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_第1页
西师版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_第2页
西师版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_第3页
西师版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_第4页
西师版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17、暴风雨的启示18、神奇的丝瓜19、访兰20、天窗积累与运用五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关键语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联系实际,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静涤,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学习并掌握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3、了解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学会运用。4、能根据书的封面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5、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6、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把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抄下来。7、、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前、来时、来后的景物特点,体会文章里蕴含的哲理。8、有感情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9、以读为主,抓住重点句提出问题,从而领悟哲理: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去思考。10、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丝瓜的神奇之处,并从中受到启发。1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1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丝瓜的神奇、生命的美好以及创造力,懂得主动去适应环境,保持一颗豁达、随缘的心。1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14学习并掌握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学会运用。教学重点:目标1、2、3、4、9、11教学难点:目标1、2、4、9、11教学时间:11课时第十七课暴风雨的启示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课文第一段。第(1)课时教学目的1、用自己\o"太太乐活动主题之汤篇@foho.cc"喜欢的方式独立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o"夺宝记@foho.cc"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的景物特点。教学重点理清\o"夺宝记@foho.cc"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的景物特点。教学难点理清\o"夺宝记@foho.cc"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的景物特点。教学准备有关暴风雨来临时的图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一.读题引入暴风雨夏天常见的自然现象,说说你对暴风雨的印象。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那场暴风雨吧。抽学生口述。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组织学生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2、抽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三、熟悉课文,理清层次1.(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2.主要内容:写了暴风雨来之前使人恐惧,暴风雨来之时十分猛烈,暴风雨去之后绮丽华美的景色。最后说明了“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这样一个哲理。3、读准生字是读好课文的基础,抽查生字词的朗读。理解窒息:阻塞不通,呼吸困难。辗转不寐:翻来覆去睡不着。江山似锦:江河山岭好像锦缎一般美。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6、抽读课文,读准确,读出感情,为背诵打基础。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说说不同时候的景物特点。2、试着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3、先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4、文章的几个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找出来仔细读一读。四、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1、引读:夏天的夜晚……2、通过朗读你联想到了哪些画面?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又什么感受?3、将你的想像放进文中再读一读,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1、提出不懂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窒息辗转不寐2、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作业。老师巡视区别形近字窒()辗()寐()霹()雳()窈()轮()寝()避()励()瓢()偎()漂()喂()拭()板书设计17暴风雨的启示风雨来之前令人恐惧风雨来之时猛烈风雨去之后绮丽华美第十七课暴风雨的启示教学内容深入感悟课文内容。第(2)课时教学目的1、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2、能有\o"坐飞机@foho.cc"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教学重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教学难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教学准备暴风雨的音像资料。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一、复习引入夏天暴风雨就要来了,引导背诵第一自然段:闷热的夜……使人恐惧。学生背第一段。二、自主学习,独立感悟结合这一场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一道”、“一声”、“接着”说明暴风雨来得急,“瓢泼大雨”说明雨下得大。“撕开”、“倾注”说明雨下得猛。“宛如天神”的比喻还透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弯弯曲曲的足迹”一方面生动地描写了雨水流过天窗的情景;另一方面,这些动词和重叠词的运用,也能很好地表现作者的心境。“催眠曲”、“抚慰”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暴风雨由强变弱时的情景,更表现出作者心里的一种愉悦感受。4、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第7-10段)。(1)指名读这几个段。(2)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指导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小结: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5、质疑11-12自然段(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2)作者的内心感受跟平常人有什么不同吗?你能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吗?说说你的理解。第12段是中心句,这里的“局限”指的是“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看到暴风雨前和暴风雨时的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是一种局限;如果只认识到暴风雨去之后一派绚丽多姿的美,也仍然是一种局限。只有把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不同的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会到“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1、暴风雨真的来了,自读2-6自然段。2、抽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3、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你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和感受。试着将自己的理解送入文中读一读。说说自己从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最后还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自己的体会。三、朗读升华总结全文总结:在作者的笔下,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黑夜孕育黎明,狂暴孕育平静,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画笔,细细描绘自然美景,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文末直抒胸臆,赞美春色,表达感悟。文章有状物,有抒情,但状物抒情都不是目的,结尾两段如异峰突起,一下子使读者转到深层次的思考。1、同桌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2、抽生小组比赛朗读或背诵。四、达标检测指导巡视。1、理解课后2的句子。2、摘抄优美的语句板书设计17暴风雨的启示(看事物要全面)风雨来之前一个方面风雨来之时和谐的美风雨去之后课后反思第十八课神奇的丝瓜教学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第1-4自然段。第(1)课时教学目的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了解丝瓜生长过程,重点学习第1-4自然段。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了解丝瓜生长过程,重点学习第1-4自然段。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了解丝瓜生长过程,重点学习第1-4自然段。教学准备与文章相关的图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一、质疑引入是啊,平常的植物有什么神奇之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看看季羡林先生是怎样发现丝瓜的神奇?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抽读生词杞人忧天徘徊难以置信怡然泰然悠然坦然2、你能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吗?主要内容:我家房前空地上种了两棵丝瓜,一开始这普通的丝瓜并没引起我的注意,一天我忽然发现了丝瓜的神奇。它居然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它们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还能让悬垂的丝瓜平身躺下,似乎丝瓜是有“思想”的。3、没有仔细的观察不可能发现丝瓜的神奇。第一段“随意”,第二段“顺便”,第三段“可是、惊奇、每天、注视”。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不理解的词语。2、同桌先议一议。勾出文中作者对丝瓜认识变化的词句。抽读全文1-4自然段,你发现了哪些词语在暗示这种细微的变化。三、朗读升华总结全文组织、指导学生朗读。1、自读1-4自然段,体会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2、分组朗读1-4自然段。四、达标检测巡视检查学生完成作业情况。1、多音字组词kōng()zhōng()种空kòng()zhòng()2、解释词语杞人忧天难以置信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板书设计18神奇的丝瓜生长:长出来→瓜秧爬出篱笆→开花→结瓜(看到奇迹)第十八课神奇的丝瓜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文中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2、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一、复习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出丝瓜的生长过程吗?学生自由回答。二、理解丝瓜的神奇,体会情感变化1、丝瓜的神奇之处究竟在哪里?(它居然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它们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还能让悬垂的丝瓜平身躺下。)2、没有仔细的观察不可能发现丝瓜的神奇。随着丝瓜的生长变化,作者的感受也在发生变化,你发现了哪些词语在暗示这种细微的变化。重点理解杞人忧天:传说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比喻不必要的忧虑,也说杞人之忧。“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3、重点交流:(1)“我百思不得其解”试想一下,如果是你徘徊在丝瓜下面你会有什么疑惑?它是怎样让无法承担重量的丝瓜停止生长的?丝瓜怎么知道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适合的大方?丝瓜怎样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的?(2)这一切都让人费解,难怪作者会想到一个难以置信的答案?丝瓜有思想(3)为什么说丝瓜有思想呢?(4)丝瓜用什么来思考呢?如果我能和丝瓜对话,你想问什么?理解怡然:形容喜悦,怡然自得。泰然:形容心情安定,泰然自若。悠然:悠闲的样子,悠闲自得。坦然:心灵安定。1.自读5-8自然段。2.勾出作者对丝瓜认识变化的词句。3.交流勾画的词语,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说说其中的神奇之处。4、将自己感受送进文章读一读。三、拓展1、作者抓住“神奇”二字做文章,写出了丝瓜的“思想”,这是古今千百年来无人察觉并记录成文字的,惟有作者为之注目,为之惊奇。2、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丝瓜生长的过程。3、文章节奏感很好,起始平淡,越往后叙述越精彩,由景而入情,又由情而入理,到最后阐幽发微尽显思想深度和语言华采。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四、达标检测你如果有兴趣,不妨试着细致地观察你身边的某种植物或动物,发现它的“神奇”之处,然后写出来,并穿插写一点你的感想。勾出作者对丝瓜生长的担心,体会它的作用。板书设计18神奇的丝瓜感受:随意→增加兴趣→大大提高兴趣→担心→看到奇迹(丝瓜有思想)课后反思第十九课访兰教学内容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1)课时教学目的1、自学本课生字。2、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我和父亲访兰的情况。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我和父亲访兰的情况。教学难点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我和父亲访兰的情况。教学准备《兰花草》音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一、歌曲引入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这首歌叫《兰花草》好听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9课,引导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抽读生词,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园圃:种蔬菜、花草的园子或园地。愠怒:书面语“怒”,组词:面有愠色微愠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不如人意的变化表示同情、可惜。组词:叹惋惋伤文章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访兰前的缘由访兰时的交流访兰后的感受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抽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试着理清文章的条理。3、思考给课文分三段怎样分?4、请分别给这三部分拟上标题。5、小组交流分段的情况,试着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三、重点学习第一部分1、在作者笔下,兰花有怎样的引人之处?侧面描写——家兰:“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正面描写——野兰:“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1.请把有关描写兰花的语句勾画出来。2、将描写兰花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自己从字里行间的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四、达标检测1、辨字组词圃()愠()惋()僻()浦()温()婉()避()2、抄写描写兰花的语句,试着背诵2自然段板书设计19访兰访兰前的缘由访兰时的交流访兰后的感受第十九课访兰教学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第(2)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学准备课件插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一、复习引入回忆昨天学了《访兰》这篇课文,谁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二、重点学习家兰和野兰的不同特点1、重点组织学生交流:(1)同样是兰草家兰和野兰有什么区别呢?自读勾画有关内容。(2)让我们分角色读一读对话,思考:能否从文中找出几个词来概括家兰和野兰的特点。(3)“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味——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4)“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2、过渡:花中四君子,梅,冷香四溢,清韵高洁;兰,幽香清远,神静韵高;竹,坚劲挺拔,傲岸坚贞;菊,凌霜自得,潇洒恣肆。所以梅、兰、竹、菊同有花中“君子”之称,难怪作者要发出那样的感慨,引导16自然段。1、读“我”与父亲在访兰过程中的对话。思考:从这一段对话中读懂了些什么。2、小组讨论后交流。3、从我们的对话中找出中心句。说说自己对“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这句话的理解。(1)理解“不俗处”在哪里?你联想到了什么?(2)试着背诵15自然段。三、领悟表达方法1、注重下面内容:(1)景物描写突出了野兰的生长环境:深山空谷,瀑布垂落。优雅的环境衬托了野兰的高雅不俗;为下文赞美野兰作铺垫。(2)“访”有寻求之意。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和“我”对兰草高雅、淳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了,从而突出其象征意义。过渡:兰草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3)感悟:“他看兰,也在看我”中的“看”包含了父亲什么样的深情?用自己的话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性,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2、小结:这也就是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它对作者的影响很深,以至于15年过去了,他一直未敢忘。1、学了课文你决定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2、深化认识(1)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2)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或感受,谈谈自己今后要做怎样的一个人。四、达标检测巡视指导。1、试着背诵3和15自然段。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和老师同学讨论。板书设计访兰(借物抒情)家兰甜媚俗野兰清爽纯朴有灵性课后反思第二十课天窗教学内容天窗第(1)课时教学目的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作者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的强烈愿望。懂得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4、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抄写下来。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作者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的强烈愿望。懂得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今天,我们学习《天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二、初读课文1、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2、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1、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2、自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3、读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对应问题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慰藉”安慰。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那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2、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3、有感情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4、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四、拓展积累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写话。1、读下面一段话,练习说话、写话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3、拓展阅读:《童年,再这里留下脚印》、《月光饼》五、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小结: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会想的人一定是个有创造力的人。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学生思考总结课文内容。板书设计20*天窗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看(仔细观察)想(合理想象)课后反思积累与运用(五)教学内容温故知新、词语拾趣、互动平台、自主阅读园地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2、了解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学会运用。3、运用已学方法自主阅读短文。教学重点了解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教学难点了解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学会运用。教学准备词语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一、温故知新1、老师小结:对话的三种形式,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2、点评。1、读一读、想一想。自由读一读这三句话,说说写对话时要注意些什么?2、再读,体会表达效果。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不同的对话形式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3、运用。(1)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恰当的对话形式,写一两句人物的对话。(2)交流。二、词语拾趣1、准备下列词语:旋律-旋转-转移-移动-动漫优柔-柔和-和睦-睦邻-近邻纯朴-纯洁-洁净-干净-干脆后悔-悔恨-仇恨-报仇-回报3、教师抽读。1、自由读第一排范例,说说发现了什么。2、同桌合作读,完成后面的词语接龙。3、开火车接龙。三、互动平台1、老师准备出示以下词语:表颜色:绿莹莹、红彤彤、红艳艳、红通通、白茫茫、黑乎乎AABC:闪闪发光、窃窃私语、津津乐道、欣欣向荣、栩栩如生、滔滔不绝、翩翩起舞ABCC:神采奕奕、星光熠熠、小心翼翼、炊烟袅袅、白雪皑皑、烈日灼灼、赤日炎炎、云浪滚滚、麦浪滚滚、江水滚滚、车轮滚滚果实累累、秋实累累、硕果累累、弹孔累累、生机勃勃、生气勃勃、兴致勃勃、雄心勃勃、野心勃勃2、举例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1)生动形象。(2)富有美感和韵味。(3)感觉亲切。1、自由读,说说自己从这几段话中知道了什么。2、指名举例说说什么叫叠词。3、同桌比赛看谁知道的叠词多。4、试着运用叠词说一两句话。四、自主阅读园地出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完成。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刘翔创造亚洲奇迹》和《亚洲飞人——刘翔》。2、用自己的读书符号,留下你阅读的痕迹,记下你阅读中的感悟。3、引导学生交流读后感悟。(1)说说这两则新闻报道分别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2)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倾向?(3)说说你对新闻报道的认识。板书设计积累与运用(五)叠词的表达效果(1)生动形象。(2)富有美感和韵味。(3)感觉亲切。积累与运用(五)教学内容口语交际第(2)课时教学目的能在交际场合中对大家关心或感兴趣的事发表自己的看法。2、表达清楚,表达有条理,最好能言之成理。教学重点表达清楚,表达有条理,最好能言之成理。教学难点表达清楚,表达有条理,最好能言之成理。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一、谈话引入: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我们认识到:一场暴风雨,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毁灭,可拉法埃莱•费拉里斯却认为它带来的是更加绚丽华美的景色;在多数人眼里,丝瓜是再常见不过的了,可季羡林先生却认为它是那么神奇,仿佛既有思想,又有行动;有人觉得兰花要种在花盆里,有人却觉得还是长在空谷的幽兰好;就连那小小的天窗,也会让我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来。我们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现象,很普通的事物,人们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你心中也一定有你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想不想说出来,看看其他同学和你的想法有没有不一样?(板书课题)听老师讲解,回忆本单元课文内容。二、交流了解情况。老师组织学生交流:交流可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在全班组织开展。学生要态度大方、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尤其是有独特的见解方面要进行互提意见、互相评价。例如:上网好不好(一)上网好的十大理由大人都说:“上网不好,学习才最重要。”可我却不这样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