、诗歌和一般文学。其功用主要是叙事抒情,写动态,描绘的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事物发展过程,所涉及的感官较多。文学则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所以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的,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艺术之间的分别就是使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其次一个原因是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诗”(Poetry)这个词在西文里和“艺术”(Art)一样。本义是“制造”或“创作”。有人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是一切门类的艺术的共同要素,例如莱辛虽严格区分过诗和画的界限。我国却很早就有诗画同源说。大诗人往往同时是大画家,王维就是一个著例,苏轼说过:“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本人就同时擅长诗和画。在起源时,诗歌,音乐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后来虽分道扬镳,仍是藕断丝连。例如在近代歌剧和电影剧乃至民间曲艺里,语言艺术都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足以见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占的独特地位。文学的独特地位,还有一个浅而易见的原因。语言是人和人的交际工具,日常生活中谈话要靠它,交流思想感情要靠它,任何人都不能不同语言打交道。不是每个人都会音乐、舞蹈、雕刻、绘画和演剧,但是除聋子和哑巴以外,任何人都会说话,都会运用语言。说话的艺术就是最初的文学艺术。说话的艺术在古代西方叫做“修辞术”,研究说话艺术的科学叫作“修辞学”,和诗学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古代西方美学绝大部分是诗学和修辞学,亚理斯多德、但丁和文艺复兴时代无数诗论家都可以为证。专论其它艺术的美学著作是廖寥可数的。我国的情况也颇类似,历来盛行的是文论、诗论、诗话和词话,中国美学资料大部分也要从这类著作里找。文学在各门艺术中既占有这样独特地位,它的媒介既是人人都在运用的语言,而它的范围又这样广阔。这些事实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每个人都在天天运用语言,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时时刻刻在动荡,所以既有了文学工具,又有了文学材料。那就不必妄自菲薄,只要努一把力,就有可能成为语言艺术家或文学家。当文学家并不是任何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当文学家,不要把文学看作高不可攀。(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材料二: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些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唐人只说“书画异名而同体”。自宋以后,评论家就强调诗和画异体而同貌。例如张舜民《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中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钱鍪《次袁尚书巫山诗》中的“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无声诗”即“有形诗”和“有声画”即“无形画”的对比和西洋传统的诗、画对比,用意相类。古希腊诗人说过“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西塞罗的一部修辞学里提到“正如诗是说话的画,画该是静默的诗”。“不语诗”“能言画”和中国的“无声诗”“有声画”是同一回事。因为“声”在这里不指音响,就像旧小说里“不作声”,旧戏曲里“禁声!禁声!”的那个“声”字。古罗马诗人霍拉斯的名句“诗会像画”,经后人断章取义,理解作“诗原如画”。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所谓“诗画本一律”。诗、画是孪生姊妹的说法是千余年西方文艺理论的奠基石,也就是莱辛所要扫除的绊脚石。因为由他看来,诗、画各有各的面貌衣饰,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姊妹”。诗和画既然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而它们并非同一门艺术,又应该各具特殊性。它们的性能和领域的异同,是美学上重要理论问题。(摘编自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自从莱辛的《拉奥孔》问世以来,艺术之间的分别和关系,一直是西方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B.时间艺术以叙事抒情,写动态为其主要功用,描绘事物先后承续的发展过程,涉及到多种感官。C.古代西方美学绝大部分是诗学修辞学,我国文论诗论盛行,再次证明文学是一门地位的艺术门类。D.莱辛认为诗画不仅是姊妹艺术,而且是孪生姊妹,而这一说法也是千余年西方文艺理论的奠基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语言之所以说是观念性的而不是感性的,是因为语言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人对事物的观念。B.只要有文学工具,有文学材料,同时又足够努力,文学并非高不可攀,人人能成为语言艺术家或是文学家。C.中国的“无形画”“有形诗”,“有声画”“无声诗”,西方的“不语诗”“能言画”都证明“诗画本一律”。D.苏轼认为“诗画本一律”,强调有诗画共同性,但这并不妨碍它们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所只有的特殊性。(3)结合材料二,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张舜民“诗是无形画”观点的一项是CA.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4)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折枝》中认为“诗画本一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说法,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莱辛认为诗、画是孪生姊妹”有误,材料二原文内容“诗、画是孪生姊妹的说法是千余年西方文艺理论的奠基石,也就是莱辛所要扫除的绊脚石”可见,莱辛并不认同“诗、画是孪生姊妹”这一说法。故选:D。(2)B.“人人能成为语言艺术家或文学家”错误,过于绝对、武断。从根据材料一最末一段原文“就有可能成为语言艺术家或文学家”“每个人都可当文学家”可见,所有条件都具备,也只是一种可能性。故选:B。(3)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的诗句。这两句诗以议论入诗,诗的画面感并不强,不能很好地体现出“诗是无形画”这一观点。故选:C。(4)由材料一第一段“属于时间艺术的主要有舞蹈、音乐、诗歌和一般文学。其功用主要是叙事抒情,写动态,描绘的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事物发展过程,所涉及的感官较多”“文学则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所以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的,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艺术之间的分别就是使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可归纳出:别的艺术种类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文学所涉及的感官较多,尤其是文学的媒介是观念性的语言,它能引起人们对事物的观念。由材料一第二段“其次一个原因是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有人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是一切门类的艺术的共同要素”“在起源时,诗歌,音乐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后来虽分道扬镳,仍是藕断丝连。例如在近代歌剧和电影剧乃至民间曲艺里,语言艺术都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足以见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占的独特地位”可归纳出:文学是最高的艺术,是一切门类的艺术的共同要素。由材料一第三段“说话的艺术就是最初的文学艺术……古代西方美学绝大部分是诗学和修辞学……专论其它艺术的美学著作是廖寥可数的。我国的情况也颇类似,历来盛行的是文论、诗论、诗话和词话,中国美学资料大部分也要从这类著作里找”可归纳出:古代专论其他艺术的美学著作很少,中西方美学资料大多出自文学论著。由材料一第三段“文学的独特地位,还有一个浅而易见的原因。语言是人和人的交际工具,日常生活中谈话要靠它,交流思想感情要靠它,任何人都不能不同语言打交道。不是每个人都会音乐、舞蹈、雕刻、绘画和演剧,但是除聋子和哑巴以外,任何人都会说话,都会运用语言。说话的艺术就是最初的文学艺术”可归纳出:文学的媒介是人人都在运用的语言,这对每个人来说更易于接受,具有普适性。(5)若表达同意,可结合材料一原文“我国却很早就有诗画同源说。大诗人往往同时是大画家,王维就是一个著例”得出诗与画一本同源、理法一贯,诗、画艺术相通的理由;从材料一“苏轼本人就同时擅长诗和画。在起源时,诗歌,音乐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后来虽分道扬镳,仍是藕断丝连”“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得出诗画之间仍具有关联性,以及具有相同的美感的理由;从材料一“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诗’(Poetry)这个词在西文里和‘艺术’(Art)一样”得出不仅是诗与画,艺术之间的相通针对所有艺术门类,这符合材料一“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的观点。若表达不同意,则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属于空间艺术的有建筑、雕刻和绘画,其功用主要是‘状物’,或写静态,描绘在空间中直立和平铺并列的事物形状;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文学则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所以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的,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这两者说明诗与画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以及二者之间表达形式,描写对象,感受方式不同;可结合材料二最后“诗和画既然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而它们并非同一门艺术,又应该各具特殊性”得出艺术之间的界限清晰,各具特点。这符合材料二“诗和画既然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而它们并非同一门艺术,又应该各具特殊性”的观点的理由。答案:(1)D(2)B(3)C(4)论述文学具有独特地位的原因:①别的艺术种类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文学所涉及的感官较多,尤其是文学的媒介是观念性的语言,它能引起人们对事物的观念;②文学是最高的艺术,是一切门类的艺术的共同要素;③古代专论其他艺术的美学著作很少,中西方美学资料大多出自文学论著;④文学的媒介是人人都在运用的语言,这对每个人来说更易于接受,具有普适性。(5)同意:①诗与画一本同源、理法一贯,诗、画艺术相通。②诗、画表现形式不同,但美的感受都是相同的,都具有诗意。③不仅是诗与画,艺术之间的相通针对所有艺术门类,这符合材料一“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的观点。不同意:①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②诗、画虽然都是艺术,但是二者之间表达形式,描写对象,感受方式不同。③艺术之间的界限清晰,各具特点。这符合材料二“诗和画既然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而它们并非同一门艺术,又应该各具特殊性”的观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邮差先生师陀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但仍旧有许多剩余时间,每天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再加上岁月的侵蚀,他的脊背驼了。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他念着,将它们拣出来,然后小心地扎成一束。“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南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极幸运的从脚下飞起来。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这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他过去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这种怨言,心里充满善意,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家里有人吗?”他大声在过道里喊。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一条狗激烈的在她背后叫着。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干什么的?”老太太问。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老太太没有图章。“那你打个铺保(旧时以商店名义出具证明所做的保证)。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有多少?”“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他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那么在这个小城里,另外难道还会有什么事等候他吗?虽然他有时候是这样抱歉,他为这个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的照到街岸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注释】《邮差先生》是师陀先生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部小说。(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CA.作者对邮差先生进行了肖像、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在故事情节上特意做了很多的设计,给人朴素的真实感。B.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以至觉得它们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C.小说叙述舒缓,略带散文化的风格,这并没有损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对情节的淡化处理,更有助于作品抒情风格的形成。D.小说善于从细微处的描写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面对家长,他尴尬地笑,面对老太太,他小心谨慎,展现了小城中人与人不太和谐的一面。(2)对文本有关内容分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邮差先生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一处情节表现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B.“小米饭”“大头菜”用来代指云南、甘肃,“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表明小城人虽然不了解,但也看不起的那种自大性格。C.“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表明邮差先生借职务之便常常窥视收件人的生活,这是小城生活的不便之处,也是作者要批判的地方。D.“他为这个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中的破折号,起语意转折的作用。将送来的不好消息省略,表现小城中人们思想的迷信。(3)小说以“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结尾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4)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散文化小说”,师陀先生的小说大多具有这一特点。请从这篇小说语言、情节和主题的特点的角度。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在故事情节上特意做了很多的设计”错误,小说就是写一个老年邮差给小城里的人送信,情节简单,没有在情节上做很多的设计。B.“小城落后、闭塞”概括错误,结合“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母猪带领着小猪”“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极幸运的从脚下飞起来”可知,小城的特点应是“平静、恬淡”。C.正确。D.“他尴尬地笑”“小心谨慎”“人与人不太和谐”表述均有误,从原文上看,作者传达的意思是人际关系和谐。故选:C。(2)A.正确。B.“用来代指云南、甘肃”错误,“小米饭”“大头菜”用来代指想象中云南、甘肃的生活,且用这种幽默的语言表现邮差寓居小城,未曾去过远处;C.“表明邮差先生借职务之便常常窥视收件人的生活,这是小城生活的不便之处,也是作者要批判的地方”错误,“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表明邮差先生熟知周围人的生活,也表现了小城的“小”,和小城生活中的人情温暖。D.“表现小城中人们思想的迷信”错误,将送来的不好消息省略,表明邮差先生对极少有的坏消息表示歉意和忌讳。故选:A。(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是邮差先生对小城的赞叹,表面上看是赞叹小城的天气好,其实是对小城生活很满意。结合前文的描写“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母猪带领着小猪”“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极幸运的从脚下飞起来”“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可知,小城里的生活很安详、静谧,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舒适很快乐,每天都有好心情。结构上,此句赞叹小城天气好,照应了上文三处描写“阳光”的句子,分别是“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着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这样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紧凑完整。主题上,结合注释“《邮差先生》是师陀先生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部小说”可知,小说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小城还没有被战争的硝烟笼罩,作者极力赞美小城宁静温馨的生活,正是表达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4)语言上,“散文化小说”语言平淡舒缓,少铺陈,以此来表现小人物的真实生活。如本文“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极幸运的从脚下飞起来。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他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小说以邮差先生的所见所闻所想展现出小城宁静、祥和、舒缓的生活情调。情节上,“散文化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本文淡化情节,只写邮差先生送信时悠然自得的心态,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如“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唯一一个详细一点的情节就是跟一个老太太的交涉,“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老太太没有图章。‘那你打个铺保(旧时以商店名义出具证明所做的保证)。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有多少?’’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小说叙事节奏缓慢,只是写邮差先生给各家送信,以及他对所有认识、不认识的写信人、收信人的热心体贴、尽职尽责,体现了作品含蓄而抒情的风格。主题上,“散文化小说”含蓄散淡,以小见大。小说描写邮差先生分发邮件的平淡和自乐,如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写于抗日战争期间的作品。但从平淡舒缓的叙述和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战争年代下浓重的乡土情结和平民关怀意识,如“‘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南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答案:(1)C(2)A(3)①这句话表面是在说小城的天气晴好,实际上是说小城里的生活很安详、静谧,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舒适很快乐,每天都有好心情;②在结构上与上文三处写到的“阳光”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紧凑完整;③展现出抗日战争背景下,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4)①小说语言平淡舒缓,少铺陈,以此来表现小人物的真实生活。小说以邮差先生的所见所闻所想展现出小城宁静、祥和、舒缓的生活情调。②小说淡化情节,结构散化,虚化人物,营造意境,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了自然的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的心理状况。如用邮差先生的送信的经过串联起全文,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形成了作品的抒情风格。③小说主题含蓄散淡,以小见大。文章中分发邮件时的平淡和自乐,让人察觉不出小说写于哀鸿遍布之时。我们从作者笔下感受到的,是战争年代下浓重的乡土情结和平民关怀意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括字存中,以父任为述阳主簿。县依沫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加史馆检讨。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如是者三十一事,诏皆可之。尝白事丞相府,吴充问曰:“自免役令下,民之诋訾者今未衰也,是果于民何如?”括曰:“以为不便者,特士大夫与邑居之人习于复除者尔,无足恤也。独微户本无力役,而亦使出钱。则为可念。若悉弛之,使一无所预,则善矣。”充然其说,表行之。(种)谔师次五原,值大雪,粮饷不继,殿直刘归仁率众南奔。士卒二万人皆溃入塞,居民怖骇。括出东郊饯河东归师,得奔者数千,问曰:“副都总管遣汝归取粮,主者为何人?”曰:“在后。”即谕令各归屯。及暮,至者八百,未旬日,溃卒尽还。括出按兵,归仁至,括曰:“汝归取粮,何以不持军符?”归仁不能对,斩以徇。经数日,帝使内侍刘惟简来诘叛者,具以对。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者旧出处,传于世。(选自《宋史•沈括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县依沐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B.县依沐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C.县依沐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D.县依沐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司天监,官署名,职能为掌管观察天文,并推算历法,文中沈括担任司天监提举一职。B.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通常有高雅的情趣和追求,文中指读书人。C.加,加官,宋朝常在兼职之外给子额外“加官”。以提升其品级或作为荣誉象征以示优宠。D.“饯河东归师”的“归”是回来的意思,与《论语》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的“归”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沈括提举司天监,针对过去积弊,制造新的天文、计时仪器,修订新历法,征集观测天象的书籍,把方技科分为五大类。B.在讨论边防事务的时候,沈括认为边境地区的人军事训练,应该以箭射出远近和射入硬物的深度作为训练考核的标准。C.针对免役令遭百姓诋毁攻击的情况,沈括认为本来不服力役的贫穷人家,可以完全不收他们的钱,就可以消除这种状况。D.种谔军队来到五原,正遇上下大雪,粮饷没有及时运到。殿直刘归仁因为回来取粮食,没有持军符,沈括就将他斩首示众。(4)把课本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②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兼爱》)(5)沈括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贡献,他还在民生、政治、军事等方面也取得了不菲的功绩,请结合选文加以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沭阳县靠着沭水,是职方氏所写的“水泽叫沂水、沭水”的地方。早先的河道漫衍为停滞不流的污泽,沈括重新修筑二堤,疏浚水流为一百条水渠九个水坝,得到上等好田七千顷。“浸曰沂沭者”为所书内容,不能与“书”断开,排除AD;“疏水”,疏浚水流,不能作为“括新其二坊”的宾语,而应与“为百渠九堰”断到一起,排除CD。故选:B。(2)D.“饯河东归师”的“归”是“回来”;句意:沈括出城在东郊用酒食接待回来的河东军队。/“天下归仁”的“归”是“称赞,称许”;句意:天下都赞许他是仁德之人。二者含义不同。故选:D。(3)D.“因回来取粮食,没有持军符,沈括就将他斩首示众”错误,原文是“粮饷不继,殿直刘归仁率众南奔”,因此可见,殿直刘归仁因缺粮率领部下逃跑,为掩盖其溃逃,谎称回来取粮食,沈括识破他的伎俩,斩首示众,稳定军心。而不是因没有持军符取粮斩首。故选:D。(4)①“以”,用;“运之掌上”,状语后置句,“在手掌里运转”;“不忍人”,怜爱、怜悯别人。译文: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②“杀身”,牺牲自身、舍生;“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判断句;“所皆难”,所字结构。译文:现在攻城打仗,为了名利牺牲自身,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以去做的事情。(5)①由“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可概括出——水利:主持治理沭水的工程,修筑渠堰;②由“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可概括出——天文:改进仪器;③由“括曰:‘以为不便者,特士大夫与邑居之人习于复除者尔,无足恤也。独微户本无力役,而亦使出钱,则为可念。若悉弛之,使一无所预,则善矣。’充然其说,表行之”可概括出——改革律法:对百姓放宽免役法;④由“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括出按兵,归仁至,括曰:‘汝归取粮,何以不持军符?’归仁不能对,斩以徇”可概括出——军事:精心研究兵器,战略战术;明于治军。答案:(1)B(2)D(3)D(4)①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②现在攻城打仗,为了名利牺牲自身,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以去做的事情。(5)①水利:主持治理沭水的工程,修筑渠堰;②天文:改进仪器;③改革律法:对百姓放宽免役法;④军事:精心研究兵器,战略战术;明于治军。参考译文:沈括,字存中,钱塘人,因为父荫得官为沭阳主簿。沭阳县靠着沭水,是职方氏所写的“水泽叫沂水、沭水”的地方。早先的河道漫衍为停滞不流的污泽,沈括重新修筑二堤,疏浚水流为一百条水渠九个水坝,得到上等好田七千顷。升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当时的日官都是庸庸碌碌的人,对于天文现象、天体图象及天文仪器,几乎全然不知。沈括开始设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召请卫朴修造新的历法,向全国各地征集太史用的观测天象的书籍,在司天监里参杂使用读书人,把方技科分为五项,这些办法后来都被采用施行。加官为史馆检讨。当时朝廷要京城附近地区的百姓每户出马充作赋税以保卫边境,百姓把这当作灾难。沈括说:“北方地区马多而且人们熟悉骑马作战,好比是中原之国擅长强弩。如今舍弃我们擅长的技艺,勉强去做不擅长的事,怎么能够取得胜利。”另外边境地区的人练习打仗,只以拉开弓的强度来确定高下,但未必能射穿皮革,沈括说应该以射出远近的距离和射入硬物的程度作为考核的标准。沈括提出类似的意见三十一件,皇帝降诏都同意实行。沈括曾经到丞相府汇报事情,吴充问他说:“自从免役令颁布以后,百姓对它的诋毁攻击至今没有减少。免役法究竟对百姓怎么样?”沈括说:“认为不方便的,只是士大夫和城市中习惯于免除服役的人,这不必顾虑。只是有些贫穷寒微人家本来规定不服力役的,现在也要他们出钱,那是应该考虑的。如果对这些人全部放宽,完全不收他们的钱,就好了。”吴充认为他说得对,上表朝廷施行了这项建议。种谔军队来到五原,正遇下大雪,粮饷没有及时运到,殿直刘归仁率领部下向南奔逃,士兵三万多人都溃散入塞,当地居民十分恐慌。沈括出城在东郊用酒食接待回来的河东军队,得到逃回来的士兵几千人,问他们说:“副都总管派你们回来取粮食,为首的人是谁呢?”士兵回答说:“在后面。”沈括便命令他们各回兵营去。到了晚上,又到了八百人,不到十天,溃散的士兵全部回来了。沈括出去巡察部队,刘归仁来见,沈括说:“你回来取粮食,为什么不拿军符?”刘归仁无言以对,沈括将他斩首示众。过了几天,神宗派内侍刘惟简来查问叛乱的人,沈括把处理的情况报告了朝廷。括学识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都有著作论述。他又把平时与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编成《笔谈》一书,大多记载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故旧老臣的进退,流传于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赋得有所思〔南北朝〕庾肩吾佳期竟不归,春日坐芳菲。拂匣看离扇,开箱见别衣。井梧生未合,宫槐卷复稀〔注〕。不及衔泥燕。从来相逐飞。〔注〕“井梧”二句:井边梧桐,嫩叶初生而不肥,道边宫槐,被春风吹动,嫩叶飘拂,露出枝丫。(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是一首思妇怀人的诗,主人公正值婚期,但未婚夫竟然不归,所以只好孤独的赏春。B.百无聊赖,主人公开匣子打量情郎离别时所赠的扇子,又开箱检视临别时所穿的衣服。C.主人公的视野由室外转向室内,又由室内转向屋室外,写景有层次感,更显情思缠绵。D.结尾两句,由写景变为议论,直抒胸臆,从而将思妇浓重的愁思充分地表现了出来。(2)本诗如何扣住春天这一特点来抒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首句的“佳期”是指春天到来的美好日子,不能理解为“婚期”。故选:A。(2)“佳期竟不归,春日坐芳菲”,“佳期”是指春天到来的美好日子,“坐芳菲”坐看香草也。描写春日美景,春天,草长莺飞,万物竞秀,面对春日芳景,目睹万花争艳,倍生孤凄之感。一、二句以春天的美好反衬思妇的孤独,以乐景衬哀情。五、六二句,写女主人公的视野由屋内转至屋外,井边梧桐,嫩叶初生而不肥,道边宫槐,被春风吹动,嫩叶飘拂,疏疏落落,露出了纵横枝桠。这一切,恰似自己若断若续的愁思恨缕。在写景中含蓄着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描写春天的意象,惹人愁思连绵不断。最后二句,“不及衔泥燕,从来相逐飞。”由屋外的梧桐和宫槐,自然地转至屋内梁上衔泥筑巢的燕子。“衔泥燕”,这乃是春天特有的时令景物,它一方面和“芳菲”“井梧”“宫槐”等相互映衬,进一步渲染春日的气氛,烘托离别相思之情;另一方面,从衔泥双飞的燕子,与自己形单影只对比,很自然地生发出“不及衔泥燕,从来相逐飞”的感叹,从而将思妇浓重的愁思充分表现了出来。答案:(1)A(2)①一、二句以春天的美好反衬思妇的孤独,以乐景衬哀情,不言愁而愁已满纸;②五、六两句运用比兴,抓住富有春天特色的意象,写梧桐嫩叶初生而不肥,宫槐被春风吹动,疏疏落落,恰似若断若续的愁思;③最后两句抓住衔泥双燕这一春天特有的时令景物,与自己形单影只对比,发出人不如燕的感叹,无理而妙,将思妇浓重的愁思充分表现了出来。(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第三十三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我们在今天常常说要用真心换真心,孔子同样也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在中国古诗词中,“舟”这一意象紧紧伴随着文人士子的羁旅游宦生涯,具有丰厚的情感内涵。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重点字:智)(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点字:施)(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重点字:孤/樯/渚/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天的田野是金灿灿的,但在延寿县的庆阳农场内,有一片稻田却格外:这片稻田的稻穗,金黄中带着一抹暗红,这就是《红楼梦》中提及的“稀罕物”——胭脂稻。《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庄头乌进孝进贾府交租,其中有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却只有“二石”。第七十五回写贾母在宁府要吃稀饭,尤氏立即捧来一碗红稻米粥,贾母只吃了半碗,就吩咐把剩下的粥送给病中的王熙凤。胭脂稻的珍贵于此。胭脂稻因其米粒形美、色红、粒长,煮熟后“气香而味腴”,因此得名胭脂稻,民间则称之为红稻米。相关研究表明,胭脂稻具有富含花青素,氨基酸含量高、微量元素丰富等三大特征,对身体健康。用这种稻米做出来的饭,有一股特殊的清香,特别是用它来煮粥。味道更佳。另外,胭脂稻还有个外号叫“三伸腰”,因为这种稻米“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米质不散”的特点,然而每一次回锅,米粒都能伸长一段。(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胭脂稻”这个名字取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填入恰当的成语。(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判断有语病的地方,并作出正确的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命名的妙处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第一空,语境说的是庆阳农场内的一片稻田,因其稻穗金黄中带着一抹暗红,显得与其它金灿灿的稻穗格外不同,或格外引人注意,故填写“与众不同”或“引人注目”。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引人注目:特别引起人注意。第二空,根据语境中“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却只有‘二石’”“贾母在宁府要吃稀饭,尤氏立即捧来一碗红稻米粥,贾母只吃了半碗,就吩咐把剩下的粥送给病中的王熙凤”,由此可见,此处是说胭脂稻的珍贵程度显而易见,故填写“显而易见”或“可见一斑”。显而易见:形容事情、道理非常明显,极容易看得清楚。可见一斑:由事情的某一点可推论其全貌。第三空,结合语境“胭脂稻具有富含花青素,氨基酸含量高、微量元素丰富等三大特征”,此处是说对胭脂米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益处,故填写“大有裨益”。大有裨益:比喻有很大益处。(2)画横线句子语病有两处:一是句式杂糅,把“这种稻米‘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米质不散’的特点”改为“这种稻米具有……的特点”,或者改为“这种稻米‘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米质不散’;二是“然而每一次回锅”关联词搭配不当,“然而”改为“而且”。(3)根据“胭脂稻因其米粒形美、色红、粒长,煮熟后‘气香而味腴’,因此得名胭脂稻”概括:“胭脂”一词突出了稻米色红气香味腴的特点。根据“胭脂稻还有个外号叫‘三伸腰’,因为这种稻米具有“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米质不散”的特点,而且每一次回锅,米粒都能伸长一段”概括:胭脂稻富有暗示性,给人联想。答案:(1)与众不同/引人注目显而易见/可见一斑大有裨益(2)另外,胭脂稻还有个外号叫“三伸腰”,因为这种稻米具有“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米质不散”的特点,而且每一次回锅,米粒都能伸长一段。或:另外,胭脂稻还有个外号叫“三伸腰”,因为这种稻米“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米质不散”,而且每一次回锅,米粒都能伸长一段。(3)①“胭脂”一词突出了稻米色红气香味腴的特点;②富有暗示性,给人联想。(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小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年的10月13日是世界视力日,视力健康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①,国家卫健委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2.7%。就在不少孩子戴上“小眼镜”之时,②。全校536名学生无一人近视,所有孩子视力全在5.0或以上,其中视力最好的能轻松看到5.3(2.0),也就是大家常形容的飞行员视力。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小学,保护好孩子视力是所有人的共识。校长孙付标说:“呵护好孩子的眼睛,是我们这代‘眼镜教师’最想给他们的礼物,”③:学生不能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校;孩子们每天睡足10个半小时;营养均衡;学校周边绿水青山,校内绿植环绕;眼保健操与读写姿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RDW、MHR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 《基于常用词视角的高中文言文词汇教学研究》
- 《基于深度学习的智慧大棚监控系统的研究》
- 《Hcy与ADMA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 十三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
- 淮阴工学院《固体物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高考作文一轮复习作文汇编(立意+范文5篇)
- 肠造口还纳术手术配合
- 2024正规版大型工程合同样本
-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更新
- 自动化设备调试规范
- 2023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务处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第二单元-社会服务-主题活动三《走进盲人世界》-教案
- 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视频课)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湖南师范大学
- 社区食堂投投标方案(技术标)
- 物流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
- 品类创新:成为第一的终极战略
- 农田水利与灌溉系统建设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纵剪工艺可编辑
- 自动化、电气及智科学科导论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百合花》《哦香雪》联读+探究诗化特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