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35篇)_第1页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35篇)_第2页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35篇)_第3页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35篇)_第4页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3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35篇)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精选35篇)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篇1

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很薄弱,但遗忘较多,基础

不牢;能力水平较低,综合能力,解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都

不高。智力水平一般,属正常范围,有个别较差。学习兴趣有个

别较高,但普遍较低;学生的学习态度还好,想学好却又不用

功。

2、本学年奋斗目标

通过新课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物理

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物理概念,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

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在讲解时要注

意通过实例、实验和分析推理过程引出,应使学生掌握物理定律

的表达形式和适用范围。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

和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顺利通过广东

省的水平测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主要教学措施:

3.1.因材施教,“生动活泼”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应对不同

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

体情况导以耐心的辅导,作业进行面批,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使他们

达到更高的水平。总之,要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

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各种能力,做到每个知识点都掌握的扎扎实

实。

3.2.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强化了对象的针对性,眼睛要盯住全班

学生,具体做法是:

(1)坚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2)每章要有单元测验,阅卷完后,根据学生答题情况,

逐题分析,特别“究错”题。

(3)对学生要把每次讲评完后的答卷收上来重作分析,帮

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3.3.重视复习,温故知新

学习是一个循序而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

程,每章后的物理复习更是如此。复习过的内容要多次见面,学

生才记忆得牢固、理解得准确、运用得自如。

3.4,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要求学生答题必须严谨、规范和完善,为此,我们在平时讲

解习题时自身做到语言精炼,板书规范,表述完整,言传身教,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试卷的评分,也从严要求,严格评分标准,

注重答题的要点和文字叙述的规范,专业术语和字符的准确。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篇2

一、基本情况分析:

L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进入高中,物理知识还停留在初中

水平。很多同学认为初中物理好学,从而忽略了高中物理的学

习。

2.教材分析:我们使用的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高

一物理必修一》。教材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学的教学模

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

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另外,必修一的

学习内容是运动学和静力学,是整个物理的基础。这部分学习有

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物理情境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抽

象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自然唯物主义人生观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L认真学习20—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新

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为新

高考方案的实施做好热身,按照新课程标准做好高中物理教学,

让每个学生的高中物理素养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防止学

生在即将到来的新高考方案中受挫。

2,认真学习教材内容,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注重研究学

生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因素。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

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科学选择教学方法。高一学习阶段要特

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避免要求过高,死

记硬背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初中物理

学习要逐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与初中生相比,物理课程的学习要求在知识内容和研究方

法上有了显著的提高,因此学习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要经历

一个从初中到高中的适应过程,作为老师要耐心的帮助学生完成

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

热情。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搭建学生物理思维的平台。第

三,要注意知识和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认真选择课堂

例题和习题,不求尽善尽美,不求难与丰,只求精准度和生活。

同时要强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

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训练的基础。

4.加强教学和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

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

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

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5.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

的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我想学”。

6.重视实验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实验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

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再现知识发现的过程,对学生科学思维方

法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采取的措施:

L认真组织集体备课,认真编写学习案例°令状学生的基本

能力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成绩。

2•抓好课前预习及课后及时巩固。落实每个人的作业。单元

复习和测试落实到个人,完善课前检查和试卷的单独评讲。

3.积极组织组内人员多相互进行听课、评课,及时进行反思

总结,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

题。

4.加强实验教学,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做,能分组实验要分组

实验,演示实验一定要演示,要认真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

技能和动手能力。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为了高效完成本学科本年度的教学任务,全面贯彻、落实新

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力争取得新成绩,使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重点

1.积极配合学校有关部门推进课程改革,研究课改新问题。

2.认真搞好集体备课,商讨每一章节的主要教学教法,重难

点突破的措施。

3.每人认真备课,有自己的特色,对学生作业全批全改。

4.安排每位老师至少上好一节公开课。

5,认真搞好每次月考工作°

三.具体措施

每周星期四下午认真搞好集体备课;配合学校把老师备课,

学生作业交到教导处检查;对每位教师公开课请领导及其他年级

同仁来听课指导,课后马上评课;重视每次月考,搞好每次月考

前后期工作,认真登分,分析,评卷,总结。

四.教学进度安排

08.21--09.07第一章1节2节3节4节5节

09.08--09.15军训

09.16—――09.22第一章练习及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09.23--09.30第二章2节3节

10.04--10.10月考第二章4节

10.11——10.17第二章5节6节

10.18--10.24第三章1节1节

10.25--10.31第三章3节4节

11.01——11.7第三节5节复习

11.08――11.14月考

11.15——11.21第四章1节2节

11.22一一一11.28第四章3节4节

11.29-—12.5第四章5节6节

12.06--12.12第四章7节章节训练月考

12.13--12.19第五章1节2节

12.20--12.26第五章3节4节

12.27--12.31第五章5节6节

01.4——01.10第五章7节章节训练组织月考

01.11——11.17第六章1节2节

01.18——01.24第六章3节4节

01.25--01.31第六章期末复习

02.01--02.07组织期末考试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篇4

【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

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

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

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

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能力目标】

L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

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目标】

L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

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方法】

L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

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

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

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

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L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为的位

移大小。

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500

问题1: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问题2: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结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

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

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

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

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物体运动得慢。

问题3:比较B和C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一、速度

L定义: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式:

4.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T)。

常用单位:km/h(或kmhT)、cm/s(或cmsT)。

5.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说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

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问题: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Is平均

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o

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答: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

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

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

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

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

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L平均速度

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

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示。

2)说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

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

匀速运动来处理。

B.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

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题8: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二10m/s代表这100米为(或

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否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

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C.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

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

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

移”的。

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

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

别。

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

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

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

(2)意义: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

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

变速运动。

(3)对瞬时速度的理解: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时的平均速

度,即平均速度在时的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

度。

(4)瞬时速度的方向: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

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是曲

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轨

迹在该点的延伸方向一致))

三、速率

1.瞬时速率

1)定义: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2)瞬时速率的测量:技术上通常用速度计来测量瞬时速率。

2.平均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

叫平均速率呢?(NO)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

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义: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率是标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篇5

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他接触的

物体产生的力。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

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习研究

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

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

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

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挂图

2:比较重力与弹力.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

【设计思想】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

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运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

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

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

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代之感.其实,对于

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

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

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

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

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

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

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

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

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

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

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

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

一种力.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

论,以弄清弹力的来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

二、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

教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

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

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

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和变化发生的原因.

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

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

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

演示实验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

演示实验6:纸张被手揉皱.

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

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化吗?

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讲解观察的方

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

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

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

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

些形式.归纳出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它

们属于两类情况: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外力停止作用,物体

可恢复原状;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

复到原状.

至此,对什么是形变的问题作一小结.

三、研究问题2:什么是弹力?

这里安排4个演示弹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实验现象,注意弹力发生的条件.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

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

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

来.

演示实验12:扭转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

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弹力发生的两个条件:(1)施

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2)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

变.教师指出,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

作出什么是弹力的结论.

四、研究问题3:弹力的方向?大小?

以演示实验9〜12中的弹力实验为据,逐一分析弹力方向与

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

体形变恢复的方向的规律.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作具体分

析,使学生一方面弄清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作为弹力的

一种效果而得名,同时,掌握判断它们的方向所依从的规律.

对于弹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与施力物体形变程度有

关,不作详细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胡克

定律的物理表达式:f=k_.

五、总结全课

采取将弹力与上一节课学过的重力作比较的方式,既总结了

本课知识,又复习了前课内容.

最后,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内

容,还应体会本课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板书设计】

主黑板:

第一版

问题1:什么是形变?

观察思考再观察

归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发生形状改变.进一步思考

归纳:

结论:见课本第14、15页.

第二版

问题2:什么是弹力?

观察

归纳: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施力物体发生了弹性

形变.

结论:见课本第15页.

问题3:弹力的大小?方向?

方向:

分析

归纳: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第三版

具体分析(压力、支持力)

结论:见课本第16页.

具体分析(绳的,拉力)

结论:见课本第17页.

大小:

分析

结论:胡克定律.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篇6

知识目标

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

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

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

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

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

边形定则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所以平行四边行定则依然是本

节的重点,而三角形法则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得到的,

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

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

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

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

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

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

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师在讲解

时注意从以下方面详细分析:

1、对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题1中的几个关键性描述语

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与水平方向成角,关于重力以

及地面对物体的弹力、摩擦力可以暂时不必讨论,以免分散学生

的注意力.

2、合力产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现象入手(如下

图所示).由于物体的重力,产生了两个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

拉伸,一是木杆压靠在墙面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铅笔、橡皮

筋,用手代替墙面体会一下铅笔重力的两个分效果.

3、分力大小计算书写规范.在计算时可以提前向学生讲述一

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识.

二、关于力的正交分解的教法建议:

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实际上

是利用了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变

成了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问题了.使计算变得简单.i1于学

生在初中阶段未接触到有关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该部分

内容时,首先从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

力平衡问题时,粗略介绍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

教学设计方案

一、引入:

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

么定则?

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

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

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反之,求一个已

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

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

适用于.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

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

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

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

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

果来分解.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

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

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

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

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

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

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3、练习(学生实验):

(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

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

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

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

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

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

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和,

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2)学生实验2,观察图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用橡皮筋

和铅笔重复实验,对比结论是否正确.

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分解成和,压缩

铅笔,拉伸橡皮筋.

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

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4、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题目关于“杆的受力分解”与“绳的受力分解”研究

由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劳动、学习的工具一般以杆和绳子为

主,其他的工具也可以依照其进行分析,研究“杆的受力分解”

与“绳的受力分解”具有实践意义。有关内容可以参见备课资料

中的“扩展资料”。让同学观察周围的力学工具,对比杆与绳

子,分析说明各个物体的受力特点,与其有关的题目可以参见如

下:

1、晾晒衣服的绳子,为什么晾衣绳不易过紧?

2、为什么软纸经过折叠后,抗压性能提高?对比拱桥的设

计,有什么感想?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篇7

这学期本人担任高一三个班的物理,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

果,我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班究方

法方面相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都有明显提高,因而学习起来有一定

的难度。

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

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

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

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

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

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

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

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

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通过一周的了解,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甚至有

的学生上课属于0基础,所以面对的挑战比较大,根据学生的具

体情况,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强个学生基础,提高学生的

积极性,让他们在同等条件下,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

二、教材教辅分析

高一上学期总共五章,包含了运动学,力及力与运动的关

系,今年是第四年新课改,其突出了四个特点:注重基础性、体

现现代性、反应选择性、强调可操作性。教材强调从生活走进物

理,进而进行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高考中,必

修一是一个重中之重。

三、本学期应达到的目标

本学期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在高一上学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培

养学习物理兴趣,为高二和高考做好铺垫。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教

学气氛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好基础知识以及把握好重点,

在这个基础上,有意思继续深化知识与问题的深度,拓展学生的

物理思维与解题能力,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规范、答

题规范及学习习惯。为此通过平常习题,周测,月测,半期测,

期末测反应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稳步提高整体学生水

平。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篇8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课程总目标

L在认知领域方面规定“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基础知识及其

应用,从物理学与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一角度认识

物理学的作用”。对人文因素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2.在操作领域方面提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

力、自学能力。初步学会科学地研究物理问题,寻找物理规律的

方法”。对能力培养和科学方法教育规定具体要求。

(二)课程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

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②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

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

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②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

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

用C

③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

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尤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④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⑤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

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

欲,乐于探究自

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②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

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

L具体内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

究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章力与平衡第五章力与运动

三、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是刚接手的新一届高一,所以对每个学生的具体现状还

不是很清楚。从中考分数来看,有部分学生物理成绩是低分,而

有学科特长的优秀学生要尽可能去发掘他们的潜力,所以开学需

要花一定的精力去了解学生°

四、具体实施:

L精讲精练为了达成目标和计划,首先就是要提高上课和作

业的效率。作为教师首先就要讲清楚,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

理解、听懂,学生只有会自己解题才能说明已经听懂了,圻以要

对题目编排、讲解优化组合,而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力。精

讲:首先,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务必要清。为此应该对重点的内容

反复强调,对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应用要多举例,结合情景进

行教学。这也是课改的要求。教学时应注意:

①明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事实依据。

②只有明确、掌握概念的定义,才可能明确掌握被定义的概

念。

③了解概念的种类(矢量、标量、状态量、过程量、特性

量、属性量,某种物理量的变化率等等),以便用比较法教学。

若这种概念属首次学习,就必须着重使学生明确抽象概括的方

法。

④理解概念的定义、意义和跟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⑤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不同,但数学表达式应该相同。

⑥注意从定义式导出被定义的物理量的单位。

其次,把握好进度,且勿图快。尤其在难点的教学中,要把

握好进度。不随意增加难度。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

学生的实际。

2.对于学习最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一定要让这些学生都把该

弄懂的基础知识,会考必考内容弄懂。一发现问题立即帮助他们

解决。对他们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防碍,适当放慢速度,使他们

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3.作业中错题的订正。这是我需要检讨的,我批改完学生的

作业本以后,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讲解,然后再让他们自己订

正。对于习题的订正情况的检查并不是做的很好。本学年我要端

正态度。

4.平时多做练习题这样可以加深对教学要求的理解和解体思

路的归类整理,以及讲解习题时候如何渗透概念教学都是很有帮

助的。

5.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我上好每一堂课;维持

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要用

真诚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篇9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打好知识基

础、发展思维、挖掘潜力、培养能力,是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一

大课题。所以,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的制定必不可少。要制定切实

可行的物理教学计划意义非同一般。本学期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完

成教学计划: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稳扎稳打上台阶。

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感到较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

做的现象比比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初中物理学得很好的学生到

了高一却束手无策呢?首先,从教材上看,初中物理以观察、实

验入手,内容形象直观。高中物理则要求能在观察、实验的基础

上抽象出理想化模型,特别要求学生能分析出具体的物理过程,

内容比初中更深更广更抽象,进度也较快,而且课堂上反复练习

的时间少,使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其次,从要求看,初中要求学

生大面积及格,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对物理问

题的解决停留在模仿、套用公式上。而高中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

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等。

二、教学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动

态思维能力、发散性和辐射性思维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

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习题讲解时,要

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并把物理过程图形化,让学生建

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画示意图是将抽象的

情景形象化,把抽象的物理过程具体到有形,建立物理模型的重

要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的习惯c更重要

的是,在讲解物理习题时,一定要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对习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最佳的解

题途径,这点在做作业时同样适用。另外,例题选取时,尽量用

典型、常见的题,特别能同时温习旧知识的例题最好。我相信学

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是需要多次强化的。

三、实施大成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我校已开展多日,在高一物理教学

中实施“大成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这一精神,

关注学生长远发展,教学计划的制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组

建物理学习小组,分组讨论。现有的物理教学,其信息的传播主

要是采取了两种模式,即教师、学生和教师、学生,限于教师和

学生群体之间的彼此影响,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中信息的合理传播应该采取这种模式,

即: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实现生生互动,这样处理学生在

课堂上留下的疑问快捷方便。在物理教学中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

习,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缓解教师辅导资源的相对不足。通过

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讨论,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表达、求助、

协调、反思等技能。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是以小组作为整体来评

价的,无论是平时课堂内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及时评价,还是阶段

单亓测验评价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以标准参照评价。避开了

只对个人的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忧虑。

在高中物理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

习、自己愿意去学、能够学、会学、培养学习兴趣以及改善人际

关系、缓解心理压力、合理利用学生资源、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等

都大有好处。小组学习方式与其它学习方式一起互为补充,丰富

了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上是物理教学计划的内容,在教学中还应学生反馈的信息

相应做出调整,在实施本计划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高中力学基础,等效思想,平行四边形定则既是这一

章的重点,又是难点。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

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同时,平行四边形的验证过程,对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代替性质,比较

直观,容易接受。而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提水、拉伸弹

簧等等),可以使学生对等效代替思想有更深入的体验。

教材中对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

出实验方案,以探究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寻找共点力与其合力

的关系,最终发现结论。通过分小组探究、互相交流的形式进行

教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培养能力,领悟科

学研究的魅力和精髓之所在。

二、学情分析

对力的概念,初中教科书中只给出力的作用效果,没有给出

力的定义,更没有给出矢量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

次接触,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习,贯于代

数运算的学生,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实

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问题情景式

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教学中要注意规范性,但不必操

之过急,本节课的教学选用探究与验证相结合的模式。老师应从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

向,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

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崭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在教法上,采取

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

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探究

的过程。

通过这种探究性的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交流的良

好品质;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现象、大胆提出问题、敢于猜想和

假设的科学修养;提高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

脑并用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增

强学生的探索意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

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

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

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

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

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

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

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促使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的发现与深刻的理解。

难点:①实验的设计;②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③从代数和

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④对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的

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

六、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让学生体会并接纳等效观点,从

而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实践体验,实验探索,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

定则。

七、教学器材

演示用器材:钩码1只(系上细绳套两根),演示弹簧秤2

只,粗大的橡皮条(可用许多小橡皮条组合而成)1根,教学用圆

规1只、尺子1根

学生用器材:按小组:①木板1块;②白纸1张;③图钉5

枚;④橡皮条1根;⑤细绳2根(两端做好套);⑥弹簧秤2个;⑦铅

笔1只;⑧量角器1只;三角尺1-2只;圆规1只。

八、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各种表现,如重力、

弹力、摩擦力,也知道了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那么,当物

体的受力情况比较复杂时,是否存在简化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途

径?现在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请两位同学一起提着一个水桶。

提出问题:他们对水桶施加了几个力?能用一个力来等效替

代它吗?怎样替代?

老师一个人提着水桶。

等效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刚才的问

题,就是让一个力的单独作用来等效替代几个力的共同作用。

追问:刚才这一个力真的等效替代了原来两个力的作用了

吗?有什么依据?

分析回答:受力F1和F2o

学生回答:让一位大同学去提。

分析回答:力F1和F2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力F产生的效果相

同,即均提起了水桶。

创设情境

引导启发

引出等效替代的思想,是发现力的合成法则的前提,是至关

重要的环节。如果这一环节做得不到位,即使完成了后面的教

学,学生对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合成、为什么可以进行力的合成、

怎样进行力的合成等等问题的理解都是模糊的。所以,等效思想

需反复强调,以使之深入人心。

进行新课

一、合力、分力与力的合成的概念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

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

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求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规律是怎样的?

二、对力的合成法则的探究

(一)提出问题

【设置陷阱工如果两个同学施加在水桶上的力都是200N,

那么一个人需要施加多大的力才能等效替代?

【质疑】:你怎么知道?有科学依据吗?凭直觉得出结论,

像亚里士多德了吧?若是伽利略会怎么做!

【演示1】:用两只演示用弹簧秤(这是两个同学的手),通

过两个细绳差不多竖直地提起一个钩码(这是水桶),让学生读

数,再用一个弹簧秤提起钩码,让学生读数,结果基本验证了合

力等于分力大小之和。

提问:两个同学在提水时手臂是这样竖直的吗?

【演示2]:让两个提钩码的弹簧秤有一定的夹角

发现:合力大小不等于分力大小之和,而且随着两个分力的

夹角增大,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和与合力大小的差距越来越大!这

是为什么?

在黑板上从同一点出发大致画出两个分力及一个合力的方向

【点评】:对于标量:例如两个物体,质量都是20kg,求总

质量只要相加就行,等于40kg;但对于矢量:它们除了有大小

之外,还有方向:例如两个力,当它们的方向互成某一角度时,

求合力就没那么简单了!!

【过渡引导】:今天任务完成了吗?伽利略反驳了亚里士多

德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观点后,还想到了什么?还做了哪些?我

们刚才反驳了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的观点后,你还想到什么?还想

做些什么?

【鼓励工提得很好!力是矢量,我们能否同时考虑合力与

分力的大小以及方向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直接体验一下科学

探索的过程:先从最简单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开始研

究。

(二)探究过程(分小组进行)

1、提出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跟分力的关系是怎

样的?

2、猜想与假设:同学们猜测一下合力和分力之间可能存在

什么样的大小关系?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对学生的积极性给予鼓励,对各方案中的不成熟方面给予说

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

【引导学生逐渐逼近可行性实验的参考思路】

①刚才我们随意地画了个合力与分力的草图,称不上力的示

意图,更谈不上力的图示,可是,要想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

应该怎样做?

②在哪里画?

③怎样做实验才能直接读取分力及合力大小的数据并且直接

把这些力如实地画到白纸上去?(将水桶、弹簧秤等都处于一个

竖直面上?学生可能提出各种方案,教师一一作出评价,例如将

挂水桶的绳子绕过定滑轮后沿水平方向,然后分别用一只弹簧秤

和两只互成角度的弹簧秤拉住)④在没有定滑轮的情况下还有什

么办法吗?提醒按现有器材如何设计实验,强调根据现有器材进

行设计会体现一种实际工作能力,至于现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若能利用其它器材进行替代来进行实验,则更能考验一个人的解

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与能力了。(水桶可以用橡皮条替代)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可在学生画出各力的图示后告一段落。

5、分析数据、进一步猜想、得出结论:

若有困难则进行引导或暗示:力是矢量,我们进行的是矢量

的合成,我们曾学过哪些矢量的合成?我们学过哪些矢量?

分组活动:各自画图进行验证(要求三力画实线、辅助线画

虚线)

综合分析:①让某一大组部分小组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对

比在夹角接近的情况下结果有什么相似之处和区别,分析存在的

一些问题。②再让其他组各派一两个小组汇报,对比在夹角较大

的情况下结果有什么相似之处和区别,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归纳得出结论

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

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出来,这就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力的合成法则的应用

1、适用条件

是否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各力都可合成?

2、动态分析

当两个分力的大小一定,而夹角变大或变小时,合力大小会

怎样变化?其变化范围是怎样的?

得出结论:⑴夹角越小,合力越大,当夹角为0时,合力有

最大值Fma_=Fl+F2;

⑵夹角越大,合力越小,当夹角为180时,合力有最小值

Fmin=IF1-F2

即IF1-F2IF1+F2

3、例题: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

要求:

⑴先用作图法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2)能否用计算法求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归纳工求合力的方法有作图法、计算法。在一些角度特

殊的问题中计算法较方便。

【提醒】:要注意到力是矢量,求大小的同时,还要写出方

向,如何表达方向?(一般可用合力与某分力的夹角来表示)

4、多力合成问题规律的拓展应用:

提问:怎样求三个力的合力?多个力呢?

提问:这依据什么?

结合初中学习的知识归纳总结

(1)、当Fl、F2同向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的大小之

和,F=F1+F2,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当Fl、F2反向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的大小之

差,F=IF1-F2I,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的方

向相同。

一般回答:400N;

可能回答:小于400N

学生回答:做实验

不是

学生观察分析

学生回答

学生:很想知道合力跟分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

实验参考方案设计

[实验目的]研究共点力Fl、F2与其合力的关系。

[实验原理]根据共点力与其合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

[实验器材]图板、图钉、白纸、橡皮筋、弹簧测力计(2

个)、三角板。

[实验步骤]

在同一个图中画两个分力及合力的准确图示

白纸上

认识实验器材

归纳实验步骤

了解注意事项

①制订具体的操作方案

②为了分析合成情况随夹角大小的变化,按夹角不同分三大

组:

第一组30~60、第二组60〜90、第三组90」20

③用铅笔记录和画图。

分小组分析处理,尝试根据白纸上所画的两个分力与合力的

图示进行探究:合力与两个分力间有什么几何关系?

学生:位移的合成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67有关内容,了解了共点力概念,知道

力的合成法则适用于共点力问题

学生对比各组夹角大小不同情况下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的关

练习

学生:先求某两个的合力,再

学生:因为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等效替代那两个力,所以三个

力等效成两个力,接着,再将这两个力等效成一个力,这就是原

先三个力的合力。三个以上的共点力的合成也是相同的道理

归纳总结

习旧引新

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中曾介绍了伽利略的科

学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机会,就应当进一步渗透这

些研究方法,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杰度,养成良好的思维习

惯,提高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

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强化学生对矢量与标量有本质区别的认

识,还可以产生悬念,学生急于想知道:两力的合成究竟应怎样

进行?有了悬疑,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会产生探求真知的

强大动力。这一悬念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撞击,思

维被迅速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引发思考

启发思路

若猜想不出可能的关系,也可先进行探索,科学研究过程不

一定按死板的模式进行。

尽量先让学生提出,真有困难时,可引导学生逐渐逼近可行

的实验方案

通过方案的设计,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

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制定方案的

能力。通过方案的汇报交流,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体

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实际操作

学生动手

教师指导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相

互交流的品质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暗示的手段,使学生发现规律,既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

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

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归纳讨论

总结分析

学习新知

理解识记

体会分析依据

理解等效原理

思考讨论

巩固新知

通过多力合成问题的分析,再一次强化力的合成中涉及的等

效替代思想,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力的合成规律的理解,也有利于

学生对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思维方法的领悟。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力的合成一般不能象标量那样

可以用简单的加减法进行运算(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除外),

通过探究,我们发现力的合成要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

则)进行,其实,这一运算法则也是所有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

因此大家要重视理解,学以致用。1、合力分力共点力,力的

合成;

2、思维方法一一等效替代;

3、过程实验探究过程;

4.力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

1、承前启后的问题

小实验演示:一根细绳能竖直挂起一个重物:用两根同样质

地的细绳代替它,并逐渐增大夹角,当夹角达到一定大小时,绳

断。

课后思考:为什么绳断?是两根绳子不如一根绳子吗?是长

的先断还是短的先断?为什么?课外研究一下。

2、课后作业:

问题与练习2、3、4

观察、好奇

思考

通过这一小实验,再一次让学生感悟到合力不一定比分力

大,合力的大小跟两个分力的夹角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

为下一节力的分解预设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活的题材。

九、板书设计

力的合成

一、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二、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适用于共点力)

1、两个力的合力

大小:IF1-F2IF1+F2

方向:180

2、多个力的合力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必修模块I的知识属于力学部分的内容,知识难点多,

而本学期课时较紧,学生功课又较多等实际情况,高一物理教学

目标总体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适应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思

维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等,而不强调挖掘知识难

度,符合会考必修要求。

二、教学计划

本学期高一物理每周安排2课时,完成必修模块I教学任

务。另各校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开设如物理学史、生活中的物

理学等校本课程。

三、知识内容及说明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篇1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依据学生现状和部

颁教学计划,狠抓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搞好基础知识,基本物理

思想和方法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开发学生的智

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因材

施教,分层教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大力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达到学生三基过关,能力增强的目的,学生能独

立完成教材上的习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作业》上的

习题,能做其他参考书上的部分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物理,

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

目的。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于课后辅导相结合,集体讲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坚持每次课后有一定量的作业,并全批全改(部分面改),将创新

上部分习题和参考书中的有典型性的例,习题融入课堂教学中,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后进生的转化

1,培养基础较差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多

读,多想,多动笔(特别是教材,教材中的例,习题)良好的学习

习惯。

2,要求每位学生认真作好课本上的每一道题,督促学生更正

错题,及时辅导作业有困难者,杜绝抄袭作业的现象。

3,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困难,帮助其解决困难并给以学法上

的指导。设立进步目标,鼓励,表扬进步者。

4,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加

强教。

五、学的力度。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篇13

一、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先进教育理念

本学期中,咱们高一备课组的整体教师,经过集中学习和自

学的方法,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论,力求强大的理论为辅导,把

高效讲堂的理念应用到教育工作中,进行讲堂有用教育,稳步进

步教育质量。

榜首、整体学习,集中评论

为了进步教育质量,进步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积极参加校

园和教研组开展了的讲座和教研活动,咱们高一物理组的整体教

师,要求能认真学习,使用教研活动和备课时刻,进行评论。而

且能够根据学习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力求进步讲

堂学习功率。

第二、以理论为导向,进行教育实践

在这学期,咱们备课组的整体教师,在一起评论了并解决了

许多问题。总结收益大的有:教师怎么样辅导,立足于讲堂教

育,战胜“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习气方法?怎样突破教育重

点和教育难点,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动机和行为?怎样合理恰当

地确定教育目标?怎么样合理设计讲堂发问?怎样处理导与学的联

系?经过这学期的学习评论,许多教师都留意改变讲堂,不做无

效发问,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以高效讲堂的理念辅导,进行有用教育。经过理

论学习,使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高效讲堂鲜明的理念、全新的结

构、清楚的目标。咱们每一位高一物理教师,还自已很多阅读教

育书本,切实改变教育观念,以此来辅导咱们的教育教育实践活

动,从而不断进步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力求把每一项工

作都做得更好。

二、积极开展团体备课活动

教师之间的联合协作精力和合作互学,是进步教育水平的前

提。关于咱们备课组来说,要在教育教育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果,

就必须发挥团体的力量,必须加强学习,相互交流,经过搞好团

体备课、相互学习扬长避短,才干更好地把握好新高考要求,正

确了解教育重点和教育难点。咱们备课组坚持每周三第7节课在

物理组办公室开展团体备课。

榜首、每名教师都养成进行教育反思的习气

教育反思包含教育前,教育中,教育后。实际上咱们也是针

对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进行反思。因而,每次周三的

团体备课,主备课教师的备课内容包含两部分:对上星期教育内

容的总结和下周的课程内容怎么教育。经过团体评论,咱们每一

位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进步教育工作的自主

性和目的性,战胜被动性、盲目性。

第二、积极开展团体备课团体听课和团体点评

团体备课、团体听课和团体点评是咱们这学期高一年级物理

教研活动和团体备课的首要方法之一。其利益在于,教师有了相

互切磋教育问题的火伴,教师之间能够分享备课资料和讲堂教育

技巧,能够一起剖析教育情况,一起商量教育改善策略,以加强

教师对自我教育的关注和改善,一起也能够学习火伴的教育经

历。与此一起,经过组内相互听课,包含同一年级,扬长避短;

跨年级,学习经历;也组织听其它学科的,取道于他们的新方

法,新理念。然后经过教研活动或团体备课时刻进行评论。大家

相互查缺补漏,信息交流,经历共享。要求每周至少听一节课。

第三、积极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

本学期,为了让新教师快速生长,壮大物理组的力量,本组

积极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教育经历丰富、教育成果突出的'优

秀教师,经过“老带青”、“结对子”,发挥传、帮、带的效

果,辅导新任教师或教育才能需求提高的教师,使其赶快习惯人

物和环境的要完成一起进步的目的求。防止和战胜教师各自为战

和孤立无助的现象。经过老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新教师的汇报

课等方法,促进新教师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带动了整

个高一物理教育的发展。本组结对学习分组如下:

——刘惠利史军录一一冯少辉刘君侠王金会一一赵洪斌董亚

三、坚持听评课

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并认真评课。

四、坚持业务学习。

业务学习笔记至少1万字左右。

五、加强校本研修

学期末应编撰解题报告。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范文篇14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打好知识基

础、发展思维、挖掘潜力、培养能力,是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一

大课题。所以,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的制定必不可少。要制定切实

可行的物理教学计划意义非同一般。本学期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完

成教学计划: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稳扎稳打上台阶。

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感到较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

做的现象比比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初中物理学得很好的学生到

了高一却束手无策呢?首先,从教材上看,初中物理以观察、实

验入手,内容形象直观。高中物理则要求能在观察、实验的基础

上抽象出理想化模型,特别要求学生能分析出具体的物理过程,

内容比初中更深更广更抽象,进度也较快,而且课堂上反复练习

的时间少,使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其次,从要求看,初中要求学

生大面积及格,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对物理问

题的解决停留在模仿、套用公式上。而高中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

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等。

二、教学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动

态思维能力、发散性和辐射性思维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

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习题讲解时,要

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并把物理过程图形化,让学生建

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画示意图是将抽象的

情景形象化,把抽象的物理过程具体到有形,建立物理模型的重

要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的习惯。更重要

的是,在讲解物理习题时,一定要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对习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最佳的解

题途径,这点在做作业时同样适用。另外,例题选取时,尽量用

典型、常见的题,特别能同时温习旧知识的例题最好。我相信学

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是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